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见赵远徽疼得咿呀乱叫,他犹不解恨,顺手抄起瓷枕,直往赵远徽身上乱砸。
赵远徽苦不堪言,既不敢还手又不敢乱跑,只能抱头躲在角落,任崔邡打骂出气。
帷帽找来,两人一人一顶,又另换了一身襕衫。
由皇甫睦带头,三人一起踏出房门。
嘲笑声此起彼伏,皇甫睦站在门口,大声喝道:“诸位,昨夜恶鬼作乱,崔邡与赵远徽两位解元不*幸中招。他们被恶鬼迷惑,在房门嚎叫半宿。”
事关恶鬼,众人顿时鸦雀无声。
热闹看了半个时辰,罗刹唯恐朱砂担心,赶紧顺着人流回房。
谁知,半道竟遇到出门寻他的朱砂:“如何了?”
罗刹牵她去庖屋用膳,边走边说:“皇甫侍郎说此事乃恶鬼所为,与人无关。也是奇怪,那两个败类路过我身边,好似并未认出我。”
昨夜打晕赵远徽前,赵远徽明明已经认出他。
没道理今日看到他这个“罪魁祸首”,却毫无反应。
朱砂嫣然一笑:“不错,恶鬼帮我们揽了罪,我也不用跑去威胁崔邡了。”
罗刹听出她话里有话:“朱砂,你认识崔邡吗?”
朱砂轻笑点头。
罗刹不解:“他是贺州人士,难道你曾去过贺州?”
走在前面的朱砂回头,见他皱眉的可怜样,心觉好玩,便一口亲上去:“我敢保证,他前二十一年,是庆州人士。”
“有人在呢,你别老逗我。”罗刹语气嗔怒,面上倒笑得开心,“据我所知,各州解元的户籍必归于本籍。崔邡是庆州籍,却成了贺州解元,此乃冒籍舞弊。”
朱砂掩唇笑了笑:“二郎真是聪明,还知道冒籍。不过,若我猜得没错。崔邡如今,应是板上钉钉的贺州籍。”
“依大梁律,貌定后不得更貌。短短一年,他为何能从庆州籍变成贺州籍?”
“因为他啊,是崔相族中的好侄儿~”
罗刹知道崔相。
崔相崔玄同,出自清河崔氏。既是当朝宰相,也是曾经的太子少傅。
三年前,他因功受封正国公。
其家族五代为相,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可谓权倾朝野。
一瞬恍然大悟,罗刹莫名有些愤慨:“圣人营造京畿贡院,是为了给寒门学子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结果,世家权贵们一个个往小地方塞自家人。长此以往,真正的人才,哪有出头之日。”
这些官僚子弟吃穿不愁,自小入官学,得名师教导。
等他们长大,还要利用权势,抢占各州寒门学子的乡贡名额。
举目望去,这座不问出身的京畿贡院,实则怕是大半人都有一个好出身。
朱砂正欲开口,余光瞥到三人在角落偷听。
定晴一看,原是余子固、焦清与方弘信。
她信步走过去与三人招呼:“三位,要一起去用早膳吗?”
三人悻悻摇头,快步跑走。
朱砂对着几人的背影,俏声大喊:“听我一句劝,管不了的事,千万不要管。”
两人到庖屋时,解元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大多与今早的新鬼事有关。
罗刹端来早膳,与朱砂坐到窗边。
一来赏景,二来偷听。
他们的身后,是七个义愤填膺的解元。
“崔五郎这命,我们真是望尘莫及啊。”
“三年前,我曾在长安万象诗会见过崔五郎。那时候,他诗词歌赋,一窍不通。岂料人家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贺州解元。”
默契的嗤笑后,有人小声低语:“我听说,为崔五郎假手之人是赵远徽。”
一声意味深长的“哦”后,有人神色落寞,自嘲起来:“要我说,我们还等什么春闱,不如明日便打道回府。反正贡院整日闹鬼,也没法安心看书。”
另有一人忿忿不平道:“盼那恶鬼做个好事,把那些冒籍的、舞弊的、代考的全给收了去。”
其余几人拍桌大笑,双手合十,作势便要祈愿。
嬉笑过后,有一人抱怨道:“不知是谁,续写了我的文章。续的文不对题,真是气煞我也。”
一个男声出言附和:“别提了,我昨日写了半首诗,有人给我续了剩下的半首,完全不对仗。”
“我听族中一位阿兄说,贡院自建好后便时常闹鬼。”
“哪有鬼?我看就是有人在背地里捣鬼。”
议论声纷纷,有人猜是哪个自命不凡的解元,有人怀疑是哪个小人眼红他们的文采,故意为之。
罗刹慢慢在吃,静静在听。
忽然听到其中一人说:“贡院里的小人确实多。我的书桌被弄翻几次了,笔墨纸砚掉了一地。”
咀嚼的动作停下,罗刹拍桌而起:“我知道了!”
这声拍桌声与叫喊声,引得庖屋中的解元纷纷往窗边看。
罗刹顾不上与朱砂解释,转身向身后的几个解元问道:“那些续写的文章与诗词,眼下在何处?”
几个解元神色尴尬,一听罗刹之言,便知他听到了他们方才的对话。
其中一人抬手指指远处:“在我们读书的院子里。”
“快带我们去!”
罗刹牵起朱砂先行一步,回头不停催促几人。
等拿到所有续写的文章与诗词,罗刹细细看过去。
总共二十五张纸。
其中十六张为诗作,九张为文章。
字迹一致,应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朱砂:“你知道是那支恶鬼了?”
罗刹晃了晃手中的一张纸:“嗯,此鬼出自科举鬼一族,死于二十八年前,是个举子。”
朱砂惊道:“你为何笃定他死于二十八年前?还是个举子?”
罗刹将手中的一张纸递给她:“证据就在这首诗中。”
此诗名为《登观山楼有感》。
前半句:千里清秋临江渚,万里烟波尽西风。
后半句:今来望月今何在,观山楼上观南山。
观山楼又名状元楼。
五层高阁,其中最高处的观山阁,仅春闱当月会开。
举子们可持亲供与具结,登楼祈愿。
坊间传闻:登观山阁者,十有八九会高中。
故而每年春闱前后,登楼者数不胜数。
朱砂反复读了几遍,终于明白过来:“此诗前半句说的是长安观山楼,但后半句好似不是?”
“后半句写的也是长安观山楼。”罗刹伸出一指,指向后半句的“南山”二字,“问题出在南山上。”
朱砂抿嘴思索,狐疑道:“长安观山楼上只能看到献福山。”
闻言,罗刹的眼里泛起得意:“《括地志》上说,天启三十六年一月,天启帝梦噩连连。司天台进谏,说是有星坠献福山,需改山名挡煞,天启帝遂下令献福山改为南山。到了天启三十六年六月,天启帝梦见仙人问罪,醒来后又下令山名改回献福山。”
原是如此,怪不得自己不知道南山。
朱砂茅塞顿开:“不愧是我辛辛苦苦骗来的好二郎,真聪明。”
“……”
看似夸他,实则骂他。
罗刹白眼一翻:“南山,只在天启三十六年这短短的半年存在过,所以我笃定此人死于二十八年前。而且,他不是长安籍。”
“为何?”
“天启帝下令改山名后,又另下了一道诏书,不准百姓提献福山,违者杖十五。”
长安的百姓们对改山名一事多有不满,私底下仍坚持称南山为献福山。
因此,可推断此人不是长安人士。
改名在一月,春闱在三月。
此人牢记南山之名,想来对事关南山的某一件事记忆深刻,就连死后做了鬼也从未忘怀。
罗刹:“我在一本闲书中,曾看到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天启三十六年三月,有一个礼部官员,在上疏中写了‘献福山’三字,惹怒了天启帝。”
故事的最后,官员杖六十,贬去了南荒之地永州。
朱砂面露欣赏,双手捧脸诚心夸赞:“二郎真是博览群书。”
女子的眼神太过灼热,罗刹心神恍惚,别过脸轻咳几声方继续道:“此鬼,一定是天启三十六年的某个举子。那次春闱,他没有高中,之后便死了。”
两人原想去找皇甫睦,比对字迹找出复生为人的恶鬼。
不料,在贡院转了一圈。
皇甫睦没找到,贡院中所有解元的字迹也对不上。
朱砂心思一转,想到一种可能:“或许,纸上的字迹是恶鬼所写,但不是被他夺身之人的字迹。”
罗刹颔首:“极有可能。”
“我们该找出天启三十六年春闱中,所有举子的文章。”
“鬼魂大多困在身死之地。找到死去的人,便能顺藤摸瓜找出被恶鬼夺身的人。”
“二郎此言,正合我意。”
“哼,我这么聪明又知趣的俊鬼,你可得好好珍惜。”
赵远徽苦不堪言,既不敢还手又不敢乱跑,只能抱头躲在角落,任崔邡打骂出气。
帷帽找来,两人一人一顶,又另换了一身襕衫。
由皇甫睦带头,三人一起踏出房门。
嘲笑声此起彼伏,皇甫睦站在门口,大声喝道:“诸位,昨夜恶鬼作乱,崔邡与赵远徽两位解元不*幸中招。他们被恶鬼迷惑,在房门嚎叫半宿。”
事关恶鬼,众人顿时鸦雀无声。
热闹看了半个时辰,罗刹唯恐朱砂担心,赶紧顺着人流回房。
谁知,半道竟遇到出门寻他的朱砂:“如何了?”
罗刹牵她去庖屋用膳,边走边说:“皇甫侍郎说此事乃恶鬼所为,与人无关。也是奇怪,那两个败类路过我身边,好似并未认出我。”
昨夜打晕赵远徽前,赵远徽明明已经认出他。
没道理今日看到他这个“罪魁祸首”,却毫无反应。
朱砂嫣然一笑:“不错,恶鬼帮我们揽了罪,我也不用跑去威胁崔邡了。”
罗刹听出她话里有话:“朱砂,你认识崔邡吗?”
朱砂轻笑点头。
罗刹不解:“他是贺州人士,难道你曾去过贺州?”
走在前面的朱砂回头,见他皱眉的可怜样,心觉好玩,便一口亲上去:“我敢保证,他前二十一年,是庆州人士。”
“有人在呢,你别老逗我。”罗刹语气嗔怒,面上倒笑得开心,“据我所知,各州解元的户籍必归于本籍。崔邡是庆州籍,却成了贺州解元,此乃冒籍舞弊。”
朱砂掩唇笑了笑:“二郎真是聪明,还知道冒籍。不过,若我猜得没错。崔邡如今,应是板上钉钉的贺州籍。”
“依大梁律,貌定后不得更貌。短短一年,他为何能从庆州籍变成贺州籍?”
“因为他啊,是崔相族中的好侄儿~”
罗刹知道崔相。
崔相崔玄同,出自清河崔氏。既是当朝宰相,也是曾经的太子少傅。
三年前,他因功受封正国公。
其家族五代为相,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可谓权倾朝野。
一瞬恍然大悟,罗刹莫名有些愤慨:“圣人营造京畿贡院,是为了给寒门学子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结果,世家权贵们一个个往小地方塞自家人。长此以往,真正的人才,哪有出头之日。”
这些官僚子弟吃穿不愁,自小入官学,得名师教导。
等他们长大,还要利用权势,抢占各州寒门学子的乡贡名额。
举目望去,这座不问出身的京畿贡院,实则怕是大半人都有一个好出身。
朱砂正欲开口,余光瞥到三人在角落偷听。
定晴一看,原是余子固、焦清与方弘信。
她信步走过去与三人招呼:“三位,要一起去用早膳吗?”
三人悻悻摇头,快步跑走。
朱砂对着几人的背影,俏声大喊:“听我一句劝,管不了的事,千万不要管。”
两人到庖屋时,解元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大多与今早的新鬼事有关。
罗刹端来早膳,与朱砂坐到窗边。
一来赏景,二来偷听。
他们的身后,是七个义愤填膺的解元。
“崔五郎这命,我们真是望尘莫及啊。”
“三年前,我曾在长安万象诗会见过崔五郎。那时候,他诗词歌赋,一窍不通。岂料人家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贺州解元。”
默契的嗤笑后,有人小声低语:“我听说,为崔五郎假手之人是赵远徽。”
一声意味深长的“哦”后,有人神色落寞,自嘲起来:“要我说,我们还等什么春闱,不如明日便打道回府。反正贡院整日闹鬼,也没法安心看书。”
另有一人忿忿不平道:“盼那恶鬼做个好事,把那些冒籍的、舞弊的、代考的全给收了去。”
其余几人拍桌大笑,双手合十,作势便要祈愿。
嬉笑过后,有一人抱怨道:“不知是谁,续写了我的文章。续的文不对题,真是气煞我也。”
一个男声出言附和:“别提了,我昨日写了半首诗,有人给我续了剩下的半首,完全不对仗。”
“我听族中一位阿兄说,贡院自建好后便时常闹鬼。”
“哪有鬼?我看就是有人在背地里捣鬼。”
议论声纷纷,有人猜是哪个自命不凡的解元,有人怀疑是哪个小人眼红他们的文采,故意为之。
罗刹慢慢在吃,静静在听。
忽然听到其中一人说:“贡院里的小人确实多。我的书桌被弄翻几次了,笔墨纸砚掉了一地。”
咀嚼的动作停下,罗刹拍桌而起:“我知道了!”
这声拍桌声与叫喊声,引得庖屋中的解元纷纷往窗边看。
罗刹顾不上与朱砂解释,转身向身后的几个解元问道:“那些续写的文章与诗词,眼下在何处?”
几个解元神色尴尬,一听罗刹之言,便知他听到了他们方才的对话。
其中一人抬手指指远处:“在我们读书的院子里。”
“快带我们去!”
罗刹牵起朱砂先行一步,回头不停催促几人。
等拿到所有续写的文章与诗词,罗刹细细看过去。
总共二十五张纸。
其中十六张为诗作,九张为文章。
字迹一致,应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朱砂:“你知道是那支恶鬼了?”
罗刹晃了晃手中的一张纸:“嗯,此鬼出自科举鬼一族,死于二十八年前,是个举子。”
朱砂惊道:“你为何笃定他死于二十八年前?还是个举子?”
罗刹将手中的一张纸递给她:“证据就在这首诗中。”
此诗名为《登观山楼有感》。
前半句:千里清秋临江渚,万里烟波尽西风。
后半句:今来望月今何在,观山楼上观南山。
观山楼又名状元楼。
五层高阁,其中最高处的观山阁,仅春闱当月会开。
举子们可持亲供与具结,登楼祈愿。
坊间传闻:登观山阁者,十有八九会高中。
故而每年春闱前后,登楼者数不胜数。
朱砂反复读了几遍,终于明白过来:“此诗前半句说的是长安观山楼,但后半句好似不是?”
“后半句写的也是长安观山楼。”罗刹伸出一指,指向后半句的“南山”二字,“问题出在南山上。”
朱砂抿嘴思索,狐疑道:“长安观山楼上只能看到献福山。”
闻言,罗刹的眼里泛起得意:“《括地志》上说,天启三十六年一月,天启帝梦噩连连。司天台进谏,说是有星坠献福山,需改山名挡煞,天启帝遂下令献福山改为南山。到了天启三十六年六月,天启帝梦见仙人问罪,醒来后又下令山名改回献福山。”
原是如此,怪不得自己不知道南山。
朱砂茅塞顿开:“不愧是我辛辛苦苦骗来的好二郎,真聪明。”
“……”
看似夸他,实则骂他。
罗刹白眼一翻:“南山,只在天启三十六年这短短的半年存在过,所以我笃定此人死于二十八年前。而且,他不是长安籍。”
“为何?”
“天启帝下令改山名后,又另下了一道诏书,不准百姓提献福山,违者杖十五。”
长安的百姓们对改山名一事多有不满,私底下仍坚持称南山为献福山。
因此,可推断此人不是长安人士。
改名在一月,春闱在三月。
此人牢记南山之名,想来对事关南山的某一件事记忆深刻,就连死后做了鬼也从未忘怀。
罗刹:“我在一本闲书中,曾看到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天启三十六年三月,有一个礼部官员,在上疏中写了‘献福山’三字,惹怒了天启帝。”
故事的最后,官员杖六十,贬去了南荒之地永州。
朱砂面露欣赏,双手捧脸诚心夸赞:“二郎真是博览群书。”
女子的眼神太过灼热,罗刹心神恍惚,别过脸轻咳几声方继续道:“此鬼,一定是天启三十六年的某个举子。那次春闱,他没有高中,之后便死了。”
两人原想去找皇甫睦,比对字迹找出复生为人的恶鬼。
不料,在贡院转了一圈。
皇甫睦没找到,贡院中所有解元的字迹也对不上。
朱砂心思一转,想到一种可能:“或许,纸上的字迹是恶鬼所写,但不是被他夺身之人的字迹。”
罗刹颔首:“极有可能。”
“我们该找出天启三十六年春闱中,所有举子的文章。”
“鬼魂大多困在身死之地。找到死去的人,便能顺藤摸瓜找出被恶鬼夺身的人。”
“二郎此言,正合我意。”
“哼,我这么聪明又知趣的俊鬼,你可得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