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清珏,你永远是我的血亲弟弟,这一点,不会因为你的选择而改变。”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加锐利而坚定,“但凌恒,他是我选择的兄弟,是能与我并肩同行,去撬动那囚笼的人。”
他看着沈清珏苍白的脸,继续说道:“血脉是天定,道路是自选,你选择了仇恨与毁灭,我选择了责任与改变,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与你我是否兄弟无关。”
“是吗?当真无关吗?”沈清珏再次癫狂咬牙追问,“你借他之手扳倒我,来达到你的目的,这就是你口中的‘兄弟’?哈哈,沈清安,你所谓的血亲兄弟只有算计,你所谓的选择兄弟只有利用,你好高尚啊。”
沈清安没有认同,也不曾反驳,他只是沉沉的望着他的弟弟。
见对方不回应,沈清珏再次追击:“我和他萧羽杉,谁更重要?”
这次沈清珏算是问到了点子上,沈清安陷入沉默,他在选择是否坦诚。
少顷,沈清安终是平静开口:“都不重要,连我自己都不重要,这天地没有谁是重要的。”
说完,他一刻也没有停留,转过身去拉开门,清冷的空气涌入,吹散了室内令人窒息的沉闷。
在迈出门槛前,他脚步微顿,没有回头,只留下一句轻飘飘却重逾千斤的话,消散在风中:
“活与不活,端看选择。”
门被轻轻关上,隔绝了内外两个世界。
书房内,沈清珏如同被抽掉了所有力气,踉跄着后退几步,颓然跌坐在冰冷的地面上。
他的身体因巨大的冲击和一种无法言说的、被彻底抛弃的绝望而剧烈颤抖起来。
沈清安最后那平静却斩钉截铁的话语,像一把冰冷的锤子,将他心中最后一丝关于亲情的回忆,连同那疯狂的复仇堡垒,一同砸得粉碎。
他输了,输得彻彻底底,不是输在权谋,而是输在了那条他从未真正理解、也永远无法企及的道路上。
沈清安的目光在青山,而他的眼前,只剩下无边无际的、冰冷的黑暗囚笼,那声“活与不活”,如同最后的丧钟,敲响在他空寂的心底。
第131章
萧凌恒风尘仆仆踏入帝都时,迎接他的并非凯旋的荣耀,而是一张无形却紧绷的网。
朝堂上下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平静,像暴风雨前的死寂。
关于西域漠北谷涧的流言蜚语如同阴沟里的污水,在暗处流淌,指向五皇子沈清珏的疑云愈发浓重,却也无人敢在明面上置喙。
再加上皇帝沈明堂的沉默,每个人心里都揣测计较着,却也都默不作声。
萧凌恒并没有立刻去搅动这潭浑水,他按规矩递了请见的牌子,述职的奏章早已写好,每一个字都斟酌再三,既陈述了战事的惨烈与胜利的代价,尤其是年逍的陨落,也隐晦地点出了谷涧的疑点与何廷雨等人的异常。
大殿上,他平视着至高无上的帝王,目光相撞,二人皆不退不让,仿佛都在审视着对方心底的那些目的和质问。
他就像年轻时的年逍那样,眼前这位再也不是“陛下”,或许是“老沈”,也或许是“沈明堂”,总之,他看的不是帝王。
沈明堂依旧威严,他也不曾退让,他俯视着这个年轻的孩子,平视着年轻的年逍,仰视着这令所有人厌恶至极又无可奈何的苍天和冰冷的殿堂。
是夜,皇宫深处,御书房内早已熄了灯烛,沈明堂没有就寝,他独自一人,悄然来到了御书房深处一间极其隐秘的暗室。
这里没有金碧辉煌,只有一张简单的供桌,桌上没有香炉,只孤零零地立着一块无字乌木排位。
沈明堂伸出微微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那冰凉光滑的牌位边缘,指腹一遍遍划过,仿佛想从那木头里汲取一丝早已不存在的温度。
昏暗中,他对着牌位,声音嘶哑低沉,充满了疲惫和一种被彻底掏空的心灰意冷:
“太空…”他唤着那个早已刻入骨髓的名字,“老年…他也去陪你了…”
声音哽住,喉结剧烈滚动了几下,才继续道,带着无尽的悲凉,“…就剩我一个人了…守着这冰冷的龙椅…守着这…支离破碎的江山…”
他颓然坐在冰冷的金砖地上,背靠着供桌,仰头望着暗室低矮的穹顶,眼神空洞而迷茫。
“太空,我…我是不是错了?”他像是在问牌位,又像是在问自己,更像是在质问这无情的命运,“当年…我们拼了命…流了血…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每日殚精竭虑的算计…到底是为了什么啊,为了这…为了这永远填不满的权欲沟壑?为了这父子相疑、兄弟相残的结局?”
他猛地低下头,双手插入花白的发间,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压抑着无声的呜咽。
良久,他才抬起头,脸上满是纵横的泪痕,眼中是深不见底的痛苦和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个皇帝?我用尽了所有的心力,熬干了心血…想平衡各方,想励精图治,想对得起这江山社稷,对得起黎民百姓…可为什么…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我谋划了一辈子…到头来…身边最信任的人一个个离我而去…最亲近的儿子反目成仇…我到底…谋划了个什么出来啊…”
他说不下去了,沈清珏那疯狂而怨毒的眼神仿佛就在眼前,声音里充满了绝望的控诉和深深的无力感。
暗室里,只有他沉重的呼吸声和那无声牌位带来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这位掌控天下的帝王,此刻只是一个被命运和世道击垮、在至爱亡灵前孤独忏悔的老人。
几日后,一道密封在玄铁盒中的密旨,由皇帝最信任的老太监亲自送到了天督府指挥使左延朝手中。
没有多余的言语,老太监只留下一个沉重而复杂的眼神,便悄然离去。
左延朝捧着那冰冷的铁盒,感受着其上传来的森然寒意,脸色凝重到了极点。他屏退左右,独自在密室中开启铁盒,取出里面的黄绫密旨。
看完上面的内容,这位执掌帝国最隐秘力量、见惯风浪的从龙之臣久久伫立,一言不发。
沈明堂了解他这个儿子,此番败落,日后继续留在皇城留在帝都,无疑是对这位有野心的年轻人最沉重最致命的惩罚,他于心不忍,他疼爱这个曾经具有完美龙骨的意气风发的儿子。
然而,就在秘旨下达的当夜,帝都的夜色深沉如墨,五皇子府邸被禁卫军严密看守着,如同孤岛。
一道几乎融入夜色的矫健身影,如同鬼魅般避开了所有明暗哨卡,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府邸深处。
没有惊动任何人,那身影如同水滴汇入大海,消失在了府邸的重重院落之中。
次日清晨,当负责日常送膳的内侍推开沈清珏书房的门时,刺耳的尖叫声划破了府邸的死寂。
沈清珏死了。
他就伏在书案上,像是疲惫至极后沉沉睡去,手边散落着几张写满狂乱字迹的纸,墨迹早已干涸。
一只精巧的玉杯倒在案几边缘,残留的深色酒液在地毯上洇开一小片半凝固的暗红。
空气中弥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带着甜腥的杏仁味。
没有人知道昨晚这里发生了什么。
天督府的人来得极快,左延朝亲自带队,面色阴沉如水。他仔细检查了现场,目光在那残留的酒液和散落的纸张上停留许久,又探了探沈清珏早已冰冷僵硬的颈脉。
整个过程沉默而高效,没有惊呼,没有议论,只有冰冷的命令和迅速的行动。
最终,尸体被小心翼翼地抬走,现场被彻底封锁。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递进了深宫。
御书房内,沈明堂听完老太监那带着颤抖的禀报,正在批阅奏章的手猛地一顿,一滴浓稠的朱砂从笔尖滴落,在纸上晕开一朵刺目的血花。
他缓缓抬起头,脸上还没来得及挂上任何任何表情,但那双深陷的眼窝里,翻涌着一种令人心悸的,死寂的灰败。
他就那么坐着,无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时间在他身上凝固了。
老太监跪在地上,大气不敢出,只觉得御书房内的空气冰冷刺骨,几乎要将人冻结。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一炷香,也许是一个时辰,沈明堂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才将那支沾着朱砂的御笔,轻轻搁回了笔山上。
他拿起旁边一块干净的明黄绢帛,没有蘸墨,只是用手指在上面缓慢地、一笔一划地“写”着什么。
写完后,他拿起玉玺,沾上鲜红的印泥,重重地、稳稳地盖了上去。
动作没有丝毫犹豫,却带着一种令人心碎的决绝。
“传于天督府,”沈明堂的声音沙哑,将那道没有墨迹却盖了玺印的“密旨”递给老太监,“左延朝。”
老太监双手接过那轻飘飘却又重逾千斤的绢帛,手心全是冷汗,躬身退下。
当夜,另一道明发的诏书从宫中传出,昭告天下:
“皇五子清珏,天资敏慧,然自幼体弱,近因沉疴复发,药石罔效,于永隆十九年腊月廿七薨逝,朕心甚恸,着辍朝三日,举国同哀。丧仪事宜,由礼部、宗人府会同办理。钦此。”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加锐利而坚定,“但凌恒,他是我选择的兄弟,是能与我并肩同行,去撬动那囚笼的人。”
他看着沈清珏苍白的脸,继续说道:“血脉是天定,道路是自选,你选择了仇恨与毁灭,我选择了责任与改变,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与你我是否兄弟无关。”
“是吗?当真无关吗?”沈清珏再次癫狂咬牙追问,“你借他之手扳倒我,来达到你的目的,这就是你口中的‘兄弟’?哈哈,沈清安,你所谓的血亲兄弟只有算计,你所谓的选择兄弟只有利用,你好高尚啊。”
沈清安没有认同,也不曾反驳,他只是沉沉的望着他的弟弟。
见对方不回应,沈清珏再次追击:“我和他萧羽杉,谁更重要?”
这次沈清珏算是问到了点子上,沈清安陷入沉默,他在选择是否坦诚。
少顷,沈清安终是平静开口:“都不重要,连我自己都不重要,这天地没有谁是重要的。”
说完,他一刻也没有停留,转过身去拉开门,清冷的空气涌入,吹散了室内令人窒息的沉闷。
在迈出门槛前,他脚步微顿,没有回头,只留下一句轻飘飘却重逾千斤的话,消散在风中:
“活与不活,端看选择。”
门被轻轻关上,隔绝了内外两个世界。
书房内,沈清珏如同被抽掉了所有力气,踉跄着后退几步,颓然跌坐在冰冷的地面上。
他的身体因巨大的冲击和一种无法言说的、被彻底抛弃的绝望而剧烈颤抖起来。
沈清安最后那平静却斩钉截铁的话语,像一把冰冷的锤子,将他心中最后一丝关于亲情的回忆,连同那疯狂的复仇堡垒,一同砸得粉碎。
他输了,输得彻彻底底,不是输在权谋,而是输在了那条他从未真正理解、也永远无法企及的道路上。
沈清安的目光在青山,而他的眼前,只剩下无边无际的、冰冷的黑暗囚笼,那声“活与不活”,如同最后的丧钟,敲响在他空寂的心底。
第131章
萧凌恒风尘仆仆踏入帝都时,迎接他的并非凯旋的荣耀,而是一张无形却紧绷的网。
朝堂上下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平静,像暴风雨前的死寂。
关于西域漠北谷涧的流言蜚语如同阴沟里的污水,在暗处流淌,指向五皇子沈清珏的疑云愈发浓重,却也无人敢在明面上置喙。
再加上皇帝沈明堂的沉默,每个人心里都揣测计较着,却也都默不作声。
萧凌恒并没有立刻去搅动这潭浑水,他按规矩递了请见的牌子,述职的奏章早已写好,每一个字都斟酌再三,既陈述了战事的惨烈与胜利的代价,尤其是年逍的陨落,也隐晦地点出了谷涧的疑点与何廷雨等人的异常。
大殿上,他平视着至高无上的帝王,目光相撞,二人皆不退不让,仿佛都在审视着对方心底的那些目的和质问。
他就像年轻时的年逍那样,眼前这位再也不是“陛下”,或许是“老沈”,也或许是“沈明堂”,总之,他看的不是帝王。
沈明堂依旧威严,他也不曾退让,他俯视着这个年轻的孩子,平视着年轻的年逍,仰视着这令所有人厌恶至极又无可奈何的苍天和冰冷的殿堂。
是夜,皇宫深处,御书房内早已熄了灯烛,沈明堂没有就寝,他独自一人,悄然来到了御书房深处一间极其隐秘的暗室。
这里没有金碧辉煌,只有一张简单的供桌,桌上没有香炉,只孤零零地立着一块无字乌木排位。
沈明堂伸出微微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那冰凉光滑的牌位边缘,指腹一遍遍划过,仿佛想从那木头里汲取一丝早已不存在的温度。
昏暗中,他对着牌位,声音嘶哑低沉,充满了疲惫和一种被彻底掏空的心灰意冷:
“太空…”他唤着那个早已刻入骨髓的名字,“老年…他也去陪你了…”
声音哽住,喉结剧烈滚动了几下,才继续道,带着无尽的悲凉,“…就剩我一个人了…守着这冰冷的龙椅…守着这…支离破碎的江山…”
他颓然坐在冰冷的金砖地上,背靠着供桌,仰头望着暗室低矮的穹顶,眼神空洞而迷茫。
“太空,我…我是不是错了?”他像是在问牌位,又像是在问自己,更像是在质问这无情的命运,“当年…我们拼了命…流了血…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每日殚精竭虑的算计…到底是为了什么啊,为了这…为了这永远填不满的权欲沟壑?为了这父子相疑、兄弟相残的结局?”
他猛地低下头,双手插入花白的发间,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压抑着无声的呜咽。
良久,他才抬起头,脸上满是纵横的泪痕,眼中是深不见底的痛苦和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个皇帝?我用尽了所有的心力,熬干了心血…想平衡各方,想励精图治,想对得起这江山社稷,对得起黎民百姓…可为什么…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我谋划了一辈子…到头来…身边最信任的人一个个离我而去…最亲近的儿子反目成仇…我到底…谋划了个什么出来啊…”
他说不下去了,沈清珏那疯狂而怨毒的眼神仿佛就在眼前,声音里充满了绝望的控诉和深深的无力感。
暗室里,只有他沉重的呼吸声和那无声牌位带来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这位掌控天下的帝王,此刻只是一个被命运和世道击垮、在至爱亡灵前孤独忏悔的老人。
几日后,一道密封在玄铁盒中的密旨,由皇帝最信任的老太监亲自送到了天督府指挥使左延朝手中。
没有多余的言语,老太监只留下一个沉重而复杂的眼神,便悄然离去。
左延朝捧着那冰冷的铁盒,感受着其上传来的森然寒意,脸色凝重到了极点。他屏退左右,独自在密室中开启铁盒,取出里面的黄绫密旨。
看完上面的内容,这位执掌帝国最隐秘力量、见惯风浪的从龙之臣久久伫立,一言不发。
沈明堂了解他这个儿子,此番败落,日后继续留在皇城留在帝都,无疑是对这位有野心的年轻人最沉重最致命的惩罚,他于心不忍,他疼爱这个曾经具有完美龙骨的意气风发的儿子。
然而,就在秘旨下达的当夜,帝都的夜色深沉如墨,五皇子府邸被禁卫军严密看守着,如同孤岛。
一道几乎融入夜色的矫健身影,如同鬼魅般避开了所有明暗哨卡,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府邸深处。
没有惊动任何人,那身影如同水滴汇入大海,消失在了府邸的重重院落之中。
次日清晨,当负责日常送膳的内侍推开沈清珏书房的门时,刺耳的尖叫声划破了府邸的死寂。
沈清珏死了。
他就伏在书案上,像是疲惫至极后沉沉睡去,手边散落着几张写满狂乱字迹的纸,墨迹早已干涸。
一只精巧的玉杯倒在案几边缘,残留的深色酒液在地毯上洇开一小片半凝固的暗红。
空气中弥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带着甜腥的杏仁味。
没有人知道昨晚这里发生了什么。
天督府的人来得极快,左延朝亲自带队,面色阴沉如水。他仔细检查了现场,目光在那残留的酒液和散落的纸张上停留许久,又探了探沈清珏早已冰冷僵硬的颈脉。
整个过程沉默而高效,没有惊呼,没有议论,只有冰冷的命令和迅速的行动。
最终,尸体被小心翼翼地抬走,现场被彻底封锁。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递进了深宫。
御书房内,沈明堂听完老太监那带着颤抖的禀报,正在批阅奏章的手猛地一顿,一滴浓稠的朱砂从笔尖滴落,在纸上晕开一朵刺目的血花。
他缓缓抬起头,脸上还没来得及挂上任何任何表情,但那双深陷的眼窝里,翻涌着一种令人心悸的,死寂的灰败。
他就那么坐着,无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时间在他身上凝固了。
老太监跪在地上,大气不敢出,只觉得御书房内的空气冰冷刺骨,几乎要将人冻结。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一炷香,也许是一个时辰,沈明堂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才将那支沾着朱砂的御笔,轻轻搁回了笔山上。
他拿起旁边一块干净的明黄绢帛,没有蘸墨,只是用手指在上面缓慢地、一笔一划地“写”着什么。
写完后,他拿起玉玺,沾上鲜红的印泥,重重地、稳稳地盖了上去。
动作没有丝毫犹豫,却带着一种令人心碎的决绝。
“传于天督府,”沈明堂的声音沙哑,将那道没有墨迹却盖了玺印的“密旨”递给老太监,“左延朝。”
老太监双手接过那轻飘飘却又重逾千斤的绢帛,手心全是冷汗,躬身退下。
当夜,另一道明发的诏书从宫中传出,昭告天下:
“皇五子清珏,天资敏慧,然自幼体弱,近因沉疴复发,药石罔效,于永隆十九年腊月廿七薨逝,朕心甚恸,着辍朝三日,举国同哀。丧仪事宜,由礼部、宗人府会同办理。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