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果不其然,皇上从翰林院钦点了一位,是这一科的榜眼,刘绎的门生,纪白。
早朝散了,宋彦泽还是有些心不在焉,总是挂心着江南的受灾情况。
蒋亭渊被皇上留下密谈,久违地他独自一人走在官道上。
“小宋大人是徽州人士,又在淮州任地方官,想必忧心吧?”
宋彦泽回神,转头看见瑄王一身亲王朝服,缓步走来轻声说着。
宋彦泽立刻拱手行礼,没想过瑄王会来找上他。
“瑄王殿下安,下官昨日听得消息后便寝食难安。”
瑄王年纪不过三十一二,一派清朗,万事不挂心的样子,若不是知道了内情,他也不会想到瑄王图谋着皇位。
“人之常情。”
瑄王一笑,又淡声说道:“父皇钦点了纪白,他出身望族,又早早拜在刘绎门下。为人不错,文章也不错,好雅趣,是个高雅之人。”
宋彦泽看向瑄王,瑄王对他笑笑:“小宋大人,怎么了?”
宋彦泽一抿唇,摇摇头没说话。
望族,刘绎门生,是个书斋里做文章的书生。瑄王这是在明示他,这个纪白去了,恐怕对江南省好处不大。
“小宋大人是个沉心实事的,心里装的是苍生万民,眼里看的是百姓疾苦。”
瑄王一拱手。“小王心里是敬服的。只是我们都明白,做这样的臣子是独木难支,左右掣肘。”
两人已走出了宫道,此处寂静,四下无人。这位温和的瑄王殿下,一抬眼看着他,没有掩饰通身天皇贵胄的气势。
“不如择良主。”
宋彦泽犹疑一瞬,没想到瑄王会如此直接。
“三江毁堤,我有一百种理由去做。但只四个字,百姓苍生,我就绝不会那么做。”
白日阳光之下,宋彦泽出了一后背的冷汗。
瑄王说的是“毁堤”,而且是笃定的意思。一边向他展示他的爱民之心,一边暗示他的能量。
“瑄王殿下。”宋彦泽冷静了下来,看着他缓缓说道。
“只要殿下永远记得您说的这四个字,我们就永远不会是敌人。”
瑄王一笑,眼里是欣赏之意,又看向他身后。
“那看来我们是朋友了。你总该相信蒋指挥使的眼光,他为了你,也不会选错的。”
宋彦泽没听明白这话的意思,什么为了他?蒋亭渊选择瑄王扶持同他有什么关系。
没等他问清楚,瑄王就告辞了,蒋亭渊从身后一拽他的腰带,将他思绪扯了回来。
蒋亭渊就喜欢拉他腰带,很不正经,这僻静无人,可到底在长街上。两人还穿着官服,像什么样子了。
“别扯,在外面别这样。”
蒋亭渊一松手,叹口气,没多问刚刚他和瑄王的谈话,只低头一亲他的脸颊。
宋彦泽差点跳起来打他,提心吊胆的。
太孟浪了。
“今日会很忙,晚上记得给我留门。”
宋彦泽心里砰砰直跳,总觉得他这次说的意思有点不同寻常。
“别担心了,我有诏命,随时看着那边,有任何消息我都会让你第一时间知道。”
宋彦泽心里一暖,左右看看无人,一拉他的手一紧,看着他一笑。
“多谢。”
“和夫君有什么好谢。”
宋彦泽呆愣当场,看着他笑着一捏他的脸,转身就走。
钦点的纪白当日就被责令出发了,快马加鞭,皇城兵马司随行护送开道四五日就到了。
这纪白一到省里就先着人统计实际受灾情况,有条有理,听说又是亲自到了堤坝上,点了都司的兵去堵决口。
消息频频传来,宋彦泽松了一口气。
夜里宋彦泽散了发披着外袍,坐在小窗边的塌上,一盏灯燃着他正细细地翻着手里的书卷,看得入神。
门吱呀一声开了,蒋亭渊推门进来,转身将门拴上。
他卸下了雁翎,抓着穗子拎在桌案上,很仔细的样子。宋彦泽抬眼看他一眼,在他看过来之前又低头继续看书。
“小宋大人等很久了?”
“没等。”宋彦泽翻过一页,甩甩手里的书页。
“看书呢。”
蒋亭渊站在屏风旁脱外袍换里衣,别人都在屏风后,他就非要站在屏风外,还直勾勾看着榻上的小宋大人。
宋彦泽一啧,一抬眼看见他赤着半身,灯光下精壮的肌肉线条,一览无余,宽肩窄腰,是杀出来的身材,不是练的花架子。
他将里衣只一披,就换下裤。
宋彦泽无语地移开眼,冷不丁看见他那蛰伏的一块,看着吓人,他脸一白,忙用书挡脸。
真是不知羞,避着点会怎么样?
蒋亭渊就不,春衫薄,他穿得也不庄重,洗漱了三两步就跑到他面前,扔了他手里的书。
“就寝了?老爷?”
宋彦泽被他抱紧了放在床塌上,纱帘被他顺手一放,宋彦泽一看纱帘放下心就跳快了。
“等等,等等……唔”
春衫薄,经不起揉,宋彦泽敞着衣领,借着昏暗的烛火看见了刚刚只看了轮廓的丑东西。
他脸一白,立刻挣扎着抱住他的胳膊,双腿并绞着。
“不成不成,真不成。”
蒋亭渊一笑,黑色的眼睛紧盯着他,低头温柔地撩开他脸颊的青丝,一捏他的耳朵。
“事在人为,努力努力。”
宋彦泽努力了,但失败了,蒋亭渊本来也没打算真那么急。他最近日夜挂念,书信受阻,虽然一切都是好消息,但还是心神不宁。
他就是想给他打打茬,顺便舔舔肉味。
宋彦泽浑身都是汗,半闭着眼睛,胳膊剥出了揉皱的春衫外,揽着他的脖子,眼角红红的。
“今天真不成。”
蒋亭渊低头去贴他的眼睫,粗糙的手指蹭过眼角轻轻柔柔,将一边的金属小盒扔到一边去了。
宋彦泽听见了这声音才脊背放松,迷迷顿顿窝在他怀里睡去。
“回信明天会到吗?”
蒋亭渊拍拍他的背,低声安慰:“会的。”
第二日,迟迟未曾送来的信终于来了,只有时玉成的信,毕竟是皇商,信会快些。
“豪强并田,贱卖土地,哄抬粮价……”
宋彦泽越看越心惊,还未曾看完,一阵急促的鼓声响彻。
同僚惊诧地互相看看。
“登闻鼓?!”
“有人上京击鼓鸣冤?!”
宋彦泽霍然起身,快步走出衙门,御史台监察职责,登闻鼓就在御史台外。
一布衣女子正奋力鸣鼓,看见宋彦泽出来,猛地瞪大了眼睛,泪水直流。
“小宋大人!救命啊!”
第105章
宋彦泽认不得那女子, 但她一开口就是姑苏口音,那女子已跌跌撞撞扑到他面前来了,当即跪下抓住他的官袍。
宋彦泽不知所措地扶她的胳膊, 想让她起来,妇人却坚持不肯起来。
“小宋大人!民妇是淮州人士!您曾是我们青天老爷!民妇认得您, 求老爷为民妇做主啊!”
登闻鼓响,敲登闻鼓之人必须先廷杖, 这是为了筛选真正有天大的冤情,哪怕是挨打受罚也要上诉的人。
“你知道敲登闻鼓……”
“民妇知道!要受廷杖,可民妇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一家被斩首。”
宋彦泽暂且挥退了要上来带人走的官兵, 让她先进了衙门内, 铺陈纸张让她一五一十地陈冤。
这样的动静, 半个京都都会听见, 如果是他想的那样和江南省灾情有关联的话。
那就要快,不能让她被其他人带走。
她是农妇, 不大识字,但说话有理有据,逻辑条理清晰, 是个坚韧有智慧的女子。
她跪在堂前强忍着泪, 从端午汛说起。
端午汛后堤坝决堤, 所有人始料未及,又在半夜,所有人都毫无准备, 而且不光是农田,更有村庄和小镇受灾被淹。
正是春耕之时,去岁秋收的粮米也一夜之间不剩二三,侥幸活下来的人们已经没粮可吃了。
她所在的村子里, 村长也是他们这一姓大族长,当即挨家挨户统计了情况,将人都集中到一起去,米粮也集中,却也只够每人吃上一天的。
到最后几日已经只能先紧着有孕的妇人孩童吃,朝廷派了钦差,州县里的老爷也来过一趟,却只发了不够五天的粮。
这时却有人带着粮米,打着官府旗号说来收地换粮。
常年一亩地可卖六十到五十石粮米,他们只收价十石。谁会愿卖?这样的法子是今年活明年的,今年不饿死,明年也要饿死了。
于是就有村里的青壮年联合筹款,要去隔壁未受灾的州县去收粮。
没成想一行人刚回到淮州地界,就被当场拿下,罪名是倒卖粮食,扰乱粮价。这民妇的父亲、哥哥、丈夫,全都被关押了。
钦差持诏命,声称要震慑豪绅,拉他们出来择日就要问斩,以儆效尤。
早朝散了,宋彦泽还是有些心不在焉,总是挂心着江南的受灾情况。
蒋亭渊被皇上留下密谈,久违地他独自一人走在官道上。
“小宋大人是徽州人士,又在淮州任地方官,想必忧心吧?”
宋彦泽回神,转头看见瑄王一身亲王朝服,缓步走来轻声说着。
宋彦泽立刻拱手行礼,没想过瑄王会来找上他。
“瑄王殿下安,下官昨日听得消息后便寝食难安。”
瑄王年纪不过三十一二,一派清朗,万事不挂心的样子,若不是知道了内情,他也不会想到瑄王图谋着皇位。
“人之常情。”
瑄王一笑,又淡声说道:“父皇钦点了纪白,他出身望族,又早早拜在刘绎门下。为人不错,文章也不错,好雅趣,是个高雅之人。”
宋彦泽看向瑄王,瑄王对他笑笑:“小宋大人,怎么了?”
宋彦泽一抿唇,摇摇头没说话。
望族,刘绎门生,是个书斋里做文章的书生。瑄王这是在明示他,这个纪白去了,恐怕对江南省好处不大。
“小宋大人是个沉心实事的,心里装的是苍生万民,眼里看的是百姓疾苦。”
瑄王一拱手。“小王心里是敬服的。只是我们都明白,做这样的臣子是独木难支,左右掣肘。”
两人已走出了宫道,此处寂静,四下无人。这位温和的瑄王殿下,一抬眼看着他,没有掩饰通身天皇贵胄的气势。
“不如择良主。”
宋彦泽犹疑一瞬,没想到瑄王会如此直接。
“三江毁堤,我有一百种理由去做。但只四个字,百姓苍生,我就绝不会那么做。”
白日阳光之下,宋彦泽出了一后背的冷汗。
瑄王说的是“毁堤”,而且是笃定的意思。一边向他展示他的爱民之心,一边暗示他的能量。
“瑄王殿下。”宋彦泽冷静了下来,看着他缓缓说道。
“只要殿下永远记得您说的这四个字,我们就永远不会是敌人。”
瑄王一笑,眼里是欣赏之意,又看向他身后。
“那看来我们是朋友了。你总该相信蒋指挥使的眼光,他为了你,也不会选错的。”
宋彦泽没听明白这话的意思,什么为了他?蒋亭渊选择瑄王扶持同他有什么关系。
没等他问清楚,瑄王就告辞了,蒋亭渊从身后一拽他的腰带,将他思绪扯了回来。
蒋亭渊就喜欢拉他腰带,很不正经,这僻静无人,可到底在长街上。两人还穿着官服,像什么样子了。
“别扯,在外面别这样。”
蒋亭渊一松手,叹口气,没多问刚刚他和瑄王的谈话,只低头一亲他的脸颊。
宋彦泽差点跳起来打他,提心吊胆的。
太孟浪了。
“今日会很忙,晚上记得给我留门。”
宋彦泽心里砰砰直跳,总觉得他这次说的意思有点不同寻常。
“别担心了,我有诏命,随时看着那边,有任何消息我都会让你第一时间知道。”
宋彦泽心里一暖,左右看看无人,一拉他的手一紧,看着他一笑。
“多谢。”
“和夫君有什么好谢。”
宋彦泽呆愣当场,看着他笑着一捏他的脸,转身就走。
钦点的纪白当日就被责令出发了,快马加鞭,皇城兵马司随行护送开道四五日就到了。
这纪白一到省里就先着人统计实际受灾情况,有条有理,听说又是亲自到了堤坝上,点了都司的兵去堵决口。
消息频频传来,宋彦泽松了一口气。
夜里宋彦泽散了发披着外袍,坐在小窗边的塌上,一盏灯燃着他正细细地翻着手里的书卷,看得入神。
门吱呀一声开了,蒋亭渊推门进来,转身将门拴上。
他卸下了雁翎,抓着穗子拎在桌案上,很仔细的样子。宋彦泽抬眼看他一眼,在他看过来之前又低头继续看书。
“小宋大人等很久了?”
“没等。”宋彦泽翻过一页,甩甩手里的书页。
“看书呢。”
蒋亭渊站在屏风旁脱外袍换里衣,别人都在屏风后,他就非要站在屏风外,还直勾勾看着榻上的小宋大人。
宋彦泽一啧,一抬眼看见他赤着半身,灯光下精壮的肌肉线条,一览无余,宽肩窄腰,是杀出来的身材,不是练的花架子。
他将里衣只一披,就换下裤。
宋彦泽无语地移开眼,冷不丁看见他那蛰伏的一块,看着吓人,他脸一白,忙用书挡脸。
真是不知羞,避着点会怎么样?
蒋亭渊就不,春衫薄,他穿得也不庄重,洗漱了三两步就跑到他面前,扔了他手里的书。
“就寝了?老爷?”
宋彦泽被他抱紧了放在床塌上,纱帘被他顺手一放,宋彦泽一看纱帘放下心就跳快了。
“等等,等等……唔”
春衫薄,经不起揉,宋彦泽敞着衣领,借着昏暗的烛火看见了刚刚只看了轮廓的丑东西。
他脸一白,立刻挣扎着抱住他的胳膊,双腿并绞着。
“不成不成,真不成。”
蒋亭渊一笑,黑色的眼睛紧盯着他,低头温柔地撩开他脸颊的青丝,一捏他的耳朵。
“事在人为,努力努力。”
宋彦泽努力了,但失败了,蒋亭渊本来也没打算真那么急。他最近日夜挂念,书信受阻,虽然一切都是好消息,但还是心神不宁。
他就是想给他打打茬,顺便舔舔肉味。
宋彦泽浑身都是汗,半闭着眼睛,胳膊剥出了揉皱的春衫外,揽着他的脖子,眼角红红的。
“今天真不成。”
蒋亭渊低头去贴他的眼睫,粗糙的手指蹭过眼角轻轻柔柔,将一边的金属小盒扔到一边去了。
宋彦泽听见了这声音才脊背放松,迷迷顿顿窝在他怀里睡去。
“回信明天会到吗?”
蒋亭渊拍拍他的背,低声安慰:“会的。”
第二日,迟迟未曾送来的信终于来了,只有时玉成的信,毕竟是皇商,信会快些。
“豪强并田,贱卖土地,哄抬粮价……”
宋彦泽越看越心惊,还未曾看完,一阵急促的鼓声响彻。
同僚惊诧地互相看看。
“登闻鼓?!”
“有人上京击鼓鸣冤?!”
宋彦泽霍然起身,快步走出衙门,御史台监察职责,登闻鼓就在御史台外。
一布衣女子正奋力鸣鼓,看见宋彦泽出来,猛地瞪大了眼睛,泪水直流。
“小宋大人!救命啊!”
第105章
宋彦泽认不得那女子, 但她一开口就是姑苏口音,那女子已跌跌撞撞扑到他面前来了,当即跪下抓住他的官袍。
宋彦泽不知所措地扶她的胳膊, 想让她起来,妇人却坚持不肯起来。
“小宋大人!民妇是淮州人士!您曾是我们青天老爷!民妇认得您, 求老爷为民妇做主啊!”
登闻鼓响,敲登闻鼓之人必须先廷杖, 这是为了筛选真正有天大的冤情,哪怕是挨打受罚也要上诉的人。
“你知道敲登闻鼓……”
“民妇知道!要受廷杖,可民妇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一家被斩首。”
宋彦泽暂且挥退了要上来带人走的官兵, 让她先进了衙门内, 铺陈纸张让她一五一十地陈冤。
这样的动静, 半个京都都会听见, 如果是他想的那样和江南省灾情有关联的话。
那就要快,不能让她被其他人带走。
她是农妇, 不大识字,但说话有理有据,逻辑条理清晰, 是个坚韧有智慧的女子。
她跪在堂前强忍着泪, 从端午汛说起。
端午汛后堤坝决堤, 所有人始料未及,又在半夜,所有人都毫无准备, 而且不光是农田,更有村庄和小镇受灾被淹。
正是春耕之时,去岁秋收的粮米也一夜之间不剩二三,侥幸活下来的人们已经没粮可吃了。
她所在的村子里, 村长也是他们这一姓大族长,当即挨家挨户统计了情况,将人都集中到一起去,米粮也集中,却也只够每人吃上一天的。
到最后几日已经只能先紧着有孕的妇人孩童吃,朝廷派了钦差,州县里的老爷也来过一趟,却只发了不够五天的粮。
这时却有人带着粮米,打着官府旗号说来收地换粮。
常年一亩地可卖六十到五十石粮米,他们只收价十石。谁会愿卖?这样的法子是今年活明年的,今年不饿死,明年也要饿死了。
于是就有村里的青壮年联合筹款,要去隔壁未受灾的州县去收粮。
没成想一行人刚回到淮州地界,就被当场拿下,罪名是倒卖粮食,扰乱粮价。这民妇的父亲、哥哥、丈夫,全都被关押了。
钦差持诏命,声称要震慑豪绅,拉他们出来择日就要问斩,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