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3节
各种细节和假设被同志们提出来,各种对策则逐一计划落实,整个行动计划逐渐完善定型。
1月19日,全部参战兵力在骑神岭预设阵地附近,集结完毕。大家开始修筑隐蔽工事。战士们都摩拳擦掌,进军海南的时候,敌军力量很弱,大家都觉得打得不过瘾,这一次好了,对手是当年国民党“铁军”中的一部,大名鼎鼎的民国强军,就让我们碰一碰,看看到底是谁强!
李思华自己对蔡廷凯部的战力并不高估,10师驱逐了最敢战的我党成员后,已经不是过去的那只10师了,失去了信仰的灵魂,只能逐步蜕变为一只个人利益为先的普通军阀军队。
当然,她对于这个时空蔡廷凯的印象,并不算坏,历史上他屠杀我党海南人员的行为还没发生。前世蔡廷凯部后来是著名的抗日武装,他本人是在上海大战日军的十九路军军长,于国有功。
不过李思华心硬如铁,她想着,就把一切交给你的命运吧,此次战斗如果蔡廷凯逃离,她不会追击,放他一马。如果直接在战斗中被击毙了,那就是蔡廷凯在这个时空的命运。
1月20日,一只“红色赤卫队”出现在海口城区附近,并且对海口市内的守卫开枪射击,海口震动,国民党地方当局,都以为是我党意图攻打海口,惊慌失措,不断电报催促受命围剿海南“共匪”的蔡廷凯部出兵。
在这样的压力下,蔡廷凯部动作不慢,到1月22日,已经借由国民党军舰从海而来,准备登陆海口。蔡廷凯激励士兵,打完共产党,回家过年。其实他的部下,很多一肚子牢骚,都快过年了,结果却被上峰逼着出兵剿匪,什么狗屁事啊。
海口港区,国民党地方当局举行了欢迎仪式,欢迎10师来海南“吊民伐罪”,很多海口的“名流绅士”参加,他们的心总算放下了,铁军来了,海南安全了,大家的身家性命都安全了。
为了激励第10师,国民党的地方当局还召集当地豪绅地主,连劝带哄,筹集了5万大洋给蔡廷凯,并答应完成剿匪后,再奉上5万大洋。
站在人群中的化妆侦缉战士,冷眼旁观,确定了蔡廷凯部的基本人数和武器装备后,迅速离开港区,赶往文昌汇报。
第二天早上,昨晚在海口地方当局的欢迎宴上,多喝了两杯的蔡廷凯,一大早上就被副官唤醒,他有点不悦,问道:“什么事情那么急?”
副官恭敬地告诉他,一大早就有混进城的共党分子,袭击了海口国民党政府的官署,还被扔了颗手榴弹,炸伤了两个卫兵。吴司令和曾专员上午都打了电话。
蔡廷凯沉吟不语。他知道地方当局和当地士绅,都急迫地指望着他早点动手,解决海南的红匪,这样一日三惊的生活让他们受够了。不过确实,一大早就跑来府城扔手榴弹,海南匪党的嚣张,可见一斑。
他下定决心,明早就出兵。于是吩咐了副官,半个小时后召开军事会议。团营主官以上,必须参加。
他当年曾追随李济深,率部到海南征讨军阀邓本殷,自诩对海南的地理人文都不陌生。因此与参谋部和其它部下简单商量后,即确定了以压倒性的优势军力,直接击破本来就不远的文昌匪党总部,等到蛇无头,其余县区,就不难各个击破。
由于海南的一些情报,蔡廷凯对于海南“匪党”的声势浩大是有认知的。不过他不可能不轻敌,他的第10师算得上是民国劲旅,正规部队。在他想来,海南匪党再多,毕竟不过是拉了一帮泥腿子,匆匆成军,严格意义上根本算不上军队,武器也肯定极差。绝对的实力之下,他并不觉得会有意外。此次他把10师大部分军队都带来了,已经算得上是极重视匪党了,他毕竟见识过原来北伐军中我党党员的勇猛无畏和身先士卒,内心还是很佩服的,只不过大家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以进军路线上,很自然地选择了那条从海口到文昌的大道。若有匪党阻碍,一路击破即可。
1月24日清早,蔡廷凯率领第10师向文昌进发。
他们的动向被根据地的侦查员不断地汇报给指挥部,这一次的军事指挥,由李思华带着曹子卿和徐向前,叶勇担当前敌指挥,几人组成了指挥部。
李思华观察,叶勇擅长鼓舞士气,亲和力很强。而徐向前比较沉默,但是非常仔细,对于行兵布阵很全面,两人指挥上各有特点。
24日中午,蔡廷凯部行进到一处坡地森林边,突然遭到“匪党赤卫队”的袭击,有几百人埋伏在坡地上,突然开枪,还有些手榴弹。但是枪支明显叫少,枪法也很差,蔡部只有被流弹伤了几个人。
蔡廷凯命令一团攻击,结果没等一团摆开阵势,这帮赤卫队撒丫子就跑了,撤退得飞快。蔡廷凯没在意,笑了笑,心想,这是骚扰战术,估计是不敌我军,所以通过骚扰来干预行军,这是为文昌匪党争取撤退时间?也有可能,有理智的话,他们应该知道挡不住我军。
到了晚上宿营,又有匪党赤卫队来骚扰了一通,搞得很多人没有睡好觉。蔡廷凯有点恼火,这帮匪党,打仗不行,骚扰战术倒是用得很溜,这又是想疲惫我军?但是晚上更没办法,赤卫队接近黎明的时候,又来骚扰了一次。
第二天行军,没睡好的,也只能边打哈欠边行军,可是同样的袭击又来了两次,匪党隔得老远,让撒开去的警戒队伍也追不上,看到机会就来几枪冷枪,显然是打着打到一个算一个的主意,蔡部官兵都有些被恶心到了,娘的一群老鼠,就是跑得快!
蔡廷凯对于这种骚扰战术,也没有太好的应对方法,派部队去追吧,这帮赤卫队,看起来一个个都是铁脚板,跑得飞快。
就这样被拖着,一直到吃午饭。下午行军的时候,这些如影随形的赤卫队反而不见了,军官们纷纷猜测,匪党觉得作用不大,所以撤退了。随着接下来顺利的行军,官兵们的谨慎小心,也逐渐松懈。
下午的时候,困劲最大,又是第二天行军,很多士兵不免有点精神疲惫,他们已经逐渐进入了预设战场,大道相对窄了一些,两边都是缓坡地。
用望远镜看到第10师部队的时候,李思华就已经放下了心,敌军是比较密集的行军队伍,大概5到6个人一排,前后左右相距不算太远,这显然是炮群可以发挥威力的情形。她和徐向前和曹子卿等对视一眼,大家都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10师并没有派遣侦查部队搜索两边的坡地,主要是太累。从海口到文昌100多公里,如果一直让侦查部队搜索前进,早就累瘫了。所以只有那些觉得有点险恶的地形,才会派出侦查。现在这里的预设战场,并没有让他们警觉到必须派出侦查部队的程度。
炮兵们早就对打击目标区做了详细的“网格计划”,将所有炮击区域,划分成了若干网格,计算和核对了炮击参数。这个时候,大炮都悄悄地扬起,按照设定参数缓缓调整着炮口。而重机枪群也是一样,调整好了射击方位。大家等待着最后的命令。有的士兵觉得自己的心砰砰地跳着,仿佛要跳出胸腔。
队伍中间的蔡廷凯,莫名感觉有点不对,因为前期有冷枪袭击,所以他没有骑马,而是和士兵们一起步行。走在这里,看上去不像有危险,但是开始觉得有哪里不对劲,是什么地方呢?
他突然反应过来,是没有鸟叫,两边都有林子,按理说肯定有不少鸟,但为什么现在一只都看不见,也没有鸟叫声?然而他这种“宿将的直觉”毕竟来得太晚,还没等他示警,就听见军号声响起,是匪党的军队!
咚咚咚的炮声出膛,哒哒哒的重机枪声音响起,近五十门从重炮到山炮再到迫击炮,开始了集群轰击。而数十挺重机枪的两侧扫射,没等炮弹落地之前,10师部队中已经出现了一条血线,整个队伍仿佛被无形的镰刀,拦腰切了一刀,时间仿佛都为此停滞了一息。接着就是炮弹落地的轰轰轰的爆炸声,整个战场立即狼藉一片,第10师顷刻间陷入绝境!
蔡廷凯算是反应快的,他听到枪炮声立即主动摔倒,可还是被流弹打中了右臂,急促的炮声中,他根本无法指挥,而且周围的人大多死去了,军官区还是特征很明显的,是显然的重点打击区域。
他的副官比较幸运,看上去完好无损,只是灰头土脸,副官向他跑来,他挥了挥左手,副官不管不顾拉起他,两人低头就以极快的速度向后逃串,路途中不断命令着所有能听到他话的士兵,立即跟随他撤退!
无论是蔡廷凯还是他的副官,都是在北伐和历次军阀战争中,打老了仗的,发现被敌军如此强大的火力袭击,他们马上反应过来,立即组织抵抗,是完全不现实的,不逃出现场,就只能死在这里。而且如此强大的火力,说是赤卫游击队,杀了他们头也不信。不知道匪党哪来的如此强大部队,但无疑不是眼前他们可以对付的,只能是先尽量撤退,收拾败军,再做其它打算。
但是此时撤退哪里有那么容易?例如直属团中配备的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最大射程高达7.4公里!大部分拼命逃跑的士兵,也跑不过大炮和重机枪的延伸射击。逃跑途中,蔡廷凯眼看着10师的士兵军官,不断地倒下,心如刀绞。
此时他非常痛恨海南地方当局和那些土豪士绅,他娘的给的什么鸟情报?海南匪党如此强大,这帮人还被说成是赤卫游击队?就是人很多?其实也有匪党武力强大的情报传给他,只不过被他下意识忽略了而已。当时总是觉得,匪党武力强大,还能强大到哪里去?没想到今天彻底见识了,自己这点家底,大概就要葬送在这个鬼地方了。
终于炮声和重机枪的声音停下,此时军号再次响起,是冲锋号!两千多战士刺刀上膛,开始冲锋,10师的士兵们发现对手的火力仍然强大,中间夹杂着不少轻机枪。而对于他们利用地形凑起来的阻击,对面往往迎面就是一发枪榴弹。
10师剩余的人员已经彻底崩溃,部分人员开始投降,其余的拼命向海口方向奔逃,我军开始连续追击。
坦率地说,10师的体能比不上我军,虽然10师的老兵比例高,但他们的伙食远远不如我军,李思华是非常舍得养成军队的体能和耐力的,日常费用的多数,都花在了这上面,不仅要吃饱,还要吃肉吃鱼。所以大部分的10师官兵,最后根本跑不过,只能是投降,或者因为负隅顽抗被击毙。
当然,还是有少数人跑出去了,多数跑进了山里,显然是避开大道,躲开我军的追击。
大约追了不到一个小时,李思华就命令全军停止追击,开始集中。形势太明显,第10师的绝大部分已经被消灭,剩下的残军再翻不起大浪,没有必要穷追不舍了,就让他们逃到海口,让海口自然崩溃吧。
这个阶段,李思华并不打算把海口的反动派都包了饺子。否则为了稳固根据地,绝大多数海口的反动派都会被处决。而这有可能让广东反动势力,因为人人自危,而群起攻之。不如低调一点,先让他们逃出海南吧。
第39章 震撼海南和根据地变化
胜利的欢声笑语,回响在战场上。如此大胜,同志们当然万分高兴,李思华也是如此,估计很长时间广东的军阀们不敢进攻海南了。
接下来收拾战场,这可让战士们恶心坏了,场面也严肃了起来。炮弹和重机枪的破坏力太大了,地上到处是残尸断肢,到处是血流,空气十分难闻,很多战士其实还谈不上老兵,导致很多人呕吐。但是还得咬牙坚持,虽然是敌人,也要让这些10师的官兵入土为安。
李思华和曹子卿等都收敛了笑容,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国人自己之间的厮杀,实在是让人遗憾。这些士兵,曾经一度也是革命队伍中的同志。
最后点检人数,击毙敌军3000多人,俘虏近3000人,逃跑的敌军不到1000人。李思华点点头,下令全军返回文昌,后勤大队和文昌的地方部队等,也收拾了全部缴获,开始返程。
实际上,最后逃到海口的敌人,不过六七百人,蔡廷凯带着这最后的残军,狼狈从海口撤离。而消息传出后的震撼,使得海口鸡飞狗跳,大量的士绅阶层,开始疯狂地向大陆逃跑。红潮的震撼,又一次席卷海南全岛。其它县区的士绅都明白了,匪党占领海南全岛不可避免,就在眼前,很多人也开始了逃亡。
李思华并没有急于攻克全岛,她仍然将3月上旬,设定为开始统一全岛攻略的开始,原因之一,是等待新军和已经解放区域的地方部队训练完成。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已解放7县区的党、政、军体制实践,以及各项农村、农业、城市等方面的初步政策实践,初步确定全岛根据地的治理体系,以及培养出一批基本可以实施体制管理的干部群落。
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样本和范本,到时候推行起来就事半功倍。
王栓子是新军的一名士兵。春节的时候,他被给了5天探亲假。
他的家在万宁附近的农村。部队雇佣了一批马车,将他们这批万宁籍的探亲士兵送到万宁城区,然后再各自走回自家。返程的时候马车也会在万宁城区接他们。万宁到基地大概有50多公里,所以说是5天假,其实只有3天,来回路程就要2天。
训练的时候不觉得,这个时候王栓子倒有点想家了。他也奇怪,那个破破烂烂的家有什么好想的?从他长大后,就一直盼着脱离那个鬼地方。可是爹娘怎么办?还有弟弟和妹妹,他也只有认命地土里刨食。可是他家就只有2亩薄田,靠着半自耕半佃农,一家子都饿得面黄肌瘦,到根据地解放前,他家已经穷得连这两亩地都快保不住了。
所以招兵的时候,他听说有10个大洋的安家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老妈还因此哭了几场,老爹也时常枯坐着,沉默了好几天,这也没能改变他的决心。
他现在有点担心,家里缺了自己这个最主要的壮劳力,据说剩下的4口人,分了12亩地,这当然是好事,但接下来的春耕怎么办?指导员说的民兵和合作社都会帮忙,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下午到了万宁,告别了同志们,他走上了回家的路。路上他注意到,由于是春节,田地里没有什么人,不过路过的村庄,都多了很多砖房,以前随处可见的窝棚,明显地少了,村庄里偶尔还传来几声鞭炮。有时候遇到走亲戚的农民,居然有穿新衣服的。他们看他穿着军装,还热情地向他打招呼,尤其是年轻人,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整齐的军服。他不觉有些自豪,走路更是挺胸昂首。指导员说过,一个军人,言行举止,都要表现出军人的风范,要把军人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骨子里。
下午三四点钟,他终于到了他家所在的位置。可是一看就蒙了,家呢?他的眼前是一栋砖房?还带个前院?他疑惑地看了看前后左右,没错啊,这就是他家应该在的地方啊?门口不远的那颗大榕树明明还在原来的位置。他一下子呆滞住了。
“你是?……哥哥!是哥哥回来了!”迟疑的声音之后,是喜悦的喊声。他转眼望去,是妹妹!她笑着向他扑来,他一把搂住了妹妹,端详着她。
两个多月没见,妹妹的脸色红润了不少,不再是原来面黄肌瘦的小脸,有点姑娘的样子了,衣服虽然还是破旧的,可是整整齐齐。他心里不由吐槽,爸妈肯定没有舍得用他留下的那10个大洋,去给妹妹弟弟做身新衣服。他们都把那笔钱,当成了是他的卖身钱,肯定舍不得用,都存起来了。
听到小妹的喊声,一家人都从砖房涌了出来,他一眼就看到了妈妈,他妈有点跌跌撞撞,他赶紧放开小妹,走上去扶住他妈。妈妈看着他,眼泪就流下来了,他只好连声安慰。
他一直安静地听着妈妈的唠唠叨叨,了解到砖房是合作社成立后,还有民兵来帮忙,一起给修的。村里来的土改工作组,安排了修房的次序,优先是军属、然后是民兵家庭,最后是普通家庭。不远的地方,政府开了一个砖厂,附近的村子,都到那里去拉砖。
一栋房子所有的建材,只要5个大洋,其余都是政府补贴,修房的时候大家来帮忙,她又花了一个多大洋,买肉菜米油。虽然很心疼,但有了房子,这个家才有奔头。不过就是房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政府有七八种图样,只能在其中选一种,说是“标准化”,每户人家占地面积都是一样的,不允许多占多用。
每栋房子边上分配了一分地,是给自家的蔬菜地,自家可以随意种,但必须种好,以后村里的干部会不时检查,上级也会派人检查的,种不好就要收回,有多余的菜,会有一个“供销社”来收购。
其它房子前后左右,基本上还分配了其它一分地,据说山里已经成立了一个农场,他们把一些树苗弄出山来,要求各家在房前屋后,都要种好,有死掉的就调换。有一些是果树,芒果树、龙眼树、柚子树之类的,不过听说开始并不好吃,要常年施肥,果实才会逐渐变得好吃起来。现在没有很好的果树苗,先让种着。其它有一些酸豆树、木棉树、白千层之类的,据说这些以后能用来入药。
听说下个月,村里还会开始畜牧,以合作社为单位,开始集体养猪,而每家也会发一些小鸡仔养鸡。也许下一次儿子回来,就有鸡蛋可以吃了。
现在粮食够吃,政府给每家都按定额发了一些粮食,今年的粮种也发了下来。村里300多户,政府配了5头耕牛,由各个合作社分头养着,还发了一些铁制的农具,今年耕种可比往年容易多了,不过牛还是不够,到时只能是大家彼此体谅,匀着用。
合作社还是要比自己承包土地好,凡事都有个帮衬。尤其是现在开始“多种经营”,这个新词老娘还是说的蛮拗口的。合作社准备壮劳力耕地,其它分配有的人打猪草养猪,有的开始准备做竹编。那些不加入合作社,自家承包地的,就要样样自己做,但一家能有多少人?只能是选两样做,比不得合作社能干好多事,还有政府就是主要支持合作社,听说以后连肥料都要给。
第二天,他出门去把村子看一遍,还要去拜访几家亲戚。时间太紧,他吃完年夜饭,第二天就要走。
村子里像他家这样的砖房,大概修的还不算多,只有1/4左右,估计整个村子的改建,还要好几个月。虽然已经快过年,还能看到民兵和一些壮劳力,在挖村子的排水沟,这是防范台风时过量的雨水的。还有些人在种树,整个村子,已经和他印象里的不太一样了。
告别了眼泪嗒嗒的母亲和沉默又眼神眷恋的父亲。返程路上,他想着小妹和小弟的笑脸,家里新的生活。这就是指导员说的,我们要保卫根据地人民幸福的生活,绝不能让过去那种苦难重演,哪怕豁出命去。他的脚步变得更加的坚定。
李思华自然知道农村和农民的这些变化,她知道,因为土改,我党可以获得农民阶级大概“三十年感恩红利”,这是我党最终战胜国民党,获得胜利最根本的保障。然而人心欲望是无穷的,也许三十年后,这种感恩带来的支持,如果没有生活水平的连续稳定提高,或者至少能在一个高水平上维持,就会消失殆尽,出现问题。
按照她前世对我国几十年发展的观察,可以管窥到人民心理,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脉络。在建国之初,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都对党和政府充满了感恩之情,因为生活水平的改善是肉眼可见,而且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都不是宣传的口号。
但从六十年代开始,体制的红利开始停滞。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剪刀差开始形成,农业的收益,几乎都被拿去实施重工业等更重要的大工业体系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七十年代后,工业也开始出问题,农民几乎没有消费力,而城市的消费力也有限,又缺乏工业技术,其实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也开始停滞。
农民和工人的生活,保持在低水平不进步,怨气就逐渐积累。而对那些无数鲜血换来的全民福利,例如义务教育、例如低廉的医疗卫生、例如公有制下平等的社会关系,都逐渐地从习以为常,到从思想上被淡漠和遗忘。那些政治思想上的口号,也逐渐地失去了吸引力,没有不断的进步,人们怎么会相信共产主义的理想呢?人们迫切想要改变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所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确实是短期内就几乎获得了全民支持。三十年公有制下的资源和人力积累,转向市场化,立即就爆发出了惊人的成长动力。人们投身于各种私有经济活动,开始出现了富人、新商人、“企业家”,他们在个人财富上的成功,成为了全社会羡慕的焦点,引来无数仿效。“一切向钱看”,并不仅仅是调侃,或者宣传中所说的错误,实际上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几乎都承认这种论调。
这个时候,还有多少人关心,那些在革命历史中反复批判的资本主义弊端和剥削,那些公有制下实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呢?公有制的余脉,主要表现在了国有企业上,可是这个时候,与其说国企是全体人民的国企,不如说它们一个个,都是部分利益群体的集体企业。到了最后,连招工都是利益群体中的下一代,内部消化。
在前三十年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经过四十年民族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成就了惊人的成绩,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平均gdp水平提高到了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然而,这个时候,各种问题也开始暴露,房价、医疗和教育,成为新的三座大山,资本的力量弥漫,覆盖了整个社会,体制改革的这一波红利,开始接近尾声。城市中出现了新的广大的贫民阶层,实质失业在增加,怨气又开始在积累。而农村,承包制能保障的,只是“共同生存”,至于富裕,只有少数人有那个本事。贫穷的农民,同样是广泛存在。
领导层看到了这些问题,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新目标,政策的重点,开始从效率转向公平,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个时候的民意,也有了微妙的转变。无论是一部分的城市中的新贫阶层,还是困在农村的青年们,对于过去的公有制有了新的认知,对于现实中资本的残酷性更是体验深刻,他们毕竟是已经有文化的一代。成功的富人不再成为很多人的偶像,反而他们作为资本家的剥削和残酷,被更多的人所关注。然而这种趋势会演变成什么样,李思华已经穿越了,对于今后的趋势,她也不得而知。
面对现实,有一点她是知道的,她所设想的沿着以公有制为主,来保障人口多数的底层无产阶级阶层的利益、从而走向共同富裕的有产阶级的革命路线,如果不能一直良性地改革和发展,前世的历史就会重演。而她并不想让现在流血牺牲的革命理想,最后演变成未来现实资本主义的无奈躺平。
张棠是文昌市内的一名街道办事员,这个年轻人读过私塾,也上过洋学堂的小学。后来他父亲的身体不好,他就出来帮他父亲的生意,其实就是一家南北货店。大革命的时代风潮下,他也算一名进步青年。这几年帮着他父亲行商,也是非常艰难,而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腐朽败落,他也看得多了,也让他深恶痛绝,期许国家能够改变。
所以海南红潮兴起,在根据地建立,招聘办事人员时,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坚定地应聘上了一名“社区”的办事员。他知道父母是担心如果未来红党失败,他们这些人都会被清算。可他实在无法继续这种,经营一个苦苦维持的南北货店,每天庸庸碌碌,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生活。革命的浪漫主义和活力,深深地吸引了他。
文昌城区的变化看上去并不大。因为根据地目前资源倾注的重点,是农村。不过在他走过街道时,一个感觉就是干净和整齐。他有点自豪,这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他们这些办事员,将社区的住户和商户组织起来,每户必须参与城区清洁,安排到每天日常的清扫工作中。那些商户,也不收他们的钱,但必须贡献人力,参与轮流的清洁排班。
他今天的工作,是参与城区的“卫生工程”,政府组织了市民的力量,对城区的排污水沟渠进行疏通修建,还要修建若干污物垃圾的回收点,以及公共厕所等,这些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城区的“卫生服务体系”。据说,这些污物垃圾包括粪便,都会被运输到城郊,进行分类,有用的沤肥和堆肥,加强城郊农地的肥力,而其它的要填埋。
街道边传来了织机的嗡嗡声,他知道那应该是一间小工厂。城区政府以合作化的模式,建立了不少小工厂,主要围绕现在的军需为核心,例如制鞋、被服、皮件等,让不少市民有了工作。这些小厂以后还会扩大生产,供销社会收购合格的产品,输送农村市场。
前行一段,他又听到了郎朗的读书声。他知道,城区就建立了五所小学,还在筹办一所中学。而在文昌乡村,据说正在建设几十所小学。政府规定,所有年龄超过7岁,但低于16岁的儿童,无论男女,都必须上学至少五年,这叫“五年义务教育”。而且非常严格,早上六点半就要上学,一直到晚上七点左右,天快黑了,才能回家。学校不收学费,免费发书,还补贴一顿中午饭。据说以后条件好了,会连晚饭一起补贴。哪家不是省一点算一点呢?孩子能读书,还能白吃一顿中饭,对于送孩子上学,就没有不愿意的。而且如果不让孩子上学,那就是违法,要被抓起来的。
工作的地点已经近了,已经看到一些人聚在现场。他脸上露出笑容,心想,会越来越好的。
第40章 全岛攻略和预先布局
根据地一天天地稳定,而没有解放的其它县区,则一日三惊,我党的“地下人员”公开出入,现在也没有敢来抓捕“匪党”的。大户人家,能逃的都已逃了,有些侥幸的人,这段时间则谨言慎行、非常低调,希望不会祸及自己。实际上,地方势力几乎已经瓦解,国民党派遣的“官员”,几乎都已逃离。
时间到了3月10日,新军全体成军,李思华在成军典礼上,亲自向师长曹子卿授予了“红三方面军第一师”的军旗,对于新军的成军,她不由得满心自豪,这是我党现在最强悍的一只武装力量,是革命的火种,在这一师一团的基础上,未来将发展出百万人民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反动派的军事力量,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成军后,以新军为主力,7县区派出部分地方部队配合,解放海口,解放全岛剩下的其它11个县区。
这其实是一次“武装接收”行动,因为几乎已经不存在成建制的反动力量。仅仅7天左右,第一师已经占领了全部海南的县区,剩下的主要是乡村和山地剿匪,以及协助建立这些地区的地方部队。红旗,已经插遍了整个海南。
1月19日,全部参战兵力在骑神岭预设阵地附近,集结完毕。大家开始修筑隐蔽工事。战士们都摩拳擦掌,进军海南的时候,敌军力量很弱,大家都觉得打得不过瘾,这一次好了,对手是当年国民党“铁军”中的一部,大名鼎鼎的民国强军,就让我们碰一碰,看看到底是谁强!
李思华自己对蔡廷凯部的战力并不高估,10师驱逐了最敢战的我党成员后,已经不是过去的那只10师了,失去了信仰的灵魂,只能逐步蜕变为一只个人利益为先的普通军阀军队。
当然,她对于这个时空蔡廷凯的印象,并不算坏,历史上他屠杀我党海南人员的行为还没发生。前世蔡廷凯部后来是著名的抗日武装,他本人是在上海大战日军的十九路军军长,于国有功。
不过李思华心硬如铁,她想着,就把一切交给你的命运吧,此次战斗如果蔡廷凯逃离,她不会追击,放他一马。如果直接在战斗中被击毙了,那就是蔡廷凯在这个时空的命运。
1月20日,一只“红色赤卫队”出现在海口城区附近,并且对海口市内的守卫开枪射击,海口震动,国民党地方当局,都以为是我党意图攻打海口,惊慌失措,不断电报催促受命围剿海南“共匪”的蔡廷凯部出兵。
在这样的压力下,蔡廷凯部动作不慢,到1月22日,已经借由国民党军舰从海而来,准备登陆海口。蔡廷凯激励士兵,打完共产党,回家过年。其实他的部下,很多一肚子牢骚,都快过年了,结果却被上峰逼着出兵剿匪,什么狗屁事啊。
海口港区,国民党地方当局举行了欢迎仪式,欢迎10师来海南“吊民伐罪”,很多海口的“名流绅士”参加,他们的心总算放下了,铁军来了,海南安全了,大家的身家性命都安全了。
为了激励第10师,国民党的地方当局还召集当地豪绅地主,连劝带哄,筹集了5万大洋给蔡廷凯,并答应完成剿匪后,再奉上5万大洋。
站在人群中的化妆侦缉战士,冷眼旁观,确定了蔡廷凯部的基本人数和武器装备后,迅速离开港区,赶往文昌汇报。
第二天早上,昨晚在海口地方当局的欢迎宴上,多喝了两杯的蔡廷凯,一大早上就被副官唤醒,他有点不悦,问道:“什么事情那么急?”
副官恭敬地告诉他,一大早就有混进城的共党分子,袭击了海口国民党政府的官署,还被扔了颗手榴弹,炸伤了两个卫兵。吴司令和曾专员上午都打了电话。
蔡廷凯沉吟不语。他知道地方当局和当地士绅,都急迫地指望着他早点动手,解决海南的红匪,这样一日三惊的生活让他们受够了。不过确实,一大早就跑来府城扔手榴弹,海南匪党的嚣张,可见一斑。
他下定决心,明早就出兵。于是吩咐了副官,半个小时后召开军事会议。团营主官以上,必须参加。
他当年曾追随李济深,率部到海南征讨军阀邓本殷,自诩对海南的地理人文都不陌生。因此与参谋部和其它部下简单商量后,即确定了以压倒性的优势军力,直接击破本来就不远的文昌匪党总部,等到蛇无头,其余县区,就不难各个击破。
由于海南的一些情报,蔡廷凯对于海南“匪党”的声势浩大是有认知的。不过他不可能不轻敌,他的第10师算得上是民国劲旅,正规部队。在他想来,海南匪党再多,毕竟不过是拉了一帮泥腿子,匆匆成军,严格意义上根本算不上军队,武器也肯定极差。绝对的实力之下,他并不觉得会有意外。此次他把10师大部分军队都带来了,已经算得上是极重视匪党了,他毕竟见识过原来北伐军中我党党员的勇猛无畏和身先士卒,内心还是很佩服的,只不过大家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以进军路线上,很自然地选择了那条从海口到文昌的大道。若有匪党阻碍,一路击破即可。
1月24日清早,蔡廷凯率领第10师向文昌进发。
他们的动向被根据地的侦查员不断地汇报给指挥部,这一次的军事指挥,由李思华带着曹子卿和徐向前,叶勇担当前敌指挥,几人组成了指挥部。
李思华观察,叶勇擅长鼓舞士气,亲和力很强。而徐向前比较沉默,但是非常仔细,对于行兵布阵很全面,两人指挥上各有特点。
24日中午,蔡廷凯部行进到一处坡地森林边,突然遭到“匪党赤卫队”的袭击,有几百人埋伏在坡地上,突然开枪,还有些手榴弹。但是枪支明显叫少,枪法也很差,蔡部只有被流弹伤了几个人。
蔡廷凯命令一团攻击,结果没等一团摆开阵势,这帮赤卫队撒丫子就跑了,撤退得飞快。蔡廷凯没在意,笑了笑,心想,这是骚扰战术,估计是不敌我军,所以通过骚扰来干预行军,这是为文昌匪党争取撤退时间?也有可能,有理智的话,他们应该知道挡不住我军。
到了晚上宿营,又有匪党赤卫队来骚扰了一通,搞得很多人没有睡好觉。蔡廷凯有点恼火,这帮匪党,打仗不行,骚扰战术倒是用得很溜,这又是想疲惫我军?但是晚上更没办法,赤卫队接近黎明的时候,又来骚扰了一次。
第二天行军,没睡好的,也只能边打哈欠边行军,可是同样的袭击又来了两次,匪党隔得老远,让撒开去的警戒队伍也追不上,看到机会就来几枪冷枪,显然是打着打到一个算一个的主意,蔡部官兵都有些被恶心到了,娘的一群老鼠,就是跑得快!
蔡廷凯对于这种骚扰战术,也没有太好的应对方法,派部队去追吧,这帮赤卫队,看起来一个个都是铁脚板,跑得飞快。
就这样被拖着,一直到吃午饭。下午行军的时候,这些如影随形的赤卫队反而不见了,军官们纷纷猜测,匪党觉得作用不大,所以撤退了。随着接下来顺利的行军,官兵们的谨慎小心,也逐渐松懈。
下午的时候,困劲最大,又是第二天行军,很多士兵不免有点精神疲惫,他们已经逐渐进入了预设战场,大道相对窄了一些,两边都是缓坡地。
用望远镜看到第10师部队的时候,李思华就已经放下了心,敌军是比较密集的行军队伍,大概5到6个人一排,前后左右相距不算太远,这显然是炮群可以发挥威力的情形。她和徐向前和曹子卿等对视一眼,大家都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10师并没有派遣侦查部队搜索两边的坡地,主要是太累。从海口到文昌100多公里,如果一直让侦查部队搜索前进,早就累瘫了。所以只有那些觉得有点险恶的地形,才会派出侦查。现在这里的预设战场,并没有让他们警觉到必须派出侦查部队的程度。
炮兵们早就对打击目标区做了详细的“网格计划”,将所有炮击区域,划分成了若干网格,计算和核对了炮击参数。这个时候,大炮都悄悄地扬起,按照设定参数缓缓调整着炮口。而重机枪群也是一样,调整好了射击方位。大家等待着最后的命令。有的士兵觉得自己的心砰砰地跳着,仿佛要跳出胸腔。
队伍中间的蔡廷凯,莫名感觉有点不对,因为前期有冷枪袭击,所以他没有骑马,而是和士兵们一起步行。走在这里,看上去不像有危险,但是开始觉得有哪里不对劲,是什么地方呢?
他突然反应过来,是没有鸟叫,两边都有林子,按理说肯定有不少鸟,但为什么现在一只都看不见,也没有鸟叫声?然而他这种“宿将的直觉”毕竟来得太晚,还没等他示警,就听见军号声响起,是匪党的军队!
咚咚咚的炮声出膛,哒哒哒的重机枪声音响起,近五十门从重炮到山炮再到迫击炮,开始了集群轰击。而数十挺重机枪的两侧扫射,没等炮弹落地之前,10师部队中已经出现了一条血线,整个队伍仿佛被无形的镰刀,拦腰切了一刀,时间仿佛都为此停滞了一息。接着就是炮弹落地的轰轰轰的爆炸声,整个战场立即狼藉一片,第10师顷刻间陷入绝境!
蔡廷凯算是反应快的,他听到枪炮声立即主动摔倒,可还是被流弹打中了右臂,急促的炮声中,他根本无法指挥,而且周围的人大多死去了,军官区还是特征很明显的,是显然的重点打击区域。
他的副官比较幸运,看上去完好无损,只是灰头土脸,副官向他跑来,他挥了挥左手,副官不管不顾拉起他,两人低头就以极快的速度向后逃串,路途中不断命令着所有能听到他话的士兵,立即跟随他撤退!
无论是蔡廷凯还是他的副官,都是在北伐和历次军阀战争中,打老了仗的,发现被敌军如此强大的火力袭击,他们马上反应过来,立即组织抵抗,是完全不现实的,不逃出现场,就只能死在这里。而且如此强大的火力,说是赤卫游击队,杀了他们头也不信。不知道匪党哪来的如此强大部队,但无疑不是眼前他们可以对付的,只能是先尽量撤退,收拾败军,再做其它打算。
但是此时撤退哪里有那么容易?例如直属团中配备的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最大射程高达7.4公里!大部分拼命逃跑的士兵,也跑不过大炮和重机枪的延伸射击。逃跑途中,蔡廷凯眼看着10师的士兵军官,不断地倒下,心如刀绞。
此时他非常痛恨海南地方当局和那些土豪士绅,他娘的给的什么鸟情报?海南匪党如此强大,这帮人还被说成是赤卫游击队?就是人很多?其实也有匪党武力强大的情报传给他,只不过被他下意识忽略了而已。当时总是觉得,匪党武力强大,还能强大到哪里去?没想到今天彻底见识了,自己这点家底,大概就要葬送在这个鬼地方了。
终于炮声和重机枪的声音停下,此时军号再次响起,是冲锋号!两千多战士刺刀上膛,开始冲锋,10师的士兵们发现对手的火力仍然强大,中间夹杂着不少轻机枪。而对于他们利用地形凑起来的阻击,对面往往迎面就是一发枪榴弹。
10师剩余的人员已经彻底崩溃,部分人员开始投降,其余的拼命向海口方向奔逃,我军开始连续追击。
坦率地说,10师的体能比不上我军,虽然10师的老兵比例高,但他们的伙食远远不如我军,李思华是非常舍得养成军队的体能和耐力的,日常费用的多数,都花在了这上面,不仅要吃饱,还要吃肉吃鱼。所以大部分的10师官兵,最后根本跑不过,只能是投降,或者因为负隅顽抗被击毙。
当然,还是有少数人跑出去了,多数跑进了山里,显然是避开大道,躲开我军的追击。
大约追了不到一个小时,李思华就命令全军停止追击,开始集中。形势太明显,第10师的绝大部分已经被消灭,剩下的残军再翻不起大浪,没有必要穷追不舍了,就让他们逃到海口,让海口自然崩溃吧。
这个阶段,李思华并不打算把海口的反动派都包了饺子。否则为了稳固根据地,绝大多数海口的反动派都会被处决。而这有可能让广东反动势力,因为人人自危,而群起攻之。不如低调一点,先让他们逃出海南吧。
第39章 震撼海南和根据地变化
胜利的欢声笑语,回响在战场上。如此大胜,同志们当然万分高兴,李思华也是如此,估计很长时间广东的军阀们不敢进攻海南了。
接下来收拾战场,这可让战士们恶心坏了,场面也严肃了起来。炮弹和重机枪的破坏力太大了,地上到处是残尸断肢,到处是血流,空气十分难闻,很多战士其实还谈不上老兵,导致很多人呕吐。但是还得咬牙坚持,虽然是敌人,也要让这些10师的官兵入土为安。
李思华和曹子卿等都收敛了笑容,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国人自己之间的厮杀,实在是让人遗憾。这些士兵,曾经一度也是革命队伍中的同志。
最后点检人数,击毙敌军3000多人,俘虏近3000人,逃跑的敌军不到1000人。李思华点点头,下令全军返回文昌,后勤大队和文昌的地方部队等,也收拾了全部缴获,开始返程。
实际上,最后逃到海口的敌人,不过六七百人,蔡廷凯带着这最后的残军,狼狈从海口撤离。而消息传出后的震撼,使得海口鸡飞狗跳,大量的士绅阶层,开始疯狂地向大陆逃跑。红潮的震撼,又一次席卷海南全岛。其它县区的士绅都明白了,匪党占领海南全岛不可避免,就在眼前,很多人也开始了逃亡。
李思华并没有急于攻克全岛,她仍然将3月上旬,设定为开始统一全岛攻略的开始,原因之一,是等待新军和已经解放区域的地方部队训练完成。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已解放7县区的党、政、军体制实践,以及各项农村、农业、城市等方面的初步政策实践,初步确定全岛根据地的治理体系,以及培养出一批基本可以实施体制管理的干部群落。
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样本和范本,到时候推行起来就事半功倍。
王栓子是新军的一名士兵。春节的时候,他被给了5天探亲假。
他的家在万宁附近的农村。部队雇佣了一批马车,将他们这批万宁籍的探亲士兵送到万宁城区,然后再各自走回自家。返程的时候马车也会在万宁城区接他们。万宁到基地大概有50多公里,所以说是5天假,其实只有3天,来回路程就要2天。
训练的时候不觉得,这个时候王栓子倒有点想家了。他也奇怪,那个破破烂烂的家有什么好想的?从他长大后,就一直盼着脱离那个鬼地方。可是爹娘怎么办?还有弟弟和妹妹,他也只有认命地土里刨食。可是他家就只有2亩薄田,靠着半自耕半佃农,一家子都饿得面黄肌瘦,到根据地解放前,他家已经穷得连这两亩地都快保不住了。
所以招兵的时候,他听说有10个大洋的安家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老妈还因此哭了几场,老爹也时常枯坐着,沉默了好几天,这也没能改变他的决心。
他现在有点担心,家里缺了自己这个最主要的壮劳力,据说剩下的4口人,分了12亩地,这当然是好事,但接下来的春耕怎么办?指导员说的民兵和合作社都会帮忙,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下午到了万宁,告别了同志们,他走上了回家的路。路上他注意到,由于是春节,田地里没有什么人,不过路过的村庄,都多了很多砖房,以前随处可见的窝棚,明显地少了,村庄里偶尔还传来几声鞭炮。有时候遇到走亲戚的农民,居然有穿新衣服的。他们看他穿着军装,还热情地向他打招呼,尤其是年轻人,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整齐的军服。他不觉有些自豪,走路更是挺胸昂首。指导员说过,一个军人,言行举止,都要表现出军人的风范,要把军人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骨子里。
下午三四点钟,他终于到了他家所在的位置。可是一看就蒙了,家呢?他的眼前是一栋砖房?还带个前院?他疑惑地看了看前后左右,没错啊,这就是他家应该在的地方啊?门口不远的那颗大榕树明明还在原来的位置。他一下子呆滞住了。
“你是?……哥哥!是哥哥回来了!”迟疑的声音之后,是喜悦的喊声。他转眼望去,是妹妹!她笑着向他扑来,他一把搂住了妹妹,端详着她。
两个多月没见,妹妹的脸色红润了不少,不再是原来面黄肌瘦的小脸,有点姑娘的样子了,衣服虽然还是破旧的,可是整整齐齐。他心里不由吐槽,爸妈肯定没有舍得用他留下的那10个大洋,去给妹妹弟弟做身新衣服。他们都把那笔钱,当成了是他的卖身钱,肯定舍不得用,都存起来了。
听到小妹的喊声,一家人都从砖房涌了出来,他一眼就看到了妈妈,他妈有点跌跌撞撞,他赶紧放开小妹,走上去扶住他妈。妈妈看着他,眼泪就流下来了,他只好连声安慰。
他一直安静地听着妈妈的唠唠叨叨,了解到砖房是合作社成立后,还有民兵来帮忙,一起给修的。村里来的土改工作组,安排了修房的次序,优先是军属、然后是民兵家庭,最后是普通家庭。不远的地方,政府开了一个砖厂,附近的村子,都到那里去拉砖。
一栋房子所有的建材,只要5个大洋,其余都是政府补贴,修房的时候大家来帮忙,她又花了一个多大洋,买肉菜米油。虽然很心疼,但有了房子,这个家才有奔头。不过就是房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政府有七八种图样,只能在其中选一种,说是“标准化”,每户人家占地面积都是一样的,不允许多占多用。
每栋房子边上分配了一分地,是给自家的蔬菜地,自家可以随意种,但必须种好,以后村里的干部会不时检查,上级也会派人检查的,种不好就要收回,有多余的菜,会有一个“供销社”来收购。
其它房子前后左右,基本上还分配了其它一分地,据说山里已经成立了一个农场,他们把一些树苗弄出山来,要求各家在房前屋后,都要种好,有死掉的就调换。有一些是果树,芒果树、龙眼树、柚子树之类的,不过听说开始并不好吃,要常年施肥,果实才会逐渐变得好吃起来。现在没有很好的果树苗,先让种着。其它有一些酸豆树、木棉树、白千层之类的,据说这些以后能用来入药。
听说下个月,村里还会开始畜牧,以合作社为单位,开始集体养猪,而每家也会发一些小鸡仔养鸡。也许下一次儿子回来,就有鸡蛋可以吃了。
现在粮食够吃,政府给每家都按定额发了一些粮食,今年的粮种也发了下来。村里300多户,政府配了5头耕牛,由各个合作社分头养着,还发了一些铁制的农具,今年耕种可比往年容易多了,不过牛还是不够,到时只能是大家彼此体谅,匀着用。
合作社还是要比自己承包土地好,凡事都有个帮衬。尤其是现在开始“多种经营”,这个新词老娘还是说的蛮拗口的。合作社准备壮劳力耕地,其它分配有的人打猪草养猪,有的开始准备做竹编。那些不加入合作社,自家承包地的,就要样样自己做,但一家能有多少人?只能是选两样做,比不得合作社能干好多事,还有政府就是主要支持合作社,听说以后连肥料都要给。
第二天,他出门去把村子看一遍,还要去拜访几家亲戚。时间太紧,他吃完年夜饭,第二天就要走。
村子里像他家这样的砖房,大概修的还不算多,只有1/4左右,估计整个村子的改建,还要好几个月。虽然已经快过年,还能看到民兵和一些壮劳力,在挖村子的排水沟,这是防范台风时过量的雨水的。还有些人在种树,整个村子,已经和他印象里的不太一样了。
告别了眼泪嗒嗒的母亲和沉默又眼神眷恋的父亲。返程路上,他想着小妹和小弟的笑脸,家里新的生活。这就是指导员说的,我们要保卫根据地人民幸福的生活,绝不能让过去那种苦难重演,哪怕豁出命去。他的脚步变得更加的坚定。
李思华自然知道农村和农民的这些变化,她知道,因为土改,我党可以获得农民阶级大概“三十年感恩红利”,这是我党最终战胜国民党,获得胜利最根本的保障。然而人心欲望是无穷的,也许三十年后,这种感恩带来的支持,如果没有生活水平的连续稳定提高,或者至少能在一个高水平上维持,就会消失殆尽,出现问题。
按照她前世对我国几十年发展的观察,可以管窥到人民心理,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脉络。在建国之初,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都对党和政府充满了感恩之情,因为生活水平的改善是肉眼可见,而且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都不是宣传的口号。
但从六十年代开始,体制的红利开始停滞。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剪刀差开始形成,农业的收益,几乎都被拿去实施重工业等更重要的大工业体系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七十年代后,工业也开始出问题,农民几乎没有消费力,而城市的消费力也有限,又缺乏工业技术,其实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也开始停滞。
农民和工人的生活,保持在低水平不进步,怨气就逐渐积累。而对那些无数鲜血换来的全民福利,例如义务教育、例如低廉的医疗卫生、例如公有制下平等的社会关系,都逐渐地从习以为常,到从思想上被淡漠和遗忘。那些政治思想上的口号,也逐渐地失去了吸引力,没有不断的进步,人们怎么会相信共产主义的理想呢?人们迫切想要改变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所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确实是短期内就几乎获得了全民支持。三十年公有制下的资源和人力积累,转向市场化,立即就爆发出了惊人的成长动力。人们投身于各种私有经济活动,开始出现了富人、新商人、“企业家”,他们在个人财富上的成功,成为了全社会羡慕的焦点,引来无数仿效。“一切向钱看”,并不仅仅是调侃,或者宣传中所说的错误,实际上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几乎都承认这种论调。
这个时候,还有多少人关心,那些在革命历史中反复批判的资本主义弊端和剥削,那些公有制下实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呢?公有制的余脉,主要表现在了国有企业上,可是这个时候,与其说国企是全体人民的国企,不如说它们一个个,都是部分利益群体的集体企业。到了最后,连招工都是利益群体中的下一代,内部消化。
在前三十年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经过四十年民族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成就了惊人的成绩,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平均gdp水平提高到了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然而,这个时候,各种问题也开始暴露,房价、医疗和教育,成为新的三座大山,资本的力量弥漫,覆盖了整个社会,体制改革的这一波红利,开始接近尾声。城市中出现了新的广大的贫民阶层,实质失业在增加,怨气又开始在积累。而农村,承包制能保障的,只是“共同生存”,至于富裕,只有少数人有那个本事。贫穷的农民,同样是广泛存在。
领导层看到了这些问题,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新目标,政策的重点,开始从效率转向公平,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个时候的民意,也有了微妙的转变。无论是一部分的城市中的新贫阶层,还是困在农村的青年们,对于过去的公有制有了新的认知,对于现实中资本的残酷性更是体验深刻,他们毕竟是已经有文化的一代。成功的富人不再成为很多人的偶像,反而他们作为资本家的剥削和残酷,被更多的人所关注。然而这种趋势会演变成什么样,李思华已经穿越了,对于今后的趋势,她也不得而知。
面对现实,有一点她是知道的,她所设想的沿着以公有制为主,来保障人口多数的底层无产阶级阶层的利益、从而走向共同富裕的有产阶级的革命路线,如果不能一直良性地改革和发展,前世的历史就会重演。而她并不想让现在流血牺牲的革命理想,最后演变成未来现实资本主义的无奈躺平。
张棠是文昌市内的一名街道办事员,这个年轻人读过私塾,也上过洋学堂的小学。后来他父亲的身体不好,他就出来帮他父亲的生意,其实就是一家南北货店。大革命的时代风潮下,他也算一名进步青年。这几年帮着他父亲行商,也是非常艰难,而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腐朽败落,他也看得多了,也让他深恶痛绝,期许国家能够改变。
所以海南红潮兴起,在根据地建立,招聘办事人员时,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坚定地应聘上了一名“社区”的办事员。他知道父母是担心如果未来红党失败,他们这些人都会被清算。可他实在无法继续这种,经营一个苦苦维持的南北货店,每天庸庸碌碌,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生活。革命的浪漫主义和活力,深深地吸引了他。
文昌城区的变化看上去并不大。因为根据地目前资源倾注的重点,是农村。不过在他走过街道时,一个感觉就是干净和整齐。他有点自豪,这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他们这些办事员,将社区的住户和商户组织起来,每户必须参与城区清洁,安排到每天日常的清扫工作中。那些商户,也不收他们的钱,但必须贡献人力,参与轮流的清洁排班。
他今天的工作,是参与城区的“卫生工程”,政府组织了市民的力量,对城区的排污水沟渠进行疏通修建,还要修建若干污物垃圾的回收点,以及公共厕所等,这些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城区的“卫生服务体系”。据说,这些污物垃圾包括粪便,都会被运输到城郊,进行分类,有用的沤肥和堆肥,加强城郊农地的肥力,而其它的要填埋。
街道边传来了织机的嗡嗡声,他知道那应该是一间小工厂。城区政府以合作化的模式,建立了不少小工厂,主要围绕现在的军需为核心,例如制鞋、被服、皮件等,让不少市民有了工作。这些小厂以后还会扩大生产,供销社会收购合格的产品,输送农村市场。
前行一段,他又听到了郎朗的读书声。他知道,城区就建立了五所小学,还在筹办一所中学。而在文昌乡村,据说正在建设几十所小学。政府规定,所有年龄超过7岁,但低于16岁的儿童,无论男女,都必须上学至少五年,这叫“五年义务教育”。而且非常严格,早上六点半就要上学,一直到晚上七点左右,天快黑了,才能回家。学校不收学费,免费发书,还补贴一顿中午饭。据说以后条件好了,会连晚饭一起补贴。哪家不是省一点算一点呢?孩子能读书,还能白吃一顿中饭,对于送孩子上学,就没有不愿意的。而且如果不让孩子上学,那就是违法,要被抓起来的。
工作的地点已经近了,已经看到一些人聚在现场。他脸上露出笑容,心想,会越来越好的。
第40章 全岛攻略和预先布局
根据地一天天地稳定,而没有解放的其它县区,则一日三惊,我党的“地下人员”公开出入,现在也没有敢来抓捕“匪党”的。大户人家,能逃的都已逃了,有些侥幸的人,这段时间则谨言慎行、非常低调,希望不会祸及自己。实际上,地方势力几乎已经瓦解,国民党派遣的“官员”,几乎都已逃离。
时间到了3月10日,新军全体成军,李思华在成军典礼上,亲自向师长曹子卿授予了“红三方面军第一师”的军旗,对于新军的成军,她不由得满心自豪,这是我党现在最强悍的一只武装力量,是革命的火种,在这一师一团的基础上,未来将发展出百万人民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反动派的军事力量,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成军后,以新军为主力,7县区派出部分地方部队配合,解放海口,解放全岛剩下的其它11个县区。
这其实是一次“武装接收”行动,因为几乎已经不存在成建制的反动力量。仅仅7天左右,第一师已经占领了全部海南的县区,剩下的主要是乡村和山地剿匪,以及协助建立这些地区的地方部队。红旗,已经插遍了整个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