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如今两国关系紧张,万一局势有变,我担心帝师不仅不会护住长生哥哥,反而会在关键时刻舍下长生哥哥。”
  她神色凝重:“夫君,我们派人在暗中保护长生哥哥吧?”
  赵颐温声宽慰她:“表哥不仅是你的亲人,而且是因为我们才被卷入纷乱的局势中,无论如何也要护他周全。”
  沈青檀认定自己是顾长生的劫难。
  当初顾长生把她弄丢了,他既无法给亲人交代,也自觉没有颜面面对亲人,有家不能回,一个人四处寻找她,受尽了苦难。
  十几岁的少年郎就此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一直活在愧疚的折磨中。
  如今,顾长生好不容易过上安稳的日子,只管每日照料孩子,给病人治病,侍弄草药,却又因着她的缘故,再次涉险。
  她轻轻地推开赵颐,来到书案前,铺开一张素笺。
  赵颐见状,来到沈青檀的身边,亲自为她研墨。
  沈青檀提笔写了一封信,等墨汁晾干后,便装进信封内,封好口子,递给赵颐:“你替我把这封信送到哥哥在都城留下的势力那儿。”
  说完这句话,她从袖袋里取出信物,一并交给赵颐。
  赵颐明白沈青檀的用意,这是要调用镇北王府安插在北齐都城全部势力,来保护顾长生的安危:“好,我让江暮亲自去办。”
  他心知顾长生之于沈青檀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疏忽和怠慢,当即也写了一封信。
  随后,赵颐将守在门口的江暮唤进来,将手里的两封信和信物递给他:“明日一早,你便启程,尽快将这两封信送去都城。”
  江暮从赵颐严肃的神情中,分辨出事情的重要性:“属下定不辱命。”
  赵颐说:“你明日一早便要赶路,今晚不必守着我了,早些去休息。”
  “是。”江暮应声退下。
  沈青檀看着赵颐将事情都安排好了,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今日忙碌了一天,你也累着了,我们早些回院里歇息吧。”
  赵颐微微颔首,正准备和沈青檀回主院,便见一个下属神色匆匆地赶来,从怀里取出一封信递给他:“主子,有一封八百里加急的信。”
  八百里加急,可见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赵颐立马拆开信,取出一张素笺,迅速看了一眼,脸色变得冷沉。
  沈青檀注意到赵颐的脸色变化,连忙问道:“怎么了?出了什么事儿?”
  赵颐把信递给沈青檀:“各地开始征兵了。”
  征兵在他们的意料之中,不至于让赵颐露出这般凝重的神情。
  沈青檀心里纳闷,接过信,才看了几行,脸色也跟着一变,难以置信地说道:“除了有一技之长的铁匠和木匠之外,每家每户凡是十五岁以上,五十六岁以下的男丁,全都要被带走。”
  她不由得看向赵颐:“历朝历代征兵,家中仅有一个儿子,且父母年迈的,可以申请复除,以此保证各家有儿子养家,奉养父母,延续香火。”
  “若是家中子嗣多,也是三个儿子征调一个,五个儿子征调两个,好让各家有足够的劳动力去维持耕种和养家。”
  “而大量征调男丁,将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农户家里没有壮丁耕种,田地就会荒芜,没有粮食产出。如此一来,各地也会出现饥荒,直接影响到税收和军粮供应。”
  “先不说百姓的生计没了着落,饿殍遍野。单说军营里的士兵多了,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将士们吃不饱饭,就算没有死在战场上,也会饿死在军营里。”
  这般昏庸至极的做法,竟然只是为了迅速的增强北齐的兵力。
  哪怕是当初乱世背景下的耕战合一,也会给各家留丁。
  更何况,那时没有科举,只有军功爵制。
  这是做官的唯一途径。
  有田地有爵位。
  百姓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战。
  赵颐听了便觉得头疼,这些道理,北齐帝不会不知道,竟然还是这么做了,这其中恐怕另有隐情。
  他按揉着眉心:“原来增加赋税,就已经让各地的百姓活不下去了,他们对朝廷极为不满,但是碍于朝廷派了重兵镇压,方才维持了表面的平静。”
  “如今征兵的政令一下,已经有几个地方上的百姓不服从征调,集结起来与官兵对抗,双方死伤惨重。”
  “当地的官员见百姓全都豁出性命与官府对抗,不但不愿意交税收,还不愿服从征调,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向上峰递交折子,请求增调兵力去镇压。”
  说到这里,他冷笑一声:“想要增调兵力,岂是这么容易的事?等一层层报上去,支援的兵力还没有到,只怕官府就被起义的百姓给攻陷了。”
  北齐的所作所为,将会导致覆灭。
  何须大周动手?
  -
  而远在都城的北齐帝,连夜收到折子,当即就慌了。
  第529章 自毁自灭
  北齐帝立即召见右柱国刘峥嵘,等他一进殿,便猛地将手里的折子朝他甩去。
  只听“啪”的一声,折子重重地拍在刘峥嵘的脸上,他的脸颊顿时一片通红。
  刘峥嵘却不敢用手去捂住脸颊,“扑通”跪倒在地上。还未等他开口请北齐帝息怒,便听到北齐帝怒气腾腾的声音在他头顶响起。
  “你看看你办的好事,给朕捅出这么大个篓子,就算是万死也难辞其咎。”
  刘峥嵘吓得浑身哆嗦,急声辩解道:“陛下,老臣是按照您的旨意去办的事啊。这一个多月以来,只有皇城及其周边的百姓将赋税交齐了,收来的税银全都已经收入国库。”
  “至于远离皇城的百姓,各个都是刁民,别说多交一成税,就连原来的税收也不愿缴纳,还纷纷借着朝廷增加税收的政令闹将起来。”
  “事到如今,你竟然还敢欺瞒朕。”北齐帝怒不可遏,用手指虚点着刘峥嵘:“你说说看,除去皇城周边的州郡,其他地方多征了几成税收?你若再多说一句不实之言,朕便治你个欺君之罪,砍了你的脑袋。”
  刘峥嵘不敢再狡辩,额头紧紧地贴着地面。
  “你们一个个当朕是个摆设,捂上了耳朵,蒙住了眼睛,听不见宫外的动静,也看不见宫外发生的事?”北齐帝痛心疾首地说道:“朕如此信任你,将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交由你去办,你却欺上瞒下,给朕搞得天下大乱。”
  “陛下,臣罪该万死。”刘峥嵘心知北齐帝压在心头的怒火还未完全发作出来,一下又一下地磕头:“老臣也是为了北齐着想,不得不出此下策啊。”
  他不敢喊冤,但是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他的委屈,和他的不得已:“实在是今年的收成不好,即便比往年多征收了一成税,还是比不得往年不加税时的数目。”
  “若是各地都只是增加一成税收,哪里够支付军饷和军粮呢?老臣深知陛下是这世间少有的明主,心里装着百姓,定然不会同意再往上加税。”
  “可北齐的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若是大周趁虚而入,又该如何应对呢?于是,老臣心里想着,只要能为陛下创下大业,建立万世之功,就算成为北齐的罪人,也是值得的。”
  说到这里,刘峥嵘为了表明他的决心,摘下头上的乌纱帽:“老臣便斗胆擅自做主,与户部尚书商议了一番,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加了两成税收。”
  实际上,他们是借着增加一成赋税的政令,再往上多加两成中饱私囊。
  否则两国战事一起,军饷和军粮不够,北齐帝便会将主意打到他们这些朝廷官员脑袋上来。
  届时,他们再将贪来的银子,捐一些出去。
  如今事迹败露,只得找借口开脱。
  “你当真是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把死的给说成了活的。”北齐帝看着刘峥嵘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冷笑一声:“征兵的事情,又是怎么一回事?”
  闻言,刘峥嵘顿时心惊肉跳,没想到北齐帝居然这么快就收到消息了。
  他在进宫之前,才得知有几个地方的百姓聚集起来,反抗征兵的政令,闹出了人命。
  征兵的政令是经他的手去办的,原以为他是第一个得知消息的人,还想着在传到北齐帝耳朵里之前,想好应对之策。
  谁知,竟然没有瞒住。
  刘峥嵘心里乱成了一锅粥,却也不敢再狡辩,只得真假参半地说道:“陛下,朝廷没有武将能够与镇北王匹敌,若是想要打胜仗,只能在人数上取胜。”
  “老臣与兵部尚书,还有诸位同僚在早朝时,便与您一道商量了一个对策,法子倒是个好法子,只是未曾料到弄巧成拙,把一桩好事给搞砸了。”
  北齐帝不作声,等着刘峥嵘往下说。
  刘峥嵘也很无奈,把起因、经过和变故,全都原原本本地说出来:“老臣曾经是北齐的武官,对北齐的兵力十分了解,以如今的情形北齐比不得大周。”
  “若是想在短时间内增强兵力,只得公开招募兵勇,并且给予丰厚的待遇。但凡应募者,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若是有人为国捐躯,朝廷便对其家里的女眷进行加封,并且赐予钱财和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