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她只觉得难道是自己在梦里的时候,说了什么梦话吗?
谢安琪离开会客室时,心口还跳得厉害。
她回头看了一眼那盏昏黄的吊灯,灯光落在他黑衬衫的肩上,像某种柔软得不真实的回应。
而他站在灯下,目送她离开,像是终于等来了一个真正“朝他而来”的人。kclcompany新一季度ip孵化项目发布会定在了周五下午。
会场选在首尔市江南文化展厅三层大会议厅,光线透亮,背景板是深蓝底金色字——“造梦者计划发布会”。
谢安琪作为营销组新人,原本只是来协助文案资料的,不需要上台。但因为她提出的一个提案片段被列入展示内容,临时被安排参与互动答疑环节。
她在后台等候时,郑禹胜正在前台做开场陈述。
他换了深色西装,打了黑色细领带,头发比平时更整洁,镜头捕捉下来的轮廓分明,整个人散发着“主场”的从容。
谢安琪站在侧幕,看着他。
她忽然意识到——这是她第一次从“观众”视角看他工作。
那份聚焦、条理、逻辑,以及偶尔一个轻笑间的魅力张力,几乎让她忘了,这个男人前两天还在灯光昏黄的会客室里对她低声说:
“你不是来看我过去的。”
“你是来看现在的我。”
她低下头,不敢再想。
轮到互动环节时,有观众问到内容组的年轻创作者想法,主持人笑着说:“我们今天现场也请到了我们内容部最近的年轻血液——谢安琪,大家欢迎她上台。”
掌声落下,她被推着走到台中央。
镁光灯打在脸上,有点晃。
她拿着麦克风,说话语速有点快:“我是‘城市听觉记忆’项目成员……这是一组围绕‘声音与记忆如何交织’展开的短片计划,我们想捕捉的是——那些通常被忽略的片段,比如便利店冰箱启动时的低鸣、天桥下雨水滑过管道的节奏、以及人群散去后留在公交站的风……”
话还没说完,台下忽然传来一个轻笑:
“你是郑老师粉丝吧?我们看后台有人在你座位上看到你看《日出城市》三遍,写了一堆旁白分析。”
会场笑了一片,连主持人也笑着打趣:“安琪,你要不要澄清一下?到底是专业研究,还是私人兴趣?”
现场镜头忽然推到她脸上。
谢安琪脑中一瞬空白。
而此刻,坐在第一排的郑禹胜,也正看着她,眉心微动。
谢安琪垂着眼,嘴角勾了勾,声音温柔却带刺:
“我不是粉丝,我只是对剧本有兴趣。郑老师演过的作品,也只是我分析的对象之一。”
全场再次爆笑。
主持人识趣地圆场:“好,专业角度第一位,感性部分……我们留到私下再聊。”
她鞠躬退场。
在退场瞬间,她余光扫到郑禹胜,他没有笑,只是看着她,眼神复杂,像是想起了什么又压了下去。
发布会后。
她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直接搭地铁回家。
耳机里放的是她提案里那段“城市听觉”的原始录音——
【夜里车窗合上的声音、老人推车碾过砖缝的轮声、楼上滴水的节奏……】
她眼睛有点涩。
她知道那句话伤人。
可当众被拿来“调侃”,而他又在台下沉默,她就像一只独自站在台上的玻璃动物,被人敲了一下,就碎出一圈波纹。
晚上十一点。
她手机突然震了一下,是郑禹胜发来一条讯息:
【能开门吗,我在你楼下。】
她怔了几秒,然后起身下楼。
车停在地下停车场,他站在边上,身上还穿着白天那身西装,只是领带松开了,头发有点乱,像刚经历一场沉默风暴。
“你怎么来了?”她声音哑哑的。
“想跟你说点事。”
她没说话,转身跟他进车里。
郑禹胜坐在驾驶位,眼神盯着她:“你下午说的那些,是在故意和我划清界限吗?”
谢安琪:“你知道我不是粉丝。”
“可你当众说‘我只是分析对象之一’。”
“那你当众为什么不说话?”她回望他,“你就那样看着我,像是我配被人拿来开玩笑。”
他喉结动了动:“你希望我说什么?”
“说‘她不是粉丝,她是我喜欢的人’,你说得出口吗?”
郑禹胜一怔。
半晌后,他走近一步,低声说:“说得出口。”
谢安琪抬头,眼神发红。
“可你没说。”她哽咽道。
郑禹胜伸手,把她抱进怀里。
“对不起。”他声音低沉,“我不该让你一个人站在那种场合里。”
“我也该想起你从来不擅长承认情绪。”
她轻轻抬手环住他,鼻音带着委屈:
“我不是
分析你,我是真的很在意你。”
他低头,额头抵着她的发顶:“我知道。”
“我以后不让你在众人面前难堪了。”
“那我以后也不在众人面前逞强了。”她轻轻笑,“我可以说我是粉丝,但不是路人的那种,是……睡过你,喜欢过你,还想一直看你演戏的那种。”
郑禹胜失笑。
他抱紧她,像终于解开了一个无声的结。
是拥抱,不是试探。
第16章 2018年,但我愿意试着喜……
去济州岛的拍摄计划,是在一次内容组的例行策划会上突然定下的。
kclcompany联合韩国文化艺术振兴院,发起一个名为《边界上的艺术生活》的纪录短片项目。
第一站选在济州岛南部一片由旧渔村改建而成的驻地艺术区。
项目目标是以“城市与海岛边缘的创作者群体”为核心,用纪录视角呈现艺术创作与地景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
拍摄人选原定是内容组配合导演小组派两人前往取材,出镜部分由驻地艺术家本人完成。
可就在议题临近收尾时,郑禹胜忽然出声:
“我去。”
会议一瞬间安静下来。
内容组主管笑着试探:“可是您的通告不是……”
“济州岛那边有个早期拍摄场地,我刚好可以顺路看看。”他转了转笔,语气淡淡,“顺便做调研。”
“那……需要搭配一个团队同事?”
“谢安琪吧。”他说得平稳,甚至没抬头看她。
谢安琪坐在长桌另一端,手指微微一滞。
她没料到会被点名。
会议室里几人交换眼神,有人小声咕哝:“她不是实习吗……”
主管拍板:“也好,安琪最近在负责空间采样文案,现场也需要文字统筹。”
她点头应下,没有辩解,也没有感谢。
只是笔记本上那行刚写好的句子,笔迹忽然收紧。
她知道,这不是“顺便”,也不是巧合。
但她不会问,没有必要,而且她知道,他们都不会问。
出发那天早上,机场一号登机口前。
谢安琪提前到了,穿着灰蓝风衣,头发简单束起,身旁只放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黑色登机箱。
她翻着平板,在复核拍摄设备登记表。
郑禹胜是登机前十五分钟才出现的。
他穿着深灰夹克,牛仔裤,肩上斜背着一只单肩摄影包,拖着随身行李,头发微乱,眼下有轻微的青影。
“昨天拍摄电影出了点状况,通告延后。”他走到她面前,说得像是一句不带情绪的播报,就好像前几天的缠绵都是虚假的幻想。
谢安琪对于他的变化,心里有些异样,但表面也只是点了点头表示了解:“资料我提前传给你了。”
他“嗯”了一声,把行李推进托运口,接过她手里的登机单,“走吧。”
他们并排而行,却不说话。
不像夫妻,像公事公办的拍档。
这是他们婚后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在无人知情的场合,长时间共同出现。
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身份。
对kclcompany来说,他们“老板与实习统筹”;对这趟旅程来说,他们是“偶然组合的工作搭档”;而对他们自己而言,他们是——一纸三年合约下的“沉默同居者”。
虽然时而变得缠绵,但经常性冷漠,就好像只有夜色和酒才能唤醒沉睡的爱意一般。
……
飞机起飞后,谢安琪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
她戴上耳机,一边翻文件一边标记路线,在平板上画出拍摄重点区域:西归浦旧渔场、石头爷爷雕像走廊、无人码头和那座被改造成艺术工坊的老灯塔。
她写得专注,时不时抬头望向窗外云层。
郑禹胜则坐在她旁边,一直闭着眼睛。
直到她侧身拿水时,不小心碰到他手背,他才轻轻动了动。
谢安琪离开会客室时,心口还跳得厉害。
她回头看了一眼那盏昏黄的吊灯,灯光落在他黑衬衫的肩上,像某种柔软得不真实的回应。
而他站在灯下,目送她离开,像是终于等来了一个真正“朝他而来”的人。kclcompany新一季度ip孵化项目发布会定在了周五下午。
会场选在首尔市江南文化展厅三层大会议厅,光线透亮,背景板是深蓝底金色字——“造梦者计划发布会”。
谢安琪作为营销组新人,原本只是来协助文案资料的,不需要上台。但因为她提出的一个提案片段被列入展示内容,临时被安排参与互动答疑环节。
她在后台等候时,郑禹胜正在前台做开场陈述。
他换了深色西装,打了黑色细领带,头发比平时更整洁,镜头捕捉下来的轮廓分明,整个人散发着“主场”的从容。
谢安琪站在侧幕,看着他。
她忽然意识到——这是她第一次从“观众”视角看他工作。
那份聚焦、条理、逻辑,以及偶尔一个轻笑间的魅力张力,几乎让她忘了,这个男人前两天还在灯光昏黄的会客室里对她低声说:
“你不是来看我过去的。”
“你是来看现在的我。”
她低下头,不敢再想。
轮到互动环节时,有观众问到内容组的年轻创作者想法,主持人笑着说:“我们今天现场也请到了我们内容部最近的年轻血液——谢安琪,大家欢迎她上台。”
掌声落下,她被推着走到台中央。
镁光灯打在脸上,有点晃。
她拿着麦克风,说话语速有点快:“我是‘城市听觉记忆’项目成员……这是一组围绕‘声音与记忆如何交织’展开的短片计划,我们想捕捉的是——那些通常被忽略的片段,比如便利店冰箱启动时的低鸣、天桥下雨水滑过管道的节奏、以及人群散去后留在公交站的风……”
话还没说完,台下忽然传来一个轻笑:
“你是郑老师粉丝吧?我们看后台有人在你座位上看到你看《日出城市》三遍,写了一堆旁白分析。”
会场笑了一片,连主持人也笑着打趣:“安琪,你要不要澄清一下?到底是专业研究,还是私人兴趣?”
现场镜头忽然推到她脸上。
谢安琪脑中一瞬空白。
而此刻,坐在第一排的郑禹胜,也正看着她,眉心微动。
谢安琪垂着眼,嘴角勾了勾,声音温柔却带刺:
“我不是粉丝,我只是对剧本有兴趣。郑老师演过的作品,也只是我分析的对象之一。”
全场再次爆笑。
主持人识趣地圆场:“好,专业角度第一位,感性部分……我们留到私下再聊。”
她鞠躬退场。
在退场瞬间,她余光扫到郑禹胜,他没有笑,只是看着她,眼神复杂,像是想起了什么又压了下去。
发布会后。
她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直接搭地铁回家。
耳机里放的是她提案里那段“城市听觉”的原始录音——
【夜里车窗合上的声音、老人推车碾过砖缝的轮声、楼上滴水的节奏……】
她眼睛有点涩。
她知道那句话伤人。
可当众被拿来“调侃”,而他又在台下沉默,她就像一只独自站在台上的玻璃动物,被人敲了一下,就碎出一圈波纹。
晚上十一点。
她手机突然震了一下,是郑禹胜发来一条讯息:
【能开门吗,我在你楼下。】
她怔了几秒,然后起身下楼。
车停在地下停车场,他站在边上,身上还穿着白天那身西装,只是领带松开了,头发有点乱,像刚经历一场沉默风暴。
“你怎么来了?”她声音哑哑的。
“想跟你说点事。”
她没说话,转身跟他进车里。
郑禹胜坐在驾驶位,眼神盯着她:“你下午说的那些,是在故意和我划清界限吗?”
谢安琪:“你知道我不是粉丝。”
“可你当众说‘我只是分析对象之一’。”
“那你当众为什么不说话?”她回望他,“你就那样看着我,像是我配被人拿来开玩笑。”
他喉结动了动:“你希望我说什么?”
“说‘她不是粉丝,她是我喜欢的人’,你说得出口吗?”
郑禹胜一怔。
半晌后,他走近一步,低声说:“说得出口。”
谢安琪抬头,眼神发红。
“可你没说。”她哽咽道。
郑禹胜伸手,把她抱进怀里。
“对不起。”他声音低沉,“我不该让你一个人站在那种场合里。”
“我也该想起你从来不擅长承认情绪。”
她轻轻抬手环住他,鼻音带着委屈:
“我不是
分析你,我是真的很在意你。”
他低头,额头抵着她的发顶:“我知道。”
“我以后不让你在众人面前难堪了。”
“那我以后也不在众人面前逞强了。”她轻轻笑,“我可以说我是粉丝,但不是路人的那种,是……睡过你,喜欢过你,还想一直看你演戏的那种。”
郑禹胜失笑。
他抱紧她,像终于解开了一个无声的结。
是拥抱,不是试探。
第16章 2018年,但我愿意试着喜……
去济州岛的拍摄计划,是在一次内容组的例行策划会上突然定下的。
kclcompany联合韩国文化艺术振兴院,发起一个名为《边界上的艺术生活》的纪录短片项目。
第一站选在济州岛南部一片由旧渔村改建而成的驻地艺术区。
项目目标是以“城市与海岛边缘的创作者群体”为核心,用纪录视角呈现艺术创作与地景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
拍摄人选原定是内容组配合导演小组派两人前往取材,出镜部分由驻地艺术家本人完成。
可就在议题临近收尾时,郑禹胜忽然出声:
“我去。”
会议一瞬间安静下来。
内容组主管笑着试探:“可是您的通告不是……”
“济州岛那边有个早期拍摄场地,我刚好可以顺路看看。”他转了转笔,语气淡淡,“顺便做调研。”
“那……需要搭配一个团队同事?”
“谢安琪吧。”他说得平稳,甚至没抬头看她。
谢安琪坐在长桌另一端,手指微微一滞。
她没料到会被点名。
会议室里几人交换眼神,有人小声咕哝:“她不是实习吗……”
主管拍板:“也好,安琪最近在负责空间采样文案,现场也需要文字统筹。”
她点头应下,没有辩解,也没有感谢。
只是笔记本上那行刚写好的句子,笔迹忽然收紧。
她知道,这不是“顺便”,也不是巧合。
但她不会问,没有必要,而且她知道,他们都不会问。
出发那天早上,机场一号登机口前。
谢安琪提前到了,穿着灰蓝风衣,头发简单束起,身旁只放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黑色登机箱。
她翻着平板,在复核拍摄设备登记表。
郑禹胜是登机前十五分钟才出现的。
他穿着深灰夹克,牛仔裤,肩上斜背着一只单肩摄影包,拖着随身行李,头发微乱,眼下有轻微的青影。
“昨天拍摄电影出了点状况,通告延后。”他走到她面前,说得像是一句不带情绪的播报,就好像前几天的缠绵都是虚假的幻想。
谢安琪对于他的变化,心里有些异样,但表面也只是点了点头表示了解:“资料我提前传给你了。”
他“嗯”了一声,把行李推进托运口,接过她手里的登机单,“走吧。”
他们并排而行,却不说话。
不像夫妻,像公事公办的拍档。
这是他们婚后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在无人知情的场合,长时间共同出现。
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身份。
对kclcompany来说,他们“老板与实习统筹”;对这趟旅程来说,他们是“偶然组合的工作搭档”;而对他们自己而言,他们是——一纸三年合约下的“沉默同居者”。
虽然时而变得缠绵,但经常性冷漠,就好像只有夜色和酒才能唤醒沉睡的爱意一般。
……
飞机起飞后,谢安琪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
她戴上耳机,一边翻文件一边标记路线,在平板上画出拍摄重点区域:西归浦旧渔场、石头爷爷雕像走廊、无人码头和那座被改造成艺术工坊的老灯塔。
她写得专注,时不时抬头望向窗外云层。
郑禹胜则坐在她旁边,一直闭着眼睛。
直到她侧身拿水时,不小心碰到他手背,他才轻轻动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