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对于这一条政令,您同意了。”
北齐帝点了点头,确有此事:“你后来禀报朕,说是没有百姓应募,你便打算借鉴史记里记载的耕战合一的国策,让将士们平日里耕地,在农闲的时候进行作战训练,一旦北齐和大周爆发了战事就应征入伍。”
“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增强兵力,而且没有荒废耕地。既保障了粮食的产量,能够给将士们提供粮草,又能让将士们够维持生计,奉养父母,延续香火。”
说到这里,北齐帝疑惑道:“这一道政令下去,对百姓只有利,没有弊,那又为何变成百姓与官兵相斗的局面?”
北齐帝十分认可刘峥嵘的一句话,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撑旷日持久的战争,所以同意了耕战合一的策略。
“问题就是出在这儿。”刘峥嵘装了满肚子苦水,一脸苦相地说道:“如今百姓不止立军功做官这一条路子,还能通过参加科举入仕。除此之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半百姓失去土地,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还有一些百姓做起了买卖,不再耕地农作,种种因素,导致难以实现耕战合一的法子。”
“之前这条政令还没有实施,我们都没有想到这耕战合一的政令竟是这般难以推行。可政令已经下了,总归要实施到底。”
“毕竟军营里不能没有将士,老臣心里琢磨着,反正在赋税一事上,已经担了罪名,也不在乎再多一项罪名,便擅自和兵部尚书商议,又做了欺君之事。”
“既然百姓不愿意应募,那老臣便强行征兵。只是顾虑着两国战事一起,若是短时间内不能吞并大周,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北齐定然会吃败仗。”
“毕竟大周最擅长的就是打持久战,他们知道我们北齐的国力不如大周,一定会想方设法拖延战事,把我们的粮草耗尽,让我们不战而败。所以,老臣便让各家各户将年满十五岁,不满五十六岁的男丁送去军营,以此增加兵力。”
“届时,我们北齐的大军压境,不但可以威慑大周的将士,也能大振北齐的士气,让北齐的将士不再惧怕镇北王的威名,敢于拼死杀敌,定然能够速战速决。”
“原来老臣心里想着,等陛下统一大周之后,再向您请罪,该如何治罪,便如何治罪,老臣绝无二话。”
说到这里,刘峥嵘变得支支吾吾:“可谁知……兵部刚把这一道政令颁发下去,下边的官员才实施,百姓就纷纷造反了。”
他也是有苦难言,若非北齐帝神智错乱了,自不量力地想对大周起兵,哪会弄出这么多糟心事儿?
诸位同僚心里头明白,他们压根劝不住北齐帝。
为了不成为亡国之臣,他们只得不把百姓当人看待,变着法子剥削百姓,增强北齐的国力,试图在人数上吓退大周,大败大周的士气,这样才更有利于北齐取胜。
果然,就连往日斗得你死我活的政敌,如今也都保持了沉默,没有就他们的这种做法,在朝堂上攻讦他们。
显然是利益一致,站在了同一战线。
北齐帝气得心口疼,刘峥嵘一口一句为了北齐的大业,不惜一死。实际上,却是把兵部和户部一干人等,全部都拉下水。
无非是打着法不责众的主意,吃准了他不敢把所有涉事的官员全都砍了。
刘峥嵘越是如此算计,北齐帝便越是恨不得下令砍了他的脑袋。
可北齐已经大乱。
当务之急则是让刘峥嵘把他惹出来的祸事给解决掉。
“你传朕的旨意,一律停止增加税收和征兵,安抚好民心。”北齐帝神色严厉,语气里带着警告:“朕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你若是再次搞砸了,便提头来见。”
刘峥嵘慌忙应下:“老臣遵旨。”
北齐帝看着刘峥嵘,便觉得碍眼:“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还不快滚下去。”
刘峥嵘连滚带爬地离开了养心殿。
北齐帝心里憋着一股窝囊气没处撒,猛地将桌案上的折子全都挥落在地上。
若非刘峥嵘无德,多行不义,还胆大妄为地欺上瞒下,弄得北齐大乱,到了自毁自灭的地步。他便能统一大周,成就他的大业了。
如今,别说是攻打大周。
他只求能够快点儿平息北齐的内乱。
以防大周趁虚而入,攻打北齐。
想到这里,北齐帝脸色骤然一变,唤出了几个暗卫:“你们尽快赶去云城,将广陵王和广陵王妃接回都城。”说着,他眼神狠了下来:“他们有任何反叛的迹象,就地格杀。”
第530章 奸臣当道
一旁的刘公公听了,不由得攥紧了手里的拂尘,心里想着:陛下这是害怕广陵王趁乱造反啊。
他悄悄地用余光瞥了北齐帝一眼,只见北齐帝抖着手从袖袋里取出一个药瓶,胡乱地往掌心里倒出七八粒药丸,一股脑地塞进嘴里,用力地吞咽下去。
随后,北齐帝瘫软在龙椅里,一边用手压着胸口,一边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喘息。
刘公公是北齐帝身边的旧人,很清晰地感知到他的转变。
自从北齐帝经历齐王刺杀之后,身体就垮了下来。
大抵是北齐帝知道自个的寿数不长了,疑心病越来越重,不仅忌惮权臣勾结朋党图谋不轨,更害怕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不择手段,弑父篡位。
从那以后,北齐帝做的每一个决策,都令人匪夷所思。
全然没有了理智。
“陛下,您喝一口温水。”刘公公放下拂尘,端着一杯温水,服侍北齐帝喝下:“您要保重身体,切不可大喜大怒。”
“朕的身边,一个个全都是酒囊饭袋。”北齐帝气息微弱地说道:“全都不如帝师顶用。”
若是他没有疏远帝师,恐怕也不会让一群利欲熏心,损公肥私的佞臣,险些败坏了祖宗基业。
北齐帝愈发思念帝师,询问道:“鹤清的病况如何了?”
刘公公回道:“方太医每日都有往宫里传话,说是帝师的病况稳定了,但也没有好转的迹象,全靠着您赏赐给帝师的名贵药材续命,否则依着帝师亏空的身子骨,恐怕早就……”
北齐帝为北齐如今的处境感到堪忧,迫切地需要帝师替他扭转北齐的情势。
于是,他下令道:“张贴皇榜,为帝师寻……寻……”
北齐帝满头虚汗,嘴唇乌青,用力按着胸口,想要把喉咙里的那口气喘上来,却是两眼一翻,昏厥了过去。
“陛下……陛下……”刘公公惊声道:“来人,传太医——”
-
可北齐帝入了局,便不是他想要喊停,便能够停下来的。
虽然朝廷下达了停止增加赋税和征兵的圣旨,但是百姓不敢再相信朝廷。
他们纷纷认定这道圣旨只是朝廷的缓兵之计,觉得朝廷安抚他们之后,就会更加变本加厉的剥削他们。
于是,受到压迫的百姓对朝廷充满了仇视,不仅强抢官府的财物和粮食,还想要推翻北齐帝的政权。
除此之外,那些有能力的百姓,早就在增加税收和强行征兵的时候,为了逃避赋税和兵役,已经变卖家资逃到邻国。
而其中一部分百姓,则是去了云城和磐石城,寻求赵颐的庇护。
这时,北齐各地突然冒出了一则传言,说是北齐帝病倒了,朝堂被奸臣把控,增加税收和征兵的事,全都是奸臣所为。
百姓们针对这一则流言,七嘴八舌地议论开。
“永庆郡的官儿剥削百姓,事情闹到了陛下跟前,即便这些官儿跟王爷沾亲带故,陛下也没有手下留情,全都砍了脑袋。这样一个心系百姓的明主,绝对不会做出剥削百姓的事儿。”
“是啊,我可不信咱们陛下会做这等事,肯定是他身边的奸臣干的。”
“这事儿,你们没有我清楚。我听一个刚才从都城回来的老爷说了,增加赋税和征兵的政令,确确实实是右柱国出的主意。而且啊,陛下已经四五日没有上朝,除了右柱国,其他的臣子都见不到陛下呢。”
闻言,众人一片哗然。
北齐帝病了,只有右柱国能够见到他,别的臣子不仅见不到他,而且还不知道他的状况?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右柱国趁着广陵王远在云城,控制住了北齐帝,意欲谋朝篡位。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自在心里认定传言属实。
毕竟空穴来风,必有其因。
右柱国就是想造反啊。
谣言越传越烈,传到最后,变成右柱国幽禁北齐帝,把持朝堂,想要谋朝篡位。
各地百姓听后,全都不干了。
哪能让奸臣当道,祸乱朝纲,残害百姓?
他们纷纷请求赵颐兴兵,讨伐右柱国,解救北齐帝。
第531章 只差东风
当初磐石城和云城陷入瘟疫,赵颐奉命治理好瘟疫之后,北齐帝便将这两座城池,赐予赵颐作为封地。为了表示对赵颐的恩宠,以及顾虑到这两座城池的百姓遭了大难,便免了三年的税收。
北齐帝点了点头,确有此事:“你后来禀报朕,说是没有百姓应募,你便打算借鉴史记里记载的耕战合一的国策,让将士们平日里耕地,在农闲的时候进行作战训练,一旦北齐和大周爆发了战事就应征入伍。”
“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增强兵力,而且没有荒废耕地。既保障了粮食的产量,能够给将士们提供粮草,又能让将士们够维持生计,奉养父母,延续香火。”
说到这里,北齐帝疑惑道:“这一道政令下去,对百姓只有利,没有弊,那又为何变成百姓与官兵相斗的局面?”
北齐帝十分认可刘峥嵘的一句话,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撑旷日持久的战争,所以同意了耕战合一的策略。
“问题就是出在这儿。”刘峥嵘装了满肚子苦水,一脸苦相地说道:“如今百姓不止立军功做官这一条路子,还能通过参加科举入仕。除此之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半百姓失去土地,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还有一些百姓做起了买卖,不再耕地农作,种种因素,导致难以实现耕战合一的法子。”
“之前这条政令还没有实施,我们都没有想到这耕战合一的政令竟是这般难以推行。可政令已经下了,总归要实施到底。”
“毕竟军营里不能没有将士,老臣心里琢磨着,反正在赋税一事上,已经担了罪名,也不在乎再多一项罪名,便擅自和兵部尚书商议,又做了欺君之事。”
“既然百姓不愿意应募,那老臣便强行征兵。只是顾虑着两国战事一起,若是短时间内不能吞并大周,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北齐定然会吃败仗。”
“毕竟大周最擅长的就是打持久战,他们知道我们北齐的国力不如大周,一定会想方设法拖延战事,把我们的粮草耗尽,让我们不战而败。所以,老臣便让各家各户将年满十五岁,不满五十六岁的男丁送去军营,以此增加兵力。”
“届时,我们北齐的大军压境,不但可以威慑大周的将士,也能大振北齐的士气,让北齐的将士不再惧怕镇北王的威名,敢于拼死杀敌,定然能够速战速决。”
“原来老臣心里想着,等陛下统一大周之后,再向您请罪,该如何治罪,便如何治罪,老臣绝无二话。”
说到这里,刘峥嵘变得支支吾吾:“可谁知……兵部刚把这一道政令颁发下去,下边的官员才实施,百姓就纷纷造反了。”
他也是有苦难言,若非北齐帝神智错乱了,自不量力地想对大周起兵,哪会弄出这么多糟心事儿?
诸位同僚心里头明白,他们压根劝不住北齐帝。
为了不成为亡国之臣,他们只得不把百姓当人看待,变着法子剥削百姓,增强北齐的国力,试图在人数上吓退大周,大败大周的士气,这样才更有利于北齐取胜。
果然,就连往日斗得你死我活的政敌,如今也都保持了沉默,没有就他们的这种做法,在朝堂上攻讦他们。
显然是利益一致,站在了同一战线。
北齐帝气得心口疼,刘峥嵘一口一句为了北齐的大业,不惜一死。实际上,却是把兵部和户部一干人等,全部都拉下水。
无非是打着法不责众的主意,吃准了他不敢把所有涉事的官员全都砍了。
刘峥嵘越是如此算计,北齐帝便越是恨不得下令砍了他的脑袋。
可北齐已经大乱。
当务之急则是让刘峥嵘把他惹出来的祸事给解决掉。
“你传朕的旨意,一律停止增加税收和征兵,安抚好民心。”北齐帝神色严厉,语气里带着警告:“朕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你若是再次搞砸了,便提头来见。”
刘峥嵘慌忙应下:“老臣遵旨。”
北齐帝看着刘峥嵘,便觉得碍眼:“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还不快滚下去。”
刘峥嵘连滚带爬地离开了养心殿。
北齐帝心里憋着一股窝囊气没处撒,猛地将桌案上的折子全都挥落在地上。
若非刘峥嵘无德,多行不义,还胆大妄为地欺上瞒下,弄得北齐大乱,到了自毁自灭的地步。他便能统一大周,成就他的大业了。
如今,别说是攻打大周。
他只求能够快点儿平息北齐的内乱。
以防大周趁虚而入,攻打北齐。
想到这里,北齐帝脸色骤然一变,唤出了几个暗卫:“你们尽快赶去云城,将广陵王和广陵王妃接回都城。”说着,他眼神狠了下来:“他们有任何反叛的迹象,就地格杀。”
第530章 奸臣当道
一旁的刘公公听了,不由得攥紧了手里的拂尘,心里想着:陛下这是害怕广陵王趁乱造反啊。
他悄悄地用余光瞥了北齐帝一眼,只见北齐帝抖着手从袖袋里取出一个药瓶,胡乱地往掌心里倒出七八粒药丸,一股脑地塞进嘴里,用力地吞咽下去。
随后,北齐帝瘫软在龙椅里,一边用手压着胸口,一边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喘息。
刘公公是北齐帝身边的旧人,很清晰地感知到他的转变。
自从北齐帝经历齐王刺杀之后,身体就垮了下来。
大抵是北齐帝知道自个的寿数不长了,疑心病越来越重,不仅忌惮权臣勾结朋党图谋不轨,更害怕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不择手段,弑父篡位。
从那以后,北齐帝做的每一个决策,都令人匪夷所思。
全然没有了理智。
“陛下,您喝一口温水。”刘公公放下拂尘,端着一杯温水,服侍北齐帝喝下:“您要保重身体,切不可大喜大怒。”
“朕的身边,一个个全都是酒囊饭袋。”北齐帝气息微弱地说道:“全都不如帝师顶用。”
若是他没有疏远帝师,恐怕也不会让一群利欲熏心,损公肥私的佞臣,险些败坏了祖宗基业。
北齐帝愈发思念帝师,询问道:“鹤清的病况如何了?”
刘公公回道:“方太医每日都有往宫里传话,说是帝师的病况稳定了,但也没有好转的迹象,全靠着您赏赐给帝师的名贵药材续命,否则依着帝师亏空的身子骨,恐怕早就……”
北齐帝为北齐如今的处境感到堪忧,迫切地需要帝师替他扭转北齐的情势。
于是,他下令道:“张贴皇榜,为帝师寻……寻……”
北齐帝满头虚汗,嘴唇乌青,用力按着胸口,想要把喉咙里的那口气喘上来,却是两眼一翻,昏厥了过去。
“陛下……陛下……”刘公公惊声道:“来人,传太医——”
-
可北齐帝入了局,便不是他想要喊停,便能够停下来的。
虽然朝廷下达了停止增加赋税和征兵的圣旨,但是百姓不敢再相信朝廷。
他们纷纷认定这道圣旨只是朝廷的缓兵之计,觉得朝廷安抚他们之后,就会更加变本加厉的剥削他们。
于是,受到压迫的百姓对朝廷充满了仇视,不仅强抢官府的财物和粮食,还想要推翻北齐帝的政权。
除此之外,那些有能力的百姓,早就在增加税收和强行征兵的时候,为了逃避赋税和兵役,已经变卖家资逃到邻国。
而其中一部分百姓,则是去了云城和磐石城,寻求赵颐的庇护。
这时,北齐各地突然冒出了一则传言,说是北齐帝病倒了,朝堂被奸臣把控,增加税收和征兵的事,全都是奸臣所为。
百姓们针对这一则流言,七嘴八舌地议论开。
“永庆郡的官儿剥削百姓,事情闹到了陛下跟前,即便这些官儿跟王爷沾亲带故,陛下也没有手下留情,全都砍了脑袋。这样一个心系百姓的明主,绝对不会做出剥削百姓的事儿。”
“是啊,我可不信咱们陛下会做这等事,肯定是他身边的奸臣干的。”
“这事儿,你们没有我清楚。我听一个刚才从都城回来的老爷说了,增加赋税和征兵的政令,确确实实是右柱国出的主意。而且啊,陛下已经四五日没有上朝,除了右柱国,其他的臣子都见不到陛下呢。”
闻言,众人一片哗然。
北齐帝病了,只有右柱国能够见到他,别的臣子不仅见不到他,而且还不知道他的状况?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右柱国趁着广陵王远在云城,控制住了北齐帝,意欲谋朝篡位。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自在心里认定传言属实。
毕竟空穴来风,必有其因。
右柱国就是想造反啊。
谣言越传越烈,传到最后,变成右柱国幽禁北齐帝,把持朝堂,想要谋朝篡位。
各地百姓听后,全都不干了。
哪能让奸臣当道,祸乱朝纲,残害百姓?
他们纷纷请求赵颐兴兵,讨伐右柱国,解救北齐帝。
第531章 只差东风
当初磐石城和云城陷入瘟疫,赵颐奉命治理好瘟疫之后,北齐帝便将这两座城池,赐予赵颐作为封地。为了表示对赵颐的恩宠,以及顾虑到这两座城池的百姓遭了大难,便免了三年的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