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有外人在,肯定就是姜老板的形象。
  谁还不要一点面子。
  “是,你最有主意了。”
  朱红笑着摇头,低头看了眼针线,换了个方向缝。
  夏天的天气长,吃过晚饭后,太阳都还没下山。
  赶上有太阳但不热的时辰,朱红便趁着这会儿把卫小小在外面挂坏的衣服给布好。
  等会拿水洗一道,明天就能干。
  朱红觑眼正蹲在院子树下,不知道刨什么的兄妹俩和小桃。
  “小小这丫头越来越贪玩,比小宝还皮,天天不知道上哪儿玩去了,连衣服都能挂这么大到口子。”
  姜宁哎了一声,忍不住笑,“贪玩是好事,总比每天闷在房间里好。”
  反正他们也不要求卫小小往后成为大家闺秀,能平安长大就行。
  再说,女生皮一些,还不容易吃亏受欺负,秉性不坏就好。
  “那去了岭南,还能寻到男女能一块上的家塾吗?”朱红担心道:“金陵地方大,人的眼界高,加上家底子都好些,才有女子多能上家塾的事。”
  “应该有的。”旁边春娘接过话,“我从前在别人家里做事,那户人家的主母亦是岭南来的,听闻过一些。”
  她道:“她家乡就在海边,不过并非渔村,而是州府里的大户人家,那地方多有人经商,还与那些夷人做生意。”
  夷人?
  那不就是西洋人。
  姜宁心道,燕朝的商贸往来比他想的要繁荣许多,这么一看,要是能有人促进交流,说不定火车、汽车还真能造出来。
  “看来岭南那地做生意的人颇多,咱们还不一定能占得了好。”
  姜宁努嘴,“还是琢磨下如何赚点家用。”
  家底颇丰,那也经不住收支不平衡。
  从前他妈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死水养活鱼,哪能养得活。
  但眼下他要操心的,显然不是这么大的事,而是去了岭南,如何防蚊防虫以及防蟑螂。
  明日得再去镇上绕一圈,一是采买东西,二是去看戚大叔在不在,讨点驱虫驱鼠,以及防疫病、中暑的方子。
  另外,卫长昀要去私塾拜访先生,还有去趟严肆家。
  “对了阿娘,这两日你在村里转悠时,叔叔婶婶们可跟你八卦了什么。”
  姜宁手上黏糊,见卫长昀过来,捉弄地要往他衣服上擦,被躲开后瞪了过去。
  朱红和春娘看他俩跟小孩似的闹,哑然失笑。
  “怎么了?我跟你杨婶他们聊的时候,都在说子书、秋哥儿的事,还提到修远明年也该到镇上私塾去上课的事。”
  姜宁啊了声,接过卫长昀递来的湿帕子擦手,“我还以为会跟你说王栓死了的事。”
  朱红愣住,“啊,你说的是这个啊,那倒是有。”
  “说是今年年前,不知道怎么的,大早上一个人去河边捞鱼,结果踩滑掉到河里,加上那一阵下雨河水大,被缠住了脚,直接给淹死,还是有人去挑水发现的。”
  “那之后他娘就疯了,疯疯癫癫的,在村里到处转,见着谁都说是人家害了她儿。”
  朱红摇摇头,“他家安哥儿早烦了他,人一死,便收拾东西回了娘家。”
  姜宁和卫长昀对视一眼,“死在河里,也算是报应了。”
  一旁春娘好奇道:“这家人从前为难过宁哥儿?”
  “趁着我在河边洗东西,想动手动脚,拉扯间,我被推到河里。”
  姜宁解释了句,“所以说是报应。”
  春娘一听,立即点头附和,“恶人有恶报,可不是这个道理么。”
  卫长昀站着,抬手摸了把姜宁后脑勺,“锅里煮的枇杷膏,要去看看吗?应该可以装罐了。”
  姜宁听了站起来,“我去瞅瞅,好了让他们装去。”
  卫长昀:“谁们?”
  姜宁抬抬下巴,指了指树下玩的人,“那四个,还能有谁。”
  方叔眯着眼打盹,恰好听到这话,笑得睁开眼,又给自己添了杯茶,“不枉白天剥了那么多枇杷,还去核,该他们做点事了。”
  “方叔你可歇着吧,明儿再歇一天,后天就又要赶路,可就越来越热了。”
  姜宁刨了个小毛辣果给他,“到时候有得忙。”
  闻言方叔直接侧过身,手动捂住耳朵,假装听不到。
  逃避可耻,但有用。
  “方叔是越来越老小孩了啊,不是还不到五十,怎么跟小老头似的难哄。”
  姜宁走到厨房,立即闻到枇杷膏的味道。
  一口大锅,里面熬制的枇杷膏已经成型,完全粘稠。
  拿勺子摇起来,棕红色的稠状物,有些透光发亮,看起来还挺养眼。
  姜宁拿筷子沾了点尝,“差不多了,让他们把罐子洗干净,差不多凉了就能装。”
  “在锅里晾一会儿,不然容易烫手。”卫长昀两手抬起锅,放到另一边空着的灶上。
  弄完又把空的锅拿来,往里装满水,等着夜里洗漱用。
  姜宁放好筷子,“十来岁的人了,还能不知道冷热呀?”
  卫长昀擦干手,“好,不惯着。”
  走出厨房,姜宁一招手,把几个人叫来,安排好事情,说了安全事项,便拍拍手,坐在屋檐下乘凉。
  卫长昀端着一盘瓜子过来时,他眯起眼,拍拍身边的椅子。
  伸手抓了把瓜子,余光瞥见朱红和春娘闲聊,方叔又打起了盹,厨房门边的小棚子下面,四个人四张凳子,正围着一口锅和一个盆叽叽喳喳说话。
  姜宁舒服地喟叹声,往椅子里缩了点。
  “要是有冰镇西瓜就好了。”
  卫长昀扫过院子里被风吹起的床单、被罩,从桶里拿了一只碗出来,“冰镇西瓜没有,但自己带的梅子酒有。”
  姜宁眼睛一亮,接过小杯子,跟卫长昀手里的轻轻一碰,“小酌一杯。”
  卫长昀笑得眉间舒展,“无伤大雅。”
  -
  翌日,两人趁着早上凉快去了镇上,还久违地借了三叔家驴车,怕买东西不好拿。
  王三叔看他们去镇上,交代了些近两年镇上铺子的变化,一听他们要走,又赶紧着说给他们弄点东西,能带走路上吃。
  他俩拦不住,只能由着他去了。
  到了镇上,按照说好的兵分两路,一边去私塾和严肆家,另一边去戚大叔摆摊那儿。
  午饭的时辰,在那家卤肉铺旁的面摊碰面。
  姜宁牵着驴车,一路走到桥边,还未走近,老远就看到了戚大叔靠着竹背篓躺那儿,脸上还搭着蒲扇。
  “戚叔!”
  姜宁赶着驴车跑过去,把驴拴在一旁,“还真的是你,我以为你在外云游四方呢。”
  戚远听到声,一开始还以为是听错了,等后面叽里咕噜一通话,才反应过来真是姜宁。
  连忙起身,拿开脸上蒲扇,“这不是小姜老板,什么时候回来的?”
  “回来得有三四天,今天才得空到镇上来转转,顺便买些东西。”
  姜宁笑盈盈地看他,“你什么时候回镇上的?”
  戚远一拍后脑,“才一个月,打算等天凉快点再出门。”
  左右看了看,“卫家那小子呢?你一个人回来探亲?”
  “我们不是回来探亲,不对,是回来探亲,但过两日要去岭南了,他调任到了惠安县。”
  姜宁解释,“这不,我想到你这里来讨点有用的方子,驱虫驱蚊,还能防鼠防蛇和蟑螂的。”
  戚远打量起他,狐疑道:“好好的京城不待,怎么调去岭南了?”
  那地方又热又潮,哪待得住。
  “这件事说来话长,一时半刻讲不清楚,总之就是我们一家都要去岭南。”
  姜宁比划了下,“对了,我们还从金陵给你带了东西。”
  “你们两个小娃娃,在金陵吃苦头了吧?”
  戚远道:“早说了你们性子太直,又不愿意与人虚与委蛇,更见不得人受苦受冤枉。”
  “不过去岭南也好,那地方水果多,还鱼虾多,离朝廷远了更自在。”
  姜宁把一筐东西搬下来,听得他碎碎念,不由笑弯了眼睛。
  好久不曾听到这样的念叨,还怪亲切的。
  “是,所以我们这不是去岭南自由自在去了,趁着还能碰到面,赶紧把东西给你送来。”
  姜宁蹲在那儿,“戚叔,方子你可得给我,我不招蚊虫咬还行,孩子可丁点大,经不住。”
  “差点忘了,你俩连孩子都有了。”戚叔一噎,反应过来,“还是秋哥儿跟我说的。”
  姜宁笑眯眯的,“我给你送信了,秋哥儿捎的信里有。”
  戚远瞥他一眼,一副嫌他不成器的表情,“现在嘻嘻哈哈的,要是真落下病根,看你还笑得出来吗?”
  “哎呀,你给那副药,我一直在吃的,跟喝汤差不多。”姜宁连忙辩解,“长昀一会儿要到旁边面摊来,今晚去家里吃饭吗?后天我们就得走了,不然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