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把曲大姐送到门口,韩菁回来后,也没忘记跟自家闺女强调这事儿:
“不是不让你看电视,只是,娱乐跟学习之间的度,你得自己把控好,如果回头我发现你学习成绩有明显下滑,那可就不是你自己把控,而是我们给你定规矩了!”
小孩子,总是不喜欢约束的,韩菁也并不愿意做一个管东管西的人,能不能起到明显作用,都还不一定呢,倒是先把自己给累得够呛。
所以,她愿意给闺女一次信任,让闺女自己来“管理”自己,说不定,这样做,反而会有些出乎意料的效果呢!
“还有啊,每次看电视的时候,记得离电视机屏幕远一点儿,要不然,视力下降,你就得戴眼镜了!你现在还是长身体的年纪,眼镜长期压在鼻子上,鼻梁慢慢就变塌了,到时候再后悔,可就晚了!”
十分了解闺女那爱美的性子,梁万半是吓唬半是认真地说。
果不其然,小满当即点头如捣蒜!
第129章
◎更新◎
在家那一片儿,梁万好歹还买了台电视机,可是,在厂里,他却连自个儿去南方赚了点儿小钱的事情,提都没提过一句。
正好,他在档案室上班,工作中跟其他部门的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倒是也免了被盘问的苦恼。
至于许婶儿她们,的确知道梁万请了一个多月的长假、是去南方了,但看梁万闭口不谈,心里不由得猜测,估摸着他是赔钱了,才不好意思提的。
都是同事,关系不差,又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许婶儿她们也没打算故意找茬儿、哪壶不开提哪壶,自然,梁万去南方的详细经历,在玻璃厂里,没有生出半点儿风波来。
刘东和卢海风各自带着一笔“巨款”回到家,但是,对于南方的事儿该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他们心里也不是没有数的。
对着媳妇儿,当然是一五一十、详细道来;对着父母,要隐瞒一半儿的收入;对着兄弟姐妹,则要再多隐瞒四分之一。
倒不是他们心里的亲疏远近,当真是这样排序的,只是,父母也有其他的儿女,兄弟姐妹也有自己的小家。
人都是会有私心的,与其让这一笔突如其来的巨款、打乱了所有人平静的生活,倒不如有所选择地告知。
毕竟,人心经不起试探,即便过后重归于好,先前产生过的裂缝,也依然是客观存在着的。
奶粉厂这边儿,由于卢海风和张然夫妻俩都在厂里,对于他请了一个月长假的事儿,倒是没人说什么。
现在,政策不一样了,总有人会对现状有所不满、想要做出改变,一个留在厂里、端着铁饭碗,一个去南方闯荡、搏一搏出路,像卢海风和张然这样的双职工家庭,会做出这种选择,其实并不叫人意外。
当然,闯荡的结果也是一目了然的,看着卢海风请长假之后、又老老实实地回来在车间干活儿了,奶粉厂里,有不少人原先蠢蠢欲动的心思,都被压了回去。
然而,在邮局里,刘东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邮递员要四处送信,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气炎热,都是如此,这自然算得上一份儿苦差事。
可刘东却是坐办公室的,工作内容跟邮递员比起来,那简直是轻松了数倍,完全没办法相提并论,好吗?
而且,现在有大批回城的知青找不到工作,基数大,总有一小波儿人,家里是有点儿权力的。
所以,有人是为了从邮递员转到办公室,有人是想要得到一份儿工作、尽快有个正经事儿干。
总之,从南方回来、又回到邮局上班以后,刘东的大脑神经延迟了两三天,终于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啊,他好像是被孤立了呢!
有三万多块钱的存款在家里躺着,对于这种情况,刘东并没有慌张,该吃吃、该喝喝,工作上,也愈发认真,绝不给任何人发难的借口。
防御拉满的同时,刘东也没忘记,要给他媳妇儿支个摊子呢!
纺织厂是国营大厂,效益好,要说工人们不差钱,那肯定是夸张了,但至少,工人们是愿意偶尔花点小钱、在外面买点儿好吃的、打打牙祭、也满足下家里人口腹之欲的。
而且,刘东他爸妈都在纺织厂上班,在厂里工作多年,认识的人不少,总归也能说得上几句话。
借着这份儿便利,毫无疑问,过了两个多月,祝琦的店开起来了!
是的,他们两口子原本是想着在厂门口摆个摊儿、赚点小钱就行,可是,架不住他爸妈胆子大啊!
知道刘东手里有钱,又因为纺织厂正门对面儿那条马路正好有一排平房、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归属于纺织厂、且是荒废状态,知道新上任的书记正想烧个三把火、摆摆威风呢。
于是,天时地利人和,老两口干脆想办法,替祝琦租下了其中一间平房,跟纺织厂签了五年的租约。
每个月二十块钱的租金,在这个年代的人看来,简直是太心黑了,但刘东咬咬牙,还是答应了下来。
不得不说,家里的那些存款,的确给了他充足的底气,也让他有了试错的勇气!
不过,这一排平房荒废时间已久,无论是打扫卫生、简单装修,还是联系好蔬菜、肉类供货商,都需要一段儿时间。
这不,等到饭馆儿开业的时候,都已经进入六月份了!
来到这个世界十多年,梁万并不认为他所认识、所爱的这些人,都只是受操控的纸片人。
相比之下,他更愿意相信,是在某个巧合的瞬间,作者梦到了这个世界的围绕着女主梁迎展开的一段故事,才创作了这部作品。
而作为原书中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炮灰路人甲,梁万从剧本故事中得到的有用信息,其实并不多。
恰巧,今年六月份,政策会有短暂收紧、跳得格外高的个体户会遭到打击,就是其中一条。
所以,时间进入六月份,梁万开始向老丈人学习、每天关注着报纸上的新闻。
饭馆儿开业的第三天,报纸上出现了相关报道,看到后,三家人互通消息,不由得心生庆幸。
幸好,在赚到那一笔之后,他们仨及时抽身,要不然,以他们那时候的本钱,再倒腾起东西来,金额只会更大,一次两次的,万一就正好撞上了有关部门出手呢?
“国家的意思很明显,允许你赚钱,但是,牟取暴利,绝对不可行!之后,你如果还想去闯一闯,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跟其他人不同的是,看到报道、分析过后,韩学礼并没有被这次政策收紧给吓退,反倒看见了更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未来!
即便有人在这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赚到了惊人的上百万块钱,引得国家不得不出手做裁判干预。
可就算是这样,报纸上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字儿,说要回归到计划经济体制中去,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决心吗?
越是往深处思考,韩学礼就越是担心,当然,他担心的倒不是自家,而是食品厂!
“你们说,如果城里摆摊儿、开饭馆儿的人越来越多,那会不会有一天,国家允许私人建厂?棉纺厂,毛纺厂,服装厂,食品厂,饮料厂,这些厂子多了,食品厂面临的竞争压力,可就变大了!”
虽然食品厂的主要销售渠道是各省市的百货大楼和供销社,虽然现在只是一部分人小打小闹、开始摆摊儿卖吃的,但韩学礼并不会轻视大意。
——他们食品厂主张建奶粉厂以前,隔壁省那家掌握着麦乳精生产设备的食品厂,怕是也没想到,他们的麦乳精会有卖不动的一天吧?
可见,竞争压力是无处不在的,如果你只想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儿,那么,被人追赶上,将会是迟早的事儿!
用的是征询意见的口吻,但其实,韩学礼并不需要别人帮着分析,他自个儿就已经理清思绪了:
“食品厂的那些点心,卖的时间实在太久了!就算好吃,也不能好几年都不带变的吧?不行,我得抽空找那几个老师傅说道说道,不提每个礼拜上一次新点心,至少也得每月、或者每两个月弄点儿新鲜的吧!”
听到这话,韩菁和梁万还没来得及发表意见呢,小满倒是先迫不及待地点头了:
“就是就是,再好吃的点心,连着吃几天,也会腻的,更何况,这是好几年都没变过的!”
“爷爷,你跟他们说说吧,除了绿豆糕、桃酥、麦芽糖、牛奶饼干这些,能不能发明一些新鲜的东西啊?比如说,咸味儿的糖,辣味儿的饼干?”
小满提建议,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家里人有意控制着她吃糖的数量和频率。
但是,看电视的时候,嘴里不嚼点儿东西,她又总觉得缺点儿什么,所以,才有了这么个听着十分天马行空的建议。
家里人听着都不由得笑了,但梁万却是被这句话给提醒了,诶,辣味儿的饼干不好弄,但是,小学生最喜爱的零食之一——辣条,他还能苏不出来吗?
“不是不让你看电视,只是,娱乐跟学习之间的度,你得自己把控好,如果回头我发现你学习成绩有明显下滑,那可就不是你自己把控,而是我们给你定规矩了!”
小孩子,总是不喜欢约束的,韩菁也并不愿意做一个管东管西的人,能不能起到明显作用,都还不一定呢,倒是先把自己给累得够呛。
所以,她愿意给闺女一次信任,让闺女自己来“管理”自己,说不定,这样做,反而会有些出乎意料的效果呢!
“还有啊,每次看电视的时候,记得离电视机屏幕远一点儿,要不然,视力下降,你就得戴眼镜了!你现在还是长身体的年纪,眼镜长期压在鼻子上,鼻梁慢慢就变塌了,到时候再后悔,可就晚了!”
十分了解闺女那爱美的性子,梁万半是吓唬半是认真地说。
果不其然,小满当即点头如捣蒜!
第129章
◎更新◎
在家那一片儿,梁万好歹还买了台电视机,可是,在厂里,他却连自个儿去南方赚了点儿小钱的事情,提都没提过一句。
正好,他在档案室上班,工作中跟其他部门的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倒是也免了被盘问的苦恼。
至于许婶儿她们,的确知道梁万请了一个多月的长假、是去南方了,但看梁万闭口不谈,心里不由得猜测,估摸着他是赔钱了,才不好意思提的。
都是同事,关系不差,又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许婶儿她们也没打算故意找茬儿、哪壶不开提哪壶,自然,梁万去南方的详细经历,在玻璃厂里,没有生出半点儿风波来。
刘东和卢海风各自带着一笔“巨款”回到家,但是,对于南方的事儿该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他们心里也不是没有数的。
对着媳妇儿,当然是一五一十、详细道来;对着父母,要隐瞒一半儿的收入;对着兄弟姐妹,则要再多隐瞒四分之一。
倒不是他们心里的亲疏远近,当真是这样排序的,只是,父母也有其他的儿女,兄弟姐妹也有自己的小家。
人都是会有私心的,与其让这一笔突如其来的巨款、打乱了所有人平静的生活,倒不如有所选择地告知。
毕竟,人心经不起试探,即便过后重归于好,先前产生过的裂缝,也依然是客观存在着的。
奶粉厂这边儿,由于卢海风和张然夫妻俩都在厂里,对于他请了一个月长假的事儿,倒是没人说什么。
现在,政策不一样了,总有人会对现状有所不满、想要做出改变,一个留在厂里、端着铁饭碗,一个去南方闯荡、搏一搏出路,像卢海风和张然这样的双职工家庭,会做出这种选择,其实并不叫人意外。
当然,闯荡的结果也是一目了然的,看着卢海风请长假之后、又老老实实地回来在车间干活儿了,奶粉厂里,有不少人原先蠢蠢欲动的心思,都被压了回去。
然而,在邮局里,刘东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邮递员要四处送信,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气炎热,都是如此,这自然算得上一份儿苦差事。
可刘东却是坐办公室的,工作内容跟邮递员比起来,那简直是轻松了数倍,完全没办法相提并论,好吗?
而且,现在有大批回城的知青找不到工作,基数大,总有一小波儿人,家里是有点儿权力的。
所以,有人是为了从邮递员转到办公室,有人是想要得到一份儿工作、尽快有个正经事儿干。
总之,从南方回来、又回到邮局上班以后,刘东的大脑神经延迟了两三天,终于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啊,他好像是被孤立了呢!
有三万多块钱的存款在家里躺着,对于这种情况,刘东并没有慌张,该吃吃、该喝喝,工作上,也愈发认真,绝不给任何人发难的借口。
防御拉满的同时,刘东也没忘记,要给他媳妇儿支个摊子呢!
纺织厂是国营大厂,效益好,要说工人们不差钱,那肯定是夸张了,但至少,工人们是愿意偶尔花点小钱、在外面买点儿好吃的、打打牙祭、也满足下家里人口腹之欲的。
而且,刘东他爸妈都在纺织厂上班,在厂里工作多年,认识的人不少,总归也能说得上几句话。
借着这份儿便利,毫无疑问,过了两个多月,祝琦的店开起来了!
是的,他们两口子原本是想着在厂门口摆个摊儿、赚点小钱就行,可是,架不住他爸妈胆子大啊!
知道刘东手里有钱,又因为纺织厂正门对面儿那条马路正好有一排平房、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归属于纺织厂、且是荒废状态,知道新上任的书记正想烧个三把火、摆摆威风呢。
于是,天时地利人和,老两口干脆想办法,替祝琦租下了其中一间平房,跟纺织厂签了五年的租约。
每个月二十块钱的租金,在这个年代的人看来,简直是太心黑了,但刘东咬咬牙,还是答应了下来。
不得不说,家里的那些存款,的确给了他充足的底气,也让他有了试错的勇气!
不过,这一排平房荒废时间已久,无论是打扫卫生、简单装修,还是联系好蔬菜、肉类供货商,都需要一段儿时间。
这不,等到饭馆儿开业的时候,都已经进入六月份了!
来到这个世界十多年,梁万并不认为他所认识、所爱的这些人,都只是受操控的纸片人。
相比之下,他更愿意相信,是在某个巧合的瞬间,作者梦到了这个世界的围绕着女主梁迎展开的一段故事,才创作了这部作品。
而作为原书中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炮灰路人甲,梁万从剧本故事中得到的有用信息,其实并不多。
恰巧,今年六月份,政策会有短暂收紧、跳得格外高的个体户会遭到打击,就是其中一条。
所以,时间进入六月份,梁万开始向老丈人学习、每天关注着报纸上的新闻。
饭馆儿开业的第三天,报纸上出现了相关报道,看到后,三家人互通消息,不由得心生庆幸。
幸好,在赚到那一笔之后,他们仨及时抽身,要不然,以他们那时候的本钱,再倒腾起东西来,金额只会更大,一次两次的,万一就正好撞上了有关部门出手呢?
“国家的意思很明显,允许你赚钱,但是,牟取暴利,绝对不可行!之后,你如果还想去闯一闯,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跟其他人不同的是,看到报道、分析过后,韩学礼并没有被这次政策收紧给吓退,反倒看见了更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未来!
即便有人在这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赚到了惊人的上百万块钱,引得国家不得不出手做裁判干预。
可就算是这样,报纸上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字儿,说要回归到计划经济体制中去,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决心吗?
越是往深处思考,韩学礼就越是担心,当然,他担心的倒不是自家,而是食品厂!
“你们说,如果城里摆摊儿、开饭馆儿的人越来越多,那会不会有一天,国家允许私人建厂?棉纺厂,毛纺厂,服装厂,食品厂,饮料厂,这些厂子多了,食品厂面临的竞争压力,可就变大了!”
虽然食品厂的主要销售渠道是各省市的百货大楼和供销社,虽然现在只是一部分人小打小闹、开始摆摊儿卖吃的,但韩学礼并不会轻视大意。
——他们食品厂主张建奶粉厂以前,隔壁省那家掌握着麦乳精生产设备的食品厂,怕是也没想到,他们的麦乳精会有卖不动的一天吧?
可见,竞争压力是无处不在的,如果你只想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儿,那么,被人追赶上,将会是迟早的事儿!
用的是征询意见的口吻,但其实,韩学礼并不需要别人帮着分析,他自个儿就已经理清思绪了:
“食品厂的那些点心,卖的时间实在太久了!就算好吃,也不能好几年都不带变的吧?不行,我得抽空找那几个老师傅说道说道,不提每个礼拜上一次新点心,至少也得每月、或者每两个月弄点儿新鲜的吧!”
听到这话,韩菁和梁万还没来得及发表意见呢,小满倒是先迫不及待地点头了:
“就是就是,再好吃的点心,连着吃几天,也会腻的,更何况,这是好几年都没变过的!”
“爷爷,你跟他们说说吧,除了绿豆糕、桃酥、麦芽糖、牛奶饼干这些,能不能发明一些新鲜的东西啊?比如说,咸味儿的糖,辣味儿的饼干?”
小满提建议,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家里人有意控制着她吃糖的数量和频率。
但是,看电视的时候,嘴里不嚼点儿东西,她又总觉得缺点儿什么,所以,才有了这么个听着十分天马行空的建议。
家里人听着都不由得笑了,但梁万却是被这句话给提醒了,诶,辣味儿的饼干不好弄,但是,小学生最喜爱的零食之一——辣条,他还能苏不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