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筒子楼吃瓜看戏2.0 第162节
姜楠跟着点头,已经入手了两件古董,两人也不着急,开始漫无目的的闲逛。周知行对这些东西是真喜欢,又买了一个龙形玉佩,一个玉雕的笔筒,一共花了有一百元,这才重新溜达回了陶俑摊前。
周知行咦了一声:“这不是逛了一圈儿,又转回来了。大哥,您这陶俑还没卖出去呢?”
摊主一脸的苦笑。能被从山上冲下来的,肯定是没入古墓的不值钱的物件,他就是太实诚了,怎么净说大实话呢。他呵呵的笑了两声:“小老弟这是买了什么好东西?”
周知行连连摆手:“瞎看,不是什么值钱的。”他又上下欣赏了一会儿陶俑,笑道:“还别说,你这陶俑人的表情还真是挺好玩儿的。”
摊主心里一动,这陶俑可不轻,这么老远弄来不容易,要是能卖出去......
脸上立时展开笑容,摊主从兜里掏出一盒烟,抖出一根儿递过去:“小老弟,来一根儿?”
周知行顺手接过,扬了扬:“谢了。”随即将烟别在右耳上,掏出打火机要给摊主点烟。
摊主直摆手:“不行,这儿可不能抽烟。谢了。小老弟,我这陶俑可是好东西,你要想要,这样。”
他低声说了个价格:“五十五,你拿走,怎么样?”
周知行似是被唬了一跳,吓得连连摆手:“不行,不行,老哥哥,我走了,您找别人吧,这个价儿我可买不起。”
说着就要走,摊主忙拉住周知行:“兄弟,别介,做生意嘛,总得有个你来我往,哪儿有直接走人的。这样,兄弟你说个价,要是合适,哥哥交你这个朋友,怎么样?”
周知行假意挣脱了几下,无奈道:“老哥啊,你这真是,手劲儿够大的......”
说着,冲姜楠讨好的笑,转头,极有偷感的低声道:“老哥也看到了,媳妇儿跟着呢,实在是出不起高价。这样,五块钱,要是老哥愿意,我就拿走。不行就当我没来过。我这兜儿里就剩五块钱了,再多一块都出不起,真的。”
摊主倒抽一口凉气,好家伙,这不是拦腰砍,这是直接砍头啊。
周知行到底挣脱了摊主的手,呵呵笑了两声:“你看,这陶俑做工确实不怎么样,我也是喜欢这个表情,觉得有趣,才想买的。不想卖就算了,过几天找几个朋友,我自己就能做出来。”
说着拉起姜楠的手,往最开始的胡大爷那里走。路上,姜楠低声问:“你这还价也太狠了。这是直接给了人家一个零头啊。”
周知行白了姜楠一眼:“这行就这样儿,识货的血赚,不识货的自然血亏,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放心,五块拿不下,十块钱应该可以。咱们在胡大爷那儿买完东西,估计这老哥就得找来了。他这个陶俑太大太重,今儿是必要出手的。除了我,谁都觉得那东西是假的,没人会买的。”
姜楠耸耸肩,行吧,哪行哪业不残酷呢,她这个做警察的,还有丧命的危险呢,她就别圣母了。不多时,胡大爷的摊位到了,老爷子正坐在马扎上,给两个中年大哥找连环画呢,边找边介绍:“《小二黑结婚》,当年可是在根据地大火的,我也是跑了好几处地方才收上来的。你看看,这个如今可不多了,小心着些,别弄脏了。”
其中一个大哥问道:“大爷,这本《白蛇传》怎么卖?”
胡大爷白了说话的那人一眼:“上前来说,哪儿有这么大喇喇问价的。”
大哥呵呵笑了两声,抬脚走过去。两人低声说了几句,只见那大哥面露犹豫挣扎之色,低声又说了几句,胡大爷始终不咸不淡,大哥只得摇了摇头,无奈地放下《白蛇传》离开了。有了空位,姜楠和周知行这才挤到摊位前。姜楠打招呼道:“胡大爷,还记得我俩不?”
胡大爷哈哈哈的笑:“这还没仨小时呢,怎么不记得。看吧,想买什么跟我说,大爷给你个实诚价。”
周知行冲着胡大爷点点头,拿起那本《白蛇传》细细翻看起来。画工极具古典美,就连衣饰恐怕都是考据过的。周知行突然觉得,哪怕不为了升值,单给家里的几个孩子带几本回去,培养培养美的感知能力,也是好的。
姜楠可不是也想到这里了,将胡大爷摊位上的连环画每样都挑出一本,什么《孔雀东南飞》、《蔡文姬》、《风云初记》,旁边看《小二黑结婚》的大哥放下书走了,姜楠立马拿过来归拢到一处。都是目前书店买不到的小故事,两人数了数,有个二十三本,周知行上前低声和胡大爷商量了几句,最终以四十块钱的价格成交。
见两人拿的东西多,胡大爷从三轮车里找到一个小篮子,递过去:“拿着吧,以后出们可不能这样,连个篮子都不带,买东西多不方便。”
姜楠点头道谢,两人正往出走呢,卖陶俑的大哥抱着陶俑人过来了,他对着姜楠尴尬地笑笑,拉过周知行到一边儿聊去了。
姜楠等在边儿上,心说我在的话他还能收敛些,你俩单独在一块儿,他才坑你呢。
但显然,人家摊主不是这么想的,觉得这小老弟真心不错。他这陶俑不值什么,小老弟还肯看在他不容易的份儿上,从五块提到十块,够意思!
拿过钱,摊主狠狠拍了把周知行的肩膀:“好兄弟,哥哥谢谢你。放心,以后有好东西,哥哥第一个找你,走了。”
周知行揉了揉肩膀,心说你这样没轻没重的,下次我还坑你。面儿上却笑着告别:“好说,大哥慢走。”
第一次逛鬼市,两人算是收获满满,离开时已经六点多了。有篮子,两人将东西都装进去,姜楠拎着篮子,周知行则抱着陶俑,一边听姜楠嘀咕:“咱们去吃老京城的早餐吧,听说有什么炒肝儿还是灌肠的,好不容易来了,去尝尝鲜。”
周知行晃了晃陶俑:“还是先把东西放回去吧,你没发现京城闲逛的人多了?估计这两年治安都不好,也不知道让爸妈、茶茶他们过来对不对。”
姜楠想起后世的严打,知道必是乱到了一个地步,才会出狠手打击的,她点点头,轻声道:“没事儿,这里可是京城。哪里都能乱,京城肯定乱不起来。走吧。”
周知行小声道:“希望吧。”通过高考,知青看到了回城的希望,就是赖,也要赖在城里不回去的。可城里哪儿有那么多岗位安置。没工作,小年轻们肯定要出来乱逛,都是血气方刚的大姑娘大小伙子的,能干出什么好事儿!
不过又能苛责什么呢,一个个在思想没定型的年纪,早早不受教育下乡,在农村能学什么?恐怕淳朴没学到多少,印象最深的,还是村里人为了庄稼,争抢水源化肥什么的,相互之间逞凶斗狠吧!
两人都沉默了,良久说不出话。姜楠的心情出奇的沉重。两人都是警察,七八年入学,毕业的时候是八二年,到时候要直面八三严打,也不知会出什么事儿!
周知行拍了拍她的手臂:“没事儿,你学的是刑事科学,是技术岗,危险性不大。”
/:.
姜楠嗯嗯嗯的点头,却明白,周知行恐怕是要从外勤做起的。他这个专业,升值空间大,但升职做领*导之前,怎么都得在基层干一段儿时间吧?偏偏不巧,毕业之后,碰上了最危险的时间段。
两人没再闲聊,一路警戒着,总算平安回到了招待所。为了保险,姜楠特意将东西放进空间。之后的几日,两人又去了几次潘家园鬼市,不过都没有第一日这么幸运,只入手了两方砚台,其他什么都没买。
买了这么多,周知行可算是过了古董的瘾了,接下来就得干正事儿。家具入场前,怎么都得在家里来个大扫除吧?除虫之类的也得操持起来,两人在房前屋后撒满了耗子药、雄黄粉,还买了老艾每个屋子的熏,彻底将院儿里这些恼人的小东西消除干净。
一大早,周知行正将这些小东西的尸体归拢在一处,准备找个地方烧了,房门突然被敲响。
姜楠正蒙着头脸扫灰呢,听到声音哎了一声,边爬下梯子去开门,边对周知行道:“你这儿不干净,别动了,我来。”
说着扬声问道:“谁啊?”
只听一道威严的女声道:“街道办的。”
“来了。”姜楠小跑着打开门,只见一名身穿灰蓝色女士中山装,年龄在四十多岁的大姐站在门外,脸色十分严肃地问:“你俩是新搬来的?街道办登记了吗?”
姜楠哎呦一声,双手合十,连连道歉:“大姐,真对不起,我们这刚搬过来,还没来得及去呢。登记需要什么材料?我们准备下,这就去。”
大姐脸色这才没那么难看,她说:“户口本、房屋产权证明、粮油关系、结婚证,能带的都带着。街道办就在前面那栋楼的二楼。”
说着,她转身指了指东面一个五层楼高的建筑,道:“去了找我,我姓方,记住了。”
姜楠笑:“谢谢您,方大姐,您放心,我这就进去找证件,找到了马上去登记。”
方大姐矜持地点点头,睨了姜楠一眼,转身离开了。等人走远了,姜楠才关上门,对周知行道:“走吧,真是糊涂了,连登记都能忘!怪不得人家态度不好。”
这年头人口流动少,两人进进出出这么多次都不去登记,人家可不怀疑嘛,工作也算是尽职了。虽然跟人说话的态度不是多好吧,至少人家工作是认真做了的。
两人在行李里找到带来的资料,锁上门,携手去了街道办。
第117章 一家子上京了
见两人没说谎,真的乖乖来登记,方大姐的脸色彻底柔和下来。就怕这归还祖产的二人是俩刺头,他们胡同可是多少年的模范胡同了,可不能因着俩新人砸了招牌。
唠叨了几句注意事项,什么注意安全,收容陌生人要来街道办登记等等,半个小时之后,两人才从里面出来。
眼看到了晌午十分,两人也不急着回家,先去国营饭店吃午饭。路上,姜楠低声道:“是不是该拜访邻居了?不是说治安不好嘛,咱们新来的,肯定被盯着呢。那些地头蛇还没盘出咱俩的道儿,这是还不敢动。要是再不去拜访,估计过两天就得来偷东西了。”
周知行点头:“行,吃完饭去供销社买袋子散糖,一家抓一大把就行。地头蛇的事儿先别急,今儿我跟周围的人聊聊,看这一片谁说话好使,咱们去送些礼,把面子给他撑起来。京城这里讲究这个,估计去个两三次,周围的小混混就不敢下手了。”
姜楠了然地点点头,可不是嘛,《老炮儿》里那些人年轻的时候斗来斗去的,不就是斗个面子?既然你讲究这个,那咱们就给你。反正,面子不面子的,她可不在乎,只要有实惠就行。
在国营饭店吃了顿丰盛的午餐,绕到供销社买了糖,这才溜溜达达地往家走,远远看到胡同时,姜楠指着自家临街的墙,道:“院墙加高一尺,这个可以吗?这样能防贼,咱这院子临街,不这么着怕出事儿。”
周知行点头:“行,明儿去找一趟颜回,问问他这事儿该找谁。”
正走着呢,见胡同口的小路上,支着张桌子,俩大爷对坐下象棋,四周围了一圈儿人,噼里啪啦指指点点的,好不热闹。周知行冲姜楠摆摆手,低声道:“你进去,我跟他们打听打听地头蛇的事儿。”
姜楠点点头:“行,快着些,院子里那些死老鼠还没烧呢。”
周知行失笑:“记着呢。”
姜楠这才回家,她可不沾这玩意儿,看着就膈应。送完礼,还得打扫卫生呢。四合院看着好,但谁打扫谁知道,那个累啊,那么高的房梁,要踩着梯子挨个儿扫灰,那么多的窗户,得二三十扇窗吧,得踩着凳子一个个擦。还有门、墙、地面,哪个都不能落下,一扫一个不吱声。
周知行进来的时候,姜楠已经送完糖,正在东厢房的耳房里,坐在支起来的梯子上,闭着眼扫灰呢。听到动静,这才低头看了一眼,随即咳嗽了几声,嘟囔道:“怎么才回来?我这都累死了。”
周知行赔笑道:“这不是去拜访地头蛇道哥了,买了些点心送过去。这大哥有意思,非要请我吃饭,我这好不容易才推掉。”
姜楠夸张地鼓掌,竖起大拇指夸奖道:“社牛!牛逼!这是交上朋友了?怎么样,以后咱们这院子没事儿吧?”
周知行笑:“哪儿那么容易交朋友,只不过知道咱俩是警察,不敢得罪罢了。以后遇见了再聊聊,放心吧,我把咱俩的工作都露出去了,他们不敢胡作非为。”
姜楠点头,如今还是有些乱的,警力紧张,这些小事儿警察照顾不到,他俩要读书,常年不在家,只能求助这些人。日后吧,日后制度更完善,就没有这种人的生存空间了。
周知行将院子里的死物都收集好,走出老远,直到来到一条不怎么大的河边,才拿出火柴烧起来。
院子拾掇了能有两天,第三天才去了旧货市场,淘换了一堆旧家具。据周知行介绍,虽不是值钱的木头,只是榉木的,优点就是结实耐造,家里两个皮小子呢,闹去吧,再怎么糟践都没事儿。
其他都买好了,就是家庭锅炉不好买,取暖的事儿只能以后再说。等屋子都拾掇出来,已经是大年三十儿,夫妻俩从招待所退房,直接住回了四合院。
即使只有两个人,姜楠和周知行也隆重地买了肉和菜,准备包一顿白菜猪肉饺子。带来的粮票不多了,就够再买一包沙琪玛的。饺子配沙琪玛,也算是入乡随俗,过了个带着京味儿的年。
大年初一清早,天刚蒙蒙亮,两人点燃了新春的炮竹。新年新迹象,在京城有了房子,还暖了锅,家具都买好了,剩下的就是早些回家,说不定还能在家过个晚年呢。
回程顺利多了,二人买到了初三的火车票,一早给家里发了电报,初四傍晚应该能到家。火车上再没出什么幺蛾子,下车时,茶茶、小枳和小烨见到父母,哭得那个凶哦,差点儿引来巡逻的民警,还以为孩子遇到什么事儿了呢。
幸亏民警是熟人,五组邵勇带的队,可不是熟人嘛。姜楠抱起茶茶,调侃邵勇道:“邵组长,您这红围脖可够吸人眼球儿的。嫂子织的吧?手艺可真好。”
邵勇得意地瞟了周知行一眼:“可不是,你嫂子听说我要巡逻,熬了两晚织好的,纯羊毛的,暖和着呢。”
后面的小赵几个纷纷翻白眼儿,显然是听多了,都有条件反射了。姜楠笑得不行,差点儿抱不稳孩子。小枳和小烨不明白妈妈笑什么,还不放下姐姐抱他们,急得直跳。
没办法,周知行将行李递给姜满城,一左一右抱起这哥俩,颠了颠,调侃道:“跟爸爸说,过年都吃什么好东西了?这至少胖了两斤啊。”
你有媳妇儿亲手织的围脖,我有三个孩子,不仅没输,还赢了呢。
邵勇朝天翻个白眼儿,气哼哼地离开了。后面,小枳和小烨咯咯咯的笑,接着是小丫头清脆悦耳的笑声,混杂着女人爽朗的笑声和男人带着促狭的高阔笑声。邵勇回头去看,突然有些不舍。以后,只怕很少能见到这一家子了吧?
可不是,不说永远见不到吧,只是回来的次数肯定少多了。为啥呢,还不是因为姜满城和陈金花调到了京城!元宵节后报道就行,比小夫妻俩开学的时间还靠前。
这不,刚回到家,姜满城就引爆了这颗大雷:“我和你妈调去京城了,还是一个单位的,元宵节报道,初十那天咱们就出发去京城。我票都买好了,卧铺,咱们一家子一个车厢。”
姜楠还抱着茶茶呢,直接蹦起来了:“爸,妈,你俩怎么这么厉害呢!调哪个部门了?”
姜满城端起大茶缸,乐呵呵的:“工业部,不过都是小卒子,混到退休罢了。”
姜楠望向陈金花,问道:“姥爷办的?对方提什么条件了?”
陈金花笑着摆摆手:“别担心,对方想让两个儿子跟你姥爷学习,你姥爷见过人,不是调皮的,就答应了。反正我俩是过去混日子的,也不求升职什么的,还是很好安排的。”
周知行这才笑起来:“那感情好,我出去买点儿好吃的,咱们明儿去总部看看姥爷?”
陈金花点点头:“好啊,买些糕点吧,你姥爷退休,爱吃甜的了。”
姜楠递过去一沓子钱和票,估摸有一百,周知行所幸衣服都没脱,直接转身出去了。两人考上大学,陈万里给了一千,陈金海和陈金洋各自给了五百,情谊深重,可不能有半点儿疏忽。
周知行如今在作业处可是名人,毕竟考上大学的人本就不多,夫妻俩都考上的就更少了,刚出现在供销社,就引发了不小的议论声。
成美娟和姜槐的媳妇儿万秀兰都在,见状颇不是滋味儿。成美娟纯粹是嫉妒,万秀兰就有些微妙了。姜家的靠山走了,以后他们夫妻俩在油田,可不容易了。
不过周知行完全没留意二人,迅速地买了菜肉和糕点,丝毫不停留地回了家。家里,姜楠正给大家展示带回来的礼物呢。
“爸,妈,烤鸭我买了十只,给姥爷、舅舅他们送过去三只,剩下的给奶奶、曹奶奶他们,应该够分的。”姜楠将烤鸭掏出来,又指着沙琪玛、山楂锅盔等糕点道,“稻香村的点心,姥爷不是爱吃嘛,明儿咱们带着这个点心匣子,应该够了。”
说着又掏出五个点心匣子,并将其中一个打开,将山楂锅盔一一递给众人:“都尝尝,我觉得这个最好吃,酸酸甜甜的。”
一家子热热闹闹吃了顿晚饭,翌日一早,出发去了油田总部。陈万里如今退休在家,因着年纪大了,不再带队勘探,在家整理这些年的心得,准备发表出书呢。
周知行咦了一声:“这不是逛了一圈儿,又转回来了。大哥,您这陶俑还没卖出去呢?”
摊主一脸的苦笑。能被从山上冲下来的,肯定是没入古墓的不值钱的物件,他就是太实诚了,怎么净说大实话呢。他呵呵的笑了两声:“小老弟这是买了什么好东西?”
周知行连连摆手:“瞎看,不是什么值钱的。”他又上下欣赏了一会儿陶俑,笑道:“还别说,你这陶俑人的表情还真是挺好玩儿的。”
摊主心里一动,这陶俑可不轻,这么老远弄来不容易,要是能卖出去......
脸上立时展开笑容,摊主从兜里掏出一盒烟,抖出一根儿递过去:“小老弟,来一根儿?”
周知行顺手接过,扬了扬:“谢了。”随即将烟别在右耳上,掏出打火机要给摊主点烟。
摊主直摆手:“不行,这儿可不能抽烟。谢了。小老弟,我这陶俑可是好东西,你要想要,这样。”
他低声说了个价格:“五十五,你拿走,怎么样?”
周知行似是被唬了一跳,吓得连连摆手:“不行,不行,老哥哥,我走了,您找别人吧,这个价儿我可买不起。”
说着就要走,摊主忙拉住周知行:“兄弟,别介,做生意嘛,总得有个你来我往,哪儿有直接走人的。这样,兄弟你说个价,要是合适,哥哥交你这个朋友,怎么样?”
周知行假意挣脱了几下,无奈道:“老哥啊,你这真是,手劲儿够大的......”
说着,冲姜楠讨好的笑,转头,极有偷感的低声道:“老哥也看到了,媳妇儿跟着呢,实在是出不起高价。这样,五块钱,要是老哥愿意,我就拿走。不行就当我没来过。我这兜儿里就剩五块钱了,再多一块都出不起,真的。”
摊主倒抽一口凉气,好家伙,这不是拦腰砍,这是直接砍头啊。
周知行到底挣脱了摊主的手,呵呵笑了两声:“你看,这陶俑做工确实不怎么样,我也是喜欢这个表情,觉得有趣,才想买的。不想卖就算了,过几天找几个朋友,我自己就能做出来。”
说着拉起姜楠的手,往最开始的胡大爷那里走。路上,姜楠低声问:“你这还价也太狠了。这是直接给了人家一个零头啊。”
周知行白了姜楠一眼:“这行就这样儿,识货的血赚,不识货的自然血亏,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放心,五块拿不下,十块钱应该可以。咱们在胡大爷那儿买完东西,估计这老哥就得找来了。他这个陶俑太大太重,今儿是必要出手的。除了我,谁都觉得那东西是假的,没人会买的。”
姜楠耸耸肩,行吧,哪行哪业不残酷呢,她这个做警察的,还有丧命的危险呢,她就别圣母了。不多时,胡大爷的摊位到了,老爷子正坐在马扎上,给两个中年大哥找连环画呢,边找边介绍:“《小二黑结婚》,当年可是在根据地大火的,我也是跑了好几处地方才收上来的。你看看,这个如今可不多了,小心着些,别弄脏了。”
其中一个大哥问道:“大爷,这本《白蛇传》怎么卖?”
胡大爷白了说话的那人一眼:“上前来说,哪儿有这么大喇喇问价的。”
大哥呵呵笑了两声,抬脚走过去。两人低声说了几句,只见那大哥面露犹豫挣扎之色,低声又说了几句,胡大爷始终不咸不淡,大哥只得摇了摇头,无奈地放下《白蛇传》离开了。有了空位,姜楠和周知行这才挤到摊位前。姜楠打招呼道:“胡大爷,还记得我俩不?”
胡大爷哈哈哈的笑:“这还没仨小时呢,怎么不记得。看吧,想买什么跟我说,大爷给你个实诚价。”
周知行冲着胡大爷点点头,拿起那本《白蛇传》细细翻看起来。画工极具古典美,就连衣饰恐怕都是考据过的。周知行突然觉得,哪怕不为了升值,单给家里的几个孩子带几本回去,培养培养美的感知能力,也是好的。
姜楠可不是也想到这里了,将胡大爷摊位上的连环画每样都挑出一本,什么《孔雀东南飞》、《蔡文姬》、《风云初记》,旁边看《小二黑结婚》的大哥放下书走了,姜楠立马拿过来归拢到一处。都是目前书店买不到的小故事,两人数了数,有个二十三本,周知行上前低声和胡大爷商量了几句,最终以四十块钱的价格成交。
见两人拿的东西多,胡大爷从三轮车里找到一个小篮子,递过去:“拿着吧,以后出们可不能这样,连个篮子都不带,买东西多不方便。”
姜楠点头道谢,两人正往出走呢,卖陶俑的大哥抱着陶俑人过来了,他对着姜楠尴尬地笑笑,拉过周知行到一边儿聊去了。
姜楠等在边儿上,心说我在的话他还能收敛些,你俩单独在一块儿,他才坑你呢。
但显然,人家摊主不是这么想的,觉得这小老弟真心不错。他这陶俑不值什么,小老弟还肯看在他不容易的份儿上,从五块提到十块,够意思!
拿过钱,摊主狠狠拍了把周知行的肩膀:“好兄弟,哥哥谢谢你。放心,以后有好东西,哥哥第一个找你,走了。”
周知行揉了揉肩膀,心说你这样没轻没重的,下次我还坑你。面儿上却笑着告别:“好说,大哥慢走。”
第一次逛鬼市,两人算是收获满满,离开时已经六点多了。有篮子,两人将东西都装进去,姜楠拎着篮子,周知行则抱着陶俑,一边听姜楠嘀咕:“咱们去吃老京城的早餐吧,听说有什么炒肝儿还是灌肠的,好不容易来了,去尝尝鲜。”
周知行晃了晃陶俑:“还是先把东西放回去吧,你没发现京城闲逛的人多了?估计这两年治安都不好,也不知道让爸妈、茶茶他们过来对不对。”
姜楠想起后世的严打,知道必是乱到了一个地步,才会出狠手打击的,她点点头,轻声道:“没事儿,这里可是京城。哪里都能乱,京城肯定乱不起来。走吧。”
周知行小声道:“希望吧。”通过高考,知青看到了回城的希望,就是赖,也要赖在城里不回去的。可城里哪儿有那么多岗位安置。没工作,小年轻们肯定要出来乱逛,都是血气方刚的大姑娘大小伙子的,能干出什么好事儿!
不过又能苛责什么呢,一个个在思想没定型的年纪,早早不受教育下乡,在农村能学什么?恐怕淳朴没学到多少,印象最深的,还是村里人为了庄稼,争抢水源化肥什么的,相互之间逞凶斗狠吧!
两人都沉默了,良久说不出话。姜楠的心情出奇的沉重。两人都是警察,七八年入学,毕业的时候是八二年,到时候要直面八三严打,也不知会出什么事儿!
周知行拍了拍她的手臂:“没事儿,你学的是刑事科学,是技术岗,危险性不大。”
/:.
姜楠嗯嗯嗯的点头,却明白,周知行恐怕是要从外勤做起的。他这个专业,升值空间大,但升职做领*导之前,怎么都得在基层干一段儿时间吧?偏偏不巧,毕业之后,碰上了最危险的时间段。
两人没再闲聊,一路警戒着,总算平安回到了招待所。为了保险,姜楠特意将东西放进空间。之后的几日,两人又去了几次潘家园鬼市,不过都没有第一日这么幸运,只入手了两方砚台,其他什么都没买。
买了这么多,周知行可算是过了古董的瘾了,接下来就得干正事儿。家具入场前,怎么都得在家里来个大扫除吧?除虫之类的也得操持起来,两人在房前屋后撒满了耗子药、雄黄粉,还买了老艾每个屋子的熏,彻底将院儿里这些恼人的小东西消除干净。
一大早,周知行正将这些小东西的尸体归拢在一处,准备找个地方烧了,房门突然被敲响。
姜楠正蒙着头脸扫灰呢,听到声音哎了一声,边爬下梯子去开门,边对周知行道:“你这儿不干净,别动了,我来。”
说着扬声问道:“谁啊?”
只听一道威严的女声道:“街道办的。”
“来了。”姜楠小跑着打开门,只见一名身穿灰蓝色女士中山装,年龄在四十多岁的大姐站在门外,脸色十分严肃地问:“你俩是新搬来的?街道办登记了吗?”
姜楠哎呦一声,双手合十,连连道歉:“大姐,真对不起,我们这刚搬过来,还没来得及去呢。登记需要什么材料?我们准备下,这就去。”
大姐脸色这才没那么难看,她说:“户口本、房屋产权证明、粮油关系、结婚证,能带的都带着。街道办就在前面那栋楼的二楼。”
说着,她转身指了指东面一个五层楼高的建筑,道:“去了找我,我姓方,记住了。”
姜楠笑:“谢谢您,方大姐,您放心,我这就进去找证件,找到了马上去登记。”
方大姐矜持地点点头,睨了姜楠一眼,转身离开了。等人走远了,姜楠才关上门,对周知行道:“走吧,真是糊涂了,连登记都能忘!怪不得人家态度不好。”
这年头人口流动少,两人进进出出这么多次都不去登记,人家可不怀疑嘛,工作也算是尽职了。虽然跟人说话的态度不是多好吧,至少人家工作是认真做了的。
两人在行李里找到带来的资料,锁上门,携手去了街道办。
第117章 一家子上京了
见两人没说谎,真的乖乖来登记,方大姐的脸色彻底柔和下来。就怕这归还祖产的二人是俩刺头,他们胡同可是多少年的模范胡同了,可不能因着俩新人砸了招牌。
唠叨了几句注意事项,什么注意安全,收容陌生人要来街道办登记等等,半个小时之后,两人才从里面出来。
眼看到了晌午十分,两人也不急着回家,先去国营饭店吃午饭。路上,姜楠低声道:“是不是该拜访邻居了?不是说治安不好嘛,咱们新来的,肯定被盯着呢。那些地头蛇还没盘出咱俩的道儿,这是还不敢动。要是再不去拜访,估计过两天就得来偷东西了。”
周知行点头:“行,吃完饭去供销社买袋子散糖,一家抓一大把就行。地头蛇的事儿先别急,今儿我跟周围的人聊聊,看这一片谁说话好使,咱们去送些礼,把面子给他撑起来。京城这里讲究这个,估计去个两三次,周围的小混混就不敢下手了。”
姜楠了然地点点头,可不是嘛,《老炮儿》里那些人年轻的时候斗来斗去的,不就是斗个面子?既然你讲究这个,那咱们就给你。反正,面子不面子的,她可不在乎,只要有实惠就行。
在国营饭店吃了顿丰盛的午餐,绕到供销社买了糖,这才溜溜达达地往家走,远远看到胡同时,姜楠指着自家临街的墙,道:“院墙加高一尺,这个可以吗?这样能防贼,咱这院子临街,不这么着怕出事儿。”
周知行点头:“行,明儿去找一趟颜回,问问他这事儿该找谁。”
正走着呢,见胡同口的小路上,支着张桌子,俩大爷对坐下象棋,四周围了一圈儿人,噼里啪啦指指点点的,好不热闹。周知行冲姜楠摆摆手,低声道:“你进去,我跟他们打听打听地头蛇的事儿。”
姜楠点点头:“行,快着些,院子里那些死老鼠还没烧呢。”
周知行失笑:“记着呢。”
姜楠这才回家,她可不沾这玩意儿,看着就膈应。送完礼,还得打扫卫生呢。四合院看着好,但谁打扫谁知道,那个累啊,那么高的房梁,要踩着梯子挨个儿扫灰,那么多的窗户,得二三十扇窗吧,得踩着凳子一个个擦。还有门、墙、地面,哪个都不能落下,一扫一个不吱声。
周知行进来的时候,姜楠已经送完糖,正在东厢房的耳房里,坐在支起来的梯子上,闭着眼扫灰呢。听到动静,这才低头看了一眼,随即咳嗽了几声,嘟囔道:“怎么才回来?我这都累死了。”
周知行赔笑道:“这不是去拜访地头蛇道哥了,买了些点心送过去。这大哥有意思,非要请我吃饭,我这好不容易才推掉。”
姜楠夸张地鼓掌,竖起大拇指夸奖道:“社牛!牛逼!这是交上朋友了?怎么样,以后咱们这院子没事儿吧?”
周知行笑:“哪儿那么容易交朋友,只不过知道咱俩是警察,不敢得罪罢了。以后遇见了再聊聊,放心吧,我把咱俩的工作都露出去了,他们不敢胡作非为。”
姜楠点头,如今还是有些乱的,警力紧张,这些小事儿警察照顾不到,他俩要读书,常年不在家,只能求助这些人。日后吧,日后制度更完善,就没有这种人的生存空间了。
周知行将院子里的死物都收集好,走出老远,直到来到一条不怎么大的河边,才拿出火柴烧起来。
院子拾掇了能有两天,第三天才去了旧货市场,淘换了一堆旧家具。据周知行介绍,虽不是值钱的木头,只是榉木的,优点就是结实耐造,家里两个皮小子呢,闹去吧,再怎么糟践都没事儿。
其他都买好了,就是家庭锅炉不好买,取暖的事儿只能以后再说。等屋子都拾掇出来,已经是大年三十儿,夫妻俩从招待所退房,直接住回了四合院。
即使只有两个人,姜楠和周知行也隆重地买了肉和菜,准备包一顿白菜猪肉饺子。带来的粮票不多了,就够再买一包沙琪玛的。饺子配沙琪玛,也算是入乡随俗,过了个带着京味儿的年。
大年初一清早,天刚蒙蒙亮,两人点燃了新春的炮竹。新年新迹象,在京城有了房子,还暖了锅,家具都买好了,剩下的就是早些回家,说不定还能在家过个晚年呢。
回程顺利多了,二人买到了初三的火车票,一早给家里发了电报,初四傍晚应该能到家。火车上再没出什么幺蛾子,下车时,茶茶、小枳和小烨见到父母,哭得那个凶哦,差点儿引来巡逻的民警,还以为孩子遇到什么事儿了呢。
幸亏民警是熟人,五组邵勇带的队,可不是熟人嘛。姜楠抱起茶茶,调侃邵勇道:“邵组长,您这红围脖可够吸人眼球儿的。嫂子织的吧?手艺可真好。”
邵勇得意地瞟了周知行一眼:“可不是,你嫂子听说我要巡逻,熬了两晚织好的,纯羊毛的,暖和着呢。”
后面的小赵几个纷纷翻白眼儿,显然是听多了,都有条件反射了。姜楠笑得不行,差点儿抱不稳孩子。小枳和小烨不明白妈妈笑什么,还不放下姐姐抱他们,急得直跳。
没办法,周知行将行李递给姜满城,一左一右抱起这哥俩,颠了颠,调侃道:“跟爸爸说,过年都吃什么好东西了?这至少胖了两斤啊。”
你有媳妇儿亲手织的围脖,我有三个孩子,不仅没输,还赢了呢。
邵勇朝天翻个白眼儿,气哼哼地离开了。后面,小枳和小烨咯咯咯的笑,接着是小丫头清脆悦耳的笑声,混杂着女人爽朗的笑声和男人带着促狭的高阔笑声。邵勇回头去看,突然有些不舍。以后,只怕很少能见到这一家子了吧?
可不是,不说永远见不到吧,只是回来的次数肯定少多了。为啥呢,还不是因为姜满城和陈金花调到了京城!元宵节后报道就行,比小夫妻俩开学的时间还靠前。
这不,刚回到家,姜满城就引爆了这颗大雷:“我和你妈调去京城了,还是一个单位的,元宵节报道,初十那天咱们就出发去京城。我票都买好了,卧铺,咱们一家子一个车厢。”
姜楠还抱着茶茶呢,直接蹦起来了:“爸,妈,你俩怎么这么厉害呢!调哪个部门了?”
姜满城端起大茶缸,乐呵呵的:“工业部,不过都是小卒子,混到退休罢了。”
姜楠望向陈金花,问道:“姥爷办的?对方提什么条件了?”
陈金花笑着摆摆手:“别担心,对方想让两个儿子跟你姥爷学习,你姥爷见过人,不是调皮的,就答应了。反正我俩是过去混日子的,也不求升职什么的,还是很好安排的。”
周知行这才笑起来:“那感情好,我出去买点儿好吃的,咱们明儿去总部看看姥爷?”
陈金花点点头:“好啊,买些糕点吧,你姥爷退休,爱吃甜的了。”
姜楠递过去一沓子钱和票,估摸有一百,周知行所幸衣服都没脱,直接转身出去了。两人考上大学,陈万里给了一千,陈金海和陈金洋各自给了五百,情谊深重,可不能有半点儿疏忽。
周知行如今在作业处可是名人,毕竟考上大学的人本就不多,夫妻俩都考上的就更少了,刚出现在供销社,就引发了不小的议论声。
成美娟和姜槐的媳妇儿万秀兰都在,见状颇不是滋味儿。成美娟纯粹是嫉妒,万秀兰就有些微妙了。姜家的靠山走了,以后他们夫妻俩在油田,可不容易了。
不过周知行完全没留意二人,迅速地买了菜肉和糕点,丝毫不停留地回了家。家里,姜楠正给大家展示带回来的礼物呢。
“爸,妈,烤鸭我买了十只,给姥爷、舅舅他们送过去三只,剩下的给奶奶、曹奶奶他们,应该够分的。”姜楠将烤鸭掏出来,又指着沙琪玛、山楂锅盔等糕点道,“稻香村的点心,姥爷不是爱吃嘛,明儿咱们带着这个点心匣子,应该够了。”
说着又掏出五个点心匣子,并将其中一个打开,将山楂锅盔一一递给众人:“都尝尝,我觉得这个最好吃,酸酸甜甜的。”
一家子热热闹闹吃了顿晚饭,翌日一早,出发去了油田总部。陈万里如今退休在家,因着年纪大了,不再带队勘探,在家整理这些年的心得,准备发表出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