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如今朝廷增加赋税和征兵,并未波及到磐石城和云城。
  而那些不愿意离开母国的百姓,纷纷带着家当来磐石城和云城避难,与各地的百姓一块请求赵颐“清君侧”。
  随着“清君侧”的呼声日益高涨,闹得沸沸扬扬,消息传到了都城。
  朝中的大臣听闻之后,都有些坐不住了。
  可赵颐却始终毫无动静,对此事没有任何回应。
  这个时候,还未收到停止增加赋税和征兵旨意的偏远州郡,百姓仍然受到苛政迫害,怨声载道。
  那些不愿意被征兵的男子,逃窜到山林里与原先“落草为寇”的一伙人联合起来。
  他们与官吏对抗,护送那些拖家带口的人逃到云城,请赵颐出面惩治奸人,给他们一个公道。
  一个蓬头垢面的妇人哭喊道:“殿下,我家三个壮丁全都被拉去从军,只留下我们妯娌三个,上头养着一个寡母,下头养着八九个孩子。平日里温饱都成了问题,如今还又要往上加三成赋税,这不是逼我们去死吗?”
  另一个妇人手臂上绑着一根白色的孝布,悲泣道:“是啊,官爷闯到我的家里,强行拖走了我的男人,还有刚刚年满十五岁的大儿子,抢光了地窖里的粮食,连养在牛棚里的两头耕种的黄牛也被他们牵走了。这哪是为百姓做主的青天老爷,分明就是盗贼啊。家里一粒粮食都掏不出来,我家老父亲和老母亲害怕成为我的拖累,一根麻绳吊死了。”
  她的怀里抱着一个尚在襁褓里的孩子,旁边跪着一儿一女,也跟着一块呜咽哭泣。
  百姓们一齐跪在府门口:“殿下,奸臣当道,为了满足他的私欲,巧立各种名目搜刮民脂民膏,弄得天下大乱,还请您斩除小人,给咱百姓讨一个公道。”
  赵颐站在书房的窗前,听到越来越多百姓的哭声,诉说着他们凄惨的遭遇。
  他们不畏艰险地逃到云城,只为了求他铲除了小人,给他们一条活路。
  一旁的江朝心里很不是滋味,攥紧了拳头:“主子,这些酷吏太惨无人道了,百姓日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您压根不用有所顾忌,直接顺应民心得了。”
  他担心主子对昏庸无道的北齐帝还有几分父子情谊,“您明明是这个昏君几个儿子里头,最有出息的一个儿子。另外两个,要么是罪臣,要么已经死了,他只剩下您这么一个可用的儿子。按理说,这储君之位,不是非您莫属吗?”
  “可他顾虑您的身世,执意让您攻打大周,与亲舅舅反目,才会册立您为储君。您若是不这么干,他指定会认定您有二心,不会给您留一条活路。”
  说到这里,江朝满肚子怨气:“他可是对您下过几次死手,并不会顾念父子情分,而对您有宽容之心。”
  其实,在江朝的眼里,北齐帝与赵颐有杀母之仇,又处处想置赵颐于死地。
  北齐帝不仁在前,赵颐大可不义在后。
  管他个天翻地覆,先做了再说。
  直接借着百姓的呼声,杀入宫里,把皇位给弄到手,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至于北齐帝,把他幽禁起来。
  赵颐关上了窗子,神色凝重:“时机未到。”
  他带着沈青檀去了敌楼,阻止了士兵攻打镇北王的计划。这件事,无论是守备,还是汪乔信和林有为,都会传信给北齐帝。
  北齐帝定然会明白他的心思,不会对他手下留情。
  赵颐等的就是这个时机。
  只是没想到,北齐先乱了起来。
  北齐帝不至于昏庸到分不清如今的情势,定然明白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为了平息内乱,势必会停止征兵和增加赋税,以安抚民心为主。
  如此一来,北齐国库空虚,兵力不足,拿什么攻打大周?
  北齐帝认清形势了,暂时不会有攻打大周的念头,反而还会害怕大周趁乱攻打北齐。
  有了这个认知,北齐帝定会派人接他回都城,以此制衡大周。
  不过……
  “主子,眼下不就是时机到了吗?”江朝纳闷:“俗话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得其心……”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赵颐纠正道。
  “嘿嘿。”江朝把脑袋挠破了,也就磕磕巴巴地说了个大概。他有些后悔跟在主子身边,没有多读两本书,眼下劝主子这样有学问的人,他想要引经据典,肚里却挤不出几滴墨水。他搓了搓鼻尖,讪讪地说道:“反正您听得懂属下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您得了百姓的支持,就得到了天下,眼下的时机正正好。”
  他是一天窝囊气都不想让主子受了。
  赵颐低声说道:“再等几日。”
  如今外面在传右柱国把控朝堂,幽禁了北齐帝,意欲谋朝篡位的谣言,是帝师早前下的一步棋吧?
  以北齐帝的心性,想要讨得他的欢心,不能太忠正耿直。
  毕竟忠言逆耳,这些话入了北齐帝的耳朵,便是这些臣子在教他做事,想做他的主,自然不会得他的心。
  而得他心意的臣子,大多是擅长察言观色,溜须拍马,迎合他的喜好,阿谀奉承的人。
  这些臣子往往心里不会装着百姓,而是以自身的利益为主。
  想到这里,赵颐愈发笃定是帝师所为。
  为了今日的局势,帝师有意让北齐帝忌惮他,疏远他。
  在帝师的辅佐之下,北齐帝在百姓心里树立了一个明君的形象。
  而失去帝师辅佐后,他平庸无能的本性渐渐显露出来。
  如今,帝师将北齐帝做的昏庸事迹,全都扣在了右柱国头上。
  百姓也对此深信不疑。
  北齐帝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帝师给他经营的好名声,为的是有朝一日成为反噬他的利器。
  “如今万事俱备,只差东风。”赵颐见江朝一脸疑惑,吩咐道:“这些百姓是别的地儿逃难过来,你带人把他们给安顿好,告诉他们此事关乎国体,我会先派人去都城查明,若是情况属实,定会给百姓一个公道。”
  第532章 请命
  虽然江朝急迫切地希望主子尽快反了昏庸无道的狗皇帝,让百姓早日脱离苦海,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但他心里明白,主子迟迟没有行动,定然有他的考量。
  “属下这就去办。”
  江朝领了命,带人去府外,便看到乌泱泱跪一地的百姓,个个面黄肌瘦,蓬头垢面,衣着褴褛。
  他们脚上的鞋子全都磨破了,脚板血肉模糊。
  可见百姓从家乡逃到云城,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他在心里头再次咒骂了一通北齐帝。
  “你们先行起来。”
  江朝从府里出来,看到百姓原本死气沉沉充满绝望和痛苦的眼睛里,注入了一道光芒,骤然燃起了生的希望,仿佛是看见了能把他们从苦海中拉出来的活菩萨。
  他的心口像是压着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就连呼吸也变得艰难。
  “殿下明白你们艰难的处境,但是陛下是否被幽禁,右柱国是否有叛国之心,他未曾得到确凿的消息。”江朝神情郑重地说道:“此事攸关国体,殿下已经派人去都城打探消息,若是情况属实,定然会给你们一个公道。”
  广陵王一心为民,是北齐每个百姓心里都清楚的事儿。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广陵王的身上,在心里认定只有广陵王能救他们。
  他们凭着这一股信念,跋山涉水,咬牙熬到云城。
  原以为,广陵王听到他们的遭遇,一定会为他们做主。
  谁知,事与愿违。
  广陵王压根不信奸臣幽禁了北齐帝,把控朝堂,殃害百姓。
  百姓眼底那道希望的光芒破灭,茫茫然地盯着王府。
  支撑着他们的信念崩塌,唯一的生路断绝,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殿下唯一的心愿,便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不为战事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倘若朝堂被奸臣把控,不必你们来请愿,他也会为你们讨一个公道。”江朝劝道:“可殿下身世特殊,也有诸多难处,行事得有理有据,师出有名。否则落入奸人的圈套,莫说给你们讨公道,就连他自身都难以保全。还望你们能够理解,再多等上几日。”
  百姓不懂这些个大道理,一心把赵颐当做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他们不管话里的真假,执拗地说道:“我们不走,就在这儿等着殿下得了消息,给我们一个交代。”
  江朝一个头两个大,却能理解百姓的心情,只得耐着性子劝说他们。
  心疼孩子的妇人,不忍心让孩子饿肚子,听劝地跟着王府的人去了云城乡绅设立的义庄。
  赵颐在得知百姓变卖家当迁到云城和磐石城时,便预料到会有流民来这儿避难,所以在事前与义庄的管事商量好,将流民安置在义庄,由广陵王府提供钱粮。
  义庄当家的却是不肯收王府的钱粮,只说当初广陵王阻止了淑妃的兄长烧城,保下了他们整个城池的百姓,于他们有大恩。如今北齐大难当前,他们愿意出一份力,与广陵王一同共度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