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43节
戴尔与参谋部和三个旅长商量后,还是决定通过电台,要求从蒙育瓦方向迂回瑞波背后的那两个师,赶紧来支援他们。已经发现了敌军3个师,难道敌军还有更多的兵力吗?这让他们难以想象。他们这个时候还接受不了,需要将对面的军队当成是欧洲大国的敌军。为了稳妥,他们也电告马圭及仁安羌方向的最后2个师,同时加速北上,全军准备聚合。
在英军指挥部协商决策的时候。就在他们战壕南面不到2公里,曹子卿剩余的2个师,已经在挖掘战壕,很快,戴尔的2个师就会被曹子卿整整5个师合围了。
戴尔们焦急等待的4个师,已经不可能抵达了。
从蒙育瓦迂回瑞波方向的2个师,即英印军第11师和12师,由戴尔的参谋长理查德指挥,在接到戴尔的电报前,他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大麻烦。
因为他发现,军队的前面和后面,都出现了敌军,他们已经被截断在中间了。这个时候他迟疑了,迟疑的原因是由于情报匮乏,他无从对敌军的实力做出清晰的判断。最后他还是选择就地防守,挖掘战壕。
他的军队现在所处的地形还不错,这是他下决心的原因之一。此地有水源、有起伏丘陵,还有茂密的植被,相对地形复杂,利于防守。他想先看一看,敌军的战力,再决定是决战、防守还是突围。
理查德并不知道,敌军已经变更了部署,他的防守决定,葬送了这只军队活下去的最后可能。
在曹子卿部对戴尔军的两个野炮团突袭得手后,立即拍发了电报,告诉率领南线7个师的徐向前,让徐向前已经不用再截断戴尔这两个师的后路,因为曹子卿自身率领的5个师,已经执行完成了这一个任务,接下来用炮群磨,也能把戴尔部磨死。
徐向前的主要任务,已经变成了围歼蒙育瓦方向的2个师,以及会和西线4个师,将最后剩下的2个英军师再合围在木各县与蒙育瓦之间,形成2个包围圈,用11个师的总兵力,歼灭这4个师。
徐向前立即重新组织了军队的部署,西线4个师,立即截断了从蒙育瓦北上的道路,并向两边延伸开来,挡住了理查德2个师的北上之路,并开始三方合围,而徐向前派出的2个师,立即从木各北上,堵上了理查德的后撤之路,在理查德挖掘战壕组织防御的时候,总共6个师的部队已经开始从他的四面搜索包围圈,几乎以4:1的比例合围了理查德部。
而徐向前自己率领的5个师,则在占领木各之后,南下向由英印军第15师、16师迎头而去,争取合围这最后的2个师。现在的态势是,英军分成了三块,而我军则已经完成了对其中两块的合围。
当理查德收到戴尔的电报,但他的部署已经无法马上变更,他决心在测试敌军战力后,如果有机可趁,那就击破当面之敌,北上与戴尔部汇合。
戴尔这个时候,觉得自己几乎要晕过去了。英军的两架侦察机,拍到了理查德部已经被合围的照片。当侦察机回到机场,照片立即被冲洗出来,而负责解读的情报人员一看,就呆傻了,现在不仅是戴尔告急,而且理查德也已经被合围,敌军究竟有多少兵力?
现在的焦点,变成了那最后的2个师是否要后撤,如果撤退,戴尔和理查德部也许都会在合围之下被消灭,但这2个师会和在仰光的1个师,3个师也许还能建立英国在缅甸的最后防线。但如果不撤退,那么这2个师再顶上去,能解围吗?一旦失败,英国在缅甸的统治,就可能全面崩溃。
戴尔冷静了下来,他已经见识过了自己遭遇的敌军的战斗力,他觉得并不会比英印军差多少。既然敌军敢于合围理查德部,那么如果敌军的战斗力和当前之敌是一个等级的话,理查德部很可能不幸。现在的当午之急,是让那最后2个师,不会再损失,电告他们撤退到仁安羌防守吧。至于自己这里,立即组织向南突围撤退,这个时候他还以为自己的背后不会有太多敌军。
英印军第15师、16师接获电令,不敢迟疑,立即开始转向撤退,他们是半机械化部队,有一些卡车,但主要用来载运火炮,但步兵大多数需要步行。因此后撤的速度不是很快。
这两个师撤退的时候,被一直跟踪的我军侦察兵察觉,当徐向前收到情报,他决定,将一部分卡车集中起来,先把一个师,快速送到仁安羌北部,在那个位置,挡住南逃的两个英印师。为了运输便利,他们只能携带轻武器和轻炮。徐向前下了死命令,就算他们全军战死,也要将这两个英印师拦住!以等待主力部队赶到歼灭敌人。丁韶率领的第15师,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实际上丁韶15师,并不能乘坐卡车,一路舒舒服服地抵达预定阻击地点,因为有一段路是没有公路的,他们至少还要步行30公里。
这个时候如果有侦察机在空中,就会发现,以木各为核心的地域,出现了一个奇景,英军撤退的两个师,沿着木谷—稍埠—仁安羌的方向,是一条竖线,而在他们背后大约100多公里,有一条更大的竖线,向着同一个方向延伸,而木谷经绞帕东再到仁安羌的公路上,则有一溜烟更快的一条竖线,三条竖线,通向同一个方向——仁安羌。
英国缅甸总督英尼斯,呆坐在他的大班椅上,面无表情。今天对他来说,是“历史上最长的一天”,军事行动仅仅出兵一天,戴尔打败,现在被迫突围,不知道能否成功;理查德部全面被围,凶多吉少;最后的2个师开始全面撤退。一连串的坏消息,让他已经震惊得无可再震惊。
他知道,自己的缅甸总督,已经是过去式了。而且一定会被追责,他这个总督是怎么当的,在他的眼皮子地下,居然崛起了如此强大的一股力量,足以对抗,甚至是消灭帝国6~7个正规师的军力,简直是不可思议!
单单从今天情报人员对侦察机照片的解读,敌军至少出现了9个师的兵力。这简直是一个新兴国家了。不仅是他的总督地位,就连英国在缅甸的辉煌时刻,说不定也要落下帷幕了。
缅甸的侦察机数量远远不足,一共只有3架。现在军情局已经要求印度方面,尽快增加侦察机的数量,以搞清楚敌军的真实实力。可是这一切,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呢?他将是帝国的罪人,会以帝国最失败的殖民地总督的名义,记入史册。
王纪自然不知道陆地战场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他正在执行消灭那4艘昆虫级炮艇的任务。
他和特种二团的同志们,正在夜幕下盯着那4艘停泊的炮艇,白天他们都在巡逻,不好下手,只能等到晚上。
一直在港区监视的战士报告,有些军官和士兵,换了常服去城里了,应该是去寻欢作乐。不过每条炮艇都有人驻守。王纪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虽然敌军有纪律,但目前明显没有戒心。在这个年代人们对于特种作战还非常陌生。
大约10点多,正是这个时代人们比较习惯于睡眠,而且刚刚睡着不久的时候。大约快20个“鲨鱼皮蛙人”,开始向4艘炮艇潜泳过去,所谓鲨鱼皮只是对样式的形容,是李思华画出样式,让美国制作潜水服的厂家生产的,现在海南自己也能生产。
这些蛙人拿着滑板,进入水中,他们将滑板放在身下的水利,产生浮力,然后整个人趴上去,用手做桨,向着炮艇轻轻滑去,黑色的“鲨鱼皮”让他们非常隐蔽,偶尔有人注意到,恐怕也会以为那是江水里的大鱼。
蛙人队的中队长陈小华,游在队伍的最前列,今天的伊洛瓦底江,似乎格外平静,远处传来浪涛声,而在岸边,则似乎水波不兴。他轻轻地擦了一把脸上的水珠,回头看了一眼同伴,转身继续游着。
每个蛙人的身上,都背着一颗特制的磁性水雷。这也是李思华褥德国羊毛的成果。历史上德国在1939年9月二次大战爆发时,将磁性水雷投入战争,一举炸沉了英国17条战舰。李思华派人去德国谈合作时,就安排与德国就此技术进行联合研发,其实就是李思华出资金,德国科学家研发,所以现在早早地就出来了。李思华要求研发磁性水雷,其实本来是想在缺乏海军的被动情况下,多一种对抗武器而已,普通的磁性水雷体积比较大。现在陈小华们使用的,则是专门为特种作战定制的一批小型水雷。
这批小型磁性水雷,起爆电路上放置了时间装置,可以预设爆炸时间,等到时间结束,起爆电路接通,磁针受到舰船磁场的作用而发生转动,水雷就会按事先设定的方式爆炸。
接近4艘炮艇的时候,一群蛙人已经分散开来,各自从各个角度接近不同的炮艇,他们要将磁性水雷放置在各艘炮艇的多个关键位置的外壳上。
王纪用望远镜观察着,可是一点点月光下,看得模模糊糊,他心里有点着急,按捺下自己的心情,他默念着,要相信同志们。
陈小华取下北上的背带,取出磁性水雷,设置好15分钟的时间,然后轻轻地将水雷的磁向,贴近炮艇外壳,他还得用点力控制住,避免磁性相吸,一下子撞过去,发出太大的响声,“滴”的一声轻响,水雷牢牢地贴住了炮艇,水雷上的计时表,也开始轻声滴答地走动,他松了一口气。
他轻轻地游动,检查着其它同志的安装,不一会,全部都安装好了,他打了一个手势,全体回游。事实上,这个行动他们已经用民船演练了几百遍,所有的蛙人战士,对于操作,都是已经熟极而流。
蛙人们轻轻游动远去,炮艇上没有动静,可能都睡熟了,没有注意到有值班人员走动,或许,这并不是他们的巡逻时间。
王纪终于看到了返回的陈小华们。陈小华看到王纪,向他打了一个“ok”的手势,王纪舒了一口气。
蛙人们上岸收拾衣物。王纪则将实现牢牢地盯住了那4艘炮艇,不时地看着时间。这短促的15分钟,对所有的同志似乎都很漫长。
“轰轰轰”,连续的爆炸声响起,4艘炮艇上,各种器件乱舞飞出,大伙燃起,炮艇剧烈震荡,向外歪斜,有船员哭喊着跑出船舱,像无头苍蝇一样。他们已经站不稳,有人跌入了水里。很快,4艘已经半残的炮艇划入了泊位下的水里,船沉了。
同志们兴奋地击掌相贺,王纪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说道:“好了,我们的任务完成,撤退吧。”他其实不知道,对于这4艘威胁的担忧,已经被我军陆地的行动化解了。
英国军情五局驻仰光情报站的新任站长艾利森,烦躁地在他的办公室走来走去,不时地抓着自己的头发。
他的前任是个蠢货,不但没有搞清楚缅甸反抗势力的来头和实力,反而连自己的老巢,都被敌人灭掉了。可怜他从印度刚刚上任,还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坐稳,就要面对当下的极度窘境——自从昨天英军大败,理查森部,甚至被合围,从印度、伦敦各个部门来的咨询和斥责,就像狂风暴雨一样,向他袭来。他愤怒地想着,给我时间!现在我他妈的和你们一样,什么都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不去问我的前任,他在这个鬼地方已经三年了!
他知道,如果他不能在短时间内搞清楚,那么他也许就会是军情局历史上,任期最短的一位情报站站长了。
前任给他留下的唯一线索,是可能有日本人在捣鬼,可是花了偌大的力气,却迄今都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怎么查呢?
他一屁股坐到沙发上,有点颓丧。嗯,死猪不怕开水烫,先照着常规程序吧,要求军队把他们观察到的一切,汇总给我们,然后进行情报分析,也许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至于总部的责难和催逼,那些官僚,懂个屁,就把所有的一切,都推到前任身上,反正总部也知道,自己刚刚上任,他们对我的要求,实在是太过分了。
英军还没有被消灭,然而,就算是不利的消息刚刚传出,也引起了不少的涟漪。英国在缅甸,真的有大麻烦了。
第72章 缅甸第二次反围剿(三)
6月10日的下午,戴尔有点颓丧地坐在战壕里,他现在已经一点都不讲究绅士风范了。
昨天野炮团覆灭,他率领的2个师退入战壕后,下午立即试图突围,然而被坚决地打了回来,在南面方向的敌军,也出现了两个新的番号,这让他绝望,已经出现5个师了,而且已经把失去炮兵的自己团团围住,如何突围?看起来噩运恐怕将会降临了。
他远远望去,敌军还在挖掘壕沟,要把英军牢牢锁住,他知道,在敌军完成工事后,可能就是连续的炮击,然后就是总攻。他不觉有点胆寒。
现在已经是下午,他上午带领部队,至少打了三次冲锋,可是无一例外,英勇的士兵们都倒在了进攻的路上,现在,他只有收缩防守了。
敌人的喇叭里,用英语和几种印地语,开始招降。目前军队还没有出现不稳的状况,大英帝国的军队,终究有自己的骄傲,怎么能向缅甸土著投降呢?不过,对面的这些人真的是缅甸土著吗?有熟悉当地种族的军官告诉他,对面的似乎都是华人,他们在缅甸不是少数民族吗?什么时候发展了如此大的势力?
几乎在同时,理查德脸色黑得像乌云,他注视着敌军不断延伸的战壕,这些战壕正向着英军的方向,不断接近。
当他接到戴尔的电报,同时发现自己被合围时,立即停下了修筑工事,敌军是有意识要全面合围自己,原来计划的暂时防守计划有着巨大风险。他整合了部队,试图在敌军尚未完成全部合围之际,以重炮轰击南面的敌军,打开突围的路径。
然而那是怎样的一场炮战?敌军部分炮群向着他突围中的部队开炮,他的两个野炮团立即停下来还击,结果就被敌军大炮群掌握了精确的英军炮群位置,不到5分钟后,敌军就从南线的三面,有超过500门以上的重炮轰击,在这样的打击下,自身炮群的数量太少,远远不是对手,很快就损失太大。
野炮团赶紧带着剩下的火炮分散,然后力图机动性地对敌军炮群还击。可是只要炮兵露头,就会迎来对方炮群的“面打击”。每开一次炮,几乎都是一次生死之间的挑战。现在,野炮团剩余的140mm重炮,已经不足20门,其余的轻炮,还剩余相对较多,可是,已经完全无法与敌军炮群抗衡了。
理查德的步兵集群配合野炮团撤退,边打边退,退回了昨天他准备的工事,其实工事都没有完成,勉强有几条壕沟而已。也只能先这样的,北面的敌军,也已经逼近了这里,无路可撤。
敌军的步兵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从2公里多外,就开始挖掘“向心壕沟”,四面八方地向着己方的阵地接近,他们是想减少伤亡。
理查德对应地安排所有的士兵,立即挖掘加深战壕,准备躲避敌军炮群打击和步兵通过向心壕沟的攻击。虽然他表面上还向士兵们表现出无畏的英勇气质,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已经绝望了,用简陋的工事,对抗敌军超大炮群的攻击,能有什么侥幸吗?
6月10日的傍晚,丁韶的腿上被弹片割到,已经负了伤。他心里想着,打得有点憋屈。
他们从北向南,一路狂奔,终于在仁安羌以北20公里的地方停下来,他们已经感到了南撤英印军2个师的前头。而这个地方,已经是他们仓促之间,能找到的地形最好的阻击阵地了。
道路的两边有小山,能够构筑李思华在部队中推行的“反斜面阵地”,可以短期抵御大炮的轰击,炮弹会越过山头,不能直接打击到阵地。而在大炮停下,敌军步兵开始攻击的时候,队伍就可以从反斜面阵地上迅速出来,占领山头,阻击敌军。如此反复,就能在减少伤亡的情况下完成阻击任务。
两边的阻击阵地,最重要的武器就是10挺马克沁重机枪和不到20门山炮和迫击炮。就这点相对的“重武器”,最后20公里步行的时候,拖累了不少速度。卡车上携带了一些独轮车,在卡车无法通行后,就用独轮车载着这些重机枪和小炮,道路崎岖,实在是快步起来,让丁韶焦急不已。可是,如果连这样的武器都没有的话,如何阻止敌军的突围呢?
丁韶让部队将公路挖断了几处,每处都试图构成与公路十字交叉的战壕,这些横向的战壕之间,再挖掘斜线战壕,构成各种“z”字型的组合。在这些战壕与路边小山之间,再挖掘交通战壕,以随时补充前线战壕的兵力。他准备按照“前轻后重”的原则布置兵力,以最好地对付敌军重炮群的打击。
大约只有半天的时间,下午三点多的时候,丁韶的战壕群还没有能完成,敌军已经赶到。他只能让前线队伍进入战壕,而后面的一些部队,继续挖掘。
敌军将领显然很快明白了英军的处境,他们别无选择。其重炮群就位后,立即开始对丁韶15师的阵地进行轰击。这让丁韶很憋屈,自己师的野炮团没有能带来,否则怎么会这样?
在他们出发前,已经预计到最危险的,就是要对抗敌军重炮对己方阵地的轰击。所以在卡车上携带了一些钢铁支架,尽量让修筑的工事能牢固一些。就算是这样,丁韶也心疼地看着一些局部的战壕,在重炮的轰击下崩塌。
超过3分钟的炮击结束,丁韶立即命令前线部队进入战壕,同样是一批人负责对抗,另一批人立即挖通被掩埋的战壕。
敌军的步兵,分开呈散兵线,开始进攻。越来越近,第一次他们还不了解我军,就让他们先吃一个亏。丁韶沉住气,100米、50米、30米,“开火!”军号声响起,重机枪、轻机枪、步枪的声音几乎同时响起,二十门轻型山炮和迫击炮的呼啸声响起,而最前线战壕里的士兵们,几乎同时扔出手雷,发射掷弹筒,敌军的进攻一线部队中,到处是爆炸和血迹,整个队伍立即就矮了下去,在100米之内的几乎没有再站起来的,他们开始撤退了。
在敌军撤退后不到5分钟,敌军重炮的轰鸣声又响起来,丁韶已经尽量让前线壕沟中的同志们撤退到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待炮声结束再进入战壕对抗。
时间流逝,英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对于步兵的使用也不再吝惜,到了后面,甚至是接近于日本式的“密集猪突”,显然,敌军将领非常着急,而且他也不把自己手下这些印度军人当成人,如果是英国的本土士兵,想必他不敢这样做。
这就让丁韶压力如山,预备队一个接一个地补上去,前方伤亡很大。而战壕阵地越来越破碎,丁韶早已放弃了继续挖掘,而是每一次都临时让战士们挖自己的掩体,能保护自己就行。
他一直在接近一线的位置指挥,所以自己也很危险,上一次炮群攻击中,他的大腿被一块弹片割伤。在战斗的间隙中,他还自嘲地想着,差一点,我就成为我军高级军官中,第一位殉职的了,这大概不算是什么好名声。
又对抗了一次进攻,丁韶所部的伤亡已经很大了,他强迫自己不去想,慈不掌兵,必须完成任务。不过这个时候,传来了好消息,让15师全体士气大振。
丁韶事先的一记暗手,发挥了作用。
他事先组织了最精锐的一个小队,每个人装备卡宾枪和手枪,然后配置了若干掷弹筒和炸药包,让他们潜伏在比较远的地方,等待战斗打响过后,寻找机会,看能否突袭敌军炮兵阵地,或者是“斩首”英军的指挥部。这当然是一个近乎自杀的行为,可是同志们毫不犹豫地接受这个光荣的任务。
小队忠实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他们没有能发现英军的指挥部。可是英军炮兵群的位置太明显了,他们尽量潜伏到了接近的位置,然后忍耐下来,等到黄昏天色稍暗,而敌军步兵由于不停调动上前攻击,对于炮群的保护比较懈怠的时候,突然发动了袭击。
小队尽量地杀伤了炮兵,引爆了不少炮弹,炸毁了很多门大炮,等到英军反应过来围攻他们的时候,小队边打边撤,最后牺牲了一多半的同志。代价也是惨重的。
不过成果也是丰硕的,按照小队的汇报,他们至少摧毁了1/3以上的重炮,最关键的,是摧毁了敌军炮群的一个临时军火库。估计这样储备炮弹的军火库,英军能有2~3个就不错了。这将使得接下来英军的炮群打击,威力大减。
消息传出,丁韶15师的同志们一片欢呼,他们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对面英印军的番号也是15师,还有16师。两个师的师长菲尔德和斯托克,这个时候正在焦虑中,已经是晚上,很难掌握进攻,而且对方虽然没有重武器,但是非常顽强,士兵训练有素,士气明显很高,不是能够马上压倒的敌人。
所有两人商量之下,决定要绕开前头的敌人,向东攻击前进,绕行回到仁安羌。这个新方向缺乏公路,一些重炮就只好丢弃,但也没有办法,他们也知道,敌军在此拼命阻击,肯定是援军已经不远,他们如果不赶紧跑,就有可能陷入重围,导致全军覆没。
英军的最后一次进攻格外凶猛,重炮的数量虽然少了,可是这一次,他们完全不吝惜炮弹,足足打了10分钟,此前的进攻一般都是3分钟左右。在炮群攻击后,大队的步兵也变得格外凶狠,丁韶的15师,几乎将预备队全部投入,最终才把这一波敌人的攻势压了下去。
丁韶心中有点猜测,但不敢确定。
这一次的敌人攻势后,战场显得格外宁静,连冷枪都很少。敌军的阵地很快开始喧嚣起来,有侦察战士来汇报,英军撤退了,方向向东!
丁韶立即明白了敌军的意图。但是他现在陷入了两难,由于敌军重炮的攻击,他的伤亡,并不下于英军,离开工事防御体系,去追击敌军的话,可能会被敌军反扑。但是如果不追击,我军的援兵,什么时候能赶到呢?
仿佛是心有灵犀,徐向前的最新电报终于到了,他们已经赶到了附近,离开战场只有几公里了,丁韶立即汇报了最新的情况。
徐向前让丁韶继续坚守阵地,封闭这条出路,而他的五个师大军,则像一把扇子,向着英军2个师逃跑的方向扇了过去。
大约不到半个小时,丁韶就听到了东面枪声开始响起,然后越来越密,打成一片,而接下来,更是有大炮的声音轰鸣,火光冲天,让半个天空都变红了。他叹了一口气,可惜不能参加这最后的决战。
这场围歼战持续了几乎整个夜晚,一直到凌晨,还有局部在激烈战斗,但等到上午九点后,战场终于沉寂了下来,英印军第15师、16师,几乎全军覆灭,能逃出去的败兵溃勇,不到一千人。而两个师的师长菲尔德和斯托克,最后带着指挥部的军官们投降了。这也是我军第一次俘获如此高级别的英军将领。
在投降之前,菲尔德和斯托克向戴尔少将,以及缅甸总督英尼斯,都拍发了电报。
戴尔少将痛苦地低下了头,他知道,同样的噩运,很快会降临到他自己的身上,要投降吗?他想了想,又摇摇头,在他这里,还没有经受战壕战的考验,如果不战而降,最后即使他能回到英国,那也会是无尽的羞辱甚至是牢狱之灾。现在,还是尽力一战吧。他隐瞒了消息,让军官们去激励士兵,我们的援军已经不远了,大家努力奋战吧。
英尼斯则是面无表情,他其实早有猜测。
英尼斯并不知道后世有一个著名的“墨菲定理”,但他几十年的宦海经验,给了他同样的认知: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条规律的证明。
这个时候伦敦的陆军部,已经是人仰马翻,一片混乱。
布鲁克部长面沉如水,缅甸简直是一团糟。2个师已经被全歼,而其余4个师,大概率也会是全军覆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军还没有损失过如此大。显然,英印军面对的不是什么土著的反抗起义军,而是一只还不为英国所知的,拥有强大武装、严格训练和相当规模的现代军队。
我们以为是去剿灭叛乱,结果却是碰上了一场“国战”,布鲁克的脸上露出了苦笑。
在英军指挥部协商决策的时候。就在他们战壕南面不到2公里,曹子卿剩余的2个师,已经在挖掘战壕,很快,戴尔的2个师就会被曹子卿整整5个师合围了。
戴尔们焦急等待的4个师,已经不可能抵达了。
从蒙育瓦迂回瑞波方向的2个师,即英印军第11师和12师,由戴尔的参谋长理查德指挥,在接到戴尔的电报前,他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大麻烦。
因为他发现,军队的前面和后面,都出现了敌军,他们已经被截断在中间了。这个时候他迟疑了,迟疑的原因是由于情报匮乏,他无从对敌军的实力做出清晰的判断。最后他还是选择就地防守,挖掘战壕。
他的军队现在所处的地形还不错,这是他下决心的原因之一。此地有水源、有起伏丘陵,还有茂密的植被,相对地形复杂,利于防守。他想先看一看,敌军的战力,再决定是决战、防守还是突围。
理查德并不知道,敌军已经变更了部署,他的防守决定,葬送了这只军队活下去的最后可能。
在曹子卿部对戴尔军的两个野炮团突袭得手后,立即拍发了电报,告诉率领南线7个师的徐向前,让徐向前已经不用再截断戴尔这两个师的后路,因为曹子卿自身率领的5个师,已经执行完成了这一个任务,接下来用炮群磨,也能把戴尔部磨死。
徐向前的主要任务,已经变成了围歼蒙育瓦方向的2个师,以及会和西线4个师,将最后剩下的2个英军师再合围在木各县与蒙育瓦之间,形成2个包围圈,用11个师的总兵力,歼灭这4个师。
徐向前立即重新组织了军队的部署,西线4个师,立即截断了从蒙育瓦北上的道路,并向两边延伸开来,挡住了理查德2个师的北上之路,并开始三方合围,而徐向前派出的2个师,立即从木各北上,堵上了理查德的后撤之路,在理查德挖掘战壕组织防御的时候,总共6个师的部队已经开始从他的四面搜索包围圈,几乎以4:1的比例合围了理查德部。
而徐向前自己率领的5个师,则在占领木各之后,南下向由英印军第15师、16师迎头而去,争取合围这最后的2个师。现在的态势是,英军分成了三块,而我军则已经完成了对其中两块的合围。
当理查德收到戴尔的电报,但他的部署已经无法马上变更,他决心在测试敌军战力后,如果有机可趁,那就击破当面之敌,北上与戴尔部汇合。
戴尔这个时候,觉得自己几乎要晕过去了。英军的两架侦察机,拍到了理查德部已经被合围的照片。当侦察机回到机场,照片立即被冲洗出来,而负责解读的情报人员一看,就呆傻了,现在不仅是戴尔告急,而且理查德也已经被合围,敌军究竟有多少兵力?
现在的焦点,变成了那最后的2个师是否要后撤,如果撤退,戴尔和理查德部也许都会在合围之下被消灭,但这2个师会和在仰光的1个师,3个师也许还能建立英国在缅甸的最后防线。但如果不撤退,那么这2个师再顶上去,能解围吗?一旦失败,英国在缅甸的统治,就可能全面崩溃。
戴尔冷静了下来,他已经见识过了自己遭遇的敌军的战斗力,他觉得并不会比英印军差多少。既然敌军敢于合围理查德部,那么如果敌军的战斗力和当前之敌是一个等级的话,理查德部很可能不幸。现在的当午之急,是让那最后2个师,不会再损失,电告他们撤退到仁安羌防守吧。至于自己这里,立即组织向南突围撤退,这个时候他还以为自己的背后不会有太多敌军。
英印军第15师、16师接获电令,不敢迟疑,立即开始转向撤退,他们是半机械化部队,有一些卡车,但主要用来载运火炮,但步兵大多数需要步行。因此后撤的速度不是很快。
这两个师撤退的时候,被一直跟踪的我军侦察兵察觉,当徐向前收到情报,他决定,将一部分卡车集中起来,先把一个师,快速送到仁安羌北部,在那个位置,挡住南逃的两个英印师。为了运输便利,他们只能携带轻武器和轻炮。徐向前下了死命令,就算他们全军战死,也要将这两个英印师拦住!以等待主力部队赶到歼灭敌人。丁韶率领的第15师,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实际上丁韶15师,并不能乘坐卡车,一路舒舒服服地抵达预定阻击地点,因为有一段路是没有公路的,他们至少还要步行30公里。
这个时候如果有侦察机在空中,就会发现,以木各为核心的地域,出现了一个奇景,英军撤退的两个师,沿着木谷—稍埠—仁安羌的方向,是一条竖线,而在他们背后大约100多公里,有一条更大的竖线,向着同一个方向延伸,而木谷经绞帕东再到仁安羌的公路上,则有一溜烟更快的一条竖线,三条竖线,通向同一个方向——仁安羌。
英国缅甸总督英尼斯,呆坐在他的大班椅上,面无表情。今天对他来说,是“历史上最长的一天”,军事行动仅仅出兵一天,戴尔打败,现在被迫突围,不知道能否成功;理查德部全面被围,凶多吉少;最后的2个师开始全面撤退。一连串的坏消息,让他已经震惊得无可再震惊。
他知道,自己的缅甸总督,已经是过去式了。而且一定会被追责,他这个总督是怎么当的,在他的眼皮子地下,居然崛起了如此强大的一股力量,足以对抗,甚至是消灭帝国6~7个正规师的军力,简直是不可思议!
单单从今天情报人员对侦察机照片的解读,敌军至少出现了9个师的兵力。这简直是一个新兴国家了。不仅是他的总督地位,就连英国在缅甸的辉煌时刻,说不定也要落下帷幕了。
缅甸的侦察机数量远远不足,一共只有3架。现在军情局已经要求印度方面,尽快增加侦察机的数量,以搞清楚敌军的真实实力。可是这一切,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呢?他将是帝国的罪人,会以帝国最失败的殖民地总督的名义,记入史册。
王纪自然不知道陆地战场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他正在执行消灭那4艘昆虫级炮艇的任务。
他和特种二团的同志们,正在夜幕下盯着那4艘停泊的炮艇,白天他们都在巡逻,不好下手,只能等到晚上。
一直在港区监视的战士报告,有些军官和士兵,换了常服去城里了,应该是去寻欢作乐。不过每条炮艇都有人驻守。王纪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虽然敌军有纪律,但目前明显没有戒心。在这个年代人们对于特种作战还非常陌生。
大约10点多,正是这个时代人们比较习惯于睡眠,而且刚刚睡着不久的时候。大约快20个“鲨鱼皮蛙人”,开始向4艘炮艇潜泳过去,所谓鲨鱼皮只是对样式的形容,是李思华画出样式,让美国制作潜水服的厂家生产的,现在海南自己也能生产。
这些蛙人拿着滑板,进入水中,他们将滑板放在身下的水利,产生浮力,然后整个人趴上去,用手做桨,向着炮艇轻轻滑去,黑色的“鲨鱼皮”让他们非常隐蔽,偶尔有人注意到,恐怕也会以为那是江水里的大鱼。
蛙人队的中队长陈小华,游在队伍的最前列,今天的伊洛瓦底江,似乎格外平静,远处传来浪涛声,而在岸边,则似乎水波不兴。他轻轻地擦了一把脸上的水珠,回头看了一眼同伴,转身继续游着。
每个蛙人的身上,都背着一颗特制的磁性水雷。这也是李思华褥德国羊毛的成果。历史上德国在1939年9月二次大战爆发时,将磁性水雷投入战争,一举炸沉了英国17条战舰。李思华派人去德国谈合作时,就安排与德国就此技术进行联合研发,其实就是李思华出资金,德国科学家研发,所以现在早早地就出来了。李思华要求研发磁性水雷,其实本来是想在缺乏海军的被动情况下,多一种对抗武器而已,普通的磁性水雷体积比较大。现在陈小华们使用的,则是专门为特种作战定制的一批小型水雷。
这批小型磁性水雷,起爆电路上放置了时间装置,可以预设爆炸时间,等到时间结束,起爆电路接通,磁针受到舰船磁场的作用而发生转动,水雷就会按事先设定的方式爆炸。
接近4艘炮艇的时候,一群蛙人已经分散开来,各自从各个角度接近不同的炮艇,他们要将磁性水雷放置在各艘炮艇的多个关键位置的外壳上。
王纪用望远镜观察着,可是一点点月光下,看得模模糊糊,他心里有点着急,按捺下自己的心情,他默念着,要相信同志们。
陈小华取下北上的背带,取出磁性水雷,设置好15分钟的时间,然后轻轻地将水雷的磁向,贴近炮艇外壳,他还得用点力控制住,避免磁性相吸,一下子撞过去,发出太大的响声,“滴”的一声轻响,水雷牢牢地贴住了炮艇,水雷上的计时表,也开始轻声滴答地走动,他松了一口气。
他轻轻地游动,检查着其它同志的安装,不一会,全部都安装好了,他打了一个手势,全体回游。事实上,这个行动他们已经用民船演练了几百遍,所有的蛙人战士,对于操作,都是已经熟极而流。
蛙人们轻轻游动远去,炮艇上没有动静,可能都睡熟了,没有注意到有值班人员走动,或许,这并不是他们的巡逻时间。
王纪终于看到了返回的陈小华们。陈小华看到王纪,向他打了一个“ok”的手势,王纪舒了一口气。
蛙人们上岸收拾衣物。王纪则将实现牢牢地盯住了那4艘炮艇,不时地看着时间。这短促的15分钟,对所有的同志似乎都很漫长。
“轰轰轰”,连续的爆炸声响起,4艘炮艇上,各种器件乱舞飞出,大伙燃起,炮艇剧烈震荡,向外歪斜,有船员哭喊着跑出船舱,像无头苍蝇一样。他们已经站不稳,有人跌入了水里。很快,4艘已经半残的炮艇划入了泊位下的水里,船沉了。
同志们兴奋地击掌相贺,王纪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说道:“好了,我们的任务完成,撤退吧。”他其实不知道,对于这4艘威胁的担忧,已经被我军陆地的行动化解了。
英国军情五局驻仰光情报站的新任站长艾利森,烦躁地在他的办公室走来走去,不时地抓着自己的头发。
他的前任是个蠢货,不但没有搞清楚缅甸反抗势力的来头和实力,反而连自己的老巢,都被敌人灭掉了。可怜他从印度刚刚上任,还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坐稳,就要面对当下的极度窘境——自从昨天英军大败,理查森部,甚至被合围,从印度、伦敦各个部门来的咨询和斥责,就像狂风暴雨一样,向他袭来。他愤怒地想着,给我时间!现在我他妈的和你们一样,什么都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不去问我的前任,他在这个鬼地方已经三年了!
他知道,如果他不能在短时间内搞清楚,那么他也许就会是军情局历史上,任期最短的一位情报站站长了。
前任给他留下的唯一线索,是可能有日本人在捣鬼,可是花了偌大的力气,却迄今都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怎么查呢?
他一屁股坐到沙发上,有点颓丧。嗯,死猪不怕开水烫,先照着常规程序吧,要求军队把他们观察到的一切,汇总给我们,然后进行情报分析,也许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至于总部的责难和催逼,那些官僚,懂个屁,就把所有的一切,都推到前任身上,反正总部也知道,自己刚刚上任,他们对我的要求,实在是太过分了。
英军还没有被消灭,然而,就算是不利的消息刚刚传出,也引起了不少的涟漪。英国在缅甸,真的有大麻烦了。
第72章 缅甸第二次反围剿(三)
6月10日的下午,戴尔有点颓丧地坐在战壕里,他现在已经一点都不讲究绅士风范了。
昨天野炮团覆灭,他率领的2个师退入战壕后,下午立即试图突围,然而被坚决地打了回来,在南面方向的敌军,也出现了两个新的番号,这让他绝望,已经出现5个师了,而且已经把失去炮兵的自己团团围住,如何突围?看起来噩运恐怕将会降临了。
他远远望去,敌军还在挖掘壕沟,要把英军牢牢锁住,他知道,在敌军完成工事后,可能就是连续的炮击,然后就是总攻。他不觉有点胆寒。
现在已经是下午,他上午带领部队,至少打了三次冲锋,可是无一例外,英勇的士兵们都倒在了进攻的路上,现在,他只有收缩防守了。
敌人的喇叭里,用英语和几种印地语,开始招降。目前军队还没有出现不稳的状况,大英帝国的军队,终究有自己的骄傲,怎么能向缅甸土著投降呢?不过,对面的这些人真的是缅甸土著吗?有熟悉当地种族的军官告诉他,对面的似乎都是华人,他们在缅甸不是少数民族吗?什么时候发展了如此大的势力?
几乎在同时,理查德脸色黑得像乌云,他注视着敌军不断延伸的战壕,这些战壕正向着英军的方向,不断接近。
当他接到戴尔的电报,同时发现自己被合围时,立即停下了修筑工事,敌军是有意识要全面合围自己,原来计划的暂时防守计划有着巨大风险。他整合了部队,试图在敌军尚未完成全部合围之际,以重炮轰击南面的敌军,打开突围的路径。
然而那是怎样的一场炮战?敌军部分炮群向着他突围中的部队开炮,他的两个野炮团立即停下来还击,结果就被敌军大炮群掌握了精确的英军炮群位置,不到5分钟后,敌军就从南线的三面,有超过500门以上的重炮轰击,在这样的打击下,自身炮群的数量太少,远远不是对手,很快就损失太大。
野炮团赶紧带着剩下的火炮分散,然后力图机动性地对敌军炮群还击。可是只要炮兵露头,就会迎来对方炮群的“面打击”。每开一次炮,几乎都是一次生死之间的挑战。现在,野炮团剩余的140mm重炮,已经不足20门,其余的轻炮,还剩余相对较多,可是,已经完全无法与敌军炮群抗衡了。
理查德的步兵集群配合野炮团撤退,边打边退,退回了昨天他准备的工事,其实工事都没有完成,勉强有几条壕沟而已。也只能先这样的,北面的敌军,也已经逼近了这里,无路可撤。
敌军的步兵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从2公里多外,就开始挖掘“向心壕沟”,四面八方地向着己方的阵地接近,他们是想减少伤亡。
理查德对应地安排所有的士兵,立即挖掘加深战壕,准备躲避敌军炮群打击和步兵通过向心壕沟的攻击。虽然他表面上还向士兵们表现出无畏的英勇气质,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已经绝望了,用简陋的工事,对抗敌军超大炮群的攻击,能有什么侥幸吗?
6月10日的傍晚,丁韶的腿上被弹片割到,已经负了伤。他心里想着,打得有点憋屈。
他们从北向南,一路狂奔,终于在仁安羌以北20公里的地方停下来,他们已经感到了南撤英印军2个师的前头。而这个地方,已经是他们仓促之间,能找到的地形最好的阻击阵地了。
道路的两边有小山,能够构筑李思华在部队中推行的“反斜面阵地”,可以短期抵御大炮的轰击,炮弹会越过山头,不能直接打击到阵地。而在大炮停下,敌军步兵开始攻击的时候,队伍就可以从反斜面阵地上迅速出来,占领山头,阻击敌军。如此反复,就能在减少伤亡的情况下完成阻击任务。
两边的阻击阵地,最重要的武器就是10挺马克沁重机枪和不到20门山炮和迫击炮。就这点相对的“重武器”,最后20公里步行的时候,拖累了不少速度。卡车上携带了一些独轮车,在卡车无法通行后,就用独轮车载着这些重机枪和小炮,道路崎岖,实在是快步起来,让丁韶焦急不已。可是,如果连这样的武器都没有的话,如何阻止敌军的突围呢?
丁韶让部队将公路挖断了几处,每处都试图构成与公路十字交叉的战壕,这些横向的战壕之间,再挖掘斜线战壕,构成各种“z”字型的组合。在这些战壕与路边小山之间,再挖掘交通战壕,以随时补充前线战壕的兵力。他准备按照“前轻后重”的原则布置兵力,以最好地对付敌军重炮群的打击。
大约只有半天的时间,下午三点多的时候,丁韶的战壕群还没有能完成,敌军已经赶到。他只能让前线队伍进入战壕,而后面的一些部队,继续挖掘。
敌军将领显然很快明白了英军的处境,他们别无选择。其重炮群就位后,立即开始对丁韶15师的阵地进行轰击。这让丁韶很憋屈,自己师的野炮团没有能带来,否则怎么会这样?
在他们出发前,已经预计到最危险的,就是要对抗敌军重炮对己方阵地的轰击。所以在卡车上携带了一些钢铁支架,尽量让修筑的工事能牢固一些。就算是这样,丁韶也心疼地看着一些局部的战壕,在重炮的轰击下崩塌。
超过3分钟的炮击结束,丁韶立即命令前线部队进入战壕,同样是一批人负责对抗,另一批人立即挖通被掩埋的战壕。
敌军的步兵,分开呈散兵线,开始进攻。越来越近,第一次他们还不了解我军,就让他们先吃一个亏。丁韶沉住气,100米、50米、30米,“开火!”军号声响起,重机枪、轻机枪、步枪的声音几乎同时响起,二十门轻型山炮和迫击炮的呼啸声响起,而最前线战壕里的士兵们,几乎同时扔出手雷,发射掷弹筒,敌军的进攻一线部队中,到处是爆炸和血迹,整个队伍立即就矮了下去,在100米之内的几乎没有再站起来的,他们开始撤退了。
在敌军撤退后不到5分钟,敌军重炮的轰鸣声又响起来,丁韶已经尽量让前线壕沟中的同志们撤退到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待炮声结束再进入战壕对抗。
时间流逝,英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对于步兵的使用也不再吝惜,到了后面,甚至是接近于日本式的“密集猪突”,显然,敌军将领非常着急,而且他也不把自己手下这些印度军人当成人,如果是英国的本土士兵,想必他不敢这样做。
这就让丁韶压力如山,预备队一个接一个地补上去,前方伤亡很大。而战壕阵地越来越破碎,丁韶早已放弃了继续挖掘,而是每一次都临时让战士们挖自己的掩体,能保护自己就行。
他一直在接近一线的位置指挥,所以自己也很危险,上一次炮群攻击中,他的大腿被一块弹片割伤。在战斗的间隙中,他还自嘲地想着,差一点,我就成为我军高级军官中,第一位殉职的了,这大概不算是什么好名声。
又对抗了一次进攻,丁韶所部的伤亡已经很大了,他强迫自己不去想,慈不掌兵,必须完成任务。不过这个时候,传来了好消息,让15师全体士气大振。
丁韶事先的一记暗手,发挥了作用。
他事先组织了最精锐的一个小队,每个人装备卡宾枪和手枪,然后配置了若干掷弹筒和炸药包,让他们潜伏在比较远的地方,等待战斗打响过后,寻找机会,看能否突袭敌军炮兵阵地,或者是“斩首”英军的指挥部。这当然是一个近乎自杀的行为,可是同志们毫不犹豫地接受这个光荣的任务。
小队忠实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他们没有能发现英军的指挥部。可是英军炮兵群的位置太明显了,他们尽量潜伏到了接近的位置,然后忍耐下来,等到黄昏天色稍暗,而敌军步兵由于不停调动上前攻击,对于炮群的保护比较懈怠的时候,突然发动了袭击。
小队尽量地杀伤了炮兵,引爆了不少炮弹,炸毁了很多门大炮,等到英军反应过来围攻他们的时候,小队边打边撤,最后牺牲了一多半的同志。代价也是惨重的。
不过成果也是丰硕的,按照小队的汇报,他们至少摧毁了1/3以上的重炮,最关键的,是摧毁了敌军炮群的一个临时军火库。估计这样储备炮弹的军火库,英军能有2~3个就不错了。这将使得接下来英军的炮群打击,威力大减。
消息传出,丁韶15师的同志们一片欢呼,他们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对面英印军的番号也是15师,还有16师。两个师的师长菲尔德和斯托克,这个时候正在焦虑中,已经是晚上,很难掌握进攻,而且对方虽然没有重武器,但是非常顽强,士兵训练有素,士气明显很高,不是能够马上压倒的敌人。
所有两人商量之下,决定要绕开前头的敌人,向东攻击前进,绕行回到仁安羌。这个新方向缺乏公路,一些重炮就只好丢弃,但也没有办法,他们也知道,敌军在此拼命阻击,肯定是援军已经不远,他们如果不赶紧跑,就有可能陷入重围,导致全军覆没。
英军的最后一次进攻格外凶猛,重炮的数量虽然少了,可是这一次,他们完全不吝惜炮弹,足足打了10分钟,此前的进攻一般都是3分钟左右。在炮群攻击后,大队的步兵也变得格外凶狠,丁韶的15师,几乎将预备队全部投入,最终才把这一波敌人的攻势压了下去。
丁韶心中有点猜测,但不敢确定。
这一次的敌人攻势后,战场显得格外宁静,连冷枪都很少。敌军的阵地很快开始喧嚣起来,有侦察战士来汇报,英军撤退了,方向向东!
丁韶立即明白了敌军的意图。但是他现在陷入了两难,由于敌军重炮的攻击,他的伤亡,并不下于英军,离开工事防御体系,去追击敌军的话,可能会被敌军反扑。但是如果不追击,我军的援兵,什么时候能赶到呢?
仿佛是心有灵犀,徐向前的最新电报终于到了,他们已经赶到了附近,离开战场只有几公里了,丁韶立即汇报了最新的情况。
徐向前让丁韶继续坚守阵地,封闭这条出路,而他的五个师大军,则像一把扇子,向着英军2个师逃跑的方向扇了过去。
大约不到半个小时,丁韶就听到了东面枪声开始响起,然后越来越密,打成一片,而接下来,更是有大炮的声音轰鸣,火光冲天,让半个天空都变红了。他叹了一口气,可惜不能参加这最后的决战。
这场围歼战持续了几乎整个夜晚,一直到凌晨,还有局部在激烈战斗,但等到上午九点后,战场终于沉寂了下来,英印军第15师、16师,几乎全军覆灭,能逃出去的败兵溃勇,不到一千人。而两个师的师长菲尔德和斯托克,最后带着指挥部的军官们投降了。这也是我军第一次俘获如此高级别的英军将领。
在投降之前,菲尔德和斯托克向戴尔少将,以及缅甸总督英尼斯,都拍发了电报。
戴尔少将痛苦地低下了头,他知道,同样的噩运,很快会降临到他自己的身上,要投降吗?他想了想,又摇摇头,在他这里,还没有经受战壕战的考验,如果不战而降,最后即使他能回到英国,那也会是无尽的羞辱甚至是牢狱之灾。现在,还是尽力一战吧。他隐瞒了消息,让军官们去激励士兵,我们的援军已经不远了,大家努力奋战吧。
英尼斯则是面无表情,他其实早有猜测。
英尼斯并不知道后世有一个著名的“墨菲定理”,但他几十年的宦海经验,给了他同样的认知: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条规律的证明。
这个时候伦敦的陆军部,已经是人仰马翻,一片混乱。
布鲁克部长面沉如水,缅甸简直是一团糟。2个师已经被全歼,而其余4个师,大概率也会是全军覆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军还没有损失过如此大。显然,英印军面对的不是什么土著的反抗起义军,而是一只还不为英国所知的,拥有强大武装、严格训练和相当规模的现代军队。
我们以为是去剿灭叛乱,结果却是碰上了一场“国战”,布鲁克的脸上露出了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