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4节
在新解放区的工作,预案准备早已完备,各种人员也已事先安排。派遣组织很快建立起当地的党、政、军体系,而县、镇、乡和村4级政府也开始形成。前期根据地近4个月的发展,使得一套初步成型的体制得以建立,现在用在了新解放区的迅速推广上。
全岛解放,而前期土改的试点工作也基本完成,全面土改的最重要任务可以展开了,以冯百驹同志为首的土改工作组,将精力几乎全面投入了土改工作,要在6月前全部完成,初步形成全岛土改,新农村的框架将由此形成,而在此基础上,海南正规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的三级军事体系,也就初步形成了。不过冯百驹本人,需要很快从这项工作中脱离,他已经被确认为缅甸计划的主要领导人。
完成海南的全面土改,稳定农村后,党和政府工作,要一定程度上向工业倾斜,配合好李思华的美国计划,重点选择哪种水源丰富的山地与丘陵的交织地带,先行布点一些利于分散隐蔽的区域,建设以军工产业为基础的工业区,等待李思华从美国发回各种工业设备和派遣工业技术人员。本地的人才教育和储备,虽然基础几乎为零,现在也要强行启动。
当然,海南太小,不可能建设大规模的工业区,未来主要的工业落地方向,还是在缅甸,以及下一步攻略的云贵。
缅甸的资源比较丰富,从军事工业来看,铜、铅、锌、银、金、铁、镍等金属矿藏较多,尤其是当下战争最重要的钢铁,在缅北克钦邦,有一个帕敢铁矿,属大型褐铁矿,储量高达2.23亿吨,综合品位超过50%,虽然不是最好的富矿,但已经很不错了,完全可以满足初级的钢铁工业发展。缅甸的缺陷是煤矿虽然分布较广,但没有很好的煤种,不过煤矿在中部较多,劣中选优,至少勉强可用。
云南的矿藏比较类似缅甸,锡矿比较多,对于军工非常重要的钨矿也有,虽然储量不是很大。后世的昆钢附近有铁矿,而云南的煤炭储量丰富,超过百亿吨级别,品质很好。
贵州更是西南煤海,储量超过500亿吨,六盘水就是著名的西南煤都。加上丰富的硫铁矿,煤钢工业体的优势明显。而且贵州还有丰富的铝土矿,这是未来飞机制造重要的资源。
所以如果能实现计划,这3个地方,都可以建立起以煤钢为基础的大工业基地。
李思华的精力,已经逐步转向美国计划的布局上。
新购入的两艘海轮已经开始运行。6500吨的货轮已经开启了与缅甸的稻米贸易,这让吴长彩他们,在缅甸很快地立足了脚,当地人和华侨,乃至当地的缅英当局,都认为他们是一家欣欣向荣的贸易公司,粮食和日用品生意做得很大。
缅甸的同志们,甚至已经开始在试行将海南的生活用品,例如锅碗瓢盆、竹编品等,在缅甸销售,利用销售民国和海南日用品的理由,他们雇佣当地人和华人,建立起了很多当时条件的连锁小店,不仅在城市,还开始渗入一些乡村。在这样的掩护下,一个外围网络开始形成,而且,对于员工的教育当然是理所应当的,甚至可以正大光明地进行“培训”,开始渗透政治思想。
为缅甸行动采购的十几艘汽轮机捕鱼船,已经到位,吴长彩等同志,已经和实兑港附近的渔民们熟悉了起来,他们雇佣了一些渔民,阿拉干人本身是很好的渔民。并且以非常大方的条件,将一些捕获分给渔村的贫苦人家。在一些渔村,逐渐形成了很好的声誉。适合建设小港口的地方,他们物色了不少。
对若开山脉的探索也在进行,他们组织了“骡马商队”,进山销售日用品,换取一些山地的特产,主要是药材等。这种必然亏损的生意,也没人跟他们抢。只不过,在这种生意中,宁可吃亏也不占便宜,让山民们对他们的信任也越来越高,而走遍若开山脉的结果,是对于当地地形的细致掌握。
可以作为军事根据地的若干地点,也已经确定,未来在为这些地点储备一些物资后,随时可以作为军事基地利用。而对若开山脉中以及翻过若开山脉后,可以利用的一些移民点选址,也在进行中。这样的选址,最主要是考虑附近可供开发的土地和林地状况。
而对向缅西、缅北的地形勘测,也已经开始。李思华近期已经又派遣了一些部队伪装潜入。现在在缅甸的部队,是教导团的一个整营,超过了800人。缅甸计划的执行,人手开始充沛起来。这些部队,伪装成马帮或商队等,开始在整个缅西和缅北出没,偶尔也在缅甸最繁华的东南部出现。
那艘1.5万吨级别的邮轮,则开启了客运的“正常”业务,其实算一种训练,在香港、广州、青岛、上海之间开启了客运业务,船员团队逐渐熟悉了邮轮的操作。
两艘“巨轮”的购入,使得华海航运在香港商界声名鹊起,很多需要商业掩护或者协助的事项,变得更容易,而香港情报站获取情报,也变得方便了许多。有上层路线嘛。
移民行动的布局,逐渐形成了体系。在老练的余润群和洪国光两位同志的领导下,近期已经重建了从山东到河南的移民系统。现在有海南根据地作为背景,人力方面就比较充沛,得以较为全面地布局。
在青岛附近,重新设立了几个“移民大营”,为了降低社会的关注度,每个大营的容纳量,大约保持在三千到五千人,并且为了这些移民大营,设置了医疗小组和粮食供应链及仓储系统,以及政治思想培训小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流水的过程中,他们将得到初步的拯救和训练。
从山东到河南,大约在二十个城市附近,均设置流民吸纳点,说实话,这几年这两个省,几乎就没有不受灾的地方,到处是流民。河南说是800万流民,其实很多留在当地的,也是在苟延残喘,能有一个机会出来挣得活命,巴不得呢。
在山东和河南,同步建立了几家“车马行”和“镖行”,其实是第一师和地方部队派出的人员,再在当地吸纳一些青壮组成。他们不仅负担流民的运输任务,更要承担起保证整个体系安全和顺畅运转的责任。通过他们,其实也建立了一张新的情报网络,对这两地的国民党政治生态、军力布局、地方的土豪劣绅、不同的势力斗争等等,开始进行深入的了解。
海南根据地这里,在全岛解放后,要在各个县区,逐步建设移民临时安置点,总的规模,要达到数十万人甚至高峰时上百万人的量级。预期每个移民,还有家属,可能需要在海南至少呆上4~6个月。少量的移民,会留在海南,补充海南的人力资源。绝大多数,都会按照计划逐步移民缅甸。
除了资金,最大的压力就来自于粮食。计划接下来除了缅甸的稻米贸易外,还要建立起从泰国和越南等其它东南亚地区的进口渠道。美国计划展开后,更会建立起从美国而来的贸易路线。本质上,如果是面粉或肉食,规模性地从美国直接采购的话,即使加上运费,大概也是最廉价的。
如此大规模的移民规模,不可能不引起各地国民政府的关注。所以必须要设计一组好的故事,在社会舆论上制造出各种“让人信服”的理由。例如满清贵族的后裔,在南美开办了非常大的种植园,需要大量人手开发种植等,还可以额以一系列西方人面孔,在香港、上海等地注册开办移民公司,招募移民时用这些公司出面,利用民国时官怕洋人的本性等。
后来移民部真地按照李思华的逻辑,这样做了,还惹得一些文人在报纸骂,这些满清余孽,就是想奴役中国人,出国了还是这付德性。对于苦难的流民,被西方公司接到海外,很多人痛心疾首。认为这就是以前的“卖猪仔”,只是规模更加扩大。不过国民政府始终不置可否。按照他们的了解,背后有庞大的美国财团,不敢得罪。反正这些贱民,禁止他们出国的话,恐怕只会饿死,被美国财团买走,说不定还能救他们一命。
由于海南根据地的建成,未来的军队建设就有了更好的基础。无须在缅甸训练成军,而是直接在海南,将移民中的青壮逐批训练成军,利用经济危机采购的廉价武器,也会直接运到海南,到时候在海南直接武装部队,计划中的10个师,就可以逐一在海南成军,然后直接将全副武装的军队,派遣渗入缅甸,这当然比在缅甸训练成军安全得多,也具备更大的突然性。
更重要的是,在海南就可以直接建立起移民中的政府组织,以及军事体系组织。按照调研形成的对各个移民点的要求,可以组织不同规模的移民政府、党组织、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渗透到达目的地后,就直接可以以强大的组织力,开展移民落地安居的工作。而从民兵到正规部队的三级军事体系,也能够直接形成,同样马上形成了很高的安全性。我们将不是在一片空白之下开始建设,而是直接移入了一个个强大的堡垒。
有了海南根据地,同志们对于缅甸行动的信心大大加强了。
然而,所有这一切的基础,还是李思华的美国计划能否成功。没有资本,就不能在短期内,组建起强大的武装力量。而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就很难击破英缅当局的统治和军队,所有缅甸根据地的发展,就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预想的程度。
所以,李思华思考更深的,是美国计划如何规划和执行。
一些前置的工作,已经展开。
特种大队的三个小队,由唐干林率领,还有上次印度神庙计划的那个丹尼尔等,将从香港伪装坐船到美洲,他们将渗入墨西哥接近美国的蒙特雷城一带,西班牙和拉丁语的翻译,这些天都在培训他们的这两门语言。
初步设想是,以实质而强大的武力,吸纳数百当地年轻人和一些稍有文化的人,建立一个外皮内骨的“黑帮”,表面看是墨西哥人为皮,其实是以我们自己的队伍为骨。墨西哥多数人生活困苦,尤其是城市平民,很多除了加入黑帮,其实没有什么其它生路。
我们建立的这个“黑帮”,要打垮一些当地的黑帮,在当地建立对于政府和民间的“威信”和彪悍的形象,逐步搭建起向美国的走私通道,以帮派的形式渗入到美国的休斯顿、奥斯汀、新奥尔良一带,吸纳当地的人员,形成“美国南方黑帮”。
“黑帮”的存在,是掩饰有可能必要的武力行动的外衣,也将是未来在美国出现的,以德克萨斯州为基础的“美国某南方财团”的黑手套。伪装之外,武力配合财力,才能在美国立足。
李思华知道,这个时候的德克萨斯州目前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本土财团,未来强大的德克萨斯财团现在只是个雏形,它是二战后才兴起的,依赖于石油和军火工业的兴盛。此时的美国强大财团,绝大部分都在大西洋海岸的东部,例如纽约等地。
此时的德克萨斯,是以农牧业为主,大量的牧场是这个州的象征。而这个州本身,就是美国侵略墨西哥,从墨西哥强夺而来,墨西哥人在此有相当的人口比例,后世人口普查,德州有将近三分之一人口是拉丁裔。所以用墨西哥人为掩护,到时就比较不那么引人注意。
根据德州的产业特点,在明面上建立起牛肉、玉米等贸易关系,是最易于实现初步立足于当地的。我们也可以设立罐头厂等,制作牛肉罐头和其它肉食罐头,向亚洲出口。类似这样的业务,都是很好的包装和掩饰。
黑帮是暗的前置准备,而明的前置准备,就是启用多个在香港招聘并训练过的西方面孔,到德州休斯顿、奥斯汀等地和纽约开办一些贸易公司、金融公司和投资公司,我们需要大量的马甲公司。
这些公司需要用一些名义,例如与民国贸易,吸纳一些华人中的年轻人。在美国几十年排华法案的种族歧视下,除了慕洋犬,自然也有很多心向祖国的热血年轻人。这个时代还不是前世她记忆中的,有那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美国,不管明暗,我们都要吸收一些适当的人选,作为我们推到前台,代替我们表演的“明星”。我们自己要控制好的,除了武力,还有资金、财务和组织。
海南的解放,虽然国民党对此非常低调,因为觉得难堪嘛。但还是传遍了广东,全国大城市中的有心人,都从报纸上含含糊糊的报道中,注意到了。广东革命低潮后,有些逃亡到香港的党员,纷纷来到根据地,被吸纳进入了根据地的组织中。海南根据地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散。
不过这个时候,包括毛泽东在内,后世历史的主要角色们,大多在各地组织起义,建立我党的武装部队。当时候闭塞的内地,使得他们获得海南消息的时间,变得很晚。
李思华知道,历史上今年的6月到7月,我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虽然批判了盲动错误,但并没有纠正以大城市为进攻目标的革命方向,仍然忽视农村,还是以苏联经验的工人运动为党发展的基础。她无法改变这段历史的负面影响,现在能做的,就是警示海南根据地的同志们。
所以她不但召开了大会,确定了海南根据地的发展原则,现在就是建设,暂时不去考虑进攻广东,那就是确确实实的盲动。她还和重要的同志逐一谈话,坚决要求如果未来几个月接到中央指示,不符合海南当下战略的,坚决拒绝,要求中央从实际出发,理解当下的实际情况,不能瞎指挥。所有的反对,都可以签署她李思华的名字,反正她桀骜不驯与无组织无纪律的名气,在党内高层已经传遍了。
广东来的同志经过这几个月,基本上都认可了李思华的这一套革命逻辑和思想。有的同志虽然对对抗中央这样的可能性为难,但还是勉强答应了下来。毕竟,李思华到现在为止对革命的领导,是从一个胜利到另一个更大的胜利,这使她具备了非常高的威信。当然,李思华还安排了曹子卿以及军队中的重要干部,作为警惕的后手。
海南一切安排就绪,李思华的美国计划,即将开始执行。征途的新篇章,即将开启。
第41章 出发与登陆墨美
3月底的一天,6500吨级的“中海号”货轮,正在驶向美国。
说是去美国,但途中会先到美墨边境的伊莎贝尔港附近墨西哥的一侧,已经抵达附近的墨西哥“黑帮”工作小组,会在那里接应,大部分人员会在那里下船。
李思华则带着开办明面马甲公司的少数人员,直接到德州加尔维斯敦港,然后其中到纽约的小组,会乘坐美国的铁路,抵达东部。
留在墨西哥的大部队 ,部分人员将留在当地,协助墨西哥部分的计划,而其余人员,则会在之后偷渡墨美边境。
这样行动的原因,是尽量减少明面上直接到美国的人数,否则光在进入美国这一关,可能就会出岔子。美国终究是帝国主义强国,出入境可不像墨西哥那样的一片混乱。
不过德州在美国,也算是一个异数。它是唯一以原来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美国的州,因为独立建国过,所以独立的火种,大概从来没有完全熄灭。后世到了二十一世纪,德州独立反而声势壮大,成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运动,虽然说大部分只是做秀,但也不可否认,其中未尝没有三分认真的味道。
所以这个州独立性很强,这里的人也一样。人人带枪,是德州在美国很著名的特点。这里是美国最南部,但是那种“西部牛仔”的风格,反而似乎更明显。不过这种特点,有助于我们部队的伪装,只要没带重武器,连警察也未必注意。
这一次李思华带了直属团的一个营,800多人,以及一些挑选出来的文职同志,还有在香港前后积累起来的,相对可靠一些的西方面孔,克林特和丹尼尔自然也在其中。总计人数差不多达到了1千人。最后只有几十人,会从美国波特兰“合法”入境,绝大部分人则只能偷渡墨美边境。
船上,李思华正在研究着工业门类。虽然还是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但门类的繁多,也让她有点头晕耳花。
她将此次获取工业设备、技术和人才的目标分为两类。她非常清楚,1929大萧条危机,是从美国获取各种工业技术最后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机会。苏联都曾经从这一次危机中在工业技术上收获不菲。而对中国来说,如果不想未来依靠苏联,那么这一次就是最好的机会。
在这个时代,各国之间除了少数先进的军工技术,以及大资本家认为具有重大垄断价值的少数科技,各国对于“普通工业技术”的限制,并不严格,赚钱更重要。尤其在危机之中,平常的很多限制都会被打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然,平常的时候,价格非常昂贵,买都买不起,只有危机阶段,才是购买的良机。
李思华将目标工业分为了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是最重要的重化工业,除了“军工三项”,即钢铁、机械制造和化工以外,她的计划主要还包括以下门类:
1采矿(煤炭、金属、非金属); 2石油开采;
3电力(火电、水电、输电网络); 4石油化工;
5化肥(合成氨等); 6材料(石化、合金等);
7冶金; 8建材(水泥、玻璃等); 9轮胎; 10仪器仪表;
11汽车; 12造船; 13航空
14 交通; 15无线电通讯。
包括军工三项在内总计18个大的门类,当然这些大门类之下,有非常多的小门类,单单一个机械制造,从工业母机到各种专用生产线,至少可以分出几十个小门类。
第二类是重要性相对低一些的轻工业,主要是民生工业。轻工业主要包含两种,一是以大农业即农林渔牧的各种初级产品作为原材料的,例如纺织、食品和造纸业。二是以重化工业的产品作为原材料的,例如自行车、手表等。
这两类中包含的具体门类,那就太多了,重要的包括食品加工和包装、纺织业、制糖、食用油、造纸、金属制品、文化用品、玻璃和陶瓷用品、皮革、家具、饮料等等。
李思华知道,在重化工业领域,有了资金后,她的计划也只能是在危机期间,才能够购买大规模的工厂和生产线,平时太引人注意。总体上她的计划,在重化领域,追求的是全而不是大,也不是深。国家的底子太差,她的计划也只能是先打下基础。
至于二战前后重要起来的一些产业,例如无线电通讯、雷达、电器制造、半导体等等,除了无线电外,其它很多科技,还没有具体的影子。只能是先筹备,搜集一些早期技术研究的成果。总之,还不是当期的急务。
当然,就算美国计划成功,资金也没有那么多。按照她对重要工业门类的梳理,上述这个“打基础”的采购,可能就需要2000~3000个工厂,如果现在繁华阶段在美国,平均是80万美元一个小厂,在经济危机阶段,假设对于破产工厂,能够以20万美元一个收购,即打了75折,那么也至少需要5亿美元。全部收购,如果在破产高潮的3年内完成,那么每年需要1.7亿美元,高峰的1930和1931年也许每年就需要2亿美元以上的收购资金。
再考虑到聘请技术人员、熟练工人,运输安装,以及10个师的武器弹药、本土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教育训练等,至少还要加上2~3亿美元。所以要达到理想和完美的效果,需要的资本总和会高达7~8亿美元。
压力如山,李思华自嘲地笑了笑,我能赚这么多钱?前世也没发现自己有赚钱的天赋啊。不过她振奋精神,自己就不是来赚钱,自己是想办法来抢钱的,到了此世已经有证明,自己很擅长抢钱。
三年时间,8亿美元,李思华嘀咕着。这个时候如果有其他人知道她心中的野心,肯定都认为她绝对是个疯子。因为1929年美股达到当时的历史高峰时,总市值不过六七百亿美元。
4月17日,船只正在通过巴拿马运河,李思华从船上望去,心里很有感慨。这条运河被称为“世界桥梁”,是十九世界西方列强在美洲争夺的核心要害之一,美国、英国是主角,但法国、德国也加入了争夺。不过发展到现在,美国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对于巴拿马运河的独占权,已经近在咫尺。一切都是国力变化导致的,美国越来越强大,而英国越来越力不从心。
巴拿马运河一带,是热带气候,潮湿闷热、丛林密布,让人很不舒服。希望抵达墨西哥的时候能好一点。对于同志们来说,巴拿马运河很壮观,但对于习惯于前世中国种种巨大工程的她来说,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回到了船舱。
前期经过香港同志们的努力,已经购入了当时英国和意大利合作的最先进的远距离定向通信系统,在海轮上设立了长波电台,使得她可以与海南根据地保持联系。
阅读着来自海南的各种汇报,她注意到目前广东国民党的政军格局,基本符合她的“预判”,其实就是与平行时空的历史相比,没有什么改变,历史的惯性是非常巨大的。
李济深联合桂系,打败了张发奎的部队后,粤军与桂系之间的矛盾却开始突出,对于粤军来说,桂系当然是外人,现在来公然掠夺广东的利益,自然就成为他们的敌人了。而作为引入桂系的始作俑者李济深,由此被粤军军阀们敌视。他在粤军的所谓“威信”,就像是太阳下的冰棍,都化成水了。
陈济堂已经被李济深提拔为第4军的军长,现在粤军一共有3个军。看到这里,李思华微微一笑,李济深是在给自己的统治掘坟呢,最后就是这个陈济堂,在1929年初,利用常、桂酝酿战争,李济深被蒋介石扣押的机会,将他挤下了大位,自己担任了第8路军总指挥的职位,全面主导粤军,由此让李济深再也没能主导粤军大局。而随着陈济堂上台,粤军就开始与桂系不断交战,最后陈济堂一度都打到广西去了。接下来此人会在1930~1931年的军阀大战中,反复横跳,一会支持蒋介石,一会又反对蒋介石。
需要注意的是1932年后,那几年军阀战争相对消停,尤其是广东地区。粤军会否组织力量,来“围剿”海南根据地,不得而知。不过那个时候根据地的实力,当然也今非昔比。
李思华电告海南根据地,目前关键的工作,还是推进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以及筹备海南工业区。目前广东军阀们再次大举进攻海南根据地的机会不大,不过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另外她要求提醒广东情报网络,注意搜集粤军建立空军的相关信息,她记得历史上粤军是1930年正式建立的空军,然后1936年被蒋介石吞并。此时可能已经开始筹备,粤军空军届时会有数十架飞机,可能会形成对根据地的一些威胁。
所以李思华提醒自己,这一次美国计划,最好也能够将海南根据地的空军建立起来,哪怕是类似粤系空军那样的初级空军,有个几十架,能对抗粤系空军,保护根据地就行。
4月21日,货轮已经进入了墨西哥湾深处,已经接近目的地,这里是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地带,气候湿热,加之海域几乎近于封闭,故表水温度和盐度较高,李思华感觉,看上去海水蓝到有点发黑。气候上,感觉比巴拿马运河那好多了,毕竟只是4月份,这里还没有显得很热。虽然感觉也湿,但相比巴拿马那种,似乎能从空气之中拧出水的,令人窒息的潮湿,已经好了太多。
货轮缓缓地开,并不急于进港,实际上,也根本不会进港。离开美国伊莎贝尔港口,大约30海里左右,货轮就几乎停了,等待深夜的到来。这也是墨西哥湾的好处,由于其封闭性,简直可以看成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海水变得很温柔,对于暴风雨的担心,可以减低到最小。
晚上九点左右,货轮又缓缓地向港口靠近了一些,现在距离大概有十多海里。李思华和华明义等人,在船长室,用望远镜,观察着港口方向的动静。
远处开始有灯光,越来越近,灯光可以看得清楚了,有规律地变幻着,或明或暗地闪烁,李思华出了一口气,说道“是他们!回信号!”中海号准备好的信号灯,也开始有规律地闪烁起来。
对面的船只发现了中海号的信号,开始靠近过来。
等到船只近了,才可以发现,其实是两艘船,发信号的船后面,还跟着一艘。打头的船,慢慢靠近中海号。两艘接应的船,大概都只有六七百吨级的样子,船舷比中海号低了一大截。船员们将多条绳子扔到接应船上,用绳子的拉力将三艘船绑住联了起来,然后放下软梯。
接应船上有人顺着软梯爬了上来,很快李思华眼前,露出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唐干林,他是墨西哥计划的军事负责人。
边上高兴的杜琪走上前,锤了唐干林一拳,“大哥,又见面了。”
李思华和唐干林微笑地握手,接应很顺利,而这背后,是唐干林等同志组成的先遣小组,不知道花费了多少的心血。
唐干林向她汇报,他们大约是一个半月前抵达的。当时一众人身上,总共就几把手枪,于是首先就策划了抢枪的行动,他们在蒙特雷城,跟踪墨西哥黑帮成员,发现了几个黑帮老巢的位置,然后黑夜潜入,干掉了黑帮头目,抢了一批武器弹药。这样的行动他们连续干了两次,才凑齐了一批过得去的武器。
在这两次行动中,有一名战士牺牲,负伤的好几个。说道这里,唐干林有点惭愧,不过李思华已经觉得很满意了。这就是我们已经成长起来的队伍,有勇还有谋。
唐干林继续汇报。两次行动,蒙特雷城的黑帮和警察,都惊动了,大举搜寻他们。因此暂时撤出了蒙特雷,根据未来计划的需要,来到美国韦斯拉克城和伊莎贝尔港对面的墨西哥边境内,这里是未来适合偷渡的良好地带。
全岛解放,而前期土改的试点工作也基本完成,全面土改的最重要任务可以展开了,以冯百驹同志为首的土改工作组,将精力几乎全面投入了土改工作,要在6月前全部完成,初步形成全岛土改,新农村的框架将由此形成,而在此基础上,海南正规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的三级军事体系,也就初步形成了。不过冯百驹本人,需要很快从这项工作中脱离,他已经被确认为缅甸计划的主要领导人。
完成海南的全面土改,稳定农村后,党和政府工作,要一定程度上向工业倾斜,配合好李思华的美国计划,重点选择哪种水源丰富的山地与丘陵的交织地带,先行布点一些利于分散隐蔽的区域,建设以军工产业为基础的工业区,等待李思华从美国发回各种工业设备和派遣工业技术人员。本地的人才教育和储备,虽然基础几乎为零,现在也要强行启动。
当然,海南太小,不可能建设大规模的工业区,未来主要的工业落地方向,还是在缅甸,以及下一步攻略的云贵。
缅甸的资源比较丰富,从军事工业来看,铜、铅、锌、银、金、铁、镍等金属矿藏较多,尤其是当下战争最重要的钢铁,在缅北克钦邦,有一个帕敢铁矿,属大型褐铁矿,储量高达2.23亿吨,综合品位超过50%,虽然不是最好的富矿,但已经很不错了,完全可以满足初级的钢铁工业发展。缅甸的缺陷是煤矿虽然分布较广,但没有很好的煤种,不过煤矿在中部较多,劣中选优,至少勉强可用。
云南的矿藏比较类似缅甸,锡矿比较多,对于军工非常重要的钨矿也有,虽然储量不是很大。后世的昆钢附近有铁矿,而云南的煤炭储量丰富,超过百亿吨级别,品质很好。
贵州更是西南煤海,储量超过500亿吨,六盘水就是著名的西南煤都。加上丰富的硫铁矿,煤钢工业体的优势明显。而且贵州还有丰富的铝土矿,这是未来飞机制造重要的资源。
所以如果能实现计划,这3个地方,都可以建立起以煤钢为基础的大工业基地。
李思华的精力,已经逐步转向美国计划的布局上。
新购入的两艘海轮已经开始运行。6500吨的货轮已经开启了与缅甸的稻米贸易,这让吴长彩他们,在缅甸很快地立足了脚,当地人和华侨,乃至当地的缅英当局,都认为他们是一家欣欣向荣的贸易公司,粮食和日用品生意做得很大。
缅甸的同志们,甚至已经开始在试行将海南的生活用品,例如锅碗瓢盆、竹编品等,在缅甸销售,利用销售民国和海南日用品的理由,他们雇佣当地人和华人,建立起了很多当时条件的连锁小店,不仅在城市,还开始渗入一些乡村。在这样的掩护下,一个外围网络开始形成,而且,对于员工的教育当然是理所应当的,甚至可以正大光明地进行“培训”,开始渗透政治思想。
为缅甸行动采购的十几艘汽轮机捕鱼船,已经到位,吴长彩等同志,已经和实兑港附近的渔民们熟悉了起来,他们雇佣了一些渔民,阿拉干人本身是很好的渔民。并且以非常大方的条件,将一些捕获分给渔村的贫苦人家。在一些渔村,逐渐形成了很好的声誉。适合建设小港口的地方,他们物色了不少。
对若开山脉的探索也在进行,他们组织了“骡马商队”,进山销售日用品,换取一些山地的特产,主要是药材等。这种必然亏损的生意,也没人跟他们抢。只不过,在这种生意中,宁可吃亏也不占便宜,让山民们对他们的信任也越来越高,而走遍若开山脉的结果,是对于当地地形的细致掌握。
可以作为军事根据地的若干地点,也已经确定,未来在为这些地点储备一些物资后,随时可以作为军事基地利用。而对若开山脉中以及翻过若开山脉后,可以利用的一些移民点选址,也在进行中。这样的选址,最主要是考虑附近可供开发的土地和林地状况。
而对向缅西、缅北的地形勘测,也已经开始。李思华近期已经又派遣了一些部队伪装潜入。现在在缅甸的部队,是教导团的一个整营,超过了800人。缅甸计划的执行,人手开始充沛起来。这些部队,伪装成马帮或商队等,开始在整个缅西和缅北出没,偶尔也在缅甸最繁华的东南部出现。
那艘1.5万吨级别的邮轮,则开启了客运的“正常”业务,其实算一种训练,在香港、广州、青岛、上海之间开启了客运业务,船员团队逐渐熟悉了邮轮的操作。
两艘“巨轮”的购入,使得华海航运在香港商界声名鹊起,很多需要商业掩护或者协助的事项,变得更容易,而香港情报站获取情报,也变得方便了许多。有上层路线嘛。
移民行动的布局,逐渐形成了体系。在老练的余润群和洪国光两位同志的领导下,近期已经重建了从山东到河南的移民系统。现在有海南根据地作为背景,人力方面就比较充沛,得以较为全面地布局。
在青岛附近,重新设立了几个“移民大营”,为了降低社会的关注度,每个大营的容纳量,大约保持在三千到五千人,并且为了这些移民大营,设置了医疗小组和粮食供应链及仓储系统,以及政治思想培训小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流水的过程中,他们将得到初步的拯救和训练。
从山东到河南,大约在二十个城市附近,均设置流民吸纳点,说实话,这几年这两个省,几乎就没有不受灾的地方,到处是流民。河南说是800万流民,其实很多留在当地的,也是在苟延残喘,能有一个机会出来挣得活命,巴不得呢。
在山东和河南,同步建立了几家“车马行”和“镖行”,其实是第一师和地方部队派出的人员,再在当地吸纳一些青壮组成。他们不仅负担流民的运输任务,更要承担起保证整个体系安全和顺畅运转的责任。通过他们,其实也建立了一张新的情报网络,对这两地的国民党政治生态、军力布局、地方的土豪劣绅、不同的势力斗争等等,开始进行深入的了解。
海南根据地这里,在全岛解放后,要在各个县区,逐步建设移民临时安置点,总的规模,要达到数十万人甚至高峰时上百万人的量级。预期每个移民,还有家属,可能需要在海南至少呆上4~6个月。少量的移民,会留在海南,补充海南的人力资源。绝大多数,都会按照计划逐步移民缅甸。
除了资金,最大的压力就来自于粮食。计划接下来除了缅甸的稻米贸易外,还要建立起从泰国和越南等其它东南亚地区的进口渠道。美国计划展开后,更会建立起从美国而来的贸易路线。本质上,如果是面粉或肉食,规模性地从美国直接采购的话,即使加上运费,大概也是最廉价的。
如此大规模的移民规模,不可能不引起各地国民政府的关注。所以必须要设计一组好的故事,在社会舆论上制造出各种“让人信服”的理由。例如满清贵族的后裔,在南美开办了非常大的种植园,需要大量人手开发种植等,还可以额以一系列西方人面孔,在香港、上海等地注册开办移民公司,招募移民时用这些公司出面,利用民国时官怕洋人的本性等。
后来移民部真地按照李思华的逻辑,这样做了,还惹得一些文人在报纸骂,这些满清余孽,就是想奴役中国人,出国了还是这付德性。对于苦难的流民,被西方公司接到海外,很多人痛心疾首。认为这就是以前的“卖猪仔”,只是规模更加扩大。不过国民政府始终不置可否。按照他们的了解,背后有庞大的美国财团,不敢得罪。反正这些贱民,禁止他们出国的话,恐怕只会饿死,被美国财团买走,说不定还能救他们一命。
由于海南根据地的建成,未来的军队建设就有了更好的基础。无须在缅甸训练成军,而是直接在海南,将移民中的青壮逐批训练成军,利用经济危机采购的廉价武器,也会直接运到海南,到时候在海南直接武装部队,计划中的10个师,就可以逐一在海南成军,然后直接将全副武装的军队,派遣渗入缅甸,这当然比在缅甸训练成军安全得多,也具备更大的突然性。
更重要的是,在海南就可以直接建立起移民中的政府组织,以及军事体系组织。按照调研形成的对各个移民点的要求,可以组织不同规模的移民政府、党组织、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渗透到达目的地后,就直接可以以强大的组织力,开展移民落地安居的工作。而从民兵到正规部队的三级军事体系,也能够直接形成,同样马上形成了很高的安全性。我们将不是在一片空白之下开始建设,而是直接移入了一个个强大的堡垒。
有了海南根据地,同志们对于缅甸行动的信心大大加强了。
然而,所有这一切的基础,还是李思华的美国计划能否成功。没有资本,就不能在短期内,组建起强大的武装力量。而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就很难击破英缅当局的统治和军队,所有缅甸根据地的发展,就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预想的程度。
所以,李思华思考更深的,是美国计划如何规划和执行。
一些前置的工作,已经展开。
特种大队的三个小队,由唐干林率领,还有上次印度神庙计划的那个丹尼尔等,将从香港伪装坐船到美洲,他们将渗入墨西哥接近美国的蒙特雷城一带,西班牙和拉丁语的翻译,这些天都在培训他们的这两门语言。
初步设想是,以实质而强大的武力,吸纳数百当地年轻人和一些稍有文化的人,建立一个外皮内骨的“黑帮”,表面看是墨西哥人为皮,其实是以我们自己的队伍为骨。墨西哥多数人生活困苦,尤其是城市平民,很多除了加入黑帮,其实没有什么其它生路。
我们建立的这个“黑帮”,要打垮一些当地的黑帮,在当地建立对于政府和民间的“威信”和彪悍的形象,逐步搭建起向美国的走私通道,以帮派的形式渗入到美国的休斯顿、奥斯汀、新奥尔良一带,吸纳当地的人员,形成“美国南方黑帮”。
“黑帮”的存在,是掩饰有可能必要的武力行动的外衣,也将是未来在美国出现的,以德克萨斯州为基础的“美国某南方财团”的黑手套。伪装之外,武力配合财力,才能在美国立足。
李思华知道,这个时候的德克萨斯州目前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本土财团,未来强大的德克萨斯财团现在只是个雏形,它是二战后才兴起的,依赖于石油和军火工业的兴盛。此时的美国强大财团,绝大部分都在大西洋海岸的东部,例如纽约等地。
此时的德克萨斯,是以农牧业为主,大量的牧场是这个州的象征。而这个州本身,就是美国侵略墨西哥,从墨西哥强夺而来,墨西哥人在此有相当的人口比例,后世人口普查,德州有将近三分之一人口是拉丁裔。所以用墨西哥人为掩护,到时就比较不那么引人注意。
根据德州的产业特点,在明面上建立起牛肉、玉米等贸易关系,是最易于实现初步立足于当地的。我们也可以设立罐头厂等,制作牛肉罐头和其它肉食罐头,向亚洲出口。类似这样的业务,都是很好的包装和掩饰。
黑帮是暗的前置准备,而明的前置准备,就是启用多个在香港招聘并训练过的西方面孔,到德州休斯顿、奥斯汀等地和纽约开办一些贸易公司、金融公司和投资公司,我们需要大量的马甲公司。
这些公司需要用一些名义,例如与民国贸易,吸纳一些华人中的年轻人。在美国几十年排华法案的种族歧视下,除了慕洋犬,自然也有很多心向祖国的热血年轻人。这个时代还不是前世她记忆中的,有那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美国,不管明暗,我们都要吸收一些适当的人选,作为我们推到前台,代替我们表演的“明星”。我们自己要控制好的,除了武力,还有资金、财务和组织。
海南的解放,虽然国民党对此非常低调,因为觉得难堪嘛。但还是传遍了广东,全国大城市中的有心人,都从报纸上含含糊糊的报道中,注意到了。广东革命低潮后,有些逃亡到香港的党员,纷纷来到根据地,被吸纳进入了根据地的组织中。海南根据地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散。
不过这个时候,包括毛泽东在内,后世历史的主要角色们,大多在各地组织起义,建立我党的武装部队。当时候闭塞的内地,使得他们获得海南消息的时间,变得很晚。
李思华知道,历史上今年的6月到7月,我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虽然批判了盲动错误,但并没有纠正以大城市为进攻目标的革命方向,仍然忽视农村,还是以苏联经验的工人运动为党发展的基础。她无法改变这段历史的负面影响,现在能做的,就是警示海南根据地的同志们。
所以她不但召开了大会,确定了海南根据地的发展原则,现在就是建设,暂时不去考虑进攻广东,那就是确确实实的盲动。她还和重要的同志逐一谈话,坚决要求如果未来几个月接到中央指示,不符合海南当下战略的,坚决拒绝,要求中央从实际出发,理解当下的实际情况,不能瞎指挥。所有的反对,都可以签署她李思华的名字,反正她桀骜不驯与无组织无纪律的名气,在党内高层已经传遍了。
广东来的同志经过这几个月,基本上都认可了李思华的这一套革命逻辑和思想。有的同志虽然对对抗中央这样的可能性为难,但还是勉强答应了下来。毕竟,李思华到现在为止对革命的领导,是从一个胜利到另一个更大的胜利,这使她具备了非常高的威信。当然,李思华还安排了曹子卿以及军队中的重要干部,作为警惕的后手。
海南一切安排就绪,李思华的美国计划,即将开始执行。征途的新篇章,即将开启。
第41章 出发与登陆墨美
3月底的一天,6500吨级的“中海号”货轮,正在驶向美国。
说是去美国,但途中会先到美墨边境的伊莎贝尔港附近墨西哥的一侧,已经抵达附近的墨西哥“黑帮”工作小组,会在那里接应,大部分人员会在那里下船。
李思华则带着开办明面马甲公司的少数人员,直接到德州加尔维斯敦港,然后其中到纽约的小组,会乘坐美国的铁路,抵达东部。
留在墨西哥的大部队 ,部分人员将留在当地,协助墨西哥部分的计划,而其余人员,则会在之后偷渡墨美边境。
这样行动的原因,是尽量减少明面上直接到美国的人数,否则光在进入美国这一关,可能就会出岔子。美国终究是帝国主义强国,出入境可不像墨西哥那样的一片混乱。
不过德州在美国,也算是一个异数。它是唯一以原来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美国的州,因为独立建国过,所以独立的火种,大概从来没有完全熄灭。后世到了二十一世纪,德州独立反而声势壮大,成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运动,虽然说大部分只是做秀,但也不可否认,其中未尝没有三分认真的味道。
所以这个州独立性很强,这里的人也一样。人人带枪,是德州在美国很著名的特点。这里是美国最南部,但是那种“西部牛仔”的风格,反而似乎更明显。不过这种特点,有助于我们部队的伪装,只要没带重武器,连警察也未必注意。
这一次李思华带了直属团的一个营,800多人,以及一些挑选出来的文职同志,还有在香港前后积累起来的,相对可靠一些的西方面孔,克林特和丹尼尔自然也在其中。总计人数差不多达到了1千人。最后只有几十人,会从美国波特兰“合法”入境,绝大部分人则只能偷渡墨美边境。
船上,李思华正在研究着工业门类。虽然还是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但门类的繁多,也让她有点头晕耳花。
她将此次获取工业设备、技术和人才的目标分为两类。她非常清楚,1929大萧条危机,是从美国获取各种工业技术最后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机会。苏联都曾经从这一次危机中在工业技术上收获不菲。而对中国来说,如果不想未来依靠苏联,那么这一次就是最好的机会。
在这个时代,各国之间除了少数先进的军工技术,以及大资本家认为具有重大垄断价值的少数科技,各国对于“普通工业技术”的限制,并不严格,赚钱更重要。尤其在危机之中,平常的很多限制都会被打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然,平常的时候,价格非常昂贵,买都买不起,只有危机阶段,才是购买的良机。
李思华将目标工业分为了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是最重要的重化工业,除了“军工三项”,即钢铁、机械制造和化工以外,她的计划主要还包括以下门类:
1采矿(煤炭、金属、非金属); 2石油开采;
3电力(火电、水电、输电网络); 4石油化工;
5化肥(合成氨等); 6材料(石化、合金等);
7冶金; 8建材(水泥、玻璃等); 9轮胎; 10仪器仪表;
11汽车; 12造船; 13航空
14 交通; 15无线电通讯。
包括军工三项在内总计18个大的门类,当然这些大门类之下,有非常多的小门类,单单一个机械制造,从工业母机到各种专用生产线,至少可以分出几十个小门类。
第二类是重要性相对低一些的轻工业,主要是民生工业。轻工业主要包含两种,一是以大农业即农林渔牧的各种初级产品作为原材料的,例如纺织、食品和造纸业。二是以重化工业的产品作为原材料的,例如自行车、手表等。
这两类中包含的具体门类,那就太多了,重要的包括食品加工和包装、纺织业、制糖、食用油、造纸、金属制品、文化用品、玻璃和陶瓷用品、皮革、家具、饮料等等。
李思华知道,在重化工业领域,有了资金后,她的计划也只能是在危机期间,才能够购买大规模的工厂和生产线,平时太引人注意。总体上她的计划,在重化领域,追求的是全而不是大,也不是深。国家的底子太差,她的计划也只能是先打下基础。
至于二战前后重要起来的一些产业,例如无线电通讯、雷达、电器制造、半导体等等,除了无线电外,其它很多科技,还没有具体的影子。只能是先筹备,搜集一些早期技术研究的成果。总之,还不是当期的急务。
当然,就算美国计划成功,资金也没有那么多。按照她对重要工业门类的梳理,上述这个“打基础”的采购,可能就需要2000~3000个工厂,如果现在繁华阶段在美国,平均是80万美元一个小厂,在经济危机阶段,假设对于破产工厂,能够以20万美元一个收购,即打了75折,那么也至少需要5亿美元。全部收购,如果在破产高潮的3年内完成,那么每年需要1.7亿美元,高峰的1930和1931年也许每年就需要2亿美元以上的收购资金。
再考虑到聘请技术人员、熟练工人,运输安装,以及10个师的武器弹药、本土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教育训练等,至少还要加上2~3亿美元。所以要达到理想和完美的效果,需要的资本总和会高达7~8亿美元。
压力如山,李思华自嘲地笑了笑,我能赚这么多钱?前世也没发现自己有赚钱的天赋啊。不过她振奋精神,自己就不是来赚钱,自己是想办法来抢钱的,到了此世已经有证明,自己很擅长抢钱。
三年时间,8亿美元,李思华嘀咕着。这个时候如果有其他人知道她心中的野心,肯定都认为她绝对是个疯子。因为1929年美股达到当时的历史高峰时,总市值不过六七百亿美元。
4月17日,船只正在通过巴拿马运河,李思华从船上望去,心里很有感慨。这条运河被称为“世界桥梁”,是十九世界西方列强在美洲争夺的核心要害之一,美国、英国是主角,但法国、德国也加入了争夺。不过发展到现在,美国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对于巴拿马运河的独占权,已经近在咫尺。一切都是国力变化导致的,美国越来越强大,而英国越来越力不从心。
巴拿马运河一带,是热带气候,潮湿闷热、丛林密布,让人很不舒服。希望抵达墨西哥的时候能好一点。对于同志们来说,巴拿马运河很壮观,但对于习惯于前世中国种种巨大工程的她来说,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回到了船舱。
前期经过香港同志们的努力,已经购入了当时英国和意大利合作的最先进的远距离定向通信系统,在海轮上设立了长波电台,使得她可以与海南根据地保持联系。
阅读着来自海南的各种汇报,她注意到目前广东国民党的政军格局,基本符合她的“预判”,其实就是与平行时空的历史相比,没有什么改变,历史的惯性是非常巨大的。
李济深联合桂系,打败了张发奎的部队后,粤军与桂系之间的矛盾却开始突出,对于粤军来说,桂系当然是外人,现在来公然掠夺广东的利益,自然就成为他们的敌人了。而作为引入桂系的始作俑者李济深,由此被粤军军阀们敌视。他在粤军的所谓“威信”,就像是太阳下的冰棍,都化成水了。
陈济堂已经被李济深提拔为第4军的军长,现在粤军一共有3个军。看到这里,李思华微微一笑,李济深是在给自己的统治掘坟呢,最后就是这个陈济堂,在1929年初,利用常、桂酝酿战争,李济深被蒋介石扣押的机会,将他挤下了大位,自己担任了第8路军总指挥的职位,全面主导粤军,由此让李济深再也没能主导粤军大局。而随着陈济堂上台,粤军就开始与桂系不断交战,最后陈济堂一度都打到广西去了。接下来此人会在1930~1931年的军阀大战中,反复横跳,一会支持蒋介石,一会又反对蒋介石。
需要注意的是1932年后,那几年军阀战争相对消停,尤其是广东地区。粤军会否组织力量,来“围剿”海南根据地,不得而知。不过那个时候根据地的实力,当然也今非昔比。
李思华电告海南根据地,目前关键的工作,还是推进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以及筹备海南工业区。目前广东军阀们再次大举进攻海南根据地的机会不大,不过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另外她要求提醒广东情报网络,注意搜集粤军建立空军的相关信息,她记得历史上粤军是1930年正式建立的空军,然后1936年被蒋介石吞并。此时可能已经开始筹备,粤军空军届时会有数十架飞机,可能会形成对根据地的一些威胁。
所以李思华提醒自己,这一次美国计划,最好也能够将海南根据地的空军建立起来,哪怕是类似粤系空军那样的初级空军,有个几十架,能对抗粤系空军,保护根据地就行。
4月21日,货轮已经进入了墨西哥湾深处,已经接近目的地,这里是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地带,气候湿热,加之海域几乎近于封闭,故表水温度和盐度较高,李思华感觉,看上去海水蓝到有点发黑。气候上,感觉比巴拿马运河那好多了,毕竟只是4月份,这里还没有显得很热。虽然感觉也湿,但相比巴拿马那种,似乎能从空气之中拧出水的,令人窒息的潮湿,已经好了太多。
货轮缓缓地开,并不急于进港,实际上,也根本不会进港。离开美国伊莎贝尔港口,大约30海里左右,货轮就几乎停了,等待深夜的到来。这也是墨西哥湾的好处,由于其封闭性,简直可以看成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海水变得很温柔,对于暴风雨的担心,可以减低到最小。
晚上九点左右,货轮又缓缓地向港口靠近了一些,现在距离大概有十多海里。李思华和华明义等人,在船长室,用望远镜,观察着港口方向的动静。
远处开始有灯光,越来越近,灯光可以看得清楚了,有规律地变幻着,或明或暗地闪烁,李思华出了一口气,说道“是他们!回信号!”中海号准备好的信号灯,也开始有规律地闪烁起来。
对面的船只发现了中海号的信号,开始靠近过来。
等到船只近了,才可以发现,其实是两艘船,发信号的船后面,还跟着一艘。打头的船,慢慢靠近中海号。两艘接应的船,大概都只有六七百吨级的样子,船舷比中海号低了一大截。船员们将多条绳子扔到接应船上,用绳子的拉力将三艘船绑住联了起来,然后放下软梯。
接应船上有人顺着软梯爬了上来,很快李思华眼前,露出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唐干林,他是墨西哥计划的军事负责人。
边上高兴的杜琪走上前,锤了唐干林一拳,“大哥,又见面了。”
李思华和唐干林微笑地握手,接应很顺利,而这背后,是唐干林等同志组成的先遣小组,不知道花费了多少的心血。
唐干林向她汇报,他们大约是一个半月前抵达的。当时一众人身上,总共就几把手枪,于是首先就策划了抢枪的行动,他们在蒙特雷城,跟踪墨西哥黑帮成员,发现了几个黑帮老巢的位置,然后黑夜潜入,干掉了黑帮头目,抢了一批武器弹药。这样的行动他们连续干了两次,才凑齐了一批过得去的武器。
在这两次行动中,有一名战士牺牲,负伤的好几个。说道这里,唐干林有点惭愧,不过李思华已经觉得很满意了。这就是我们已经成长起来的队伍,有勇还有谋。
唐干林继续汇报。两次行动,蒙特雷城的黑帮和警察,都惊动了,大举搜寻他们。因此暂时撤出了蒙特雷,根据未来计划的需要,来到美国韦斯拉克城和伊莎贝尔港对面的墨西哥边境内,这里是未来适合偷渡的良好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