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明蕴之作完画,已经入夜。
她揉了揉垂了许久的头,将墨迹吹了吹,看向裴彧。
男人半靠在软榻上,像是睡熟了。她看着桌上的画,总觉得差了些神韵。
今夜这般,好似能想象到齐王那日所说,他见到裴彧三番五次改那只简单的灯笼,是因为什么。
总觉得哪儿都不对,哪里都不够好。
她改了许多次,废了好几张纸。自小被外祖父称赞的画艺少有地感到了几分受挫。明蕴之不怕难,她一笔一笔,终于勾勒出了心中的模样。
只是此刻做完,终究还是觉得差了点什么。
好像是因为……这画里的人,有些太孤单了。
形单影只的,太过单薄。
明蕴之想了想,到底还是没加上去什么。
她原想在这最后一日,与他说清此事的,也算是了了她从前的一桩小小心事。
她想看到裴彧因为她的画而错愕的样子,却又在见他呼吸沉缓,显然已经入睡的时候,放弃了唤他睁眼。
反正,明日,后日,过几日他总能看到这幅画。以他的脑袋,不至于想不出是她亲手所作。
他近来好像当真是累了。睡得很沉,很熟,连她走上前都浑然不觉。
明蕴之碰了碰他的手,将画卷起,放在他的身旁。
青芜见娘娘出来,有些意外:“娘娘不再陪陪殿下吗?”
“去看看行装收拾得如何了,”明蕴之转过廊下,往内间走去:“青州这边离不得你,青竹陪着我,辛苦你在此处,多多费心。”
青芜眼眶一热:“娘娘这是哪里的话,奴婢是娘娘的人,娘娘吩咐的事,自然要办好。”
明蕴之拍了拍她的掌心,“有你在,我便放心了。”
她没再回头去看那屋中隐隐透出的灯光。
待父兄定罪后,她或许便当不成这个太子妃了。这是她为自己选定的结局,若能留得性命,往后青灯古佛,长灯相伴,倒也算得上安稳。
如果最终还是星离雨散,不如早些回首,莫要留恋。
她笑了笑:“走吧,再去看一眼含之t。”
-
第二日清晨,天边落了些毛毛细雨。
细碎的雨丝飘落在衣裙上,明蕴之站在车下,看着人将东西搬上车中,肩上蓦然重了些许,她一回首,是裴彧。
他取下了身上的披风,盖在她身上,垂眸为她系上。
“你此番远行,足有千里,一来一回,或许便是许多时日。”
裴彧看着她,淡道:“照顾好自己。”
明蕴之颔首:“殿下也是。”
她挥了挥手,与他作别。
青竹撑着伞,送她往车上去。
含之几人已上了车,因着前几日之事,明蕴之特意向裴彧开口,请綦家兄妹也一路同行。
含之掀开车帘,目光落在阿姐和裴彧身上,只道:“阿姐,快上来吧。”
她心中对裴彧此人极为复杂,又恨,又因他莫名地换了命,总觉得自己好似还要感念这一番恩情似的。尤记得那一日分明还一副誓死不会放手的样子,怎么如今,又允准阿姐离开了?
难不成真是觉得大限将至,不愿让阿姐看到他那副狼狈的模样?
她拢上车帘,不让外头的雨丝飘落进来。
明蕴之提起裙摆,应了一声。
她刚踩上轿凳,便听不远处传来一道低低的声音。
……
“蕴娘。”
裴彧忽然出声,喉头又泛起些许血液的腥气。
明蕴之刚要登上马车,闻声微微转过头来,露出双美目盼兮的清澈杏眼。
她弯了弯眉眼,发丝落在耳畔,扬出几分清浅的笑意。
一如初见。
如若这当真是最后一面。
裴彧松开了紧握的指尖。
“去吧。”
去吧。
第67章 第 67 章 她上了瘾。
第67章
暗室之中, 灯火如豆。
康王扔下信报,眯了眯眼,扫视着眼前众人, 面上意味不明:“说说,你们都是如何想的?”
一时之间,无人敢开口。
众人面面相觑, 俱垂首不语。青州此番能胜,实在是出乎意料。
这些年来,凭借着青州战事,他们个个捞得盆满钵满,脑满肠肥。以最初的谋算,青州应当能被轻轻松松打下,此时无论是康王殿下主动请缨抗击倭寇,赢得战功, 还是以此攻讦太子战场失利,都是极好的机会。
谁知裴彧竟看穿了他们的动作, 早一步挖出了永安渠中埋着的火药, 甚至偷天换日, 将那火药不声不响地运去了敌方,打了个措手不及!
“没人说话?”
康王似笑非笑,点了点桌面, 忽然拔出剑来, 一剑劈在桌上。他力道极大, 将长桌上劈出了长长的一道痕迹。
“那火药的消息是如何走漏的, 你们不知,眼下这局面如何行事,你们也不知。本王养着你们, 还真是吃干饭的吗!”
“王爷息怒!”
一幕僚劝道:“依属下看,如今也算得个良机。”
康王的目光冷冷投来:“良机?”
那人答:“青州刚经历过一场战事,元气大伤,据我等所知晓的情况,军营之中,多有老弱伤残,强壮兵力甚至不过五千人。”
他话音方落,在座都明白了他的意思,有人反对:“师出无名,如何能成?”
“倘若有人指证,太子殿下与倭寇勾结,刻意胜了这么一场呢?”
那幕僚道:“青州副兵马使方吉是咱们的人,他驻守青州多年,青州上下谁不知他爱兵如子?若有他于陛下面前开口,何惧无讨伐之名?”
“议和以后,难保倭寇不出卖咱们……他们可知晓方吉的底细!”
“那就让他们狗咬狗!”
“一切证据呈于朝堂,是非对错,还不是由咱们陛下定夺?”
那幕僚劝道:“殿下,当断则断。太子已稳坐东宫多年,如今战胜倭寇,更是军功一件,再这么拖延下去,待他回到京城,咱们更难有下手之机!”
若要上位,太子必须得除。如今他手中只有羸弱的青州军和三千兖州援军,此时不抓紧时机,往后只会更难。
此言正中康王下怀,他早有意如此,平宣帝对裴彧的态度他摸得清楚,此番作为出兵的借口也算是顺理成章。
唯有一点。
他道:“豫州的军备部署,如何了?”
众人霎时又静了下来。
裴彧在豫州停留大半月,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原本的计划被打乱,所需要的人手、场地与物资都未能筹备齐全。青州战事爆发以后,朝廷上下的目光都投了过去,他们更不敢在此时做大动作。
豫州离京城近,更有平原水系,物资丰富,若真有战事,这是一块养兵的宝地。
“便是舍了豫州,也足够。”
那幕僚狠心道:“我等自京城出兵,扬州兵马自南向北,足够将其堵于青州,兖州地小兵力弱,能支援到几时?何况我等要讨伐的乃是太子其人,青州那边若是懂事,自当乖乖将太子交出来了事。”
他们交人,那裴彧便是砧板上的鱼肉,只能引颈受戮。若是不交,便更能指心怀异心,不认天子只认东宫,他们那位陛下,能善罢甘休?
康王缓缓直起身子,目光从劈痕深刻的桌上移至身后。墙上挂着的大周疆域图前,正立着一道清隽沉冷的身影。
“陆大人觉得呢?”
陆珣轻笑一声,转了转手中的飞镖,没人看得出他是何时出手的,待到听得那声轻响后,才发觉那飞镖早已深深扎入青州。
“可攻。”
-
“阿姐,在看什么?”
船舱之中,含之挪了过来,瞧见明蕴之侧坐在窗下,对着光线看那手中的信报。
明蕴之将信报递给她,揉了揉眼眶。
“要开打了。”
上月青州平定,平宣帝大喜,在朝堂上大赞太子勇武,又立战功。
哪知不过几日,青州副兵马使方吉上书,指认太子与倭寇、山匪勾结,此战胜得蹊跷,乃是刻意为之。
他甚至带了人证物证,证明太子曾私下与山匪见过面,与倭寇处,亦有往来之证据。
朝廷尚未颁下旨意,青州那边又传来了消息。齐王殿下与倭寇议和,指认方吉才是青州叛徒,多年来与倭寇互通有无。
朝中哗然,少见此等指名道姓,两相攀扯的局面。
方吉已然回京,于御前冒死上言:太子若未与倭寇勾结,又是如何不声不响地看穿了倭寇的杀招,将那些火药运走的?他是青州老臣,多年来素有贤名,他这一上书,青州方面亦人心惶惶,不知究竟该信谁。
毕竟人人都知晓,倭寇狡诈,他们的一面之词,如何能信?
平宣帝倒也并未听了进言便给太子定罪,只是下了诏书,召太子回京受审。
青州方面以议和尚未结束,倭寇仍需太子震慑的理由抗诏。对于火药之事是如何得知的,仍未给出具体答复。
她揉了揉垂了许久的头,将墨迹吹了吹,看向裴彧。
男人半靠在软榻上,像是睡熟了。她看着桌上的画,总觉得差了些神韵。
今夜这般,好似能想象到齐王那日所说,他见到裴彧三番五次改那只简单的灯笼,是因为什么。
总觉得哪儿都不对,哪里都不够好。
她改了许多次,废了好几张纸。自小被外祖父称赞的画艺少有地感到了几分受挫。明蕴之不怕难,她一笔一笔,终于勾勒出了心中的模样。
只是此刻做完,终究还是觉得差了点什么。
好像是因为……这画里的人,有些太孤单了。
形单影只的,太过单薄。
明蕴之想了想,到底还是没加上去什么。
她原想在这最后一日,与他说清此事的,也算是了了她从前的一桩小小心事。
她想看到裴彧因为她的画而错愕的样子,却又在见他呼吸沉缓,显然已经入睡的时候,放弃了唤他睁眼。
反正,明日,后日,过几日他总能看到这幅画。以他的脑袋,不至于想不出是她亲手所作。
他近来好像当真是累了。睡得很沉,很熟,连她走上前都浑然不觉。
明蕴之碰了碰他的手,将画卷起,放在他的身旁。
青芜见娘娘出来,有些意外:“娘娘不再陪陪殿下吗?”
“去看看行装收拾得如何了,”明蕴之转过廊下,往内间走去:“青州这边离不得你,青竹陪着我,辛苦你在此处,多多费心。”
青芜眼眶一热:“娘娘这是哪里的话,奴婢是娘娘的人,娘娘吩咐的事,自然要办好。”
明蕴之拍了拍她的掌心,“有你在,我便放心了。”
她没再回头去看那屋中隐隐透出的灯光。
待父兄定罪后,她或许便当不成这个太子妃了。这是她为自己选定的结局,若能留得性命,往后青灯古佛,长灯相伴,倒也算得上安稳。
如果最终还是星离雨散,不如早些回首,莫要留恋。
她笑了笑:“走吧,再去看一眼含之t。”
-
第二日清晨,天边落了些毛毛细雨。
细碎的雨丝飘落在衣裙上,明蕴之站在车下,看着人将东西搬上车中,肩上蓦然重了些许,她一回首,是裴彧。
他取下了身上的披风,盖在她身上,垂眸为她系上。
“你此番远行,足有千里,一来一回,或许便是许多时日。”
裴彧看着她,淡道:“照顾好自己。”
明蕴之颔首:“殿下也是。”
她挥了挥手,与他作别。
青竹撑着伞,送她往车上去。
含之几人已上了车,因着前几日之事,明蕴之特意向裴彧开口,请綦家兄妹也一路同行。
含之掀开车帘,目光落在阿姐和裴彧身上,只道:“阿姐,快上来吧。”
她心中对裴彧此人极为复杂,又恨,又因他莫名地换了命,总觉得自己好似还要感念这一番恩情似的。尤记得那一日分明还一副誓死不会放手的样子,怎么如今,又允准阿姐离开了?
难不成真是觉得大限将至,不愿让阿姐看到他那副狼狈的模样?
她拢上车帘,不让外头的雨丝飘落进来。
明蕴之提起裙摆,应了一声。
她刚踩上轿凳,便听不远处传来一道低低的声音。
……
“蕴娘。”
裴彧忽然出声,喉头又泛起些许血液的腥气。
明蕴之刚要登上马车,闻声微微转过头来,露出双美目盼兮的清澈杏眼。
她弯了弯眉眼,发丝落在耳畔,扬出几分清浅的笑意。
一如初见。
如若这当真是最后一面。
裴彧松开了紧握的指尖。
“去吧。”
去吧。
第67章 第 67 章 她上了瘾。
第67章
暗室之中, 灯火如豆。
康王扔下信报,眯了眯眼,扫视着眼前众人, 面上意味不明:“说说,你们都是如何想的?”
一时之间,无人敢开口。
众人面面相觑, 俱垂首不语。青州此番能胜,实在是出乎意料。
这些年来,凭借着青州战事,他们个个捞得盆满钵满,脑满肠肥。以最初的谋算,青州应当能被轻轻松松打下,此时无论是康王殿下主动请缨抗击倭寇,赢得战功, 还是以此攻讦太子战场失利,都是极好的机会。
谁知裴彧竟看穿了他们的动作, 早一步挖出了永安渠中埋着的火药, 甚至偷天换日, 将那火药不声不响地运去了敌方,打了个措手不及!
“没人说话?”
康王似笑非笑,点了点桌面, 忽然拔出剑来, 一剑劈在桌上。他力道极大, 将长桌上劈出了长长的一道痕迹。
“那火药的消息是如何走漏的, 你们不知,眼下这局面如何行事,你们也不知。本王养着你们, 还真是吃干饭的吗!”
“王爷息怒!”
一幕僚劝道:“依属下看,如今也算得个良机。”
康王的目光冷冷投来:“良机?”
那人答:“青州刚经历过一场战事,元气大伤,据我等所知晓的情况,军营之中,多有老弱伤残,强壮兵力甚至不过五千人。”
他话音方落,在座都明白了他的意思,有人反对:“师出无名,如何能成?”
“倘若有人指证,太子殿下与倭寇勾结,刻意胜了这么一场呢?”
那幕僚道:“青州副兵马使方吉是咱们的人,他驻守青州多年,青州上下谁不知他爱兵如子?若有他于陛下面前开口,何惧无讨伐之名?”
“议和以后,难保倭寇不出卖咱们……他们可知晓方吉的底细!”
“那就让他们狗咬狗!”
“一切证据呈于朝堂,是非对错,还不是由咱们陛下定夺?”
那幕僚劝道:“殿下,当断则断。太子已稳坐东宫多年,如今战胜倭寇,更是军功一件,再这么拖延下去,待他回到京城,咱们更难有下手之机!”
若要上位,太子必须得除。如今他手中只有羸弱的青州军和三千兖州援军,此时不抓紧时机,往后只会更难。
此言正中康王下怀,他早有意如此,平宣帝对裴彧的态度他摸得清楚,此番作为出兵的借口也算是顺理成章。
唯有一点。
他道:“豫州的军备部署,如何了?”
众人霎时又静了下来。
裴彧在豫州停留大半月,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原本的计划被打乱,所需要的人手、场地与物资都未能筹备齐全。青州战事爆发以后,朝廷上下的目光都投了过去,他们更不敢在此时做大动作。
豫州离京城近,更有平原水系,物资丰富,若真有战事,这是一块养兵的宝地。
“便是舍了豫州,也足够。”
那幕僚狠心道:“我等自京城出兵,扬州兵马自南向北,足够将其堵于青州,兖州地小兵力弱,能支援到几时?何况我等要讨伐的乃是太子其人,青州那边若是懂事,自当乖乖将太子交出来了事。”
他们交人,那裴彧便是砧板上的鱼肉,只能引颈受戮。若是不交,便更能指心怀异心,不认天子只认东宫,他们那位陛下,能善罢甘休?
康王缓缓直起身子,目光从劈痕深刻的桌上移至身后。墙上挂着的大周疆域图前,正立着一道清隽沉冷的身影。
“陆大人觉得呢?”
陆珣轻笑一声,转了转手中的飞镖,没人看得出他是何时出手的,待到听得那声轻响后,才发觉那飞镖早已深深扎入青州。
“可攻。”
-
“阿姐,在看什么?”
船舱之中,含之挪了过来,瞧见明蕴之侧坐在窗下,对着光线看那手中的信报。
明蕴之将信报递给她,揉了揉眼眶。
“要开打了。”
上月青州平定,平宣帝大喜,在朝堂上大赞太子勇武,又立战功。
哪知不过几日,青州副兵马使方吉上书,指认太子与倭寇、山匪勾结,此战胜得蹊跷,乃是刻意为之。
他甚至带了人证物证,证明太子曾私下与山匪见过面,与倭寇处,亦有往来之证据。
朝廷尚未颁下旨意,青州那边又传来了消息。齐王殿下与倭寇议和,指认方吉才是青州叛徒,多年来与倭寇互通有无。
朝中哗然,少见此等指名道姓,两相攀扯的局面。
方吉已然回京,于御前冒死上言:太子若未与倭寇勾结,又是如何不声不响地看穿了倭寇的杀招,将那些火药运走的?他是青州老臣,多年来素有贤名,他这一上书,青州方面亦人心惶惶,不知究竟该信谁。
毕竟人人都知晓,倭寇狡诈,他们的一面之词,如何能信?
平宣帝倒也并未听了进言便给太子定罪,只是下了诏书,召太子回京受审。
青州方面以议和尚未结束,倭寇仍需太子震慑的理由抗诏。对于火药之事是如何得知的,仍未给出具体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