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卫长昀偏过头,垂眼看他,“会吗?”
姜宁掀起眼,“当然会。”
“你可是十里八乡这么多年出的第一个探花,换作别人早广而告之文曲星下凡,那不得好好关照家里人。”
卫长昀失笑,抬手抓住他手腕,“什么事都有你的道理。”
姜宁点头,“人生在世,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道理,会过得舒服不少。”
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自我反省。
卫长昀低头亲在他鼻尖,“是。”
姜宁仰起脸,亲在他唇角。
少了几分爱欲,更多是安抚和亲昵。
从相识到现在,一路走来这么长的日子,他们对彼此的心事再清楚不过。
卫长昀扶着他的腰,回应着姜宁。
分开时,姜宁弯了弯眼睛,抿着唇角低笑起来。
再对上卫长昀带笑的眼神,莫名生出几分不好意思,轻推他一下,恼道:“睡觉。”
卫长昀见他要躺回去,忽地把人拉住,弯腰低头,又亲了上去。
“别闹。”
“不是闹,是想亲你。”
喜欢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的反应,是骗不了人的。
-
要忙的事情太多,姜宁和卫长昀连着两天,都在办各种事、拜访各位长辈。
好在关系近,哪怕是上门去,也仅仅是闲聊。
杨二爷身子骨硬朗,每个月有二十天都在村学里给孩子们上课,村长比以前也更支持各家把孩子送到村学。
交的束脩不多,一个月给斤稻子,或者一块肉,便作数。
卫长昀还能回村里,他心里高兴,却不揽功,连镇里、县府差人来请他去各处讲课,都一一谢绝。
当初教卫长昀启蒙,后来又教导那么多年,是因为他天赋好,不想埋没了人才。
田间地头的确需要人,不然天下哪来的米粮。
可有的人既有天资,便应该去到朝廷,为更多人做事。
知道他因新帝登基而外放,并未有任何的说教,只说人平安就好。
去杨二爷家里待了半日,蹭了一顿晚饭。
第二天再去赵秋和王子书家里时,反而方便了,迟早都是一家人,干脆就一起。
尽管上元节赵秋和王子书才离开家,但眨眼便是三个多月时间。
家里人惦念,有书信也不如从亲近的人口中得知消息来得好。
提起他们在金陵的情况,那就有得说了。
从揽月楼的生意,到国子监的考试,大小事情都得挑着说,不然一天的功夫都说不完。
家里人听完,自然是欣慰的。
尤其年前回来时,二人给了家里不少银钱,比在村里种好几年的地都要多。
长辈相信他们是一回事,担心又是另一回事。
总怕孩子们在外面过得不好,回到家里又报喜不报忧,犯了错。
好在姜宁和卫长昀在他们眼里一直都可靠,听他们说完,便放了心,又留他们吃午饭。
等从赵秋家出来,姜宁和卫长昀一致决定去走一圈,消消食再回家。
-
“我发现村里种稻子的人家变多了。”
姜宁走在田间,抬头看去,“田坝里几乎都是稻子,以前还能瞧见藕之类的。”
卫长昀发现他不看路,伸手拉住他的手,“这一片田原本就是竭力挖出来的,四周都是山,只有这一块算得平地,又在河边水源离得近,否则挖沟渠都要不少时日。”
去过外面后,卫长昀才知道,为什么黔州的地更难开垦。
比起黔州山连着山的地势,越往南走,地势越平坦,江河湖泊引入灌溉更为方便。
黔州想要大力开垦田地,难度大,还大多都是在山脚挖。
一旦碰到山体崩塌、滑落,比起其他的蝗灾、水灾或者旱灾,田直接毁了,又得养两三年才能重新种地。
“稻子能产稻谷,比起莲藕更容易填饱肚子,而且还能抵赋税。”
卫长昀望向河岸边,一排柳树绿油油的,“所以去年开始,户部便下发公文,要求各地种植稻子。”
姜宁听他说完,歪头笑起来,“卫县令,还未走马上任,你已经在担心百姓民生,太负责了。”
“可是——”
“能留点时间给你家夫郎,也就是我吗?”
闻言卫长昀一怔,一本正经地向他赔礼,“姜老板大人大量,原谅我这一回,保证不再犯。”
姜宁晃了晃握着的手,“不知道咱们地里现在什么样,去瞅瞅,要是有菜的话,顺道摘点回去。”
“晚上想吃卤菜了,好久都没吃。”
为了迎合一个鲜字,揽月楼很少会做卤菜,家里也是。
姜宁仔细算算,一年还吃不到三五回,除了买的酱肉。
但每回买半斤、一斤,每个人也分不了多少,跟卤菜味道可差不少。
“家里有三叔三婶拿来的鸡,豆腐跟土豆有,但其他的比较少。”
卫长昀想了下,“炒个辣子鸡好了,煮着吃。”
“那也行。”姜宁不挑吃的,只要不是内脏,他基本都能吃,“刚好这段时间野菜多。”
辣子鸡煮菜吃,豆腐、土豆和新鲜菜一旦入味,能吃到肚子撑。
姜宁忽地道:“过段时间去了岭南,你说那边的辣椒好吃吗?”
卫长昀怔住,思索片刻,“要是可以,问叔婶他们拿一点辣椒籽过去,先试试能不能种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怕是有种子,其实去了外地也不一定能活。
有的活了,但种植的办法不对,味道还是大相径庭。
“算了,不行那就从黔州送到岭南,还开了一条商道。”姜宁畅享道:“岭南靠近海,所以气候湿润,但因为不能吃辣,所以祛湿都靠喝汤,可万一有人能吃辣,和黔州互有商贸往来,两地经济不就互相拉动了。”
从古至今,生意不就是这么坐起来的。
那很多地方还有古道,全是那些马队、商队走过的。
卫长昀点点头,拉着他跨过水沟,朝菜地走去。
“是可行,只要两地在作物或者其他丝织品、货物上有需求,就能打通商道。”
“姜老板,你能不能也留点时间给我呢。”
姜宁一听,差点踩滑,人踩到水沟里去。
抬眼瞪了瞪他,“等会那只鸡,你去砍好了,大小要匀称,还要剔一块鸡胸肉,给幼安做吃的。”
“我负责。”卫长昀举起一只手,“炒也可以交给我。”
姜宁点点头,“这还差不多。”
俩人走着,刚到菜地里,忽然听到旁边传来一阵骂骂咧咧的声音,卫长昀下意识就把姜宁拉到身后。
他俩定睛看去,发现是王栓娘。
不由对视,脸上都露出一些茫然。
王邦当初放火,反而被烧成重伤,后来治不了,没多久便死了。
那阵子王栓娘看着还正常,只是天天在嘴里诅咒他俩。
但眼下看着,怎么像是疯了。
“还我儿的命来,你们都是想他死,我儿命好苦,他一定不会放过你们的!”
“你、你,就是你们!我儿是因为你们死的!”
姜宁惊愕地睁大眼,王栓死了?
卫长昀想到王栓当初推姜宁到河里,眉头皱起,打算不理会疯癫的妇人。
死了,那也是报应不爽。
徐氏跪在地上,一会儿磕头一会儿大笑,“我儿,我儿啊!被水里的小鬼带走了!”
“呜呜呜,可怜见的,我儿连个后都没有。”
听得她喊叫,卫长昀眉头更紧。
“走了。”拉着姜宁,低声说了句。
姜宁哎了声,发觉卫长昀在生气。
安抚地拍拍他手背,心里又觉得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王栓死了,王邦死了,现在连王栓娘徐氏也疯了。
这一家子很难说不是遭了报应。
人做了恶事,上天是否开眼不重要,迟早也会为心里负担所累,疑神疑鬼,导致祸事上门。
姜宁摇摇头,不觉可怜,只觉天道好轮回。
死在河里,倒是该他的承受的。
第270章
夏风习习穿堂而过,家里人各自寻了一方地盘坐着乘凉,嗑着瓜子、吃着枇杷,还有地里新摘的黄瓜,搭着一壶山茶,舒服自在,聊着这几天村里的见闻,又说起了岭南的风土人情。
朱红膝上放着小竹筐,拿着一件衣服缝补,春娘和她说着话,商量去了岭南,是不是该重新做点夏衣。
那地方热,往常的夏衣怕是不够穿。
还有家里有两个女孩,得多备些小衣换洗。
姜宁咬着西红柿过来,在旁边坐下,手肘搭着膝盖,微微弯腰,免得吃在衣服上。
“多大人了,你这还坐没坐样,跟小孩似的。”朱红看他一眼,笑道:“还好都是家里人。”
姜宁咽下嘴里的西红柿,舔了唇面,“就因为是家里人,所以我才这样。”
姜宁掀起眼,“当然会。”
“你可是十里八乡这么多年出的第一个探花,换作别人早广而告之文曲星下凡,那不得好好关照家里人。”
卫长昀失笑,抬手抓住他手腕,“什么事都有你的道理。”
姜宁点头,“人生在世,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道理,会过得舒服不少。”
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自我反省。
卫长昀低头亲在他鼻尖,“是。”
姜宁仰起脸,亲在他唇角。
少了几分爱欲,更多是安抚和亲昵。
从相识到现在,一路走来这么长的日子,他们对彼此的心事再清楚不过。
卫长昀扶着他的腰,回应着姜宁。
分开时,姜宁弯了弯眼睛,抿着唇角低笑起来。
再对上卫长昀带笑的眼神,莫名生出几分不好意思,轻推他一下,恼道:“睡觉。”
卫长昀见他要躺回去,忽地把人拉住,弯腰低头,又亲了上去。
“别闹。”
“不是闹,是想亲你。”
喜欢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的反应,是骗不了人的。
-
要忙的事情太多,姜宁和卫长昀连着两天,都在办各种事、拜访各位长辈。
好在关系近,哪怕是上门去,也仅仅是闲聊。
杨二爷身子骨硬朗,每个月有二十天都在村学里给孩子们上课,村长比以前也更支持各家把孩子送到村学。
交的束脩不多,一个月给斤稻子,或者一块肉,便作数。
卫长昀还能回村里,他心里高兴,却不揽功,连镇里、县府差人来请他去各处讲课,都一一谢绝。
当初教卫长昀启蒙,后来又教导那么多年,是因为他天赋好,不想埋没了人才。
田间地头的确需要人,不然天下哪来的米粮。
可有的人既有天资,便应该去到朝廷,为更多人做事。
知道他因新帝登基而外放,并未有任何的说教,只说人平安就好。
去杨二爷家里待了半日,蹭了一顿晚饭。
第二天再去赵秋和王子书家里时,反而方便了,迟早都是一家人,干脆就一起。
尽管上元节赵秋和王子书才离开家,但眨眼便是三个多月时间。
家里人惦念,有书信也不如从亲近的人口中得知消息来得好。
提起他们在金陵的情况,那就有得说了。
从揽月楼的生意,到国子监的考试,大小事情都得挑着说,不然一天的功夫都说不完。
家里人听完,自然是欣慰的。
尤其年前回来时,二人给了家里不少银钱,比在村里种好几年的地都要多。
长辈相信他们是一回事,担心又是另一回事。
总怕孩子们在外面过得不好,回到家里又报喜不报忧,犯了错。
好在姜宁和卫长昀在他们眼里一直都可靠,听他们说完,便放了心,又留他们吃午饭。
等从赵秋家出来,姜宁和卫长昀一致决定去走一圈,消消食再回家。
-
“我发现村里种稻子的人家变多了。”
姜宁走在田间,抬头看去,“田坝里几乎都是稻子,以前还能瞧见藕之类的。”
卫长昀发现他不看路,伸手拉住他的手,“这一片田原本就是竭力挖出来的,四周都是山,只有这一块算得平地,又在河边水源离得近,否则挖沟渠都要不少时日。”
去过外面后,卫长昀才知道,为什么黔州的地更难开垦。
比起黔州山连着山的地势,越往南走,地势越平坦,江河湖泊引入灌溉更为方便。
黔州想要大力开垦田地,难度大,还大多都是在山脚挖。
一旦碰到山体崩塌、滑落,比起其他的蝗灾、水灾或者旱灾,田直接毁了,又得养两三年才能重新种地。
“稻子能产稻谷,比起莲藕更容易填饱肚子,而且还能抵赋税。”
卫长昀望向河岸边,一排柳树绿油油的,“所以去年开始,户部便下发公文,要求各地种植稻子。”
姜宁听他说完,歪头笑起来,“卫县令,还未走马上任,你已经在担心百姓民生,太负责了。”
“可是——”
“能留点时间给你家夫郎,也就是我吗?”
闻言卫长昀一怔,一本正经地向他赔礼,“姜老板大人大量,原谅我这一回,保证不再犯。”
姜宁晃了晃握着的手,“不知道咱们地里现在什么样,去瞅瞅,要是有菜的话,顺道摘点回去。”
“晚上想吃卤菜了,好久都没吃。”
为了迎合一个鲜字,揽月楼很少会做卤菜,家里也是。
姜宁仔细算算,一年还吃不到三五回,除了买的酱肉。
但每回买半斤、一斤,每个人也分不了多少,跟卤菜味道可差不少。
“家里有三叔三婶拿来的鸡,豆腐跟土豆有,但其他的比较少。”
卫长昀想了下,“炒个辣子鸡好了,煮着吃。”
“那也行。”姜宁不挑吃的,只要不是内脏,他基本都能吃,“刚好这段时间野菜多。”
辣子鸡煮菜吃,豆腐、土豆和新鲜菜一旦入味,能吃到肚子撑。
姜宁忽地道:“过段时间去了岭南,你说那边的辣椒好吃吗?”
卫长昀怔住,思索片刻,“要是可以,问叔婶他们拿一点辣椒籽过去,先试试能不能种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怕是有种子,其实去了外地也不一定能活。
有的活了,但种植的办法不对,味道还是大相径庭。
“算了,不行那就从黔州送到岭南,还开了一条商道。”姜宁畅享道:“岭南靠近海,所以气候湿润,但因为不能吃辣,所以祛湿都靠喝汤,可万一有人能吃辣,和黔州互有商贸往来,两地经济不就互相拉动了。”
从古至今,生意不就是这么坐起来的。
那很多地方还有古道,全是那些马队、商队走过的。
卫长昀点点头,拉着他跨过水沟,朝菜地走去。
“是可行,只要两地在作物或者其他丝织品、货物上有需求,就能打通商道。”
“姜老板,你能不能也留点时间给我呢。”
姜宁一听,差点踩滑,人踩到水沟里去。
抬眼瞪了瞪他,“等会那只鸡,你去砍好了,大小要匀称,还要剔一块鸡胸肉,给幼安做吃的。”
“我负责。”卫长昀举起一只手,“炒也可以交给我。”
姜宁点点头,“这还差不多。”
俩人走着,刚到菜地里,忽然听到旁边传来一阵骂骂咧咧的声音,卫长昀下意识就把姜宁拉到身后。
他俩定睛看去,发现是王栓娘。
不由对视,脸上都露出一些茫然。
王邦当初放火,反而被烧成重伤,后来治不了,没多久便死了。
那阵子王栓娘看着还正常,只是天天在嘴里诅咒他俩。
但眼下看着,怎么像是疯了。
“还我儿的命来,你们都是想他死,我儿命好苦,他一定不会放过你们的!”
“你、你,就是你们!我儿是因为你们死的!”
姜宁惊愕地睁大眼,王栓死了?
卫长昀想到王栓当初推姜宁到河里,眉头皱起,打算不理会疯癫的妇人。
死了,那也是报应不爽。
徐氏跪在地上,一会儿磕头一会儿大笑,“我儿,我儿啊!被水里的小鬼带走了!”
“呜呜呜,可怜见的,我儿连个后都没有。”
听得她喊叫,卫长昀眉头更紧。
“走了。”拉着姜宁,低声说了句。
姜宁哎了声,发觉卫长昀在生气。
安抚地拍拍他手背,心里又觉得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王栓死了,王邦死了,现在连王栓娘徐氏也疯了。
这一家子很难说不是遭了报应。
人做了恶事,上天是否开眼不重要,迟早也会为心里负担所累,疑神疑鬼,导致祸事上门。
姜宁摇摇头,不觉可怜,只觉天道好轮回。
死在河里,倒是该他的承受的。
第270章
夏风习习穿堂而过,家里人各自寻了一方地盘坐着乘凉,嗑着瓜子、吃着枇杷,还有地里新摘的黄瓜,搭着一壶山茶,舒服自在,聊着这几天村里的见闻,又说起了岭南的风土人情。
朱红膝上放着小竹筐,拿着一件衣服缝补,春娘和她说着话,商量去了岭南,是不是该重新做点夏衣。
那地方热,往常的夏衣怕是不够穿。
还有家里有两个女孩,得多备些小衣换洗。
姜宁咬着西红柿过来,在旁边坐下,手肘搭着膝盖,微微弯腰,免得吃在衣服上。
“多大人了,你这还坐没坐样,跟小孩似的。”朱红看他一眼,笑道:“还好都是家里人。”
姜宁咽下嘴里的西红柿,舔了唇面,“就因为是家里人,所以我才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