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44节
麦克唐纳首相在唐宁街10号他的办公室,等待着总参谋长米尔恩上将以及陆军部长布鲁克中将的到来。他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来意,事件太惊人了,他还没有反应过来,但无疑帝国遭受了又一次灾难。
米尔恩和布鲁克走进了他的办公室。麦克唐纳让他们坐下,然后询问布鲁克:“关于缅甸事件,你有什么要告诉我的吗?”
布鲁克向麦克唐纳汇报了迄今为止他们获得的,在缅甸的相关情报。按照陆军部的估计,敌军出动围困英印军的军队,估计有16个师以上,而且全部是美制装备,不是那种偷工减料的轻型武装,装备水平完全达到了西方列强的水准。
敌军训练有素,战斗素养和战斗意志并不低于英印军。因此南撤的2个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歼灭。而被包围的戴尔2个师以及理查德的2个师,能够突围的机会几乎不存在,实际上,大英帝国已经必须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一次从印度派遣的6个英印师,大概率是会全军覆没了。
关于敌军从何而来,目前军情局和其它信息来源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结果。目前最主要的怀疑对象,无疑是美国,因为这只军队的武装,全部是美制的,而且几乎就是美军的现役武装。另外一个怀疑对象,是日本人,但是日本太穷,用美制武器武装超过16个师的异国部队,可能性很低。
这只军队,按照戴尔部和理查德部的反馈,似乎多数是华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缅甸虽然有不少华人,但他们基本上以经商为主,此前没有过武装的记录。
麦克唐纳疲倦地揉了揉眼睛,说道:“这是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碰到过的奇迹,一只从不知名的地方冒出来的,足以与大英帝国在缅甸对抗的现代军队。”他又问米尔恩:
“总参谋部,还有什么方法拯救我们那4个师吗?”
米尔恩摇摇头,这一次,他没有扮演自己习以为常的大英帝国不可侵犯的角色,而是说:“没有办法了。从印度继续派兵,也完全来不及。”
麦克唐纳叹了一口气,对两位大人物说:“目前先不要对外界公开承认,我们在缅甸,遭受了大的挫折。让情报部门立即查清楚,这一只军队是从哪里来的,尤其是到底是不是美国在支持他们。另外,从印度再继续向缅甸增加派兵,需要谨慎,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们将不得不考虑放弃缅甸,印度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的几句话,他说得很冷酷。米尔恩有点想说话,可是又闭紧了嘴巴,他也知道,帝国现在的情况并不好,如果缅甸确实是个无底洞呢?帝国不能把资源和军力,都消耗在那个穷乡僻壤。还是等情报,搞清楚情况,再决定接下来的步骤吧,布鲁克的意见其实是一样的。他们两人都没有多说什么,向首相告辞了。
他们走后,麦克唐纳呆呆地坐了良久。大英帝国的霸权,真的还能维护得下去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霸权就已经摇摇欲坠了,帝国的精英们,费劲了一切心血,才将局势基本稳定下来。但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否则何必放弃直接管理那些自治领,让大英帝国变成了英联邦?自己又何必做类似放弃威海卫基地,交好国民政府的行为?
对于缅甸叛军的由来,他其实心里已经有所定见。无论查出来美国是因为何种原因,支持了这只叛军大批的武器,如果说美国政府没有插手暗暗支持,他是根本不信的,这个表兄弟,早已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最强对手,觊觎着至高的霸权地位。也许最早的时候美国人并没有参与,但发现可以削弱英国,顺水推舟还不会吗?对于结果有区别吗?
第73章 缅甸第二次反围剿(四)
6月12日晚上的瑞波前线,戴尔少将面目呆滞,他的手和脚,都已经负伤,被绷带胡乱地缠着。医护兵已经不多,关键是医疗物资几乎都损失在炮击中。
敌军打得非常有耐心,一开始根本没有进攻,而是不断用“向心战壕”向英军的阵地逼近,当英军试图反击的时候,炮弹就像长了眼一样轰过来,而那些向心壕沟里,早就布置了马克沁重机枪,反击的士兵们一批批地倒下。
等到敌军完成了壕沟掘进,真正的灾难就开始降临,不但是大炮开始密集地轰击英军的阵地,通过壕沟已经接近的敌军步兵,开始不断地向英军阵地攻击,优势的兵力和火力之下,英军不得不接连收缩。
到今天12日的晚上,剩余的英军已经被压迫到了一片极狭小的空间内。戴尔悲哀地想着,敌军也许明天就会总攻,而他们只要用炮火先密集地轰炸一阵,也许都不用步兵再冲锋了。自己该怎么办呢?2个英印师的师长,已经暗示过他几次了,难道真的要投降?
英印军的士兵士气已经崩溃,从昨天开始,就有少量的士兵不断地向对方阵地跑过去投降。戴尔到现在已经不敢再镇压了,这些印度人现在心里都蕴积着极大的不满。
第二天的凌晨,总攻即将开始,炮群已经就位,曹子卿正待发出最后的攻击命令,却发现对方阵地上走出了一行人,打着白旗,他们投降了。
投降的英印军还有7000多人,在他们中间,很快发现了几乎昏迷的戴尔少将,以及两位准将师长。对于多数的俘虏,等待他们的是至少3年的筑路劳动改造生涯。而戴尔等高级军官,则是接下来与英国人谈判的筹码之一。
理查德部的结局与戴尔类似,不过他没有戴尔那样幸运,在炮火的轰鸣中,他和另一位师长克顿,被轰了个正着,几乎是尸骨无存。剩余的部队,最后在剩下的一位师长格兰杰的带领下投降,投降的人数超过了9000人。
英尼斯颓丧地坐在大班椅上,他的对面,是军情五局仰光站的站长艾利森,两人沉默无语地喝着咖啡。
已经是6月13日的下午,一大早所有的侦察机,以及军情局派到战场附近的侦察人员就全体出动,去搞清楚战局的进展,而从中午接踵而来的电报,汇报的情报都表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所有的三处战场都已经平静下来,不再有军队的交战,而在整理战后残迹的,则无疑是敌军的士兵们。
所有事实清楚无比,整整6个英印师,在从6月8日到6月12日的5天时间内,全军覆灭!大英帝国在缅甸的军事存在,就剩下了在仰光的一个英缅一师,以及在曼德勒的英缅二师残部改编的守备团。这个守备团已经通知他们及时撤离,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对方没有不趁机占领曼德勒的任何理由。
大英帝国在缅甸的统治,已经是命悬一线。伦敦会动员整个印度,重新部署缅甸的争夺战吗?英尼斯和艾利森都是老狐狸,他们其实都不相信。
艾利森现在内心相信,对方既然至少出动了16个师来围攻英印军,其大后方不会没有留任何军队,所以他判断正常的话,对方的军队很可能超过20个师,甚至有可能达到25个师。而对方的军队,按照前线几天前传来的情报,很可能是超过1.5万人的大师,明显比单个英印师的总数要多。这意味着,对方的现代化正规部队的数量,会超过4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
英国本土的所有陆军,只有26万人,英印军总数,原来是25万人,现在已经被消灭了7个师,大约9万多人,去掉了1/3还多,英印军只剩下了16万人。至少短期,从军事上,他是看不到帝国有任何短期击败敌军的可能。至于动员全部印度,那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而且可能吗?为了远东一个贫瘠的山区之国,再打一场国战?他敢确信,只要麦克唐纳首相的脑子没坏,就根本不可能。就算他脑子坏了,议员们也不会同意的。
英尼斯叹息了一声:“将最新的情报汇总,发报给伦敦吧,我们彻底失败了。”艾利森点点头,站起来,准备离开。英尼斯对着他的背影说了一声:
“我的任期,肯定结束了。祝愿你能和新的缅甸总督,合作愉快。”
艾利森的身影顿了一顿,没有说话也没有回头。他自己心里也满是苦涩,他能不能保住自己的职位,还是个未知数呢。他迅速地离开了英尼斯的办公室。
在完成了对英军的彻底围歼后,根据地超过20个师,开始席卷整个缅甸,到7月中旬,已经占领了大半个缅甸。英缅当局的统治区,已经只剩下了伊洛瓦底省、仰光省、勃固省这几个在东南平原地区的省份,以及在马来半岛上的克伦邦和德林达依省。这个统治区的范围,只是下缅甸的大部分,整个上缅甸,已经没有英国殖民势力的存在了。
7月27日,“缅华联合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冯百驹担任首任政府主席。李思华仍然没有在政府中任职,她和同志们商量后,总和缅甸及海南的党组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华总支部”,作为根据地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她出任总支部的总书记。之所以叫“西华”而不是“缅琼”,是因为已经将云贵攻略考虑进去。
对军队也进行了改组,整个军队的公开名称,是“缅华人民革命军”,内部则称“西华人民革命军”,曹子卿任总司令,而徐向前、叶勇任副总司令,李思华自己,兼任总政委,她的副手,是袁国屏,任副总政委兼总政治部主任。
解放军包括现役部队在内,再加上即将成军的部队,陆军高达47个师,总计约76万人。除了一个教导师和一个特种师,其余45个师,编成了15个军。
我党领导的部队,相对于此时的西方列强,一个最大的优势是,运行的成本较低。例如英国或美国军队,在薪资上是巨大的负担,甚至还超过了军备的花费,迄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兵的偿付,都让他们的财政不堪重负。
1932年9月,美国还发生了镇压老兵的军事行动,17000名美国一战老兵,携家带口共4万7千人,前往美国首府上访,抗议生活无着落。而美国总统胡佛,命令麦克阿瑟负责驱散抗议老兵,由巴顿负责执行。这两个二战名将的前期,并不光彩,依靠着镇压老兵而平步青云。
这正是英国和美国在二战前,不愿意扩军的真实原因,倒不是因为负担不起军备,人力成本的开支,才是让他们害怕的根本原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是和平阶段,如果不是类似后世历史上,美国要维护全球霸权这样的需求,资本主义可是不愿将资本,浪费在养兵千日之上的。
我军处于革命期间,就没有这样的顾虑,在经济上战士们在意的不过是自己的家人,能不能被地方政府照顾好,而士兵们只享有津贴,而不是与社会相比都更高的薪资,自然扩军的能力,与西方列强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革命军最主要还是得益于李思华的钞能力,就长期而言,缅甸这些地区的经济尤其是工业能力,必须发展起来,否则这样的军队规模,她长期也撑不住。即使只是军械装备和高规格饮食这两项,每年耗费也都是天文数字。
为了继续迷惑美国等西方列强,新生的政权,并没有对外去强调共产主义的特性,而是强调社会主义的政权属性,在这个年代,“社会主义”并没有与共产主义被完全等同,总体上在西方社会也属于“美称”,就连希特勒,都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他的党就叫“社会主义工人党”,强调社会主义和工人两个属性,看似与共产党相似,其实是德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
所以后来在美国人来缅甸调查时,也没有把缅华政权,与苏联政权认为是同类,因为缅华政权不仅强调社会主义,而且还允许私人企业和私人经商,所以这被他们认为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没有立即给予极大的仇视。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美国,自己都还顾不上来,多少美国的“大师”和学者,由于经济大萧条,对于美国的政治体制,都处于高度的怀疑中,甚至有些未来的反共大师,这个时候都公开表示,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都可能是必要的选项。这个阶段,也是共产主义在美国自身最兴盛的时代。
英国的议院和内阁,关于缅甸问题,最近已经是不知多少次,吵得不可开交了,然而老狐狸们都还在等待清晰的情报。
到7月中,终于有比较清晰的情报了。
军情局的追踪,线索是很清楚的。由于“叛军”超过16个师的武装,都是美制,如此巨大的供给,在美国最近这几年肯定也是罕见的大单,通过与美国军工界的关系,不难追索出线索。
果然,军情局发现,美国军工界并没有瞒他们什么,爽快地对他们承认,最近3年通过美国的安华集团,向亚洲出售了差不多45个1.6万人师的陆军装备,以及少数空军装备,采购金额高达近5亿美元。军情局的人员,甚至拿到了具体的武器编制。
单单这个情报,就让英国高层基本上绝望了,根本不是16个师或者20个师,而是高达45个师的现代军队!英国人疯了,也不会去将自己大部分的国力,消耗在缅甸这样一个鬼地方,去和这样一只大军进行国战。 缅甸已经完了,剩下的是让帝国如何体面地退出。在不少老狐狸的心中,已经是这样的思维了。
军情局继续的追查,发现所谓“缅华政府”,其军事力量的领导人叫李力胜。而向他们提供军事装备的美国安华集团,其首脑叫李思华,是个年轻女子,据美国军工界的传言,两人似乎属于同一个家族,与民国西南军阀们关系密切。
疑似缅华方面,是这个李家以李力胜为政治领袖,而以李思华为赚取资本的经济组织首脑,所进行的组合。显然,这个组合到目前为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关于李力胜,几乎没有资料,对他尚属一无所知。而李思华,则已经是美国著名的传奇人物,尤其在金融上,几乎被称为神。
关于李思华在美国的资料,被英国军情局搜集了一大堆。麦克唐纳首相仔细阅读了这些资料,他也不由得感慨,这是何等精彩的财富故事!这个女人在大萧条之前,就能精准判断,及时脱手,大赚利是。她居然还曾经利用英镑脱离金本位贬值的机会,在英镑上大赚了一票,这让他感觉五味杂陈,原来大英帝国,也曾经被李思华用金融手段,薅过羊毛。他不由得有点自嘲,原来这只“叛军”实力的一部分,其实是大英帝国自己提供的?
军情局认为,很难通过美国的关系,在美国对李思华和安华集团实现重大打击。因为这个安华集团已经是美国十大财团之一的德州财团的重要成员,与美国军工界、农业界、金融界等上层关系错综复杂。
在他们获取李思华的情报时,军工界的人就曾经直接警告他们,美国军工界,是不会容忍英国试图切断与安华集团的军工贸易的,这几年,李思华的订单几乎养肥了半个美国军工界,即使现在高峰过去,但仍是他们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其实,接下来李思华每年只会从美国军工界采购最新型的武器装备了,而且在技术上,会更侧重于德国。
根据情报,李家首先占据了民国的海南岛,将那里发展成为一个跳板基地,他们在海南也进行了一些工业建设,至少知道已经开发了一个大铁矿,有年产高达100万吨的钢铁生产,以及完整的煤钢化综合生产基地,还有军工生产基地。
海南岛也许是威胁李家的一个筹码,因为这个岛四面环海,是个孤岛,但毕竟面积达到了3.4万平方公里,经过李家的多年建设,其自给能力不能小觑,而且反登陆的军事力量肯定非常强,虽然其海军几乎没有,只有少数美国产的破烂炮艇。但陆军完备,空军也已经建成。帝国能做的,最多是派出舰队,从海上打击该岛,要登陆的话恐怕要动员至少15万陆军部队以上。
麦克唐纳思考着,恐怕这个李家的弱点,就是缺乏海军了,现在这也是英国唯一的筹码。但其实也只是威胁的筹码,难道真的派一只大舰队,去封锁缅甸和海南的海岸,那样的耗费,在当下的财政上,简直是不可思议。没等到把缅华耗死,可能英国自己就撑不住了,而且,现在也不是时候,德国的希特勒上台后,对英国的威胁很大。
想起希特勒,麦克唐纳就不由得叹气。英国和法国这些年利用战胜国的地位从德国吸血,这样的美好日子结束了。而且这个希特勒非常有能力,上台后一方面发展德国国内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则是大力地投入发展工业,尤其是军备。而且他的纳粹党基本上不和别人争辩理论,此时几乎被希特勒建成了一个大公司,党员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产自救的活动中去:有搞市场情报的,有搞推销的,有搞组织的,有搞运输的,有搞培训的,有搞财会的,对穷人们有求必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体贴他们,简直和宗教组织或红十字会一样。
这样厉害的家伙,难怪能取得德国的独裁权了,在他的领导下,德国明显已经要摆脱英国和法国的桎梏。德国才是英国的大敌,哪里有余力去顾及远东呢?只要印度安全,没有什么不可以暂时舍弃的。他内心下了决定。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在思考着李思华和安华集团。
对他来说,这是一件极为意外的事件。李思华背后的力量,一跃而击败了英国人,即将主导缅甸,这简直是匪夷所思。英国人还是全球的霸主,他们怎么做到的?
这些天他让情报机构仔细调查了李思华,结果让他大为惊叹。原来因为司徒美堂的事情,他认识了李思华,但两人并没有保持社交联系。罗斯福专注于政治,他对于商业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那个时候,李思华在美国人的眼里是一位大商人,所以彼此的世界不同,虽然他偶尔听说李思华已经成为某种传奇,但基本上没有引起他的太多好奇,美国传奇的商人多呢。
而现在,李思华真正引起了他的关注,这无疑不是一位商业上的普通女子。在他阅读来自调查局boi(fbi的前身,boi到1935年改名为fbi,即联邦调查局)李思华材料的时候,这些信息不能不让他震动。这件事同时引起了调查局的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的兴趣,他亲自拜访了麦基逊等熟悉李思华的财阀们,在他与罗斯福交谈的时候,评论李思华说:“绝对的商业天才,不过应该一开始,就不是在做单纯的商业。”罗斯福现在确信如此。
按照boi的调查,李思华在美国并没有进行什么违法的行动,她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源于她的商业天才,与她有关的企业,也都是某种实业的正常经营。当时的安利传销,并不被看作是违法。唯一可以抓到她把柄的,也许是与她有关的墨西哥黑帮渗入德州,不过哪一个美国富豪,屁股是干净的呢?
关键是她的成功,过于巨大了。按照boi的调查,李思华的资产,可能一度超过了10亿美元,这个数字让罗斯福也不由得惊叹。所以她才能承受如此大规模的军火采购,到目前为止大约已经接近5亿美元,这是足以武装一个中等强国的资本。这也让李思华与军工界关系极为密切,有人说客户是上帝,而这几年李思华对于他们,那就是女皇。
第74章 余波荡漾与缅甸未来
该如何对待李思华和安华集团呢?罗斯福认为这是很简单的决定,美国人为什么要为英国出力,去打压提供美国重大利益的人呢?就算打压,难道英国人还会认为美国在前期是无辜的吗?
罗斯福政治上的雄心之一,就是让美国替代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成为“群山之巅”。李家的所作所为,其实暗合他的心意,帮助他去除了英国的实力嘛,哪怕只是一小部分。
更何况,李思华通过安华,与这个时代的美国财团,结合得很紧密,罗斯福可不想得罪那些财阀,他们才是美国真正的主人。没看到最反共的调查局局长胡佛,在调查了李思华后一声不响吗?虽然现在的缅华政权号称社会主义,似乎受到了苏联红色革命的很大影响。
李思华不仅采购美国军火,还大量采购美国的农产品、工业设备,最近还开始大量进口美国的废钢铁,每年的业务会以几百万吨计算。要是为了英国人去对付李思华,那他就要面对美国最强大的几股财阀的压力,他傻的吗?
当然,就像胡佛一样,他根本不相信李思华是共产分子,开玩笑,她都是10亿美元级别的富豪了,都已经进入了美国顶级阶层,是美国财团的一员。在海南那个小岛以及现在缅甸搞的事情,多半属于她自己家族的整体布局。也许这个李家野心勃勃,想成为东南亚的霸主呢?他不由得一笑。
当然,为了美英关系,表面上还是要做些文章,就让军工界和安华集团打个招呼,国会名义上会禁止对缅华出售武器。不过他们自然能够以各种“维修”、“民用”的名义绕过。
整体上,他对李思华、以及安华和缅华新政权这几件事情,重视度是非常有限的。罗斯福现在的烦恼,主要还是国内的经济,他上任以来的新政,虽然让美国的经济有所复苏,但还未根本走出危机,国内的经济压力非常大。就算是关心国际政治,他的焦点也还是英国、德国和苏联等大国。缅华新生的政权,在他眼里,连第三档的重要性都不具备。
7月底,缅华政权成立后,要求与英国进行谈判的文书,就递进了英国驻缅甸总督府,英尼斯在离任之前,接到了这样一个烫手山药。
缅华政权是直接明码电报,告诉总督府,派遣外交人员到仰光总督府,递交谈判要求。英尼斯不敢怠慢,电告伦敦获得批准后,允许缅华的特使进入总督府,递交了谈判要求书。
缅华在谈判要求书中,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条件,而是要求英国政府派遣特使,与缅华政权谈判缅甸的未来,谈判书的有效期是30天,如果英国拒绝谈判,期限一到,缅华革命军将攻占整个缅甸,将英国势力完全驱逐出去。
缅华政权的要求,又让伦敦的内阁和议会吵了一次,不过最后首相麦克唐纳拍板决定,由外交部派遣外交特使,与缅华谈判,事情已经如此,光硬撑着一张帝国荣誉的脸,有用吗?谈判也许还能捞回一点利益。而且缅华要求是秘密谈判,这很意味深长。
英尼斯通知了缅华政权,英国外交特使,实际上是外交大臣的副手,负责殖民地部的事务大臣,福克斯爵士,将代表英国,在抵达仰光后,与缅华政权秘密谈判。
缅华临时任命了一位“外交部长”李玉振。李玉振今年35岁,毕业于国内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后世的北师大),他积极投身革命,在广州起义中被救出。此后在李思华去美国执行计划的几年中,他一直是李思华的主要助手之一,精通英语,在美国期间还按照李思华的要求,在德克萨斯大学就读外交专业。李思华对他的安排,就是希望他成为专业的革命外交家。
8月20日,英国外交特使福克斯爵士,抵达了仰光。他觉得这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任务,英国现在在缅甸的地位,非常尴尬。他此次的谈判非常微妙,因为就连伦敦自己,其实也不知道要一个怎样的明确结果。他得到的任务要求,只不过是含糊的“不要辱没帝国的尊严,要保护帝国的利益”这样的词汇。表面上给了他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其实如果他们觉得结果不好,只会责难他没有达到帝国的要求。
而且又是这个见鬼的地方,8月的天气,简直是酷刑。他躲在官邸里,对于上街看看仰光的风光,毫无兴趣。
缅华的谈判小组,在3天前就已经抵达了仰光,他们自己租赁了酒店,非常低调,符合他们秘密谈判的要求。福克斯有点好奇,这个新生的政权,到底想要什么呢?
李玉振与福克斯在缅甸总督官邸见面,坐下谈判。人数不多,李玉振这里是个三人小组,而对面的福克斯也是三人,双方都有保密的必要。
双方几乎没有寒暄,握手之后,只有没营养的“很高兴见到您,李玉振先生(福克斯爵士)”这样干巴巴的开场白。说白了,双方是明确的敌对关系,很难按照正常的外交礼仪。
李玉振对福克斯点点头,说道:“让我们进入正题吧。”
福克斯说:“你们想从大英帝国这里,得到什么呢?帝国与你们之间,完全是不对等的关系。”他一开头表现得非常傲慢,这当然是英国贵族对殖民土著的态度,也是先施加心理压力。
李玉振轻松地说:“是的,双方完全不对等。我们在缅甸是胜利者,而大英帝国,则是失败者。”
福克斯的脸僵硬了起来:“李先生,你是在侮辱帝国吗?”
李玉振:“如果我们想取得一点成果,解决双方的问题,那么请福克斯先生收起刚才的傲慢态度。我们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创造新的问题。对我们而言,有说服力的,只有现实可以应用的实力。”
福克斯深深地看了李玉振一眼,他可以发现,对方完全不在乎大英帝国的威严和威慑,这是难缠的对手。他问道:“那么你们想谈什么呢?”
李玉振:“我们可以允许英国,在目前我们尚未占领的其它缅甸地区的继续统治,但我们有交换条件,那就是不能封锁我们在若开邦等地的港口,不对我们与外界的海运自由贸易,加以阻碍。”
福克斯一下子坐直了身体,李玉振的条件让他感到意外,他说:
“为什么?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国家不想统一的?”
李玉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利益来自民国的西南,对于我们,目前占领的缅甸地区,只是取得西南的出海口而已。”
福克斯觉得自己有点恍然大悟,他反而又傲慢起来,说道:“帝国为什么要同意呢?帝国的海军天下无敌,你们所谓的出海口毫无意义。”
米尔恩和布鲁克走进了他的办公室。麦克唐纳让他们坐下,然后询问布鲁克:“关于缅甸事件,你有什么要告诉我的吗?”
布鲁克向麦克唐纳汇报了迄今为止他们获得的,在缅甸的相关情报。按照陆军部的估计,敌军出动围困英印军的军队,估计有16个师以上,而且全部是美制装备,不是那种偷工减料的轻型武装,装备水平完全达到了西方列强的水准。
敌军训练有素,战斗素养和战斗意志并不低于英印军。因此南撤的2个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歼灭。而被包围的戴尔2个师以及理查德的2个师,能够突围的机会几乎不存在,实际上,大英帝国已经必须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一次从印度派遣的6个英印师,大概率是会全军覆没了。
关于敌军从何而来,目前军情局和其它信息来源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结果。目前最主要的怀疑对象,无疑是美国,因为这只军队的武装,全部是美制的,而且几乎就是美军的现役武装。另外一个怀疑对象,是日本人,但是日本太穷,用美制武器武装超过16个师的异国部队,可能性很低。
这只军队,按照戴尔部和理查德部的反馈,似乎多数是华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缅甸虽然有不少华人,但他们基本上以经商为主,此前没有过武装的记录。
麦克唐纳疲倦地揉了揉眼睛,说道:“这是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碰到过的奇迹,一只从不知名的地方冒出来的,足以与大英帝国在缅甸对抗的现代军队。”他又问米尔恩:
“总参谋部,还有什么方法拯救我们那4个师吗?”
米尔恩摇摇头,这一次,他没有扮演自己习以为常的大英帝国不可侵犯的角色,而是说:“没有办法了。从印度继续派兵,也完全来不及。”
麦克唐纳叹了一口气,对两位大人物说:“目前先不要对外界公开承认,我们在缅甸,遭受了大的挫折。让情报部门立即查清楚,这一只军队是从哪里来的,尤其是到底是不是美国在支持他们。另外,从印度再继续向缅甸增加派兵,需要谨慎,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们将不得不考虑放弃缅甸,印度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的几句话,他说得很冷酷。米尔恩有点想说话,可是又闭紧了嘴巴,他也知道,帝国现在的情况并不好,如果缅甸确实是个无底洞呢?帝国不能把资源和军力,都消耗在那个穷乡僻壤。还是等情报,搞清楚情况,再决定接下来的步骤吧,布鲁克的意见其实是一样的。他们两人都没有多说什么,向首相告辞了。
他们走后,麦克唐纳呆呆地坐了良久。大英帝国的霸权,真的还能维护得下去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霸权就已经摇摇欲坠了,帝国的精英们,费劲了一切心血,才将局势基本稳定下来。但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否则何必放弃直接管理那些自治领,让大英帝国变成了英联邦?自己又何必做类似放弃威海卫基地,交好国民政府的行为?
对于缅甸叛军的由来,他其实心里已经有所定见。无论查出来美国是因为何种原因,支持了这只叛军大批的武器,如果说美国政府没有插手暗暗支持,他是根本不信的,这个表兄弟,早已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最强对手,觊觎着至高的霸权地位。也许最早的时候美国人并没有参与,但发现可以削弱英国,顺水推舟还不会吗?对于结果有区别吗?
第73章 缅甸第二次反围剿(四)
6月12日晚上的瑞波前线,戴尔少将面目呆滞,他的手和脚,都已经负伤,被绷带胡乱地缠着。医护兵已经不多,关键是医疗物资几乎都损失在炮击中。
敌军打得非常有耐心,一开始根本没有进攻,而是不断用“向心战壕”向英军的阵地逼近,当英军试图反击的时候,炮弹就像长了眼一样轰过来,而那些向心壕沟里,早就布置了马克沁重机枪,反击的士兵们一批批地倒下。
等到敌军完成了壕沟掘进,真正的灾难就开始降临,不但是大炮开始密集地轰击英军的阵地,通过壕沟已经接近的敌军步兵,开始不断地向英军阵地攻击,优势的兵力和火力之下,英军不得不接连收缩。
到今天12日的晚上,剩余的英军已经被压迫到了一片极狭小的空间内。戴尔悲哀地想着,敌军也许明天就会总攻,而他们只要用炮火先密集地轰炸一阵,也许都不用步兵再冲锋了。自己该怎么办呢?2个英印师的师长,已经暗示过他几次了,难道真的要投降?
英印军的士兵士气已经崩溃,从昨天开始,就有少量的士兵不断地向对方阵地跑过去投降。戴尔到现在已经不敢再镇压了,这些印度人现在心里都蕴积着极大的不满。
第二天的凌晨,总攻即将开始,炮群已经就位,曹子卿正待发出最后的攻击命令,却发现对方阵地上走出了一行人,打着白旗,他们投降了。
投降的英印军还有7000多人,在他们中间,很快发现了几乎昏迷的戴尔少将,以及两位准将师长。对于多数的俘虏,等待他们的是至少3年的筑路劳动改造生涯。而戴尔等高级军官,则是接下来与英国人谈判的筹码之一。
理查德部的结局与戴尔类似,不过他没有戴尔那样幸运,在炮火的轰鸣中,他和另一位师长克顿,被轰了个正着,几乎是尸骨无存。剩余的部队,最后在剩下的一位师长格兰杰的带领下投降,投降的人数超过了9000人。
英尼斯颓丧地坐在大班椅上,他的对面,是军情五局仰光站的站长艾利森,两人沉默无语地喝着咖啡。
已经是6月13日的下午,一大早所有的侦察机,以及军情局派到战场附近的侦察人员就全体出动,去搞清楚战局的进展,而从中午接踵而来的电报,汇报的情报都表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所有的三处战场都已经平静下来,不再有军队的交战,而在整理战后残迹的,则无疑是敌军的士兵们。
所有事实清楚无比,整整6个英印师,在从6月8日到6月12日的5天时间内,全军覆灭!大英帝国在缅甸的军事存在,就剩下了在仰光的一个英缅一师,以及在曼德勒的英缅二师残部改编的守备团。这个守备团已经通知他们及时撤离,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对方没有不趁机占领曼德勒的任何理由。
大英帝国在缅甸的统治,已经是命悬一线。伦敦会动员整个印度,重新部署缅甸的争夺战吗?英尼斯和艾利森都是老狐狸,他们其实都不相信。
艾利森现在内心相信,对方既然至少出动了16个师来围攻英印军,其大后方不会没有留任何军队,所以他判断正常的话,对方的军队很可能超过20个师,甚至有可能达到25个师。而对方的军队,按照前线几天前传来的情报,很可能是超过1.5万人的大师,明显比单个英印师的总数要多。这意味着,对方的现代化正规部队的数量,会超过4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
英国本土的所有陆军,只有26万人,英印军总数,原来是25万人,现在已经被消灭了7个师,大约9万多人,去掉了1/3还多,英印军只剩下了16万人。至少短期,从军事上,他是看不到帝国有任何短期击败敌军的可能。至于动员全部印度,那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而且可能吗?为了远东一个贫瘠的山区之国,再打一场国战?他敢确信,只要麦克唐纳首相的脑子没坏,就根本不可能。就算他脑子坏了,议员们也不会同意的。
英尼斯叹息了一声:“将最新的情报汇总,发报给伦敦吧,我们彻底失败了。”艾利森点点头,站起来,准备离开。英尼斯对着他的背影说了一声:
“我的任期,肯定结束了。祝愿你能和新的缅甸总督,合作愉快。”
艾利森的身影顿了一顿,没有说话也没有回头。他自己心里也满是苦涩,他能不能保住自己的职位,还是个未知数呢。他迅速地离开了英尼斯的办公室。
在完成了对英军的彻底围歼后,根据地超过20个师,开始席卷整个缅甸,到7月中旬,已经占领了大半个缅甸。英缅当局的统治区,已经只剩下了伊洛瓦底省、仰光省、勃固省这几个在东南平原地区的省份,以及在马来半岛上的克伦邦和德林达依省。这个统治区的范围,只是下缅甸的大部分,整个上缅甸,已经没有英国殖民势力的存在了。
7月27日,“缅华联合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冯百驹担任首任政府主席。李思华仍然没有在政府中任职,她和同志们商量后,总和缅甸及海南的党组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华总支部”,作为根据地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她出任总支部的总书记。之所以叫“西华”而不是“缅琼”,是因为已经将云贵攻略考虑进去。
对军队也进行了改组,整个军队的公开名称,是“缅华人民革命军”,内部则称“西华人民革命军”,曹子卿任总司令,而徐向前、叶勇任副总司令,李思华自己,兼任总政委,她的副手,是袁国屏,任副总政委兼总政治部主任。
解放军包括现役部队在内,再加上即将成军的部队,陆军高达47个师,总计约76万人。除了一个教导师和一个特种师,其余45个师,编成了15个军。
我党领导的部队,相对于此时的西方列强,一个最大的优势是,运行的成本较低。例如英国或美国军队,在薪资上是巨大的负担,甚至还超过了军备的花费,迄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兵的偿付,都让他们的财政不堪重负。
1932年9月,美国还发生了镇压老兵的军事行动,17000名美国一战老兵,携家带口共4万7千人,前往美国首府上访,抗议生活无着落。而美国总统胡佛,命令麦克阿瑟负责驱散抗议老兵,由巴顿负责执行。这两个二战名将的前期,并不光彩,依靠着镇压老兵而平步青云。
这正是英国和美国在二战前,不愿意扩军的真实原因,倒不是因为负担不起军备,人力成本的开支,才是让他们害怕的根本原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是和平阶段,如果不是类似后世历史上,美国要维护全球霸权这样的需求,资本主义可是不愿将资本,浪费在养兵千日之上的。
我军处于革命期间,就没有这样的顾虑,在经济上战士们在意的不过是自己的家人,能不能被地方政府照顾好,而士兵们只享有津贴,而不是与社会相比都更高的薪资,自然扩军的能力,与西方列强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革命军最主要还是得益于李思华的钞能力,就长期而言,缅甸这些地区的经济尤其是工业能力,必须发展起来,否则这样的军队规模,她长期也撑不住。即使只是军械装备和高规格饮食这两项,每年耗费也都是天文数字。
为了继续迷惑美国等西方列强,新生的政权,并没有对外去强调共产主义的特性,而是强调社会主义的政权属性,在这个年代,“社会主义”并没有与共产主义被完全等同,总体上在西方社会也属于“美称”,就连希特勒,都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他的党就叫“社会主义工人党”,强调社会主义和工人两个属性,看似与共产党相似,其实是德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
所以后来在美国人来缅甸调查时,也没有把缅华政权,与苏联政权认为是同类,因为缅华政权不仅强调社会主义,而且还允许私人企业和私人经商,所以这被他们认为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没有立即给予极大的仇视。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美国,自己都还顾不上来,多少美国的“大师”和学者,由于经济大萧条,对于美国的政治体制,都处于高度的怀疑中,甚至有些未来的反共大师,这个时候都公开表示,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都可能是必要的选项。这个阶段,也是共产主义在美国自身最兴盛的时代。
英国的议院和内阁,关于缅甸问题,最近已经是不知多少次,吵得不可开交了,然而老狐狸们都还在等待清晰的情报。
到7月中,终于有比较清晰的情报了。
军情局的追踪,线索是很清楚的。由于“叛军”超过16个师的武装,都是美制,如此巨大的供给,在美国最近这几年肯定也是罕见的大单,通过与美国军工界的关系,不难追索出线索。
果然,军情局发现,美国军工界并没有瞒他们什么,爽快地对他们承认,最近3年通过美国的安华集团,向亚洲出售了差不多45个1.6万人师的陆军装备,以及少数空军装备,采购金额高达近5亿美元。军情局的人员,甚至拿到了具体的武器编制。
单单这个情报,就让英国高层基本上绝望了,根本不是16个师或者20个师,而是高达45个师的现代军队!英国人疯了,也不会去将自己大部分的国力,消耗在缅甸这样一个鬼地方,去和这样一只大军进行国战。 缅甸已经完了,剩下的是让帝国如何体面地退出。在不少老狐狸的心中,已经是这样的思维了。
军情局继续的追查,发现所谓“缅华政府”,其军事力量的领导人叫李力胜。而向他们提供军事装备的美国安华集团,其首脑叫李思华,是个年轻女子,据美国军工界的传言,两人似乎属于同一个家族,与民国西南军阀们关系密切。
疑似缅华方面,是这个李家以李力胜为政治领袖,而以李思华为赚取资本的经济组织首脑,所进行的组合。显然,这个组合到目前为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关于李力胜,几乎没有资料,对他尚属一无所知。而李思华,则已经是美国著名的传奇人物,尤其在金融上,几乎被称为神。
关于李思华在美国的资料,被英国军情局搜集了一大堆。麦克唐纳首相仔细阅读了这些资料,他也不由得感慨,这是何等精彩的财富故事!这个女人在大萧条之前,就能精准判断,及时脱手,大赚利是。她居然还曾经利用英镑脱离金本位贬值的机会,在英镑上大赚了一票,这让他感觉五味杂陈,原来大英帝国,也曾经被李思华用金融手段,薅过羊毛。他不由得有点自嘲,原来这只“叛军”实力的一部分,其实是大英帝国自己提供的?
军情局认为,很难通过美国的关系,在美国对李思华和安华集团实现重大打击。因为这个安华集团已经是美国十大财团之一的德州财团的重要成员,与美国军工界、农业界、金融界等上层关系错综复杂。
在他们获取李思华的情报时,军工界的人就曾经直接警告他们,美国军工界,是不会容忍英国试图切断与安华集团的军工贸易的,这几年,李思华的订单几乎养肥了半个美国军工界,即使现在高峰过去,但仍是他们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其实,接下来李思华每年只会从美国军工界采购最新型的武器装备了,而且在技术上,会更侧重于德国。
根据情报,李家首先占据了民国的海南岛,将那里发展成为一个跳板基地,他们在海南也进行了一些工业建设,至少知道已经开发了一个大铁矿,有年产高达100万吨的钢铁生产,以及完整的煤钢化综合生产基地,还有军工生产基地。
海南岛也许是威胁李家的一个筹码,因为这个岛四面环海,是个孤岛,但毕竟面积达到了3.4万平方公里,经过李家的多年建设,其自给能力不能小觑,而且反登陆的军事力量肯定非常强,虽然其海军几乎没有,只有少数美国产的破烂炮艇。但陆军完备,空军也已经建成。帝国能做的,最多是派出舰队,从海上打击该岛,要登陆的话恐怕要动员至少15万陆军部队以上。
麦克唐纳思考着,恐怕这个李家的弱点,就是缺乏海军了,现在这也是英国唯一的筹码。但其实也只是威胁的筹码,难道真的派一只大舰队,去封锁缅甸和海南的海岸,那样的耗费,在当下的财政上,简直是不可思议。没等到把缅华耗死,可能英国自己就撑不住了,而且,现在也不是时候,德国的希特勒上台后,对英国的威胁很大。
想起希特勒,麦克唐纳就不由得叹气。英国和法国这些年利用战胜国的地位从德国吸血,这样的美好日子结束了。而且这个希特勒非常有能力,上台后一方面发展德国国内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则是大力地投入发展工业,尤其是军备。而且他的纳粹党基本上不和别人争辩理论,此时几乎被希特勒建成了一个大公司,党员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产自救的活动中去:有搞市场情报的,有搞推销的,有搞组织的,有搞运输的,有搞培训的,有搞财会的,对穷人们有求必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体贴他们,简直和宗教组织或红十字会一样。
这样厉害的家伙,难怪能取得德国的独裁权了,在他的领导下,德国明显已经要摆脱英国和法国的桎梏。德国才是英国的大敌,哪里有余力去顾及远东呢?只要印度安全,没有什么不可以暂时舍弃的。他内心下了决定。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在思考着李思华和安华集团。
对他来说,这是一件极为意外的事件。李思华背后的力量,一跃而击败了英国人,即将主导缅甸,这简直是匪夷所思。英国人还是全球的霸主,他们怎么做到的?
这些天他让情报机构仔细调查了李思华,结果让他大为惊叹。原来因为司徒美堂的事情,他认识了李思华,但两人并没有保持社交联系。罗斯福专注于政治,他对于商业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那个时候,李思华在美国人的眼里是一位大商人,所以彼此的世界不同,虽然他偶尔听说李思华已经成为某种传奇,但基本上没有引起他的太多好奇,美国传奇的商人多呢。
而现在,李思华真正引起了他的关注,这无疑不是一位商业上的普通女子。在他阅读来自调查局boi(fbi的前身,boi到1935年改名为fbi,即联邦调查局)李思华材料的时候,这些信息不能不让他震动。这件事同时引起了调查局的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的兴趣,他亲自拜访了麦基逊等熟悉李思华的财阀们,在他与罗斯福交谈的时候,评论李思华说:“绝对的商业天才,不过应该一开始,就不是在做单纯的商业。”罗斯福现在确信如此。
按照boi的调查,李思华在美国并没有进行什么违法的行动,她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源于她的商业天才,与她有关的企业,也都是某种实业的正常经营。当时的安利传销,并不被看作是违法。唯一可以抓到她把柄的,也许是与她有关的墨西哥黑帮渗入德州,不过哪一个美国富豪,屁股是干净的呢?
关键是她的成功,过于巨大了。按照boi的调查,李思华的资产,可能一度超过了10亿美元,这个数字让罗斯福也不由得惊叹。所以她才能承受如此大规模的军火采购,到目前为止大约已经接近5亿美元,这是足以武装一个中等强国的资本。这也让李思华与军工界关系极为密切,有人说客户是上帝,而这几年李思华对于他们,那就是女皇。
第74章 余波荡漾与缅甸未来
该如何对待李思华和安华集团呢?罗斯福认为这是很简单的决定,美国人为什么要为英国出力,去打压提供美国重大利益的人呢?就算打压,难道英国人还会认为美国在前期是无辜的吗?
罗斯福政治上的雄心之一,就是让美国替代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成为“群山之巅”。李家的所作所为,其实暗合他的心意,帮助他去除了英国的实力嘛,哪怕只是一小部分。
更何况,李思华通过安华,与这个时代的美国财团,结合得很紧密,罗斯福可不想得罪那些财阀,他们才是美国真正的主人。没看到最反共的调查局局长胡佛,在调查了李思华后一声不响吗?虽然现在的缅华政权号称社会主义,似乎受到了苏联红色革命的很大影响。
李思华不仅采购美国军火,还大量采购美国的农产品、工业设备,最近还开始大量进口美国的废钢铁,每年的业务会以几百万吨计算。要是为了英国人去对付李思华,那他就要面对美国最强大的几股财阀的压力,他傻的吗?
当然,就像胡佛一样,他根本不相信李思华是共产分子,开玩笑,她都是10亿美元级别的富豪了,都已经进入了美国顶级阶层,是美国财团的一员。在海南那个小岛以及现在缅甸搞的事情,多半属于她自己家族的整体布局。也许这个李家野心勃勃,想成为东南亚的霸主呢?他不由得一笑。
当然,为了美英关系,表面上还是要做些文章,就让军工界和安华集团打个招呼,国会名义上会禁止对缅华出售武器。不过他们自然能够以各种“维修”、“民用”的名义绕过。
整体上,他对李思华、以及安华和缅华新政权这几件事情,重视度是非常有限的。罗斯福现在的烦恼,主要还是国内的经济,他上任以来的新政,虽然让美国的经济有所复苏,但还未根本走出危机,国内的经济压力非常大。就算是关心国际政治,他的焦点也还是英国、德国和苏联等大国。缅华新生的政权,在他眼里,连第三档的重要性都不具备。
7月底,缅华政权成立后,要求与英国进行谈判的文书,就递进了英国驻缅甸总督府,英尼斯在离任之前,接到了这样一个烫手山药。
缅华政权是直接明码电报,告诉总督府,派遣外交人员到仰光总督府,递交谈判要求。英尼斯不敢怠慢,电告伦敦获得批准后,允许缅华的特使进入总督府,递交了谈判要求书。
缅华在谈判要求书中,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条件,而是要求英国政府派遣特使,与缅华政权谈判缅甸的未来,谈判书的有效期是30天,如果英国拒绝谈判,期限一到,缅华革命军将攻占整个缅甸,将英国势力完全驱逐出去。
缅华政权的要求,又让伦敦的内阁和议会吵了一次,不过最后首相麦克唐纳拍板决定,由外交部派遣外交特使,与缅华谈判,事情已经如此,光硬撑着一张帝国荣誉的脸,有用吗?谈判也许还能捞回一点利益。而且缅华要求是秘密谈判,这很意味深长。
英尼斯通知了缅华政权,英国外交特使,实际上是外交大臣的副手,负责殖民地部的事务大臣,福克斯爵士,将代表英国,在抵达仰光后,与缅华政权秘密谈判。
缅华临时任命了一位“外交部长”李玉振。李玉振今年35岁,毕业于国内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后世的北师大),他积极投身革命,在广州起义中被救出。此后在李思华去美国执行计划的几年中,他一直是李思华的主要助手之一,精通英语,在美国期间还按照李思华的要求,在德克萨斯大学就读外交专业。李思华对他的安排,就是希望他成为专业的革命外交家。
8月20日,英国外交特使福克斯爵士,抵达了仰光。他觉得这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任务,英国现在在缅甸的地位,非常尴尬。他此次的谈判非常微妙,因为就连伦敦自己,其实也不知道要一个怎样的明确结果。他得到的任务要求,只不过是含糊的“不要辱没帝国的尊严,要保护帝国的利益”这样的词汇。表面上给了他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其实如果他们觉得结果不好,只会责难他没有达到帝国的要求。
而且又是这个见鬼的地方,8月的天气,简直是酷刑。他躲在官邸里,对于上街看看仰光的风光,毫无兴趣。
缅华的谈判小组,在3天前就已经抵达了仰光,他们自己租赁了酒店,非常低调,符合他们秘密谈判的要求。福克斯有点好奇,这个新生的政权,到底想要什么呢?
李玉振与福克斯在缅甸总督官邸见面,坐下谈判。人数不多,李玉振这里是个三人小组,而对面的福克斯也是三人,双方都有保密的必要。
双方几乎没有寒暄,握手之后,只有没营养的“很高兴见到您,李玉振先生(福克斯爵士)”这样干巴巴的开场白。说白了,双方是明确的敌对关系,很难按照正常的外交礼仪。
李玉振对福克斯点点头,说道:“让我们进入正题吧。”
福克斯说:“你们想从大英帝国这里,得到什么呢?帝国与你们之间,完全是不对等的关系。”他一开头表现得非常傲慢,这当然是英国贵族对殖民土著的态度,也是先施加心理压力。
李玉振轻松地说:“是的,双方完全不对等。我们在缅甸是胜利者,而大英帝国,则是失败者。”
福克斯的脸僵硬了起来:“李先生,你是在侮辱帝国吗?”
李玉振:“如果我们想取得一点成果,解决双方的问题,那么请福克斯先生收起刚才的傲慢态度。我们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创造新的问题。对我们而言,有说服力的,只有现实可以应用的实力。”
福克斯深深地看了李玉振一眼,他可以发现,对方完全不在乎大英帝国的威严和威慑,这是难缠的对手。他问道:“那么你们想谈什么呢?”
李玉振:“我们可以允许英国,在目前我们尚未占领的其它缅甸地区的继续统治,但我们有交换条件,那就是不能封锁我们在若开邦等地的港口,不对我们与外界的海运自由贸易,加以阻碍。”
福克斯一下子坐直了身体,李玉振的条件让他感到意外,他说:
“为什么?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国家不想统一的?”
李玉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利益来自民国的西南,对于我们,目前占领的缅甸地区,只是取得西南的出海口而已。”
福克斯觉得自己有点恍然大悟,他反而又傲慢起来,说道:“帝国为什么要同意呢?帝国的海军天下无敌,你们所谓的出海口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