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诏书措辞简洁,没有说明具体病因,也没有提及任何与西域相关的字眼,只以“沉疴复发”一笔带过。
帝都内外,一片哗然,却又在无形的压力下迅速归于一种诡异的平静。
百官们心照不宣地垂下眼帘,陛下杀的?二殿下杀的?萧羽杉杀的?还是某个忠于社稷的良臣杀的?
无人敢深究。
五皇子沈清珏,这位曾经野心勃勃、搅动风云的皇子,就这样以一种充满疑云的方式,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没人知道那夜潜入的黑影是谁,没人知道那杯残留的毒酒是自愿饮下还是被迫灌入,更没人知道皇帝那道没有墨迹的密旨上,究竟写了什么。
就在五皇子“病逝”的消息传遍帝都的同时,天督府督主左延朝接到了皇帝的第二道密旨。
这一次,他没有丝毫耽搁,密旨到手不过一刻钟,右指挥司指挥使尹万秋便带着一队如同影子般的黑甲府卫,手持密旨,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天督府衙门。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他们直奔城外而去。
半个时辰后,在帝都城外南侧一处山庄里,一个身着夜行衣、正试图销毁最后一点痕迹的身影,被尹万秋带着人“堵”了个正着。
没有激烈的反抗,那黑衣人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兜帽下露出的眼睛异常平静,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
尹万秋展开密旨,声音冰冷地宣读了皇令。
黑衣人沉默地听着,没有任何辩解。
当尹万秋念完“押入天督府地牢,严加看管,无旨不得探视”时,黑衣人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主动伸出了双手。
沉重的镣铐锁住了手腕,在几名府卫无声的押解下,黑衣人步履平稳地走出了山庄,如同走向一个既定的归宿。
很快,这行沉默的身影便消失在帝都黎明前最深的黑暗里。
天督府地牢最深处,一道沉重的玄铁门在黑衣人身后缓缓关闭,发出沉闷而悠长的“哐当”声,隔绝了内外所有的光线与声音。
黑暗彻底吞没了那个身影,也吞没了关于五皇子沈清珏之死的最后一丝可能被挖掘的真相。
帝都的天空,依旧笼罩在权力更迭与秘密埋葬的阴云之下,等待着下一个破晓,或者下一场风暴。
西域的风,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它卷着戈壁的沙砾,日复一日地抽打着鸿滇新城那尚未完全干透的土坯城墙,发出呜呜的如同呜咽般的声响。
城头新插的褚字军旗,在烈日与风沙的轮番摧残下,边缘已开始泛白、破损,却依旧倔强地飘扬着,如同一个固执的守望者。
任久言就站在那面军旗之下。
他几乎成了这座新城墙的一部分,每日天光尚未破晓,当守夜的士兵还在揉着惺忪睡眼换岗时,那道清瘦挺拔的身影就已经出现在了城头最高的垛口处。
他面朝着东方,那是帝都的方向,也是萧凌恒离开的方向。
目光穿透弥漫的晨雾和远处起伏的沙丘,投向那目力所不能及的、被无数关山阻隔的遥远之地。
永隆二十年五月,五个月期限已到,萧凌恒没有出现在沙漠之上。
但任久言并没有寻死,连眼泪都不曾掉过一滴。
日升月落,风沙轮转。
整整五个月。
一百五十二个日夜。
三千六百四十八个时辰。
每一刻,都如同在滚烫的沙砾上艰难跋涉。
时间,在这无望的等待中被拉得无限漫长。
任久言清晰地数着每一个日子,他在城砖不起眼的角落,用匕首刻下一道道浅浅的划痕,每刻下一道,他的心就往下沉一分,却又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强行托住,因为他不信。
他不信萧凌恒会食言。
他不信那句“等我回来”会变成空谷回音。
他不愿信。
他不愿信。
他拒绝去设想最坏的结果,他告诉自己:帝都路途遥远,朝堂事务繁杂,战功评定牵扯多方,萧凌恒身为破鸿滇的主将,述职之后定有许多后续要处理,定是被耽搁了。
一定是这样的。
一定是的。
只要他等下去,那熟悉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地平线上。
会出现的。
一定会的。
他强迫自己专注于眼前的事务,鸿滇的重建在他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流民安置、商路疏通、部族安抚…每一项都倾注了他全部的心力。
他处理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冷静高效,仿佛只有让自己忙得像个陀螺,才能暂时麻痹那蚀骨的思念和越来越沉重的恐慌。
只有在无人注视的角落,在登上城墙眺望的那一刻,那层坚硬的壳才会裂开缝隙,露出里面深不见底的脆弱和期盼。
他就这么等啊,等啊。
日头渐高,毒辣的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泻下来,将城墙的石砖晒得滚烫,空气在热浪中扭曲变形。
汗水顺着任久言的额角、鬓发、脖颈蜿蜒而下,浸湿了他单薄的衣袍,又在高温下迅速蒸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
皮肤被晒得通红,甚至开始脱皮,嘴唇干裂起皮,渗出血丝。他依旧如同一杆军旗,牢牢地钉在那里,只有那微微起伏的胸膛和偶尔眨动的、布满血丝的眼睛,证明他还是一个活人。
述律然登上城头时,看到的往往就是这样一幅景象,他望着任久言那仿佛要被烈日和风沙一同吞噬掉的背影,深邃的脸上写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担忧,有爱而不得,更有一种深沉的、无能为力的焦灼。
他试过劝解。
“任大人…”述律然犹豫再三,最终只是递上一个装满清水的皮囊,“喝口水吧,你这样熬下去,身子骨要垮的。”
任久言缓缓转过头,目光似乎需要片刻才能聚焦在述律然脸上。
他接过水囊,象征性地抿一小口,润了润干裂出血的嘴唇,声音哑而轻:“…多谢。”
然后,他又将目光固执地投向东方,仿佛那一点点清水能支撑他继续这无望的瞭望。
“帝都…太远了。”述律然试图寻找合适的词句,“消息走得慢…路上耽搁…太正常了,萧将军他…他本事那么大,肯定是被什么重要事情绊住了,处理完了,就会快马加鞭赶回来了。”
他的语气带着他自己都不太信的宽慰。
任久言沉默着,许久,才极轻地“嗯”了一声,“这里视野极好,我在这里等他。”
那声音轻飘飘的,没有任何重量,也没有丝毫被安慰到的迹象。
他只是更紧地叩住了身前的垛口砖石,仿佛要将自己最后的力气和希望都灌注进去,好让目光能看得更远一些。
述律然看着他被晒得脱皮的后颈,看着他眼中那深不见底的疲惫和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最终只能重重叹口气,将带来的干粮和水放在他脚边,摇摇头,默默转身离开。
劝不动。
根本劝不动。
这个看似清雅温润的年轻公子,骨子里的执拗比大漠的磐石还要坚硬。
他要等。
他要等到生命的最后一日。
日落月升,星辰漫天。
当最后一缕霞光被无边的黑暗吞没,守城的士兵点起了火把。
跳跃的火光将任久言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投在冰冷的城墙上,更显孤寂。
城下的营区渐渐安静,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和偶尔的战马嘶鸣。
他依旧站在那里,像一根指向东方的标枪。
夜风带着戈壁特有的寒意袭来,他拢了拢衣襟,却并未离开。
只有到了后半夜,寒气刺骨,连最耐寒的士兵都忍不住跺脚取暖时,任久言才会极其缓慢地、带着一种耗尽了所有力气的疲惫,一步一步地走下城墙。
他的脚步虚浮,背影在摇曳的火光下显得异常单薄和脆弱。
回到那间临时安排的、简陋的居所,他也极少入睡,常常是枯坐在灯下,或是对着摇曳的灯火,一遍遍在沙盘上推演着早已烂熟于胸的鸿滇重建方案,直到灯火燃尽,油枯芯灭,才在冰冷的黑暗中伏案小憩片刻。
褚国,帝都,皇城。
五皇子沈清珏“病逝”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表面的涟漪在朝堂刻意的沉默和皇帝的强力压制下,终究归于一种令人窒息的平静。
丧仪按制进行,哀乐奏响,素幡悬挂,百官依礼祭奠,一切都合乎规矩,挑不出错处。
只有那棺椁中冰冷的尸身,和皇帝沈明堂骤然衰老灰败的容颜,无声地诉说着这场“平静”之下汹涌的暗流与无法言说的剧痛。
沈明堂将自己关在寝殿深处,接连数日未曾上朝,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章蒙上了一层薄灰。
他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精气神,连那帝王的威仪都显得摇摇欲坠。
夜深人静时,老太监不止一次听到内殿传来压抑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低叹和沉重的踱步声,那份秘而不宣的、试图保全儿子性命却最终落空的计划,像一根毒刺,深深扎在他心头,每一次呼吸都带来尖锐的痛楚和难以言喻的憋闷。
帝都内外,一片哗然,却又在无形的压力下迅速归于一种诡异的平静。
百官们心照不宣地垂下眼帘,陛下杀的?二殿下杀的?萧羽杉杀的?还是某个忠于社稷的良臣杀的?
无人敢深究。
五皇子沈清珏,这位曾经野心勃勃、搅动风云的皇子,就这样以一种充满疑云的方式,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没人知道那夜潜入的黑影是谁,没人知道那杯残留的毒酒是自愿饮下还是被迫灌入,更没人知道皇帝那道没有墨迹的密旨上,究竟写了什么。
就在五皇子“病逝”的消息传遍帝都的同时,天督府督主左延朝接到了皇帝的第二道密旨。
这一次,他没有丝毫耽搁,密旨到手不过一刻钟,右指挥司指挥使尹万秋便带着一队如同影子般的黑甲府卫,手持密旨,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天督府衙门。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他们直奔城外而去。
半个时辰后,在帝都城外南侧一处山庄里,一个身着夜行衣、正试图销毁最后一点痕迹的身影,被尹万秋带着人“堵”了个正着。
没有激烈的反抗,那黑衣人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兜帽下露出的眼睛异常平静,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
尹万秋展开密旨,声音冰冷地宣读了皇令。
黑衣人沉默地听着,没有任何辩解。
当尹万秋念完“押入天督府地牢,严加看管,无旨不得探视”时,黑衣人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主动伸出了双手。
沉重的镣铐锁住了手腕,在几名府卫无声的押解下,黑衣人步履平稳地走出了山庄,如同走向一个既定的归宿。
很快,这行沉默的身影便消失在帝都黎明前最深的黑暗里。
天督府地牢最深处,一道沉重的玄铁门在黑衣人身后缓缓关闭,发出沉闷而悠长的“哐当”声,隔绝了内外所有的光线与声音。
黑暗彻底吞没了那个身影,也吞没了关于五皇子沈清珏之死的最后一丝可能被挖掘的真相。
帝都的天空,依旧笼罩在权力更迭与秘密埋葬的阴云之下,等待着下一个破晓,或者下一场风暴。
西域的风,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它卷着戈壁的沙砾,日复一日地抽打着鸿滇新城那尚未完全干透的土坯城墙,发出呜呜的如同呜咽般的声响。
城头新插的褚字军旗,在烈日与风沙的轮番摧残下,边缘已开始泛白、破损,却依旧倔强地飘扬着,如同一个固执的守望者。
任久言就站在那面军旗之下。
他几乎成了这座新城墙的一部分,每日天光尚未破晓,当守夜的士兵还在揉着惺忪睡眼换岗时,那道清瘦挺拔的身影就已经出现在了城头最高的垛口处。
他面朝着东方,那是帝都的方向,也是萧凌恒离开的方向。
目光穿透弥漫的晨雾和远处起伏的沙丘,投向那目力所不能及的、被无数关山阻隔的遥远之地。
永隆二十年五月,五个月期限已到,萧凌恒没有出现在沙漠之上。
但任久言并没有寻死,连眼泪都不曾掉过一滴。
日升月落,风沙轮转。
整整五个月。
一百五十二个日夜。
三千六百四十八个时辰。
每一刻,都如同在滚烫的沙砾上艰难跋涉。
时间,在这无望的等待中被拉得无限漫长。
任久言清晰地数着每一个日子,他在城砖不起眼的角落,用匕首刻下一道道浅浅的划痕,每刻下一道,他的心就往下沉一分,却又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强行托住,因为他不信。
他不信萧凌恒会食言。
他不信那句“等我回来”会变成空谷回音。
他不愿信。
他不愿信。
他拒绝去设想最坏的结果,他告诉自己:帝都路途遥远,朝堂事务繁杂,战功评定牵扯多方,萧凌恒身为破鸿滇的主将,述职之后定有许多后续要处理,定是被耽搁了。
一定是这样的。
一定是的。
只要他等下去,那熟悉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地平线上。
会出现的。
一定会的。
他强迫自己专注于眼前的事务,鸿滇的重建在他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流民安置、商路疏通、部族安抚…每一项都倾注了他全部的心力。
他处理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冷静高效,仿佛只有让自己忙得像个陀螺,才能暂时麻痹那蚀骨的思念和越来越沉重的恐慌。
只有在无人注视的角落,在登上城墙眺望的那一刻,那层坚硬的壳才会裂开缝隙,露出里面深不见底的脆弱和期盼。
他就这么等啊,等啊。
日头渐高,毒辣的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泻下来,将城墙的石砖晒得滚烫,空气在热浪中扭曲变形。
汗水顺着任久言的额角、鬓发、脖颈蜿蜒而下,浸湿了他单薄的衣袍,又在高温下迅速蒸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
皮肤被晒得通红,甚至开始脱皮,嘴唇干裂起皮,渗出血丝。他依旧如同一杆军旗,牢牢地钉在那里,只有那微微起伏的胸膛和偶尔眨动的、布满血丝的眼睛,证明他还是一个活人。
述律然登上城头时,看到的往往就是这样一幅景象,他望着任久言那仿佛要被烈日和风沙一同吞噬掉的背影,深邃的脸上写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担忧,有爱而不得,更有一种深沉的、无能为力的焦灼。
他试过劝解。
“任大人…”述律然犹豫再三,最终只是递上一个装满清水的皮囊,“喝口水吧,你这样熬下去,身子骨要垮的。”
任久言缓缓转过头,目光似乎需要片刻才能聚焦在述律然脸上。
他接过水囊,象征性地抿一小口,润了润干裂出血的嘴唇,声音哑而轻:“…多谢。”
然后,他又将目光固执地投向东方,仿佛那一点点清水能支撑他继续这无望的瞭望。
“帝都…太远了。”述律然试图寻找合适的词句,“消息走得慢…路上耽搁…太正常了,萧将军他…他本事那么大,肯定是被什么重要事情绊住了,处理完了,就会快马加鞭赶回来了。”
他的语气带着他自己都不太信的宽慰。
任久言沉默着,许久,才极轻地“嗯”了一声,“这里视野极好,我在这里等他。”
那声音轻飘飘的,没有任何重量,也没有丝毫被安慰到的迹象。
他只是更紧地叩住了身前的垛口砖石,仿佛要将自己最后的力气和希望都灌注进去,好让目光能看得更远一些。
述律然看着他被晒得脱皮的后颈,看着他眼中那深不见底的疲惫和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最终只能重重叹口气,将带来的干粮和水放在他脚边,摇摇头,默默转身离开。
劝不动。
根本劝不动。
这个看似清雅温润的年轻公子,骨子里的执拗比大漠的磐石还要坚硬。
他要等。
他要等到生命的最后一日。
日落月升,星辰漫天。
当最后一缕霞光被无边的黑暗吞没,守城的士兵点起了火把。
跳跃的火光将任久言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投在冰冷的城墙上,更显孤寂。
城下的营区渐渐安静,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和偶尔的战马嘶鸣。
他依旧站在那里,像一根指向东方的标枪。
夜风带着戈壁特有的寒意袭来,他拢了拢衣襟,却并未离开。
只有到了后半夜,寒气刺骨,连最耐寒的士兵都忍不住跺脚取暖时,任久言才会极其缓慢地、带着一种耗尽了所有力气的疲惫,一步一步地走下城墙。
他的脚步虚浮,背影在摇曳的火光下显得异常单薄和脆弱。
回到那间临时安排的、简陋的居所,他也极少入睡,常常是枯坐在灯下,或是对着摇曳的灯火,一遍遍在沙盘上推演着早已烂熟于胸的鸿滇重建方案,直到灯火燃尽,油枯芯灭,才在冰冷的黑暗中伏案小憩片刻。
褚国,帝都,皇城。
五皇子沈清珏“病逝”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表面的涟漪在朝堂刻意的沉默和皇帝的强力压制下,终究归于一种令人窒息的平静。
丧仪按制进行,哀乐奏响,素幡悬挂,百官依礼祭奠,一切都合乎规矩,挑不出错处。
只有那棺椁中冰冷的尸身,和皇帝沈明堂骤然衰老灰败的容颜,无声地诉说着这场“平静”之下汹涌的暗流与无法言说的剧痛。
沈明堂将自己关在寝殿深处,接连数日未曾上朝,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章蒙上了一层薄灰。
他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精气神,连那帝王的威仪都显得摇摇欲坠。
夜深人静时,老太监不止一次听到内殿传来压抑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低叹和沉重的踱步声,那份秘而不宣的、试图保全儿子性命却最终落空的计划,像一根毒刺,深深扎在他心头,每一次呼吸都带来尖锐的痛楚和难以言喻的憋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