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42节
  四、在海南陵水等飞行基地,我军的空军初步成型。全部650架战机均已到位,在4月中缅甸的4个机场完成建设后,大约400架战机将转场缅甸,以对抗未来英国可能的派遣空军。美国现在没有像样的轰炸机,第一种b-10历史上只用了几年就被淘汰,而b-17,要等到1938年后,且未必能获得。所以最大的希望还是德国。不过至少也是明年甚至是1935年了。
  五、为了缅甸的工业建设,从海南调集了10万比较熟练的初级技术人员和工人,这让海南元气大伤,做出了很大牺牲。缅甸的同志们,一定要加快自身的工业建设,尤其是工业教育。
  六、对缅甸的工业布局,将超过1500个工厂。实际上,到现在收购的美国各类工厂,已经超过了5000个。但很多暂时无法利用,工业人口不够,技术掌握不到位。但不管怎样,海南保留1500个工厂,其余3500个,全部输运缅甸。在1933到1934年底,要求缅甸根据地至少要将1500个工厂开起来。其余的2000个工厂,可以等到占领云贵后,在云南和贵州建设开工。
  七、今年七月后,我们第一批的工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约有12万人,包括美国返回的5万,以及海南的7万。其中2万人留给海南,而其余10万人,全部分配缅甸,增强缅甸的工业建设力量,缅甸的1500个工厂指标,就主要靠发挥这10万用工业技术组织起来的人才资源。海南的7万人,本来应该到1934年才毕业的,但海南的教育体系,为了工业建设而不断加强教育,使得第一批学员与美国同期毕业。
  八、高级人才方面,必须等到与英国的关系稳定下来,目前在海南的2万多美国技术人员中,到时候会超过1万5千人配置缅甸,但注意美国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开始好转,预计多数美国技术人员,我们最多聘用他们到1935~1936年,在之后,就留不住了。不过从1935年开始,预计我们每年可以补充2000人以上的高级人才,以及2000人以上的次高级人才。我们要争取,形成高级人才的阶梯补充。
  九、根据地对已占领的区域,要加快全面的社会改造,尽快稳定根据地的治理基础。一些前期就已经建设的水泥厂、砖厂等民用工厂,要充分发挥产能,让乡寨的建设加速,在本年度,要尽量完成1000个乡寨、即容纳500万人的建设体量,在1934年再完成建设第二批1000个乡寨,这样全部1000万的农村人口,就能建立起稳固的统治根基。在1935年后,则根据实际需求,完成全部所需乡寨的建设。
  十、对于城市的建设,从海南调遣的大批干部,要立即组成精干的管理团队,对于接管的城市进行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需要坚持海南城市发展的规则规定。
  十一、对于地方的独立势力,坚决斗争。要贯彻消灭所有剥削食利阶层组成的上层建筑的原则,我们与他们之间,是不可能妥协的。现在的妥协,只会留下未来更大的祸患,影响根据地的稳定。消灭上层,用乡寨和工业吸纳劳动人口,用组织和教育塑造底层人民,才是我们的道路。
  这样的政策,必然导致一些血腥,但这都是值得的。乡寨的建设过程,就是消灭乡村旧有上层建筑的过程;而城市的建设过程,同样是消灭城市旧有上层建筑的过程。我们,绝不妥协。
  十二、缅甸的矿业开发,除了帕敢煤钢化综合工业体外,比较重要的还包括实皆省蒙育瓦的莱比塘铜矿、掸邦北部的铅锌银包德温矿等。最重要的当然是石油,李思华提供了缅甸区域19个陆上油田和气田的地理位置,根据地需要组织勘探队伍,对这19个油气田进行勘探,选择开采条件好的进行建设。利用仁安羌油田的技术基础,建设多个缅甸油气田开采基地。而相关的石化大工业,也会围绕着这些油气田,在周边区域择地建设。
  会后,根据会议精神,缅甸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和调整,一系列的文件发出,已经初步建立的各级管理组织,开始按照政策方针,落实各项工作。
  第70章 缅甸第二次反围剿(一)
  1933年的5月,根据地帕敢总部。
  李思华正在阅读来自各方面的情报,从伦敦、印度几个港口、新加坡、到仰光等情报站。原来在印度是没有那么多情报点的,最近几个月紧急建立了印度情报网络,由于初建,现在只能是监控几个港口,以及印度陆路通往缅甸的道路。
  英军增援的4个师已经出发,英国本土派遣了运兵船,从海上将这4个师海运缅甸,不过只派了2艘驱逐舰护航,说明其海军并没有真正的动作,英国对我们的判断仍然是缅甸的“独立势力”。
  英军从海上来,并不意外。历史上三次英缅战争,都是如此。从印度到缅甸的陆路都是崎岖山路,不利行军。这样大部队的调遣,还是海运方便。抵达后的英军,会如何动作呢?
  指挥部和参谋部的研究认为,大概率英军还是会汇集曼德勒。原因并不复杂,迄今我们在若开邦的活动,在表面上是很平静的,这个邦在英国人眼里,属于还没有出乱子的。真正大麻烦的地方是实皆省,我们现在做出来的姿态,就是实皆省成为了最强叛军的大本营,目前已经占领了实皆省,并以瑞波为前锋,侵袭英国有重大利益的曼德勒省和马圭省。
  所以英军的第一目标,肯定是实皆省。而进军实皆省,以曼德勒为总部基地,当然是最合理的。而且如果英军从仰光登陆,那么通过伊洛瓦底江水运,可以直抵曼德勒,这是他们最方便的路线,可以绕开很多崎岖的山路。而且其物资保障可以依托这条缅甸最大的江河。
  英军一共有7个师,预计一个师肯定要留驻仰光,这是英国人的底盘,要守住后路。而其余6个师,都可能参与这一次的“围剿”,除了主要的曼德勒方向,其左翼侧后的马圭省,也有可能布置部分兵力。
  根据上述判断,李思华与徐向前、曹子卿等计划,出动20个师,以几乎3倍多的优势兵力(根据地每个师的规模此时大于英印军,1.6万人对1.25万人左右),实现对英军的围歼,这一次的方针完全与第一次围剿相反,是充分展示力量,以震慑英军未来不敢再发动可能的军事行动。
  不管英军抵达后具体的兵力部署,我军现在的部署以“正兵”的形态,堂堂正正地布阵。
  在瑞波前线,部署5个师,这是在北面正面阻击,先以小股部队阻击,将敌人诱入山区与丘陵之间的预设战场后,层层阻击;
  在马圭西侧,即钦邦和若开邦,部署4个师,负责西线,等待命令随时进攻马圭省,占领仁安羌油田,从西面合围;
  在曼德勒东侧,在掸邦地区,部署4个师,负责动线,等待命令进攻曼德勒省,从东面合围;
  在若开邦和马圭省的交界地带,预先潜伏7个师,如果英军按计划所料,主力进入曼德勒,则迅速出兵截断从曼德勒到内比都的敌军后路,封住敌人后退的南撤路线,从而最终实现对英军东西南北的四面合围,将敌军消灭在曼德勒区域。
  英军的生路在于依托伊洛瓦底江从水面撤退,这也是我们行动最麻烦的地方。特种二团要部署在从曼德勒往内比都水路撤退的沿江两岸,设法打击敌人的水面力量。而南面、东面的我军,一旦进军,要坚决果断和非常迅速,在敌军撤退之前,在伊洛瓦底江两岸建立多个炮群阵地,彻底封死英军从江面水路南逃的路线。空军的初步实战,也就从扫射江面的舰艇开始吧。
  计划制定完成,命令发出,整个根据地的部队,开始按照计划部署起来。他们将提前完成部署,静静地等待英印军和英缅军的到来。
  雷根纳德.戴尔少将以挑剔的眼光打量着英尼斯的官邸。远远比不上菲尔德豪斯的印度总督官邸,他心里暗暗评价。不过接着他又自失地一笑,在整个大英帝国,又有哪个地方能比得上印度总督的官邸呢?就算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的官邸,也比不上,恐怕只有英王的白金汉宫,能与之相提并论吧。缅甸不过是个偏僻的穷地方,英尼斯在这里的豪华官邸,至少比他在印度的住所,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这让他有些嫉妒。
  戴尔少将是这一次缅甸镇压行动的总指挥,他是英国陆军驻印度军队的副司令。
  戴尔少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英雄,不过只要是从一战中活下来,多数的将官都能这样自称。他真正被上级看重,是一战后他在镇压争取独立运动的印度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强硬、血腥和坚决态度,他指挥的部队,曾经一次就枪杀了近2000名印度反抗的贫民。
  所以十年前,他因此从准将被提升为少将。可是战争毕竟结束了,战后的机会少得可怜,大幅裁军的英国陆军中,他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就不错了,这还是因为他镇压印度人的功绩,让上司觉得派遣他在印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10年了,他的军衔仍然是少将,他已经超过50岁了,本来以为这一辈子就这样了,结果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他期望,能够以中将的身份退役,这将是他一生军人生涯的高光时刻。
  现在戴尔是在缅甸总督英尼斯的欢迎宴会上。他注意到在缅甸与印度宴会上的不同,他在印度总督的宴会上,总是有一些印度人能够参加,他们都是印度的富豪或者高级官员。而在缅甸英尼斯的宴会上,他居然没有看到一个缅甸人。
  他知道,以往帝国对于缅人的政策,是毫不留情地坚决镇压,并不像在印度那样对其上层怀柔。同时通过印度人来统治缅甸人,将缅人的怒火导向印度人。他想,现在看来,这种政策出了大问题,缅甸人到处的反抗就是明证,要不然要我到缅甸来干什么呢?
  不过帝国的殖民政策调整与他无关,他只是个军人,来到缅甸,就是按照帝国的意志,坚决地将现在的独立势力反抗,镇压下去。至于之后帝国会不会调整政策,也与他无关。
  想到这,他将手中的酒一口饮尽,走向漂亮的总督夫人,向她低头,殷勤地伸过手,请她赏脸跳个舞。
  他没有注意到,就在他跳舞的时候,舞会上有一位军官,匆匆地离去。
  戴尔是在第二天与英尼斯会面的时候才知道,昨天晚上军情五局在仰光的情报站,以及在曼德勒的情报站,都遭到了袭击,两处情报站几乎全军覆灭,大量情报文件被抢夺。
  两处情报站,都遭到了敌军精锐小队的突袭,对方戴着头罩,全身武装,以轻机枪和卡宾枪为主要武器,同时大量使用了掷弹筒和手雷,两处情报站都猝不及防,而且本来就没有太多的防卫准备,这是大英帝国自己的殖民地。军情局的人员,几乎是公开地在活动。事后看来,对方早就盯上了他们。
  英尼斯叹了一口气,对戴尔说:“你看,这就是缅甸现在的局势,对方可不是普通的土著独立势力,这很可能是得到强国充分训练,熟悉欧洲战争模式的反抗军。”
  戴尔深沉地点了下头,对方在英印军刚刚抵达缅甸的时刻,就干掉了军情五局在缅甸最重要的两个情报站,目的是什么?先消除自己的情报耳目?还是对大英帝国的示威?无论怎样,对方不是那么简单的。
  在戴尔与他的参谋部研究几天后,与英尼斯总督开会,向他展示了英军的剿灭计划。
  戴尔的计划是,总共7个师中,目前驻守在仰光的英缅一师继续驻守,其前期损失的一个旅已经得到了补充。
  其余6个师中,他率领4个师通过伊洛瓦底江水面运输,直抵曼德勒,与在曼德勒驻守的英缅二师残部会和,以他们为耳目,组织向瑞波方向的进攻。在曼德勒,2个师迂回蒙育瓦,直插瑞波敌军背后,而其余2个师则直接进攻瑞波方向,这样4个师,用来剿灭最强的那只反抗军。
  剩余的2个师,通过铁路抵达卑谬,然后北上,驻扎到马圭和仁安羌附近,作为机动部队。掩护主力的侧翼,并根据战局的进展,支援前方两个方向之一。
  英尼斯总督不懂军事,不过他觉得戴尔的计划还是很稳妥的。奇正相生,3股兵力中,每一股兵力都高达2个师,约2万5千人。反抗军再强大,也没有可能一下子消灭任何一只,而只要他们消灭不了,另外两只部队就可以赶到,反过来围歼对方。
  6月2日,英军北上曼德勒,两只英军出发的消息被在仰光的情报网汇报到了根据地。
  王纪在曼德勒港,目送着英军的运输编队出发,他皱着眉头。
  对于这些运输艇,他并不放在眼里,因为只要到时候布置好炮群,这就是一群待宰杀的鸭子。让他头疼的,是护航的4艘昆虫级的炮艇。
  李思华早已提醒过,要高度重视这种英国人在内河流域,最强大的武器堡垒,昆虫级炮艇,英国人一共只建了12艘,现在居然出现了4艘。
  这种炮艇是635吨,装备2门152mm主炮,2门12磅速射辅炮,以及6挺马克沁重机枪。这完全是一个江上的移动武装堡垒,其强大的火力形成了很大的威慑力。尤其最重要的,这种炮艇的吃水只有1.2米,这使得它非常灵活,威胁性也就更大。
  王纪决心,在曼德勒,要想办法干掉这4艘舰艇,否则对于封锁英军的水上退路极为不利。
  接到情报的李思华,决心和王纪是一样的。看到这4艘昆虫级炮艇的情报就让她觉得恶心,光看看这些炮艇的名字,小蚊、螳螂、蛾、狼蛛,英国人都取的什么恶心的名字?作为一个女性,看到这类名字,实在就是气不打一处来。
  当然她不只是情感上的反应,她也知道,干掉这4艘炮艇的重要性,也许就会决定英军的命运。她命令王纪,特种二团必须精心策划,在我南面部队完成陆路截断英军退路的同时,务必设法干掉这些炮艇。
  根据情报人员对英军装备的观察,李思华提醒曹子卿和徐向前,要高度重视英军的炮群,这是他们的杀手锏,也是主要的战力。其中最重要的两种装备是:
  第一种是140mm的牵引式重炮,关键其射程极远,可达15公里,超过了我军装备的美式155mm牵引式重炮。
  第二种是其40mm的2磅牵引式轻炮,射程虽然只有1公里,但是机动性很高,而且初速极快,达到了800米/秒。
  如果应对不好,这两种火炮会对我军造成重大杀伤,这是需要高度重视的,而且每个英印师,装备有一整个野炮团,包括3个炮兵营,其炮兵的比例很高。我军应以集中火力,短促突击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予以重大打击。
  6月4日,英军4个师抵达曼德勒港,很快,在曼德勒郊区,出现了巨大的军营,军医所、军械库、弹药库,军需库,布满了很大一片区间。戴尔少将预计4天后,即6月8日,4个师分兵两路,按预定计划开始进攻。
  戴尔不知道,就在英军登船和登上火车后,我军的三个方向,即南、东、西三只军队,都开始了应对的调遣。
  徐向前率领的南面7个师,2天之内插入了曼德勒省的木各县附近,随时可以攻占木各,切断仁安羌到蒙育瓦的北上道路。按照计划,他们会在战争打响后,在木各附近留下2个师,应对从仁安羌方向来的英军2个师的援军,而其余5个师,则向西横扫,完全切断曼德勒向南的退路。
  西方的4个师,则进抵了蒙育瓦到瑞波道路的附近,随时可以切断两地的联系,实现将英军前方的4个师,分成两队。
  东面的4个师,已经抵达伊洛瓦底江东岸的阿马拉布拉附近,准备随时控制伊洛瓦底江沿岸,用炮群实现对江面的封锁。
  曹子卿则率领北面的5个师,在正面对英军严阵以待。
  戴尔注视着瑞波方向的群山,他感到一阵烦躁,这又是一个印度,天气极为炎热,让士兵们感觉都懒洋洋的,提不起精神。虽然这些士兵们多数都是印度人,已经习惯了在炎热的天气下生存,但人的本能还是在起作用。
  他注意到,在英军抵达曼德勒后,按照领事的说法,敌军对于曼德勒及周边的骚扰一下子都停了,也许是被大规模英军的到来所震慑。他同意这个说法,现在继续骚扰,有什么用呢?不过他知道,敌军可不会轻易地认输,他们在几个月前获得了对英缅军的一次重大胜利,这会让他们的士气很高。
  他露出一丝轻蔑的笑容,我可不是奥斯丁那个傻瓜,我会让你们知道,做帝国的对手,是怎样一件痛苦的事情。已经查明,对方在瑞波接近山区的附近,构筑了大量阵地工事,至少有一万多军队,在这些工事中驻守,看起来,对方是打算打一场战壕战了,就让他们领教一下帝国火炮炮群的威力吧。以为凭借战壕就可以挡住我们?休想!
  6月8日晚,借助夜色的掩护,英军进攻瑞波阵地的2个师,运动到了他们计划的位置,并开始挖掘简易的战壕,不过不算太认真,他们认为自己是优势兵力的一方,而且具备重炮优势。挖掘战壕是为了降低战损的几率。
  6月9日的凌晨,戴尔在英军阵地的一个临时掩体内,用望远镜看着对方的敌军阵地,他注意到对方挖掘的战壕是“z”字型,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这样能够防止敌人从侧方进入时,里面的士兵不被杀害,其次有炮弹在身边爆炸时,也可以阻隔纷飞的弹片。
  壕沟的一面是背墙,另一面是胸墙,面对英军的进攻面有胸墙,而壕沟两侧也用了沙袋、木架、铁丝网来增加防御。
  对方的阵地让戴尔确认,他们肯定是某个西方强国训练出来的,战壕的修筑上,确实吸取了一战后期的经验。
  不过戴尔想着,现在与一战最大的区别,就是炮兵的威力不可同日而语了。他看了看时间,现在是早晨6:30分,按照计划,重炮将先开始轰击对方阵地。
  “轰轰轰”的炮弹出膛声音响起,超过100门的140mm远程重炮首先发炮,很快,对方阵地上烟尘滚滚,各种木架铁丝、碎石土块,到处乱飞,似乎有人影也被轰炸得飞了起来,戴尔不由得兴奋起来,这就是大英帝国的炮兵!
  接着远程火炮的掩护,各种18磅炮、2磅炮也进入了他们的位置,各种炮声响成一片,对方的阵地似乎已经被撕碎。
  火力覆盖整整进行了约10分钟,大炮的轰鸣才停了下来,这个时候,可以发现,有敌军从掩体中逃了出来,向后方奔逃。戴尔挥手命令步兵们:“进攻!”
  英军的步兵们展开散兵线,向敌方阵地进攻,结果他们很快发现,敌人已经逃跑,阵地里根本没有敌人剩下,除了一些破碎的衣物和枪支碎片等。他们进一步发现,敌人早就挖掘了向后逃跑的战壕,在重炮的威力下,他们已经被吓跑了。
  戴尔顾不得多想,在他的视线里,可以看得到不少敌军正在逃跑,他命令部队,立即追击,炮兵部队也向前移动位置。
  随着英军的追击,戴尔没有注意,现在的地形是,他们从坡地的下方向坡地的上方追击,而整个地形都是起伏的丘陵,有不少的小山包。
  追击的英军停了下来,他们发现了对方的又一道防线。
  戴尔赶紧带着参谋组到前方观察,他们都注意到是一道类似于之前的战壕,不过宽度远远超过了之前的那一道,不,实际上是两条战壕,战壕之间联通了,看上去就比之前复杂很多,对方要在此决战?戴尔冷冷地一笑,让重炮群抓紧时间赶上来,排布新的战位。
  敌军进入战壕后,重机枪开始扫射,英军都匍匐在地,此时不便于挖掘自身的掩体,只能等待炮兵打开通道,来连续进攻。
  第71章 缅甸第二次反围剿(二)
  戴尔没有注意到,追击大约进行了4公里,已经超出了140mm重炮的射程大约1公里多,重炮的位置至少需要移动接近2公里。
  正当重炮在移动中的时候,周边有些小山包上的大炮,其炮口开始上扬,这立即被英军的侦查人员注意到了,“敌军炮群!”的呼喊以及尖锐的军哨声响彻战场。移动的炮群立即停止,开始急迫地准备发炮。
  戴尔的手却有点冰凉,他直觉有点来不及了。
  果然,敌军的炮群准备充分,果然抢得先机,炮声轰隆。戴尔有点痛苦地闭上了双眼,自己的炮群恐怕难免损失。
  不对!他猛然睁开眼,因为他感觉到敌军开炮的数量不对,他观察着天空中闪过的密集火焰,呆住了。
  那根本不是对敌军此前预估大约一个师兵力,而且可能并不拥有重炮的情况。也不是按照英军的编制,可能拥有最多百门重炮的规模,而是至少数百门的大炮轰鸣!上当了!他的手脚冰凉。
  英军两个野炮团,还是有少数的大炮来得及还击,但他们在空中稀疏的焰光,相比敌军炮群密集的焰光,那是几十倍百倍的差距!
  炮弹的群落逐渐落地,“轰轰轰”的爆炸声,笼罩了整个战场,戴尔向野炮团的方向看去,火光烟尘,被炸出来的炮车碎片,在空中飞舞。
  这个时候,他反而冷静下来,野炮团已经无可挽回。现在重要的是步兵,他立即让传令兵命令三个步兵旅,全力撤退,进入之前占领的敌军第一道战壕,组织防御。
  他的命令通过有线电话,立即传达到了3个步兵旅,撤退的命令被逐级传达,每个旅留下一个营阻击,边阻击边撤,而其余部队立即开始后撤,跑向之前他们占领的战壕。
  野炮团那里,还在挨炮,戴尔瞥眼看去,一直是不断的爆炸状态,己方的还击寥寥无几。敌军跃出战壕,开始向英军追击,随便估计一下规模,戴尔就倒吸一口冷气,敌军分成了三路,正面和左右两翼,人数非常多,不一会观察哨告诉了他自己的估计,每一路至少都是1万士兵以上。整个规模如果按照英国师的编制,那就至少是3个师,对敌军的兵力预计完全错误。
  且战且退之下,戴尔的3个已经损失了部分的步兵旅,跃进了战壕,他们立即组织防御,而正面的敌军则在相距1公里左右停了下来,左右两翼的敌军则迂回向两边延伸过去,戴尔明白他们是想把英军包围在战壕里,然后等待他们的炮群移上来,用炮群不断轰击,击溃英军的抵抗后,再发动总攻击。英军已经失去了炮兵,只能被动挨打。
  无论是否突围,他们必须先行整理部队,重新组织,也只能在战壕这先防守,这个时候,戴尔才注意到对方通过坡地,对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居高临下的态势,他恨恨地砸了一拳,这是自己的疏忽,对方的炮群,也利用这一点取得了比自己野炮团更远更高的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