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2节
  广州城的枪声一直不断,偶尔还有炮声传出,激战一直在进行中。当日上午,侦查员自城内传出消息,起义军基本占领了珠江以北的市区,宣布成立了广州的苏维埃政府。在珠江以北,国军、保安队和警察都基本被消灭,不过有两个关键节点没有攻下,第4军的军部和军械库。
  然而田君实毫无欣喜之情,广东情报网络的各种最新信息,已经逐步汇总过来,确认张发奎的三个师已经快速接近广州,下午即可对广州城区发动进攻。而在珠江南岸的李福林部已经行动,即将开始进攻。田君实这个时候确信,李思华的判断是对的,起义军撑不过一两天。
  他反复思考,派了一个小组冒险潜入广州,再次寻找熊豪或者刘尔崧示警,提醒他们必须马上撤离。他通知了同志们,从下午敌人开始进攻南、北、西三面开始,特种大队就应该控制东面的3座城门,占领优势地形,等待各种撤离的同志或队伍,很可能要与追军发生一些阻击战。
  中午的时候,刘尔崧正在起义指挥部忙碌,有士兵来汇报,有人找他,说是城外的同志。刘尔崧的心里就咯噔一声,很可能是李思华部派来的人。
  在起义领导人中,他是最倾向于相信李思华判断的,因此内心一直非常担心。他急忙对士兵说,赶紧把人带过来。
  进门的正是上次联络他和熊豪的一个同志,性柳,他手臂已经受伤,用绷带吊缠着,脸色有点苍白。刘尔崧赶忙问:“怎么回事?你们和反动派军队交火了?”
  柳同志向他汇报,田大队长组织了一个小组,包括他在内,冒险再次派遣他们来找刘尔崧和熊豪,向他们报告最新的情报,并请求他们尽快撤退。
  听了柳同志的汇报,刘尔崧的脸色也不由得苍白起来,张发奎的3个师,珠江南岸的第五军李福林部,加上一些其它反动派,敌军高达数万人。而起义军呢?正规部队不到三千人,其余还有三千多的工人赤卫队,基本上没有什么军事能力。很明显,敌军的力量是我方的十倍以上。
  刘尔崧让柳同志休息一会。他赶忙去找总指挥张太磊汇报这些情报,张太磊也很重视,立即召开了指挥部的会议。
  然而会议并没有能确定马上撤退,大家爆发了激烈的争议。叶见英等主张撤退,可是共产国际的代表纽曼和苏联领事咆哮说,撤退就是逃跑,是对革命可耻的背叛!最后张太磊协调,决定如果下午敌军开始进攻,我军要先英勇阻击,根据届时的战场形势,再决定其后的去留行止。
  会后,刘尔崧将会议的决定告诉了柳同志,他也只有长叹一声。告诉了刘尔崧有关特种大队在3个城门的接应部署后,他马上告辞,要返回东门外,将情况迅速报告给田君实。
  刘尔崧送走了柳同志后,他自己心里也觉得一阵悲凉。现在他对于组织的阻击决定,内心其实感觉很悲观,他认为李思华的判断和策略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党员,必须坚决服从。
  他想着,如果到时候组织改变命令,同意撤退,他一定要尽可能地与特种大队协调,让最多的同志避免牺牲。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愁没柴烧呀。
  第37章 广州撤退和海南新局
  下午,田君实听到柳同志的汇报,也只能是叹息而已。
  两点过后,侦查员们来报告,张发奎军已经赶到,开始进攻起义军。其实不用他们汇报,田君实从骤然密集起来的枪炮声中,就已经知道了。
  3个城门外,特种大队和一个排的士兵都已经就位,大家都焦急地等待着城里的消息。
  枪炮声一直很激烈,尤其是西面,哪里是张发奎进攻的最主要方向。
  3点多,侦查员来汇报,田君实心里一沉。因为有敌军从东面的一个城门进城了!东面也有敌人!
  他冷静下来,急促地思考着情势的急剧变化。很有可能,是国军与帝国主义勾结,通过军舰将部队转移,试图形成对起义军的全面包围之势,所以东面也来了敌人。但是,东面终究是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地方,仍然是撤退可行的主要方向。
  田君实与几个主要干部紧张地协商了一下,决定3个城门的同志都换装成粤军进城,粤军的军服是早就准备好的,本来撤退时他们也会伪装成粤军。这个时候一片混乱,目击者只会以为是去镇压起义军的小股部队。
  部队进城后,沿着几条最可能撤退的街道,择地隐蔽。遇到被追击的同志,如果是小股敌人,就歼灭或击溃,救出同志。如果是大股敌人,就不断骚扰,阻碍其行进速度。如果遇到大股的起义军,就引导他们迅速按照我们的预设路线撤退。少量同志潜伏在城门附近,在必要的时候立即控制城门。
  全部的接应部队有200人出头,大东门这布置了80人左右,而其它两个城门则布置了60人左右。三只小部队在接到命令后,迅速进城,城门里的人看到这些杀气腾腾的士兵,也没人敢问,进城还是很顺利的。
  部队沿着几条街道向市中心延伸部署后,暂时还没有接战。路上行人很少,有的也是行色匆匆,看到部队,都是慌不迭地躲避。街道两边的商铺,根本没有敢开着的,有的还被炸开,应该是那些地痞混混趁机抢劫。
  部队一直向城内深入了4~5公里,沿途分散潜伏了开来。接下来如果遇到接战,需要层层袭击以阻碍。
  下午5点左右,部队已经开始接到零散的同志,很明显他们是被打散的小股起义军,与总指挥部失去了联系。开始有的同志以为是敌军,面露绝望之色,准备死斗,确认是接应部队后,都是非常惊喜,士兵们帮助轻伤的同志包扎,然后让他们自行按照设定的路线,迅速撤离,在城门那里与我们的留守同志会和,迅速出城撤离。看到士兵们还要担任危险的接应和阻击任务,被救援的同志,有的眼里噙着泪光。
  到了晚上,枪炮声开始稀疏了起来,这个时代的夜战,反动派军队是极力避免的。田君实等焦急地等待着,他觉得,今晚是起义军最后的撤退机会了。
  时间已经进入了12月13日的凌晨。突然,枪炮声大起,而且明显向着东面靠近,田君实判断,很有可能起义军开始突围了,不一会,侦查员带来的信息确证了这一点,他立即命令所有同志警惕起来,随时准备接应同志们和阻击敌军。
  一个多小时后,糟杂的声音和大群的脚步声,从远处开始向潜伏的方向清晰起来,田君实的注意力立即提到了最高,是敌军还是撤退的起义军?
  颈系红巾!这是我们的队伍。早已准备好的战士们大声呼喊,我们是李力胜同志派来的接应部队!刘尔崧正好在这只起义军中,其实就是他组织的一只队伍,向这个方向撤退,很快大家确认了真的是友军。
  田君实和刘尔崧商量,起义军人困马乏,立即让他们沿着设定路线,向城门撤退,被留守同志接应后,立即出城,隐蔽等待特种大队撤回。追兵很近,特种大队需要打一波伏击,让敌人草木皆兵,不敢拼命追赶,然后再撤出。
  起义军中有的同志不肯撤离,要和特种大队一起和反动派拼了。在田君实和刘尔崧等人严厉的斥责下,才不甘心地先行撤离了。
  田君实将十余挺轻机枪部署在各个射击点,准备形成攻击合力,所有阻击的同志们都枪上膛,准备好手雷。大家潜伏在街道周边的屋顶、以及寻找的各个隐蔽处。
  混乱的脚步声和呼喊声越来越近,敌军来了。
  敌军并没有防备,在他们看来,一只已经被他们打垮的残军,逃命都来不及,还能干什么呢?这个时候,他们只想赶紧追赶,如果能消灭这股残军,那当然是大功一件。
  敌军进入了这条街道,50米、40米、30米,25米,“行动!”田君实大吼一声,扔出了自己手上的手雷,瞬间,六七十颗手雷被集群扔出,十几挺轻机枪开始怒吼,形成了一道道火力的射流。手雷的爆炸声、枪声响成一片。
  敌人瞬间被打蒙了,阵前立即躺倒了上百敌军。剩余的敌军转头拼命地逃命,又被追击的子弹逐一击中,特种部队的战士都有2000发以上的射击经验,总体射击的精度,在民国的这个时代,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不到五分钟,现场反而安静了下来,特种大队这一次攻击后,大家更换了一些隐藏点,又隐蔽了下来。在留下了大约150具尸体后,敌人并没有反击,而是短暂撤退了,这一击太凶猛,敌人不敢立即反击,恐怕要等敌军重新组织起大部队,才会再恢复进攻。
  果然,接下去的一个多小时,敌人并没有进攻,但侦查员回报,在正面方向,敌人确实在聚集部队,估计再有半个小时左右,可能会恢复进攻。
  这个时间段,部队又陆续接应到一些零散的起义军同志。田君实看了看天色,已经开始蒙蒙亮了。他遗憾地摇了摇头,命令全部同志,全部撤离。
  撤离的路上,还设了一些军事陷阱,用炸药、手雷在一些敌军必经之地伪装设置,让敌人进军的路上不断触雷,从而小心翼翼,迟滞其行进速度,为撤退行动争取足够的时间。
  田君实带领部队出城后,来到预设的接应点。刘尔崧他们正在焦急地等待。双方会和,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
  刘尔崧给他介绍了这只残军的主要领导人员。包括叶勇、袁国屏、徐向前等人,田君实可不认得这些我党后来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只是遗憾没有接到熊豪,不知道他现在是生是死。
  情况紧急,一点都耽搁不得。离开特种大队预设的那个小港口,还要步行超过10公里,现在起义军有些伤员,甚至有的只能担架运送。在另外两个城门接应的特种队员,也有几个负伤的。因此预估可能要2个多小时,才能抵达。
  于是大家简单商量后,立即出发,赶往撤退的小港口。
  其实敌军确实被特种大队的那一击给震撼了,共产党还有如此强力的部队,这使得他们前进的时候小心翼翼,又不断遭遇诡雷,动不动就有几个士兵被炸死炸伤,所以直到5个多小时后,才追出城来。那个时候,撤退的队伍已经在海上航行差不多有2个多小时了。
  撤退的时候,边撤退边统计,最后的数据是拯救了2500多名同志。这个数字让田君实舒了一口气,我们还是拯救了不少的同志。
  李思华记忆中的前世广州起义,我党牺牲了5000多名党员和进步工人,全部起义部队中,只有1000余人逃离。所以这一次的行动,大概使得历史上本来会牺牲的1500名同志,得以幸存。
  小港口只能停泊两艘500吨的汽轮。所以接近2800人的总队伍,人挤人塞得满满的,但这个时候谁顾得上?华海号和华洋号,现在停泊在番禺的一个港口,等待他们,小汽轮将所有人运到那个港口后,再隐秘地登上两艘大船,航往海南文昌。
  在撤退路途和船上,田君实介绍了海南根据地现在的情况,起义军们都听得目瞪口呆。原来在海南,我党已经搞了那么大的局面了?很多原来因为起义失败,而有点灰心丧气的同志,这个时候又有了精神,西方不亮东方亮,广州失败了,但海南的革命却已成为燎原之火,革命还是有前景的。
  负责军事的几个同志尤其心中震撼,叶勇、袁国屏、徐向前这三人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我党党员,对于海南一师一团的正规部队,以及2.5万人的地方部队建设,当然极其关注,毫无疑问,这是我党目前最重要的一只武装力量。他们在撤退前本来商量去海陆丰,而现在无疑有了更好的方向。
  所以在船上简单商量后,只有少数同志,要求留在广东继续革命,他们会去海陆丰,试图在那里建设广东革命根据地。不过大多数同志都愿意去海南,到我党已经成型的根据地,去继续革命。
  因此抵达番禺某港后,大约有200名左右的同志留下,他们会自行设法去海陆丰。田君实和刘尔崧将起义军的武器尽量给他们留下,还提供了一些费用。
  几个小时后,李思华接到了田君实从番禺发来的电报。她同样长出了一口气,终究救出了2500多同志。想着已经和必然牺牲的那4000同志,不由得一时充满了哀伤。
  她想起了前世记得的一名烈士诗歌:“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口中喃喃,这个仇,我李思华,带领革命队伍,一定会为你们复仇!
  仔细思考着电文,她又有些欣慰。尤其是田君实汇报的起义军领导们。刘尔崧之外,单单叶勇、袁国屏、徐向前这三人,都是她前世听说过的大才,我党高级领导。
  徐向前是前世我军十大元帅之一,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军事领导人,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是毫无疑问的帅才。只是现在到了海南,如果留下,不知道未来的红四方面军,会不会受到影响。不过我党人才济济,她认为大趋势上,不会有大变化。
  袁国屏在前世按照她所知,曾经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是新四军主要领导项英的助手,可惜在1941年牺牲。此人无疑是政治工作的高高手。
  叶勇是黄埔四期,资历其实不深。但就看这只起义军残军,他被推举为军事领导人,就知道其威信和能力。前世是因为他在海陆丰根据地战斗的过程中,就已经牺牲,因此后世不太知名。
  加上已经熟悉的刘尔崧,也是政治工作的好手。她想着,单单这4位,已经很能够改善海南根据地的高层管理。根据地现在最缺乏的,就是这样能够进行高层管理的大才。一定要说服他们留下来,她心里暗暗地想着。
  她又想到了熊豪,现在是生是死都不知道,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希望他没事。
  三天后,李思华在文昌迎接了他们,起义军立即被安排了食宿进行修整,伤员们也得到了医疗的安置。
  要让同志们能够一心一意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最基础的就是思想上的统一。所以她首先组织党总支部部分人员,与起义军的领导人进行了三天的会议讨论。同时安排起义军的将士修整三天后,开始政治思想教育,她会亲自主讲。
  讨论进行得很激烈,广州来的同志们熟悉的,是国产国际的那一套工人革命理论。这些理论被李思华逐一驳斥,自然引起了他们心理上的很大震撼。
  不过由于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如果说他们自己没有怀疑当下革命的路线是否错误,那真的是侮辱了他们的智商。李思华这里给出了完整的另一套严密逻辑,从工农联盟,到发展农村革命和剥削阶层势力薄弱地域的根据地,从土地改革到城市扩张的点面策略,正规部队、地方部队与民兵的三级军事体系等,完全打开了他们思维上的新天空。
  思想上的迷雾有些散去,就算对李思华的有些说法还有怀疑,但肯定必须承认整个体系,有非常大和深的道理,符合逻辑,而海南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本身,也初步证明了李思华的思想和理论。
  三天的会议后,是对全体起义军同志三天的政治思想宣讲,起义军领导们也全部参加,他们心里有不少疑惑,所以如饥似渴地听取、阅读和思考着李思华革命理论的方方面面。从整体上,确实达到了让这些同志基本接受的程度。
  李思华让他们在12月之内,学习、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了解根据地内初步的党、政、军格局。
  12月30日,新年之前,党总支部吸收了这些领导同志,组成了新的总支部。根据大家协商,刘尔崧和王武明将构成地方党委的核心,领导和建设根据地的地方党委,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基层党组织体系。而徐向前,被任命为红三方面军第一师的副师长(师长是曹子卿),叶勇替代曹子卿原来的职务,被任命为直属团的团长。而袁国屏,则出任第一师的政治部主任,成为李思华政治思想工作的副手。
  这些同志的到来,让李思华大大松了一口气,他们将分解原来由她不得不承担的大量工作。尤其她原来担心的,去执行美国计划后,缺乏她的短期领导,会不会导致根据地发展走偏,以及防卫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安全性问题,现在都让她放心多了。
  1月初,新年刚过,广州来的同志们都被安排了工作。
  大约有七八百人加入新军,他们的到来,大大减轻了新军中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难度,这些同志,相对于刚刚脱离贫苦的农民或山民生涯的那些青壮,无论文化水平、思想水平、基本的政治理念、革命热情,都相对出色很多。实际上,由于他们的加入,新军形成战斗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这部分的很多同志,未来将担任新军的基层军官。
  尤其其中来自于粤军第4军教导团和炮兵团的十几位同志,对于炮兵已经算得上当时国内的专家。他们立即被充实进入炮兵营,充当教官,正好加强了日以继夜,正在强化训练的炮兵队伍。
  其余人员,都安排到7县区的政府机构,这个时候淇澳岛的三千多家属,也已经安排到位,加上广州的同志,相当于为地方和基层充实了近五千人的基层干部团队,这使得政府基础功能的形成速度,大大加速,而有些重要的工作,例如土改前的筹备、地方和基层制度体系的完善和推行,都得到了质量和速度上的提升。
  整个7县区的教育体系,也得益于广州来的同志们的加强,每个县区都建立了不止一所小学校,而很多稍有文化的同志,都安排了兼职的教育工作,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基本得到了满足。
  吸收了很多有些经验的同志,一些滞后的重要职能工作,例如组织部、宣传部、民政管理、仓储体系建设等,都开始加快速度,构建体系、流程和工作布局。
  整个根据地的形势,逐渐地稳定了下来,各项工作推进的速度加快,而步骤也变得更有序。李思华的注意力,可以开始向外张望了。
  第38章 海南第一次反围剿
  1月中旬的一天,李思华正在办公室里,读着各个情报点发来的密电。突然她站了起来,喃喃道:“果然,终于要来了。”
  电报来自雷州。雷州情报点是李思华最近关注的重点,她强化了在雷州和离海南一海之隔的徐闻两地的情报网络,目的是务必追踪和搞清楚国军在这两地的部署情况和变动情况。
  雷州的电文,是发现了李思华特意提醒,放在最优先情报级别的,国军第11军第10师的动向。
  第11军由于南昌起义,其实已经四分五裂。蔡廷凯的第10师回到广东,也有点姥姥舅舅都不亲的意思。张发奎基本驱逐了李济深的力量,暂时独霸了广州及附近区域,而李济深不甘失败,正在勾结桂系,准备反攻广东。两边搞得势不两立。
  所以蔡廷凯迫切需要新的立足点。而这个时候由于广州起义失败,表面上好像国民党已经将我党在广东的力量“一扫而清”,蔡廷凯更需要投名状,来洗刷他以前“亲共”的形象。而目前海南的形势,使得海南剥削食利阶层向国民党的投诉,厉害了不知道多少倍,完全是国军如果再不围剿,海南岛将不岛的浩大声势。
  所以李思华判断,原来历史上蔡廷凯部,直到3月底才开进海南“剿匪”,而且只动用了4千多人。这个时空,时间很可能提前,按照情报分析,大有可能1月底就出兵海南,都已经到了雷州了嘛。另外,情报直接统计了该军的人数,判断应该有7千多人,估计是蔡廷凯将第10师全部兵力,除了少量留守外,都拉过来了。这也可以理解,海南这面逃亡的土豪劣绅,会向他提供信息,至少会让他比起原时空,要警惕一些。
  她思考着,这一次广州事变后,张发奎就会因为要在政治上交待,短暂下野、赴日躲避,而后其所属军队,很快就会被李济深与桂系的联军击败。但其后李济深被陈济堂排挤,陈济堂成为广东军阀之主,赫赫有名的南天王。但这个支持蒋介石的南天王,上台后即陷入与桂系的战争之中。1930年更是参加了从5月到10月的著名“中原大战”。
  因此,如果打败了蔡廷凯部,海南很可能赢得几年的发展时间。具体是从1928年到1930年。三年的时间很宝贵,足以让海南形成坚固的根据地,不惧未来陈济堂可能的围剿。更何况,如果美国计划得以成功,那么谁剿谁还不一定呢。
  所以,这一次的反围剿,一定要打出军威,痛击蔡廷凯,争取消灭其主力。让其它的广东军阀,发现这是一颗砸不烂的铁疙瘩,想要进兵围剿,就可能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这些军阀,都是一些无利不起早之徒,硬碰硬的事情,不是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是不肯做的。一战立威后,对于民国中央的围剿指示,多半就会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当然,根据地这几年,也要以发展为主,必须低调。
  李思华立即召开了高级干部和参谋部的联系会议,通报了相关情报,并着重说明了她的分析和思路。
  与会同志同意了她的预判,会议主要考虑了反围剿的战术策略。最后决定:
  一、文昌必然是敌军的第一个进剿目标,因为不仅距离海口比较近,更主要的是,根据地机关和总部目前主要都在文昌,所以必然是敌军的首要目标。
  二、因此,我们应该力争在海口到文昌的路上,打一场预设战场的伏击战,发挥我们炮群的优势,一举重创敌军,打散敌军部队,然后在追击中尽量消灭全部敌人。之所以不做包围的企图,是因为新军尚未完成训练,实际可动用的兵力有限。
  三、动用兵力为:军事训练中的一个营中,抽调半个,而在7县区的一个营中,每个县区只留一个班,负责地方部队的继续训练,地方部队要先行警戒起地方,其余大半个营,全部抽调回文昌,而炮兵全体集中文昌。这样加上本来在文昌的一个营,以及特种大队,运输连等,全部兵力大约有三千人。
  四、战场的选择:预设战场早就进行过勘察,计划设在骑神岭附近的路上,这里路面相对窄,而路两边都是缓坡地,有一些树木,能够形成一定掩护。地形并不是那种兵学上的绝地,敌人的警惕性虽有,但不会过分。两边部署炮群,可以形成两面夹击的居高临下之势。数十挺重机枪,则同样沿着路的两边丘陵上布置,全部都要挖掘隐蔽炮位和枪位阵地,以形成突然袭击。
  五、前置诱敌:文昌的地方部队要部署几场“败仗”,他们要用几百人,装扮成普通赤卫队的样子,土枪土炮地对进军中的敌军进行多次骚扰,每次在敌军反击之下拼命逃跑,所以要求选择体力好的、能跑的参加。
  六、特种大队:要针对敌军可能提前派出的侦查人员,尽量无声地消灭,避免过早惊动敌军,或者被敌军搜索到我们的埋伏。如果他们做个样子,并没有认真搜索,那么宁可先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