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秀丽女子身为主厨,手持利刃,剖开羊腹——更惊人的美味出现。
羊腹之中是同样烤制得皮酥肉嫩、腹内塞满了糯米、菌菇、板栗等珍馐的肥鹅。
旁白徐徐介绍:“此乃唐代烧尾宴名馔——‘浑羊殁忽’。取最肥美子鹅,酿入八珍,藏于羔羊腹中,外烤内焖,极尽奢华,乃盛唐气象之味觉见证。”
话音落下,镜头及时给到特写。
肥润的鹅皮被切开,露出里面吸饱了鹅油与羊脂精华的内馅,以及软烂脱骨的鹅肉。
没有过多的言语介绍,只有精妙的镜头切换、考究的细节展示、磅礴的配乐,完美展现出这道菜的制作过程之繁复,用料之考究,成品之震撼,把视觉与想象力的冲击力达到了顶点。
而最后,食客们吃到浑羊殁忽的表情,包括王海石和他的团队,已经为味道奉上最有力的证明。
弹幕寂静到食客们开始抢食,这才疯狂发送:
【给跪了…这才是真正的硬菜。】
【古代贵族真会吃,居然要弃羊食鹅。】
【手里的外卖饺子突然不香了……】
【饿死我了,妈!饺子好了没?!】
“老天,这菜也太顶了吧,我那天怎么就没在。”黄双林看得目瞪口呆,只觉大脑疯狂发送“想吃”的讯号,急得他赶紧塞了个酸菜鱼饺子进嘴。
发酵酸菜特有的酸爽直击舌尖,鱼丁滑嫩无比,鲜味在酸味的衬托下愈发明显,酸菜丝脆韧,提供咀嚼感。
花椒油的麻意并非主角,如丝线般缠绕在酸与鲜之间,带来微妙的刺激感,中和了酸味的尖锐,让整体风味更加圆润。
“嗯,饺子也好吃。”他完美安抚了味蕾。
瑾玉无声笑了笑,她目光不离电视,点了点下巴,“话说,当时有这么夸张吗?感觉这菜的背景好像在唐宫殿,很正经哦。”
裴雪樵咽下嘴里的饺子,“镜头语言是一门艺术,当然,它必须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没有你的手艺,拍不出这么好的画面。”
“哎呀,你越来越会夸人了。”
“是实话,那些评论弹幕,足以证明。”
瑾玉弯弯眉眼,撑着脸看纪录片走到了最后。
春、夏的画卷重新展开,又很快走到了秋、冬,山神庙又出现了。
庙宇宁静,炊烟袅袅,仿佛之前那场盛唐的繁华只是一场遥远的梦境。
字幕升起,悠扬古朴的音乐如溪水流淌,旁白缓缓道:
“从春到秋,由夏至冬,无论是极致的奢华,还是质朴的温暖,中国人关于食物的智慧与情感,始终根植于脚下的大地,顺应着天时的流转。”
“大地冰封之下,下一个春天等待降临。”
幕落。
屏幕黑下来。
山神庙的灯还会长久亮着。
【作者有话说】
▌山神娘娘展开九九消寒图:
“冬至这天开始“数九”,一天一笔画梅花。画完九朵八十一瓣,春天就到眼前啦~”
第112章 米油羹+糖瓜
◎愿天下人,好好吃饭,多多吃饭。◎
《寻味》第二季毫无疑问地爆了。
云岫山神庙,更是毋庸置*疑地火了。
全国性的流量洪流席卷而来,即便是在呵气成霜的凛冬,山神庙前的人潮也冲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若说以前一百个郊市人里只有几个知道云岫山神庙,如今便是十个人里有八个在谈论,盘算着何时抽身来一趟。
而不仅仅是郊市的食客,如今天南海北的游客也慕名而至。
从冬至到小寒,山路和柏油路几乎从未冷清过。
腊八这天,寒意颇浓,却挡不住汹涌的人潮。
交警在进山的路口指挥着排成长龙的车队,而步行上山的青石路上,也是人挨着人,摩肩接踵,呼出的白气交织成一片薄雾。
“嚯!这人真多!”一个裹着厚羽绒服的大叔搓着手,乐呵呵地左看右看。
旁边挎着相机的年轻人兴奋接话,“那可不,《寻味》一播,谁不想来尝尝老板的手艺?况且今天是腊八,肯定喝腊八粥,我喜欢!”
“哈哈,你们也看了《寻味》啊,这纪录片就是火,我闺女看了非闹着要来。”一位阿姨笑着搂紧身边的小女孩。
喧闹的声浪在山路上滚动,充满了对美食的期待,然而,这热闹的声浪却在某段山路上,齐刷刷地骤然切断。
行在这里的人群,目光皆震惊的投向石阶某处。
那里有个女人。
她并非随着人潮轻快前行,而是三步一叩首。
“咚。”
额头虔诚地触碰冰冷的石阶,起身,前行三步,再俯身叩首。
冬日的寒风卷起地上的碎雪,吹着她洗得泛白却整洁的棉衣,更衬她身影单薄而孤绝。
在这座因美食而喧嚣的山道上,此刻只有一个女人以最古老、最卑微、也最震撼的方式,丈量着通往神明的距离。
刚才还喧闹如沸的人群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震惊的、好奇的、怜悯的、不解的,都聚焦在这个三步一叩的瘦弱身影上。
人们自觉地往两旁让开些许,为她留出一条通道,脸上嬉笑的神色褪去,代之以一种肃然的静默。
“唉,是为家里人吧?”往前行进的人们压低声音,语气沉重。
“希望是来还愿的……”旁边的人喃喃道。
没人愿意去想,她若是来许愿的,那所求之事该是何等沉重。
山神庙正殿内,瑾玉立在神像旁,目光穿透了庙门和熙攘的人群,落在了那个三步一叩首的身影上。
其实,早在女人踏上第一级石阶时,那浓郁得几乎化为实质的“执念”便已如潮水般涌来,而后面,有好几拨食客用惊诧和怜悯的语气向她描述了这一幕。
神明并未制止。
早在之前,她曾说过,执念是危险的东西,容易引人沉沦,迷失自我,但她并未说过,这是绝对的负面之物。
在生死大限之外,纯粹至深的执念,本身便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可以被神明感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等价交换的力量——念力。
此刻,这团执念之火,正不顾一切地烧向她的庙宇。
直到日头偏西,庙里的腊八粥香渐渐散去,喧嚣的游客大多带着满足和暖意离开,那个女人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以最后的力气,跪拜到了庙门前。
瑾玉耐心等在主殿,等待女人蹒跚着走进来。
“所求何事?”瑾玉声音温和,在空旷的大殿里轻轻回荡。
女人抬头,露出清秀的面容,只是被愁苦刻下了深深的痕迹,衣着整洁却掩饰不住经年的磨损与黯淡。
她颤抖拜下,一开口,声音嘶哑干涩,“信女耿霞……为女儿耿安安,求一道平安符。”
瑾玉心中微动,忽而想起珍藏的那枚银脚镯,却不先说同意与否,轻声问:“你是看了《寻味》节目,得知山神庙的吗?”
“我没心情看那些。”
耿霞摇头,眼神空洞,“是那个美食博主,立冬发了视频,说自己感冒,喝了山神庙求的发汗驱寒汤,烧了符纸就转好了。”
她顿了顿,声音更低,“其实我看那个视频,不是为了看汤……是那个庄博士,她分享自己熬过难关……我想找点力量,就看到了符纸……”她措辞破碎,尽显无措。
瑾玉了然点头,又问:“孩子是什么病?可曾遍访名医?”
山神娘娘素来相信真相,在她眼里,现代社会的人类医学,确实远比她们这些神鬼之道分析到位。
耿霞闻言,嘴角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苦笑。
“医院看遍了。说实话,其实要有半点办法,我也不会绝望到来上香求神……”
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喉头的哽咽,“安安是罕见病,罕见到国内活着的病例,可能就她一个……医生说,这个病只能靠她自己的免疫力去抗争,药物只能辅助。可是,可是……”
她努力让声音平稳些,却是更深的绝望,“可是自从带她去宿市求医,她突然就吃不下东西了!吃什么吐什么,连水都喝得艰难!人都瘦脱了形……没有饭吃,没有力气,那‘免疫力’……它从哪儿来啊!眼看着她一天比一天虚弱……”
耿霞的泪水终究还是滚落下来,砸在冰冷的地砖上。
“宿市?”瑾玉秀眉微蹙。
神思电转间,她立刻想起,那里正是幽兜君进犯过的地方,被他窃取地气、污染灵机,引发了不少人的生病。
如今幽兜君被她以“五炊饭”镇压,由官方严加看管,拔除毒素赎罪。
她追问:“宿市之前发放过针对那次污染的疫苗,没给孩子打吗?”
耿霞用力摇头,“不能打,安安的身体太弱了,承受不起任何一点额外的刺激,万一有个闪失……”
她不敢再说下去,只是用祈求的目光望着瑾玉,“所以……平安符……”可话未说完,她自己先泄了气,眼神黯淡下去。
羊腹之中是同样烤制得皮酥肉嫩、腹内塞满了糯米、菌菇、板栗等珍馐的肥鹅。
旁白徐徐介绍:“此乃唐代烧尾宴名馔——‘浑羊殁忽’。取最肥美子鹅,酿入八珍,藏于羔羊腹中,外烤内焖,极尽奢华,乃盛唐气象之味觉见证。”
话音落下,镜头及时给到特写。
肥润的鹅皮被切开,露出里面吸饱了鹅油与羊脂精华的内馅,以及软烂脱骨的鹅肉。
没有过多的言语介绍,只有精妙的镜头切换、考究的细节展示、磅礴的配乐,完美展现出这道菜的制作过程之繁复,用料之考究,成品之震撼,把视觉与想象力的冲击力达到了顶点。
而最后,食客们吃到浑羊殁忽的表情,包括王海石和他的团队,已经为味道奉上最有力的证明。
弹幕寂静到食客们开始抢食,这才疯狂发送:
【给跪了…这才是真正的硬菜。】
【古代贵族真会吃,居然要弃羊食鹅。】
【手里的外卖饺子突然不香了……】
【饿死我了,妈!饺子好了没?!】
“老天,这菜也太顶了吧,我那天怎么就没在。”黄双林看得目瞪口呆,只觉大脑疯狂发送“想吃”的讯号,急得他赶紧塞了个酸菜鱼饺子进嘴。
发酵酸菜特有的酸爽直击舌尖,鱼丁滑嫩无比,鲜味在酸味的衬托下愈发明显,酸菜丝脆韧,提供咀嚼感。
花椒油的麻意并非主角,如丝线般缠绕在酸与鲜之间,带来微妙的刺激感,中和了酸味的尖锐,让整体风味更加圆润。
“嗯,饺子也好吃。”他完美安抚了味蕾。
瑾玉无声笑了笑,她目光不离电视,点了点下巴,“话说,当时有这么夸张吗?感觉这菜的背景好像在唐宫殿,很正经哦。”
裴雪樵咽下嘴里的饺子,“镜头语言是一门艺术,当然,它必须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没有你的手艺,拍不出这么好的画面。”
“哎呀,你越来越会夸人了。”
“是实话,那些评论弹幕,足以证明。”
瑾玉弯弯眉眼,撑着脸看纪录片走到了最后。
春、夏的画卷重新展开,又很快走到了秋、冬,山神庙又出现了。
庙宇宁静,炊烟袅袅,仿佛之前那场盛唐的繁华只是一场遥远的梦境。
字幕升起,悠扬古朴的音乐如溪水流淌,旁白缓缓道:
“从春到秋,由夏至冬,无论是极致的奢华,还是质朴的温暖,中国人关于食物的智慧与情感,始终根植于脚下的大地,顺应着天时的流转。”
“大地冰封之下,下一个春天等待降临。”
幕落。
屏幕黑下来。
山神庙的灯还会长久亮着。
【作者有话说】
▌山神娘娘展开九九消寒图:
“冬至这天开始“数九”,一天一笔画梅花。画完九朵八十一瓣,春天就到眼前啦~”
第112章 米油羹+糖瓜
◎愿天下人,好好吃饭,多多吃饭。◎
《寻味》第二季毫无疑问地爆了。
云岫山神庙,更是毋庸置*疑地火了。
全国性的流量洪流席卷而来,即便是在呵气成霜的凛冬,山神庙前的人潮也冲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若说以前一百个郊市人里只有几个知道云岫山神庙,如今便是十个人里有八个在谈论,盘算着何时抽身来一趟。
而不仅仅是郊市的食客,如今天南海北的游客也慕名而至。
从冬至到小寒,山路和柏油路几乎从未冷清过。
腊八这天,寒意颇浓,却挡不住汹涌的人潮。
交警在进山的路口指挥着排成长龙的车队,而步行上山的青石路上,也是人挨着人,摩肩接踵,呼出的白气交织成一片薄雾。
“嚯!这人真多!”一个裹着厚羽绒服的大叔搓着手,乐呵呵地左看右看。
旁边挎着相机的年轻人兴奋接话,“那可不,《寻味》一播,谁不想来尝尝老板的手艺?况且今天是腊八,肯定喝腊八粥,我喜欢!”
“哈哈,你们也看了《寻味》啊,这纪录片就是火,我闺女看了非闹着要来。”一位阿姨笑着搂紧身边的小女孩。
喧闹的声浪在山路上滚动,充满了对美食的期待,然而,这热闹的声浪却在某段山路上,齐刷刷地骤然切断。
行在这里的人群,目光皆震惊的投向石阶某处。
那里有个女人。
她并非随着人潮轻快前行,而是三步一叩首。
“咚。”
额头虔诚地触碰冰冷的石阶,起身,前行三步,再俯身叩首。
冬日的寒风卷起地上的碎雪,吹着她洗得泛白却整洁的棉衣,更衬她身影单薄而孤绝。
在这座因美食而喧嚣的山道上,此刻只有一个女人以最古老、最卑微、也最震撼的方式,丈量着通往神明的距离。
刚才还喧闹如沸的人群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震惊的、好奇的、怜悯的、不解的,都聚焦在这个三步一叩的瘦弱身影上。
人们自觉地往两旁让开些许,为她留出一条通道,脸上嬉笑的神色褪去,代之以一种肃然的静默。
“唉,是为家里人吧?”往前行进的人们压低声音,语气沉重。
“希望是来还愿的……”旁边的人喃喃道。
没人愿意去想,她若是来许愿的,那所求之事该是何等沉重。
山神庙正殿内,瑾玉立在神像旁,目光穿透了庙门和熙攘的人群,落在了那个三步一叩首的身影上。
其实,早在女人踏上第一级石阶时,那浓郁得几乎化为实质的“执念”便已如潮水般涌来,而后面,有好几拨食客用惊诧和怜悯的语气向她描述了这一幕。
神明并未制止。
早在之前,她曾说过,执念是危险的东西,容易引人沉沦,迷失自我,但她并未说过,这是绝对的负面之物。
在生死大限之外,纯粹至深的执念,本身便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可以被神明感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等价交换的力量——念力。
此刻,这团执念之火,正不顾一切地烧向她的庙宇。
直到日头偏西,庙里的腊八粥香渐渐散去,喧嚣的游客大多带着满足和暖意离开,那个女人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以最后的力气,跪拜到了庙门前。
瑾玉耐心等在主殿,等待女人蹒跚着走进来。
“所求何事?”瑾玉声音温和,在空旷的大殿里轻轻回荡。
女人抬头,露出清秀的面容,只是被愁苦刻下了深深的痕迹,衣着整洁却掩饰不住经年的磨损与黯淡。
她颤抖拜下,一开口,声音嘶哑干涩,“信女耿霞……为女儿耿安安,求一道平安符。”
瑾玉心中微动,忽而想起珍藏的那枚银脚镯,却不先说同意与否,轻声问:“你是看了《寻味》节目,得知山神庙的吗?”
“我没心情看那些。”
耿霞摇头,眼神空洞,“是那个美食博主,立冬发了视频,说自己感冒,喝了山神庙求的发汗驱寒汤,烧了符纸就转好了。”
她顿了顿,声音更低,“其实我看那个视频,不是为了看汤……是那个庄博士,她分享自己熬过难关……我想找点力量,就看到了符纸……”她措辞破碎,尽显无措。
瑾玉了然点头,又问:“孩子是什么病?可曾遍访名医?”
山神娘娘素来相信真相,在她眼里,现代社会的人类医学,确实远比她们这些神鬼之道分析到位。
耿霞闻言,嘴角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苦笑。
“医院看遍了。说实话,其实要有半点办法,我也不会绝望到来上香求神……”
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喉头的哽咽,“安安是罕见病,罕见到国内活着的病例,可能就她一个……医生说,这个病只能靠她自己的免疫力去抗争,药物只能辅助。可是,可是……”
她努力让声音平稳些,却是更深的绝望,“可是自从带她去宿市求医,她突然就吃不下东西了!吃什么吐什么,连水都喝得艰难!人都瘦脱了形……没有饭吃,没有力气,那‘免疫力’……它从哪儿来啊!眼看着她一天比一天虚弱……”
耿霞的泪水终究还是滚落下来,砸在冰冷的地砖上。
“宿市?”瑾玉秀眉微蹙。
神思电转间,她立刻想起,那里正是幽兜君进犯过的地方,被他窃取地气、污染灵机,引发了不少人的生病。
如今幽兜君被她以“五炊饭”镇压,由官方严加看管,拔除毒素赎罪。
她追问:“宿市之前发放过针对那次污染的疫苗,没给孩子打吗?”
耿霞用力摇头,“不能打,安安的身体太弱了,承受不起任何一点额外的刺激,万一有个闪失……”
她不敢再说下去,只是用祈求的目光望着瑾玉,“所以……平安符……”可话未说完,她自己先泄了气,眼神黯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