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这个冤家,他平日里哪是这样的人,也不知怎么了。
等了半晌,却只等来了回禀的人。
“小宋大人说了,蒋指挥使尽管提人,只是必须把人原模原样地送回来。”
蒋亭渊不爽,看来是一点不想他。
正事要紧,他大张旗鼓地将人从臬司衙门里带走,行踪也不隐藏,门口列队的黑袍红衬的御前使浩浩荡荡地往堤坝上去。
邱逸苍白着脸送走他,回到大堂里就摔了一个茶杯,不是气的,是慌的。他立刻起身去找方怡丰,同他一起往总督府去。
于英皱起眉来,这个蒋亭渊怎么会亲自来了,皇上没道理要彻查……皇上要的是抄家定罪的罪名,为了平衡想抄的是太子党工部尚书。
为了平衡也不会多追究,这是谁的意思?
朝堂上的事从来就是一个“势”字。谁手上都不干净,但要办谁从来不是看什么公理,那都是看利益。
方怡丰冷眼看着他们慌张焦虑地思量,始终一言不发。
他们都该死,都一样该死。
“先不要慌,蒋亭渊提王二也不一定是我们的事,更有可能是为了拿工部尚书。”
“我们倒是应该谢过宋彦泽,他抄了户部尚书,李阁老的人。这一局,我们是安全的,皇上不会再打李阁老的脸。”
“蒋亭渊就算是查到了什么,上报上去也会被按下来。李阁老都思量过了,我们不要自乱阵脚。”
他们有恃无恐的资本正是在于此,而他们的政治嗅觉也没错。
蒋亭渊带着王二一一细细查验堤坝,许多地方还有垮塌危险,没有蒋亭渊,王二怎么可能离这么近去查看。
御前使将整个三江堤坝接管了,三江三个大坝,蒋亭渊做得大张旗鼓,引得不少百姓在看。御前使戒严了,却没有赶人。
时玉成和纪白远远瞧见了,时玉成还咕哝了一句:“这不是会闹得人尽皆知?”
纪白听他这么一说也觉得奇怪了,他是京官,知道御前使的风格一般都是悄声的。
也不知这是意欲为何。
他们远远地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站在河堤旁,腰间别着把刀,肃着脸听着下属回禀探查情况。
一个灰头土脸的中年男人脸色难看,连滚带爬地走到他面前一跪,说了什么。
前面的百姓只看得领头的男人一拧眉,立刻止住他的话。
没一会前面半句话被百姓透了过来,纪白和时玉成听完同时一惊,打了个冷颤。
“炸损的痕迹……”
难道堤坝是被人炸毁的?!
蒋亭渊一摆手,有人就上来押着王二走,看方向是回臬司衙门去。
时玉成冷不丁对上了那位指挥使的眼神,浑身一颤,好重的血煞气,看着比土匪庭雁还吓人。
还没来得及反应,耳边传来了议论的声音。“什么炸损?不会是说堤坝……”
“你不要命了!这也敢说!”
“他们这是要把那人押去臬司衙门牢狱?”
纪白一皱眉,心中掠过一丝疑惑,但很快就放下了,他们还是做好手里的事。疏通河道,泄洪了才能不耽误秋收。
“小宋大人今日还是去借粮吗?”
纪白随口问了一句,时玉成一叹气:“借不到,他只说去想办法去了,让我们不用操心。”
蒋亭渊将人送回了牢里,低声叮嘱了王二几句,又让他放心,他的家人已被保护起来了。
一切事了了,都快到了用晚饭的时候,他的小宋大人不在衙门里,也不在堤坝,也不在粮仓了,也没回驿馆。
玄青回报过一次,说是回驿馆把官袍换下去了,之后出门去了。
蒋亭渊还等着小宋大人回来吵架,讨论一下人可以有几个夫君的问题。当即就找了玄青来,问他在哪。
“小宋大人去了倚香阁。”
玄青怕他家大人还不够碎,补充了一句:“似乎是青楼楚馆。”
蒋亭渊一拍桌子,人已经出去了。
第112章
宋彦泽来拜访这群米粮大户之前, 各家富商都礼节性地向他递了帖子。但他们同三司来往多,知道这个小宋大人是个什么路数,都没想着凑上去。
这时候各商户看见他一身绯红官袍, 和气地将他们都聚在一起,都是愁眉苦脸, 只觉得他是要想法子向他们开刀了。
可他们同样也被三司打过招呼,哪里敢给粮。
再说, 官府的生意现在可不好做,倒不如先囤起来不要轻举妄动。
可谁也没想到宋彦泽一点没提,也不说买粮的事, 也不说粮价飞涨的事, 更不说如今粮店里不售米的事。
那身着绯红官袍的年轻官老爷坐在首位, 笑着端茶, 一摆手只让各位老爷品茶。
外边几十万灾民,这小宋大人又不急了, 竟有闲心开始品茶了?
这几人正惶惑着,却一端起茶杯就闻见那清雅至极的茶香,堂下几个深谙其道的富商眉一扬, 低头仔细去看茶汤。
通透明亮, 丝毫没有暗浑的色泽, 入口一品,苦涩味散得很快,层次丰富。
“好茶。小宋大人这的茶实乃上佳珍品。”
宋彦泽一笑, 看了过去,一脸赞同,点了点头,谦逊了两句。说完又叫了人上来摆了案几, 一一将点茶的工具摆好。
做茶点茶,都是文人雅趣,可茶叶名贵,富户之中谁不想沾风雅?
堂内燃了线香,气味清雅,隐隐有一丝如雪中寒梅的清香气。
宋彦泽一撩衣袍,施施然坐到案几边,又请几位依次入座。他们心里都还提着,可越发看不懂他是在摆什么龙门阵。
宋彦泽他们之前就听说过背景,是徽州宋家养出来的文雅君子,书画琴棋那是无一不通的,虽是庶子,但也是教养在宋氏族学里的魁首。
是江南这一代文脉里的翘楚。
他此时只静静敛袖专注地温盏,又提起小茶壶缓缓注汤,有懂行的已经暗自叫好了,煮汤后又击拂,再注汤。
渐渐茶上便有了厚而绵密的的乳白汤花,他动作不急不缓,井然有序,没有一步是多余的,只听得茶筅的细小簌簌声。
宋彦泽这一手让他们都受宠若惊了,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状元点茶,他又沾了茶粉,修长手指执细长竹片一抹。
雪白汤花隆起远山似的山峰,一抹青色勾勒,水中丹青,水中远山。
宋彦泽将茶盏推向他们,敛眉一笑,任他们观赏。
“如何?”
众人倒都是真心实意地夸赞起来,宋彦泽一扫眼,又不急不缓地叹声。
“我江南之地,茶叶之丰产之地,可惜这点茶之雅却不曾兴盛。几位都有茶园,却未曾想过此等雅趣吗?”
他们听宋彦泽也不和他们说粮食,立刻都活泛起来,从茶叶生意聊到点茶雅趣,也有人谈起茶社,又道斗茶之风,言语中颇有遗憾。
三句两句,宋彦泽时不时插两句,竟是同他们聊得投缘。
不一会又很遗憾地看向其中一位富商,问他:“端午时节,竟也未见龙舟竟速和宴饮?曾经举子宴饮泛舟于湖上,甚是雅趣,承蒙关照,本官也是参宴的举子之一。”
那人又惊又喜,没想到这时还能隐隐攀上这层关系,忙同他聊起宴饮盛装,又脱口抱怨今年水灾,不敢大肆宴饮。
宋彦泽一挑眉:“三司何曾交待过?”
众人讪讪,这江南发了大灾,他们这时弄些宴饮,又是斗茶又是龙舟竞速,他们没这个胆子。
宋彦泽却一拍桌子,很不赞同地说道:“受灾三州,何以没有这样的气度。就是这样,才让人人心惶惶。”
宋彦泽这话说到他们心坎上了,宋彦泽扫过他们的神情,适时约定了宴饮时日,又敲定了他会到场捧场。
别人一看他要攀上这钦差京官,立刻又说要办茶舍,兴斗茶。又有人说要在平和未受灾的河道里办龙舟赛,都纷纷请他。
宋彦泽笑着全盘接受。
富户们哭丧着脸进去,各个喜气洋洋地走出来,顿觉得,这官做来做去,左不过还是为那么点人间享乐。
任你是什么竹骨冰心,梅魂玉容,不都是凡间中人?
几人想趁热打铁,当即就要请小宋大人去倚香阁听箫。宋彦泽竟是照去不误,几人一对眼神,终于彻底放下心来。
夜晚的倚香阁灯笼照得一片透亮,没有一丝轻浮的脂粉气,也没有艳俗的东西,反而里面处处精巧,一步一景是个大的宅院。
没有什么大厅这样喧闹的地方,隐隐有清雅的丝竹乐声,还能闻到清幽的花香。
“倚香阁是整个省城菜色做得最漂亮的地方,菜品精致,青梅酒又爽口。之前大人忙于公务,不好请您,今日总算是有机会了。”
宋彦泽回驿馆换了一身衣服,靛蓝锦袍,流云松枝花纹暗绣,清雅又一眼能看出是大家族的贵公子。
他面上淡笑,欣赏风景似的,时不时附和两句。几人坐在湖心小凉亭中,四周纱幔飘动,酒酣耳热时,不远处一艘小船挂着月色一搬光芒的小灯笼涉水而来。
等了半晌,却只等来了回禀的人。
“小宋大人说了,蒋指挥使尽管提人,只是必须把人原模原样地送回来。”
蒋亭渊不爽,看来是一点不想他。
正事要紧,他大张旗鼓地将人从臬司衙门里带走,行踪也不隐藏,门口列队的黑袍红衬的御前使浩浩荡荡地往堤坝上去。
邱逸苍白着脸送走他,回到大堂里就摔了一个茶杯,不是气的,是慌的。他立刻起身去找方怡丰,同他一起往总督府去。
于英皱起眉来,这个蒋亭渊怎么会亲自来了,皇上没道理要彻查……皇上要的是抄家定罪的罪名,为了平衡想抄的是太子党工部尚书。
为了平衡也不会多追究,这是谁的意思?
朝堂上的事从来就是一个“势”字。谁手上都不干净,但要办谁从来不是看什么公理,那都是看利益。
方怡丰冷眼看着他们慌张焦虑地思量,始终一言不发。
他们都该死,都一样该死。
“先不要慌,蒋亭渊提王二也不一定是我们的事,更有可能是为了拿工部尚书。”
“我们倒是应该谢过宋彦泽,他抄了户部尚书,李阁老的人。这一局,我们是安全的,皇上不会再打李阁老的脸。”
“蒋亭渊就算是查到了什么,上报上去也会被按下来。李阁老都思量过了,我们不要自乱阵脚。”
他们有恃无恐的资本正是在于此,而他们的政治嗅觉也没错。
蒋亭渊带着王二一一细细查验堤坝,许多地方还有垮塌危险,没有蒋亭渊,王二怎么可能离这么近去查看。
御前使将整个三江堤坝接管了,三江三个大坝,蒋亭渊做得大张旗鼓,引得不少百姓在看。御前使戒严了,却没有赶人。
时玉成和纪白远远瞧见了,时玉成还咕哝了一句:“这不是会闹得人尽皆知?”
纪白听他这么一说也觉得奇怪了,他是京官,知道御前使的风格一般都是悄声的。
也不知这是意欲为何。
他们远远地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站在河堤旁,腰间别着把刀,肃着脸听着下属回禀探查情况。
一个灰头土脸的中年男人脸色难看,连滚带爬地走到他面前一跪,说了什么。
前面的百姓只看得领头的男人一拧眉,立刻止住他的话。
没一会前面半句话被百姓透了过来,纪白和时玉成听完同时一惊,打了个冷颤。
“炸损的痕迹……”
难道堤坝是被人炸毁的?!
蒋亭渊一摆手,有人就上来押着王二走,看方向是回臬司衙门去。
时玉成冷不丁对上了那位指挥使的眼神,浑身一颤,好重的血煞气,看着比土匪庭雁还吓人。
还没来得及反应,耳边传来了议论的声音。“什么炸损?不会是说堤坝……”
“你不要命了!这也敢说!”
“他们这是要把那人押去臬司衙门牢狱?”
纪白一皱眉,心中掠过一丝疑惑,但很快就放下了,他们还是做好手里的事。疏通河道,泄洪了才能不耽误秋收。
“小宋大人今日还是去借粮吗?”
纪白随口问了一句,时玉成一叹气:“借不到,他只说去想办法去了,让我们不用操心。”
蒋亭渊将人送回了牢里,低声叮嘱了王二几句,又让他放心,他的家人已被保护起来了。
一切事了了,都快到了用晚饭的时候,他的小宋大人不在衙门里,也不在堤坝,也不在粮仓了,也没回驿馆。
玄青回报过一次,说是回驿馆把官袍换下去了,之后出门去了。
蒋亭渊还等着小宋大人回来吵架,讨论一下人可以有几个夫君的问题。当即就找了玄青来,问他在哪。
“小宋大人去了倚香阁。”
玄青怕他家大人还不够碎,补充了一句:“似乎是青楼楚馆。”
蒋亭渊一拍桌子,人已经出去了。
第112章
宋彦泽来拜访这群米粮大户之前, 各家富商都礼节性地向他递了帖子。但他们同三司来往多,知道这个小宋大人是个什么路数,都没想着凑上去。
这时候各商户看见他一身绯红官袍, 和气地将他们都聚在一起,都是愁眉苦脸, 只觉得他是要想法子向他们开刀了。
可他们同样也被三司打过招呼,哪里敢给粮。
再说, 官府的生意现在可不好做,倒不如先囤起来不要轻举妄动。
可谁也没想到宋彦泽一点没提,也不说买粮的事, 也不说粮价飞涨的事, 更不说如今粮店里不售米的事。
那身着绯红官袍的年轻官老爷坐在首位, 笑着端茶, 一摆手只让各位老爷品茶。
外边几十万灾民,这小宋大人又不急了, 竟有闲心开始品茶了?
这几人正惶惑着,却一端起茶杯就闻见那清雅至极的茶香,堂下几个深谙其道的富商眉一扬, 低头仔细去看茶汤。
通透明亮, 丝毫没有暗浑的色泽, 入口一品,苦涩味散得很快,层次丰富。
“好茶。小宋大人这的茶实乃上佳珍品。”
宋彦泽一笑, 看了过去,一脸赞同,点了点头,谦逊了两句。说完又叫了人上来摆了案几, 一一将点茶的工具摆好。
做茶点茶,都是文人雅趣,可茶叶名贵,富户之中谁不想沾风雅?
堂内燃了线香,气味清雅,隐隐有一丝如雪中寒梅的清香气。
宋彦泽一撩衣袍,施施然坐到案几边,又请几位依次入座。他们心里都还提着,可越发看不懂他是在摆什么龙门阵。
宋彦泽他们之前就听说过背景,是徽州宋家养出来的文雅君子,书画琴棋那是无一不通的,虽是庶子,但也是教养在宋氏族学里的魁首。
是江南这一代文脉里的翘楚。
他此时只静静敛袖专注地温盏,又提起小茶壶缓缓注汤,有懂行的已经暗自叫好了,煮汤后又击拂,再注汤。
渐渐茶上便有了厚而绵密的的乳白汤花,他动作不急不缓,井然有序,没有一步是多余的,只听得茶筅的细小簌簌声。
宋彦泽这一手让他们都受宠若惊了,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状元点茶,他又沾了茶粉,修长手指执细长竹片一抹。
雪白汤花隆起远山似的山峰,一抹青色勾勒,水中丹青,水中远山。
宋彦泽将茶盏推向他们,敛眉一笑,任他们观赏。
“如何?”
众人倒都是真心实意地夸赞起来,宋彦泽一扫眼,又不急不缓地叹声。
“我江南之地,茶叶之丰产之地,可惜这点茶之雅却不曾兴盛。几位都有茶园,却未曾想过此等雅趣吗?”
他们听宋彦泽也不和他们说粮食,立刻都活泛起来,从茶叶生意聊到点茶雅趣,也有人谈起茶社,又道斗茶之风,言语中颇有遗憾。
三句两句,宋彦泽时不时插两句,竟是同他们聊得投缘。
不一会又很遗憾地看向其中一位富商,问他:“端午时节,竟也未见龙舟竟速和宴饮?曾经举子宴饮泛舟于湖上,甚是雅趣,承蒙关照,本官也是参宴的举子之一。”
那人又惊又喜,没想到这时还能隐隐攀上这层关系,忙同他聊起宴饮盛装,又脱口抱怨今年水灾,不敢大肆宴饮。
宋彦泽一挑眉:“三司何曾交待过?”
众人讪讪,这江南发了大灾,他们这时弄些宴饮,又是斗茶又是龙舟竞速,他们没这个胆子。
宋彦泽却一拍桌子,很不赞同地说道:“受灾三州,何以没有这样的气度。就是这样,才让人人心惶惶。”
宋彦泽这话说到他们心坎上了,宋彦泽扫过他们的神情,适时约定了宴饮时日,又敲定了他会到场捧场。
别人一看他要攀上这钦差京官,立刻又说要办茶舍,兴斗茶。又有人说要在平和未受灾的河道里办龙舟赛,都纷纷请他。
宋彦泽笑着全盘接受。
富户们哭丧着脸进去,各个喜气洋洋地走出来,顿觉得,这官做来做去,左不过还是为那么点人间享乐。
任你是什么竹骨冰心,梅魂玉容,不都是凡间中人?
几人想趁热打铁,当即就要请小宋大人去倚香阁听箫。宋彦泽竟是照去不误,几人一对眼神,终于彻底放下心来。
夜晚的倚香阁灯笼照得一片透亮,没有一丝轻浮的脂粉气,也没有艳俗的东西,反而里面处处精巧,一步一景是个大的宅院。
没有什么大厅这样喧闹的地方,隐隐有清雅的丝竹乐声,还能闻到清幽的花香。
“倚香阁是整个省城菜色做得最漂亮的地方,菜品精致,青梅酒又爽口。之前大人忙于公务,不好请您,今日总算是有机会了。”
宋彦泽回驿馆换了一身衣服,靛蓝锦袍,流云松枝花纹暗绣,清雅又一眼能看出是大家族的贵公子。
他面上淡笑,欣赏风景似的,时不时附和两句。几人坐在湖心小凉亭中,四周纱幔飘动,酒酣耳热时,不远处一艘小船挂着月色一搬光芒的小灯笼涉水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