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且他不止选材厉害,技艺也称得上巧夺天工,所以大伙儿才对他那么尊重。
若说除了木工技艺之外,他唯一感兴趣的事情恐怕就是美食。
而苏榛的这道毛血旺,正中他喜“重口”的特征。
其实苏榛毕竟不是大厨,拼厨艺肯定是不如城中名师。但唯独她的调味儿占了一个“新”,在这个没有辣椒、没有味精、以及香料还是药材的时代,她用调味这“一招鲜”也还可以再开拓些许市场的。
总之,在伐工们心里,庄伯说了好吃,那一定就是好吃。
众人不再犹豫,瞧着锅里的量也不多,赶紧争抢。
与此同时,摊位后头的那间所谓的“值守房”木屋内,暖炉正旺,外头摊子的动静、里头听得一清二楚。
盛家家主、盛飞松老爷子昨儿就上了山,住在贮木场的场主房。此刻又被盛重云拉到这木屋坐着,非说这里好坐……
“祖父,这茶不错吧。”盛重云替老爷子把茶杯满上,微笑着问。
盛飞松轻哼了一声,瞥了孙子一眼,“你死活不下山,就是为了外头那个灵牙俐齿的吧?”
“她便是苏榛。”盛重云也没打算瞒,“祖父,孙儿对她……甚为心悦。”
“没出息的家伙!光是心悦有什么用?亏得别人还夸你是什么公子无双,我看就是吹牛,连个小丫头都娶不到。”盛飞松话说得严厉,语气却是松的,站起身,把窗子推开一道缝,打量了苏榛一番,神色一悦,可在转身看向孙子的那一刻又收了悦色,冷哼一声。
满脸都是“真懒得说你”的表情,直接推门出去了。
临走还不过瘾,又丢下一句:“没出息!”
盛飞松老爷子那天远远的站在苏榛的美食摊前头,“观摩”了好一会儿,直至随身伺候的小厮怕老爷子受寒,小声提醒了他数次才走。
当然,走之前小厮也懂事,挤到摊子前抢买了一份儿毛血旺打包。
老爷子走的时候也没给重云公子*留下什么话,但他上山本来是为了“揪”人,下山却安安静静自己走了。
显然,他不再阻止孙子的追妻行动。
但你要说他有多喜欢苏榛,倒也不至于。
老爷子很现实,他理想中的孙媳妇,要不就能替盛家开拓商路、要不就能替盛家多生几个开枝散叶。
这两样,恐怕苏榛都不占,就占一个机灵。
机灵也好、也不好,机灵过头,还没过门儿就把他孙子折腾得快忘记自己身份了。
难管啊!可眼下也没有其它办法,重云那个性子,你若重压于他,他反抗更强。索性再观察观察,若是明年开春还不见动静儿,那他无论如何也要亲自替孙子选一门更好的亲事。
总之,盛飞松在那里好一通一厢情愿的规划,苏榛全然不知。
她一门心思摆摊儿。
其实这一号贮木场的人流量之大,不在苏榛预期之内。
她提前问过小司,小司只说盛家伐工有两百多号人,但每天上山下山的运力是不固定的,会受诸多因素影响。
比如水运方面,一艘中型木筏一天可以往返一到两次,但船工数量却会根据装载木材量以及天气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也是可能的。
再说陆运,有时候来选材的木商要的量大,仅是一单生意,上来的车一次性能几十辆甚至百辆。
而苏榛等人今日正赶上大木商运材的日子,那毛血旺一经宣传,秒没……
有的是三、五结伴共买一份当午食吃,也有的买了速冻预制盒,带回去跟家人吃。总共是五十份的量,有一份拿来当试吃了,一共卖出四十九份,收银一两七银零十五文整。
虽说这单成本也不少,但销售额让白水村几人信心大增。
信心一增,腰杆就直、神情就放松。不敢开口的也敢了、脸红的也白回去了。舒娘是负责收银的,捧钱匣的手都乐得在抖。
除了苏榛和舒娘,其他人都在打包,连白老汉跟成树都在帮忙。几人认真到每盒里都绝不会多一块儿或少一块儿,速度慢,但确保平均分配。
好在摆摊的时候就注意了位置规划,三个区域互不干涉,人这么多,也还是井井有条。
毛血旺秒售馨之后,炭炉就交给了“锅盔”小组接力,大伙儿一边烙一边继续包。
而苏榛开始烤制苕皮。
也是因为人多,苏榛让成树把两张铁篦子都从车上拿下来了,底下架了炭盆。
等铁篦子都烫了,就把昨晚就切割好的苕皮一张张铺到上头,一次能烤十张。
立刻就有车把式问:“这是苕皮吧?我在行商客栈买到过。”
“对,行商客栈最早就是用我送的货。”苏榛一边在苕皮上刷上薄薄的油,一边笑着应对:“但我今日的作法不同,大伙儿可以试试。”
“这做法看起来倒是新鲜。”立刻有人说了,毕竟行商客栈、及白川府的苕皮做法还停留在酸汤煮制上。
苏榛不时地翻动苕皮,使其均匀受热。当两面都烤到微微起泡、呈现出金黄色时,往上头磕了一个鸡蛋,再烤至微微定形之后。又打开了一罐新的“就酱”,取出些刷在苕皮上,再在上头铺满寒葱碎、芫荽、酸萝卜丁等配菜,一并折叠成卷儿,最后用削好的棍签把苕皮串成串儿。
搞定!
“这‘就酱’也是我家自己制的,香着呢。”苏榛一边做一边顺手就推广了旁边摆着的“就酱”。
她今天带了五十罐,有原味、香辣、香菇、蒜香,四种口味。在苕皮里刷的是蒜香味儿。
也是最“保险”的口味,白川府人应该都接受得了。
立刻便有人问苕皮是怎么卖的。
舒娘赶紧抢答:“十四文一根,这个可真不贵,就算生的苕皮在白川府都得卖三十几文一斤的。方才大伙儿都瞧见了,咱们这烤苕皮里头还加了一整个鸡蛋呢!一串儿得三、四两!”
舒娘这可不是假话,但凡吃过的都知道苕皮不便宜。于是立刻就有人买了一串儿尝个新鲜。
一口咬下去,又有韧性又有嚼劲,还带着烤制后微微的焦香。香脆的外壳加上里头软糯的口感。
再细品,最为奇妙的就是酱料的蒜香浓郁,同时又带有一丝微微的甜。而甜味则在蒜香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让整体味道不会过于辛辣刺激。
以及每一口都会吃到脆脆的酸萝卜丁、寒葱等。酸爽清脆风味平衡。
“好吃,好吃,好吃!”车把式连说三次,大快朵颐。
也不止是他一个人说好吃,但凡买了的,就没有不夸的,毕竟时下苕皮仍旧是个新鲜事物。连带着“就酱”也没一会儿就销售一空。
而就在苕皮跟就酱销量爆涨的同时,炭炉那边儿的鲜肉锅盔也出炉了第一批。
如果说毛血旺跟烧烤苕皮受欢迎,有一半儿的因素是因为大伙儿觉得新奇。那么这鲜肉锅盔一出炉,大伙儿一股脑的挤上来、就真的是因为纯纯的又香又划算了!
六文钱一枚的价格,任谁都吃得起!
舒娘那头儿钱匣子叮哩咣当的进帐,喜得她早就忘记了扭捏,声音高了不止一个八度,大声的、不断地给山梅报数:“给那位黑衫的兄弟四个、那位黄袄大哥五个、后面的小兄弟要了三个。”
山梅跟小司则把烙好的锅盔,按舒娘的报数用桦树皮餐盒盛上,递给相应的客人。
当热乎乎、香喷喷的鲜肉锅盔递到客人手上的时候,浓郁的麦香和肉香混合的诱人味道能瞬间钻进了他们的鼻子里。
大伙儿那叫一个迫不及待,赶紧咬上一大口,甚至都能听到“咔滋”一声,那是酥脆的外皮在牙齿间发出的声响。
鲜嫩多汁的肉馅儿瞬间就在嘴里散开了,每一口肉馅都包裹着好多汁水,更何况这锅盔还是用荤油烙的。所有人脸上超级满足的表情,已经代表了他们的态度。
于是,苏榛趁机又推出了今日最后一道:冷吃的白砍兔。
这菜不能靠香气抓人,山间人又常见兔肉,但在前面三道小食的烘托之下,平平无奇的白砍兔也被哄抢而空,生怕再不下手,摊子上啥都没了。
而当美食摊真正清空的时候,舒娘的钱匣子已经满得咣当不出动静儿了……
木屋里头的盛重云一直没有出来,倒也不是因为太听祖父的话,而是不想在苏榛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去抢了她的兴致。
毕竟今日的收获,不是因为借了他的光。
他把窗子开启一道缝隙而已,就着缝隙映入他眼帘心尖的,有阳光、亦有阳光下扶腰而立、笑靥如花的苏榛。
正午时分,白水村的几人加上小司,一起坐着驴车返回窝棚区驻地的心情,可以用八个字形容:“欢天喜地、得意忘形”。
可苏榛跟舒娘进石屋数钱的时候,其他人默契的在外头继续干活儿,绝不打扰。
倒是在家留守的春娘跟丽娘好奇得不得了,拉着大伙儿问东问西,也第一时间发现早上带出去的东西全卖光了,亦是兴奋非常。
若说除了木工技艺之外,他唯一感兴趣的事情恐怕就是美食。
而苏榛的这道毛血旺,正中他喜“重口”的特征。
其实苏榛毕竟不是大厨,拼厨艺肯定是不如城中名师。但唯独她的调味儿占了一个“新”,在这个没有辣椒、没有味精、以及香料还是药材的时代,她用调味这“一招鲜”也还可以再开拓些许市场的。
总之,在伐工们心里,庄伯说了好吃,那一定就是好吃。
众人不再犹豫,瞧着锅里的量也不多,赶紧争抢。
与此同时,摊位后头的那间所谓的“值守房”木屋内,暖炉正旺,外头摊子的动静、里头听得一清二楚。
盛家家主、盛飞松老爷子昨儿就上了山,住在贮木场的场主房。此刻又被盛重云拉到这木屋坐着,非说这里好坐……
“祖父,这茶不错吧。”盛重云替老爷子把茶杯满上,微笑着问。
盛飞松轻哼了一声,瞥了孙子一眼,“你死活不下山,就是为了外头那个灵牙俐齿的吧?”
“她便是苏榛。”盛重云也没打算瞒,“祖父,孙儿对她……甚为心悦。”
“没出息的家伙!光是心悦有什么用?亏得别人还夸你是什么公子无双,我看就是吹牛,连个小丫头都娶不到。”盛飞松话说得严厉,语气却是松的,站起身,把窗子推开一道缝,打量了苏榛一番,神色一悦,可在转身看向孙子的那一刻又收了悦色,冷哼一声。
满脸都是“真懒得说你”的表情,直接推门出去了。
临走还不过瘾,又丢下一句:“没出息!”
盛飞松老爷子那天远远的站在苏榛的美食摊前头,“观摩”了好一会儿,直至随身伺候的小厮怕老爷子受寒,小声提醒了他数次才走。
当然,走之前小厮也懂事,挤到摊子前抢买了一份儿毛血旺打包。
老爷子走的时候也没给重云公子*留下什么话,但他上山本来是为了“揪”人,下山却安安静静自己走了。
显然,他不再阻止孙子的追妻行动。
但你要说他有多喜欢苏榛,倒也不至于。
老爷子很现实,他理想中的孙媳妇,要不就能替盛家开拓商路、要不就能替盛家多生几个开枝散叶。
这两样,恐怕苏榛都不占,就占一个机灵。
机灵也好、也不好,机灵过头,还没过门儿就把他孙子折腾得快忘记自己身份了。
难管啊!可眼下也没有其它办法,重云那个性子,你若重压于他,他反抗更强。索性再观察观察,若是明年开春还不见动静儿,那他无论如何也要亲自替孙子选一门更好的亲事。
总之,盛飞松在那里好一通一厢情愿的规划,苏榛全然不知。
她一门心思摆摊儿。
其实这一号贮木场的人流量之大,不在苏榛预期之内。
她提前问过小司,小司只说盛家伐工有两百多号人,但每天上山下山的运力是不固定的,会受诸多因素影响。
比如水运方面,一艘中型木筏一天可以往返一到两次,但船工数量却会根据装载木材量以及天气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也是可能的。
再说陆运,有时候来选材的木商要的量大,仅是一单生意,上来的车一次性能几十辆甚至百辆。
而苏榛等人今日正赶上大木商运材的日子,那毛血旺一经宣传,秒没……
有的是三、五结伴共买一份当午食吃,也有的买了速冻预制盒,带回去跟家人吃。总共是五十份的量,有一份拿来当试吃了,一共卖出四十九份,收银一两七银零十五文整。
虽说这单成本也不少,但销售额让白水村几人信心大增。
信心一增,腰杆就直、神情就放松。不敢开口的也敢了、脸红的也白回去了。舒娘是负责收银的,捧钱匣的手都乐得在抖。
除了苏榛和舒娘,其他人都在打包,连白老汉跟成树都在帮忙。几人认真到每盒里都绝不会多一块儿或少一块儿,速度慢,但确保平均分配。
好在摆摊的时候就注意了位置规划,三个区域互不干涉,人这么多,也还是井井有条。
毛血旺秒售馨之后,炭炉就交给了“锅盔”小组接力,大伙儿一边烙一边继续包。
而苏榛开始烤制苕皮。
也是因为人多,苏榛让成树把两张铁篦子都从车上拿下来了,底下架了炭盆。
等铁篦子都烫了,就把昨晚就切割好的苕皮一张张铺到上头,一次能烤十张。
立刻就有车把式问:“这是苕皮吧?我在行商客栈买到过。”
“对,行商客栈最早就是用我送的货。”苏榛一边在苕皮上刷上薄薄的油,一边笑着应对:“但我今日的作法不同,大伙儿可以试试。”
“这做法看起来倒是新鲜。”立刻有人说了,毕竟行商客栈、及白川府的苕皮做法还停留在酸汤煮制上。
苏榛不时地翻动苕皮,使其均匀受热。当两面都烤到微微起泡、呈现出金黄色时,往上头磕了一个鸡蛋,再烤至微微定形之后。又打开了一罐新的“就酱”,取出些刷在苕皮上,再在上头铺满寒葱碎、芫荽、酸萝卜丁等配菜,一并折叠成卷儿,最后用削好的棍签把苕皮串成串儿。
搞定!
“这‘就酱’也是我家自己制的,香着呢。”苏榛一边做一边顺手就推广了旁边摆着的“就酱”。
她今天带了五十罐,有原味、香辣、香菇、蒜香,四种口味。在苕皮里刷的是蒜香味儿。
也是最“保险”的口味,白川府人应该都接受得了。
立刻便有人问苕皮是怎么卖的。
舒娘赶紧抢答:“十四文一根,这个可真不贵,就算生的苕皮在白川府都得卖三十几文一斤的。方才大伙儿都瞧见了,咱们这烤苕皮里头还加了一整个鸡蛋呢!一串儿得三、四两!”
舒娘这可不是假话,但凡吃过的都知道苕皮不便宜。于是立刻就有人买了一串儿尝个新鲜。
一口咬下去,又有韧性又有嚼劲,还带着烤制后微微的焦香。香脆的外壳加上里头软糯的口感。
再细品,最为奇妙的就是酱料的蒜香浓郁,同时又带有一丝微微的甜。而甜味则在蒜香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让整体味道不会过于辛辣刺激。
以及每一口都会吃到脆脆的酸萝卜丁、寒葱等。酸爽清脆风味平衡。
“好吃,好吃,好吃!”车把式连说三次,大快朵颐。
也不止是他一个人说好吃,但凡买了的,就没有不夸的,毕竟时下苕皮仍旧是个新鲜事物。连带着“就酱”也没一会儿就销售一空。
而就在苕皮跟就酱销量爆涨的同时,炭炉那边儿的鲜肉锅盔也出炉了第一批。
如果说毛血旺跟烧烤苕皮受欢迎,有一半儿的因素是因为大伙儿觉得新奇。那么这鲜肉锅盔一出炉,大伙儿一股脑的挤上来、就真的是因为纯纯的又香又划算了!
六文钱一枚的价格,任谁都吃得起!
舒娘那头儿钱匣子叮哩咣当的进帐,喜得她早就忘记了扭捏,声音高了不止一个八度,大声的、不断地给山梅报数:“给那位黑衫的兄弟四个、那位黄袄大哥五个、后面的小兄弟要了三个。”
山梅跟小司则把烙好的锅盔,按舒娘的报数用桦树皮餐盒盛上,递给相应的客人。
当热乎乎、香喷喷的鲜肉锅盔递到客人手上的时候,浓郁的麦香和肉香混合的诱人味道能瞬间钻进了他们的鼻子里。
大伙儿那叫一个迫不及待,赶紧咬上一大口,甚至都能听到“咔滋”一声,那是酥脆的外皮在牙齿间发出的声响。
鲜嫩多汁的肉馅儿瞬间就在嘴里散开了,每一口肉馅都包裹着好多汁水,更何况这锅盔还是用荤油烙的。所有人脸上超级满足的表情,已经代表了他们的态度。
于是,苏榛趁机又推出了今日最后一道:冷吃的白砍兔。
这菜不能靠香气抓人,山间人又常见兔肉,但在前面三道小食的烘托之下,平平无奇的白砍兔也被哄抢而空,生怕再不下手,摊子上啥都没了。
而当美食摊真正清空的时候,舒娘的钱匣子已经满得咣当不出动静儿了……
木屋里头的盛重云一直没有出来,倒也不是因为太听祖父的话,而是不想在苏榛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去抢了她的兴致。
毕竟今日的收获,不是因为借了他的光。
他把窗子开启一道缝隙而已,就着缝隙映入他眼帘心尖的,有阳光、亦有阳光下扶腰而立、笑靥如花的苏榛。
正午时分,白水村的几人加上小司,一起坐着驴车返回窝棚区驻地的心情,可以用八个字形容:“欢天喜地、得意忘形”。
可苏榛跟舒娘进石屋数钱的时候,其他人默契的在外头继续干活儿,绝不打扰。
倒是在家留守的春娘跟丽娘好奇得不得了,拉着大伙儿问东问西,也第一时间发现早上带出去的东西全卖光了,亦是兴奋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