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0节
  第437章 金融风暴席卷美国
  西元2001年5月的一天,纽约,这是阳光明媚的春天。
  加西亚是一名交易员,他此时却顾不上窗外明媚的春光,他盯着电脑上的股票数据和图形变化,脸色变得惨白,冷汗爬满了他的额头。
  这是他根本没有想到的场景,明明美国降息的可能性要超过90%,所以最近的股市暴涨了一波,大家都觉得好时光要来了,可是突然的暴跌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开了杠杆,如果再跌下去,必然会爆仓,自己已经无力再增加保证金了,公司也不会同意。
  电脑里弹出一条快讯: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检察人员指控他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预估高达210亿美元。
  加西亚目瞪口呆,麦道夫可以算是美国所有金融业从业者心目中的超级大佬,加西亚本人就是麦道夫的崇拜者,原来他是一个骗子?今天的股市暴跌,是因为他的事件吗?
  加西亚回忆着有关麦道夫那些著名的故事。此人在1960年成立伯纳德·l·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后,这家神秘的公司,一直保持着超越其它公司的稳定回报。投资者每月都可以得到1%的回报,有几年回报甚至达到了每月2%,整整40年如此稳定的回报,使得麦道夫已经成为了美国金融界的一座高山,而现在这座高山崩塌了。
  股市仍然在下跌,加西亚发现自己管理的交易账户已经爆仓,他反而平静了下来,他关上了交易软件,用电脑查阅起了麦道夫案件的相关报道。
  此人的手法也不复杂,就是典型的庞氏金字塔式骗局,无非是高息揽入投资,然后不断发展下线,用新纳入的资金,来偿还前期客户的回报。这种骗局,一旦有大客户要求赎回投资,而在那个时候如果新纳入的资金不足以偿还,就会“爆仓”露陷。麦道夫这一次,正是因为欧洲的一家投资机构,要求赎回其投资的35亿美元,而麦道夫无力支付,事件才爆发了。
  本来这样的骗局不难识破,但麦道夫的个人骗术确实高明,他很擅长说服别人,而且承诺的回报不算太高,只保证每年10%之内的托底回报,这使得他的骗局得以长期维持。而且随着他坚持得越久,名气就越大,以至于到后来人们都认为把钱交给麦道夫投资,是最稳妥的。西方经济已经有30年左右都不太好,可是麦道夫居然能一直维持超过10%的年回报率,这不是没有人怀疑过,但都被他掩饰过去了,一直到40年后的今天,才暴雷。
  加西亚发现,自己没法鄙视麦道夫,相反,他感觉到自己更钦佩了。这个家伙,在40年里,骗了2000多名富人投资他的机构,这些富人每一个都见多识广、目光锐利,但都被麦道夫骗了过去。
  今天的下跌不正常,冷静下来后,加西亚意识到这背后,肯定有股庞大的力量在兴风作浪,他们就是在做“反预期”的操作,好洗劫自己这样的小人物、小基金。如果说麦道夫是骗子,这些财阀大概就是强盗。美国的金融圈,想靠自己的“能力”发财,简直就是一场幻梦。自己没有能看破这种格局,当然就逃不脱被收割。
  加西亚当然不知道,在原时空,这个麦道夫一直要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才会暴露。在新时空,由于某种特殊神秘力量的介入,麦道夫暴雷的时间,提前了7年。事实上,这样的一个事件,并不足以推动美国股市的趋势,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所以它被用来作为一个操作的开场事件。
  不过这些都与加西亚无关,他整理了一下衣着,苦笑了一笑,真是可悲的一生,看了看镜子里那个憔悴到似乎已经人到中年的男子,他觉得自己已经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了。他的神色平静了下来,走出门关上了自己的办公室,然后坐电梯来到顶层,走上了大厦的天台。
  天气真好,他感叹了一声,闭上眼睛,他从天台上跳了下去,再见了,这个见鬼的美国!
  各种谣言,已经在金融投资圈蔓延,例如某某基金投资麦道夫,巨亏20亿美元,面临清盘,正在抛售其持有的大额股票。类似的有名有姓的传闻,就不下十余宗,让很多美国人觉得,大量的投资基金,都牵扯进了麦道夫事件,因此发生了重大亏损,于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要求赎回自己的基金份额。
  在传言渲染下的环境,一些基金被大量赎回,于是只好加入抛售股票的行列,这使得先锋等华尔街财团的操作,更加顺利,带起了更强的暴跌节奏。
  不过这个时候,那些著名分析师都认为,暴跌是短期的,因为麦道夫事件只是一个孤案,不可能影响股市的根本趋势。大多数的投资投者认为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总不可能因为一个麦道夫事件,就打垮了美国股市?他们于是选择咬牙硬挺。
  可是第一天的暴跌之后,第二天、第三天都是暴跌,整个跌幅已经超过了20%,美股进入了技术性熊市。分析师们都沉默了,他们不知道背后的力量是什么。sec(美国证监会)也出面,号称要调查做空力量,是否合法,而美国总统希拉里也出面,声称美国经济基本面良好,股市不具备大跌的条件。
  然而第四天继续暴跌,到上午十点多,答案终于来了,美国的次贷危机,相比原时空提前爆发!
  在新时空,由于美国的经济困境,远比原时空要强,各行业都采取了金融的方式,来强化销售,房地产就是其中的最大一块。
  美国与全世界一样,买房者几乎都需要长期贷款,但美国与其它国家不太一样的一点,是在美国的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资本主义的不稳定性嘛。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买房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则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要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说白了,这些人的还款能力很弱,风险很高,华尔街一早就知道肯定有些人是还不上的。但为什么要开发这样的产品呢?因为衍生品市场,他们可以把这些次级贷款打包卖掉,理由还很充分——确实有些人还不上,但有些人是可以的,打包在一起,规模大了,彼此相互综合,“风险还是可控”,这样的贷款包,还是有利可图的。
  但问题是,由于希拉里他们收割欧洲的国策,这两三年美国处于高息阶段,这导致大量的次级贷款人,由于利息的上升,他们无法偿还贷款了,坏账率变得很高——次级贷款除了头两年,是固定利率以外,其余年份都是浮动利率,美元利率提升,自然还贷金额加重。
  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高息环境下却卖不到高价,导致大面积亏损。
  此前先锋集团等华尔街财团,一直帮助着两房公司遮掩此事,就是认为这是一场大危机,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引爆,而此时的股市大跌,就是用这个事件作为“中心事件”,否则这些华尔街财团,也没有那么牛,明明加息变减息后,大环境有利于股市上涨,所以凭什么制造美国的大跌呢?其它机构又不是傻子,发现美股基本面没问题,就会冲出来做他们的对手盘,那不就麻烦了吗?
  最近的几天,一些其它的财团一直在观望,就是不知道先锋这些机构,手里到底有怎样的筹码,他们在搜寻答案。等到次贷事件爆发,他们恍然大悟,于是加入了做空的行列,美股在第四天,继续暴跌13%,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也没有能阻止股市的暴跌。导致sec不得不宣布,美股停止交易3天,作为“冷静期”。
  而在这几天的时间中,人们对于次贷危机的评估越来越严重。
  近三十年来,美国社会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美国民众超前消费,次贷危机,说白了就是寅吃卯粮、疯狂消费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却一直呈下降态势。据统计,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美国的平均小时工资仅仅与30年前持平,而一名30多岁男人的收入,则比30年前同样年纪的人,低了12%。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流入到富人的腰包,几十年来,美国贫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总需求不断萎缩,房子也不好卖,如何扩大销售呢?天才们发现,可以把房地产交易,转换为金融交易,通过次贷扩大房产销售,再把次贷带来的风险,用“策略组合”加以化解。
  这实际上已经接近金融诈骗了,偏偏从里根时代开始,其中政策的一个重点,就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后,美国一直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所谓的金融创新。例如著名的《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就规定储蓄机构可以购买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发放商业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甚至购买垃圾债券。
  这样的政策环境,为次贷危机的发酵,准备了完美的温床。以至于其发展到了恐怖的规模,现在经济学家们预测危机带来的损失,恐怕将在2000亿美元以上,而且不断传来的信息,美国的各大投行,甚至很多欧洲的投资机构,都卷入了次贷危机,例如美林和雷曼这样的机构,恐怕单个损失就会达到数十亿美元。
  这就不是麦道夫事件能够相比的了,美国住房市场,可以说是美国“实体经济”最大的市场,而且由于金融杠杆,又放大了n倍规模,这一下子,是真的动摇美国的国本了。
  美国股市,甚至是欧洲股市,都是一泻千里,sec两次暂停交易,都没有能阻止股市的暴跌,一直到十几天后,美国股指都已经跌破了原来的一半水平的时候,才勉强稳定下来了,此时美联储对于股市的注资,已经超过了1200亿美元,必须拯救那些卷入次贷危机的大机构嘛,当然还是必须有人用来祭刀,可怜的雷曼,并没有能逃脱原时空的命运,在新时空,它也只能破产告终。
  就在大家惊魂初定,以为这一轮大跌的主要幅度已经告终的时候,第三颗巨雷又炸响了——多家美股公司,爆出其资产负债表,资不抵债,他们的股东用各种方式,掏空企业,卷走利润,只剩下空壳公司。在股东掏空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法行径。
  如果在平常,这些大企业还可以各种公关解释,强行挽回公众信心,但此时美国股民和机构的信心,何其薄弱?他们的公关没有人相信,而且近期这样的事件不断爆出,让人们发现,其实这是美股的普遍事件。一个股市中大量的龙头股,原来本质却是空壳资不抵债的公司,这对美国人的冲击太大了,很多人完全丧失了对股市的信心,股市凭什么能扛得住呢?
  新一轮的大暴跌又开始了,美国证监会sec也失去了控制力,希拉里和美联储多次喊话和注入资金,最终得到的结果也不过是,美国股市最终在最高点大约32%的位置,才终于见底了。
  这一次的暴跌,堪比1929年大萧条危机,而且在短期内发生,可谓迅雷不及掩耳,大量的美国金融机构,因此破产关闭,全国因此而自杀的人,都超过了上万,一片凄风苦雨,使得美国经济,直接转入了经济危机。
  这一波危机还使得美国民怨沸腾,无数的美国人第一次认知到,原来美国的金融和大企业是如此的黑暗,华尔街贪得无厌,故意包装垃圾次贷产品;大企业股东们同样贪婪,金钱的刺激让他们忘了如何做好企业,而是不断地掏空企业,对比中国已经全球闻名的2%创始人收益条例,他们尤其痛感所谓“企业家”的贪婪无度,其实最终反而会毁了企业。
  很多美国人在网络上感叹,生平第一次深刻地认知,中国人对所谓“企业家”和股东的严格限制,才是有道理的,以往觉得企业家做大企业,分享主要利润,是天经地义,现在发现中国人说,企业家如果只追求金钱,就肯定做不好企业,才是普世真理。
  如果只是单一的一个事件,恐怕这一次危机,也就能够很快过去。但问题是连续3大事件,从麦道夫诈骗,再到次贷金融崩塌,再到最后的大企业股东普遍性掏空企业资产,都证明了一件事情——整个美国的金融体系,充斥着欺骗、收割和不公,这让无数的投资人,丧失了对美国金融和企业的信心,这就不是短期可以弥补的了,股市沉底之后,反弹变得微弱,无数人认栽出场,而不是等待契机,继续投资。
  股市的恶化,同时严重冲击了债市,美国的金融和企业一塌糊涂,难道美国的国债就可以信任了?国债本身已经是美国gdp总规模的110%左右,基本上都觉得美国已经没有还清的可能性,只能是不断地“发新还旧”,但是美国金融和产业双双受挫,继续发行国债,不就是单纯的开动印钞机印刷绿纸吗?
  美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的功能,眼看着严重衰减,欧洲寻找了人民币作为托底,本来就是去美元化的一种,他们今后会在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寻找平衡,通过这种多元化来制衡。这一招其实非常厉害,严重地影响了投资人对美元的长期信心,现在没有多少人认为,美元还能长期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储备货币而存在,只是认为美元,仍然是西方最强的货币,但也只是多种货币中的最强,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罢了。
  这些年庞大的超发美元,变得没有去处,于是大量涌入了大宗物资市场,美元既然作用减少,那么就不能储备太多,干脆换成真实的物资才保险。
  大宗物资飙涨,物价因此飙涨,通膨以远超最初的想象升高,一场资本主义世界自从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长期经济危机开始了。
  希拉里、克林顿乃至美国的主人们,这一阶段也是目瞪口呆,没想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美国的情况就已经急转直下,要改善当前的危机,那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做到的了。
  不要说是美国上层吃惊,中国相关的各部委,在美国的隐秘财团,以及cfia同样感到非常震惊,美国形势的演变,居然会变成了一场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行动目标。当初不过是想发动一场台风,结果最终却演变成了空前的海啸,这效果也太好了不是?
  不过这种严重的情势,对于他们完成任务是很有利的,这一次的收益,都被他们投入了对美国关键制造业企业的股权收购上,诸如通用电气、福特和通用、adm、迪尔公司、雅培、赛默飞、3m电气、霍尼韦尔、丹纳赫等公司,持股比例都达到了10%左右,虽然不足以控制这些美国最重要的制造业企业,但作为重要股东,给他们接下来的发展设置障碍,则是足够了。
  没有去触碰的,主要是军工五巨头,以及医药企业这些方面。前者是太过敏感,后者则是因为美国医药集团是非常护犊子的,收购这些企业的股权,易于引发在美国内部财阀们的激烈斗争——现在还没有到这个时机。
  相关的情况,被汇报给身体已经不太好的李思华后,她也不能不感到吃惊。她对赵云腾感叹说:“这说明美国的底子,已经变得千疮百孔了,他们内部的问题太大了,没有了世界霸权,光靠他们国家的内部管理能力,制止不了危机的连续和反复出现。我们的行动,其实不过是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干柴本身就在那里。”
  这一次的美国,不,是全西方的经济危机,可以说让中央士气大振——原来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孱弱到了这个地步!不过李思华与新任的总书记黄明涛商量,无需激进,保持原来的节奏就可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还是要避免速胜论。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就更需要谨慎,不能给美国翻盘的机会。
  一个影响深远的新时代,开始了。
  第438章 从精欧精美到精中的全球文化
  亚历山大·武契奇凝望着夜色中灯火辉煌的仰光港,心里似喜似悲,他对中国的感觉很复杂。
  武契奇这一次,是作为名存实亡的南斯拉夫联盟信息部长,实际上的塞尔维亚信息部长访华的。
  虽然只是信息部长,访华只是关于技术贸易的内容,但作为塞尔维亚明显的未来政治的青年领袖,他很想从中国这里,得到未来塞尔维亚发展的契机。
  从南斯拉夫到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人在前苏联解体后,遭遇了太多挫折,尤其是4年多以前(1997年)的科索沃战争,更是塞尔维亚民族的奇耻大辱,大量设施被北约空袭炸毁,总统米洛舍维奇被欧盟审判,塞尔维亚民族发源地的科索沃被独立。虽然也是资本主义共和国,但实质上整个塞尔维亚民族,被欧盟视为贱民。
  武契奇知道,要得到中国的支持是很困难的,他也不过是再尝试一下而已。4年多以前南斯拉夫也曾经向中国求援,但得到的反应是冷淡的:中国不可能介入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战争,中国只会保护“华盟”中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中国并不是世界的宪兵和警察,没有义务,介入南斯拉夫与西方之间的事务。
  有这种结果一点都不奇怪,说实话,东欧这些国家的民族,在“华盟”社会主义国家体系那边,至少在心理上,都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叛徒,比贱民还要低一级,这些年东欧包括南斯拉夫在内,与华盟国家都只是勉强保留着外交关系,但双边往来,都降到了最低程度,基本上是互不理睬。
  塞尔维亚眼下的困境,在中国人眼中恐怕是叛徒应有的下场,既然你们的民族选择了资本主义,就要承担选择的代价,求仁得仁,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武契奇今年(2002年)刚刚32岁,他对于过去的南斯拉夫是没有心理负担的,按照他自己对历史的研究和青年时的亲历,他觉得塞尔维亚是无法抗拒资本主义化的,当时的民心已散,所有的政治人物,都倾向于西方,没有经历后来的惨痛教训,谁也扭转不了这种趋势。
  当然,如果当时南斯拉夫,不,只要南联盟(塞尔维亚加上黑山),如果保留了社会主义,就肯定能得到中国的支持。那么,今天的南联盟就必然是东欧最亮的一颗星,以中国的力量,南联盟的经济、军事都会是整个东欧最强的,生活水平肯定也是最高的,更不会有什么科索沃独立出去,就连波黑,可能也都能收复。
  但当时,米洛舍维奇等政客怎么会选择中国呢?怎么可能逆民意呢?历史没有假如,一步错就步步错,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即使到现在,自己也拿不出让塞尔维亚重返社会主义这样的筹码,国内的政治格局已经固化,自己并没有力量,能够逆反现在的资本主义体制,除非是让中国出兵,但中国凭什么要这样干呢?塞尔维亚有什么利益能让中国动心呢?显然没有,中国人又不是欧洲或者俄罗斯,对巴尔干半岛那样地感兴趣。
  但是,塞尔维亚要复兴,就必须进入中国的阵营;塞尔维亚要破局,也必须跳出欧洲看中国。武契奇对此确信无疑,他觉得,这是历史的大趋势。
  武契奇个人的思想,从十几年前开始到现在,大致就是一个从精欧精美到精中的过渡过程。
  年少时精欧和精美都是很自然的,南斯拉夫还存在的时候,其实因为比较独立于前苏联,欧共体对于南斯拉夫很支持,政治需要嘛,不想让南斯拉夫完全被前苏联控制。所以那个时代南斯拉夫,得以与资本主义欧洲自如地开展贸易和往来,自然受到欧洲的影响很深,七八十年代的欧洲,正好也是其发展得最好的时代,远比南斯拉夫发达和富足的生活,使得南斯拉夫的年轻一代“精欧”是最自然不过的。
  等到苏联崩溃,南斯拉夫也解体,“精欧”开始转向“精美”,也是很自然的。一方面塞尔维亚人发现欧洲人其实对他们是歧视的,尤其是德国人,塞尔维亚是德国打通巴尔干半岛能源通道最大的障碍,很多民族事件背后,都有德国人的影子,所以对欧洲的好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则是认知到了美国的力量远远比欧洲强大,美国的生活方式也更“民主和自由”,把塞尔维亚的希望,寄托在了美国人的身上。
  然而这些年下来,国内虽然还有大量的精欧和精美者,但塞尔维亚人中的精英分子,例如武契奇这样的,早已不在有这种天真的想法。作为一个小国,他们开始“精中”。
  这并不是由于对欧美绝望而发生的“爱恨转移”,他们还没有那么幼稚。而是他们觉得历史的大势,在前苏联崩溃后的10年时间内,已经变得非常显著,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都正在从历史舞台的主角位置退却,直到完全消失,新的历史,主角将是中国人的天下,塞尔维亚唯有跟随中国,才能实现复兴。
  这一次由美国带动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把整个欧洲都扫了进去,东欧地区变得更为凄惨。武契奇他们也因此觉得,不能再等了,至少要先与中国,建立起新的良好关系。他这次访华,可以说还带着团队的共同意愿。
  武契奇是精通中文的,这其实并不奇怪。在新时空,像他这样的欧洲人有很多。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已经30多年了,现在中文几乎是所有国家教育外语上最重要的一门语言,在他们这样的精英群体中更是普及,已经不下于英语。不过汉语比较难学,多数人掌握的程度,达不到英语那样。其实在武契奇看来,这并不是汉语难学的缘故,而是思维模式的问题,中华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异质性太大,以欧洲的思维去理解汉语,自然要比较困难一些。
  有着中文底子,他这些年对于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思想趋势,都是比较熟悉的,这让他现在成为了一个政治上的“精中”分子,他的精中,与现在欧洲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那种喜好中国文化“精中”当然不一样,他是认同中国已经走通了一条人类向更高层次文明攀爬的大道,而且这条大道,是人类已知的道路中唯一已经走通的,这才是中国最吸引他的地方。
  东升西降,而西方还不待见塞尔维亚,为什么塞尔维亚要在西方这颗腐烂的树木上栖身呢?塞尔维亚的出路在东方,武契奇出神地想着这些。
  政治家们想的事情,青少年是不知道也不关心的。
  杰克森与布罗迪两人,正在仰光城的大街上闲逛,准备去大吃一顿。
  “你们好!我是仰光晚报的记者,能不能采访你们一下呢?”?两人被一家报社的女记者,拦住了采访。
  看到是漂亮的女记者,两人笑嘻嘻地对视了一眼,他们对采访倒是不忌讳,还有点小兴奋,以前可从来没有什么记者,会采访他们。
  记者名叫张芸,在采访时倒是自己吃了一惊,这两人的汉语也太好了,而且字正腔圆,如果不是目睹两人的形貌,而是只听声音,她一定分辨不出,这居然是外国人在说汉语。
  张芸感兴趣的,是他们为什么来到中国,以及现在对中国有什么感觉,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什么考虑?两人对她的问题,倒是知无不言,本来就是两个比较单纯的大男孩。
  这两人来自爱尔兰,是在仰光留学的,他们的学校是仰光师范大学,并不算是第一流的大学,在中国大概属于第四档次。不过,这已经是他们能获得中国留学的最好机会了,他们可考不上中国那些鼎鼎有名的大学。
  杰克森与布罗迪两人,虽然都是爱尔兰人,其实来中国前并不认识,他们是在这所大学里认识的。因为发现在这所不知名的大学里,居然还有自己国家的“同胞”,使得两人迅速地熟悉了起来,而且变成了朋友,两人都有很多的共同话题,因为他们发现,对于中国当代文化,例如玄幻小说、影视动漫、游戏音乐,以及现实的餐饮娱乐,都有着相当共性的喜好,一言以蔽之,两人都是“精中”,而且兴趣爱好比较一致。
  他们的汉语那么好,正是因为从小就浸润在中国文化的各种娱乐平台之中,从最早的想看懂原版影视和动漫,到后来直接阅读中文书籍刊物,以及网络上的语音对话等等,慢慢地中文就过关了。
  能够来到中国,两人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他们都是不太关心政治的人,喜欢享受生活。可是这些年欧洲经济一团糟,治安也变得非常不好,那里的现实生活让他们觉得很压抑。作为中华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对于中国的情况从网络上,以及书籍刊物上都了解了不少,一直非常向往,说白了,厌倦了欧洲现在的情况,想寻找“一点光明”,安静地享受生活,这是他们想办法来华的主要原因。
  这两人的家庭情况都还可以,杰克森的父亲是都柏林的一名资深会计师,算是爱尔兰的高收入打工人;而布罗迪的父亲则是爱尔兰的“体制内”,是市政管理的官员。所以家里能够支持他们的留学费用,不用像其它大多数的欧洲青年,如果想到中国留学,能凑出学费就不错了,其它的要靠在中国“勤工俭学”赚取费用,或者本事大的,有着优秀的成绩,可以申请中国学校的各种奖学金。
  张芸心想,这两人家庭都属于“上中产阶级”,难怪对于来中国留学,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压力。这些年来华的西方留学生,总数已经达到了大几十万,大多数其实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算太好,支持他们的学业很吃力,来到中国后多数人其实也不可能靠奖学金生活,毕竟优秀者总是少数,所以这些留学生大多数要勤工俭学,有留学生的学校通常都会有专门的部门,帮助这些人寻找一些临时工作,例如洗车打杂之类的,不过中国可没有美国那么多的洗盘子的工作,过于简单的,都被自动化机械替代了。
  “你们毕业以后,是想留在中国,还是回国发展呢?”
  杰克森毫不犹豫地抢先回答:“当然想留在中国啰,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留的下来。”
  布罗迪补充解释到,两人都想留在中国,他们都已经适应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嘛,当然不想回到越来越混乱的欧洲。不过要留在中国,对他们而言还是有些困难的,毕业时直接申请移民中国,通过审批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到时候可能先申请长期工作签证,然后再寻求未来的移民机会。
  张芸点点头,她知道,近年来不少西方留学生,都是以工作签证的方式先留在中国,相当于获得中国的绿卡,然后57年的时间,累积满了“工作积分”和“贡献值”,才能获得移民的批准。
  她好奇地问两人:“爱尔兰现在也混乱吗?倒是没有听说过。”
  布罗迪摇头叹息:“爱尔兰一直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产业,原来都以农牧业为主,我们那可是欧洲的农村。本来通过低税率政策,吸引了不少美国和欧洲的投资,化工、制药、机械制造、采矿、纺织、制衣、皮革、造纸等产业总算发展起来了,可是赶上最近这些年,欧洲经济一直不景气,而且最近又是那么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经济情况,实在是糟糕。”
  “这样的情况下,不混乱才是见鬼了,现在首都都柏林都很不安全,那里的夜晚,我们是根本不敢出门的。而且这两年,北爱冲突又兴起了,政治气氛也比较紧张。”
  张芸又问:“像你们这样,从爱尔兰来中国留学的年轻人多吗?”
  两人相互看了看,对这个问题似乎都不太清楚,布罗迪犹犹豫豫地说道:“不太清楚,不过肯定不会太少吧?我高中是st. columba's college毕业的,那是一所私立寄宿及全日制男女混校,我的同学中,当时就有不少说要来中国留学的。基本上到了高中,每个班,都会有人考虑到中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