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6节
  物流的领域,从无人码头、无人仓库、无人物流站到自动驾驶的无人货运,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关键就是虽然也有很多环境变量,但毕竟整体环境,相对于其它领域,已经算是很单一的场景了——每天码头的装卸货,每天物流仓库的装卸货,物流车辆在高速和干道上的通行,所有从头至尾的运行场景,复制率都很高,这使得人工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快成长到能够与人类“智商”媲美的地步。
  当然,这个体系深入到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现在就还没有那么完善,人、车、路三者交互的情况和场景是极其复杂的,数据的复杂程度,要比物流领域超过上万倍,所以一直都在改进完善中。
  总之,新时空到了2010年,一个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组织,从组织到社会的数字化社会,开始进入了真实运行的初级化阶段。即使刚刚发展到这个阶段,也可以宣告人类第一阶段的升维,算是完成了,已经与还处于旧时代的欧美这样的国家,形成了文明的天堑。
  下一步,就是实现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科技基础上的数字化三维时代。当下已经实现的,可以认为是一个二维化的数字化社会,缺乏可视化的基础,这比看书与视频之间的差距还要大。
  vr和ar,看似是显示器、运动传感器、处理器、储存&记忆、无线连接……这些硬件的组合,其实真正的难度有两个,一是这两个领域的科技并不成熟,vr需要的位置追踪技术,目前实现非常昂贵;而ar需要的显示和感知技术,可以说连入门都还没有达到。二是对算力的要求,犹如过去从书本的文字,跳升到几十部电视剧,需要的算力差距,恐怕说是需要十万倍,都还是少算了的。
  例如显示技术,用户看见的虚拟物体,一般是固定在2-3米的位置,而现实物体,却可以前后聚焦,如果这时将虚拟物体,放在现实物体上,就会引发辐辏→用户的聚焦错乱。
  所以这仍然是遥远的征途,离开能够称之为元宇宙的成熟或者说高级数字化社会,还非常遥远。但无论如何,中国已经在这条道路上,领先其它人类国家非常遥远的距离,它们都还没有走到这条路上呢。
  按照最新的国家规划,基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数字化水准,顶层规划是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vr/ar等科技的突破和普及,使得中国到2030年左右,可以进入初步的元宇宙阶段。
  当然,数字化社会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好的方面,任何的科技进步,往往都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从领袖李思华去世的2003年开始,数字化带来的失业和就业问题,就已经成为中央政治和经济工作的头号“考题”,要实现顺利的过渡,并没有那么容易,而这种困境,中央预计还会至少持续20年或以上,如何用社会主义的体制,保障底层人民的利益,激励人民积极工作和适应,是对党和政府的重大考验。
  人类文明的一个新时代,首先在中国缓缓地打开了大门。
  第448章 能源格局大跃迁的酝酿
  西元2011年5月,美国,墨西哥湾盆地西部的伊格尔福特区带,油田的项目经理桑切斯,看着油管中喷涌而出的页岩油,咧开了大嘴,开心地大笑。在他的身边,是几个页岩油公司的股东,每个人都喜形于色,高油价之下,每一口油井,就是一台印钞机。
  其实他们每个人内心都有担忧,随着美国页岩油的爆量,或许将完全填补沙特海湾战争带来的减量,那么未来石油价格可能下跌,由于页岩油的开采成本很高(3050美元/桶),如果下跌剧烈的话,页岩油公司很容易发生巨大的亏损,导致公司破产,基本上,35美元/桶,可以视之为美国页岩油的生死线。而且有些公司的成本甚至在50美元/桶以上,一旦油价下跌,必然出局。
  桑切斯所在的绿洲石油公司,很不幸正是那种高成本的页岩油公司,开采成本,平均高达45美元/桶以上。所以股东们都认为时间是关键,不管未来会如何,只要现在能够多开采一些油井,那就是抢钱,毕竟近期的油价,仍然在65美元/桶以上。
  自从2008年以来,随着水平井压裂技术这项页岩油开采科技的突破与完善,美国掀起了页岩油和页岩气开采的大规模投资,现在无疑这是美国最兴盛的行业,没有之一,甚至有人说页岩油行业,支撑了上一轮经济危机以来的美国金融行业——由于美元的市场日益缩小,美国金融界的日子,并不好过。
  去年即2010年,美国页岩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预计今年即2011年产量将达到1.2亿吨,而2012年甚至可能达到2亿吨的产能。虽然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但股东们对于2012年或以后如此庞大的石油产能,内心还是很有担心的,美国传统油气的开采,早就有了巨额的投资,即使是加拿大的油砂,开采成本,综合也还低于页岩油,他们不可能缩量,那么页岩油如此庞大的产能,难道价格还能维持吗?
  新时空发展到2011年,美国自己的石油消费量仍然是巨大的,每年高达6.5亿吨,以往富裕时代的大手大脚,并没有发生衰减。加上页岩油的产量,美国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此时年产量则高达10亿吨(每天2000多万桶),其中5亿吨是出口,另外需要进口油质不一样的石油大约1.5亿吨。
  按照美国油商们的预计,到2012年,美国广义的石油产量,将突破12亿吨,由于美国实体产业不振,预计美国自身消费的增量是有限的,所以高达7亿吨的石油需要出口,当初沙特的石油产量不过是一年5亿吨左右(每个月1100万桶左右),一场战争打掉了它大约3亿吨的年产量,但也还残留2亿吨产能。沙特空余出来的3亿吨市场空间,当初就已经被美国的产能完全填补,只不过是因为战争效应,所以油价一直维持在高位。
  现在页岩油填补的,实际上已经是全球经济发展形成的增量需求,尤其是中国以外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石油需求。
  但问题是,目前出现了2大不利的长期趋势。
  第一个就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油气需求,增量几乎停滞。这是因为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要实现所谓的“全电力”,而且他们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光伏发电和风电的发展速度极快,还有他们那科技上玄乎的核电混合堆,发展也很快,中国的电力生产能力,几乎是以狂暴的速度在增加,而且电力生产的成本,也在迅速地下降,这就使得中国各种产业对能源的利用,日益倾向于电力而不是油气。例如汽车行业,中国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纯电化,根本不消耗一滴的石油。
  由于这样的趋势,中国的油气消费,在突破了每年12亿吨以后,就开始停滞不前,现在中国每年大约自产自销4亿吨,另外从伊朗进口1.5亿吨,从伊拉克进口0.5亿吨,从非洲进口2亿吨,从亚俄和中亚进口1.5亿吨,这几乎都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国家与中国有特殊关系。所以中国从美国以及其它国家(例如委内瑞拉)能够给出的市场,也就是每年2.5亿吨左右。这个市场甚至还可能缩小,因为亚俄与非洲社会主义国家例如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等国,都有大规模增加石油产油的能力。
  第二个就是中国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油气消费增长量,增长的速度也开始减缓。相反,其自身产能,还在不断以高于消费的速度增加。
  这些国家,虽然新能源的发展,没有中国那么强大,但也在高速发展,已经对油气的消费构成了影响,例如他们的汽车市场,几乎都已经被中被国产或者他们与中国联合生产的锂电新能源车所替代,根本不使用汽油机。油气的使用,日益集中到了工业和石化领域,他们的发电领域,开始如同中国一样,排斥油气,除了传统的煤炭火电厂外,主要集中到了发展水电、光伏、风电这些“清洁能源”上。
  非洲社会主义国家,石油的产能,几乎已经开始溢出,而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则是他们天然的扩张市场。南美殷华与美国的关系恶劣,他们自身也能生产不少石油,而且进口也主要是从委内瑞拉——虽然委内瑞拉的石油成本很高,与美国页岩油成本相仿,但毕竟运费省钱呀,而且他们入股了不少委内瑞拉的油田,在那里与美国的势力激烈角逐,美国并不能压倒他们。委内瑞拉终究是全球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那里殷华与美国,其实已经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
  因此未来,美国石油向这些中国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扩张油气出口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综合看来看去,美国有把握的市场,除了本土(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以外,实际上只有欧盟,欧盟一年的消费量,大约是不到3亿吨,其中至少1亿吨肯定会从欧俄进口,甚至可能达到1.5亿吨,欧洲人自身就在欧俄油田上有巨额投资,他们还修了油气管道,来输送欧俄的油气,毕竟他们从欧俄进口原油和天然气,成本是最低的,欧洲当然喜欢欧俄的廉价能源。
  所以美国石油界的人士,算来算去,发现美国每年产量,大约只有不到9亿吨,在消费上,算是有着靠谱的市场,因此到2012年,将有超过3亿吨,需要在“变动的市场”中,完成销售。
  所谓变动的市场,实际上主要还是中国,也就是他们每年大约2.5亿吨的市场变量,完全没有其它市场,能够填补他们的变动。因此美国的石油产能,其实挺危险的,如果中国加大从中亚和亚俄的进口,就很可能导致美国的油气产能过剩,这种前景自然非常可怕,石油的价格与产能之间,一向是非常刚性的,大跌的可能性,一点都不能低估。
  桑切斯和绿洲石油公司的股东们,因此不能不抱着“抓紧时间抢钱”的心态,来对待当下对页岩油的开采,每一口能够马上出油的油井,都是非常宝贵的印钞机。
  桑切斯自己,其实是最忧虑的,他干了一辈子的石油,这个行业就是他的衣食父母,但他也清醒地认知到,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狂暴发展,石油产业作为能源主要来源的前景,已经是确定无疑的黯淡了,未来如果油气仅作为化工原料使用,现有的市场规模,能够剩下一半,就算好的。
  中国甘肃庆阳,一个国内赫赫有名的石油之城。这里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全市85%的土地下面都有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储量9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万亿立方米,分别占鄂尔多斯盆地总资源量的五分之二和十分之一。可以说是中国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不过这里储油的地址条件很差,每年的开采量其实不大,近年来更是只保持在年产2000万吨左右,这点产量,也是为了保证当地的石油开采能力和工业体系,毕竟这是一个集储运、炼化、销售、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为一体的油气产业集群。否则单从开采的角度,可能都要关闭了。
  虽然庆阳以其油气储量而闻名,但很少人知道,庆阳同样有着页岩油的储量。陇东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完成,十年前建成了一个年产百万吨页岩油开发示范区,即庆城油田。
  在桑切斯们弹冠相庆的时候,中国的能源部长陈方洲,正在视察这个庆城页岩油田,对于企业询问何时可以大规模开采的时候,他却只能含糊以对。美国的页岩油开采,如火如荼,中国这里却因为成本过高,一直只是做技术研发,并没有能大规模开采。而且现在都已经研发到比美国的科技先进一代了——美国是水压开采,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并且产生污染废水,而中国的页岩油开采科技,已经可以使用液化二氧化碳,替代使用淡水,不仅节约了淡水而且没有了废水污染,还能还碳于地下。
  陈方洲只能先安抚,他的内心其实在苦笑,在遥远的未来,这里可能会投产,毕竟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石油总是需要的。但是在短期,从能源的角度出发,应该是根本没有扩产的可能性了。
  如果中国像西方那样把油气作为主要能源,用西方整体作为可比对象的话,每年油气的消耗量,可能要达到40亿吨以上,其中汽柴油按75%炼油比计算,就是30亿吨。如果是这样的消费规模的话,全球的油价都要飞到天上去。所以中国本质上,不可能一直大力推动石油开采的发展,而是必须“去石油化”。
  在中国的未来,油气只能是作为化工原料而继续存在。如果完全不考虑能源用途,中国当下仅需每年45亿吨消耗,就已经绰绰有余,这个数据即使到20年后,也不会超每年67亿吨,因为人口的增长率是在下降的,对这些基础化工原料的需求,自然不会爆炸性的增加。
  光伏、风电、核电都在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接近于完成纯电化阶段,油气在中国就要彻底告别作为能源的时代,怎么可能再生产增长呢?
  按照未来每年平均5.5亿吨的消耗,中国自产的油气,一定会跌落到1.5亿吨左右,另外4亿吨进口,油气对中国出口是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肯定要保他们的一定收入的,从中亚、亚俄到非洲,4亿吨随便一分配,额度就没有了,这都没算中东这些地方。
  按照陈方洲掌握的情报,中央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最终的油气战略,他自己也参与了战略的一部分提案,不过对于最终的战略,他也不清楚。但很清晰的趋势是,国内的油气产量即将大幅下降,没有任何人可以扭转这个趋势了。
  新战略的代价,自然是中国石油系统,只会为了维持产业链,而保证最精华的一部分存在。例如页岩油开采这样的,肯定是只会研发储备相关开采科技,而根本不会大规模生产了,油气的未来,就和其它矿产,例如铁矿铜矿一样,仍然是极重要的矿产资源,但不再是更重要的能源了,它只能走向“普通化”。
  不过中央决策未定,他还不能对这些地方的同志明确地表示意见。最后他只能对庆城油田的同志们表示,国家正在制定能源的相关意见政策,大家还是等待中央文件的决策吧。
  陈方洲的认识是正确的,中央酝酿已久的能源新战略即将发布,这将是有史以来对全球市场“杀伤力最强”的能源战略,远远超出美国人的想象。
  “能源转原料”的油气时代变迁,无疑是削弱美国的犀利武器,这在李思华《遗国策》中反复提及,中央一直都非常重视。
  现在定下来的策略主轴,就是宣布从2013年起,用五年的时间,到2017年底,中国将彻底告别石油能源时代,每年以递减20%的规模,直到从2018年开始,完全停止使用油气化石能源。
  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很有讲究的。
  政治上,避开了特朗普的主要任期,让他有充分的本钱,制造美国内部更深刻的冲突,完成他的政治使命。
  经济上,中国初级数字化社会建成,而全球各社会主义国家配套中国的发展,一轮新的产业升级,也接近于完成,能够保证全球工业的主要体系,在竞争力上,不会受到底层劳动力越来越廉价的美欧冲击。
  最重要的,就是中国自身能源格局的跃迁,确实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例如西藏光伏海和海东风电带,两大超级工程,都是从1998到1999年开启的,本来的执行周期虽然是30年,但到了20年左右,也有要完成的阶段任务,目前看来还可以提前12年完成。所以到2017年,两大工程实现2020左右必须的发电能力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中国又不是仅有这两个工程,在发展光伏和风电的发电能力,其它地域相关的较小规模的光伏和风电的电力建设,多了去了。其余核电、水电的发展,也按照计划在走,不会出现太多的拖期。
  所以无论如何算,到2017年,化石能源作为发电来源,都可以完全退场。不仅仅是油气退出而已,包括煤炭也是一样。整体化石矿产作为能源的历史,在中国到此为止。
  这对于全球能源市场的冲击,自然是核弹级的,其实用核弹来形容,恐怕都不足以描述,至少也要升一级,是氢弹级的!
  按照中央的规划,中国从12亿吨油气消费开始,5年要削减7亿吨油气(削减到5亿吨消费为止),意味着每年要削减20%即1.4亿吨油气,全球市场在5年内,每年要消失1.4亿吨市场,5年后消失7亿吨的市场!没有哪一个其它新兴的市场,或者老市场的消费增长,能够弥补如此多的市场损失!
  中国自身的产能,如同陈方洲的预料,要削减到1亿吨,而其余每年4亿吨的消费,几乎全部用于中国进口石油的4大区域,包括中亚、亚俄、非洲、两伊,所以对他们的进口规模受到的影响不断太大,但油气价格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中央在过渡的6年时间(公告的2012年加上实际执行的2013到2017年)内,给予这些国家每桶原油进口30元人民币/桶的保护价。这个价格大致相当于当下的37美元/桶,相比现在的67美元/桶左右,少了30美元/桶的利润,自然是重大的损失,但是时代的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油气,不再是保证国家富裕和发展资金的可靠来源,在产业上的地位,将急剧下降。
  好在这些国家在中国长年的支持下,现在大致都发展得不错,就算是新生的中亚五国与亚俄,也都发展了近20年嘛,国家产业各方面的基础还是坚实的。中国是他们的拐棍,但总不能外出走路,就依靠这根拐棍,自己的腿脚,总还是要有些力气的。
  按照中央的预计,这一场“能源跃迁大冲击”,必然导致全球能源市场的短期崩溃,这对于欧盟是利好,但对于美国和欧俄,则肯定是重大的打击。
  中央能源研究中心的数据模型表明,一旦中国公布新政后,油价崩盘,很可能会跌破20美元/桶,此后市场稳定后的回升,也很难突破25美元/桶,即使美国加强海湾战争也没有办法,沙特本来就只剩下2亿吨/年的产能。
  而且产能在这个冲击中只不过是一部分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既然是第一个,未来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跟上,油气作为能源的历史,已经进入了尾声,金融炒作的原理,就是所谓的炒作“预期”,而这个预期,马上就消失了,未来油气市场还会存在,但炒作的理由,只会变成产量与全球经济发展强弱之间的博弈。
  如果未来油价保留在25美元/桶以下,那么美国的页岩油产业,加拿大的油砂产业,都会完全出局,因为生产成本都高于25美元/桶。美国此前对石油产业的庞大投资,将在短期内化为乌有。算下来,只有部分美国本土和海外油田,以及美国控制的一些墨西哥油田,仍然能保留良好的利润,当然与过去是完全不可比的了,美国石油业的暴利阶段,将完全结束。
  美国的现状,是去工业化已经发展到癌症的程度,长期的高油价,使其制造业体系,相对于华盟的社会主义国家系统,完全没有竞争力。金融业随着美元的使用范围萎缩,情况也不妙,现在最后一根支柱石油业崩坍,那么美国跌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前景,已经是非常明晰,虽然北美资源丰富,但失去了油气的暴利后,靠着出口矿产和农产品,是不足以支撑其过去的奢侈消费体系的。
  欧俄也比较够呛,因为他们的石油成本,毕竟都是开发北部靠近北极圈的地域,成本也高达1518美元/桶,所以未来肯定是“薄利多销”,失去了油气的丰厚利润,普京复兴俄罗斯的梦想,也失去了最大的财政资源。
  倒是如果海湾战争因此结束,沙特会是最稳的石油生产国,因为其生产成本,大约在35美元/桶,油气的利润,对于他们而言,仍然是暴利,只不过这种利润回到了几十年前,不再是高油价下的超级暴利。
  新的能源时代,开始加速酝酿。
  第449章 能源跃迁的超级冲击
  西元2012年1月16日,国务院批复了中国能源部的《关于我国能源应用转化的行动纲领》文件,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文件,立即在国际能源市场,引发了全球前所未有的海啸!
  除了早已得到通知,并已与中国多次协调应对策略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以及两伊以外,其余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目瞪口呆!石油消费国,自然是心花怒放,虽然自身没有中国的科技,但以后用油气肯定是廉价了,而一部分的石油出口国,则如丧考妣,油气作为能源的末日,没想到这么快就到来了。
  显然,也不是所有的石油出口国都是如丧考妣的,例如沙特,对于这个公告非常兴奋,他们终于看到了结束海湾战争,收复领土和油田的真正希望——很明显,美国人从油气出口上获得的暴利必然结束,用战争摧毁沙特石油生产能力的战略,在未来没有意义了,而且接下来美国窘迫的财政,将使得他们对也门胡塞组织的支持肯定缩减,而且按照美国佬翻脸无情的个性,恐怕直接抛弃了也门,也是完全可能的。
  只要沙特能回到从前,油价价格低廉也无所谓,反正沙特的生产成本,永远是全球最低的,一定能让这个国家,还是能活得比较舒服。
  仅次于沙特,最淡定的则是两伊,无论是伊朗还是伊拉克,其油气的生产成本,都只比沙特略高10%20%。沙特等海湾七国、伊拉克、伊朗,这是全球的油气生产“低成本三角”。就像两伊,油价将要大跌,他们对于中国可能也是有怨气的,但这种怨气也是有限的,毕竟这不是中国有意要打压他们的利益,而是历史趋势,已经走到了这个转折点,即使中国推迟,也迟不了几年,该来的还是要来。
  在社会主义国家这面,相对困难的,其实是非洲的石油出口国,例如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等。不过承受力还是有的,在原时空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成本都在20多美元/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太落后,导致油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太高,还有社会动乱和非常普遍的盗油,并不是因为太难开采,或者是油田的质量太差造成的。
  在新时空当然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现在的测算,这些国家平均的产油成本,能够控制在15美元/桶以下,略低于欧俄的成本。至于中亚和亚俄,他们应用的都是中国最先进的开采技术,而且离开中国最近,通过管道的运输费是最低的,总体成本恐怕比起非洲来,还要略低。
  所以全球市场简单评估,必须被出清的,就是美国和南美的石油产能,除了美国和加拿大以外,委瑞内拉和巴西肯定是重灾区,委内瑞拉是因为石油品质低劣(油砂),而巴西的油田,完全是深海油田,成本天生就高。
  另一个遭到重击的,就是英国,因为它的北海油田部分,生产成本是全球最高的。复杂的海上地质构造和多变的气候,导致其管道、生产平台和终端等基础设施,不断加速老化,不断推升了设备升级和维护的费用。现在英国的油气生产成本,已经超过了40美元/桶,基本上中国这个公告一出,英国的石油生产即将变成历史了。
  相比英国要好一些的,是挪威,虽然与英国共享北海油田,但挪威的区块要好得多,其生产成本大约在20美元左右,这是由于油田都处于挪威远海的缘故。当然,这个20美元/桶的成本还是很危险的,如果未来油价在25美元/桶左右稳定下来,利润率也不过是25%,只相当于一个普通的产业了。
  全球的石油消费量,5年以后的预测本来是在30亿吨左右,各国油田的产能配置,也是与这个数字大致匹配的。但现在中国要缩减7亿吨,大致是缩减了23%,但其实不止,因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中相对发达的,也会开始这个过程,所以至少要预估25%,也就是1/4规模市场的缩减。该死的,自然是高成本的油田。
  单单用25美元/桶这个成本来比较,美国要出清的高成本产能,高达7亿吨,再考虑全球其它高成本产能出清,给美国留下的空间,至少缩减6亿吨是必须的,这意味着美国本来预计到2012拥有的12亿吨产能,必须在5年的时间内削减一半——中国发出的这颗雷霆,大头都是美国人硬顶了。
  所以美国石油业,未来最后的格局,多半只能是:6亿吨产能中,5亿吨满足国内,1亿吨出口,相当于交换美国缺少的油品。石油业接下来将长期在低利润环境下运行。此时美国国内常规的油气生产(非页岩油),成本其实也在20美元/桶左右,在国际上实在是竞争力不强。这是因为20美元的成本中,资本开支就高达7.5美元以上——金融寡头的抽成很高。
  消息传开,美国和欧洲,1月16日的石油市场全面暴跌(美国时间比中国时间晚8个小时,欧洲也差不多),现货还能稳在25美元/桶以上,但期货市场完全崩溃,直接打出了负油价,谁他妈的还想在未来用高价接盘?损失保证金,比起未来高价接盘,损失要小得多。很多期货商甚至宁可倒贴,也要赶紧脱手。这是夺路逃命的时候,任何的迟疑,只能导致裤衩都不剩下,难道要上天台,作为完美的谢的场吗?
  血雨腥风,横扫了全球的石油交易及其衍生品市场,接下来的十多天,纽约和伦敦这两个城市,上天台的人数破千,完全是大萧条一般的场景,毕竟西方世界的两大石油交易所——美国纽约石油交易所,以及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就在这两个城市。
  早就做好准备,在这次由石油危机带起的金融风暴中,做空石油和石油集团的股票债券,赚钱赚得疯掉的中国在美隐秘财团们,例如先锋集团等,其“老板”们,看着账面上庞大的美元数字,都在发呆,他娘的美国和欧洲,还有什么优质点的资产可以买呢?好像很困难呀?
  其实还是有可以买的,不过人家未必肯接受美元交易,只能用赚到的欧元来购买欧洲资产。法国、德国等一票缺乏能源的欧洲国家,这可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终于熬过了高能源的十多年,大半条命,都已经去掉了,但还是等到了“久病如初愈”的转折时刻。无论是德国总理默克尔,还是法国总统萨科齐,高兴得都要哭了。他娘的美国佬,中国人终于代表上帝,惩罚了你们!
  有了低油价的新环境,至少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欧洲的制造业,终于可以回血了,原来美国内部能源与欧洲能源的“双倍价差”,将在低油价环境下,不复存在,美国产业的成本,不再对欧洲拥有优势。
  这些年欧盟各国,硬着头皮走中国人的新能源之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发展仍然很慢,替代化石能源可以说遥遥无期,甚至让欧洲恢复了不少的煤炭能源体系。
  欧洲的气候,其实发展光伏,没有太多优势,日照不足,未来竞争力也有限。本来可以重点发展海上风电的,可是渔民组织以及极右翼政客,对于发展风电极力阻扰,内部都不团结,自然进展都很慢。而且由于设备和关键配件,都要从gc主义的中国进口,这也让很多其它组织的政客不满意。
  就算是光伏,也是碰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问题,例如很多政客,要求限制在绿地上进行项目开发,要求开发商必须证明光伏项目,并不会破坏土壤或妨碍其农业用途;而有些政客和白左民众,为了维持原本的遗址和生态环境,甚至公然抗议光伏建设项目。
  他娘的,所谓的“绿色和平”与“环保生态”,原来是中国这个gc主义国家,用来恶心欧美的ngo套路,结果现在真的在欧洲,形成了庞大的影响力,直接被白左和绿党,变成了他们的核心主张。中国人ngo搞的鬼,也太成功了。
  默克尔和萨科齐面对欧洲的能源困境,这些年来各种推动,都是收效甚微。但现在中国人的出手,完全改变了基本面,至少欧洲使用原来的化石能源,不再有高成本的困扰,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逐步地推动新能源,不至于要在内部激烈冲突地来强推。
  西元2012年1月19日,美国华盛顿白宫。
  最后一年任期的特朗普,瘫坐在大班椅上,他已经没有力气,再继续痛骂中国佬了。冷静下来,其实他也能认知,既然中国人已经具备了用新能源完全替代油气的能力,那么这就已经是历史的趋势,这一天,或早或晚,肯定会到来,现在只不过是这一天的到来,远远早于美国人自己的预料罢了。或者更实际点,是美国人一直沉溺于石油财富的妄想中,没有能够提高警觉,观察现实世界的变化。
  3天前他刚刚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可是暴跳如雷,中国人在他最后的任期,狠狠地刺了他一刀,让他不能“完美地卸任”。他本来对自己的任期,还是蛮自豪的,自己担任的这8年,算得上是美国30多年以来最好的8年,去年即2011年的gdp,已经突破了7万亿美元,美国人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2万多美元,虽然与中国的差距,还是越来越大,现在已经相差27倍以上了,但中国就是一个怪胎,没办法比较。如果不去与中国比较的话,至少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仍然算得是一枝独秀的。
  现在冷静下来想想,这任期最后的一年,美国经济一塌糊涂是肯定的了,本来以为共和党在自己的领导下,推出新人竞选成功并不困难,但现在可能就是一个奢望了,民主党肯定会借此机会,卷土重来。
  特朗普很清楚,石油市场崩坍后,美国几乎所有的产业,还有美元都不太妙。三大产业,石油、金融和军工。金融业本来就很大程度上寄生在石油产业上,石油业崩塌了,金融的空间自然更加缩小。军工业,缺乏了石油业带来的财富,没钱了还发展个鬼。
  美元更是不妙,这些年美元其实也是“石油美元”,不过其实质锚定的,是美国自身体系的石油产能而已,并不是中东的石油捆绑。既然石油业崩坍了,美元的国际信用,可以说是跌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低点——外国人还要绿纸来干什么呢?
  接下来美国靠什么发展呢?去掉金融其它的服务业,都是附属在美国石油、建筑这些失业上的,大家都没钱了,还消费个鬼的服务业?服务业怎么可能支撑得起来呢?
  美国的出路,应该是利用低油价时代带来的低成本,利用美国加拿大和南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利用经济危机下,美国人中形成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形成新的“低成本能源+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的金三角,重新复兴美国制造业,制造业复兴了,自然带动其它行业,包括金融业和服务业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