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晋王单独回京是很容易的,可要是带着王妃和孩子,那就不一样了。
  这一趟回来后,还去不去?
  太后这是什么意思呢?
  贵妃就道:今年怕是怎么都赶不及了,要说来年,皇后娘娘的忌日在四月里,倒也该叫皇子们回来上香磕头。
  太后点头:依你看,皇帝怎么说?
  陛下如今念着四郎呢。贵妃笑道:前日里,在我那用膳,吃了一道烤鸭,陛下就念叨,说四郎喜欢吃这个。要是四郎在京城,那就可以送去,可四郎离得远。
  太后嗯了一声:皇帝如今心里事多,不像以前的。我知道你也不容易,管着一摊子事,还要伺候他。你也不小了,东宫那个不省心,没少给你找麻烦吧?
  娘娘心疼妾身,妾身就知足了。陛下对妾身没说的,一向是好,如今陛下也没变。就是陛下如今时有病痛,妾身看着也难受。至于太子妃,说句托大的话,毕竟我算长辈,该让着她就让着她了。
  太后嗤笑了一声:你瞧她那东宫如今什么样了?过去她是发了性子的用手段压人,可她自己也是要指着老二过日子的。如今好了,老二不理会她了,她也压不住别人了。
  贵妃摇摇头:太年轻,做事太过厉害了些。
  我冷眼瞧着,老二如今也有些不像了。按说,都是我的亲孙子,我虽然更疼小的,可大的那个也是亲的。但是咱们毕竟不是一般人家,以后太子是要做皇帝的。那些老臣都是血里火里趟出来的,他只是一味的想要压着能行吗?
  贵妃点头,她潘家是比不上其他大族的。
  但是有她盛宠不衰,还有清河王,也不算太差。
  可潘家也是被打压的那一个。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不假,可太子太急了。
  娘娘的意思,我都明白了。贵妃给太后斟茶:这事倒也急不得,几年不见四郎,我也想着他呢。
  皇帝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人。太后道。
  贵妃了然:娘娘说的是,不过这件事还是顺其自然好。以免叫别人多想,那也对四郎也不好。几年都等了,也不在这一时。
  太后知道贵妃的意思是,反倒不好去催着陛下。她于是点头:我叫你来,就是这个意思。你跟皇帝在一处时候时间长,也看看他的意思。
  娘娘放心,我知道,这事我留心着。到了来年开春儿,正好四郎媳妇也生了,那时候行动也方便些。贵妃道。
  嗯,你是个周全的。好了,不说他们了,你留着跟我用膳吧。一个人吃饭没意思。
  贵妃当然说好。
  她是经常陪着太后用膳的,后宫嫔妃众多,能单独留下陪着太后用膳的,就只有贵妃。
  就只是为了这一点,她的地位就不可能动摇。
  那些年轻的小嫔妃看着后宫没有皇后,贵妃年纪不小,没有亲生子,多少有些蠢蠢欲动,可惜都没用。
  贵妃甚至懒得治她们,自然有人会帮她治。
  如今也都服帖了。
  太后娘娘虽然渐渐老了,可她的眼光依旧敏锐。
  就如她所说,孙子都是亲生的,偏一个不代表就要厌恶另一个。
  但是,她已经从皇帝和太子如今的相处中,看出了端倪。
  皇帝和太子两个人保持着一种极其微妙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脆弱的。
  只需一件事,一个小事就可能打破。
  果然,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初,这个平衡就出了问题。
  太子最大的支柱之一,平北王赫连素不行了。
  赫连素一向是身子不错,可他也一样征战多年,受伤无数。
  本来他虽然有些病痛,并不致命,可谁能想到,一代英雄,最终战胜不了一场风寒。
  一开始他病倒,陛下还叫身边贴身的内侍去看望,请太医去医治。
  老大王也表现的很轻松,能吃能喝,就是有些不舒服罢了。
  谁也没想到,短短三日,情况就急转直下。
  几番高烧过后,他一下子就撑不住了。
  陛下派了所有的太医去,也是没法子。到了十一月十六的时候,赫连素明显是已经药石无医。
  一口水也喝不进去,英雄了一世,如今形同枯槁,病的可怜。
  风寒说起来是小病,很多人都可能得。可在这个时代,这个病是非常危险的。
  他因风寒引起了肺病,又勾起了腿上的旧伤。
  这肺病非常严重,到了最后已经开始咳血,呼吸都是剧痛无比。
  左腿关节处肿胀的像是要爆开,里头明显看得出有脓血。
  最终这位英雄一世的老大王在京城他自己的府邸里痛苦的病逝了。
  他这样的人去了,自然是要风光办丧的。
  他的身后事是皇家操办,绝对不许有一点疏漏。
  他身上的爵位传给了他的长子,依旧是平北王。
  第196章 造反
  荣耀风光都还在,可谁都知道,不一样了。
  太子妃伤心欲绝,哭倒了好几次。
  她不只是为自己失去父亲伤心,也为自己如今不太好的前景伤心。
  其实到了这一步,她的脑子终于是转过弯来了,知道自己以前做的不对。
  倒不是说伤害了别人不对,就是觉得自己做事太急躁。
  将来太子登基,赫连氏也是要低头的,得罪死了他并无好处。
  何况,她和太子之前一直都是有感情的。
  一样的聚少离多,还能生三个孩子,就不可能只是面子情。
  但是现在,这些都没了。
  大概是念着她伤心,太子总算来了她屋里。
  她一肚子想说的话,到了关键时候却只有满眼的委屈和恓惶,到底只是哭了一场。
  她觉得这就是太子的软化,却没注意到太子对上她时候眼神的冷漠。
  亦或者,就算她注意到了,又怎么相信?
  赫连氏不懂,她所有的权力看似是她的,可实际上是基于父亲和丈夫。
  父亲去了,她又没能很好的维护丈夫的权利。
  如今弄成这样,太子就算迟早换掉她又如何?
  当然,换肯定是不能。
  太子想要地位稳固,就一定不能换掉赫连氏。至少,他做皇帝之前都不能。
  但是,不能换,可以厌恶。
  江南又起刀兵的时候,才是太子和陛下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江南那几个降将面上臣服,心里却不怎么服气。
  朝廷也盯着他们呢,所以这几年限制就很多。
  越是这样,就越是不服气。
  如今孙世勇第一个起兵要反,打的旗号就是替大周先帝报仇。
  很快,其他几位都响应,竟是联合起来,要先办大事的样子。
  镇南王黄老将军依旧在南方镇守,可惜他老了。
  坐镇可以,上阵就有些勉强。
  朝廷就必须派出大将。
  这不难,朝中那些国公,侯爵个个都是骁勇之辈。只是派哪几个去是个问题。
  皇子们蠢蠢欲动。
  太子第一个出列要求亲征。
  他本就是个将军,如今再去打仗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
  可惜,这不可能。
  这正是某些人希望的结果,太子要求出征。
  远在南方临州,冬雨绵绵不绝。
  一处宅院里,小厮跑着上了台阶:先生,将军有请。说您腿脚不便,特地备下了轿子。
  一只颀长好看的手缓缓放下了茶碗。
  茶碗里的茶叶嫩绿舒展,茶水还冒着热气。
  他缓缓起身:那就去吧。
  孙将军府上,孙将军热情的迎接:周先生啊,可算来了,我可是望眼欲穿!我叫人预备下了您喜欢的酒,来来来,咱们一边吃一边说话。
  跟着周先生的贴身侍卫站在廊下,都知道这人功夫了得,周先生走到哪里都带着他。
  他也轻易不出声,就站在近处守着。
  孙将军笑呵呵的嘱咐外头:给连小哥拿些吃的来,别饿着。
  周先生轻笑道:将军怎么这么高兴?将军起兵后,如今四方响应,我料想开战就在眼前,至少这临州城,是占住了。
  孙将军挺高兴的笑了:哎,都是先生的功劳。要不是先生安排的好,哪有这么快?可惜,叫那几个官儿跑了。
  本地官员当然都是朝廷派来的,只是没能把他们弄死。
  不过是几个文人,跑不跑都一样。周先生摆摆手:眼下,就等一个机会出击。姓黄的虽然骁勇,毕竟老了。
  是,我今日请先生来,就是想说,咱们可不能等了。朝廷肯定很快就有动静了,咱们这之后不快些出手,可是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