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李夫人笑道:“你们一个个都让我呢,等下咱们咏白雪红梅时,都不许藏私。”
说话间,丫鬟们捧着各色糕点、果脯、坚果、卤货等吃食上来。
席中一位叫锦云的歌姬抱着琵琶走出来,笑道:“奶奶小姐们刚才联诗累着了,我为奶奶小姐们弹唱一首。”
王夫人笑道:“那我们有耳福了,听说锦云的琵琶可是一绝。”
锦云笑道:“王夫人过奖了,我为大家弹一首《梅花三弄》,如何*?”
“好。”李夫人道。
锦云低头轻拢慢捻,琵琶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梅花三弄》本是笛曲,但以瑶琴曲广为流传,没想到移植到琵琶上,竟然别有韵味,相比于瑶琴的高洁浩渺,琵琶多了几分傲气和锋锐。
一曲罢了,众人叫好。
李夫人笑道:“来一曲《淮阴平楚》。”
这首曲子也是锦云极为擅长的,闻言稍一沉吟,手就按在弦上,激昂雄奇的乐曲从她的指尖流出。
乐曲流入苏蕙仙的耳中,她仿佛感受到战争之悲烈,心中不知为何突然想到陕西庆阳等地的雪灾和饥民。
锦云弹完《淮阴平楚》,应众人之请,又弹奏了几首曲目,一时间暖室之内欢声笑语,如同春日降临。
待众人歇得差不多,李夫人让大家作诗,限时一炷香。苏蕙仙将刚才的杂念抛出脑外,低头凝思,在香燃尽之时终于得一首。
李夫人没有参加,拿着众人的诗歌点评。
不知不觉,等诗会结束,众人散去,已经到了下午。
天上堆着一层又一层的阴云,苏蕙仙出来时,发现在白雪的映照下,四周仍然十分明亮。
她喝了不少酒,脸色布满红晕,心情久违地轻松起来,身上也轻飘飘的。苏蕙仙被丫鬟扶进屋内,卸了钗环歇息。
庄绍光回来,想要和妻子讨论朝政,但苏蕙仙已然睡着,二弟要陪怀孕的妻子,儿女和三弟四弟年幼,他只好闷坐半响,就睡去了。
休沐日,李同年为王主事夫妇举办丧礼,庄绍光并苏蕙仙都过去吊唁。
苏蕙仙看着棺木前哭得可怜的小儿女,心中酸楚,不由得想起要是自己和丈夫去了,平儿和宁儿要该怎么办?
王主事在京的同僚同年都过来了,你十两我五两地送上丧仪,一共得了六百多两银子。
王主事去后,家无余财,仅剩下书籍。
李同年在几位同年的监督下,拿丧仪还了办丧礼的费用,余下六百两银子,取一百两作为小儿女回乡的费用,剩下的五百两作或买地或买房,作为他们以后的生计。
众人都没有异议。苏蕙仙回来后,心中颇不是滋味,悄悄和庄绍光说:“夫君,咱们以后要保重身体。你看王主事不在了,他们的儿女就如孤魂野鬼一般可怜。”
庄绍光听了,没有给苏蕙仙肯定的答复,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我托庇国朝,才有今日的成就,不然我庄绍光就是一田舍郎,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苏蕙仙听此不详之言,脸色一白,怔怔地看着夫君,半响才道:“我知道了。”
庄绍光安抚似的拍拍苏蕙仙的后背,安慰道:“这只是假设而已。人有祸兮旦福,即便我不在了,还有三位弟弟支撑门户,又有你这样贤明能干的宗妇,我也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苏蕙仙的泪水突然流出来,一边拭泪,一边道:“我说这些做什么,都是没影的事情,咱们一门两进士,正是兴旺发达之相。”
说到一门两进士,庄绍光极为自豪,道:“等耀弟和绍弟学出来,咱家就不止两进士。”
他顿了顿,又道:“平儿的资质也不错。”听到平儿,苏蕙仙也跟着转泣为笑道:“平儿还小呢,这个时候说这些做什么。”
第37章 南京
◎我听大哥的◎
翻了年开春后,庄绍耀自思自己学习得差不多了,且离家两年思念父母,于是和大哥商议想要回乡参加院试。
沈绍祖也想一起回去。
庄绍光低头对上两兄弟期待的目光,思考半响,道:“东山书院损友多,不宜读书。你们在京师两年,进益比之前更大。前者,爹娘和舅父舅妈都来信说,家中一切都好,勿要为念。”
庄绍耀道:“爹娘和舅舅舅妈是报喜不报忧,陕西不安定,恐怕波及家中,我想回家看看。”
沈绍祖道:“我也是。”
庄绍光看着一脸稚嫩的兄弟俩,笑道:“你们两个小孩回家能顶什么用。舅父和爹爹都说,你们天资好又年幼,回家无人督促,怕是仲永之伤,叮嘱让我留你们在京师学习。”
庄绍耀道:“明年是大比之前,绍弟要参加,我若不参加今年的院试,明年定不能与绍弟一起参考。”
庄绍光与庄绍宗都是年纪轻轻中了举人,尤其是庄绍宗,这让两兄弟对自己怀有信心,再说即便不中,也能多增加一场经验。
庄绍光对此早有对策,道:“你年纪尚小,若真到了参加乡试的火候,我为你捐监生,到时与绍弟一起参加乡试。”
庄绍耀虽然对此事之前有所耳闻,但现在听到大哥这么肯定,怏怏道:“那……我听大哥的。”
庄绍耀被说服了,庄绍光看向沈绍祖问:“绍弟,你还有什么疑惑?”
沈绍祖能有什么疑惑?最有力的借口都被庄绍光解决了。
“我也听大哥的。”
于是,两兄弟又留在京师勤勤恳恳地学习,本以为能安安稳稳地学到明年秋闱前,谁知今年初夏,庄绍光被调到南京担任刑部侍郎。
自从永乐迁都京师,南京就成为官员养老的地方。庄绍光从手握权力的科道官员调任南京刑部侍郎,实乃是贬谪。
消息传到家中,众人皆震惊。
同僚有人悄悄和庄绍光说了缘由。原来,当今问别人对庄绍光的看法,那人说:“庄绍光言辞激烈,欲以谏陛下以扬名。”
当今不悦,他本认为庄绍光是忠诚为国之人,没想到却是沽名钓誉之徒,于是将人从给事中调到南京担任刑部侍郎闲置。
庄绍宗等人脸上露出不忿,道:“大哥,你要不上书一封自辩?你一片忠心,天地共鉴,若是圣上明白,一定会收回成命。”
庄绍光一脸凝重,缓缓摇头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我即刻收拾行囊,前往南京。”
说完,他看向妻子,道:“弟妇将要产子,他们年轻没轻重,夫人你留在京师照看他们。待我在南京安定下来,再做打算。”
苏蕙仙点头道:“你放心去吧,家中事情都交给我,勿要担心。”
庄绍光叮嘱完妻子,又嘱咐二弟,道:“你年轻气盛,不要与人徒生口角,凡是多思多想少言。我离开后,你更要小心谨慎。”
庄绍宗连忙应了,道:“是,大哥。”
庄绍光又指着弟弟们,道:“我走之后,他们的学业就要靠你监督,往日我如何监督你,你就如何监督他们,勿要使他们懈怠。”
庄绍耀和沈绍祖在大哥临行前十分不舍,闻言便道:“我们才不会懈怠,我二人要为侄子和侄女做榜样呢。”
“如此甚好。”庄绍光道。
嘱咐完家事,庄绍光就与苏蕙仙回到院中。苏蕙仙面露不舍,道:“夫君,真不能上书皇帝留下吗?去了南京,万一回不来,夫君的抱负岂不是不能实现?”
庄绍光微笑道:“不会的,我一定会回来的,二弟还在朝中,我还有师长同年在。但这次我必须离开,不然……”
不然惹恼了陛下,只怕将来再也无法取信陛下。
“福祸相依,未必不是好事。”未来他若能回来,必然为陛下所信重。
苏蕙仙一边打理行囊,一边叹气道:“我且信你。”
庄绍光次日就带着两个长随,雇了两辆车前往南京,一刻没有停留,也没自己上书或者让同年上书为自己辩解。
大哥初离开,众人都不太适应。往日外面的事情都是庄绍光顶上,庄绍宗猛然接受,一时间有些不太适应。
阿宝快要临盆,苏蕙仙日日守着她安慰她,请了接生婆在家候着,还请郎中过来每日诊脉。
阿宝感动不已,道:“大嫂待我如亲姊妹,我真不知要如何感谢你。”
苏蕙仙笑道:“咱们是一家人,夫君赶赴南京,二弟就接手平儿的教育,说什么感谢的见外话。”
阿宝闻言笑起来:“是我说错话了。”
苏蕙仙道:“你且放宽心,万事有我。”阿宝点头。
没过几日,阿宝平安产下一子。这对于庄家而言是庄绍光离开后,难得的喜事。
苏蕙仙办了一场较为盛大的满月酒,邀请交好的夫人小姐以及丈夫二弟的同年同僚过来吃酒。
庄绍耀叔侄围在摇篮前,看着软绵绵的小婴儿,喜道:“咱家以后一定会子嗣繁茂,越来越兴旺的。”
庄绍耀问一旁的二嫂,道:“他叫什么名字?”
说话间,丫鬟们捧着各色糕点、果脯、坚果、卤货等吃食上来。
席中一位叫锦云的歌姬抱着琵琶走出来,笑道:“奶奶小姐们刚才联诗累着了,我为奶奶小姐们弹唱一首。”
王夫人笑道:“那我们有耳福了,听说锦云的琵琶可是一绝。”
锦云笑道:“王夫人过奖了,我为大家弹一首《梅花三弄》,如何*?”
“好。”李夫人道。
锦云低头轻拢慢捻,琵琶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梅花三弄》本是笛曲,但以瑶琴曲广为流传,没想到移植到琵琶上,竟然别有韵味,相比于瑶琴的高洁浩渺,琵琶多了几分傲气和锋锐。
一曲罢了,众人叫好。
李夫人笑道:“来一曲《淮阴平楚》。”
这首曲子也是锦云极为擅长的,闻言稍一沉吟,手就按在弦上,激昂雄奇的乐曲从她的指尖流出。
乐曲流入苏蕙仙的耳中,她仿佛感受到战争之悲烈,心中不知为何突然想到陕西庆阳等地的雪灾和饥民。
锦云弹完《淮阴平楚》,应众人之请,又弹奏了几首曲目,一时间暖室之内欢声笑语,如同春日降临。
待众人歇得差不多,李夫人让大家作诗,限时一炷香。苏蕙仙将刚才的杂念抛出脑外,低头凝思,在香燃尽之时终于得一首。
李夫人没有参加,拿着众人的诗歌点评。
不知不觉,等诗会结束,众人散去,已经到了下午。
天上堆着一层又一层的阴云,苏蕙仙出来时,发现在白雪的映照下,四周仍然十分明亮。
她喝了不少酒,脸色布满红晕,心情久违地轻松起来,身上也轻飘飘的。苏蕙仙被丫鬟扶进屋内,卸了钗环歇息。
庄绍光回来,想要和妻子讨论朝政,但苏蕙仙已然睡着,二弟要陪怀孕的妻子,儿女和三弟四弟年幼,他只好闷坐半响,就睡去了。
休沐日,李同年为王主事夫妇举办丧礼,庄绍光并苏蕙仙都过去吊唁。
苏蕙仙看着棺木前哭得可怜的小儿女,心中酸楚,不由得想起要是自己和丈夫去了,平儿和宁儿要该怎么办?
王主事在京的同僚同年都过来了,你十两我五两地送上丧仪,一共得了六百多两银子。
王主事去后,家无余财,仅剩下书籍。
李同年在几位同年的监督下,拿丧仪还了办丧礼的费用,余下六百两银子,取一百两作为小儿女回乡的费用,剩下的五百两作或买地或买房,作为他们以后的生计。
众人都没有异议。苏蕙仙回来后,心中颇不是滋味,悄悄和庄绍光说:“夫君,咱们以后要保重身体。你看王主事不在了,他们的儿女就如孤魂野鬼一般可怜。”
庄绍光听了,没有给苏蕙仙肯定的答复,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我托庇国朝,才有今日的成就,不然我庄绍光就是一田舍郎,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苏蕙仙听此不详之言,脸色一白,怔怔地看着夫君,半响才道:“我知道了。”
庄绍光安抚似的拍拍苏蕙仙的后背,安慰道:“这只是假设而已。人有祸兮旦福,即便我不在了,还有三位弟弟支撑门户,又有你这样贤明能干的宗妇,我也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苏蕙仙的泪水突然流出来,一边拭泪,一边道:“我说这些做什么,都是没影的事情,咱们一门两进士,正是兴旺发达之相。”
说到一门两进士,庄绍光极为自豪,道:“等耀弟和绍弟学出来,咱家就不止两进士。”
他顿了顿,又道:“平儿的资质也不错。”听到平儿,苏蕙仙也跟着转泣为笑道:“平儿还小呢,这个时候说这些做什么。”
第37章 南京
◎我听大哥的◎
翻了年开春后,庄绍耀自思自己学习得差不多了,且离家两年思念父母,于是和大哥商议想要回乡参加院试。
沈绍祖也想一起回去。
庄绍光低头对上两兄弟期待的目光,思考半响,道:“东山书院损友多,不宜读书。你们在京师两年,进益比之前更大。前者,爹娘和舅父舅妈都来信说,家中一切都好,勿要为念。”
庄绍耀道:“爹娘和舅舅舅妈是报喜不报忧,陕西不安定,恐怕波及家中,我想回家看看。”
沈绍祖道:“我也是。”
庄绍光看着一脸稚嫩的兄弟俩,笑道:“你们两个小孩回家能顶什么用。舅父和爹爹都说,你们天资好又年幼,回家无人督促,怕是仲永之伤,叮嘱让我留你们在京师学习。”
庄绍耀道:“明年是大比之前,绍弟要参加,我若不参加今年的院试,明年定不能与绍弟一起参考。”
庄绍光与庄绍宗都是年纪轻轻中了举人,尤其是庄绍宗,这让两兄弟对自己怀有信心,再说即便不中,也能多增加一场经验。
庄绍光对此早有对策,道:“你年纪尚小,若真到了参加乡试的火候,我为你捐监生,到时与绍弟一起参加乡试。”
庄绍耀虽然对此事之前有所耳闻,但现在听到大哥这么肯定,怏怏道:“那……我听大哥的。”
庄绍耀被说服了,庄绍光看向沈绍祖问:“绍弟,你还有什么疑惑?”
沈绍祖能有什么疑惑?最有力的借口都被庄绍光解决了。
“我也听大哥的。”
于是,两兄弟又留在京师勤勤恳恳地学习,本以为能安安稳稳地学到明年秋闱前,谁知今年初夏,庄绍光被调到南京担任刑部侍郎。
自从永乐迁都京师,南京就成为官员养老的地方。庄绍光从手握权力的科道官员调任南京刑部侍郎,实乃是贬谪。
消息传到家中,众人皆震惊。
同僚有人悄悄和庄绍光说了缘由。原来,当今问别人对庄绍光的看法,那人说:“庄绍光言辞激烈,欲以谏陛下以扬名。”
当今不悦,他本认为庄绍光是忠诚为国之人,没想到却是沽名钓誉之徒,于是将人从给事中调到南京担任刑部侍郎闲置。
庄绍宗等人脸上露出不忿,道:“大哥,你要不上书一封自辩?你一片忠心,天地共鉴,若是圣上明白,一定会收回成命。”
庄绍光一脸凝重,缓缓摇头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我即刻收拾行囊,前往南京。”
说完,他看向妻子,道:“弟妇将要产子,他们年轻没轻重,夫人你留在京师照看他们。待我在南京安定下来,再做打算。”
苏蕙仙点头道:“你放心去吧,家中事情都交给我,勿要担心。”
庄绍光叮嘱完妻子,又嘱咐二弟,道:“你年轻气盛,不要与人徒生口角,凡是多思多想少言。我离开后,你更要小心谨慎。”
庄绍宗连忙应了,道:“是,大哥。”
庄绍光又指着弟弟们,道:“我走之后,他们的学业就要靠你监督,往日我如何监督你,你就如何监督他们,勿要使他们懈怠。”
庄绍耀和沈绍祖在大哥临行前十分不舍,闻言便道:“我们才不会懈怠,我二人要为侄子和侄女做榜样呢。”
“如此甚好。”庄绍光道。
嘱咐完家事,庄绍光就与苏蕙仙回到院中。苏蕙仙面露不舍,道:“夫君,真不能上书皇帝留下吗?去了南京,万一回不来,夫君的抱负岂不是不能实现?”
庄绍光微笑道:“不会的,我一定会回来的,二弟还在朝中,我还有师长同年在。但这次我必须离开,不然……”
不然惹恼了陛下,只怕将来再也无法取信陛下。
“福祸相依,未必不是好事。”未来他若能回来,必然为陛下所信重。
苏蕙仙一边打理行囊,一边叹气道:“我且信你。”
庄绍光次日就带着两个长随,雇了两辆车前往南京,一刻没有停留,也没自己上书或者让同年上书为自己辩解。
大哥初离开,众人都不太适应。往日外面的事情都是庄绍光顶上,庄绍宗猛然接受,一时间有些不太适应。
阿宝快要临盆,苏蕙仙日日守着她安慰她,请了接生婆在家候着,还请郎中过来每日诊脉。
阿宝感动不已,道:“大嫂待我如亲姊妹,我真不知要如何感谢你。”
苏蕙仙笑道:“咱们是一家人,夫君赶赴南京,二弟就接手平儿的教育,说什么感谢的见外话。”
阿宝闻言笑起来:“是我说错话了。”
苏蕙仙道:“你且放宽心,万事有我。”阿宝点头。
没过几日,阿宝平安产下一子。这对于庄家而言是庄绍光离开后,难得的喜事。
苏蕙仙办了一场较为盛大的满月酒,邀请交好的夫人小姐以及丈夫二弟的同年同僚过来吃酒。
庄绍耀叔侄围在摇篮前,看着软绵绵的小婴儿,喜道:“咱家以后一定会子嗣繁茂,越来越兴旺的。”
庄绍耀问一旁的二嫂,道:“他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