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至于没有孩子的百姓,则是不为所动,跪在原地。
因为他们压根不相信江朝的话,在心里认定广陵王不愿意管他们的死活,所以坚持留下来,希望他们饱含真诚的祈求,能够打动广陵王。
江朝拿他们没辙,只好命人抬着食物,一一分给他们吃。
这个举措,倒是让百姓看见了一丝微渺的希望。
广陵王派人给他们吃的,说明心里在意他们这些百姓,没有不顾他们死活。
那些话应该不会只是安抚他们的托词,恐怕是真的有难处?
不过几天的时间,他们可以在这儿等着。
-
远在都城的朝廷大臣势力密布各地,陆续收到从各地上报来的消息,方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彻底按捺不住了。
于是,以吏部尚书为首的官员,纷纷去了吏部尚书府,找吏部尚书拿主意。
吏部尚书满脸愁绪:“自从各地百姓暴乱的消息传到了陛下的耳朵里,陛下连夜传召了右柱国,之后便病下了。”
“此事当真是蹊跷,陛下的身体向来硬朗,经历丧子这般沉重的打击,仍旧强撑着治理朝政。”
“如今,怎得毫无征兆地倒下了呢?”
“我们这些大臣去禀报政务,全都被刘公公挡下,说是陛下病重,昏迷不醒。”
“若是陛下昏迷不醒,为何又愿意见右柱国?”
诸位大臣个个都是人精,听到这里,心思各异。
北齐帝极为看重他的政权,极力想成为一个明君,凡事都亲力亲为,从来不会假手他人。
一旦有臣子犯下大罪,定然严惩不误。
右柱国勾结兵部与户部,欺上瞒下,导致北齐大乱。
这样的重罪,北齐帝早该砍了右柱国的脑袋。
可北齐帝一反常态,非但没有治右柱国的罪,反而在病重之后,只肯见右柱国。
这不是明摆着右柱国有问题吗?
毕竟北齐帝最后见的人,就是右柱国。
传言,或许是真的。
诸位大臣纷纷对视一眼,互通了眼神:“尚书大人,陛下下达的圣旨,并没有起到效用,各地的百姓仍旧是闹起来了,纷纷请求广陵王‘清君侧’,兹事体大,我等还是一同进宫觐见陛下,禀明情况?”
吏部尚书顺应诸位大臣,并且请内阁首辅一同入了宫。
刘公公站在养心殿门口,对诸位大臣说道:“陛下龙体抱恙,不便见各位大人,各位大人请回吧。”
内阁首辅想说什么,却见右柱国带着太医从养心殿出来。
诸位大臣的表情立时就变了。
右柱国见状,也是有苦难言。
坊间的传闻,他一清二楚,没有人比他更心急。
可北齐帝昏迷不醒,无法给他做主,还他一个公道。
刘公公给他传话,说是北齐帝昏迷之前,亲口向刘公公交代,在文武百官中,只信任他一人。还特意嘱咐,但凡太医给北齐帝诊治时,他必须陪同在身边,以防有奸人趁机谋朝篡位。
右柱国自然不会辜负北齐帝的信任,还想着等北齐帝醒来还他一个清白,因此每日都会来一趟养心殿。却没想到此举在众人的眼中,竟然坐实了传言。
他知道是有心人在从中作梗,所以不再过多解释,也无从解释,只等着北齐帝苏醒。
右柱国看了一眼众臣,带着太医离开。
内阁首辅见状,缓缓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北齐大乱,需要有人主持大局。既然陛下病重,不能治理朝政,便请广陵王回来代理朝政。”
百官没有意见,并且恳请首辅派人去封地请赵颐还朝。
等首辅派去的人赶到云城,却见王府被烈火吞噬。
第533章 东风来了
夜色里,熊熊火光照亮了半边天空。
首辅派来的心腹张秋实看着陷入一片火海的王府,心猛地一沉,敢对广陵王下手的人,除了右柱国再也想不出第二个了。
“让让——”百姓匆忙间撞开了挡着路的张秋实,不忘朝他喊道:“殿下被奸人所害,你赶紧帮着一块救火,咱们合力把殿下救出来。”
张秋实回过神来,便瞧见四五个衣着褴褛的百姓手里拎着木桶,领着一大群衣着整齐、手里拿着救火工具的百姓跑过来。
他们全都不畏火势,冲进了王府扑火。
显然是蹲守在王府门前的流民,发现王府着火之后,挨家挨户叫人来救火。
这时,有百姓抬着王府的丫鬟和小厮出来。
张秋实眼尖地发觉,王府里的人全都陷入了昏迷,也不知是被毒烟呛得昏迷,还是被人下药了。
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他来说都不是好事。
若是前者,足以说明这火烧了好一阵,赵颐和沈青檀恐怕凶多吉少。
若是后者,赵颐和沈青檀失去自救的能力,只能等着外援去救,若是错失了时机,也难以活命。
张秋实仔细观察了一番,王府的火势以主院为中心,向旁边的建筑扩散,越烧越旺。
等百姓把火扑灭,赵颐和沈青檀恐怕早就烧成灰了。
张秋实瞧见几个家境殷实的百姓抱着棉被过来,他一把将棉被扯过来,扔在地上:“你们把棉被打湿,我披着进去救人。”
百姓一听,“哗啦”一声,将水泼在棉被上。
张秋实披着被水打湿的棉被,向身边来去匆匆的百姓打听赵颐和沈青檀所在的位置,却是一问三不知。他看到百姓朝着主院的方向跑去,便也跟着去了主院。
抵达主院时,只见火势冲天,灼人的热浪逼退了想入内救人的百姓。
张秋实有湿棉被保护身体,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火海,滚滚浓烟呛得他不能呼吸,熏得他的眼睛难以睁开。
屋内的火势很凶猛,所幸他身上的湿棉被很好的将火焰隔绝了,不会灼烫到他的身体。
张秋实艰难地辨别出内室的方向,小心地走进内室,只见拔步床和阔榻被烧成空架子,并未发现赵颐和沈青檀的身影。
他准备去搜查,却听见头顶的横梁“嘎吱嘎吱”作响,像是要倒塌了。
张秋实不敢逗留,快速地从火海里跑出来。
“轰”的一声巨响,主院在他身后坍塌。
张秋实惊魂未定,一抹额头上的虚汗,却见一个腰圆膀粗的婆子背着沈青檀,旁边还有另一个婆子搀扶着,防止沈青檀从背上滑落下来。
另外一边,一个孔武有力的男人背着赵颐从小径走了出来,大步流星地朝府外走去。
赵颐和沈青檀还活着。
张秋实松了一口气,紧跟着出府,便听到郎中说道:“他们是中了迷药,并无大碍,甘草汁可以解药性,或者是往脸上泼一桶冷水。”
“哗啦啦——”
百姓把救火的水,全都泼在王府下人的脸上。
郎中:“……”
张秋实:“……”
百姓精贵着赵颐和沈青檀,生怕他俩有个好歹,一齐将他俩送去医馆。
郎中煎好了药,分别喂赵颐和沈青檀喝下。等了将近两刻钟,夫妻俩才悠悠转醒。当看到陌生的环境,以及身边围满的人,一脸懵。
夫妻俩有些不在状况内,似乎没有弄明白,只是闭一下眼睛,再睁开眼睛,怎么就换地儿了?
“殿下,您醒了。”张秋实掏出腰牌给赵颐看:“属下是首辅的家臣,此次是奉首辅之命,接您回都城主持大局。”
赵颐淡淡地扫了一眼令牌,双手按着昏沉的脑袋,先是问了王府的情况:“我和王妃为何会在医馆?”
张秋实回道:“王府走水了,百姓救火的时候才发现,王府上下全都中了迷药。”
赵颐眉心紧皱,慢慢理清了前因后果,这才回应张秋实方才自报家门的话:“北齐内乱的事,我已经知晓了。”
“各地百姓逃难到云城,请求我兴兵讨伐右柱国,解救陛下。”
“只不过,我一直在云城,对于都城的事宜,一概不知。于是,我先安顿了流民,方才派人去都城打探虚实,再与百官做决策。”
“可我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还没回来,昨日府里倒是先来了两个人。他们声称是奉陛下的旨意,来接我回都城。”
“但我听说陛下病重,许久不曾上朝,也不曾召见百官,朝廷里的事宜都由右柱国做主。我不禁想起了传言,觉得此事处处透着蹊跷,便让他们证明身份。”
“说来也怪,他们来传旨,却拿不出圣旨。要令牌,他们身为陛下的暗卫,却也拿不出令牌。如今北齐的局势紧张,我见他们的身份可疑,先把人拿下了。”
实际上,赵颐等到了北齐帝派来的暗卫,便试探了一番,得知了北齐帝的心思。若是他有二心,便会将他就地格杀。
他早就做了万全的准备,埋伏在王府里的士兵,将他们杀了。他在今夜放了一把火,坐实了右柱国谋害他的罪名,再兴兵讨伐右柱国。
因为他们压根不相信江朝的话,在心里认定广陵王不愿意管他们的死活,所以坚持留下来,希望他们饱含真诚的祈求,能够打动广陵王。
江朝拿他们没辙,只好命人抬着食物,一一分给他们吃。
这个举措,倒是让百姓看见了一丝微渺的希望。
广陵王派人给他们吃的,说明心里在意他们这些百姓,没有不顾他们死活。
那些话应该不会只是安抚他们的托词,恐怕是真的有难处?
不过几天的时间,他们可以在这儿等着。
-
远在都城的朝廷大臣势力密布各地,陆续收到从各地上报来的消息,方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彻底按捺不住了。
于是,以吏部尚书为首的官员,纷纷去了吏部尚书府,找吏部尚书拿主意。
吏部尚书满脸愁绪:“自从各地百姓暴乱的消息传到了陛下的耳朵里,陛下连夜传召了右柱国,之后便病下了。”
“此事当真是蹊跷,陛下的身体向来硬朗,经历丧子这般沉重的打击,仍旧强撑着治理朝政。”
“如今,怎得毫无征兆地倒下了呢?”
“我们这些大臣去禀报政务,全都被刘公公挡下,说是陛下病重,昏迷不醒。”
“若是陛下昏迷不醒,为何又愿意见右柱国?”
诸位大臣个个都是人精,听到这里,心思各异。
北齐帝极为看重他的政权,极力想成为一个明君,凡事都亲力亲为,从来不会假手他人。
一旦有臣子犯下大罪,定然严惩不误。
右柱国勾结兵部与户部,欺上瞒下,导致北齐大乱。
这样的重罪,北齐帝早该砍了右柱国的脑袋。
可北齐帝一反常态,非但没有治右柱国的罪,反而在病重之后,只肯见右柱国。
这不是明摆着右柱国有问题吗?
毕竟北齐帝最后见的人,就是右柱国。
传言,或许是真的。
诸位大臣纷纷对视一眼,互通了眼神:“尚书大人,陛下下达的圣旨,并没有起到效用,各地的百姓仍旧是闹起来了,纷纷请求广陵王‘清君侧’,兹事体大,我等还是一同进宫觐见陛下,禀明情况?”
吏部尚书顺应诸位大臣,并且请内阁首辅一同入了宫。
刘公公站在养心殿门口,对诸位大臣说道:“陛下龙体抱恙,不便见各位大人,各位大人请回吧。”
内阁首辅想说什么,却见右柱国带着太医从养心殿出来。
诸位大臣的表情立时就变了。
右柱国见状,也是有苦难言。
坊间的传闻,他一清二楚,没有人比他更心急。
可北齐帝昏迷不醒,无法给他做主,还他一个公道。
刘公公给他传话,说是北齐帝昏迷之前,亲口向刘公公交代,在文武百官中,只信任他一人。还特意嘱咐,但凡太医给北齐帝诊治时,他必须陪同在身边,以防有奸人趁机谋朝篡位。
右柱国自然不会辜负北齐帝的信任,还想着等北齐帝醒来还他一个清白,因此每日都会来一趟养心殿。却没想到此举在众人的眼中,竟然坐实了传言。
他知道是有心人在从中作梗,所以不再过多解释,也无从解释,只等着北齐帝苏醒。
右柱国看了一眼众臣,带着太医离开。
内阁首辅见状,缓缓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北齐大乱,需要有人主持大局。既然陛下病重,不能治理朝政,便请广陵王回来代理朝政。”
百官没有意见,并且恳请首辅派人去封地请赵颐还朝。
等首辅派去的人赶到云城,却见王府被烈火吞噬。
第533章 东风来了
夜色里,熊熊火光照亮了半边天空。
首辅派来的心腹张秋实看着陷入一片火海的王府,心猛地一沉,敢对广陵王下手的人,除了右柱国再也想不出第二个了。
“让让——”百姓匆忙间撞开了挡着路的张秋实,不忘朝他喊道:“殿下被奸人所害,你赶紧帮着一块救火,咱们合力把殿下救出来。”
张秋实回过神来,便瞧见四五个衣着褴褛的百姓手里拎着木桶,领着一大群衣着整齐、手里拿着救火工具的百姓跑过来。
他们全都不畏火势,冲进了王府扑火。
显然是蹲守在王府门前的流民,发现王府着火之后,挨家挨户叫人来救火。
这时,有百姓抬着王府的丫鬟和小厮出来。
张秋实眼尖地发觉,王府里的人全都陷入了昏迷,也不知是被毒烟呛得昏迷,还是被人下药了。
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他来说都不是好事。
若是前者,足以说明这火烧了好一阵,赵颐和沈青檀恐怕凶多吉少。
若是后者,赵颐和沈青檀失去自救的能力,只能等着外援去救,若是错失了时机,也难以活命。
张秋实仔细观察了一番,王府的火势以主院为中心,向旁边的建筑扩散,越烧越旺。
等百姓把火扑灭,赵颐和沈青檀恐怕早就烧成灰了。
张秋实瞧见几个家境殷实的百姓抱着棉被过来,他一把将棉被扯过来,扔在地上:“你们把棉被打湿,我披着进去救人。”
百姓一听,“哗啦”一声,将水泼在棉被上。
张秋实披着被水打湿的棉被,向身边来去匆匆的百姓打听赵颐和沈青檀所在的位置,却是一问三不知。他看到百姓朝着主院的方向跑去,便也跟着去了主院。
抵达主院时,只见火势冲天,灼人的热浪逼退了想入内救人的百姓。
张秋实有湿棉被保护身体,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火海,滚滚浓烟呛得他不能呼吸,熏得他的眼睛难以睁开。
屋内的火势很凶猛,所幸他身上的湿棉被很好的将火焰隔绝了,不会灼烫到他的身体。
张秋实艰难地辨别出内室的方向,小心地走进内室,只见拔步床和阔榻被烧成空架子,并未发现赵颐和沈青檀的身影。
他准备去搜查,却听见头顶的横梁“嘎吱嘎吱”作响,像是要倒塌了。
张秋实不敢逗留,快速地从火海里跑出来。
“轰”的一声巨响,主院在他身后坍塌。
张秋实惊魂未定,一抹额头上的虚汗,却见一个腰圆膀粗的婆子背着沈青檀,旁边还有另一个婆子搀扶着,防止沈青檀从背上滑落下来。
另外一边,一个孔武有力的男人背着赵颐从小径走了出来,大步流星地朝府外走去。
赵颐和沈青檀还活着。
张秋实松了一口气,紧跟着出府,便听到郎中说道:“他们是中了迷药,并无大碍,甘草汁可以解药性,或者是往脸上泼一桶冷水。”
“哗啦啦——”
百姓把救火的水,全都泼在王府下人的脸上。
郎中:“……”
张秋实:“……”
百姓精贵着赵颐和沈青檀,生怕他俩有个好歹,一齐将他俩送去医馆。
郎中煎好了药,分别喂赵颐和沈青檀喝下。等了将近两刻钟,夫妻俩才悠悠转醒。当看到陌生的环境,以及身边围满的人,一脸懵。
夫妻俩有些不在状况内,似乎没有弄明白,只是闭一下眼睛,再睁开眼睛,怎么就换地儿了?
“殿下,您醒了。”张秋实掏出腰牌给赵颐看:“属下是首辅的家臣,此次是奉首辅之命,接您回都城主持大局。”
赵颐淡淡地扫了一眼令牌,双手按着昏沉的脑袋,先是问了王府的情况:“我和王妃为何会在医馆?”
张秋实回道:“王府走水了,百姓救火的时候才发现,王府上下全都中了迷药。”
赵颐眉心紧皱,慢慢理清了前因后果,这才回应张秋实方才自报家门的话:“北齐内乱的事,我已经知晓了。”
“各地百姓逃难到云城,请求我兴兵讨伐右柱国,解救陛下。”
“只不过,我一直在云城,对于都城的事宜,一概不知。于是,我先安顿了流民,方才派人去都城打探虚实,再与百官做决策。”
“可我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还没回来,昨日府里倒是先来了两个人。他们声称是奉陛下的旨意,来接我回都城。”
“但我听说陛下病重,许久不曾上朝,也不曾召见百官,朝廷里的事宜都由右柱国做主。我不禁想起了传言,觉得此事处处透着蹊跷,便让他们证明身份。”
“说来也怪,他们来传旨,却拿不出圣旨。要令牌,他们身为陛下的暗卫,却也拿不出令牌。如今北齐的局势紧张,我见他们的身份可疑,先把人拿下了。”
实际上,赵颐等到了北齐帝派来的暗卫,便试探了一番,得知了北齐帝的心思。若是他有二心,便会将他就地格杀。
他早就做了万全的准备,埋伏在王府里的士兵,将他们杀了。他在今夜放了一把火,坐实了右柱国谋害他的罪名,再兴兵讨伐右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