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闻听这话,刘成山默默点头,瞧上去他似乎很信服说话的人。萧悯缓缓侧过身,手中那件龙袍披风被他扔到楼下了,沉甸甸的像是一块金玉。他说:“亚父,依照如今的情形来看,可是再等不得了,我们收网罢。”
那沙哑的声音顿了顿,似乎有些许犹豫,他说:“再过几日罢。”
萧悯敛目,他自是知晓对方要等的几日是为了什么。人已死了,却还要瞧其清净安歇才算完,唯恐被地面上这些腌臜事扰了。
不过也是,地下是没有鬼的,鬼都在人间呢。
他轻轻地嗤笑了一声。
***
一把雪亮的剑刃脱了鞘,元均颤着手握着那把剑横在自己面前,显然是冷汗津津。
李棣只是稍稍一用力击他的腕,那柄瞧着唬人的剑便脱了手。剑柄一划,落到他掌中,剑尖在青石地面上划着,发出锐利的声响。
两人离的极近,可因李棣是李家的公子,算是□□系的,因而周身的侍卫都未发觉这两人之间的微妙氛围。眼见拿着剑的李棣就要走到他跟前,元均喉咙阵阵发紧,他是晓得他的名声的,看着他的眼睛,他就知道这人是真的想杀自己。
李家子战场上割人头跟割稻草一般,他不杀老弱妇孺,不杀无害的北齐同胞。可仔细掂量起来,自己竟如何也不在他的免除名录之内,元均瞪大了眼,退无可退地贴在墙面上,两腿间滚了一阵热流。
李棣的鼻息就在他跟前,只听到一阵锐响,那把剑竟被他斜刺入青石板面,可见力道之大。
李棣森森然道:“此刻我不杀你,不代表我轻纵了你。你既有胆量搅进这郦安城,敢坐在东宫的大殿上,就且记着来日因果报应必到。届时若地府不收你这游魂,我定会亲自来取。”
他那一番话说得极冷极克制,似乎不像是威胁,更像是一种明令叙述。
李棣忍着心下诸多存疑,至此他才知明面上安定的郦安城下究竟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或许能图一时痛快要了狸猫太子的命,可后果呢?必定一石激起千层浪。范仲南一案的前车之鉴尚在,他再怎么心有不服也该学会收敛了。
好刀需得藏锋,陈翛十九岁之后便不再执刀,是因为他早已将自己炼化成了刀。而如今,到他十九岁了,他也该学着往前走,而不是旁人推一步走一步。
这一夜的动乱以圣人无虞告终,溯胡的圣女有没有祈到福倒是不好说,只知道皇帝对此十分震怒,当即便决定押解了打铁花的伎人。另外间接扣押了图哈察一行人,官家给出的命令是唯恐贼人伤了贵客,此时须得有个交代才算完。
当夜,李棣奔赴至家。他素来不喜和家人同住,就是搬回来也只是居住别院。李家宅府十分宽敞,主院和偏远向来离得远,衣裳未换他便匆匆行至父亲的书房。
李自疲倦了一天,此刻正歇在内室瞧着那方漆盒,冷不丁听见下人传报,他皱了皱眉。
李相大人不动声色地将漆盒推至书架之后的卡槽,那是个绝对隐蔽的地方。
他端正姿态,淡声道:“传大公子进来。”
第86章 秘隐
父亲的内室永远都是旧时模样。
李棣面色并不算太好, 他阖上雕花木门,平静跪坐于李自面前, 不知为何,两人独处之时总是尴尬和沉默先至。
李自抬眼,瞧见他面颊上的淡色疤痕, 并不难看, 但是仔细一想还是会觉得有些心惊,毕竟他不知道那些疤是什么年头落上去的。
“外头起了那样大的乱子,可有受伤?”他原先想问的是他怕不怕,但是话到嘴边又觉得这样的打趣很可笑,他不是个会说笑的人。
李棣摇了摇头:“并未。”
“父亲。”李棣的目光沉沉的, “太子何在?”
李自面色一僵,他反应极快,“太子自是在东宫。好端端的, 你问这个做什么?”
李棣沉默了一会, 淡声讲述一段往事:“当时兴琛叔父将我藏在小道上, 我便沿着小道下逃, 一路躲进了奚州外城的村庄, 在那里, 我遇上了第一个朋友。他对我打骂,却又会捡流食给我吃, 我那时恨的成分少,反倒是感恩的念头居多。因为我竟觉得被打骂是该有的,而被施舍才是意外的事。
“后来, 有一批京官到了村庄,他就带着我逃难,只是很可惜的是,最后他拿刀片割我的舌头,抢走了那块玉璧。我垂死躺在那片山林里,幸而有一胡商相救;乞丐却比我幸运太多,转眼就进了东宫,不声不响地成了元家太子。”
李自眼皮一跳,此刻细看,竟然发现李棣口腔四壁确实有伤。有时他个别字音发声并不准,在此之前,李自一直以为是他远离郦安,上京话说的不熟的缘故。
毕竟是自家血脉,焉能不痛?李自难堪地转过头去,一言不发。
“父亲,我是真的不明白。”李棣没有再往下细说,但是他觉得李自应该能听懂他未说的话是什么。
他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要保全太子,却又能十年如一日的拥护着一个一看便知是假的狸猫?他不明白为什么他总是被无数的人丢来丢去,明明他也是这局中的人,却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做不了?
这种溺水一般的无力感,让他觉得周遭一切都虚假可笑的很,令人窒息。
李自也像是陷入久远的回忆而痛苦着,他撑着额,在烛光下,李棣忽然瞧见父亲发中生了许多银丝。
原来他的父亲已经快要五十岁了么?
“这郦安脏的很。”李自的声音很沙哑,他拧眉,沉声道:“十二年前,为了追寻太子,李家所有的暗卫都派遣出宫,结果在山涧的溪流中发现了太子的尸身,胎记犹在。后来尸身被悄悄运往凤仪殿,也得了先皇后的指认。元均死了,可是东朝不能死,他系着李家,一人倒万人崩,我们赌不起。”
李棣愣愣地听着李自的话,“太子已死”四个字在他脑中久久地回荡。当年那个满目温柔的堂哥,竟然在七岁的时候就夭折了么?
一个人的死为什么会那么轻易,尸骨曝于荒野、无人问津,哪怕他是东朝。
天家人的冷情,让人觉得只是听听,一身的骨头就都凉透了。
李自静静瞧着长子,难得老态地开始絮叨着往事,“比这更远的时候、在我只有你这样大的时候,我曾与圣人是最好的挚友。
“那时沉霜未嫁,十六年华待字闺中,我就想着,一定要给他招一个最好的夫婿。那时我以为依着沉霜的性子,这世上最配她的一定是圣人,可是我错了,我送她进宫,封了她一辈子的念想。”
李自的声音有些颤抖。
李棣愣了,他从未见过父亲流泪,可此时此刻,李相大人却浊泪斑斑,他后悔地摇头,“你的祖母临终之前叫我照料好她,我却一度食言。先皇后去的那一日,城中丧钟嗡鸣,圣人不为她哭,唯一的血脉也早早远去,我就这么瞧着她没了声息。她爱过些什么、恨过些什么、有什么念而不得的我一概不知。”
李自的声音逐渐哽咽起来,“宣棠,父亲是无用的。我保不住先皇后,保不住你,这之后,我或许也保不住李家。”
李棣像是被这话烫伤了一般,他下意识地往后退。不,不是这样的,挣扎了一辈子的人,怎么会轻易服输?
李棣并不知道,击溃李自的其实不是他肩上的重担,而是自以为花费十多年设下的谋局竟是君王手中的玩物、这巨大反转之下所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再没有比这更为诛心的事了。
皇帝这一招,杀尽了他作为臣子的权欲、灭尽了作为他人父兄的可怜的自尊。
李棣低眉,良久,他沉声道:“圣人与父亲说了什么?”他并不傻,能致使李自颓丧至此,这当中必定出了什么变故。放眼世间,除却皇帝,还能有谁有这个本事?
李自瞧着灯下的人,瞧见他眼中神色并不作假,这样的担子他尚且挑不起,又如何能交给只十九的儿郎?
“当初送你去壁州之事,我始终欠你一个解释。”李自有些艰难地开口,“那时李家陷入谷底,你留在郦安始终是我一个软肋。宣棠,你只会成为第二个太子,而不能成为第二个玄衣。送你去壁州,一来是为了保你一命,再者,是为李家留有血脉。”若万一败了,好歹能留下一个念想。
那话是真的,李棣知道他永远不可能成为陈翛。不是他没有本事,而是他在一开始就失了先机。
他斩不断的血脉拖着他不断向前走,猛然回首,发现背后背着千百个腐朽的沉尸,拖累着让他永远都跑不远。这便是世卿家的命数,泼天的富贵和一辈子都得不到的自由。这也就注定了他拼命挣来的军功抵不过皇帝轻轻巧巧一句封杀,抵不过同行之人对他身份的质疑。
李棣平定心神,他再没有比此刻更冷静的时刻了。他对李家的排斥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只希望离的越远越好,李自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也从不肯与他说什么深话。
那沙哑的声音顿了顿,似乎有些许犹豫,他说:“再过几日罢。”
萧悯敛目,他自是知晓对方要等的几日是为了什么。人已死了,却还要瞧其清净安歇才算完,唯恐被地面上这些腌臜事扰了。
不过也是,地下是没有鬼的,鬼都在人间呢。
他轻轻地嗤笑了一声。
***
一把雪亮的剑刃脱了鞘,元均颤着手握着那把剑横在自己面前,显然是冷汗津津。
李棣只是稍稍一用力击他的腕,那柄瞧着唬人的剑便脱了手。剑柄一划,落到他掌中,剑尖在青石地面上划着,发出锐利的声响。
两人离的极近,可因李棣是李家的公子,算是□□系的,因而周身的侍卫都未发觉这两人之间的微妙氛围。眼见拿着剑的李棣就要走到他跟前,元均喉咙阵阵发紧,他是晓得他的名声的,看着他的眼睛,他就知道这人是真的想杀自己。
李家子战场上割人头跟割稻草一般,他不杀老弱妇孺,不杀无害的北齐同胞。可仔细掂量起来,自己竟如何也不在他的免除名录之内,元均瞪大了眼,退无可退地贴在墙面上,两腿间滚了一阵热流。
李棣的鼻息就在他跟前,只听到一阵锐响,那把剑竟被他斜刺入青石板面,可见力道之大。
李棣森森然道:“此刻我不杀你,不代表我轻纵了你。你既有胆量搅进这郦安城,敢坐在东宫的大殿上,就且记着来日因果报应必到。届时若地府不收你这游魂,我定会亲自来取。”
他那一番话说得极冷极克制,似乎不像是威胁,更像是一种明令叙述。
李棣忍着心下诸多存疑,至此他才知明面上安定的郦安城下究竟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或许能图一时痛快要了狸猫太子的命,可后果呢?必定一石激起千层浪。范仲南一案的前车之鉴尚在,他再怎么心有不服也该学会收敛了。
好刀需得藏锋,陈翛十九岁之后便不再执刀,是因为他早已将自己炼化成了刀。而如今,到他十九岁了,他也该学着往前走,而不是旁人推一步走一步。
这一夜的动乱以圣人无虞告终,溯胡的圣女有没有祈到福倒是不好说,只知道皇帝对此十分震怒,当即便决定押解了打铁花的伎人。另外间接扣押了图哈察一行人,官家给出的命令是唯恐贼人伤了贵客,此时须得有个交代才算完。
当夜,李棣奔赴至家。他素来不喜和家人同住,就是搬回来也只是居住别院。李家宅府十分宽敞,主院和偏远向来离得远,衣裳未换他便匆匆行至父亲的书房。
李自疲倦了一天,此刻正歇在内室瞧着那方漆盒,冷不丁听见下人传报,他皱了皱眉。
李相大人不动声色地将漆盒推至书架之后的卡槽,那是个绝对隐蔽的地方。
他端正姿态,淡声道:“传大公子进来。”
第86章 秘隐
父亲的内室永远都是旧时模样。
李棣面色并不算太好, 他阖上雕花木门,平静跪坐于李自面前, 不知为何,两人独处之时总是尴尬和沉默先至。
李自抬眼,瞧见他面颊上的淡色疤痕, 并不难看, 但是仔细一想还是会觉得有些心惊,毕竟他不知道那些疤是什么年头落上去的。
“外头起了那样大的乱子,可有受伤?”他原先想问的是他怕不怕,但是话到嘴边又觉得这样的打趣很可笑,他不是个会说笑的人。
李棣摇了摇头:“并未。”
“父亲。”李棣的目光沉沉的, “太子何在?”
李自面色一僵,他反应极快,“太子自是在东宫。好端端的, 你问这个做什么?”
李棣沉默了一会, 淡声讲述一段往事:“当时兴琛叔父将我藏在小道上, 我便沿着小道下逃, 一路躲进了奚州外城的村庄, 在那里, 我遇上了第一个朋友。他对我打骂,却又会捡流食给我吃, 我那时恨的成分少,反倒是感恩的念头居多。因为我竟觉得被打骂是该有的,而被施舍才是意外的事。
“后来, 有一批京官到了村庄,他就带着我逃难,只是很可惜的是,最后他拿刀片割我的舌头,抢走了那块玉璧。我垂死躺在那片山林里,幸而有一胡商相救;乞丐却比我幸运太多,转眼就进了东宫,不声不响地成了元家太子。”
李自眼皮一跳,此刻细看,竟然发现李棣口腔四壁确实有伤。有时他个别字音发声并不准,在此之前,李自一直以为是他远离郦安,上京话说的不熟的缘故。
毕竟是自家血脉,焉能不痛?李自难堪地转过头去,一言不发。
“父亲,我是真的不明白。”李棣没有再往下细说,但是他觉得李自应该能听懂他未说的话是什么。
他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要保全太子,却又能十年如一日的拥护着一个一看便知是假的狸猫?他不明白为什么他总是被无数的人丢来丢去,明明他也是这局中的人,却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做不了?
这种溺水一般的无力感,让他觉得周遭一切都虚假可笑的很,令人窒息。
李自也像是陷入久远的回忆而痛苦着,他撑着额,在烛光下,李棣忽然瞧见父亲发中生了许多银丝。
原来他的父亲已经快要五十岁了么?
“这郦安脏的很。”李自的声音很沙哑,他拧眉,沉声道:“十二年前,为了追寻太子,李家所有的暗卫都派遣出宫,结果在山涧的溪流中发现了太子的尸身,胎记犹在。后来尸身被悄悄运往凤仪殿,也得了先皇后的指认。元均死了,可是东朝不能死,他系着李家,一人倒万人崩,我们赌不起。”
李棣愣愣地听着李自的话,“太子已死”四个字在他脑中久久地回荡。当年那个满目温柔的堂哥,竟然在七岁的时候就夭折了么?
一个人的死为什么会那么轻易,尸骨曝于荒野、无人问津,哪怕他是东朝。
天家人的冷情,让人觉得只是听听,一身的骨头就都凉透了。
李自静静瞧着长子,难得老态地开始絮叨着往事,“比这更远的时候、在我只有你这样大的时候,我曾与圣人是最好的挚友。
“那时沉霜未嫁,十六年华待字闺中,我就想着,一定要给他招一个最好的夫婿。那时我以为依着沉霜的性子,这世上最配她的一定是圣人,可是我错了,我送她进宫,封了她一辈子的念想。”
李自的声音有些颤抖。
李棣愣了,他从未见过父亲流泪,可此时此刻,李相大人却浊泪斑斑,他后悔地摇头,“你的祖母临终之前叫我照料好她,我却一度食言。先皇后去的那一日,城中丧钟嗡鸣,圣人不为她哭,唯一的血脉也早早远去,我就这么瞧着她没了声息。她爱过些什么、恨过些什么、有什么念而不得的我一概不知。”
李自的声音逐渐哽咽起来,“宣棠,父亲是无用的。我保不住先皇后,保不住你,这之后,我或许也保不住李家。”
李棣像是被这话烫伤了一般,他下意识地往后退。不,不是这样的,挣扎了一辈子的人,怎么会轻易服输?
李棣并不知道,击溃李自的其实不是他肩上的重担,而是自以为花费十多年设下的谋局竟是君王手中的玩物、这巨大反转之下所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再没有比这更为诛心的事了。
皇帝这一招,杀尽了他作为臣子的权欲、灭尽了作为他人父兄的可怜的自尊。
李棣低眉,良久,他沉声道:“圣人与父亲说了什么?”他并不傻,能致使李自颓丧至此,这当中必定出了什么变故。放眼世间,除却皇帝,还能有谁有这个本事?
李自瞧着灯下的人,瞧见他眼中神色并不作假,这样的担子他尚且挑不起,又如何能交给只十九的儿郎?
“当初送你去壁州之事,我始终欠你一个解释。”李自有些艰难地开口,“那时李家陷入谷底,你留在郦安始终是我一个软肋。宣棠,你只会成为第二个太子,而不能成为第二个玄衣。送你去壁州,一来是为了保你一命,再者,是为李家留有血脉。”若万一败了,好歹能留下一个念想。
那话是真的,李棣知道他永远不可能成为陈翛。不是他没有本事,而是他在一开始就失了先机。
他斩不断的血脉拖着他不断向前走,猛然回首,发现背后背着千百个腐朽的沉尸,拖累着让他永远都跑不远。这便是世卿家的命数,泼天的富贵和一辈子都得不到的自由。这也就注定了他拼命挣来的军功抵不过皇帝轻轻巧巧一句封杀,抵不过同行之人对他身份的质疑。
李棣平定心神,他再没有比此刻更冷静的时刻了。他对李家的排斥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只希望离的越远越好,李自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也从不肯与他说什么深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