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7节
  虽然理论上,任何一个明智的美国人,都会赞同这样的策略,但特朗普本人,完全不相信美国能够做得到,真的能做得到,过去就不会衰落了。就算是制造业能有点复兴苗头,也一定会被饥饿到穷凶极恶的金融资本,吞噬得骨头都不剩下,美国是一个被金融寡头,已经完全绑死了的国家。
  关键是这条路的复兴,是需要消费市场的,难道指望中国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吗?除了中国,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是美国的竞争对手,而中国的市场,由于社会制度问题,肯定是偏向这些国家的。美国既然要用廉价劳动力,那么自身的总需求就不足,需要外部市场,又是一个与欧洲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格局,低油价之下,欧洲相对于美国的劣势,并不太明显,尤其是德国。
  所以美国要维持下去,恐怕只有走最恶劣的道路,那就是把廉价两个字,发挥到极致,要让劳动力极其便宜,资源和能源也极其便宜,利用美国残存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走物美价廉的路子,参与全球中低端市场的争夺。那些低端产品国家,或许比极力压榨下的美国劳动力仍然要便宜,但他们未必有美国的资源和能源优势。
  反正除了这一招,美国也会内卷,内卷的结果,还不是除了少数人的富贵,其它的底层民众,都变成拉美那种国家的底层?还不如上述的“最恶劣策略”呢?起码产业的实力,会要好得多。
  不过这样的策略,必然在底层民众中,遭受极致的恶名,打破了他们残余的美国梦嘛。所以不能由自己在任期的尾巴来做,最好是让民主党来干四年或者八年,把这件事干掉,然后自己领导的共和党,在四年或者八年后再卷土重来,享受民主党“奋斗”的成果,这个策略可以透露给美国的主人们,但不能由自己和共和党,来承担政治责任。反正这最后一年,美国极度糟糕的经济,本身让共和党的选举胜算很低。
  不过,自己对公众还是能有个交待的,至少能够忽悠他们。这最后的一年,自己要大力宣称,低油价为美国产业复兴带来了新的机会,困难是暂时的,美国的实体经济,有了低油价低成本的优势,就可以扩大投资,带来未来的经济复兴。至于最终没有复兴,当然是民主党那些婊子们,破坏了我精心设置的政策。
  特朗普想到最后,已经是心平气和,甚至开始微笑,无论如何,自己这8年,家族赚了无数的钱,特朗普家族无论在财富上,还是政治上,都是美国上流社会,不可忽视的一员。自己确实对得起祖宗了,把特朗普家族真正发扬光大了,至于未来,谁知道呢?
  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坦尼科大厦第33层,这是这座大厦最高的一层。
  坦尼科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公司,接下来肯定也要面临困难期。坦尼科最大的个人股东,是中国领袖李思华的老熟人,德州财团麦基逊家族。
  三十多岁的新一代麦基逊,正遥望着窗外,他在思考。他其实是李思华熟悉的那个麦基逊的曾孙。
  这个麦基逊,曾经到中国留学过三年,而且他的家族和德州财团,几代人,都一直与中国,保持着相对频繁的贸易和商业往来,对于中国的认知度和熟悉程度,都不是总统特朗普能与之相比的。
  麦基逊已经充分认知到了美国面临的危险程度,他明确地认为,美国即将迎来国家生死存亡的阶段,而且死亡的可能性,远比生存的可能性要大。
  美国本质上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诸多资本的联盟。如果麦基逊是一个爱国者,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资本家族的家主,没有资格为资本走出生路。
  在这次新石油危机后,美国可是说是失去了一切的强国立国之本。残余的强大军事力量、美元的国际影响力,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领袖的特殊地位,这一切,恐怕都不会持久。
  至于美国剩下的本钱,例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耕地,这些条件又不是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有着类似的条件,美国并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在麦基逊看来,美国的下一步,就是一个大号的巴西或者阿根廷而已,这些国家哪一个不是资源丰富、人力便宜?但他们就是发展中国家,与强国或者发达国家,根本靠不上边。
  美国这样的趋势,不是麦基逊家族或者德州财团能够改变的,麦基逊能做的,是为自己的家族,找出一条出路。
  他决定,要在近期访问中国一次,而且需要见到李思华之子赵云腾,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麦基逊家族未来出路的启示,也知道中国对美国,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他可不相信,美国靠着核武器,能够永远地对抗中国,保持强大的地位。这个世界,已经是中国人决定的世界了。
  中国人的体制更合理,这是几十年发展的现实证实了的,但自己的家族,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才能享受“人上人”的地位,才能有富贵荣华。社会主义,对于多数人是好的,但对于自己这样的家族,就是噩梦。
  麦基逊不由得叹了口气,走回了他的大班椅坐下。
  第450章 “大阴”帝国崩溃的开始
  西元2012年5月,伦敦,英国政府所在的唐宁街外,示威的民众,几乎让这里水泄不通。大量的警察,紧张地与这些民众对垒,担心着是否民众的示威,会转化为暴乱。
  不远处的一栋古老的楼内,在三楼的窗户中,看着热闹非凡的游行,沃伯格转头,对另一个中年男人若有所思地问道:“英国和英镑还有多少价值?”
  中年男人微笑着回答:“美元在欧洲还有多少价值,英国和英镑就有多少价值。如果您认为美元接下来在欧洲没有价值了,那么英国就确实没有价值了。”
  这话有点绕,不过沃伯格却听得进去,并且认为很对。这符合他最近越来越强烈的一个想法,沃伯格财团,要不要抛弃英国?他总感觉,接下来这里越来越鸡肋了,说不定还要亏大钱。
  这个三十多岁的沃伯格,正是美国最神秘的家族,号称美联储创始者的沃伯格家族中,当代的家主。据说沃伯格家族,当初是罗森柴尔德家族在美国的代理人,但后来翅膀硬了,反而联合摩根和洛克菲勒等美国本土财团,把罗森柴尔德家族,赶出了美国,其实是一次利益范围的重新分配,让罗氏去固守英法老欧洲,但因为两次大战,英法霸权崩溃,罗氏也因此损失巨大,不再是美国这些家族的敌人。
  这些都是美国金融的江湖传说,是否真实,谁也不知道,但沃伯格家族创始人,当初是美联储建立的策划者,以及创始股东中个人股东排名的第三位,这肯定是确凿无疑的。至于美联储的前两大个人股东,当然就是摩根和洛克菲勒。
  江湖传闻,这个沃伯格财团是美国的真正主人,就像罗氏是欧洲的真正主人一样。不过这显然是高估了这两个财团的能力,他们都不过是一个上层阶级的一份子,算是主人之一。要单独操控西方世界,不过是人们猎奇的幻想而已。
  罗氏原来是英国的“包税人”——英国人要殖民打仗,罗氏就负责为英国人发行债券,从中牟利,这与历史上那些犹太高利贷包税人的角色相同。而罗氏真实的根基,其实是法国,他们一度确实控制了法国主要的银行和大量的财富。可正因为两次世界大战,法国都是除了德国外,最悲催的角色,而英国又在二战中耗尽了元气,所以罗氏自然元气大伤,无法再与美国的财团抗衡。
  至于说罗氏和沃伯格财团,是二战背后的策划者,这就是胡说了,他们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尤其是罗氏,也根本不可能考虑这个方向——对于以英法为基础的他们而言,这简直是自杀的行为。尤其二战,希特勒可是真实地剥夺了所有犹太财团的财富,其中就包括大量罗氏的资产。战后盘点,罗氏没有受损的部分,其实只有在瑞士的格局。
  而沃伯格财团,当初也不过是跟随着摩根财团等,对于二战前的德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确实帮助了法西斯德国的复兴,但要说他们能够操纵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却也是对他们的力量高估了。
  在李思华的原时空,沃伯格财团在中国的存在就很明显,例如其家族华宝公司(华宝其实就是沃伯格的谐音)后来合并的华平(warburg pincus)投资集团,于1994年进入中国,是来华最早的全球私募投资集团之一,总投资规模上百亿美元。原时空国内很多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例如神州租车、神州专车、中通快递、蚂蚁金服、红星美凯龙、微店、猎聘网、蔚来汽车等,都有这家华平的投资。当然,在新时空,沃伯格家族自然与新中国就没有渊源了。
  不过二战后的英美特殊关系,沃伯格与罗氏这两家,确实是出了大力气,英美金融合作的框架,他们算是最初的奠基人之一。
  观察欧洲的金融格局,直觉上一定会奇怪,为什么金融的中心,不是在欧洲大陆的本体,而是在英国这样的欧洲大陆的外岛,在伦敦这样的一个城市。英国人直接的金融业雇员,就超过了100万人,周边大几百万人,都靠金融业生存,尤其是伦敦是欧洲美元的中心,所有欧洲的美元交易,都不能不通过伦敦。
  一般的解释,都是英国以前是世界霸主,其在欧洲金融上的中心地位,就一直没有旁落过,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惯性”,而且英国有着欧洲最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和人才群落。
  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法国和德国,凭什么甘心放弃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呢?所以二战后英国这个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其实还是靠美国。
  二战后,英国欠了美国国家以及各大财团,包括沃伯格财团一屁股债,靠着英国人慢慢回血,效率自然是极低的。但是沃伯格与其它美国的财团,看中了英国最重要的一个“软性资源”——英国人原来可是全球的“放贷人”。
  英国人原来放贷,靠的是英国自己的资本,就像原来的英格兰银行,那可是全球最牛逼的银行。但二战后英国自身的资本,虽然没有荡然无存,但确实也是对美国负债累累。
  沃伯格家族因此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英国变成美元在欧洲的管家,家让英国从原先的单纯放贷者,变为一个身上背着连环套的“复合放贷者”。说白了,英国人原来是老板,但这个老板破产了,但他的能力很强,原来的业务渠道还在,所以可以雇佣他,充当美国财团们即美元在欧洲的ceo。作为ceo,自然要帮老板赚钱,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佣金和分红。
  最早同意这个主意的时候,美国财团们也是认为不得已,因为已经借给了英国那么多的钱,必须继续维系英国的信用,如果英国金融也彻底砸了,之前的那些钱,不就坏账了吗?
  不过后来,美国财团们,日益认为这个金融结构非常有用——在此结构下的欧洲,等于英国必须用自己的货币信用,来帮助美元背书,相当于美元在欧洲,增加了一重英国人的国家信用,使得美元的“美金”强度更高。
  原先英镑的担保物,是其国力支撑的黄金,到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阶段,美元就是纸黄金了,所以英镑的担保物,变成了美元。然而美元并不是真黄金,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依然会有通胀的波动,在美国国内市场,表现得最明显。但是在欧洲,这种波动的损失,就必须由英国人来扛,这实际上是用英镑对应的英国财富,来担保美国的纸黄金。
  这他娘的,当然对美元是天大的好事,美元的负面效应,英国人不能不扛,降低了美国财团们的风险。
  英国人不是傻瓜,对于自己要付出的代价,当然是很清楚的。但他们无可奈何,如果英国不接受这样的安排,要不然就请英国还债?还得起吗?而且这个安排中,英国人不是没有好处——担任了美元在欧洲的ceo,那就是给了你作为高级打工人的机会,看你这个ceo有没有本事,自己能不能通过剥削欧洲,来赚到自己的一份。美国剥削英国,英国再去剥削欧洲,赚多赚少,看英国的本事。如果英国不接受,那它剥削欧洲其它国家的机会都没有。
  沃伯格协调美国,罗氏协调英国,这个金融结构由此形成,也成就了二战后英国在欧洲的金融中心地位。
  英国从这个安排中获利很大,英镑逐渐成为了欧洲的第二美元。欧洲美元的形成,基本相当于英国从美国金融界那里贷款借入美元,然后以美元或者英镑的形式借给欧洲用户。如果借出的是美元,那么英国赚取手续费和利率的差价;如果借出的是英镑,那么英国还能多赚一道铸币税。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尤其在新时空美国的衰弱,来得格外地早,这种模式的弊端,对英国造成的伤害,也变得越来越大。
  最大的弊端,就是美元绑架了英镑。美元是走一个长周期的贬值,永远在贬值中,英镑为了避免自己的损失太大,于是就必须要超过美元的贬值幅度,二战前英镑对美元的汇率是4:1左右,而到了新时空的2012年,已经是1.5:1。英镑相对于美元,在60多年中,贬值幅度高达60%以上。
  普通人只会把这样的贬值幅度,归因到每一次贬值的短期经济影响因素,例如为了刺激经济,必须降息加上印钞,但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很多人以为美元对外放贷,赚的就是美元利息,对于“前锋”的美国贷款机构,这样说也没有错。但对于幕后的黑手——金融寡头来说,更要赚的,是美元实质贬值,不断带来的“印钞财富”。
  假设欧洲某个机构自己有100美元,为了投资某项事业,它又向美英金融机构,贷款了100美元,年息5%即5美元,总计投资200美元。1年以后,这个机构赚了20美元,毛投资回报率是10%,20美元中有5美元归还贷款,这家机构剩余净利润是15美元,按它100美元的本金,最终的实际投资回报率是15%,这个成绩不错吧?
  如果这家机构把赚到的15美元花出去的时候,发现消费的产品相比一年前涨价很少,那短期而言,这家机构肯定很满意,这些产品的通膨率不高,就意味着赚到的钱,是实打实的。
  但在他们眼界和层次够不到的地方,却没有发现,其实他们赚到的财富,已经被美元,偷掉了很大一块。
  就美元控制的财富市场整体而言,去年的200美元,哪怕今年的通膨率只有2.5%不到,但由于物价的滞后效应,很可能对应全球平均下来的资产份额,去年同样的资产份额,需要的资本增加了5%(实质通膨率,cpi主要还是用民生来计算的,其实其它很多资产的膨胀率,远超过民生消费,例如商业资产),所以200美元的本金,过了一年以后,应该是210美元才对,即200美元要乘以1.05的系数。
  所以真正最后的结果是,如果以一年后的美元计价的话,这家机构只赚到了215美元-210美元=5美元,而美英机构赚到的则是:超发利润10美元+利息5美元=15美元,他们才是真正赚大头的。欧洲的这家机构要一整年辛辛苦苦劳动,而美英机构呢?轻轻松松,这才是金融寡头本质的吸引力呀。
  这就是金融寡头所谓的“帝王秘术”,控制美元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强货币,就能如此轻松地赚钱,只要欧洲使用美元,其实体经济的大量利润,就可以被美国金融寡头们轻松赚取,而英国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一杯羹。
  但是美元同时也在剪英镑的羊毛啊,所以英镑的对策,只能是美元你超发,我就要比你超发得更多,这样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就被更凶狠的英镑贬值所抵消,大家去剪的羊毛,都是欧洲人或者其它使用欧洲美元的发展中国家。
  美元和英镑这种“长空万里”,永不改变的实质贬值,才是金融寡头金融吸血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战略,至于人们更熟悉的,即美国通过升息降息制造金融危机来收割各国的策略,其实不过是战术而已,核心战略与阶段战术的结合,才是美国美元战略的完整面目。
  其它的欧洲国家,不知道美英的这种战略吗?其实这么多年下来,怎么可能不清楚呢?只不过它们难以摆脱被美英金融控制的局面罢了,所以他们国家的策略,也只能是跟随美元和英镑的长期贬值,让本币也不断实质贬值,这相当于货币超发“偷盗”的财富,本来是美英2个人分赃,现在又多了一个人,变成3个人分赃,如果是他们本国的财富,至少他们可以因此而拿回一部分。
  李思华初到这个时空的时候,1盎司黄金对应的价值,不过是20美元出头,而到了2012年,1盎司黄金已经价值1400美元,美元相对于黄金已经贬值了70倍!这60多年美元收割的财富,简直是难以想象!
  如果各国社会财富的增长,赶得上美元长期实质贬值的速度,意味着总财富的大饼还是在扩大的,那么美英割掉这块大饼的一部分后,各国剩余的大饼份额,相对于从前,还是在不断扩大的,于是可以容忍。但这块大饼不但不扩大了,而且在不断缩小了呢?
  美英现在碰到的,正是这样的超级难题。自从中国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扩大货币互换的协议,将人民币在欧洲的应用范围,从原来的仅限于贸易,扩展到了多数金融范围之后,美元的市场开始日益缩小,不仅仅是因为所有国家与中国的实体和服务贸易规模更大,而且因为中国的人民币贬值幅度要小得多,如果你说有剥削,那人民币的剥削幅度,要比美元小得多。在中国建国初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大约是1:2.5,而现在则是1:0.78左右,美元相对于人民币,贬值了3.3倍以上——人民币币值的稳定程度,是美国的3倍还多,使用人民币作为金融和贸易中介,当然要比美元强得多。
  至于美英对欧洲使用“价值观外交”等意识形态手段,当然有一定的作用,否则现在就不会有欧洲美元市场还存在了,但作用也是有限的,新时空的中国“强横蛮霸”,一旦发现美英搞小动作,那来自中国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大家伙伸出胳膊比一比呗,谁更粗?欧洲各国,可不敢因为美英的压力,就与中国敌对,这是完全不同的时空、完全不同的实力。
  面对不断萎缩的欧洲美元市场,美国自己还可以扛,但是英国就有点扛不住了。英国要维持过去的欧洲金融中心格局,有两个前提,一是英镑的信用不能崩,否则你没有国家货币信用,英镑自己的投资者,会出现市场恐慌,自己作践自己,当然会导致更严重的资本外逃;同时美国也会主动做空英镑,英国经济,本来制造业已经萎缩得不像话,金融信用再崩掉,还想不想吃饭啊?筷子都掉没了,还上哪吃饭去?
  所以英镑与美元的比值,如果越来越缩小,问题就越来越大,沃伯格这些人担心的,就是哪一天如果英镑对美元跌破了1:1,那么很可能就是英镑崩溃的日子,也即是英国金融彻底崩盘的日子,甚至不会等到1:1,到了1:1.2或者1:1.3也许就会出现这种噩梦,趋势已明的话,谁他妈的,还一定要傻傻地等到跌破1:1啊?
  二是欧洲美元的市场不能太小,太小了意味着公司业绩不断萎缩,就要亏损,ceo还能当得下去吗?但偏偏,这种格局恐怕已经是难以改变,人民币是gc主义货币,又是执行“货币互换”原则,超发的程度很有限,在欧洲只不过是使用中国本土的剩余资本而已,但偏偏中国的经济规模太大了,一个25倍于美国的经济体,手指缝里,漏一点剩余资本出来,大概就足以覆盖欧洲使用的了,美元接下去,还凭什么竞争呢?
  沃伯格想一想,就对英国的情况不寒而栗,这个国家,可不单单是金融业陷入危机,它的制造业远比欧洲大陆更萎缩;由于是海岛小国经济,农牧业的规模不值一提;英国的石油业,由于成本全球最高,现在靠着巨额补贴生存,随时可能被彻底废掉。这个国家还剩下什么?“发达的服务业”吗?没有了实体经济,又没有了庞大的金融,靠什么发达?就凭招收留学生和旅游业吗?还是让英国女人,都到红灯区去卖春?
  不行!沃伯格家族和财团,必须赶紧从英国撤退!沃伯格暗暗下了决心,需要尽快抛售在英国的资产,回笼贷款资金。这个决定,不会去通知其它的美国财团,缘尽则散,各凭天命吧。
  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真的过去了。二战刚结束的时候,美国的大家族们,都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呀,从财阀的角度,他们彻底地打垮了作为竞争者的欧美财团,当年沃伯格家族的主人罗氏财团,不得不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沃伯格家族的仆从。但没有想到,这样的好日子,不过区区几十年,就已经结束了。就像中国人说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451章 麦基逊访华与财团分化战略
  西元2012年的7月,这一代的麦基逊,终于访问中国。
  飞机降落在海参崴,赵云腾这个时间,正由女儿和外孙女陪着,在这里避暑。毕竟麦基逊最想与之深谈的,就是赵云腾,他觉得双方有着“几个世代的交情”,而且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矛盾,或许赵云腾,能够真的对他有所指点。当年他在中国留学的时候,包括此后的屡次访华期间,也曾经与赵云腾多次见面,两人算得上彼此有着基本的了解。
  海参崴这个城市,在麦基逊看起来,与他熟悉的中国东部大城市,还是有区别的,这里的“科技感”特别强烈,不愧是中国的“北方人工智能之都”,别的不说,无人机和机器人的密度,简直是随处可见,这里的快递,都已经普及了无人机和机器人送货,而无人智能驾驶,也是随处可见,给他安排的礼宾车,都是智能无人驾驶的,陪同的官员,居然是坐在副驾驶上。
  让麦基逊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居住宾馆“贵宾套房”的人工智能“果果”,对于他这个居住期临时主人的吩咐,都能通过直接调节或者是机器人来实现。一切的服务,都只需要他对空中说一句话,实在是方便不过,而那些服务机器人,也不是来之前设想的那样笨笨的,需要反复重复自己的命令,对于语言的识别性,确实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他用德克萨斯口音说英语,也同样是没有一点的障碍。
  仅仅是他自己所见所谓的狭窄范围,就足以让他得出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美国与中国的差距,即使还没有到有些媒体嘲讽的“史前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的夸张,但如果用鸦片战争前的英国与满清之间的差距来形容,恐怕已经是差不多了——作为一个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麦基逊对于鸦片战争也很了解。
  他不能不感慨,这真是恐怖的能力啊,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传奇,在主席与领袖李思华两位巨人的几十年领导下,中国人以恐怖的发展速度,就像是中国普及的高铁,超越英国以前的蒸汽机车一样,他们已经把西方远远地抛落到,根本不可能再追赶的程度。一个国家能够这样的发展,谁能想得到呢?很多美国人对于中国羡慕嫉妒恨,认为从罗斯福开始到尼克松为止,这些任期的总统,如果当时依靠美国的国力,是能够遏制中国的。
  但麦基逊认为,这是完全的狂想,这样一个大国复兴的趋势一旦形成,怎么可能遏制得了呢?更何况哪一个当时的美国人,能够想得到新中国会以这样人类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呢?做梦也梦不到嘛,更何况美国人一向骄傲自大。
  有时候,麦基逊想到他的曾祖父,居然可以与李思华这样的历史巨人,曾经成为生意伙伴,他的内心也不由得为家族骄傲,他毫不怀疑,只要人类存在,曾祖父就能够名留青史,因为人们只要提到李思华的历史,就不会漏过他的曾祖父,麦基逊家族,也会因此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鲜明记录。
  虽然这在美国属于政治不正确,他也只能在内心想想,但他的自豪感仍然是充分的,摩根与洛克菲勒,只能是作为李思华前进中的小丑角色而存在,但麦基逊家族,可是巨人的伙伴。
  中美关系的长期敌对,并没有能削减他的这种内心骄傲和自豪。今天的麦基逊家族,在美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都是拜李思华所赐。虽然家族因此总是遭到一些美国极端政客和右翼分子的谩骂和攻击,但是大多数美国上层的家族,反而因此而尊敬和羡慕麦基逊家族——认为他们是美国上流社会,毫无疑问的一分子——能够成为历史巨人的伙伴,本身就是上流社会成员的最好证明,即使这个历史巨人是美国最凶恶的敌人。李思华曾经的伙伴,就是家族最好最响亮的家名。
  很可惜,中国是gc主义体制,否则麦基逊家族当下的选择,会变得很简单,也不用到现在才选择——直接投奔中国不好吗?如果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即使麦基逊家族的种族不同,凭着李思华这重关系,麦基逊这个名字,肯定在中国,也能够备受尊敬。
  但历史没有假如,如何保住家族未来的财富和地位,才是自己的使命和人生的意义。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资本家,人上人的财富和地位,才是自己人生的追求,而不是中国人推崇的人人平等。不能出人头地的麦基逊,哪里还是麦基逊呢?
  他期待着明天与赵云腾的会谈。
  赵云腾对于麦基逊的来访,也并不是云淡风轻,他的思考结果,认为现在可能是实施李思华《遗国策》中,分化美国财团的策略,开始部分实施的合适时机了。
  除了中国隐秘财团的实力外,如果要分化美国真正内部力量的财团们,太早了肯定是没有效果的,他们都还没有绝望,对于中国的态度,本质上都是敌视的,即使是麦基逊家族,也不过是利用中国来赚钱,而不是认同中国的制度,相反,他们同样是敌视中国体制的。
  只有发展到了今天,中美成美败之势,只要是个人都非常清楚,如果没有核武器,美国现在就已经彻底失败了。具备了这样的“绝望的”认知,有些“理性派”的财团,才会考虑其它的出路,即能不能与中国形成妥协,而不是自身为美国殉葬。
  当然,这些资本家,死都是不会放弃自身的财富、地位和权势的,不可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拥护者,他们的妥协,前提就是能够保住他们这些“最珍视的东西”,只要能够保住,哪怕让他们投降,都是完全可能的。大多数人又不是极端的疯子,哪怕死都要与中国拼到底。
  这就是中国可以利用的地方,中国追求全球社会主义成为主流和主体,但并不需要消灭资本主义,就像是爪哇民国是中国本土的“垃圾场”一样,全球社会主义,也需要更多的“垃圾场”,这会减轻社会主义前行的阻力。而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前进的一种参照和警惕,国无敌者恒亡嘛。
  所以当年李思华的《遗国策》,明确地提出对美国的最终打击,应该是以分裂美国,使之成为类欧洲小国体系为目标,而不是转变其资本主义体制到社会主义体制。限定在这个目标上,分化财团从而分裂美国,就有了现实的可行性。
  赵云腾想通过麦基逊传达的,就是开始这个播下美国分裂种子的过程。这个想法,前几天他已经汇报给了总书记,总书记召集政治局会议后,已经同意了,让他通过麦基逊家族,开启这个战略的执行。
  第二天的上午,麦基逊来到了赵云腾修养的寓所,这是一处在海参崴郊区的干休所。
  一进门,麦基逊就恭敬地称呼赵云腾叫“赵老”,两人的谈话也很轻松,麦基逊的中文很好,现在美国很多上层人士,都会一些中文,像麦基逊这样能流利地对话的,其实也有不少。彼此都回忆了一些麦基逊家族与李思华当年合作的趣事,倒是让边上陪同的赵云腾女儿和外孙女,听得目不转睛,有些故事,她们之前可不知道,原来“法力无边”的李思华老祖宗,还有这样有趣的过去!
  到了谈正事的时候,赵云腾让女儿和外孙女退下,房间里只剩下了单独的两人,他们要密谈。看到这个架势,麦基逊反而感到了兴奋,这说明赵云腾对他很重视,肯定是想与他沟通一些深度的想法。
  麦基逊开门见山,毫无掩饰地向赵云腾叙述了自己的看法和需求——美国已经是日落西山,自己想为麦基逊家族和德州财团,找一条未来的出路。
  听完麦基逊的叙述,赵云腾沉默了一会,他觉得如果说一些套话,没有意义,于是对麦基逊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