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行,我知晓了。”苏榛心里有数,说话间也就到了暖棚外头。
斐熙掀了帘子请苏榛先进,那俩位帐房已经在候着了,见有人进来赶紧站起来,也是礼数周全。
斐熙他俩自是认识,但前头那位小娘子着实惊了他们一瞬:一直听说苏娘子是年轻貌美的,却没想过如此年轻如此貌美。明明布衣素钗不施粉黛,整个人却比白川府最招摇的金枝玉叶还要清冽三分。
苏榛也是早习惯了旁人见她第一面时的讶色,但她却没想到是因为美貌,而一直以为旁人惊讶的是她的才华……
这也不奇怪,世人总爱先看皮相、再论风骨。
总之双方简单介绍、寒喧过后,陈青跟周醒明就各自从怀中拿出自己的自陈文书、盖了私印的荐章、以及门状呈给苏榛。
这也就相当于个人简历和名人推荐信,苏榛心里清楚但只大致扫了眼便又还给他们,话直接、语气却真诚:“不必看了,斐熙在牙行这么多年,连州府银号的朝奉都夸他‘识人如识珠’。他说二位能把乱账理成金丝线,我便信二位有这本事。”
这话一说完,斐熙耳尖顿时泛起薄红、整个人都快发光了似的。帐房先生何等重要,苏娘子在人前给了他这般抬举,堪比在戏台子上敲锣打鼓地夸,给足了他颜面。
第208章
陈青跟周醒明也懂这道理,不由得愈发高看斐熙一眼。
但高看归高看,他俩留不留得下来最重要的还是具体做些啥、以及薪银几何。
苏榛在这方面绝不拖泥带水掩掩遮遮,直接就说了:“后头还有十一日,帐务容不得半分马虎。眼下我们每日的营收都有专人统计,虽说大部分不识字,但嘉年华换币数量是有登记的,所以哪个摊子赚了多少清清楚楚。另外食材和消耗品也全部有巧法子计数。比如米面粮油,是拿容器定量。鸡蛋啊、肉饼这类更是数得出的。不好数的哪怕盐、调料粉,我们也是按重量计数,多少斤盐能制多少食物,大差不差。总之前头的事儿我们都做得妥当,帐房先生的功夫就少花些。每日闭园都做个小结。”
陈青跟周醒明一听,又是默默一惊。时下的酒楼记帐不过也就是掌柜的在流水簿上草草画几笔,遇上生意好时,连酒水钱都能记错。便是盛家布庄那样的大商号也不过是每月末才对账盘库。
可这猎户村做个买卖,竟能做到“一日一结、票账两清”,听起来比州府税吏衙门还要严谨三分。
如果说陈青跟周醒明对苏榛的“第一惊”还是因为美貌,这“第二惊”就多少算是见了世面,山中果然卧虎藏龙不可小觑。
苏榛倒不清楚他俩心中这想法,仍旧说着:“每隔三日,还会对帐务进行一次复盘。会把前三天的情况做分析,分析哪些地方超支了,哪些项目收入超出预期。这是重中之重,后头采购组会跟据帐面来调整采购计划。”
陈青点点头:“苏娘子这‘三日一核’的法子,倒是与其它商行的‘旬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大食代摊位繁多,流水琐碎,怕是要耗费不少功夫,如何能在复盘时做到‘对症下药’?”
“这便是请二位来的缘由。”苏榛舒展了笑意:“陈先生擅长梳理乱账,正好可将三日流水按‘收入’‘支出’‘损耗’分类成册;周先生精于算术,便用‘*进多出少’的法子,算出每个摊位的盈余比例。”
说完,从随身的小挎包中取出册子,翻出几页给两位帐房看,上头画着古怪的图表,“这是我琢磨的‘盈亏图’,炭笔标超支,毛笔标盈余,画大些摊开在墙上一目了然。”
周醒明凑近细看,只见图表有的是圆、有的像扇面。分了不同区域,比如卖火锅的、卖甜食的、卖烤炙类的,各自占了多少份额,超支在何处,盈余又在哪里,竟比寻常的帐簿清晰十倍。
他忍不住惊叹:“苏娘子这法子好,妙啊!”
苏榛心里偷笑,这其实就是现代的记帐app页面,她照猫画虎来的。
“光是算清楚还不够。”苏榛指着图表角落的空白处,“每次复盘在这空白处写下‘三条对策’。当然这是群策群力一起去想的对策,比如超支的如何节流,盈余的怎样扩销。就像前日,酒水卖得火爆,我们便立刻让采购组签了联合促销,谈了新买卖。”
斐熙都忍不住的赞同,“苏娘子说了,做生意得像这流水账一般,时时算,处处算,才能让银钱像活水一样,越算越旺。”
陈青也是听得频频点头,心中暗自佩服。这白水村表面看是靠新奇的玩意儿才能热闹的集市,内里却是步步为营的棋局啊。
苏榛便继续说:“另外还有第三本帐,算是应急帐。从每日的营收里按一定比例抽取银两存进去以防万一,这也是需要二位出力的部分。后头要是突然遇到设备损坏需要紧急维修、或者哪个摊位遭遇意外需要银钱周转,就能从这应急帐里拨款解决,不至于让整个村子陷入困境或是各摊子之间扯皮。”
陈青是老帐房,可太清楚“各摊子之间扯皮”是怎么回事了。尤其这种联合多人一起做买卖的,应急帐必不可少。
“总之,两位先生若是留下来,要做的帐簿属实不少。”苏榛指尖轻轻叩了叩桌面,语气愈发认真:“薪资一事,我也不绕弯子。这十一日聘期,给俩位日结三钱。若能做到每日准时出账、三日复盘无疏漏,另有结项赏银。”
三钱银子一日,十一日便是三两三钱,肯定是比他俩在寻常商行收入多。
周醒明喉结动了动,下意识就想同意,眼神瞄向陈青。
陈青毕竟老道且见过世面,神色不变,问着:“可算得丰厚。只是不知这结项赏银,具体是如何算?”
“自然不会让二位白辛苦。”苏榛继续说着:“除了帐目清晰无差之外,每三日复盘若能提出被采纳的好计策,一条赏三百文;若全程帐目无差池且建议被采纳三条以上,再赠五钱。甚至,大食代帐务琐碎,每日结算又要赶在闭园后,难免需点灯熬夜,我们也特设了食补和餐补。”
“食补餐补?”陈青跟周醒明异口同声。
斐熙笑着点头,“对,这可是白水村独一份,不止你们会有,我们都有。只要领了我们的员工牌牌,每日能在大食代任意摊位换一份宵夜。另外二位若是不想住宿舍,只要能保证每日上工时长,大食代每日补贴百文”。
陈青与周醒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心动。毕竟在州府,能开出这般优渥条件的商行着实太少。尤其陈青忽然想起自己在盛家熬夜算帐时,也不过是就着冷茶啃硬馒头,此刻心里竟泛起几分暖意。
“只是丑话说在前头。”苏榛神色郑重,“若因疏漏导致帐目不清,或是耽误复盘时辰,每延误一次,扣当日工钱的三成。二位可愿应下?”
周醒明毕竟年轻,且对自己本事自信,先点头应下:“这也应当的。”
陈青则捻着胡须沉吟片刻,终究也点了头:“苏娘子跟斐小哥儿如此坦诚,我若还斤斤计较,倒显得小家子气了。”
苏榛展颜一笑,吩咐斐熙,“你带两位先生去符秀才那里签契,另外上岗也不差这一时半会儿的,二位上午可先去安置行李,午食后再来大食代帐房看第一日流水。”
一听还专门给他俩预留了安置时间,俩人更是在心里赞了声这苏娘子做事大气。话不多说,起身施礼就先去跟斐熙去签契。
其实关于请这俩位帐房先生、还要给出如此高薪的事儿,白水村筹备组其他人都有些“心疼”。在他们的概念里,不过就是算个数,一日算不明白也无所谓、哪怕嘉年华结束了再算明白不就行了,反正赚多赚少都是村里人自己拿,差点儿就差点儿呗。
但苏榛也实在没功夫给大伙儿解释财务的重要性,好在大伙儿有意见归有意见,大事小情最终拍板还是信任苏榛。
而陈青跟周醒明的确不负“苏”望,上工的第二日就发现小吃摊上的食材消耗与营收数据存在微妙差异,便主动到摊位观察。原来是白水村当值摊主为了方便,在给顾客称取时偶尔会随手添加几串当添头,却未计入营收。
这本也无可厚非,小摊贩主送点儿送添头出去再正常不过。若是苏榛当值,怕是她送出去的添头最多,自然也不可能拦着。
可这小事儿在较真的两位帐房先生看来就是大事,俩人熬夜琢磨了个法子:竹筹记数。
比如每预备好一部分食材就相应按斤数或个数准备一根签子,记送出去的添头,每日消耗一目了然,原本模糊的人情往来,都化作确凿的数据。直观的让白水村大伙儿清楚了送出去多少,再后头三日,食材损耗率从原先的一成半骤降至不到半成,换算成银钱,每日也足足能省三四两银子。
这竹筹实打实拦住了无声溜走的银钱,更让白水村包括苏榛也愈发“精打细算”。
这还仅仅是俩位帐房在节流方面的贡献。在开源上,周醒明在算术方面的能力也展露无遗。他在苏榛给的扇形图上做了改进,通过对比不同时段的销售数据精准提供备货数据。
斐熙掀了帘子请苏榛先进,那俩位帐房已经在候着了,见有人进来赶紧站起来,也是礼数周全。
斐熙他俩自是认识,但前头那位小娘子着实惊了他们一瞬:一直听说苏娘子是年轻貌美的,却没想过如此年轻如此貌美。明明布衣素钗不施粉黛,整个人却比白川府最招摇的金枝玉叶还要清冽三分。
苏榛也是早习惯了旁人见她第一面时的讶色,但她却没想到是因为美貌,而一直以为旁人惊讶的是她的才华……
这也不奇怪,世人总爱先看皮相、再论风骨。
总之双方简单介绍、寒喧过后,陈青跟周醒明就各自从怀中拿出自己的自陈文书、盖了私印的荐章、以及门状呈给苏榛。
这也就相当于个人简历和名人推荐信,苏榛心里清楚但只大致扫了眼便又还给他们,话直接、语气却真诚:“不必看了,斐熙在牙行这么多年,连州府银号的朝奉都夸他‘识人如识珠’。他说二位能把乱账理成金丝线,我便信二位有这本事。”
这话一说完,斐熙耳尖顿时泛起薄红、整个人都快发光了似的。帐房先生何等重要,苏娘子在人前给了他这般抬举,堪比在戏台子上敲锣打鼓地夸,给足了他颜面。
第208章
陈青跟周醒明也懂这道理,不由得愈发高看斐熙一眼。
但高看归高看,他俩留不留得下来最重要的还是具体做些啥、以及薪银几何。
苏榛在这方面绝不拖泥带水掩掩遮遮,直接就说了:“后头还有十一日,帐务容不得半分马虎。眼下我们每日的营收都有专人统计,虽说大部分不识字,但嘉年华换币数量是有登记的,所以哪个摊子赚了多少清清楚楚。另外食材和消耗品也全部有巧法子计数。比如米面粮油,是拿容器定量。鸡蛋啊、肉饼这类更是数得出的。不好数的哪怕盐、调料粉,我们也是按重量计数,多少斤盐能制多少食物,大差不差。总之前头的事儿我们都做得妥当,帐房先生的功夫就少花些。每日闭园都做个小结。”
陈青跟周醒明一听,又是默默一惊。时下的酒楼记帐不过也就是掌柜的在流水簿上草草画几笔,遇上生意好时,连酒水钱都能记错。便是盛家布庄那样的大商号也不过是每月末才对账盘库。
可这猎户村做个买卖,竟能做到“一日一结、票账两清”,听起来比州府税吏衙门还要严谨三分。
如果说陈青跟周醒明对苏榛的“第一惊”还是因为美貌,这“第二惊”就多少算是见了世面,山中果然卧虎藏龙不可小觑。
苏榛倒不清楚他俩心中这想法,仍旧说着:“每隔三日,还会对帐务进行一次复盘。会把前三天的情况做分析,分析哪些地方超支了,哪些项目收入超出预期。这是重中之重,后头采购组会跟据帐面来调整采购计划。”
陈青点点头:“苏娘子这‘三日一核’的法子,倒是与其它商行的‘旬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大食代摊位繁多,流水琐碎,怕是要耗费不少功夫,如何能在复盘时做到‘对症下药’?”
“这便是请二位来的缘由。”苏榛舒展了笑意:“陈先生擅长梳理乱账,正好可将三日流水按‘收入’‘支出’‘损耗’分类成册;周先生精于算术,便用‘*进多出少’的法子,算出每个摊位的盈余比例。”
说完,从随身的小挎包中取出册子,翻出几页给两位帐房看,上头画着古怪的图表,“这是我琢磨的‘盈亏图’,炭笔标超支,毛笔标盈余,画大些摊开在墙上一目了然。”
周醒明凑近细看,只见图表有的是圆、有的像扇面。分了不同区域,比如卖火锅的、卖甜食的、卖烤炙类的,各自占了多少份额,超支在何处,盈余又在哪里,竟比寻常的帐簿清晰十倍。
他忍不住惊叹:“苏娘子这法子好,妙啊!”
苏榛心里偷笑,这其实就是现代的记帐app页面,她照猫画虎来的。
“光是算清楚还不够。”苏榛指着图表角落的空白处,“每次复盘在这空白处写下‘三条对策’。当然这是群策群力一起去想的对策,比如超支的如何节流,盈余的怎样扩销。就像前日,酒水卖得火爆,我们便立刻让采购组签了联合促销,谈了新买卖。”
斐熙都忍不住的赞同,“苏娘子说了,做生意得像这流水账一般,时时算,处处算,才能让银钱像活水一样,越算越旺。”
陈青也是听得频频点头,心中暗自佩服。这白水村表面看是靠新奇的玩意儿才能热闹的集市,内里却是步步为营的棋局啊。
苏榛便继续说:“另外还有第三本帐,算是应急帐。从每日的营收里按一定比例抽取银两存进去以防万一,这也是需要二位出力的部分。后头要是突然遇到设备损坏需要紧急维修、或者哪个摊位遭遇意外需要银钱周转,就能从这应急帐里拨款解决,不至于让整个村子陷入困境或是各摊子之间扯皮。”
陈青是老帐房,可太清楚“各摊子之间扯皮”是怎么回事了。尤其这种联合多人一起做买卖的,应急帐必不可少。
“总之,两位先生若是留下来,要做的帐簿属实不少。”苏榛指尖轻轻叩了叩桌面,语气愈发认真:“薪资一事,我也不绕弯子。这十一日聘期,给俩位日结三钱。若能做到每日准时出账、三日复盘无疏漏,另有结项赏银。”
三钱银子一日,十一日便是三两三钱,肯定是比他俩在寻常商行收入多。
周醒明喉结动了动,下意识就想同意,眼神瞄向陈青。
陈青毕竟老道且见过世面,神色不变,问着:“可算得丰厚。只是不知这结项赏银,具体是如何算?”
“自然不会让二位白辛苦。”苏榛继续说着:“除了帐目清晰无差之外,每三日复盘若能提出被采纳的好计策,一条赏三百文;若全程帐目无差池且建议被采纳三条以上,再赠五钱。甚至,大食代帐务琐碎,每日结算又要赶在闭园后,难免需点灯熬夜,我们也特设了食补和餐补。”
“食补餐补?”陈青跟周醒明异口同声。
斐熙笑着点头,“对,这可是白水村独一份,不止你们会有,我们都有。只要领了我们的员工牌牌,每日能在大食代任意摊位换一份宵夜。另外二位若是不想住宿舍,只要能保证每日上工时长,大食代每日补贴百文”。
陈青与周醒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心动。毕竟在州府,能开出这般优渥条件的商行着实太少。尤其陈青忽然想起自己在盛家熬夜算帐时,也不过是就着冷茶啃硬馒头,此刻心里竟泛起几分暖意。
“只是丑话说在前头。”苏榛神色郑重,“若因疏漏导致帐目不清,或是耽误复盘时辰,每延误一次,扣当日工钱的三成。二位可愿应下?”
周醒明毕竟年轻,且对自己本事自信,先点头应下:“这也应当的。”
陈青则捻着胡须沉吟片刻,终究也点了头:“苏娘子跟斐小哥儿如此坦诚,我若还斤斤计较,倒显得小家子气了。”
苏榛展颜一笑,吩咐斐熙,“你带两位先生去符秀才那里签契,另外上岗也不差这一时半会儿的,二位上午可先去安置行李,午食后再来大食代帐房看第一日流水。”
一听还专门给他俩预留了安置时间,俩人更是在心里赞了声这苏娘子做事大气。话不多说,起身施礼就先去跟斐熙去签契。
其实关于请这俩位帐房先生、还要给出如此高薪的事儿,白水村筹备组其他人都有些“心疼”。在他们的概念里,不过就是算个数,一日算不明白也无所谓、哪怕嘉年华结束了再算明白不就行了,反正赚多赚少都是村里人自己拿,差点儿就差点儿呗。
但苏榛也实在没功夫给大伙儿解释财务的重要性,好在大伙儿有意见归有意见,大事小情最终拍板还是信任苏榛。
而陈青跟周醒明的确不负“苏”望,上工的第二日就发现小吃摊上的食材消耗与营收数据存在微妙差异,便主动到摊位观察。原来是白水村当值摊主为了方便,在给顾客称取时偶尔会随手添加几串当添头,却未计入营收。
这本也无可厚非,小摊贩主送点儿送添头出去再正常不过。若是苏榛当值,怕是她送出去的添头最多,自然也不可能拦着。
可这小事儿在较真的两位帐房先生看来就是大事,俩人熬夜琢磨了个法子:竹筹记数。
比如每预备好一部分食材就相应按斤数或个数准备一根签子,记送出去的添头,每日消耗一目了然,原本模糊的人情往来,都化作确凿的数据。直观的让白水村大伙儿清楚了送出去多少,再后头三日,食材损耗率从原先的一成半骤降至不到半成,换算成银钱,每日也足足能省三四两银子。
这竹筹实打实拦住了无声溜走的银钱,更让白水村包括苏榛也愈发“精打细算”。
这还仅仅是俩位帐房在节流方面的贡献。在开源上,周醒明在算术方面的能力也展露无遗。他在苏榛给的扇形图上做了改进,通过对比不同时段的销售数据精准提供备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