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今日本是水灾以来的第一个晴日,夜里有了些月光,银白皎洁,落在祝余的身上,夜风自后山而来,在林中穿梭,拂过已是强弩之末的病区,祝余沉默良久,打起精神,欲起身去收大伙的空药碗,自膝上抬起头来,便看见了萧持钧俯就的半身。
他胸腔还微微起伏着,像是赶了很久的路,黑衣上附着尘埃,下巴上还有些毛躁的胡茬,形容狼狈,不修边幅,一段时日不见,憔悴了不少。
祝余微微张了张嘴,这是病区,她下意识想要避开他,或是责问他为何要入病区,但却在说出口时顿住了——她太累了,这些日子没日没夜地熬,无论发生什么,看见什么,都强撑着精神,振作得像早有应对之法。
直到此时此刻,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想见到萧持钧的。
就像前世在丰庆寺,被重重围困,隔着漫天的飞箭和满地的鲜血,在闭上眼的最后一瞬,她也真的很想再见萧持钧一面。
萧持钧在她面前半蹲下,抬手擦了擦她脸上的污渍,而后将她紧扣进怀里,隔着衣物触到她瘦削的肩背,他的手覆上去,像是要记住此刻掌心的触感。
他微微低下头,轻声开口:“大夫和药材已经到了,没事了。”说着便用手背蹭了蹭祝余的面颊,却被上边滚烫的触感惊得浑身一僵,面色顿时一沉,祝余吃力地抬起手,握住他的手掌,朝他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声张。
新方子还没用上,老医师刚去,此刻人心惶惶,若是叫灾民们再看着她染病,祝余担心会出事。高热让她的神志开始模糊,想要去触碰萧持钧的手无力地垂落,意识昏沉时,察觉到萧持钧将她轻轻抱起。
萧持钧一言不发地抱起祝余往外走,让带来的医师看诊开药,祝余却一把攥住他的手,说要按老医师的新方子给她开药,药方更改得多,目前还无人试过。
新医师瞧了瞧那药方,也说可行,便急忙去煎药,萧持钧抱着祝余靠在棚子的角落里,她起着高热,人却冷得直抖,萧持钧将外袍解下,裹住她,将人整个拢进自己的怀里,时不时晃一晃她,不让她昏睡过去。
见她越发难受,他索性站起身,像抱小孩一样将她抱起,一边走一边轻晃轻拍,祝余缩在他怀里,烧的神志不清,一会儿喊冷,一会儿却喊起疼来。
萧持钧闻言便低下头去,哄着她问哪里疼,祝余便皱起脸,一会儿说肩膀,一会儿又说膝盖,声音闷闷的,说哪里都疼,萧持钧将她往怀里卷了卷,将面颊低下去,与她靠在一处,轻轻蹭了蹭她,嘴里还不忘时时唤她,怕她真的昏睡过去。
夜里静悄悄的,耳边只有些山风的声响,萧持钧与她紧贴着,下一瞬,冷不丁地听见祝余说了句:“……疼……好多箭……”她的声音嘶哑,带着气喘,吐露的零星字句却似尖刀,萧持钧没有防备,瞬间被扎了个准。
月光落下来,照在他毫无血色的脸上,似夜间鬼魅。
萧持钧不可置信地再次低下头去,贴紧了些,将祝余的呓语听了个一清二楚。
她说,好疼,好多箭。
字字句句落在他心头,刀刀见血。
萧持钧想起那些如梦境一般的画面,此刻却觉着不寒而栗。
难道那竟然并非梦境,而是来日的谶言么?
他胡乱猜测着,眼前却倏地一花,浮现出当日他梦见的祝余的死状,而这次,他的眼前不再只有祝余一人。
视线旋转开来,掠过满地的飞箭,往上延伸,一双靴子出现在萧持钧的眼前,而后继续往上,垂落的袍角,腰间佩玉,来人露出一张熟悉的面孔。
太子萧应淮。
他垂落身前的手里,正握着一张弓,面上似有惊异之色,身后站着宵衣卫。
是他杀了祝余。
“萧持钧。”一声轻唤,忽然在耳边响起。
萧持钧回过神,眼前一片清明,他循声低下头去,祝余痛苦地闭着眼,像是梦见了什么,手指抓着他胸前的衣襟,整个人蜷缩在他怀里,他将人拢上来,低头靠过去,轻轻应了一声。
而后便看见祝余眼角流下泪来,她说:“对不起,我好想你。”
【作者有话说】
今天是日更成功人士,跪求明天也不要加班[求你了]
第57章 天灾人祸
◎“裴溪姐姐来了……”◎
老医师留下来的药方起了效,祝余的病情在三日后稳定下来,萧持钧将方子下发,医师们给病区的灾民们煎药服用,又过了几日,灾民们渐渐好转起来,等医师们逐一查验完,大伙儿便将病时的衣物焚烧,出了病区。
病区的院门推开,崔南山领着大伙站在门外,青岚手中执着柳枝,无咎在她身侧站着,手里端着一盆清水。走出病区的灾民们都被青岚用柳枝蘸水点在身上,意为祈福辟邪,消灾解难。
潮生门恢复了正常的秩序,只是祝余迟迟醒不过来。
此时已近夏末,连日放晴,村民们开始陆续下山,去看自己被摧残过后的家园,叶玄和十三月带着人去帮忙,萧持钧留在山中守着祝余。
这日一早,十一用过早饭,又来给祝余诊了脉,依旧并无异常,也请附近的医师看过,都说是元气大伤导致的久睡不醒,看过祝余之后,十一便回书堂去看孩子们,她自水灾后身体便大不如前,青岚怕她受累,便不许她跟着下山去。
萧持钧将祝余的手放回被褥里,细细掖好被角,坐在榻边静静地看着她
脑中止不住地回想着祝余的死状,他的手搭在膝上,手指微微蜷缩,露出清晰的骨节,目光落在祝余苍白的侧脸上。
这些怪力乱神之事,他向来不放在心上,起初只当是自己执念太深,生出的梦境。
但接二连三的反复映射,却令他不得不臆测,这是否是在预示着什么。
萧持钧冷静回想着丹朔城以来的所有幻境,先是他背着祝余,走在田埂上,而后是祝余翻墙而走的背影,再往后是些他们在一处的画面,祝余时而冷漠不近人情,时而又含泪看着他,再后来……便是他自己的死状,那时祝余也在,紧接着便是在柝州城的街道上,他忽然看见祝余脸上出现的血迹,那时以为是自己的幻觉,直到在病区看到祝余的死状,他才回过神,原来早有预兆。
他将自己抽离出来,像个冷静的看客,一瞬一瞬地观察着,最后停在祝余被乱箭穿心的画面上,而后忽然觉着她身后的门有些眼熟。
萧持钧没有犹豫,在房中寻了些纸笔,提笔将幻境中祝余身后的那扇门画下,他总觉着自己在哪见过,只是一时想不起来。
正拿着图纸准备去寻将月和带星,便有潮生门的弟子来敲院门,说是今日锦州有人来,在议事堂与崔南山商议后续的灾民安置之事,结果不知怎地,崔南山在议事堂大动肝火,现在议事堂已乱成一团,十一便叫人来寻萧持钧。
萧持钧应下,临走前叮嘱让人守着祝余,有任何异状便立刻去议事堂寻他,而后便匆匆赶往议事堂。
到时正听着崔南山破口大骂。
“尔等竟做出如此丧尽天良之事……穆阳河何等重要,连疏浚之事也敢搪塞……蜀地遭此大难,百姓流离失所,竟是人祸!”
接着便听见一道苍劲的男声,话中带泪,低声下气地解释:“……下官实在是没有办法,穆阳河修筑疏浚之事,朝廷已整整搁置了好几年,我等人微言轻,屡次上书求陛下下旨拨银命人前来,皆未有回音……”
听到这里,萧持钧皱了皱眉,迈步进了议事堂。
“穆阳河之事,在下在京中亦有耳闻,朝廷每年皆有两笔专款,还配有专人,分拨蜀地,怎么到了知州大人嘴里,便成了搁置?”
知州回过头,萧持钧站在他身后,目光沉沉。
他忽然进来,崔南山正在气头上,也懒得多说,手往萧持钧身上一指,给知州介绍:“此乃安平侯次子,刑部顾衍之的副手。”
知州动作一顿,他年纪有些大了,萧持钧冲他拱了拱手,并未以官职论,而是执了个晚辈礼,而后便再次开口问他:“方才听二位所言,穆阳河决堤之事似有隐情,事关百姓,在下便不请自来了。”
崔南山手撑着头,坐在主位上,气得不轻,知州硬着头皮将事情的始末说了一遍。
这事说起来真怪不到他头上,穆阳河疏浚本是蜀地历来留下的规矩,他上任后一直都是循着旧例,安排人尽修筑疏浚之事,结果三年前,朝廷忽然毫无缘由将这笔钱和人扣下,他递了信上去,都是有去无回。
没了款项,但堤坝还得加固,河道也还需修缮疏浚,他便只好从锦州府库中挤出些来,如此也捱了两年,自去年起,已是他与几位同僚挪了自家的积蓄,尽力在雨季来临前进行抢修加固。
知州摆了摆手,语气无奈:“下官实在是走投无路,今年这疏浚之事,出钱是蜀地的富户,出力的是当地的百姓和军户,奈何此事耗时耗力太大,他们已尽力周全,奈何还是有疏漏。
他胸腔还微微起伏着,像是赶了很久的路,黑衣上附着尘埃,下巴上还有些毛躁的胡茬,形容狼狈,不修边幅,一段时日不见,憔悴了不少。
祝余微微张了张嘴,这是病区,她下意识想要避开他,或是责问他为何要入病区,但却在说出口时顿住了——她太累了,这些日子没日没夜地熬,无论发生什么,看见什么,都强撑着精神,振作得像早有应对之法。
直到此时此刻,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想见到萧持钧的。
就像前世在丰庆寺,被重重围困,隔着漫天的飞箭和满地的鲜血,在闭上眼的最后一瞬,她也真的很想再见萧持钧一面。
萧持钧在她面前半蹲下,抬手擦了擦她脸上的污渍,而后将她紧扣进怀里,隔着衣物触到她瘦削的肩背,他的手覆上去,像是要记住此刻掌心的触感。
他微微低下头,轻声开口:“大夫和药材已经到了,没事了。”说着便用手背蹭了蹭祝余的面颊,却被上边滚烫的触感惊得浑身一僵,面色顿时一沉,祝余吃力地抬起手,握住他的手掌,朝他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声张。
新方子还没用上,老医师刚去,此刻人心惶惶,若是叫灾民们再看着她染病,祝余担心会出事。高热让她的神志开始模糊,想要去触碰萧持钧的手无力地垂落,意识昏沉时,察觉到萧持钧将她轻轻抱起。
萧持钧一言不发地抱起祝余往外走,让带来的医师看诊开药,祝余却一把攥住他的手,说要按老医师的新方子给她开药,药方更改得多,目前还无人试过。
新医师瞧了瞧那药方,也说可行,便急忙去煎药,萧持钧抱着祝余靠在棚子的角落里,她起着高热,人却冷得直抖,萧持钧将外袍解下,裹住她,将人整个拢进自己的怀里,时不时晃一晃她,不让她昏睡过去。
见她越发难受,他索性站起身,像抱小孩一样将她抱起,一边走一边轻晃轻拍,祝余缩在他怀里,烧的神志不清,一会儿喊冷,一会儿却喊起疼来。
萧持钧闻言便低下头去,哄着她问哪里疼,祝余便皱起脸,一会儿说肩膀,一会儿又说膝盖,声音闷闷的,说哪里都疼,萧持钧将她往怀里卷了卷,将面颊低下去,与她靠在一处,轻轻蹭了蹭她,嘴里还不忘时时唤她,怕她真的昏睡过去。
夜里静悄悄的,耳边只有些山风的声响,萧持钧与她紧贴着,下一瞬,冷不丁地听见祝余说了句:“……疼……好多箭……”她的声音嘶哑,带着气喘,吐露的零星字句却似尖刀,萧持钧没有防备,瞬间被扎了个准。
月光落下来,照在他毫无血色的脸上,似夜间鬼魅。
萧持钧不可置信地再次低下头去,贴紧了些,将祝余的呓语听了个一清二楚。
她说,好疼,好多箭。
字字句句落在他心头,刀刀见血。
萧持钧想起那些如梦境一般的画面,此刻却觉着不寒而栗。
难道那竟然并非梦境,而是来日的谶言么?
他胡乱猜测着,眼前却倏地一花,浮现出当日他梦见的祝余的死状,而这次,他的眼前不再只有祝余一人。
视线旋转开来,掠过满地的飞箭,往上延伸,一双靴子出现在萧持钧的眼前,而后继续往上,垂落的袍角,腰间佩玉,来人露出一张熟悉的面孔。
太子萧应淮。
他垂落身前的手里,正握着一张弓,面上似有惊异之色,身后站着宵衣卫。
是他杀了祝余。
“萧持钧。”一声轻唤,忽然在耳边响起。
萧持钧回过神,眼前一片清明,他循声低下头去,祝余痛苦地闭着眼,像是梦见了什么,手指抓着他胸前的衣襟,整个人蜷缩在他怀里,他将人拢上来,低头靠过去,轻轻应了一声。
而后便看见祝余眼角流下泪来,她说:“对不起,我好想你。”
【作者有话说】
今天是日更成功人士,跪求明天也不要加班[求你了]
第57章 天灾人祸
◎“裴溪姐姐来了……”◎
老医师留下来的药方起了效,祝余的病情在三日后稳定下来,萧持钧将方子下发,医师们给病区的灾民们煎药服用,又过了几日,灾民们渐渐好转起来,等医师们逐一查验完,大伙儿便将病时的衣物焚烧,出了病区。
病区的院门推开,崔南山领着大伙站在门外,青岚手中执着柳枝,无咎在她身侧站着,手里端着一盆清水。走出病区的灾民们都被青岚用柳枝蘸水点在身上,意为祈福辟邪,消灾解难。
潮生门恢复了正常的秩序,只是祝余迟迟醒不过来。
此时已近夏末,连日放晴,村民们开始陆续下山,去看自己被摧残过后的家园,叶玄和十三月带着人去帮忙,萧持钧留在山中守着祝余。
这日一早,十一用过早饭,又来给祝余诊了脉,依旧并无异常,也请附近的医师看过,都说是元气大伤导致的久睡不醒,看过祝余之后,十一便回书堂去看孩子们,她自水灾后身体便大不如前,青岚怕她受累,便不许她跟着下山去。
萧持钧将祝余的手放回被褥里,细细掖好被角,坐在榻边静静地看着她
脑中止不住地回想着祝余的死状,他的手搭在膝上,手指微微蜷缩,露出清晰的骨节,目光落在祝余苍白的侧脸上。
这些怪力乱神之事,他向来不放在心上,起初只当是自己执念太深,生出的梦境。
但接二连三的反复映射,却令他不得不臆测,这是否是在预示着什么。
萧持钧冷静回想着丹朔城以来的所有幻境,先是他背着祝余,走在田埂上,而后是祝余翻墙而走的背影,再往后是些他们在一处的画面,祝余时而冷漠不近人情,时而又含泪看着他,再后来……便是他自己的死状,那时祝余也在,紧接着便是在柝州城的街道上,他忽然看见祝余脸上出现的血迹,那时以为是自己的幻觉,直到在病区看到祝余的死状,他才回过神,原来早有预兆。
他将自己抽离出来,像个冷静的看客,一瞬一瞬地观察着,最后停在祝余被乱箭穿心的画面上,而后忽然觉着她身后的门有些眼熟。
萧持钧没有犹豫,在房中寻了些纸笔,提笔将幻境中祝余身后的那扇门画下,他总觉着自己在哪见过,只是一时想不起来。
正拿着图纸准备去寻将月和带星,便有潮生门的弟子来敲院门,说是今日锦州有人来,在议事堂与崔南山商议后续的灾民安置之事,结果不知怎地,崔南山在议事堂大动肝火,现在议事堂已乱成一团,十一便叫人来寻萧持钧。
萧持钧应下,临走前叮嘱让人守着祝余,有任何异状便立刻去议事堂寻他,而后便匆匆赶往议事堂。
到时正听着崔南山破口大骂。
“尔等竟做出如此丧尽天良之事……穆阳河何等重要,连疏浚之事也敢搪塞……蜀地遭此大难,百姓流离失所,竟是人祸!”
接着便听见一道苍劲的男声,话中带泪,低声下气地解释:“……下官实在是没有办法,穆阳河修筑疏浚之事,朝廷已整整搁置了好几年,我等人微言轻,屡次上书求陛下下旨拨银命人前来,皆未有回音……”
听到这里,萧持钧皱了皱眉,迈步进了议事堂。
“穆阳河之事,在下在京中亦有耳闻,朝廷每年皆有两笔专款,还配有专人,分拨蜀地,怎么到了知州大人嘴里,便成了搁置?”
知州回过头,萧持钧站在他身后,目光沉沉。
他忽然进来,崔南山正在气头上,也懒得多说,手往萧持钧身上一指,给知州介绍:“此乃安平侯次子,刑部顾衍之的副手。”
知州动作一顿,他年纪有些大了,萧持钧冲他拱了拱手,并未以官职论,而是执了个晚辈礼,而后便再次开口问他:“方才听二位所言,穆阳河决堤之事似有隐情,事关百姓,在下便不请自来了。”
崔南山手撑着头,坐在主位上,气得不轻,知州硬着头皮将事情的始末说了一遍。
这事说起来真怪不到他头上,穆阳河疏浚本是蜀地历来留下的规矩,他上任后一直都是循着旧例,安排人尽修筑疏浚之事,结果三年前,朝廷忽然毫无缘由将这笔钱和人扣下,他递了信上去,都是有去无回。
没了款项,但堤坝还得加固,河道也还需修缮疏浚,他便只好从锦州府库中挤出些来,如此也捱了两年,自去年起,已是他与几位同僚挪了自家的积蓄,尽力在雨季来临前进行抢修加固。
知州摆了摆手,语气无奈:“下官实在是走投无路,今年这疏浚之事,出钱是蜀地的富户,出力的是当地的百姓和军户,奈何此事耗时耗力太大,他们已尽力周全,奈何还是有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