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41节
  在李思华与史政福基本确立了根据地经济货币化的基本原则后,很快人民币就开始发行了,整个根据地的银元交易,逐步地停止了。
  第68章 海南新局与缅甸谍战
  从1930年开始,海南根据地的工业建设就不断展开,到1933年初,经过3年的努力,李思华引进的1500多个工厂已经投产,而石碌煤钢化基地、瓦宁橡胶轮胎基地、琼海卡车工业基地、昌江兵器工业基地等大工业基地也已初步建成投产。
  其中钢铁的产能已经超过了80万吨,预计1933年可以实现满负载,达到年产100万吨的目标,且新的设备和生产线已经在安装中,明年1934年的计划是120万吨,一直到1935年实现150万吨为止。这是因为李思华在美国的后期金融操作成功之后,加大了海南的工业规模。
  随着在石碌煤钢化基地附近的昌江兵器工业基地完成,目前已经能生产各类轻武器,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中。各种轻型火炮已经可以生产,不过重炮目前尚未投产,主要是等待炮钢厂生产的特种钢材的质量达到要求。预计到1933年底,可以实现原计划的所有武器生产。所以在缅甸计划完成后,继续扩军的时候,将开始主要使用国产武器弹药,配合一些进口补充。
  卡车工业也已投产,不过李思华对目前的道奇卡车不算满意,所以现在只是小规模生产,新的四轮驱动的1吨型号正在完善生产,此后才会大规模投入生产。当然她最终的目标是6乘6道奇wc62卡车,这款车历史上要到1941年因为二战需求,道奇才会研发并推出,但其实技术储备当下就已经具备,因此李思华专门投资了这一车型研究,要求道奇在1934年提供样车,她计划到1935年投产。
  wc62的优势是明显的,轮胎从4个变成了6个,较低的重心和宽胎赋予它在军事上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载重量有4吨多,相对于目前的型号是飞跃。有钢筋骨架和帆布棚顶,在副驾一侧可以安放枪座,装备一挺12.7毫米机枪。
  李思华看重这款卡车,除了军事用途外,是因为它非常适合于改成民用皮卡,适合此时国内糟糕的道路体系。
  基于工业建设的初步成果,也因为缅甸计划即将全面展开,李思华开始建立“中央”经济体系,最基础的就是建立了4个委员会,即:
  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委)、经济贸易委员会(经委)、科学工业委员会(科工委)、民生企业委员会(民企委)。
  4个委员会中,计委是大脑,对即将扩大的根据地整体的发展计划负责,所有大工业的重大专项,几乎都归在计委名下。经委则对所有工业产品的流通和贸易负责。科工委自然不必多说,而民企委则对整体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和现况进行管理和调整。
  同时李思华开始搭建“中央”的“央企体系”,她根据工业建设的进展和计划,初步安排了要成立20个央企,其中已有初步工业基础,或者很快将有工业基础的,包括船舶、兵器、航空、电力、电信、化工、五金矿产、粮油、煤炭、通用技术、建筑、汽车、重型机械、钢铁、电气、食品进出口这16家,而另外的4家,即石化、石油、铝业和中华投资,将在完成缅甸计划后展开。当然,这个央企的序列,目前只是暂时的,将根据在未来工业基础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每个央企,并不仅仅是掌握工业投资的资产,而是要规划和执行规定领域的整体产业发展,让这个行业,在国内从种子变成参天大树。
  1932年12月中,李思华送别了派遣缅甸干部的最后一波,这几个月,海南向缅甸大规模地派遣干部,规模之大,号称“十万干部赴缅甸”。已经担任海南专区党委书记的刘尔崧,开玩笑的时候向她抱怨,海南5年精华,全部都去缅甸了,现在面对海南的工作,他只好“头悬梁、锥刺股”了,等到下一次见到缅甸根据地的负责人冯百驹,要让他好好补偿自己。
  虽然是开玩笑,李思华也知道刘尔崧的抱怨,其实有三分也确实是真的。如此大规模地抽调干部,对于海南当然会造成很多影响。不过也没有办法,这是革命的必然阵痛。
  在缅甸总共16个省级区域中,目前已经在上缅甸为主的9个区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政权。在第一次反围剿后,虽然还是以各种“独立势力”的名义出现,但已经半公开地占领全部上缅甸,建立了各级“民主政府”,开始对地方进行公开的大规模社会改造,在这个时候,自然是需要大批干部的,移民中由于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的不足,干部缺乏是非常明显的。随着缅甸根据地尚属隐秘状态的“缅华自治民主政府”的建立,迫切需要大批的干部,以建立整个从省级到地区(邦)、再到县区(城市),再到基层的三级体系。
  到1932年底,缅甸的移民总数已经超过了400万人,而在9个区域治下,当地人的数量也接近350万人,总计人数已经超过了750万人。单从人口规模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海南(不到400万人)。而到1933年的上半年,预计会再移民170~180万人,让移民总规模接近600万人。
  李思华预计自己将在3月份赴缅,她今后一段的主要工作将以缅甸为重心。
  1933年1月的一天,仰光大学。
  今天下着小雨,打着一把伞的铃木敬司,漫不经心地走在校园里,他是来见仰光大学缅人的秘密组织,即“我缅人协会”的领导人昂山的。幸好是1月,他想着,他是在日本静岗长大的,习惯了温带的气候,静冈的年平均气温只有17.5度。要是在静冈,现在一定是天寒地冻,而1月正是他觉得缅甸气候最好的季节,20度多一点的气温,让他感觉很舒服。对他而言,缅甸炎热的夏季简直是一种折磨。
  铃木回忆起自己这几年在缅甸的经历,不由得感觉一阵自豪。在2年多前,他在曼谷,敏锐地发现了很多反英的缅人,聚集在这个城市。于是他招募了一些缅甸异议分子和激进分子,这批人员现在已经成为他主观的地下间谍组织,即南机关的核心成员。
  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缅甸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即昂山的私人密友,在他的南机关的扶持下,当初昂山组建的一个学生组织“我缅人协会”,现在已经成为了学生结合缅甸劳工的政党“德钦党”,这是缅甸的第一个民族主义组织。可以说,在铃木的努力下,缅甸缅人的独立势力得到了迅速组织和发展,为未来帝国对英国的斗争提供了一枚很好的棋子。
  他其实很钦佩昂山,铃木他自己虽然代表日本的利益,但他早年深受反殖民思想的熏陶,所以对于支持缅甸从英国独立出来,他还是有三分真心的。他现在并不知道,由于他确实支持缅甸独立,后来的日本占领军因此把他赶出了缅甸,不过他也因为在缅甸巨大的成功,最终官至少将。
  不过在这个时空,这一切都不会再发生了。
  铃木正在思考,最近的上缅甸,发生了针对英国人的巨大暴乱,根据南机关的情报,英缅军的一个师几乎全军覆灭,导致英国人从印度紧急派遣了2个英印师,来缅甸稳定局势。可是这些声势浩大的独立势力,居然与昂山这些缅人独立的领袖,毫无联系。他们是哪里蹦出来的呢?情报告诉他,所谓的叛军装备有大量的美制和德制武器,但现在的德国孱弱无力,会是美国人介入了吗?他们对于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早就觊觎了。
  这一次他之所以来到缅甸,就是被上级派遣,来搞清楚上缅甸的独立势力,以及大日本帝国能否利用这些新的独立势力。
  前面走来两个年轻人,铃木往前望了一眼,看上去像两个华人。
  突然,他被后面来的一个人撞了一下,他不由得向前跌去,前面的年轻人冲前一步,扶住了他,用英语说道:“你没事吧?”
  铃木正想道谢,另一个年轻人也快步走到了他的面前,而扶住他的年轻人突然握紧了他的胳膊,后来的年轻人此时抓紧了他的另一条胳膊。不好!他脑子里反应过来,但还没等他挣扎,从他背后赶上来的撞他的人,已经掏出枪来,从后背对准他的心脏,“噗噗噗”的三枪,是装了消音器的枪支。
  铃木睁大了眼睛,他抽搐了一下,很快死去了。
  三个年轻人将他的雨伞放在他身上,然后转身迅速地离开了。
  死去的铃木当然不知道,他的南机关驻地的办公室,几乎在他死去的同时,也将迎来彻底的毁灭。他的大日本帝国与缅人独立势力的联系,暂时中断了。
  他更不会知道,早在两年前根据地,筹备仰光情报站的时候,他铃木敬司的大名,以及他的南机关,就被李思华定义为必杀的间谍组织。前世李思华读史,除了美国,对于日本和东南亚是最熟悉的,对于他铃木敬司,这样一位曾经在日本间谍史上留名的“大人物”,当然不会陌生。
  对于昂山这样的独立势力,李思华不会用暗杀这样的手段,除非敌国先使用,这是大国国民的操守,与政治考虑无关。但对于间谍,任何国家都是无所不用其极,李思华自然不会忌惮暗杀掉铃木敬司。
  对于南机关,有意让剩余的有几人跑掉,其实其中已经有2位缅人在被抓到后策反,会利用他们,监视日本下一步的动向。
  昂山心烦意乱,他完全没有想到铃木居然会被刺杀,他也想不到别的凶手,认定多半还是英缅当局的情报机构下的手,可能是不想公开而与日本情报机关直接冲突。但是,英国人对他们了解到什么程度了?会不会接下来下手?
  想到铃木,他不由得一阵悲伤,铃木是他的挚友。虽然昂山觉得他们德钦党与日本帝国之间,就是彼此利用。铃木确实也代表着日本帝国的利益,但铃木对他的支持也是真诚的,他也相信铃木是真的支持缅甸能够独立,而不是让日本替代英国殖民缅甸。
  这一次铃木来缅甸,他本来是想通过铃木,向日本争取军事支持的。前期下缅甸的起义失败,让他感触非常深,缅甸人民的反英是正义的,但是失败的教训也很深刻。武器和训练太落后了,完全不是英缅军这种近代军队的对手。昂山认为,只有建立自己的军队,才有可能让缅甸独立。可是环顾全球,眼下能支持他的,也就是日本人了。
  自从1922年日英同盟结束后,日本对于英国的不满,日益严重。日本人在东南亚各地,都部署了情报网,并且支持像昂山这样的反英独立势力。不过,日本是最穷的“帝国”,实质性的物资和金钱支持,非常有限。主要还是通过协助组织起独立势力来推动。
  当然,昂山这个时候并不知道,其实日本只是垂涎东南亚的富庶资源,梦想将英国人赶出去,让大日本帝国取而代之。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日本侵略东南亚的时候,昂山配合日本人掀起了缅甸反英运动,可是到1944年他领导的缅甸军队,就开始对日本人反戈一击,大约那个时候他也看透了日本人。
  李思华曾经向同志们评价昂山这样的“民族主义者”,按照她的说法,这些人其实是一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所以先天就有软弱性,他们总是幻想,能够得到某一个强国的支持,以完成他们的独立梦想。所以总是被某个帝国主义操控,而且这样的话,就算最后独立了,也还是被帝国主义在背后操纵的木偶。
  昂山这个时候,思绪倒是转到了上缅甸英军大败的消息,他对于这个消息,既喜且忧。喜欢的当然是英国人遭到了巨大的挫败,缅甸各地反英的浪潮,没有因为下缅甸的起义失败而结束。忧虑的当然是他自己所在的德钦党与上缅甸现在这些独立势力毫无关联,而且这些独立势力都是缅甸的“少数民族”,他们并不站在缅人的立场上,也许未来是比英国人更凶恶的敌人。作为一个大缅主义者,他对此警惕性很高。
  然而又能怎样呢?他现在的德钦党,大猫小猫一群散兵游勇,外界不大变的话,根本没有机会,他又陷入了苦恼中。
  英国军情第5局驻仰光情报站。
  铃木敬司的尸体已经被军情5局接管。因为铃木的身上带有日本仰光领事馆的证件,他是以领事馆职员的正式身份来到缅甸的。所以当他的尸体被行人发想,仰光警察接手后,就发现死者的身份不寻常,很快通知到了军情5局。
  当时的英国,对于日本的情报搜集是有限的,开始他们并不知道铃木的身份,然而事有凑巧,铃木在曼谷的时候,由于频频接触缅独的头面人物,因此他是军情5局曼谷站重点关注的对象,而此时的仰光站,就有从曼谷调来的人员,他们开始觉得铃木面熟,通过调阅关于日本人的档案,终于确认了这个死者就是铃木敬司。
  这下子军情5局的仰光站,可谓一片沸腾,他们正受到伦敦总局的巨大压力,要他们搞清楚那只击败英缅二师的叛军底细,而他们派出到瑞波一带的间谍,几乎就像是进入了一个黑洞,有去无回,他们正发愁找不到突破口呢。
  所以日本人尸体的发现,给了他们一个“符合逻辑的想法”,那就是那只反对英国的叛军,会不会背后有日本人的影子?日本虽然是最穷的帝国主义,但是支持这样一只叛军,付出的代价也有限。而且日本这几年对于大英帝国,越来越不尊敬,他们的军队对于挑衅帝国是很有野心的。即使不是日本政府,那么军部的“独走”有没有可能?或者,这是日本情报机构与美国人勾结的联手之作?
  铃木如何死的,他们反而并不是太关心。也许他与独立势力谈崩了,或者被那只叛军的反对者干掉了,都有可能。倒是德钦党的昂山他们,被英国人开始高度警戒。铃木进入仰光大学,好无疑问就是与以学生为核心的德钦党去接触的,他们的碰头是想干什么?铃木会不会是想与德钦党合作,在下缅甸继续掀起叛乱,至少他们肯定不会对大英帝国怀有好意。
  所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发生了,昂山的德钦党遭到了英国人疯狂的打压,今后的几年,昂山基本上要在监狱里渡过了。
  消息汇报到了伦敦,于是军情局派遣了一些情报人员到日本东京,他们要与当地的少数间谍人员合作,找出日本人是否支持缅甸叛军的情报。这一次事件还让军情局考虑,正式在日本东京设立强大的情报部门,日本明显对大英帝国怀有野心。
  根据地仰光站的同志们完全没有想到,他们只是清除一个日本间谍组织,却引发了诸多的连锁反应。而这些反应,到几年后他们才知道,阴差阳错地,英国人将视线的一部分,转移到了日本人身上,日本在缅甸的各个外交机构和商业公司,成为英缅当局盯梢的重点。结果还真有几个日本人落网,他们是在铃木出事后来缅甸调查此事的,英国人对他们严加审查,但发现他们都不知道叛军的事情,不过英国人也没有因此放松对日本人的监视。
  说到底,英国人还是相信,一定有某个对大英帝国不满的强国介入,而符合这种设想的,无疑只有很少的几个目标。铃木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英国人的逻辑。至于本土势力自行发展而没有外国人支持,对于这种想法他们当然会觉得,那是对自己智商的侮辱。
  第69章 大人物与新的大建设
  1月20日,李思华亲自向罗斯福发了贺电,祝贺他正式上任新一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在去年的选举中当选为新一届美国总统。
  4年前她与司徒美堂合作招聘华人学生,还是通过德州财团找到罗斯福介绍的。所以她在认识司徒的同时,也认识了罗斯福。不过那时候的罗斯福,恐怕自己也想不到,会成为未来的美国总统,而且连任四届,最后死在任上,还被称为最伟大的美国总统。
  李思华知道,罗斯福上台,意味着美国政治和经济的大调整,他的新政即将开始。老实说,罗斯福的新政并没有后世说得那么神奇,其实一直到1939年,美国并没有摆脱危机,最后能走出危机,创造美国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还是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契机。
  不过,罗斯福的上台,让她又想到了一条赚取新资金的途径——那就是将在美国的大量美元,提前置换成白银,而不是原来打算的大量换成英镑。
  罗斯福上台后,4月份就会取消美国的金本位制,这将导致美元贬值,造成李思华留在美国大量现金的损失——实际购买力下降。现在的1亿美元,可不是今后的1亿美元能比的。如何挽回损失呢?
  她记得,明年也就是1934年的6月,美国将出台臭名昭著的《白银法案》,完全洗劫了民国的大部分财富。
  这个法案是美国白银集团在摩根的支持下进行的。由于经济大危机,白银价格由1928年的每盎司58美分下降到1930年的38美分,而到了1932年下半年更是下降到了25美分,目前也一直在30美分之下徘徊。所以白银集团借助支持罗斯福当选,交换了罗斯福出台《白银法案》,其内容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在国内外市场收购白银,直到白银价格达到每盎司1.29美元,或者财政部储备的白银价值,达到了黄金储备的1/3。
  也就是说,美国官方收购,直到白银的价格上涨超过4倍,从不到30美分涨到1.29美元。
  在她前世的历史上,这个法案的实施,导致白银价格暴涨,民国的白银储备,因此疯狂外流,造成了这样一种效果,即中国货币对美元的汇价骤然上升,每盎司白银可换回3倍的美元的购买力,也就是说,3倍的美元才能换取同值的中国货币。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地的居民,突然感到中国商品价格的昂贵,相反,中国民众则乐于消费外国便宜的商品。
  所以,结果是短暂的货币升值快乐之后,导致民国货币奇缺和严重的经济恐慌。白银都外流了,没有银元货币,而国内产品价格太高,打不过洋货,大批民族工商业破产。1935年国民政府只好进行法币改革,被迫放弃了传统的银本位制。
  这个《白银法案》,让民国农村崩溃、工业萧条、地产暴跌,金融恐慌。完全是一次大劫难。当时美国国务院远东司的司长承认,“我们收购白银快要把中国人的血抽干了”。
  这个法案,倒是让日本人得到了很大的好处。日本一方面大量走私民国国内的白银,在中国银价每盎司40.5美分与世界银价65美分之间,投机牟利,利用走私白银所积累的巨额资金,来建造船舰和稳定日本的币值,同时,将中国的白银滞留北方并最终公开劫掠。客观上,美国的《白银法案》提供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预算。
  李思华知道阻止不了美国人的洗劫。此时美国的资本,控制了世界白银生产的66%和白银冶炼的77%,完全掌握了白银的定价权。
  既然阻止不了你们这帮王八蛋对中国的洗劫,那我也要从美国的身上吸回一些血,李思华念叨着。
  此时白银在美国的成交很稀疏,1933当年美国白银的产值不过3200 万美元,那个时代除了民国,其它国家已经很少将白银作为货币储备,白银绝大多数的用途是工业。既然大萧条危机在进行中,工业用白银自然也变得很少。不过在美国炒作起来后,当然就远远不止这个规模了,至少是几十倍。
  所以李思华的计划是,从现在开始,以3亿美元的准备金,不仅在美国缓慢吸纳白银,而且在全球其它地区,逐渐吸纳白银,以1年时间的长期耐心,在价格不太波动的情况下,完成3亿美元白银的收购,等到美国通过法案,把白银的价格炒起来,再逐步高价出货。这3亿美元,预计至少会带来5~6亿美元的利润,足以弥补美元贬值的损失,并且有大量利润了。
  狗日的,你们既然要白银,就让你们要个够。李思华想起历史上白银法案所造成中国各地的大悲剧,不由得爆了一句粗话,怒骂了一声。
  1月30日,李思华等待的另一个大消息也被确证了,那就是德国的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随着他的上台,意味着对于未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始转动。
  李思华知道,希特勒上台后,不到一个月,就操纵了所谓的“国会纵火案”,以此将德国共产党打入深渊,而就在今年,他会获得德国议会授予的“独裁权”,这大概也是现代西方历史上的第一次,希特勒“合法”地成为了独裁者,无可争议的德国“元首”。
  不过李思华对于希特勒还是有点佩服的,就是他通过“军事凯恩斯主义”,通过大量增加军备订单和抵赖英法的债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德国从悲惨的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2年后即1935年,德国的失业率只有1.7%,确实是奇迹。
  当然这是饮鸩止渴。因为军事上军备采购,不是可以无限进行的,武装完了军队后,如何得到回报?当然只有对外掠夺。否则希特勒振兴德国的资本,几乎都是从美国借来的,如何偿还?对美国赖账吗?那也同样意味着战争。
  所以,所有的“军事凯恩斯主义”,最后都意味着战争,否则从资本主义的角度,那就是前期的投资都失败了。希特勒未必不知道这点,但他是一个疯狂的赌徒,让德国饮鸩止渴,总比让它立即死去强。其它的欧洲列强领导人,能力还比不上希特勒。
  至于后世所谓,美国用大量的资本,武装了德国,从而用德国打垮了英国和整个欧洲,取得了世界霸权的这种阴谋论,李思华是不太相信的,就她所了解的美国高层,在这个时代还没有这样的战略水平。更可能的是,前期是历史轨迹自然而然推动的,而后期则被美国发现了机会,因势利导。
  李思华念叨着英国,最多两年,德国就会形成对英国的巨大压力。那个时候,你们还顾得上缅甸?等着瞧吧。
  思考着德国的形势,李思华对于另一件有关德国的“小事”,是很满意的。
  那就是到德国褥羊毛的收获之一,与德国曼恩公司合作的,搭载d4086这种140马力柴油发动机的s1h6卡车,在海南卡车生产基地,开始下线生产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动力的卡车,左右各5个轮胎,是标准的三轴“十轮车”。这种车在试验的时候,用60天的时间,在德国行驶了6500公里。
  能够生产这种卡车,意味着这个时代的重载运输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只要有公路,军队携带重炮就可以成为现实。李思华决定,要在缅甸复制一个生产厂。
  汽油机的wc62卡车,加上现在柴油机的s1h6卡车,是可以一直应用到二战的,整个卡车运输体系的根基,已经完成了。
  3月初,李思华抵达了缅甸。她从若开邦登陆,一路北行视察,到3月中,才抵达根据地首府设置的地点,克钦邦的帕敢镇,这个翡翠贸易的中心城镇,以及帕敢铁矿所在地。
  根据地将总部设在帕敢,主要原因是两个,第一是计划中的煤钢化综合工业体,当然要依托帕敢铁矿,未来基本会复制石碌模式,同样在此建设一个100万吨级别的钢铁厂,作为这个综合基地的核心工业。第二则是此地离开云南很近,越过当时的国境不远,就是保山和大理。这里同样是未来发动云南攻略的适合地点。
  经过这几个月的强化运输,帕敢煤钢化综合工业体的相关主要设备和生产线,已经运输到位,这非常不容易,这是这几年拼命修山路的成果,现在从若开邦和钦邦,两条从海岸穿越山岭,一直到克钦邦,然后延伸到掸邦的5米宽的公路,已经基本建成。
  李思华视察现场的时候,各厂区土地平整已经接近尾声,开始在做基础,布置地下管线。
  实际上,在这几年的大萧条危机中,李思华一共储备了600万吨的钢铁产能,她计划在海南、缅甸、贵州和云南各修建一个100万吨的煤钢化工业综合体。其余的200万吨产能,则在铁矿资源丰富的贵州,以及云南择地建设几个50万吨的中型钢铁工业基地。
  如果能完成600万吨的钢铁产能建设,就意味着基本上追上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部产能。历史上,1937年日本钢铁产能达到最高峰,即700万吨,其中大部分来自于美国的废钢铁回炉,而东北提供了每年72万吨,朝鲜提供了每年17万吨左右。此后日本钢铁产能随着战争进行,每况愈下,到1945年仅剩下26万吨产能。
  当然,无论如何,与此时的美国是不能相比的,其钢铁产量已经超过了6000万吨,李思华的计划即使完成,也只有其产能的1/10不到。不过正是因为美国有如此大的产能,在经济危机中,她才能廉价地拿到这600万吨产能的所有设备和生产线。而其它两个大国,英国产能1318万吨,苏联产能1832万吨,都是远远不能比的。
  想到这里,她不由得慨叹了一声,日本能够对华发动全面战争,其物资储备,几乎全部来自美国。1932-1939年间,日本70%的废钢铁、90%的铜、75%的石油都来自美国。所以,当1940年美国发现日本的资本基本上被美国割完了,开始对日本禁运的时候,日本的军事能力就开始江河日下,只好铤而走险,袭击美国珍珠港,开启了太平洋战争。说白了,美国以为自己已经捏住了日本的睾丸,只是没想到这帮疯狂的家伙,宁可自己做太监。
  所以李思华对于褥美国的羊毛,是毫无愧疚的,反而她只恨自己,不能褥得更多一些。从美国赚到的那些工业资本和资源,只不过是从美国欠中国人民的血债中,拿回来的九牛一毛。
  李思华与冯百驹等缅甸根据地的领导人,召开高层会议,对根据地的下一步工作做了全面部署,重要的内容包括:
  一、到4月底,全部计划部署缅甸的27个师中,剩余的7个师,都会完成部署,届时在缅甸的总兵力,将达到45万左右,足以应对英国全面动员英印军的潜在最大攻势。
  二、即使最终与英国达成妥协,也要在缅甸至少要保持25个师左右守备,以打消英国人的觊觎。云贵攻略的兵力,还要另外筹措。在1932年下半年,德州军工利益体即将完成全部30个师准备生产的时候,李思华已经增加了15个师的订单,这是因为昌江兵器工业基地的产能还上不来,也有限。预计本年度即1933年,昌江可以生产5个师的装备和弹药,因此加起来就是新增20个师,这部分兵力将是发动云贵攻略的主力。
  三、新增武器装备,美国方面的交货是已经从1月开始,每个月提供2~3个师的装备,到6月份完成全部交货,所以我们将力争在8月份,完成全部运抵缅甸,装备新军。而昌江的供应,主要将在下半年完成,上半年仅能完成1个师的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