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5节
瓜尔佳氏在中间打圆场,道:“定是有什么误会,说开了就好。”佛祖老爷啊,这可是他们府上,可别处乱子啊。
四福晋也温声道:“不错,两个孩子都看着好好的,没有打架也没有吵闹,一定是有误会,”又柔声问抽抽噎噎的弘晖,道:“弘晖,跟额娘说好不好,你跟……德亨是怎么回事?”
弘晖抹着眼泪抽噎道:“额娘,德亨没欺负我。”又上前双手扶着纳喇氏的胳膊要托起她,纳喇氏怎么敢让他扶,忙顺势起身,将儿子德亨再次挡在了身后。
弘晖虽然年纪小小,但他心思灵敏,明白纳喇氏这是防着他呢,心下更难过了:看刚认识的小伙伴的额娘讨厌他了,这可怎么办呢?
弘晖难过的拉着四福晋的手道:“儿子在屋里觉着闷,就出来走走,走着走着就迷路了,还好遇到了德亨,咱们在一起说了会话,德亨没有欺负儿子,额娘,您别生气,不要罚德亨好吗?”
弘晖知道,如果自己犯了错,或者家里的奴才暗地里欺负了他,四福晋都会严厉惩罚他的哈哈珠子和奴才,弘晖还不太懂大人的道理,只知道要是四福晋生气了,就要开始罚人了。
他不想四福晋生气,更不想德亨受罚,就跟四福晋求情。
四福晋哭笑不得,拿帕子给儿子擦擦额头上的汗,温柔道:“额娘没有生气,怎么会罚人呢?你还没跟额娘说你为什么哭呢?”
弘晖偷眼去瞧德亨,德亨从纳喇氏身后探出头来对他重重一“哼”,又躲起来不理他了。
弘晖顿时眼泪掉的更急了,抽抽噎噎摇头道:“我,儿子就是自己想哭,不关德亨的事。”
老天爷,你这说了还不如不说呢。
德亨听不下去了,站出来解释道:“弘晖听说我还没读书,就邀请我去贝勒府上读书,我说要得大人同意才行,他就非说是我不愿意跟他玩,我正跟他说道理呢,你们就来了。我真没欺负他,我去贝勒府读书,没有贝勒爷和福晋发话,门房也不放我进去呢?”
别看德亨年纪小,嘴皮子可溜,一番话说的顺畅又明白,听的瓜尔佳氏稀罕不已,赞叹道:“好伶俐的小子,长大了怕不是做御史的材料?”
四福晋没想到居然是这样,顿时无语,问弘晖:“是这样吗?”
弘晖点头,抽噎道:“是,是这样。额娘,您,您同、同意德亨,去、去咱们府上,读书,吗?”
四福晋没有说她同不同意,而是起身,郑重对纳喇氏一福礼,致歉道:“让您受委屈了。”
纳喇氏可不敢受她的礼,忙躲了开去,同样还礼道:“您太客气了。孩子没事就好。”
四福晋身份在这里摆着,她行一礼表示致歉的态度就行了,尊不下卑,她若是硬要给纳喇氏行礼道歉,就是在逼纳喇氏犯错。
纳喇氏是白身,她是贝勒福晋,纳喇氏不能也不敢受她的礼。
受了,就是以下犯上的大罪,要牵扯家人的。
四福晋来到德亨面前,蹲下身与他齐平,温柔哄道:“你叫德亨是吗?”
德亨点头。
四福晋:“真是聪明伶俐的好孩子,我知道了,此事是弘晖的不对,让你和你额娘受委屈了,你去替我给你额娘陪个礼好不好?就说弘晖的额娘不是不明事理的,有误会说开了就都好了,让她别往心里去啊。”
德亨眼睛弯弯,答应道:“好哇。”仰头摇晃着纳喇氏的手撒娇道:“额娘,弘晖的额娘是个明事理的,我跟弘晖之间有误会,说开了就好了,您别往心里去啊。”
四福晋此举真是人情练达,她这是怕纳喇氏以为她面上和气,心里藏气,回头找机会报复他们家,才以德亨之口告诉纳喇氏,她乌拉那拉氏不是个表面仁和内里藏奸的,说是误会就是误会,孩子之间的事到此为止,要纳喇氏别往心里去。
纳喇氏怕得罪她,她也怕得罪纳喇氏呢。
你以为皇子福晋就能作威作福了吗?
大错特错,在这个包衣奴才转身就能为主的时代,皇子福晋也逃脱不了人情世故,纳喇氏可是满洲著姓,她今日若是敢让纳喇氏心里不痛快,被有心人传扬出去,她就是让整个纳喇氏女人心里都不痛快。
姓纳喇的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了她。
所以,以和为贵方为上,今日这孩子间的小别扭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了才行。
见四福晋如此,纳喇氏是真的不好意思了,四福晋拐着弯的给她道歉,她自觉面上十分有光,道:“您真是太客气了,孩子间说风就是雨的,都是常有的事,您不必太在意。”
四福晋点点头,接过婢女手里递过来的荷包,塞到德亨手里,道:“今日来的匆忙,未曾备下表礼,这个荷包你先拿着玩吧。”
德亨握了一下,里面硬硬的,不会又是金花生金莲花吧?
德亨收下,甜甜道谢道:“多谢福晋赏赐。”
四福晋摸摸他的脑门,起身对众位太太奶奶们道:“让你们见笑了,小孩子间拌嘴两句,不碍的。咱们都散了吧。”
瓜尔佳氏忙道:“对,对,这大太阳底下的,热烫的慌,快,快给众位太太奶奶们多上些冰,别热着了。”
此时弘晖已经不哭了,只是眼睛一直盯着德亨看。
见纳喇氏牵着德亨的手要离开,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到底没有说出来,只是眼睛里又开始蓄起了泪花。
德亨又想挠头皮了,终究还是走了回来,站到弘晖面前,对着弘晖陡然放光的眼睛,道:“你是男子汉,得拿出点担当来,脾气这么软可不行。”
弘晖抽了口气,点点头,甩出两朵泪花飞到了德亨的手背上。
德亨抬起手背,看了眼已经晕开的水渍,擦了擦,对弘晖叹道:“你也别动不动就哭啊,很容易让人误会的。”
弘晖再次点点头。
德亨:“……那我走了啊?”
弘晖习惯性要点头,点到一半觉着不对,忙问道:“我想找你玩怎么办?”
德亨看了眼四福晋,对他道:“再说吧。”
说罢,就跟上一直在等他的纳喇氏,随着纳喇氏进屋去了。
四福晋牵着弘晖的手往外走,柔声安抚道:“回头跟你阿玛说一声,问问你阿玛好不好?”
弘晖蔫蔫的点点头,没说什么。
四福晋心下叹息,她嫁给胤禛十几年,就得了这么一个儿子,是她全部的指望和寄托。也不知道随了谁,就像那个叫德亨的孩子说的,弘晖的脾气有些过于软乎了……
那个孩子,真是聪明,或许,跟贝勒爷说一声,查一查,若是没有妨碍,接到府里陪弘晖一起读书也不是不行。
第6章
德亨他们来恭王府吊丧,可不是躲在偏殿说说话道声恼就行了的,得按照规仪礼制,在丧仪官的带领下踩着点儿的哭丧、叩拜、进香……必须得做足了孝子贤孙的模样儿才行。
德亨跟着纳喇氏,临近中午磕了一回头,下晌磕了一回头,然后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他们毕竟只是旁支亲戚,到了德亨这一辈,他是努尔哈赤的五世孙,和皇帝这一支刚好在出五服的边缘,所以,之后几天他们在家哀思即可,等到出殡那日,他们再来送这位恭亲王去陵寝。
跟来的时候一样,走的时候也得按次序排队,不能骚乱,等到德亨他们终于可以离开的时候,天边已经能看到晚霞了,额尔赫布明显有些着急,检查好人口就马不停蹄的带着大家赶路,因为再晚,就要宵禁了。
宵禁之后赶路会十分的麻烦,走在大街上会受到层层盘查,一个弄不好就要问罪。
即便路上不曾耽搁,等德亨一家回到牛角湾胡同的时候,胡同口的栅栏都要放下了,这也就是到自家门口了,且是额尔赫布带队,看守栅栏的步甲才给顺利放行。
不放行也不行啊,因为负责牛角湾胡同口栅栏的步军校就是额尔赫布家的奴才。
排队进了胡同,大家就各回各家了,六月份的北京城热的就像一个大蒸笼,蒸的人喘不过气来,还哭丧磕头的累了一天,所有人都没有兴致叨叨。
行进胡同半拉截,德亨的大舅纳喇福顺就扇着蒲扇出现了。
福顺生了一张络腮胡子大圆脸,即便有大胡子做掩饰,外人也能一眼看出来他跟纳喇氏是亲兄妹。
咳,因为俩人长了同一张脸盘。
福顺探头探脑的朝车窗里张望,不住问道:“咱家的大外甥呢?快让大舅瞧瞧热着没?”
叶勤牵着马不住抹汗,呲着牙道:“也不知这小子怎么长的,一点都不怕热。”
福顺扇着蒲扇哈哈笑:“不怕热好啊,不怕热,不怕冷,身体倍儿棒,好养活。”
德亨双手扒着车窗越过纳喇氏的身子往外探,露出一张白里透粉的小肉脸,跟着笑哈哈道:“大舅,你怎么这会子出门了?吃饭了没?”
纳喇福顺家住隔壁白家胡同,和德亨家一样属正蓝旗同一都统下,不过纳喇家是属第二参领第五佐领,从行政划分上来说,和德亨家既不在一个村(佐领)也不在一个镇(参领)。
福顺大舅见大外甥生龙活虎的,就满意道:“吃了,在卫房里吃了碗凉粉,大舅给你留了一份,用冰水镇着,已经送你家里去了,你回家就能吃上。”
福顺比叶勤能耐,他勤奋好学,能写会算,在家里支持帮助下,在佐领里谋了一个小拨什库的差事。福顺当差十分上心,一直到放栅栏,他才会下班回家,平日里不是在都统衙门办公,就是在卫房和甲兵们混日子。
所谓的小拨什库,就是佐领下的一个小官,是佐领的助手,管理着佐领内的一些文书、粮饷领发等庶务,其实就是佐领的文秘之一。
街道主任嘛,大小是个官了,俸禄是叶勤的两倍,一年领着四十两饷银,四十八斛糙米。自从德亨这个大外甥出生之后,福顺没少接济妹妹家。
德亨听到回家就能吃上凉粉,美的心下冒泡,眼睛弯弯笑道:“好哇好哇,大舅最好了。”
逗的福顺哈哈大笑。
纳喇氏在儿子小脸旁笑问哥哥道:“哥哥就为着碗凉粉特特在这里等你外甥的?”
福顺面上颇有得意之色,喜道:“今儿收到银子了,你哥我这不就巴巴的把咱们德亨那份给送来了?”
坐在牛车里被晃的身酥骨软的纳喇氏一听这话,立即精神百倍,她坐直了身子,也探出半个脑袋喜道:“果真得了?有多少?”
福顺一面摇蒲扇一面跟着牛车慢悠悠踱步,又是一阵笑,然后挤着眼睛笑哈哈道:“回家说,回家说。”
纳喇氏心下就跟被猫爪子挠了一样,痒痒的不行,但也耐下性子回家再说了,这胡同里到处都是人,叫外人听到就不好了。
德亨却是一点也不急,这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无非就是挣得多挣得少的差别罢了。
之前说了,牛角湾胡同在大城东南,离崇文门不远不近,而崇文门又叫税门,主要征收进城的商货税,也就是说,走崇文门的,大都是重商大贾。
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商机无限啊。
不过,大商机是轮不到德亨和福顺这样的“升斗小民”的,但大钱赚不了,养家的小钱还是能赚一赚的。
福顺是旗人,还是在职官兵,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辅助佐领管理佐领内的旗人,以及,接受上级命令随时跟随将领出兵。为了能让八旗官兵一心作战,爱新觉罗家的老祖宗说了,旗人不得谋经济事。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旗人自己不能经商赚钱,可以“雇佣”民人帮忙嘛,他们就住在崇文门内,从地理位置和空离上,占有先天优势。
而且,崇文门外有的是廉价劳动力,不愁雇不到人。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被狡猾奸诈的汉人给骗了,否则,到最后谁是谁的爷还不一定呢。
这也是旗人为甚么总是对民人(汉人)这么“不屑一顾”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头脑上,他们的确干不过民人,哈哈。
经过仔细考察之后,德亨发现,有一门生意,他们家占有“货源”上的先天优势,那就是建碓房。
所谓的碓房,就是舂米的地方。
八旗官兵一个季度领一次粮饷,领到手的粮食都是按斛按石算的,其数量之大,得必须雇人雇车往家里拉才行。
但领回家的这些饷米不是已经舂好的可以直接食用的细米,而是带壳的粗米,如果领到的米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保存得当的话,完全可以直接下地做粮种。
所以,要是想这些领到的粗米下锅最后吃到人的肚子里,必须得先将粗米舂成细米才行。
粗米变细米,这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在碓房里进行的。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能谋利的空间就大多了。
至于这个空间到底有多大,取决于你聪明才智的深度,按照福顺的话来说,就是看你到底有多“奸诈”了。
比如,明明送来的是好米,但舂好了给你的是经过加工的次米,偏这些只会舞刀弄枪的大头兵们还看不出来,乐呵呵的领着次米回家做饭去了。这收进好米换出次米的差价利润碓房不就得到了?
再比如,舂米是有损耗的,你送来一斛米,扣除三分损耗,还能得七分,但碓房偏偏就给你五分。什么,你不服?来来来,咱们好好算一下这其中的损耗差额,一斗米损耗……人工……牲畜……碓房的老板掌柜能一分一分的算的连大字都不识得几个的大头兵们头昏脑涨,分不清东西南北。
四福晋也温声道:“不错,两个孩子都看着好好的,没有打架也没有吵闹,一定是有误会,”又柔声问抽抽噎噎的弘晖,道:“弘晖,跟额娘说好不好,你跟……德亨是怎么回事?”
弘晖抹着眼泪抽噎道:“额娘,德亨没欺负我。”又上前双手扶着纳喇氏的胳膊要托起她,纳喇氏怎么敢让他扶,忙顺势起身,将儿子德亨再次挡在了身后。
弘晖虽然年纪小小,但他心思灵敏,明白纳喇氏这是防着他呢,心下更难过了:看刚认识的小伙伴的额娘讨厌他了,这可怎么办呢?
弘晖难过的拉着四福晋的手道:“儿子在屋里觉着闷,就出来走走,走着走着就迷路了,还好遇到了德亨,咱们在一起说了会话,德亨没有欺负儿子,额娘,您别生气,不要罚德亨好吗?”
弘晖知道,如果自己犯了错,或者家里的奴才暗地里欺负了他,四福晋都会严厉惩罚他的哈哈珠子和奴才,弘晖还不太懂大人的道理,只知道要是四福晋生气了,就要开始罚人了。
他不想四福晋生气,更不想德亨受罚,就跟四福晋求情。
四福晋哭笑不得,拿帕子给儿子擦擦额头上的汗,温柔道:“额娘没有生气,怎么会罚人呢?你还没跟额娘说你为什么哭呢?”
弘晖偷眼去瞧德亨,德亨从纳喇氏身后探出头来对他重重一“哼”,又躲起来不理他了。
弘晖顿时眼泪掉的更急了,抽抽噎噎摇头道:“我,儿子就是自己想哭,不关德亨的事。”
老天爷,你这说了还不如不说呢。
德亨听不下去了,站出来解释道:“弘晖听说我还没读书,就邀请我去贝勒府上读书,我说要得大人同意才行,他就非说是我不愿意跟他玩,我正跟他说道理呢,你们就来了。我真没欺负他,我去贝勒府读书,没有贝勒爷和福晋发话,门房也不放我进去呢?”
别看德亨年纪小,嘴皮子可溜,一番话说的顺畅又明白,听的瓜尔佳氏稀罕不已,赞叹道:“好伶俐的小子,长大了怕不是做御史的材料?”
四福晋没想到居然是这样,顿时无语,问弘晖:“是这样吗?”
弘晖点头,抽噎道:“是,是这样。额娘,您,您同、同意德亨,去、去咱们府上,读书,吗?”
四福晋没有说她同不同意,而是起身,郑重对纳喇氏一福礼,致歉道:“让您受委屈了。”
纳喇氏可不敢受她的礼,忙躲了开去,同样还礼道:“您太客气了。孩子没事就好。”
四福晋身份在这里摆着,她行一礼表示致歉的态度就行了,尊不下卑,她若是硬要给纳喇氏行礼道歉,就是在逼纳喇氏犯错。
纳喇氏是白身,她是贝勒福晋,纳喇氏不能也不敢受她的礼。
受了,就是以下犯上的大罪,要牵扯家人的。
四福晋来到德亨面前,蹲下身与他齐平,温柔哄道:“你叫德亨是吗?”
德亨点头。
四福晋:“真是聪明伶俐的好孩子,我知道了,此事是弘晖的不对,让你和你额娘受委屈了,你去替我给你额娘陪个礼好不好?就说弘晖的额娘不是不明事理的,有误会说开了就都好了,让她别往心里去啊。”
德亨眼睛弯弯,答应道:“好哇。”仰头摇晃着纳喇氏的手撒娇道:“额娘,弘晖的额娘是个明事理的,我跟弘晖之间有误会,说开了就好了,您别往心里去啊。”
四福晋此举真是人情练达,她这是怕纳喇氏以为她面上和气,心里藏气,回头找机会报复他们家,才以德亨之口告诉纳喇氏,她乌拉那拉氏不是个表面仁和内里藏奸的,说是误会就是误会,孩子之间的事到此为止,要纳喇氏别往心里去。
纳喇氏怕得罪她,她也怕得罪纳喇氏呢。
你以为皇子福晋就能作威作福了吗?
大错特错,在这个包衣奴才转身就能为主的时代,皇子福晋也逃脱不了人情世故,纳喇氏可是满洲著姓,她今日若是敢让纳喇氏心里不痛快,被有心人传扬出去,她就是让整个纳喇氏女人心里都不痛快。
姓纳喇的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了她。
所以,以和为贵方为上,今日这孩子间的小别扭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了才行。
见四福晋如此,纳喇氏是真的不好意思了,四福晋拐着弯的给她道歉,她自觉面上十分有光,道:“您真是太客气了,孩子间说风就是雨的,都是常有的事,您不必太在意。”
四福晋点点头,接过婢女手里递过来的荷包,塞到德亨手里,道:“今日来的匆忙,未曾备下表礼,这个荷包你先拿着玩吧。”
德亨握了一下,里面硬硬的,不会又是金花生金莲花吧?
德亨收下,甜甜道谢道:“多谢福晋赏赐。”
四福晋摸摸他的脑门,起身对众位太太奶奶们道:“让你们见笑了,小孩子间拌嘴两句,不碍的。咱们都散了吧。”
瓜尔佳氏忙道:“对,对,这大太阳底下的,热烫的慌,快,快给众位太太奶奶们多上些冰,别热着了。”
此时弘晖已经不哭了,只是眼睛一直盯着德亨看。
见纳喇氏牵着德亨的手要离开,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到底没有说出来,只是眼睛里又开始蓄起了泪花。
德亨又想挠头皮了,终究还是走了回来,站到弘晖面前,对着弘晖陡然放光的眼睛,道:“你是男子汉,得拿出点担当来,脾气这么软可不行。”
弘晖抽了口气,点点头,甩出两朵泪花飞到了德亨的手背上。
德亨抬起手背,看了眼已经晕开的水渍,擦了擦,对弘晖叹道:“你也别动不动就哭啊,很容易让人误会的。”
弘晖再次点点头。
德亨:“……那我走了啊?”
弘晖习惯性要点头,点到一半觉着不对,忙问道:“我想找你玩怎么办?”
德亨看了眼四福晋,对他道:“再说吧。”
说罢,就跟上一直在等他的纳喇氏,随着纳喇氏进屋去了。
四福晋牵着弘晖的手往外走,柔声安抚道:“回头跟你阿玛说一声,问问你阿玛好不好?”
弘晖蔫蔫的点点头,没说什么。
四福晋心下叹息,她嫁给胤禛十几年,就得了这么一个儿子,是她全部的指望和寄托。也不知道随了谁,就像那个叫德亨的孩子说的,弘晖的脾气有些过于软乎了……
那个孩子,真是聪明,或许,跟贝勒爷说一声,查一查,若是没有妨碍,接到府里陪弘晖一起读书也不是不行。
第6章
德亨他们来恭王府吊丧,可不是躲在偏殿说说话道声恼就行了的,得按照规仪礼制,在丧仪官的带领下踩着点儿的哭丧、叩拜、进香……必须得做足了孝子贤孙的模样儿才行。
德亨跟着纳喇氏,临近中午磕了一回头,下晌磕了一回头,然后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他们毕竟只是旁支亲戚,到了德亨这一辈,他是努尔哈赤的五世孙,和皇帝这一支刚好在出五服的边缘,所以,之后几天他们在家哀思即可,等到出殡那日,他们再来送这位恭亲王去陵寝。
跟来的时候一样,走的时候也得按次序排队,不能骚乱,等到德亨他们终于可以离开的时候,天边已经能看到晚霞了,额尔赫布明显有些着急,检查好人口就马不停蹄的带着大家赶路,因为再晚,就要宵禁了。
宵禁之后赶路会十分的麻烦,走在大街上会受到层层盘查,一个弄不好就要问罪。
即便路上不曾耽搁,等德亨一家回到牛角湾胡同的时候,胡同口的栅栏都要放下了,这也就是到自家门口了,且是额尔赫布带队,看守栅栏的步甲才给顺利放行。
不放行也不行啊,因为负责牛角湾胡同口栅栏的步军校就是额尔赫布家的奴才。
排队进了胡同,大家就各回各家了,六月份的北京城热的就像一个大蒸笼,蒸的人喘不过气来,还哭丧磕头的累了一天,所有人都没有兴致叨叨。
行进胡同半拉截,德亨的大舅纳喇福顺就扇着蒲扇出现了。
福顺生了一张络腮胡子大圆脸,即便有大胡子做掩饰,外人也能一眼看出来他跟纳喇氏是亲兄妹。
咳,因为俩人长了同一张脸盘。
福顺探头探脑的朝车窗里张望,不住问道:“咱家的大外甥呢?快让大舅瞧瞧热着没?”
叶勤牵着马不住抹汗,呲着牙道:“也不知这小子怎么长的,一点都不怕热。”
福顺扇着蒲扇哈哈笑:“不怕热好啊,不怕热,不怕冷,身体倍儿棒,好养活。”
德亨双手扒着车窗越过纳喇氏的身子往外探,露出一张白里透粉的小肉脸,跟着笑哈哈道:“大舅,你怎么这会子出门了?吃饭了没?”
纳喇福顺家住隔壁白家胡同,和德亨家一样属正蓝旗同一都统下,不过纳喇家是属第二参领第五佐领,从行政划分上来说,和德亨家既不在一个村(佐领)也不在一个镇(参领)。
福顺大舅见大外甥生龙活虎的,就满意道:“吃了,在卫房里吃了碗凉粉,大舅给你留了一份,用冰水镇着,已经送你家里去了,你回家就能吃上。”
福顺比叶勤能耐,他勤奋好学,能写会算,在家里支持帮助下,在佐领里谋了一个小拨什库的差事。福顺当差十分上心,一直到放栅栏,他才会下班回家,平日里不是在都统衙门办公,就是在卫房和甲兵们混日子。
所谓的小拨什库,就是佐领下的一个小官,是佐领的助手,管理着佐领内的一些文书、粮饷领发等庶务,其实就是佐领的文秘之一。
街道主任嘛,大小是个官了,俸禄是叶勤的两倍,一年领着四十两饷银,四十八斛糙米。自从德亨这个大外甥出生之后,福顺没少接济妹妹家。
德亨听到回家就能吃上凉粉,美的心下冒泡,眼睛弯弯笑道:“好哇好哇,大舅最好了。”
逗的福顺哈哈大笑。
纳喇氏在儿子小脸旁笑问哥哥道:“哥哥就为着碗凉粉特特在这里等你外甥的?”
福顺面上颇有得意之色,喜道:“今儿收到银子了,你哥我这不就巴巴的把咱们德亨那份给送来了?”
坐在牛车里被晃的身酥骨软的纳喇氏一听这话,立即精神百倍,她坐直了身子,也探出半个脑袋喜道:“果真得了?有多少?”
福顺一面摇蒲扇一面跟着牛车慢悠悠踱步,又是一阵笑,然后挤着眼睛笑哈哈道:“回家说,回家说。”
纳喇氏心下就跟被猫爪子挠了一样,痒痒的不行,但也耐下性子回家再说了,这胡同里到处都是人,叫外人听到就不好了。
德亨却是一点也不急,这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无非就是挣得多挣得少的差别罢了。
之前说了,牛角湾胡同在大城东南,离崇文门不远不近,而崇文门又叫税门,主要征收进城的商货税,也就是说,走崇文门的,大都是重商大贾。
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商机无限啊。
不过,大商机是轮不到德亨和福顺这样的“升斗小民”的,但大钱赚不了,养家的小钱还是能赚一赚的。
福顺是旗人,还是在职官兵,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辅助佐领管理佐领内的旗人,以及,接受上级命令随时跟随将领出兵。为了能让八旗官兵一心作战,爱新觉罗家的老祖宗说了,旗人不得谋经济事。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旗人自己不能经商赚钱,可以“雇佣”民人帮忙嘛,他们就住在崇文门内,从地理位置和空离上,占有先天优势。
而且,崇文门外有的是廉价劳动力,不愁雇不到人。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被狡猾奸诈的汉人给骗了,否则,到最后谁是谁的爷还不一定呢。
这也是旗人为甚么总是对民人(汉人)这么“不屑一顾”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头脑上,他们的确干不过民人,哈哈。
经过仔细考察之后,德亨发现,有一门生意,他们家占有“货源”上的先天优势,那就是建碓房。
所谓的碓房,就是舂米的地方。
八旗官兵一个季度领一次粮饷,领到手的粮食都是按斛按石算的,其数量之大,得必须雇人雇车往家里拉才行。
但领回家的这些饷米不是已经舂好的可以直接食用的细米,而是带壳的粗米,如果领到的米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保存得当的话,完全可以直接下地做粮种。
所以,要是想这些领到的粗米下锅最后吃到人的肚子里,必须得先将粗米舂成细米才行。
粗米变细米,这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在碓房里进行的。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能谋利的空间就大多了。
至于这个空间到底有多大,取决于你聪明才智的深度,按照福顺的话来说,就是看你到底有多“奸诈”了。
比如,明明送来的是好米,但舂好了给你的是经过加工的次米,偏这些只会舞刀弄枪的大头兵们还看不出来,乐呵呵的领着次米回家做饭去了。这收进好米换出次米的差价利润碓房不就得到了?
再比如,舂米是有损耗的,你送来一斛米,扣除三分损耗,还能得七分,但碓房偏偏就给你五分。什么,你不服?来来来,咱们好好算一下这其中的损耗差额,一斗米损耗……人工……牲畜……碓房的老板掌柜能一分一分的算的连大字都不识得几个的大头兵们头昏脑涨,分不清东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