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她伸手轻轻触了触衣摆的花边,手指微凉,指腹下是细密扎实的针脚。
“绣得很好。”沈念之低声道,“你认真做的事,一直都不会差。”
沈忆秋眼中一亮,仿佛得了鼓励,又低头轻轻理着那缕缕流苏,像是怕它被风吹乱了:“等姐姐出嫁时,我也给你做一件。比这件更好看。”
沈念之一怔,手下动作顿了顿。
她抬眸望向屋檐,目光短暂地凝了一瞬,似要说笑,却忽地说不出话来。
她原想说——她什么样的嫁衣穿不起?
晋国公府的女儿,曾是昭京第一等的贵女,世家嫡出,绫罗绸缎哪一样不是任她挑。
又想起被李珣差点困在牢笼里,婚事,她心里还是有些抵触。
可她终究没说。
如今自己不过是寄住都护府的客,开着一个面朝黄土的学馆,早已不是那个锦衣玉食、无所顾忌的贵女了。
她低下头,轻轻应了一句:“好啊。”声音极轻。
沈忆秋没听出什么异常,笑着说:“那你可别不等我出嫁,我这嫁衣还绣得不够快呢。”
沈念之“嗯”了一声,指尖还搭在那件嫁衣的领口上,轻轻摩挲了一下,眼神落在灯影之中,像是透过这层烦着淡光的嫁衣,看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
沈念之瞧着天色已晚,让沈忆秋留步不用送她,她去寻了顾行渊就回去。沈忆秋看她坚持的样子,也就没再追着。
廊下风起,夜色沉沉。顾行渊与李珩一左一右立在月影下,身前茶盏微凉,茶烟袅袅而升。
李珩看着小院中挂起的红灯与喜帕,眉眼间多了一份常人难得的温和。他握着茶盏,声音不大:
“其实这样也挺好……山河虽远,但身边人安稳就够了。雁回城不似京中纷争,虽苦,却有种久违的清净。”
/:.
他顿了顿,低笑了一声:“我从前看话本里说,有人为了一顿热汤和一个相守的人,愿弃金玉荣华,流落天涯。我那时笑话他傻,如今却……”
他话未说完,忽听身后一阵脚步声,未回头,已知来人是谁。
沈念之站在廊角,月光拉长她的影子,眼神平静,开口却不留余地:“李珩,你若只是个落难书生,说这话我不拦你。但你是李家的人,是皇子。”
她步子不疾不徐地走近,语气却比夜色更沉:“你母妃被人逼死,名节尽毁,你被贬为庶人,险些死在永州,一路奔波,差点害我妹妹也跟你殒命,才落脚于此。”
“你说清净?你说愿意?”
她目光定在他身上,唇角不笑,却字字如刀:“那李珣呢?那个害你母子失势、夺你一切的李珣,至今坐在金銮殿上,日日春宴秋月、享尽荣光。”
“你像一个逃犯一样流落此地,你心甘吗?”
“你母妃九泉之下若知你如今这般平静度日,是欣慰,还是失望?”
她话至此处,才稍顿,语气也淡了几分:“人可以择路,但不能忘了从哪儿被推下去的。”
第77章 “你说,若我阿爷还在,会……
李珩怔在原地,仿佛被人迎面扇了一掌,他那手中原本握着的茶盏微微一倾,茶水未洒,却也已凉透。
月光洒下来,他站在红帕喜灯之间,却忽然觉得有些冷。
沈念之说话时眼神清明,令他陌生。
他想开口反驳,说他并非甘愿沉沦,说他也不是忘了仇恨。可嘴唇动了动,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意识到,此刻站在他面前的沈念之,已经不是昭京锦绣深花丛里那个任性跋扈的国公府千金了。
她目光笃定,心如利刃,直视他的逃避与软弱。
那一瞬,李珩甚至觉得,他才是那个被护在温室里的孩子,而她,是早已从风雪中跋涉归来的大人。
他喉间微动,最终,只吐出一个字:“……好。”
这一声无力至极。
沈念之没再看他,转身往院外走。斗篷一拂,火红的灯影从她肩头滑过。
顾行渊早已等在廊下,他看着她步下台阶,才移步上前,与她并肩而行。
走出那道挂着喜帕的小院时,沈念之未言一句,步伐平常。
只是走到角门时,轻声道了一句:“你说,若我阿爷还在,会怎么看?”
“你阿爷已经不在,可是你在这儿,你就是他的眼。”
沈念之回到别院的时候夜已不浅,屋内只燃着一盏灯,光晕在铜镜与木柜间摇曳。
沈念之翻着柜中沉旧的包裹,一件件拣出来,展开,又重新叠好。
“这些都太寻常了。”她自言自语,声音不大,带着几分思索,“她出嫁,我总要给她添些东西。霜杏,当初你收拾东西的时候,沈府可还有什么珍重的没带出来?”
霜杏正蹲在炉边点火,听她问话,停了一下:“小姐,那时候匆忙,只带了些您常用的衣物首饰,还有些金豆……”
沈念之拢了拢袖子,轻声:“……也怪我没想周全。”
她抬眸望向一旁的书案,似是想到什么,又道:“写封信吧。写给沈思修。沈府纵然如今清寂,那厢房的暗格也该还在,他总不至于连父母留下的老物都不管了。让他托人带两车来,我挑些给忆秋送去,也算尽了姐姐的一点心。”
霜杏正要应声,忽然手一抖,烛芯燃起的一点火光猛地跳了一下。
她咬了咬唇,像是终于下了什么决心,低声开口:“小姐,其实……有件事我一直没说。”
沈念之没抬头,还在理柜中的折扇与织锦:“说罢。”
霜杏语气低得近乎听不见:“前几天您走后,我一个人去前院领东西,路过角门的时候,听见赫连将军同人说……说大爷出了事。”
她停顿了一下,像是怕她听不清,又重复一遍:“大爷……在您离京后的没多久,在平昌坊喝醉闹事,跟人起了争执,被人打死在后巷里了。”
屋内静得针落可闻。
霜杏攥紧了手,眼眶红红的:“……最后还是苍大人亲自去认的尸,衣衫都烂了,手骨断了,模样很……他写信说不让告诉您,怕您受不了。”
沈念之的手顿在半空,指尖正捏着一方镶金的绣帕,
帕子边角还未理齐,斜斜耷在她膝边。
她背着光坐着,影子落在柜上,一动不动。
霜杏屏住呼吸,不敢再说一句。
过了许久,沈念之才轻轻道了一句:“……知道了。”
声音平稳极了,听不出任何悲怒。
“你出去吧。”她接着说,语气依旧不高不低,像是刚才听到的,不过是一桩不相干的旧事。
霜杏低头应了声,悄悄退下,把门带得极轻。
屋内只剩下沈念之一人,她仍坐在那处,身边摊着刚翻出的几样旧物,光线映着她的侧脸,冷得像玉石。
烛火燃到一半,只剩豆大的光。
沈念之还坐在案前,身后是那道紧闭的门,风拂过窗棂,发出轻轻的“呜”声。
她目光落在案上的一方旧绣帕上,指尖不自觉地一下一下摩挲着边角,像是在抚一段极远的尘埃。
许久,她低声开口,自言自语:“……哥哥啊,从小便不是个聪明人。”
“但也不是坏。”
声音很轻,像怕惊动了谁,又像是说给屋中那盏垂死的烛光听。
她眼神没有焦距,却分明是望着极遥远的日子。
那时候时候沈念之刚进私塾,沈思修每日午后都来接她。手长脚长的一个少年,穿着规矩的学生袍子,蹲在门口小树下背着书,听见沈念之走出来,立马笑得眼睛迷成一条缝。
此刻她轻轻笑了一下,低头看自己手边的东西,像真看见了年少时的那张笑脸。
沈思修让她骑他脖子,说小妹妹不能走太久路,娇着呢,那时候沈念之也真是心大,翻身就骑,拽着他耳朵一路喊马儿快跑……
沈念之抬眼底渐渐浮出些湿意。
她伸手撑着额角,轻声哽咽道:“沈思修啊,”又叹了一口气,“你就是太蠢了,蠢得被人三两句哄了去,给人递了斩沈家的刀。”
她一只手拂过眼角,指腹落下一点微凉,但她没有再哭。
那一点泪意被她压了回去,她垂眼,看着掌心那方绣帕,像是终于想明白了。
沈念之刚准备熄灯,便听见院外传来一阵细碎脚步与低语,她蹙了下眉,披了件衣裳,推门而出。
院中已有好几名赤羽军亲兵正抬着箱笼,来来回回进出忙碌,那些箱子俱是上好紫檀木制,一看便知不是寻常物什。
她立在廊下,抱着胳膊开口:“顾将军,这大半夜的……这是在做什么?”
院中灯火照亮那道熟悉身影,顾行渊一身便服,袖口挽起些许,正指着那几只大箱沉声吩咐:“这几只放里屋,轻点,不许磕碰了角。”
他闻声回头,见她披着薄袍站在门边,微一顿,才道:“沈二娘子要从都护府出嫁,怎能寒酸了去。这些,是我替你给她准备的嫁妆。”
“绣得很好。”沈念之低声道,“你认真做的事,一直都不会差。”
沈忆秋眼中一亮,仿佛得了鼓励,又低头轻轻理着那缕缕流苏,像是怕它被风吹乱了:“等姐姐出嫁时,我也给你做一件。比这件更好看。”
沈念之一怔,手下动作顿了顿。
她抬眸望向屋檐,目光短暂地凝了一瞬,似要说笑,却忽地说不出话来。
她原想说——她什么样的嫁衣穿不起?
晋国公府的女儿,曾是昭京第一等的贵女,世家嫡出,绫罗绸缎哪一样不是任她挑。
又想起被李珣差点困在牢笼里,婚事,她心里还是有些抵触。
可她终究没说。
如今自己不过是寄住都护府的客,开着一个面朝黄土的学馆,早已不是那个锦衣玉食、无所顾忌的贵女了。
她低下头,轻轻应了一句:“好啊。”声音极轻。
沈忆秋没听出什么异常,笑着说:“那你可别不等我出嫁,我这嫁衣还绣得不够快呢。”
沈念之“嗯”了一声,指尖还搭在那件嫁衣的领口上,轻轻摩挲了一下,眼神落在灯影之中,像是透过这层烦着淡光的嫁衣,看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
沈念之瞧着天色已晚,让沈忆秋留步不用送她,她去寻了顾行渊就回去。沈忆秋看她坚持的样子,也就没再追着。
廊下风起,夜色沉沉。顾行渊与李珩一左一右立在月影下,身前茶盏微凉,茶烟袅袅而升。
李珩看着小院中挂起的红灯与喜帕,眉眼间多了一份常人难得的温和。他握着茶盏,声音不大:
“其实这样也挺好……山河虽远,但身边人安稳就够了。雁回城不似京中纷争,虽苦,却有种久违的清净。”
/:.
他顿了顿,低笑了一声:“我从前看话本里说,有人为了一顿热汤和一个相守的人,愿弃金玉荣华,流落天涯。我那时笑话他傻,如今却……”
他话未说完,忽听身后一阵脚步声,未回头,已知来人是谁。
沈念之站在廊角,月光拉长她的影子,眼神平静,开口却不留余地:“李珩,你若只是个落难书生,说这话我不拦你。但你是李家的人,是皇子。”
她步子不疾不徐地走近,语气却比夜色更沉:“你母妃被人逼死,名节尽毁,你被贬为庶人,险些死在永州,一路奔波,差点害我妹妹也跟你殒命,才落脚于此。”
“你说清净?你说愿意?”
她目光定在他身上,唇角不笑,却字字如刀:“那李珣呢?那个害你母子失势、夺你一切的李珣,至今坐在金銮殿上,日日春宴秋月、享尽荣光。”
“你像一个逃犯一样流落此地,你心甘吗?”
“你母妃九泉之下若知你如今这般平静度日,是欣慰,还是失望?”
她话至此处,才稍顿,语气也淡了几分:“人可以择路,但不能忘了从哪儿被推下去的。”
第77章 “你说,若我阿爷还在,会……
李珩怔在原地,仿佛被人迎面扇了一掌,他那手中原本握着的茶盏微微一倾,茶水未洒,却也已凉透。
月光洒下来,他站在红帕喜灯之间,却忽然觉得有些冷。
沈念之说话时眼神清明,令他陌生。
他想开口反驳,说他并非甘愿沉沦,说他也不是忘了仇恨。可嘴唇动了动,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意识到,此刻站在他面前的沈念之,已经不是昭京锦绣深花丛里那个任性跋扈的国公府千金了。
她目光笃定,心如利刃,直视他的逃避与软弱。
那一瞬,李珩甚至觉得,他才是那个被护在温室里的孩子,而她,是早已从风雪中跋涉归来的大人。
他喉间微动,最终,只吐出一个字:“……好。”
这一声无力至极。
沈念之没再看他,转身往院外走。斗篷一拂,火红的灯影从她肩头滑过。
顾行渊早已等在廊下,他看着她步下台阶,才移步上前,与她并肩而行。
走出那道挂着喜帕的小院时,沈念之未言一句,步伐平常。
只是走到角门时,轻声道了一句:“你说,若我阿爷还在,会怎么看?”
“你阿爷已经不在,可是你在这儿,你就是他的眼。”
沈念之回到别院的时候夜已不浅,屋内只燃着一盏灯,光晕在铜镜与木柜间摇曳。
沈念之翻着柜中沉旧的包裹,一件件拣出来,展开,又重新叠好。
“这些都太寻常了。”她自言自语,声音不大,带着几分思索,“她出嫁,我总要给她添些东西。霜杏,当初你收拾东西的时候,沈府可还有什么珍重的没带出来?”
霜杏正蹲在炉边点火,听她问话,停了一下:“小姐,那时候匆忙,只带了些您常用的衣物首饰,还有些金豆……”
沈念之拢了拢袖子,轻声:“……也怪我没想周全。”
她抬眸望向一旁的书案,似是想到什么,又道:“写封信吧。写给沈思修。沈府纵然如今清寂,那厢房的暗格也该还在,他总不至于连父母留下的老物都不管了。让他托人带两车来,我挑些给忆秋送去,也算尽了姐姐的一点心。”
霜杏正要应声,忽然手一抖,烛芯燃起的一点火光猛地跳了一下。
她咬了咬唇,像是终于下了什么决心,低声开口:“小姐,其实……有件事我一直没说。”
沈念之没抬头,还在理柜中的折扇与织锦:“说罢。”
霜杏语气低得近乎听不见:“前几天您走后,我一个人去前院领东西,路过角门的时候,听见赫连将军同人说……说大爷出了事。”
她停顿了一下,像是怕她听不清,又重复一遍:“大爷……在您离京后的没多久,在平昌坊喝醉闹事,跟人起了争执,被人打死在后巷里了。”
屋内静得针落可闻。
霜杏攥紧了手,眼眶红红的:“……最后还是苍大人亲自去认的尸,衣衫都烂了,手骨断了,模样很……他写信说不让告诉您,怕您受不了。”
沈念之的手顿在半空,指尖正捏着一方镶金的绣帕,
帕子边角还未理齐,斜斜耷在她膝边。
她背着光坐着,影子落在柜上,一动不动。
霜杏屏住呼吸,不敢再说一句。
过了许久,沈念之才轻轻道了一句:“……知道了。”
声音平稳极了,听不出任何悲怒。
“你出去吧。”她接着说,语气依旧不高不低,像是刚才听到的,不过是一桩不相干的旧事。
霜杏低头应了声,悄悄退下,把门带得极轻。
屋内只剩下沈念之一人,她仍坐在那处,身边摊着刚翻出的几样旧物,光线映着她的侧脸,冷得像玉石。
烛火燃到一半,只剩豆大的光。
沈念之还坐在案前,身后是那道紧闭的门,风拂过窗棂,发出轻轻的“呜”声。
她目光落在案上的一方旧绣帕上,指尖不自觉地一下一下摩挲着边角,像是在抚一段极远的尘埃。
许久,她低声开口,自言自语:“……哥哥啊,从小便不是个聪明人。”
“但也不是坏。”
声音很轻,像怕惊动了谁,又像是说给屋中那盏垂死的烛光听。
她眼神没有焦距,却分明是望着极遥远的日子。
那时候时候沈念之刚进私塾,沈思修每日午后都来接她。手长脚长的一个少年,穿着规矩的学生袍子,蹲在门口小树下背着书,听见沈念之走出来,立马笑得眼睛迷成一条缝。
此刻她轻轻笑了一下,低头看自己手边的东西,像真看见了年少时的那张笑脸。
沈思修让她骑他脖子,说小妹妹不能走太久路,娇着呢,那时候沈念之也真是心大,翻身就骑,拽着他耳朵一路喊马儿快跑……
沈念之抬眼底渐渐浮出些湿意。
她伸手撑着额角,轻声哽咽道:“沈思修啊,”又叹了一口气,“你就是太蠢了,蠢得被人三两句哄了去,给人递了斩沈家的刀。”
她一只手拂过眼角,指腹落下一点微凉,但她没有再哭。
那一点泪意被她压了回去,她垂眼,看着掌心那方绣帕,像是终于想明白了。
沈念之刚准备熄灯,便听见院外传来一阵细碎脚步与低语,她蹙了下眉,披了件衣裳,推门而出。
院中已有好几名赤羽军亲兵正抬着箱笼,来来回回进出忙碌,那些箱子俱是上好紫檀木制,一看便知不是寻常物什。
她立在廊下,抱着胳膊开口:“顾将军,这大半夜的……这是在做什么?”
院中灯火照亮那道熟悉身影,顾行渊一身便服,袖口挽起些许,正指着那几只大箱沉声吩咐:“这几只放里屋,轻点,不许磕碰了角。”
他闻声回头,见她披着薄袍站在门边,微一顿,才道:“沈二娘子要从都护府出嫁,怎能寒酸了去。这些,是我替你给她准备的嫁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