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191节
方梨的动作和她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她小声说:“怎么姑爷还没进官场,事儿就找上门了?这以后还能有安生日子吗?”
许栀和思忖了一会儿,才缓慢摇了摇头,“不知道。”
方梨立刻就急了:“啊?这可怎么办啊?”
许栀和:“瞧你,吓成什么样子了?如今科考刚过,他们几个引人注目些罢了,三年又三年,进士不定数,总有被人淡忘的那一日。咱们可别操心那么远的事情……”
方梨:“姑娘你可真是——”
“乐观,但不是盲目乐观,”许栀和说,“你要看见,现在一切正在往好的地方发展……对了,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方梨:“什么好消息?”
许栀和说:“他……你姑爷说要给你涨月钱,并且给你下战书了,说总有一日会烧出比你更符合我胃口的饭菜。”
说完,她又觉得自己哪里说的不对劲,连忙纠正:“并非下战书,他只是顺口一提。”
月钱到了一定的数字,概念就会变得模糊,许栀和给钱大方,大事小事喜事都发奖金,她已经很久没有动过自己的匣子翻看里面还有多少银子了,吃穿都有许栀和照应,除了给自己买点脂粉、衣裳,没什么旁的开销。
比起涨月钱,她更关注的是许栀和的后半句话。
“不可能。”方梨说的斩钉截铁,她冷静道,“我和姑娘你儿时就认识,比起先来后到,他可差远了。”
许栀和:“我也是这么想的。对了,你没有认真吧?”
方梨摩拳擦掌:“当然,我认真了。”说完,她气势汹汹地朝着厨房走去,走到厨房门口的时候回过头,看着许栀和道:“姑娘,明日你和王维熙、良吉去外城看铺子,别喊我了。”
许栀和:“嗯?”
方梨说:“我要去潘楼偷师……啊不是,学习一番。”
说完,她走入了厨房淡黄色的光影中。许栀和伸手用力地拍了拍自己的嘴巴,“哎呀,都怪我这张嘴。”
方梨看着不声不响,还挺有好胜心。
许栀和心中淌过一阵暖流,方梨的好胜心来自于她,她自然不会说什么。她有些魂不守舍地走到了正堂,陈允渡见她脚步虚浮,连忙伸手搀扶了她一把,让她在椅子上坐下。
他蹲下身,伸手不轻不重地揉按着她的小腿腹,抬头看着她:“怎么了?”
许栀和说:“我好像说错话了,我说你准备在做符合我胃口的饭菜上要超过她。”
第140章
陈允渡一怔,旋即笑:“不算错,我正有此意。”
许栀和正了正色,“你这副表情,会让我产生我在离间你们俩的错觉。好了不多说了,郎中说了我要早些睡。”
“这个时候你又自觉了?”陈允渡亦步亦趋跟在她身后,他步子大,看起来不慌不忙,“昨天怎么没见你这么乖?”
“那还不是你任职调令下来前第一次郑重会见梅公嘛。”许栀和伸手取下自己的一根发簪。
陈允渡自然而然接过手,他熟练地将发簪分门别类,然后出门打了一盘热水回来,将布巾浸入水中,拧干后搭在许栀和的眼皮上。
“温度可还合适?”
许栀和:“有点烫,但是在接受范围之内。”
她松泛地往后靠去,顺势躺在陈允渡的怀中,任其帮自己揉按着太阳穴。等布巾凉了,她的呼吸已经悠长平稳。
陈允渡失笑,将她抱起来放在床上,盖好被子。
翌日一早,晨光熹微。
许栀和醒来时陈允渡已经换上了绿色的官服,他正在戴着官帽,见许栀和支着下巴盯着自己瞧,“吵醒你了?”
“睡饱了。”许栀和缩在被窝里,睁着一双湿漉漉的眼睛盯着他瞧。
她的眼神柔软,离近了看,才能看出来是刚睡醒的惺忪。
门口,良吉敲了敲门,“姑爷……郎君,现在要出门吗?”
他掀开帘子,露出半个身子来,朝着堂中道。
许栀和的视线落在他身上,今日良吉换上了新做的衣裳,靛青色的袍子修身得体,上面没有冗繁花纹,腰间配了一根灰白色的系带。
良吉是听到了房中说话的声响才壮着胆子主动掀开帘子,见许栀和还在床上,立刻便松开了手,他老老实实站在门口,听到了许栀和的声音从里面传来:“良吉今日这一身很精神,看着也利索。”
陈允渡眸光掠过许栀和,嘴角微勾:“也不看看是谁选的样式。”
许栀和就近抄起手边的软枕朝着陈允渡丢过去,“谁夸你了?”
陈允渡轻松将软枕接住,上面带着淡淡的桂花香,他迈开双腿走到了床边将其放下。
许栀和看着他的动作,忽然出声道:“陈允渡。”
陈允渡从容:“我在。”
“……”许栀和幽幽地盯着他,“我发现你脸皮越来越厚了。”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从指尖一寸到双臂展开。
“那可要恭喜娘子了。”陈允渡面不改色。
许栀和觉得莫名其妙:“你脸皮厚我有什么可喜的?”
“恩师说当官脸皮不能太薄,脸皮薄了要不到款项,办不成事。”陈允渡语气淡定,“你官人适应良好,可不得恭喜?”
许栀和简直没耳听,从被窝里探出手来推他,“快走快走!良吉在门口等着你,你可别去晚了!”
陈允渡走后,许栀和伸手捂了一会儿脸蛋,才平静下来,换了衣裳梳洗整齐。
用过朝食后,许栀和用帕子擦了擦嘴角,看着方梨:“真不跟我一起去?”
方梨换了一件适合出门的衣裳,头发被梳成了干净利索的包髻,她这副样子不常见,许栀和忍不住多看了她好几眼。
“我……”方梨有些纠结,她一边想要时时刻刻陪在许栀和身边,一边又怕厨艺真的被姑爷超过了去,拿不定主意。
“跟我一道去吧,”许栀和替她做了决定,“这些日子城内戒烟,内城外城不给频繁出动,趁着初夏天气还不算闷热,咱们一道出去走动。”
方梨开始动摇。
许栀和继续加码:“而且你和我出去了,就算有朝一日被他超过了去,也不算跌份儿。对是不对?”
方梨伸手掐许栀和的腰,“好哇姑娘,原来你一开始就觉得姑爷赢定了。”
许栀和被她挠着痒痒肉,嘴角的笑都没下来过,“哎哟,你别闹我,我可没这么说,前些日子秋儿不是说五月上旬要来汴京吗?咱们看完了铺子顺道去码头瞧一眼。”
方梨将自己的包髻拆开,动作迅敏地将散落的青丝拢成一个简单的发髻。许栀和左瞧右瞧,顺势从自己脑袋上拿下一根戴在了她头上。
“这怎么使得?”方梨急忙道。
“怎么使不得?”许栀和拍了拍她的脸,走到了门口。
巷口停着王维熙赁来的马车,他正在和车把式说着话。
车把式年纪不大,脸庞上还带着青涩稚气,王维熙又是个遇人话不断的性子,一路上嘴皮动个不停,直逗得他笑个不停。
许栀和和方梨一前一后出来,抬声问:“在笑什么呢?”
王维熙走到许栀和身边快言快语道:“没什么,姑娘,咱们快些出城去吧。今日外调的官员也要下放了,去得早了说不定还能见舅老爷一眼。”
新科进士的调令是中枢统一发放的,为了方便他们这些初次任职的官员找到地方,特意召了官船将相近地点送到一处。张弗庸前两日知道了任职地点后,便让人递了口信过来。
他即将要去的地方隶属荆南府枝江县,在这一批即将外放的进士中算不上清闲富庶,但比起边陲之地还是要安稳些。他对此很是乐观,口信中笑着说:“能中二甲,已是张家祖宗显灵,枝江虽是个中下县,却胜在物博,我记得栀和爱吃蜜糖柑橘,巧了,枝江盛产柑橘,等日后有机会,舅舅给你种一园柑橘树。”
他说的乐观,绝口不提长江洪汛、蝗灾频发。
许栀和:“差点将此事忘了,幸好你提醒我。”
马车原先计划是先去看铺子,但有了张弗庸这件事,他们先去了一趟码头。到的时候正好辰时末,官漕上站着新科即将下派的官员,个个意气风发,三两作伴交谈。
张弗庸携着家眷,站在了官船边缘,汤娘子牵着张筠康,迎面吹着风。
张筠康闲不住,目光在岸上来回扫动,忽地,他像是瞧见了一抹熟悉的身影,连忙激动地指着下面,高声喊着:“娘,娘!是姐姐!”
张弗庸和汤娘子连忙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瞧见站在马车边的许栀和,也顾不得旁边两人的交谈,将两只手围成一个圈大声往下喊:“回去吧,回去。”
许栀和循声望去,只能看见小舅舅挥动着袖子。
船行越来越远,连带着船上面的绿色衣袍都变得模糊,直至最后一点儿都瞧不见。方梨伸手扶了许栀和一把,低声安抚道:“舅老爷此行是上任,是喜事。”
许栀和:“知道,我只是想说,小舅舅的官帽好像戴反了?”
方梨惊了一下,“啊?不会吧?汤娘子可是最细心不过的人了!怎么会让舅老爷犯这样的事?”
人都走了,这个问题自然没人能解答,或许去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当值,再镇定的人也会忍不住分心走神。许栀和摇了摇头,对两人说,“没事儿,在船上的日子还长,总能发现的。去铺子吧,订下来后一直拖着没来看。”
王维熙:“姑娘,秋儿掌柜还没来,这边一直是我在盯着的,前些日子雇了些附近的帮工洒扫,里里外外都收拾了一番。”
许栀和点了点头:“难为你现在两头铺子跑。”
“这算什么?”王维熙毫不在意,“潘楼街上那铺子算是顺路,里面的装饰也按照姑娘您的要求装点了,其中潘楼潘郎君出了酒窖五间供使用,年底分一成银,常家没有酒窖铺子,投了一千两记在账上,也是分一成银。”
许栀和脚步一顿,“嗯?什么时候的事儿?潘光不是说要安排人进去添置掌柜、帮工,要年底两成利吗?”
王维熙一拍脑门:“哎呀,忘记和姑娘你说了。原先是这么打算的,不过前两日姑爷瞧见了公文,重新拟了。”
许栀和前几日忙着作潘楼街铺子的图纸,又逢绵长雨日,索性不怎么出门。
“真是稀奇,”许栀和说,“潘光那么精明的人,能同意陈允渡新拟的公文?”
王维熙:“具体的不知晓,但听雨顺说,那日咱家姑爷像是路过一般走入潘楼,然后给潘光算了一笔账,算完帐后,姑爷说有没有他提供的酒窖和帮工,他也能找到,潘郎君就同意了。”
他省略了一句话没说。当时雨顺还模仿着潘郎君道:“榜眼啊榜眼,你要是不去当大官,做生意想来也是一流的……不如快些递了辞呈,速速跟着我一道开店吧?”
许栀和想到了什么,道:“那我明白了,他算学学得极好。”
王维熙笑道:“正是。”
外城和内城极不一样。巳时三刻,肉铺案板下穿油布围裙的屠夫正拿牛耳尖刀剔着红白肉,连着几个小摊贩卖着零散香料和药材,墙根阴影里,独眼老丐晃动着豁口的陶碗,不时地看向街口,渴盼遇见达官贵人施舍几个铜板,好饱了肚子。
选定的铺子旁边支着一张旌旗,上面写着一个硕大的“讼”字,前头坐着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男人,见马车在周遭停下,连热络地招呼:“娘子可要写讼状?我这儿代写讼状!包打赢开封府官司!”
许栀和掀开帘子,瞧了他一眼。
王维熙附耳低声道:“一直在这儿摆摊,赶都赶不走。那状纸我瞧了,字写的还不如我呢。”
闻言,许栀和问:“那便是个徒有虚名的了?这样占在铺子前面,多少也有些影响。”
“可不是,”王维熙摊了摊手,“可惜我没他脸皮厚,赶他不走。”
他长长叹了一口气接着道:“现在铺子没开门还好,要是开门了还有这么一尊大神坐在这儿,可就为难了。”
许栀和想了想道:“虽然宋律不禁设摊贩,但要是影响了铺子经营,报官也能处理。他不是说代写讼状包打赢嘛,你稍后在邻边走动,问问可有真信了的百姓。”
许栀和思忖了一会儿,才缓慢摇了摇头,“不知道。”
方梨立刻就急了:“啊?这可怎么办啊?”
许栀和:“瞧你,吓成什么样子了?如今科考刚过,他们几个引人注目些罢了,三年又三年,进士不定数,总有被人淡忘的那一日。咱们可别操心那么远的事情……”
方梨:“姑娘你可真是——”
“乐观,但不是盲目乐观,”许栀和说,“你要看见,现在一切正在往好的地方发展……对了,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方梨:“什么好消息?”
许栀和说:“他……你姑爷说要给你涨月钱,并且给你下战书了,说总有一日会烧出比你更符合我胃口的饭菜。”
说完,她又觉得自己哪里说的不对劲,连忙纠正:“并非下战书,他只是顺口一提。”
月钱到了一定的数字,概念就会变得模糊,许栀和给钱大方,大事小事喜事都发奖金,她已经很久没有动过自己的匣子翻看里面还有多少银子了,吃穿都有许栀和照应,除了给自己买点脂粉、衣裳,没什么旁的开销。
比起涨月钱,她更关注的是许栀和的后半句话。
“不可能。”方梨说的斩钉截铁,她冷静道,“我和姑娘你儿时就认识,比起先来后到,他可差远了。”
许栀和:“我也是这么想的。对了,你没有认真吧?”
方梨摩拳擦掌:“当然,我认真了。”说完,她气势汹汹地朝着厨房走去,走到厨房门口的时候回过头,看着许栀和道:“姑娘,明日你和王维熙、良吉去外城看铺子,别喊我了。”
许栀和:“嗯?”
方梨说:“我要去潘楼偷师……啊不是,学习一番。”
说完,她走入了厨房淡黄色的光影中。许栀和伸手用力地拍了拍自己的嘴巴,“哎呀,都怪我这张嘴。”
方梨看着不声不响,还挺有好胜心。
许栀和心中淌过一阵暖流,方梨的好胜心来自于她,她自然不会说什么。她有些魂不守舍地走到了正堂,陈允渡见她脚步虚浮,连忙伸手搀扶了她一把,让她在椅子上坐下。
他蹲下身,伸手不轻不重地揉按着她的小腿腹,抬头看着她:“怎么了?”
许栀和说:“我好像说错话了,我说你准备在做符合我胃口的饭菜上要超过她。”
第140章
陈允渡一怔,旋即笑:“不算错,我正有此意。”
许栀和正了正色,“你这副表情,会让我产生我在离间你们俩的错觉。好了不多说了,郎中说了我要早些睡。”
“这个时候你又自觉了?”陈允渡亦步亦趋跟在她身后,他步子大,看起来不慌不忙,“昨天怎么没见你这么乖?”
“那还不是你任职调令下来前第一次郑重会见梅公嘛。”许栀和伸手取下自己的一根发簪。
陈允渡自然而然接过手,他熟练地将发簪分门别类,然后出门打了一盘热水回来,将布巾浸入水中,拧干后搭在许栀和的眼皮上。
“温度可还合适?”
许栀和:“有点烫,但是在接受范围之内。”
她松泛地往后靠去,顺势躺在陈允渡的怀中,任其帮自己揉按着太阳穴。等布巾凉了,她的呼吸已经悠长平稳。
陈允渡失笑,将她抱起来放在床上,盖好被子。
翌日一早,晨光熹微。
许栀和醒来时陈允渡已经换上了绿色的官服,他正在戴着官帽,见许栀和支着下巴盯着自己瞧,“吵醒你了?”
“睡饱了。”许栀和缩在被窝里,睁着一双湿漉漉的眼睛盯着他瞧。
她的眼神柔软,离近了看,才能看出来是刚睡醒的惺忪。
门口,良吉敲了敲门,“姑爷……郎君,现在要出门吗?”
他掀开帘子,露出半个身子来,朝着堂中道。
许栀和的视线落在他身上,今日良吉换上了新做的衣裳,靛青色的袍子修身得体,上面没有冗繁花纹,腰间配了一根灰白色的系带。
良吉是听到了房中说话的声响才壮着胆子主动掀开帘子,见许栀和还在床上,立刻便松开了手,他老老实实站在门口,听到了许栀和的声音从里面传来:“良吉今日这一身很精神,看着也利索。”
陈允渡眸光掠过许栀和,嘴角微勾:“也不看看是谁选的样式。”
许栀和就近抄起手边的软枕朝着陈允渡丢过去,“谁夸你了?”
陈允渡轻松将软枕接住,上面带着淡淡的桂花香,他迈开双腿走到了床边将其放下。
许栀和看着他的动作,忽然出声道:“陈允渡。”
陈允渡从容:“我在。”
“……”许栀和幽幽地盯着他,“我发现你脸皮越来越厚了。”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从指尖一寸到双臂展开。
“那可要恭喜娘子了。”陈允渡面不改色。
许栀和觉得莫名其妙:“你脸皮厚我有什么可喜的?”
“恩师说当官脸皮不能太薄,脸皮薄了要不到款项,办不成事。”陈允渡语气淡定,“你官人适应良好,可不得恭喜?”
许栀和简直没耳听,从被窝里探出手来推他,“快走快走!良吉在门口等着你,你可别去晚了!”
陈允渡走后,许栀和伸手捂了一会儿脸蛋,才平静下来,换了衣裳梳洗整齐。
用过朝食后,许栀和用帕子擦了擦嘴角,看着方梨:“真不跟我一起去?”
方梨换了一件适合出门的衣裳,头发被梳成了干净利索的包髻,她这副样子不常见,许栀和忍不住多看了她好几眼。
“我……”方梨有些纠结,她一边想要时时刻刻陪在许栀和身边,一边又怕厨艺真的被姑爷超过了去,拿不定主意。
“跟我一道去吧,”许栀和替她做了决定,“这些日子城内戒烟,内城外城不给频繁出动,趁着初夏天气还不算闷热,咱们一道出去走动。”
方梨开始动摇。
许栀和继续加码:“而且你和我出去了,就算有朝一日被他超过了去,也不算跌份儿。对是不对?”
方梨伸手掐许栀和的腰,“好哇姑娘,原来你一开始就觉得姑爷赢定了。”
许栀和被她挠着痒痒肉,嘴角的笑都没下来过,“哎哟,你别闹我,我可没这么说,前些日子秋儿不是说五月上旬要来汴京吗?咱们看完了铺子顺道去码头瞧一眼。”
方梨将自己的包髻拆开,动作迅敏地将散落的青丝拢成一个简单的发髻。许栀和左瞧右瞧,顺势从自己脑袋上拿下一根戴在了她头上。
“这怎么使得?”方梨急忙道。
“怎么使不得?”许栀和拍了拍她的脸,走到了门口。
巷口停着王维熙赁来的马车,他正在和车把式说着话。
车把式年纪不大,脸庞上还带着青涩稚气,王维熙又是个遇人话不断的性子,一路上嘴皮动个不停,直逗得他笑个不停。
许栀和和方梨一前一后出来,抬声问:“在笑什么呢?”
王维熙走到许栀和身边快言快语道:“没什么,姑娘,咱们快些出城去吧。今日外调的官员也要下放了,去得早了说不定还能见舅老爷一眼。”
新科进士的调令是中枢统一发放的,为了方便他们这些初次任职的官员找到地方,特意召了官船将相近地点送到一处。张弗庸前两日知道了任职地点后,便让人递了口信过来。
他即将要去的地方隶属荆南府枝江县,在这一批即将外放的进士中算不上清闲富庶,但比起边陲之地还是要安稳些。他对此很是乐观,口信中笑着说:“能中二甲,已是张家祖宗显灵,枝江虽是个中下县,却胜在物博,我记得栀和爱吃蜜糖柑橘,巧了,枝江盛产柑橘,等日后有机会,舅舅给你种一园柑橘树。”
他说的乐观,绝口不提长江洪汛、蝗灾频发。
许栀和:“差点将此事忘了,幸好你提醒我。”
马车原先计划是先去看铺子,但有了张弗庸这件事,他们先去了一趟码头。到的时候正好辰时末,官漕上站着新科即将下派的官员,个个意气风发,三两作伴交谈。
张弗庸携着家眷,站在了官船边缘,汤娘子牵着张筠康,迎面吹着风。
张筠康闲不住,目光在岸上来回扫动,忽地,他像是瞧见了一抹熟悉的身影,连忙激动地指着下面,高声喊着:“娘,娘!是姐姐!”
张弗庸和汤娘子连忙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瞧见站在马车边的许栀和,也顾不得旁边两人的交谈,将两只手围成一个圈大声往下喊:“回去吧,回去。”
许栀和循声望去,只能看见小舅舅挥动着袖子。
船行越来越远,连带着船上面的绿色衣袍都变得模糊,直至最后一点儿都瞧不见。方梨伸手扶了许栀和一把,低声安抚道:“舅老爷此行是上任,是喜事。”
许栀和:“知道,我只是想说,小舅舅的官帽好像戴反了?”
方梨惊了一下,“啊?不会吧?汤娘子可是最细心不过的人了!怎么会让舅老爷犯这样的事?”
人都走了,这个问题自然没人能解答,或许去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当值,再镇定的人也会忍不住分心走神。许栀和摇了摇头,对两人说,“没事儿,在船上的日子还长,总能发现的。去铺子吧,订下来后一直拖着没来看。”
王维熙:“姑娘,秋儿掌柜还没来,这边一直是我在盯着的,前些日子雇了些附近的帮工洒扫,里里外外都收拾了一番。”
许栀和点了点头:“难为你现在两头铺子跑。”
“这算什么?”王维熙毫不在意,“潘楼街上那铺子算是顺路,里面的装饰也按照姑娘您的要求装点了,其中潘楼潘郎君出了酒窖五间供使用,年底分一成银,常家没有酒窖铺子,投了一千两记在账上,也是分一成银。”
许栀和脚步一顿,“嗯?什么时候的事儿?潘光不是说要安排人进去添置掌柜、帮工,要年底两成利吗?”
王维熙一拍脑门:“哎呀,忘记和姑娘你说了。原先是这么打算的,不过前两日姑爷瞧见了公文,重新拟了。”
许栀和前几日忙着作潘楼街铺子的图纸,又逢绵长雨日,索性不怎么出门。
“真是稀奇,”许栀和说,“潘光那么精明的人,能同意陈允渡新拟的公文?”
王维熙:“具体的不知晓,但听雨顺说,那日咱家姑爷像是路过一般走入潘楼,然后给潘光算了一笔账,算完帐后,姑爷说有没有他提供的酒窖和帮工,他也能找到,潘郎君就同意了。”
他省略了一句话没说。当时雨顺还模仿着潘郎君道:“榜眼啊榜眼,你要是不去当大官,做生意想来也是一流的……不如快些递了辞呈,速速跟着我一道开店吧?”
许栀和想到了什么,道:“那我明白了,他算学学得极好。”
王维熙笑道:“正是。”
外城和内城极不一样。巳时三刻,肉铺案板下穿油布围裙的屠夫正拿牛耳尖刀剔着红白肉,连着几个小摊贩卖着零散香料和药材,墙根阴影里,独眼老丐晃动着豁口的陶碗,不时地看向街口,渴盼遇见达官贵人施舍几个铜板,好饱了肚子。
选定的铺子旁边支着一张旌旗,上面写着一个硕大的“讼”字,前头坐着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男人,见马车在周遭停下,连热络地招呼:“娘子可要写讼状?我这儿代写讼状!包打赢开封府官司!”
许栀和掀开帘子,瞧了他一眼。
王维熙附耳低声道:“一直在这儿摆摊,赶都赶不走。那状纸我瞧了,字写的还不如我呢。”
闻言,许栀和问:“那便是个徒有虚名的了?这样占在铺子前面,多少也有些影响。”
“可不是,”王维熙摊了摊手,“可惜我没他脸皮厚,赶他不走。”
他长长叹了一口气接着道:“现在铺子没开门还好,要是开门了还有这么一尊大神坐在这儿,可就为难了。”
许栀和想了想道:“虽然宋律不禁设摊贩,但要是影响了铺子经营,报官也能处理。他不是说代写讼状包打赢嘛,你稍后在邻边走动,问问可有真信了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