第171章
放好咸肉和糯米后,他学着阿朝的样子,把粽叶多余的部分盖在筒上,一圈圈裹紧,可最后系棉线时又出了岔子,棉线绕了几圈,刚一用力,就把粽叶扯松了,糯米又漏了出来。
“哎呀,”谢临洲叹了口气,正要放弃。
他觉得自己没什么包粽子的天赋了。
阿朝伸手按住他的手:“别慌,系线的时候要先在中间绕两圈,固定住,再往两端缠,力道要适中,既要缠紧,又不能把粽叶扯破。”
他一边说,一边手把手教他系线,指尖碰到他的手,带着一丝暖意。
谢临洲静下心来,按照阿朝说的方法系线,这次终于成功了。
虽然他包的粽子形状有些歪歪扭扭,和阿朝包的棱角分明的粽子比起来差了不少,但总算是完整的。
他把包好的粽子放在竹篮里,看着自己的作品,忍不住笑了:“总算包成一个了,不容易啊。”
刘婶子在一旁看着,也忍不住打趣:“少爷第一次包就能包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比我家那小子第一次包的强多了。”
谢临洲笑着点头,又拿起一片粽叶:“我再试试,争取包得和阿朝一样好。”
接下来的时间里,谢临洲越包越熟练,虽然偶尔还是会出些小差错,但包出来的粽子越来越规整。
阿朝坐在一旁,偶尔帮他调整一下粽叶的角度,或者提醒他系线的力道,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阳光透过石榴树的枝叶,洒在石桌上,映着两人的身影,空气中弥漫着糯米和粽叶的清香,格外温馨。
不知不觉间,竹篮里已经摆满了粽子,有阿朝包的整齐的,也有谢临洲包的略显笨拙的。
谢临洲看着满篮的粽子,满意地笑了:“这么多粽子,够我们吃好久了,还能给师傅和师娘送些。”
阿朝点头,伸手擦了擦额角的薄汗:“嗯,等煮好了,先给他们送去尝尝。你包的这些,我特意做了记号,到时候让他们尝尝你的手艺。”
谢临洲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伸手握住他的手:“好,到时候让他们看看,我也是会包粽子的人了。”
刘婶子见粽子包得差不多了,便走上前:“少爷,少君,这些粽子我先拿去厨房煮上,等煮好了再给你们送过来。”
阿朝点头道谢,看着刘婶子和学徒端着竹篮离开,转头对谢临洲说:“累了吧?我去给你倒杯凉茶。”
谢临洲拉住他,笑着摇头:“不累,和你一起包粽子,挺有意思的。”
他看向石桌上剩下的粽叶和糯米,又拿起一片粽叶:“要不我们再包几个?我还想再练练。”
阿朝看着他眼中的兴致,笑着点头:“好啊,那就再包几个。”
两人重新坐下,继续包粽子,院子里不时传来两人的笑声,伴着石榴花的香气,在五月的阳光下,格外悦耳。
包完最后一个粽子,阿朝把竹篮递给刘婶子,让他送去厨房煮。
把桌面收拾妥当,擦干净,阿朝去洗干净手,目光落在针线篓子里,里面放着昨日谢临洲帮他买回来的绒线和素布,原是打算今日包完粽子就绣香囊的。
他刚要起身去拿,就见谢临洲已先一步走过去,把素布、棉线和针线盒都搬到了院中的石桌上,还细心地铺了块软布垫在下面,怕针脚刮坏桌面。
“想着你今日要绣香囊,早给你备好了。”谢临洲笑着拉过阿朝,让他坐在竹椅上,又把绣绷递到他手里,“你慢慢绣,我在一旁陪着你。”
阿朝接过绣绷,指尖抚过素白的布料,心里暖暖的。他挑了根深绿色的绒线,穿针引线,指尖捏着细针,在布上轻轻落下第一针。
阳光透过石榴树的枝叶,洒在布面上,阿朝的手很巧,针脚又细又匀,不多时,一片小小的艾草叶就有了轮廓。
谢临洲坐在他对面,手里拿着书卷,目光却没落在书页上,而是一直盯着他的指尖。
看他认真时微微蹙起的眉头,看绒线在他指间翻飞,看阳光落在他发间,映出细碎的金光。
“你这绣活,真是越来越好了。”谢临洲放下书卷,伸手轻轻碰了碰布面上的艾草叶,“上次同少昀他们吃饭,少昀还说他绣的香囊不如你绣的精致,想让你帮忙绣一个。”
阿朝闻言,嘴角忍不住弯起,手里的针却没停:“少昀就是嘴上说说,要是真的想要就来寻我,直接要了。”
前几日,薛少昀与夫君过完了蜜里调油的日子,终于想起阿朝与李襄着两个好友来,约了他们去醉仙楼用膳,并让人带上彼此的夫君,他们互相熟悉熟悉。
谢临洲听了,低笑出声,指尖划过石桌上的绒线:“你说的也是,上回还约了六月一同出去外头游玩,也不知大家能不能约在一起。”
阿朝想起前几日的聚餐,忍不住点头:“那日见他,与以前相比倒是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些周到,想来是和他夫君相处得极好。”
他顿了顿,手里的针落下,又添了一笔艾草叶的纹路,“襄哥儿也说,少昀日子过得好。”
谢临洲拿起一根浅紫色的绒线,递到阿朝面前,“那日少昀的夫君还特意敬了我一杯,说多谢了我们这些好友陪着少昀。你没瞧见,他说起少昀时,眼里的笑意都藏不住,比少昀自己还在意他。”
阿朝接过绒线,对着布面比了比,正好用来绣菖蒲花的花苞,他忍不住笑道:“他们俩倒是般配,一个温柔细致,一个爽朗体贴。不像襄哥儿,那日他夫君全程都在给他剥虾,他还嫌人家剥得慢,两个人吵吵闹闹的,倒也热闹。”
谢临洲想起那日的场景,也忍不住笑:“襄哥儿那性子,也就他夫君能容着。不过你没发现吗?他嘴上嫌弃,却把剥好的虾都吃了,还偷偷给他夫君夹了块他爱吃的糖醋排骨。”
阿朝挑了挑眉,手里的针快了些:“我倒是没注意,不过他们俩这样打打闹闹的,倒也自在。不像我们,总被你说得脸红。”
他说着,嗔了谢临洲一眼,指尖的针却没停,浅紫色的绒线在布上勾勒出小小的菖蒲花苞,与绿色的艾草叶相映成趣。
谢临洲凑近了些,声音放柔:“我不过是说实话,你本就好,值得我这般放在心上。”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布面上,“既然少昀喜欢,你不如多绣一个香囊给他?就当是端午的礼物,也省得他上门来要。”
阿朝想了想,点头应下:“也好,反正也不费什么事,我再绣个兰草纹样的。”
他又挑了根浅蓝色的绒线,“再给襄哥儿绣一个,他肯定喜欢颜色鲜艳些的,就绣朵石榴花,正好应了院里的景致。”
“还是你想得周到。”谢临洲拿起一根红色的绒线,递到他手里,“这个颜色绣石榴花正好,鲜艳又喜庆,襄哥儿肯定喜欢。”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谢临洲偶尔帮阿朝递根线,或者提醒他别扎到手,阿朝则一边绣着香囊,一边和他说着话。
他想起前几日去针线铺,掌柜的还说今年的雄黄粉格外好,驱虫效果佳,便随口提了句:“等香囊绣好,我把雄黄粉和晒干的艾草装进去,你挂在腰间,夏日里就少些蚊虫叮咬。”
“好啊,”谢临洲笑着应道。
不知不觉间,布面上的艾草叶和菖蒲花已绣得差不多了,阿朝又挑了根红色的绒线,在香囊边缘绣了圈细细的花纹,这样一来,整个香囊就更显鲜活了。
他放下针线,拿着香囊在谢临洲面前晃了晃:“你看,差不多绣好了,等装了雄黄和艾草,就能用了。”
谢临洲接过香囊,仔细看着上面的花纹,眼里满是欢喜:“真好看,等你绣好,我定要挂在腰间,比国子监那些人的香囊都好看。”
阿朝嗔他一句:“就知道攀比。”却还是把香囊递到他手里,“先给你拿着,等我把剩下的几个绣好,再给师傅师娘也送两个。”
谢临洲把香囊揣进怀里,像是得了宝贝似的,又拉过阿朝的手,轻轻揉了揉他的指尖:“绣了这么久,手该酸了吧?不如我们歇会儿,带雪球去后花园逛逛?前几日听刘婶子说,园子里的菖蒲和艾草都长得旺了,正好去瞧瞧。”
第76章
阿朝点头,放下绣绷,活动了下手指:“好啊,正好也让雪球活动活动,这小家伙待在院里,都快闷坏了。”
他刚起身,就见雪球从屋角跑了过来,摇着尾巴蹭了蹭他的裤腿,像是听懂了两人的话,眼里满是期待。
谢临洲弯腰抱起雪球,又牵住阿朝的手:“走吧,我们去后花园瞧瞧端午的景致。”
两人并肩走出小院,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怀里的雪球轻轻蹭着谢临洲的衣襟,远处传来几声鸟鸣,一切都显得格外惬意。
后花园离小院不远,穿过两道月洞门便到了。
刚进园门,一股清苦的香气就扑面而来,只见青砖路旁的石台上,整整齐齐码着捆好的菖蒲和艾草,叶片上还沾着晨露,绿油油的格外精神。
“哎呀,”谢临洲叹了口气,正要放弃。
他觉得自己没什么包粽子的天赋了。
阿朝伸手按住他的手:“别慌,系线的时候要先在中间绕两圈,固定住,再往两端缠,力道要适中,既要缠紧,又不能把粽叶扯破。”
他一边说,一边手把手教他系线,指尖碰到他的手,带着一丝暖意。
谢临洲静下心来,按照阿朝说的方法系线,这次终于成功了。
虽然他包的粽子形状有些歪歪扭扭,和阿朝包的棱角分明的粽子比起来差了不少,但总算是完整的。
他把包好的粽子放在竹篮里,看着自己的作品,忍不住笑了:“总算包成一个了,不容易啊。”
刘婶子在一旁看着,也忍不住打趣:“少爷第一次包就能包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比我家那小子第一次包的强多了。”
谢临洲笑着点头,又拿起一片粽叶:“我再试试,争取包得和阿朝一样好。”
接下来的时间里,谢临洲越包越熟练,虽然偶尔还是会出些小差错,但包出来的粽子越来越规整。
阿朝坐在一旁,偶尔帮他调整一下粽叶的角度,或者提醒他系线的力道,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阳光透过石榴树的枝叶,洒在石桌上,映着两人的身影,空气中弥漫着糯米和粽叶的清香,格外温馨。
不知不觉间,竹篮里已经摆满了粽子,有阿朝包的整齐的,也有谢临洲包的略显笨拙的。
谢临洲看着满篮的粽子,满意地笑了:“这么多粽子,够我们吃好久了,还能给师傅和师娘送些。”
阿朝点头,伸手擦了擦额角的薄汗:“嗯,等煮好了,先给他们送去尝尝。你包的这些,我特意做了记号,到时候让他们尝尝你的手艺。”
谢临洲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伸手握住他的手:“好,到时候让他们看看,我也是会包粽子的人了。”
刘婶子见粽子包得差不多了,便走上前:“少爷,少君,这些粽子我先拿去厨房煮上,等煮好了再给你们送过来。”
阿朝点头道谢,看着刘婶子和学徒端着竹篮离开,转头对谢临洲说:“累了吧?我去给你倒杯凉茶。”
谢临洲拉住他,笑着摇头:“不累,和你一起包粽子,挺有意思的。”
他看向石桌上剩下的粽叶和糯米,又拿起一片粽叶:“要不我们再包几个?我还想再练练。”
阿朝看着他眼中的兴致,笑着点头:“好啊,那就再包几个。”
两人重新坐下,继续包粽子,院子里不时传来两人的笑声,伴着石榴花的香气,在五月的阳光下,格外悦耳。
包完最后一个粽子,阿朝把竹篮递给刘婶子,让他送去厨房煮。
把桌面收拾妥当,擦干净,阿朝去洗干净手,目光落在针线篓子里,里面放着昨日谢临洲帮他买回来的绒线和素布,原是打算今日包完粽子就绣香囊的。
他刚要起身去拿,就见谢临洲已先一步走过去,把素布、棉线和针线盒都搬到了院中的石桌上,还细心地铺了块软布垫在下面,怕针脚刮坏桌面。
“想着你今日要绣香囊,早给你备好了。”谢临洲笑着拉过阿朝,让他坐在竹椅上,又把绣绷递到他手里,“你慢慢绣,我在一旁陪着你。”
阿朝接过绣绷,指尖抚过素白的布料,心里暖暖的。他挑了根深绿色的绒线,穿针引线,指尖捏着细针,在布上轻轻落下第一针。
阳光透过石榴树的枝叶,洒在布面上,阿朝的手很巧,针脚又细又匀,不多时,一片小小的艾草叶就有了轮廓。
谢临洲坐在他对面,手里拿着书卷,目光却没落在书页上,而是一直盯着他的指尖。
看他认真时微微蹙起的眉头,看绒线在他指间翻飞,看阳光落在他发间,映出细碎的金光。
“你这绣活,真是越来越好了。”谢临洲放下书卷,伸手轻轻碰了碰布面上的艾草叶,“上次同少昀他们吃饭,少昀还说他绣的香囊不如你绣的精致,想让你帮忙绣一个。”
阿朝闻言,嘴角忍不住弯起,手里的针却没停:“少昀就是嘴上说说,要是真的想要就来寻我,直接要了。”
前几日,薛少昀与夫君过完了蜜里调油的日子,终于想起阿朝与李襄着两个好友来,约了他们去醉仙楼用膳,并让人带上彼此的夫君,他们互相熟悉熟悉。
谢临洲听了,低笑出声,指尖划过石桌上的绒线:“你说的也是,上回还约了六月一同出去外头游玩,也不知大家能不能约在一起。”
阿朝想起前几日的聚餐,忍不住点头:“那日见他,与以前相比倒是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些周到,想来是和他夫君相处得极好。”
他顿了顿,手里的针落下,又添了一笔艾草叶的纹路,“襄哥儿也说,少昀日子过得好。”
谢临洲拿起一根浅紫色的绒线,递到阿朝面前,“那日少昀的夫君还特意敬了我一杯,说多谢了我们这些好友陪着少昀。你没瞧见,他说起少昀时,眼里的笑意都藏不住,比少昀自己还在意他。”
阿朝接过绒线,对着布面比了比,正好用来绣菖蒲花的花苞,他忍不住笑道:“他们俩倒是般配,一个温柔细致,一个爽朗体贴。不像襄哥儿,那日他夫君全程都在给他剥虾,他还嫌人家剥得慢,两个人吵吵闹闹的,倒也热闹。”
谢临洲想起那日的场景,也忍不住笑:“襄哥儿那性子,也就他夫君能容着。不过你没发现吗?他嘴上嫌弃,却把剥好的虾都吃了,还偷偷给他夫君夹了块他爱吃的糖醋排骨。”
阿朝挑了挑眉,手里的针快了些:“我倒是没注意,不过他们俩这样打打闹闹的,倒也自在。不像我们,总被你说得脸红。”
他说着,嗔了谢临洲一眼,指尖的针却没停,浅紫色的绒线在布上勾勒出小小的菖蒲花苞,与绿色的艾草叶相映成趣。
谢临洲凑近了些,声音放柔:“我不过是说实话,你本就好,值得我这般放在心上。”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布面上,“既然少昀喜欢,你不如多绣一个香囊给他?就当是端午的礼物,也省得他上门来要。”
阿朝想了想,点头应下:“也好,反正也不费什么事,我再绣个兰草纹样的。”
他又挑了根浅蓝色的绒线,“再给襄哥儿绣一个,他肯定喜欢颜色鲜艳些的,就绣朵石榴花,正好应了院里的景致。”
“还是你想得周到。”谢临洲拿起一根红色的绒线,递到他手里,“这个颜色绣石榴花正好,鲜艳又喜庆,襄哥儿肯定喜欢。”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谢临洲偶尔帮阿朝递根线,或者提醒他别扎到手,阿朝则一边绣着香囊,一边和他说着话。
他想起前几日去针线铺,掌柜的还说今年的雄黄粉格外好,驱虫效果佳,便随口提了句:“等香囊绣好,我把雄黄粉和晒干的艾草装进去,你挂在腰间,夏日里就少些蚊虫叮咬。”
“好啊,”谢临洲笑着应道。
不知不觉间,布面上的艾草叶和菖蒲花已绣得差不多了,阿朝又挑了根红色的绒线,在香囊边缘绣了圈细细的花纹,这样一来,整个香囊就更显鲜活了。
他放下针线,拿着香囊在谢临洲面前晃了晃:“你看,差不多绣好了,等装了雄黄和艾草,就能用了。”
谢临洲接过香囊,仔细看着上面的花纹,眼里满是欢喜:“真好看,等你绣好,我定要挂在腰间,比国子监那些人的香囊都好看。”
阿朝嗔他一句:“就知道攀比。”却还是把香囊递到他手里,“先给你拿着,等我把剩下的几个绣好,再给师傅师娘也送两个。”
谢临洲把香囊揣进怀里,像是得了宝贝似的,又拉过阿朝的手,轻轻揉了揉他的指尖:“绣了这么久,手该酸了吧?不如我们歇会儿,带雪球去后花园逛逛?前几日听刘婶子说,园子里的菖蒲和艾草都长得旺了,正好去瞧瞧。”
第76章
阿朝点头,放下绣绷,活动了下手指:“好啊,正好也让雪球活动活动,这小家伙待在院里,都快闷坏了。”
他刚起身,就见雪球从屋角跑了过来,摇着尾巴蹭了蹭他的裤腿,像是听懂了两人的话,眼里满是期待。
谢临洲弯腰抱起雪球,又牵住阿朝的手:“走吧,我们去后花园瞧瞧端午的景致。”
两人并肩走出小院,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怀里的雪球轻轻蹭着谢临洲的衣襟,远处传来几声鸟鸣,一切都显得格外惬意。
后花园离小院不远,穿过两道月洞门便到了。
刚进园门,一股清苦的香气就扑面而来,只见青砖路旁的石台上,整整齐齐码着捆好的菖蒲和艾草,叶片上还沾着晨露,绿油油的格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