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阙春深 第22节
京师内有宵禁,此刻夜色已深,周遭除了车轮滚滚的声响,只余他们二人急促紊乱的呼吸与“扑通扑通”的心跳声。
杨府与皇宫距离极近,约莫六七里的路程,不消多时马车便经从东华门入皇宫,再从徽音门进东宫。
马车方停下,萧琂便打横抱着杨满愿径直阔步进入殿内。
他步伐极快,留守东宫的几个小太监一时竟没一人敢凑上前。
待反应过来,他们又急得团团转,怎么办?圣上可还在里头啊!
东宫正殿西侧临窗处,紫檀嵌珐琅五伦图宝座屏风后正立着一个高大威挺的男人。
皇帝今日从儿子口中听说他与杨满愿“志趣相投”,脸色阴沉得可怕,待儿子离开便命人细查东宫的日常起居。
这一查才知,太子与杨满愿闲暇时会对弈手谈几场。
他从不知杨满愿竟会下棋,甚至棋艺颇为精湛。
一时间,他脑中充斥着各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恍惚中,他只着单薄的常服走出了乾清宫。
随侍的常英等人吓得急忙要给他披散大氅,却被他摆手拒绝了。
刺骨寒风扑面而来,他阖上双眸,想借这凛冽冰凉的触感试图让自己清醒冷静些。
自记事起,“克制”二字就深深印刻在他脑海深处。
御极多年,他从来严于律己,也是如此对儿子言传身教,可如今他发现自己引以为荣的自制力好似正在一点点失去。
这种不受控制的感觉让他本能地感觉到了危险。
可就在思绪飘忽之际,他已踏着浓稠夜色来到东宫。
太子与杨满愿前往杨府贺寿,只余数名小太监留守东宫,一见到如此威严凌厉的圣上降临,几人吓得战战兢兢。
正殿西侧的屏风后,黄花梨木软榻中间的茶几上摆着一盘尚未分出胜负的棋局。
皇帝凝神细看,一眼便知执黑子的是太子,既如此,执白子的自然是杨氏了。
双方可谓旗鼓相当,只是白子走势极其刁钻,可见执棋者是个爱剑走偏锋的。
他开始在脑中复盘二人的对弈经过,一股莫名的酸涩如墨汁入水在心头化开。
他不禁陷入了沉思,那杨氏竟与他想象中完全不同。
恰好这时,一阵橐橐的脚步声响起,伴随着二人急促而紊乱的喘息声,皇帝微怔了下。
杨满愿隐约意识到殿内多了股熟悉又可怕的气息,便小心翼翼环顾四周。
就在这时,她竟撞上了一双幽深墨眸。
圣上怎会在东宫?像有炮仗在耳边炸开,她脑中嗡嗡作响。
不知为何,眼下却莫名有种被捉奸在床的羞耻感。
再一次目睹他们二人亲密相拥,皇帝咬了咬后槽牙,咽下满腔的血腥气。
他身为天下至尊,世间万物皆唾手可得,唯独一个她……
一种疑似愠怒的情绪在他的血液里流窜,无以名状又无处发泄。
他很清楚自己并非单纯贪恋美色,否则天底下女人多得是,他何必执着这个女人。
当日初次宠幸她时他就该意识到她的不同,若放在往常敢有旁人缠住他的腿,他早把人踹开了。
如此旁若无人地与杨满愿恩爱缠绵,连角度都是特意设计的,不过是为了让父皇彻底死心。
愿愿是他的。
他不可能拱手相让。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杨满愿的反应。
她今夜反应大得不可思议,让他没办法不去联想她与父皇在西苑瀛台的整整一个月里是如何度过的。
以及早晨父皇说的半年前已要了她又是怎么回事?
一想到有许多他并不知情的秘密,萧琂心间涌起?一阵洪波似的酸涩。
心念电转间,他忽然轻声问:“愿愿喜欢男孩还是女孩?”
而立在屏风后的高大男人心神一凛,脸色瞬息变得铁青。
他上月没日没夜宠幸杨满愿,为的就是让她早些怀上他的孩子。
自从强抢杨满愿后他便隐约生出种危机感,若是日后真到了父子反目成仇的地步,他还是得有自己亲生的继承人。
他从前不愿勉强自己为了繁衍子息而近女色,如今有了愿意碰的女人,自然而然也想要个亲生的后嗣了。
只是他没想到杨氏对儿子的影响这么大,才短短一个月就用个胡诌的梦在朝堂上把他打个措手不及。
萧琂低头亲了亲她香汗涔涔的额头,“愿愿,咱们生一儿一女可好?”
软烟罗帐子里,他低沉温柔的嗓音格外好听,杨满愿不禁一阵心悸,“好……”
皇帝双眸赤红,不能再看下去了,否则他也不知自己会做出什么无法控制的事。
他也丝毫没有要伪装收敛的意思,明目张胆走出了东宫正殿。
第44章 哀家帮你得到杨氏?
数日后,三大节之一的冬至节来了。
清晨,皇帝携太子亲自前往天坛、地坛、奉先殿、太庙、社稷坛,向天地祖宗社稷一一致祭。
夜间,宫里还有一场冬至宴,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皆携带家眷赴宴。
魏国公如往常般带夫人与长子长女前来,正百无聊赖地坐在靠前的席位。
忽然一声阴柔尖锐的声音响起:“杨尚仪驾到——”
席间众人纷纷起身,毕恭毕敬行礼。
半晌,杨满愿才终于款款而至,身着厚重繁丽的翟衣礼服,头戴三龙三凤金冠,装束华贵雍容,前后簇拥着十数名宫人。
徐承宗与徐妙华兄妹俩下意识抬眼,皆不由怔住,这真是昔日借住在他们家的寒门小户女杨氏?
没等众人坐下,太子、皇帝、姜太后接连而来,众人循环往复地行礼,才算正式开宴。
酒过三巡,姜太后渐渐意识到不对劲。
怎么向来冷情冷性的皇帝隔三差五就往杨尚仪那边瞧?
冬至大宴设在保和殿,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钟鼓齐鸣,礼乐声声,气氛庄严肃穆。
帝王御座位于正中上首,东侧是皇太子座,西侧是皇太后座,王公大臣则依照品级大小依次往南列席。
自大婚以来,杨满愿还是初次出席如此盛大的宴席,竟紧张得手心冒汗。
萧琂察觉到她的忐忑,不动声色地握住她的小手捏了捏。
这小动作仿佛成了他们二人之间的默契。
酒过三巡,宴席气氛逐渐轻松,太子与杨满愿开始交头接耳起来,眸底闪烁笑意。
皇帝看在眼里,薄唇抿紧,险些捏碎手中精致小巧的影青釉高足酒盏。
姜太后一如既往地浓妆艳抹,珠围翠绕,只是今夜她像是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凤眸斜挑,精光闪烁。
她突然意味深长地说了句:“皇帝的眼光不错,选了个好尚仪,只是……”
皇帝神色遽然微变,剑眉拧起。
萧琂与杨满愿的席位极近,自然也听到了姜太后这番话,两人悄悄对视一眼,没再说话。
宴散离席,在文武大臣们排山倒海般的恭送声中,姜太后突然要求皇帝送她回慈宁宫。
这点表面功夫皇帝倒是没有拒绝。
一众宫人太监手提宫灯簇拥着这对母子俩往慈宁宫的方向走去。
朱红宫墙彻底融入夜色之中,凛冽朔风习习,从宽敞的宫道呼啸而过。
姜太后忽而将声音压低:“唉,年初选秀时,哀家本是打算将杨氏选给你当贵人的……”
这话倒不是现编的,初选那日她选看到最后都已经乏了,可一瞧见艳丽丰润的杨氏便倏地眼前一亮,莫名觉得她能俘获儿子的心。
知子莫若母,果真不错。
皇帝一言不发,眸色晦涩难明。
也就是说,若没有那道给太子指婚的圣旨,被他宠幸过的“小宫女”迟早会被太后送到他跟前。
可惜没有如果,他就是亲自拟定了那道圣旨,将自己唯一的女人送给了儿子。
姜太后见他如此,便知自己的猜想是对的。
她又压低声语重心长道:“哀家到底是你的亲娘,不会害你,你想要杨氏哀家可以帮你。”
姜太后的出身并不高,却是历朝历代极其罕见的二帝之母。
美中不足的便是膝下两个儿子皆非她亲自抚养,与她也不甚亲近。
她的长子永顺帝萧惟,因是皇长子,生下来便被当时长年无子的陈皇后抱养。
次子萧恪是皇三子,生下来又被文帝的宠妃兼表妹唐皇贵妃抚养。
好在陈后、唐妃皆薄命,最终只有她熬上了皇太后的位置。
因与两个儿子皆不亲近,姜太后格外宠爱母家姜氏一族的子侄,也渐渐把他们惯得无法无天,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先皇永顺帝是个仁善软弱之人,对于生母家外戚的横行霸道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现任皇帝萧恪却截然相反,铁腕雷霆,薄情冷血,即位之初就雷厉风行处置大批祸乱朝纲的姜氏族人。
姜太后本人曾屡次三番亲自为娘家人求情,可惜皇帝完全不为所动。
眼看着姜家人斩的斩、流放的流放、罢免的罢免,姜太后心中后悔莫及。
早知如此就不该为了打压儿媳而另立这个狼心狗肺的次子。
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一晃十数年过去,姜太后年纪渐长,一面惦记着拉拢太子,一面又开始想着与皇帝缓和关系。
最重要的是,在她看来,未来的一国之母让杨氏一个小户女占着实在是太浪费了些。
杨府与皇宫距离极近,约莫六七里的路程,不消多时马车便经从东华门入皇宫,再从徽音门进东宫。
马车方停下,萧琂便打横抱着杨满愿径直阔步进入殿内。
他步伐极快,留守东宫的几个小太监一时竟没一人敢凑上前。
待反应过来,他们又急得团团转,怎么办?圣上可还在里头啊!
东宫正殿西侧临窗处,紫檀嵌珐琅五伦图宝座屏风后正立着一个高大威挺的男人。
皇帝今日从儿子口中听说他与杨满愿“志趣相投”,脸色阴沉得可怕,待儿子离开便命人细查东宫的日常起居。
这一查才知,太子与杨满愿闲暇时会对弈手谈几场。
他从不知杨满愿竟会下棋,甚至棋艺颇为精湛。
一时间,他脑中充斥着各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恍惚中,他只着单薄的常服走出了乾清宫。
随侍的常英等人吓得急忙要给他披散大氅,却被他摆手拒绝了。
刺骨寒风扑面而来,他阖上双眸,想借这凛冽冰凉的触感试图让自己清醒冷静些。
自记事起,“克制”二字就深深印刻在他脑海深处。
御极多年,他从来严于律己,也是如此对儿子言传身教,可如今他发现自己引以为荣的自制力好似正在一点点失去。
这种不受控制的感觉让他本能地感觉到了危险。
可就在思绪飘忽之际,他已踏着浓稠夜色来到东宫。
太子与杨满愿前往杨府贺寿,只余数名小太监留守东宫,一见到如此威严凌厉的圣上降临,几人吓得战战兢兢。
正殿西侧的屏风后,黄花梨木软榻中间的茶几上摆着一盘尚未分出胜负的棋局。
皇帝凝神细看,一眼便知执黑子的是太子,既如此,执白子的自然是杨氏了。
双方可谓旗鼓相当,只是白子走势极其刁钻,可见执棋者是个爱剑走偏锋的。
他开始在脑中复盘二人的对弈经过,一股莫名的酸涩如墨汁入水在心头化开。
他不禁陷入了沉思,那杨氏竟与他想象中完全不同。
恰好这时,一阵橐橐的脚步声响起,伴随着二人急促而紊乱的喘息声,皇帝微怔了下。
杨满愿隐约意识到殿内多了股熟悉又可怕的气息,便小心翼翼环顾四周。
就在这时,她竟撞上了一双幽深墨眸。
圣上怎会在东宫?像有炮仗在耳边炸开,她脑中嗡嗡作响。
不知为何,眼下却莫名有种被捉奸在床的羞耻感。
再一次目睹他们二人亲密相拥,皇帝咬了咬后槽牙,咽下满腔的血腥气。
他身为天下至尊,世间万物皆唾手可得,唯独一个她……
一种疑似愠怒的情绪在他的血液里流窜,无以名状又无处发泄。
他很清楚自己并非单纯贪恋美色,否则天底下女人多得是,他何必执着这个女人。
当日初次宠幸她时他就该意识到她的不同,若放在往常敢有旁人缠住他的腿,他早把人踹开了。
如此旁若无人地与杨满愿恩爱缠绵,连角度都是特意设计的,不过是为了让父皇彻底死心。
愿愿是他的。
他不可能拱手相让。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杨满愿的反应。
她今夜反应大得不可思议,让他没办法不去联想她与父皇在西苑瀛台的整整一个月里是如何度过的。
以及早晨父皇说的半年前已要了她又是怎么回事?
一想到有许多他并不知情的秘密,萧琂心间涌起?一阵洪波似的酸涩。
心念电转间,他忽然轻声问:“愿愿喜欢男孩还是女孩?”
而立在屏风后的高大男人心神一凛,脸色瞬息变得铁青。
他上月没日没夜宠幸杨满愿,为的就是让她早些怀上他的孩子。
自从强抢杨满愿后他便隐约生出种危机感,若是日后真到了父子反目成仇的地步,他还是得有自己亲生的继承人。
他从前不愿勉强自己为了繁衍子息而近女色,如今有了愿意碰的女人,自然而然也想要个亲生的后嗣了。
只是他没想到杨氏对儿子的影响这么大,才短短一个月就用个胡诌的梦在朝堂上把他打个措手不及。
萧琂低头亲了亲她香汗涔涔的额头,“愿愿,咱们生一儿一女可好?”
软烟罗帐子里,他低沉温柔的嗓音格外好听,杨满愿不禁一阵心悸,“好……”
皇帝双眸赤红,不能再看下去了,否则他也不知自己会做出什么无法控制的事。
他也丝毫没有要伪装收敛的意思,明目张胆走出了东宫正殿。
第44章 哀家帮你得到杨氏?
数日后,三大节之一的冬至节来了。
清晨,皇帝携太子亲自前往天坛、地坛、奉先殿、太庙、社稷坛,向天地祖宗社稷一一致祭。
夜间,宫里还有一场冬至宴,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皆携带家眷赴宴。
魏国公如往常般带夫人与长子长女前来,正百无聊赖地坐在靠前的席位。
忽然一声阴柔尖锐的声音响起:“杨尚仪驾到——”
席间众人纷纷起身,毕恭毕敬行礼。
半晌,杨满愿才终于款款而至,身着厚重繁丽的翟衣礼服,头戴三龙三凤金冠,装束华贵雍容,前后簇拥着十数名宫人。
徐承宗与徐妙华兄妹俩下意识抬眼,皆不由怔住,这真是昔日借住在他们家的寒门小户女杨氏?
没等众人坐下,太子、皇帝、姜太后接连而来,众人循环往复地行礼,才算正式开宴。
酒过三巡,姜太后渐渐意识到不对劲。
怎么向来冷情冷性的皇帝隔三差五就往杨尚仪那边瞧?
冬至大宴设在保和殿,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钟鼓齐鸣,礼乐声声,气氛庄严肃穆。
帝王御座位于正中上首,东侧是皇太子座,西侧是皇太后座,王公大臣则依照品级大小依次往南列席。
自大婚以来,杨满愿还是初次出席如此盛大的宴席,竟紧张得手心冒汗。
萧琂察觉到她的忐忑,不动声色地握住她的小手捏了捏。
这小动作仿佛成了他们二人之间的默契。
酒过三巡,宴席气氛逐渐轻松,太子与杨满愿开始交头接耳起来,眸底闪烁笑意。
皇帝看在眼里,薄唇抿紧,险些捏碎手中精致小巧的影青釉高足酒盏。
姜太后一如既往地浓妆艳抹,珠围翠绕,只是今夜她像是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凤眸斜挑,精光闪烁。
她突然意味深长地说了句:“皇帝的眼光不错,选了个好尚仪,只是……”
皇帝神色遽然微变,剑眉拧起。
萧琂与杨满愿的席位极近,自然也听到了姜太后这番话,两人悄悄对视一眼,没再说话。
宴散离席,在文武大臣们排山倒海般的恭送声中,姜太后突然要求皇帝送她回慈宁宫。
这点表面功夫皇帝倒是没有拒绝。
一众宫人太监手提宫灯簇拥着这对母子俩往慈宁宫的方向走去。
朱红宫墙彻底融入夜色之中,凛冽朔风习习,从宽敞的宫道呼啸而过。
姜太后忽而将声音压低:“唉,年初选秀时,哀家本是打算将杨氏选给你当贵人的……”
这话倒不是现编的,初选那日她选看到最后都已经乏了,可一瞧见艳丽丰润的杨氏便倏地眼前一亮,莫名觉得她能俘获儿子的心。
知子莫若母,果真不错。
皇帝一言不发,眸色晦涩难明。
也就是说,若没有那道给太子指婚的圣旨,被他宠幸过的“小宫女”迟早会被太后送到他跟前。
可惜没有如果,他就是亲自拟定了那道圣旨,将自己唯一的女人送给了儿子。
姜太后见他如此,便知自己的猜想是对的。
她又压低声语重心长道:“哀家到底是你的亲娘,不会害你,你想要杨氏哀家可以帮你。”
姜太后的出身并不高,却是历朝历代极其罕见的二帝之母。
美中不足的便是膝下两个儿子皆非她亲自抚养,与她也不甚亲近。
她的长子永顺帝萧惟,因是皇长子,生下来便被当时长年无子的陈皇后抱养。
次子萧恪是皇三子,生下来又被文帝的宠妃兼表妹唐皇贵妃抚养。
好在陈后、唐妃皆薄命,最终只有她熬上了皇太后的位置。
因与两个儿子皆不亲近,姜太后格外宠爱母家姜氏一族的子侄,也渐渐把他们惯得无法无天,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先皇永顺帝是个仁善软弱之人,对于生母家外戚的横行霸道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现任皇帝萧恪却截然相反,铁腕雷霆,薄情冷血,即位之初就雷厉风行处置大批祸乱朝纲的姜氏族人。
姜太后本人曾屡次三番亲自为娘家人求情,可惜皇帝完全不为所动。
眼看着姜家人斩的斩、流放的流放、罢免的罢免,姜太后心中后悔莫及。
早知如此就不该为了打压儿媳而另立这个狼心狗肺的次子。
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一晃十数年过去,姜太后年纪渐长,一面惦记着拉拢太子,一面又开始想着与皇帝缓和关系。
最重要的是,在她看来,未来的一国之母让杨氏一个小户女占着实在是太浪费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