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第470章 选择站队
张未平心脏咯噔一下,贤王做事没什么谋算,想一出是一出,偏偏又很固执。一旦做了决定,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贤王态度坚决:“你别再拿方才那一套说词劝我。我给你两个选择,要么你想法子凑齐银子,要么我换人去拿银子。”
张未平拗不过贤王,无奈地拿着贤王拟定的名单和私印去借银子。
贤王去封地之前掌管吏部和刑部,虽然这两个部门明面上不再归贤王管,但是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暗地里拥护贤王。
刑部和吏部都是肥差,两位尚书不差银子。
张未平率先去了吏部尚书府,把拜帖匣子递给门房小厮。
小厮拿着拜帖匣子去府里通传,不过一会功夫便回来了,恭敬地说道:“大人,老太爷在书房等着您,小人给您带路。”
“有劳了。”
张未平从东侧小门进府,跟着小厮去了书房。
书房内,吏部尚书穿着一身灰色夹软纱道袍,端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捧着一本史记在翻阅。
虽然他年方七十,但是精神矍铄,气色红润。
张未平给吏部尚书行半跪礼:“属下给大人请安。”
吏部尚书指着对面的一张椅子,示意张未平入坐:“殿下派你来传话?”
张未平就坐,说明来意:“广陵王平定了永庆郡的暴乱,但是永庆郡还在闹饥荒。”
“陛下今日召殿下进宫,商议赈灾的具体事宜。”
“殿下为了给陛下分忧,准备凑些银子捐给永庆郡的百姓,一来行善积德,二来在百姓那儿博一个好名声。”
“只不过,殿下心里记着您的好,有什么好事都念着您。特地派属下过来问问您,可要捐一些银子,挣一点功劳?”
吏部尚书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早已是成了精的老狐狸。哪里会被张未平几句话糊弄?
个中内情,他早就打探清楚了。
贤王要把贪来的银子,全都吐出去。他掏不出这么多银子,只得来勒索他们。
吏部尚书看得明白,但是银子不给也得给。
谁让他支持贤王。
“北齐百姓有难,老夫身为朝廷命官,自然得出一份力。”吏部尚书取出一个匣子推到张未平面前:“只要殿下顺心,百姓安定,我就满足了,也算给子孙积福了。”
他虽然位居高位,但是北齐帝有意打压,府里的儿孙在清水衙门混吃混喝,一眼便能看到头,压根没法光耀门楣,将这份富贵延续下去。
再过几年,他就要致仕,在这之前,总得为儿孙铺好路。
他特地告假回了一趟祖籍,和宗族族老商量了一夜,最后决定扶持贤王。等贤王登基,他们便有从龙之功,到时候捞几个实权缺位,今日给出去的银子,不算是白给。
吏部尚书给银子给的痛快,倒是省了张未平的事儿,说了几句场面话便告辞了。
张未平前脚离开,老太太后脚进了书房。
她摒退了左右伺候的人,在软榻上坐下,拍一拍身边的软垫,示意吏部尚书坐过来。
吏部尚书坐在发妻身旁:“你怎得来了?”
老太太不答反问:“贤王遣人来问你要银子?”
“你的消息倒是灵通。”吏部尚书打趣了一句,这才说起正事:“贤王凑不齐银子,陛下也不会为难他。既然他问到咱们头上,倒不如舍点银子,让他记咱们的恩情。”
“广陵王认祖归宗之前,陛下只有齐王和贤王两个儿子,他们之间没有特别出挑的,我们只能矮子里拔将军,选中了贤王。”老太太叹了一口气:“广陵王不过稍稍出手,便让贤王焦头烂额。我总觉得,这天要变了。”
贤王无勇无谋,做人做事都没谱儿,顾头不顾尾。
胜在好拿捏。
他做皇帝对他们这些世家而言有利无害。
只不过随着赵颐的到来,打破了贤王和齐王争夺皇储之位的平衡。
吏部尚书低声说道:“广陵王再如何有勇有谋,单凭他的出身,便与皇位无缘。”
“但愿是我多想了。”老太太沉默了几息:“希望贤王长了良心,他会庇护忠心拥护他的人。”
吏部尚书若是知道会有赵颐这么一个变数,哪怕是保持中立,也不会扶持贤王。
可事情已经成了定局,他们进退两难,只能乐观一些。
吏部尚书伸手扶正老太太额头上佩戴的牡丹花纹抹额,板着脸说道:“你尽说些丧气话,也不盼点好。”
“这人啊,岁数到了,脑袋就是不如年轻人的好使,糊涂。”老夫人点了点自己的头,笑了笑:“你就当我说的是些糊涂话。”
吏部尚书怎么会把发妻的话当做糊涂话?
全都往心里去了。
他害怕站错队,别说前程,怕是连命都保不住。
接下来的两日,京都无事发生。
吏部尚书却吃不好,睡不安,总觉得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果然,第三日晌午,宁静被打破。
第471章 抓人
三日期限一到,北齐帝派刘公公去贤王府,带贤王进宫。
贤王在养心殿门口与赵颐狭路相逢。
他们本来就是生死仇敌。
如今撕破脸了,没必要再演兄友弟恭的戏码。
贤王无视赵颐,率先进殿。
“儿臣恭请父皇圣安。”贤王给北齐帝请安,随即示意内侍将一只旧式断纹箱子放置在大殿中间:“父皇,十一万贰仟两银票,全都在这箱子里头。”
冯之焕在永庆郡述职期间,拢共给了贤王十万一千六百多两银子。
“父皇,儿臣识人不清,这才受到冯之焕的蒙蔽做了错事。”贤王装模作样地自我反省了一句,随后又满脸愧疚地说道:“儿臣愧对您,更愧对黎民百姓,原来准备多捐一些银子给永庆郡的百姓,可儿臣把府里能卖的,全都变卖了,掏空全部家底,也就凑了这么一点儿银子。”
北齐帝听了贤王卖惨的话,意味不明地看向他。
贤王府除了贤王和他的心腹,其余都是北齐帝的人。
所以北齐帝对贤王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包括贤王派张未平去各家勒索银子。
据探子来报,各家给贤王凑了十几万两银子。
“好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也不必太自责。”北齐帝看破不说破:“朕希望你从今以后洗心革面,言行如一。”
贤王听到“言行如一”这句话,隐隐觉察到是北齐帝在敲打他。
王府上下都是北齐帝的眼线。
为了避开北齐帝的监视,他特意给张未平伪造了另一层身份。
难道张未平做的事儿,没能瞒住北齐帝?
想到这里,贤王心里直打鼓。
北齐帝没有再说别的,示意刘公公当着赵颐的面清点银票。
刘公公开箱清点一遍银票:“回禀陛下,数目对上了。”
北齐帝微微颔首:“你把银票交给广陵王。”
刘公公抱着箱子递给赵颐。
赵颐接过箱子:“陛下,微臣有要事禀奏,请您摒退不相干的人。”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贤王。
正是这一眼,贤王方才意识到赵颐说的是自己。
赵颐支开他。
莫非又要告他的状?
贤王气得怒目圆睁,脖子发红:“父皇……”
北齐帝打断贤王的话:“既然你把银子凑齐了,那便回王府待着。”
贤王不服气,却又不敢忤逆北齐帝,恶狠狠地瞪了赵颐一眼,退出养心殿。
殿内只剩下北齐帝、赵颐和刘公公几个人。
赵颐将沈青檀说的方案写在折子里,呈递给北齐帝:“还望陛下批准。”
北齐帝快速看完奏折,饶是他不喜欢赵颐,也不得不承认,赵颐有治国的才能,而且一心为国为民。
若非赵颐体内有大周的血脉,倒是储君不二人选。
赵颐提出来的方案,并没有损害到朝廷的利益,北齐帝也想尽快解决永庆郡的民生问题,当即批准了。
“你尽快将永庆郡的案子摆平了。”北齐帝交代道:“冯之焕等人犯下的罪行,证据确凿,不必把他们的卷宗交由三法司。朕已经亲自审理过,你直接将他们处死。”
赵颐领命:“微臣会把涉案人等,一一清理了,绝对不会给贤王留下后患。”
北齐帝十分满意,赐给赵颐一些名贵的药材,并且叮嘱他好好将养伤势。
赵颐叩谢了皇恩,带着赏赐和银票回府。
用过午膳,赵颐便带人将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等人抓捕归案。
第472章 杀鸡儆猴
赵颐大张旗鼓地闯进官署抓走几位朝廷命官,动作太过迅速,太过突然,全都没有反应过来。
尤其是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还处在状况之外。
直到被关进大牢,这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张未平心脏咯噔一下,贤王做事没什么谋算,想一出是一出,偏偏又很固执。一旦做了决定,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贤王态度坚决:“你别再拿方才那一套说词劝我。我给你两个选择,要么你想法子凑齐银子,要么我换人去拿银子。”
张未平拗不过贤王,无奈地拿着贤王拟定的名单和私印去借银子。
贤王去封地之前掌管吏部和刑部,虽然这两个部门明面上不再归贤王管,但是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暗地里拥护贤王。
刑部和吏部都是肥差,两位尚书不差银子。
张未平率先去了吏部尚书府,把拜帖匣子递给门房小厮。
小厮拿着拜帖匣子去府里通传,不过一会功夫便回来了,恭敬地说道:“大人,老太爷在书房等着您,小人给您带路。”
“有劳了。”
张未平从东侧小门进府,跟着小厮去了书房。
书房内,吏部尚书穿着一身灰色夹软纱道袍,端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捧着一本史记在翻阅。
虽然他年方七十,但是精神矍铄,气色红润。
张未平给吏部尚书行半跪礼:“属下给大人请安。”
吏部尚书指着对面的一张椅子,示意张未平入坐:“殿下派你来传话?”
张未平就坐,说明来意:“广陵王平定了永庆郡的暴乱,但是永庆郡还在闹饥荒。”
“陛下今日召殿下进宫,商议赈灾的具体事宜。”
“殿下为了给陛下分忧,准备凑些银子捐给永庆郡的百姓,一来行善积德,二来在百姓那儿博一个好名声。”
“只不过,殿下心里记着您的好,有什么好事都念着您。特地派属下过来问问您,可要捐一些银子,挣一点功劳?”
吏部尚书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早已是成了精的老狐狸。哪里会被张未平几句话糊弄?
个中内情,他早就打探清楚了。
贤王要把贪来的银子,全都吐出去。他掏不出这么多银子,只得来勒索他们。
吏部尚书看得明白,但是银子不给也得给。
谁让他支持贤王。
“北齐百姓有难,老夫身为朝廷命官,自然得出一份力。”吏部尚书取出一个匣子推到张未平面前:“只要殿下顺心,百姓安定,我就满足了,也算给子孙积福了。”
他虽然位居高位,但是北齐帝有意打压,府里的儿孙在清水衙门混吃混喝,一眼便能看到头,压根没法光耀门楣,将这份富贵延续下去。
再过几年,他就要致仕,在这之前,总得为儿孙铺好路。
他特地告假回了一趟祖籍,和宗族族老商量了一夜,最后决定扶持贤王。等贤王登基,他们便有从龙之功,到时候捞几个实权缺位,今日给出去的银子,不算是白给。
吏部尚书给银子给的痛快,倒是省了张未平的事儿,说了几句场面话便告辞了。
张未平前脚离开,老太太后脚进了书房。
她摒退了左右伺候的人,在软榻上坐下,拍一拍身边的软垫,示意吏部尚书坐过来。
吏部尚书坐在发妻身旁:“你怎得来了?”
老太太不答反问:“贤王遣人来问你要银子?”
“你的消息倒是灵通。”吏部尚书打趣了一句,这才说起正事:“贤王凑不齐银子,陛下也不会为难他。既然他问到咱们头上,倒不如舍点银子,让他记咱们的恩情。”
“广陵王认祖归宗之前,陛下只有齐王和贤王两个儿子,他们之间没有特别出挑的,我们只能矮子里拔将军,选中了贤王。”老太太叹了一口气:“广陵王不过稍稍出手,便让贤王焦头烂额。我总觉得,这天要变了。”
贤王无勇无谋,做人做事都没谱儿,顾头不顾尾。
胜在好拿捏。
他做皇帝对他们这些世家而言有利无害。
只不过随着赵颐的到来,打破了贤王和齐王争夺皇储之位的平衡。
吏部尚书低声说道:“广陵王再如何有勇有谋,单凭他的出身,便与皇位无缘。”
“但愿是我多想了。”老太太沉默了几息:“希望贤王长了良心,他会庇护忠心拥护他的人。”
吏部尚书若是知道会有赵颐这么一个变数,哪怕是保持中立,也不会扶持贤王。
可事情已经成了定局,他们进退两难,只能乐观一些。
吏部尚书伸手扶正老太太额头上佩戴的牡丹花纹抹额,板着脸说道:“你尽说些丧气话,也不盼点好。”
“这人啊,岁数到了,脑袋就是不如年轻人的好使,糊涂。”老夫人点了点自己的头,笑了笑:“你就当我说的是些糊涂话。”
吏部尚书怎么会把发妻的话当做糊涂话?
全都往心里去了。
他害怕站错队,别说前程,怕是连命都保不住。
接下来的两日,京都无事发生。
吏部尚书却吃不好,睡不安,总觉得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果然,第三日晌午,宁静被打破。
第471章 抓人
三日期限一到,北齐帝派刘公公去贤王府,带贤王进宫。
贤王在养心殿门口与赵颐狭路相逢。
他们本来就是生死仇敌。
如今撕破脸了,没必要再演兄友弟恭的戏码。
贤王无视赵颐,率先进殿。
“儿臣恭请父皇圣安。”贤王给北齐帝请安,随即示意内侍将一只旧式断纹箱子放置在大殿中间:“父皇,十一万贰仟两银票,全都在这箱子里头。”
冯之焕在永庆郡述职期间,拢共给了贤王十万一千六百多两银子。
“父皇,儿臣识人不清,这才受到冯之焕的蒙蔽做了错事。”贤王装模作样地自我反省了一句,随后又满脸愧疚地说道:“儿臣愧对您,更愧对黎民百姓,原来准备多捐一些银子给永庆郡的百姓,可儿臣把府里能卖的,全都变卖了,掏空全部家底,也就凑了这么一点儿银子。”
北齐帝听了贤王卖惨的话,意味不明地看向他。
贤王府除了贤王和他的心腹,其余都是北齐帝的人。
所以北齐帝对贤王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包括贤王派张未平去各家勒索银子。
据探子来报,各家给贤王凑了十几万两银子。
“好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也不必太自责。”北齐帝看破不说破:“朕希望你从今以后洗心革面,言行如一。”
贤王听到“言行如一”这句话,隐隐觉察到是北齐帝在敲打他。
王府上下都是北齐帝的眼线。
为了避开北齐帝的监视,他特意给张未平伪造了另一层身份。
难道张未平做的事儿,没能瞒住北齐帝?
想到这里,贤王心里直打鼓。
北齐帝没有再说别的,示意刘公公当着赵颐的面清点银票。
刘公公开箱清点一遍银票:“回禀陛下,数目对上了。”
北齐帝微微颔首:“你把银票交给广陵王。”
刘公公抱着箱子递给赵颐。
赵颐接过箱子:“陛下,微臣有要事禀奏,请您摒退不相干的人。”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贤王。
正是这一眼,贤王方才意识到赵颐说的是自己。
赵颐支开他。
莫非又要告他的状?
贤王气得怒目圆睁,脖子发红:“父皇……”
北齐帝打断贤王的话:“既然你把银子凑齐了,那便回王府待着。”
贤王不服气,却又不敢忤逆北齐帝,恶狠狠地瞪了赵颐一眼,退出养心殿。
殿内只剩下北齐帝、赵颐和刘公公几个人。
赵颐将沈青檀说的方案写在折子里,呈递给北齐帝:“还望陛下批准。”
北齐帝快速看完奏折,饶是他不喜欢赵颐,也不得不承认,赵颐有治国的才能,而且一心为国为民。
若非赵颐体内有大周的血脉,倒是储君不二人选。
赵颐提出来的方案,并没有损害到朝廷的利益,北齐帝也想尽快解决永庆郡的民生问题,当即批准了。
“你尽快将永庆郡的案子摆平了。”北齐帝交代道:“冯之焕等人犯下的罪行,证据确凿,不必把他们的卷宗交由三法司。朕已经亲自审理过,你直接将他们处死。”
赵颐领命:“微臣会把涉案人等,一一清理了,绝对不会给贤王留下后患。”
北齐帝十分满意,赐给赵颐一些名贵的药材,并且叮嘱他好好将养伤势。
赵颐叩谢了皇恩,带着赏赐和银票回府。
用过午膳,赵颐便带人将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等人抓捕归案。
第472章 杀鸡儆猴
赵颐大张旗鼓地闯进官署抓走几位朝廷命官,动作太过迅速,太过突然,全都没有反应过来。
尤其是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还处在状况之外。
直到被关进大牢,这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