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66节
许栀和注意到她的动作,忽然想起了姚小娘怀孕的时候。那时候姚小娘十分小心和看重肚子里的孩子,经常无意识地抚摸着肚子。
刁娘子看见许栀和关切的眼神,脸上有一丝在小辈面前失了风度的羞赧,她解释说:“可能是早上多食了些。”
许栀和迟疑了片刻,没有贸然提出自己的猜测,梅公和刁娘子现在的心绪都不算安定,要是空欢喜一场,指不定会失落许久。
她朝着刁娘子笑,“我先前听说个一个消食的方子,山楂肉二钱、神曲二钱、陈皮二钱,茯苓三钱、炙甘草一钱,研磨成末,过细筛后,用蜂蜜调和制成丸,日二服,能助克化,调和脾胃。”
刁娘子本想说自己没什么事,听到最后,忽然有些心动。
官人早年忙碌,三餐忘记两餐也是常有的事情,脾胃一直不太好。让他去医馆,年过四十的人了还会像老小孩一样寻个理由不肯去。
不如借着请郎中上门给自己调理身子为由,也让郎中给官人瞧瞧。
思及此,刁娘子朝门口站着的丫鬟挥了挥手,“你去汴河大街上的济世堂请一位郎中过来。”
丫鬟领命,退了出去。
梅静宁洗完脸回来,看见许栀和正在和刁娘子说话,她听了一耳朵,大抵是说身体乃重中之重,万不能马虎。
她听了几句,就失去了兴趣,跑到小桌前坐下,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水,刚准备想给薛通写信说许姐姐同意了,可是笔拿到手上,却又犯了难。
该怎么称呼薛通呢?
父亲和薛阳伯父喊他阿通,母亲喊他薛小郎君,她一贯直呼其名,但是现在写书信过去,她是要道歉和弥补的,直接写薛通,会不会不太好?
她在心中思考着,忽然想起来上次薛阳伯父带着薛通来家中,父亲对自己说的话——
“静姐儿,你带着薛通弟弟在府中转一转。”
梅府上只有梅静宁和薛通年岁相仿,因为每次薛通过来,梅尧臣都会让自己的女儿带着薛通玩。
梅静宁皱着眉头想了片刻,下定了主意,在砚台上重新添墨,然后一字一句认真写:薛通弟弟启……
一盏茶功夫,丫鬟带着从济世堂请回来的大夫回来,进门后向刁娘子和许栀和请安,“主母,许娘子,郎中到了。”
郎中看着年纪不大,约莫二十岁出头,是济世堂的学徒。济世堂坐馆的老大夫轻易是不会离开的。
见到刁娘子和许栀和,他微微俯身,“两位娘子妆安。”
刁娘子颔首示意他不必多礼,郎中拎着药箱,走到刁娘子的身边坐下,示意她伸出手腕。
刁娘子伸出手,转头对身边的丫鬟道,“去请官人过来。”
在他的得意门生面前,梅尧臣是断然做不出孩子气的事的。
丫鬟点头退下。
一旁的郎中隔着手帕,轻轻挪动了一下指尖,半响微微一笑,“恭喜娘子。”
刁娘子一脸茫然,目光掠过了许栀和了然的脸,迟钝道:“什么恭喜?”
许栀和验证了自己心中所想,忍不住笑了笑。旁边的郎中道:“恭喜娘子有孕一月有余。”
刁娘子的脸上短暂地空白了一瞬,半响才呆呆地“啊”了一声。
能在一贯娴静淡定的刁娘子身上看到这般懵懂的表情,也不失为一种趣事,半响后,刁娘子终于反应过来郎中说清了什么,伸手轻轻地抚摸了自己的肚子。
侍奉在门口的丫鬟们听到了这个喜讯,同时俯身下拜,“恭喜大娘子。”
陈允渡陪着梅尧臣走到门口,听到里面传来的声音,他朝梅尧臣笑:“恭喜梅公。”
梅尧臣一脸的不情不愿立刻散了去,他快步走进去,站到刁娘子的身边。平时讲起诗书头头是道的梅尧臣几次张口,却又不知道说什么。
郎中拱手道:“恭喜老爷,娘子。”
一旁写完书信的梅静宁走了过来,她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望了一圈,走到许栀和的身边,轻轻地将脑袋倚靠在她的腿上。
许栀和伸手摸了摸她的脑袋,赶在梅静宁慌张之前,轻声安抚道:“放心,就算你母亲有了孩子,她也还是母亲啊。”
梅静宁在她的腿上蹭了蹭,没说话。
许栀和弯腰,看清梅静宁的神色,伸手捏了捏,“怎么啦?”
梅静宁没说话,亲了亲许栀和的侧脸。
许栀和怔了怔,然后一脸无措地看着陈允渡。
陈允渡自进门之后视线一直落在许栀和的身上,自然没有错过这一幕,见许栀和望来,朝她弯了弯唇。
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她?
一旁的梅尧臣从喜悦中回过神,他招呼道:“静姐儿,你过来。”
梅静宁的手紧紧地攥着许栀和,后者伸手在她肩膀上拍了拍,“去吧。”她才慢慢地挪动了自己的脚步,走到梅尧臣和刁娘子的中间。
梅尧臣将双手搭在梅静宁的肩头,“以后让静姐儿给孩子取名好不好?”
梅静宁在刁娘子柔和的目光中伸手搭在了她尚未显形的小腹,“妹妹,叫称称。”
郎中在旁边被她的童言童语逗笑了,“这才一个月,还不知道性别呢。”
梅静宁固执道:“就是妹妹。”
梅尧臣:“好好,就是妹妹……允渡,栀和,你们在府上用饭吧?”
说着,他就让府上的丫鬟下去准备,刁娘子从喜悦中反应过来,扯了扯梅尧臣的袖子,示意他坐下。
“还请郎中帮我家官人诊脉。”刁娘子道。
郎中本收拾了药箱准备离开,听到刁娘子的声音后,停下了脚步,坐回来看着梅尧臣。
梅尧臣试图避开,推脱说:“我就不必了吧。”
刁娘子望着他,认真道:“官人从前不爱惜身子,现在你不仅有静姐儿,还有肚子里的孩子……你若是不顾惜自己的身体,要我们怎么办?”
梅尧臣被刁娘子严肃的神色吓到,半响,不情不愿地伸出了手。
郎中将手搭在梅尧臣的身上,半响,他收敛了脸上轻松的神情,变得沉重起来。
“老爷大喜大忧,心绪不佳,咳肺不止强忍,淤血塞疏……”郎中的面容变得沉静,“需要从现在开始调养。”
梅尧臣当面被人拆穿了出来,面色有些挂不住,“我自己的身子我知道……”
郎中听他声音越来越小,从箱中取出纸笔,开始写着药方子,一边写一边道:“您这样的官老爷我看得多了,平时不注意身子,真到了病虚的时候比谁都惜命。”
药方写完,郎中又嘱咐了一遍注意事项,才起身告辞。
他离开后,刁娘子已经不复之前的喜悦,她看了一眼望着药方的单子,半响道:“官人稍后,我去厨房看看。”说完,又看向许栀和与陈允渡,“在这用午饭吧?”
许栀和乖巧地点了点头。
梅尧臣望着刁娘子的背影,欲言又止。半响后,对旁边的小厮道:“去按照郎中开的药方抓药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陈允渡走到了许栀和的身边,他垂眸看着许栀和的面容,轻声询问:“难受吗?”
许栀和察觉到熟悉的气息,靠在他的肩头,闭眼点了点头,“有一点。”
这一天过的峰回路转,她的心情跌宕,有些不是滋味。刁娘子倾慕梅尧臣而嫁给他,两人婚后顺遂,但两人之间十几岁的差距,是怎么也抹不平的。
“别害怕,”陈允渡轻声,语气认真得像是在保证,“我会永远陪着你。”
第49章
许栀和在梅府待到了午时,用过饭后,向梅公和刁娘子告辞回去。
刚到家门口,就看见良吉站在门口打转,他看见许栀和,连忙上前,“娘子,刘家木坊的刘娘子来了,现在方梨正在招待。”
许栀和应了一声,抬步进去后,站在院中的两个人同时向她望过来。
说是招待,实则不然,方梨看着心急不已的刘家娘子,出声:“娘子要不明日再来吧?今日我们家姑娘出门,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呢?”
“无妨无妨,她既然回来了,我便多等一等。”刘家娘子微微笑着,目光落在门框。
看见熟悉的一抹身影的时候,刘家娘子的眼睛亮了亮,连忙走到许栀和的身边,“许娘子,好久不见。”
许栀和:“你怎么来了?可是又有人要刻纹?”
刘家娘子频频点头,“正是。娘子有所不知,上次常家郎君回去后,又逢常府的中秋夜宴,不少世家子弟都去了,席间这面琴台露相,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姑娘不在的这段日子,来刘家木坊的人快踏破了门槛。”
她说话绘声绘色,带着显而易见的喜悦。
这可都是钱啊。
许栀和:“可以,你算清楚一共多少人,每日午后我回去刘家木坊,作两幅画。”
刘家娘子听闻后,笑容灿烂,“娘子放心吧,一准儿办的妥帖。”
许栀和肯画就好,就怕许栀和不肯动笔,他们连一分钱都挣不到。
刘家娘子微顿,继续道:“我公爹说娘子劳神费心,要与娘子重新商定银钱划分……”
许栀和微微怔然。虽然画作是基础,但刘家木坊出的力同样不小。刻纹亦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偏差一点就会前功尽弃。
“不……”
“娘子可别推脱,”刘家娘子满眼笑意,“我们全家都觉得这是娘子应该的。”
当时公爹在家中说出这个提议的时候,全家人可谓是举双手双脚赞成,许栀和就是他们的财神娘子,花任何代价留下她都是值得的。
从前刘家木坊门庭冷落,现在不少人慕名而来,将之前堆积的几张桌椅都买走了——几两银子,这些衙内是不缺的。
许栀和与刘家娘子都心知肚明,并非她们的画技有多高超,东西有多精致,而是这些权宦子弟想借此机会巴结常家,顺道夸赞常家郎君常稷轩眼光独到。
“既然如此,还请娘子替我谢过,”许栀和想通了,朝她微微一笑,“今日事忙,明日午后,我准时上门。”
刘家娘子喜出望外,立刻点头应下,“娘子既然说了,我们心中便有底了。我们全家……都盼着姑娘能够过来。”
她本想学着那些世家郎君口中的什么以盼,但是一时间想不出来,只好用大白话讲了出来。
许栀和目送她离开后,唤了方梨过来,量着掌心大小裁剪。
羊毛毡到底不算日用品,只有这些喜欢的人会视若珍宝,她心中有另一套计划,不过眼下却还不是时机。
眼下她更想做的,是手套围巾的生意,北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手衣手笼各种保暖品常见,一般来说,手衣的主要制作材料是丝绸和动物皮毛,前者轻巧美观但保暖效果不甚理想,后者倒是足够保暖,将两片皮毛缝合在一处,留一个口子,将手放进去,能起到良好的御寒效果,不过这样一来,却又笨重,这双手就干不了事了。
除了世家郎君、小姐能够穿着手衣,抱着暖炉,其他穷苦人家,便是寒冬腊月的天气,也不能懈怠,井水冰冷,刺人掌心发痛也不能停下。
许栀和想到了织出小巧轻薄、但防寒性好的毛手套,上面镂空五根手指,既能保暖,又不耽误做事。
汴京官宦人家的丫鬟婆子,一个月的月钱少说也有五百文,花三五十文买一副手套还是舍得的。平民百姓,省吃俭用个两三回,总能凑出一双……反正这钱就算不花在这儿,也要花在药铺里面买猪油膏。除了这二者,还有京中念书的学子,冬日苦寒,手指僵硬难以执笔,若是点不起火炉,只能硬着头皮读书习字。
方梨听了许栀和讲完,明白了她的用意,她在许栀和手掌的基础上又放大了一寸,以防有女子买回去后大小不合。
刁娘子看见许栀和关切的眼神,脸上有一丝在小辈面前失了风度的羞赧,她解释说:“可能是早上多食了些。”
许栀和迟疑了片刻,没有贸然提出自己的猜测,梅公和刁娘子现在的心绪都不算安定,要是空欢喜一场,指不定会失落许久。
她朝着刁娘子笑,“我先前听说个一个消食的方子,山楂肉二钱、神曲二钱、陈皮二钱,茯苓三钱、炙甘草一钱,研磨成末,过细筛后,用蜂蜜调和制成丸,日二服,能助克化,调和脾胃。”
刁娘子本想说自己没什么事,听到最后,忽然有些心动。
官人早年忙碌,三餐忘记两餐也是常有的事情,脾胃一直不太好。让他去医馆,年过四十的人了还会像老小孩一样寻个理由不肯去。
不如借着请郎中上门给自己调理身子为由,也让郎中给官人瞧瞧。
思及此,刁娘子朝门口站着的丫鬟挥了挥手,“你去汴河大街上的济世堂请一位郎中过来。”
丫鬟领命,退了出去。
梅静宁洗完脸回来,看见许栀和正在和刁娘子说话,她听了一耳朵,大抵是说身体乃重中之重,万不能马虎。
她听了几句,就失去了兴趣,跑到小桌前坐下,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水,刚准备想给薛通写信说许姐姐同意了,可是笔拿到手上,却又犯了难。
该怎么称呼薛通呢?
父亲和薛阳伯父喊他阿通,母亲喊他薛小郎君,她一贯直呼其名,但是现在写书信过去,她是要道歉和弥补的,直接写薛通,会不会不太好?
她在心中思考着,忽然想起来上次薛阳伯父带着薛通来家中,父亲对自己说的话——
“静姐儿,你带着薛通弟弟在府中转一转。”
梅府上只有梅静宁和薛通年岁相仿,因为每次薛通过来,梅尧臣都会让自己的女儿带着薛通玩。
梅静宁皱着眉头想了片刻,下定了主意,在砚台上重新添墨,然后一字一句认真写:薛通弟弟启……
一盏茶功夫,丫鬟带着从济世堂请回来的大夫回来,进门后向刁娘子和许栀和请安,“主母,许娘子,郎中到了。”
郎中看着年纪不大,约莫二十岁出头,是济世堂的学徒。济世堂坐馆的老大夫轻易是不会离开的。
见到刁娘子和许栀和,他微微俯身,“两位娘子妆安。”
刁娘子颔首示意他不必多礼,郎中拎着药箱,走到刁娘子的身边坐下,示意她伸出手腕。
刁娘子伸出手,转头对身边的丫鬟道,“去请官人过来。”
在他的得意门生面前,梅尧臣是断然做不出孩子气的事的。
丫鬟点头退下。
一旁的郎中隔着手帕,轻轻挪动了一下指尖,半响微微一笑,“恭喜娘子。”
刁娘子一脸茫然,目光掠过了许栀和了然的脸,迟钝道:“什么恭喜?”
许栀和验证了自己心中所想,忍不住笑了笑。旁边的郎中道:“恭喜娘子有孕一月有余。”
刁娘子的脸上短暂地空白了一瞬,半响才呆呆地“啊”了一声。
能在一贯娴静淡定的刁娘子身上看到这般懵懂的表情,也不失为一种趣事,半响后,刁娘子终于反应过来郎中说清了什么,伸手轻轻地抚摸了自己的肚子。
侍奉在门口的丫鬟们听到了这个喜讯,同时俯身下拜,“恭喜大娘子。”
陈允渡陪着梅尧臣走到门口,听到里面传来的声音,他朝梅尧臣笑:“恭喜梅公。”
梅尧臣一脸的不情不愿立刻散了去,他快步走进去,站到刁娘子的身边。平时讲起诗书头头是道的梅尧臣几次张口,却又不知道说什么。
郎中拱手道:“恭喜老爷,娘子。”
一旁写完书信的梅静宁走了过来,她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望了一圈,走到许栀和的身边,轻轻地将脑袋倚靠在她的腿上。
许栀和伸手摸了摸她的脑袋,赶在梅静宁慌张之前,轻声安抚道:“放心,就算你母亲有了孩子,她也还是母亲啊。”
梅静宁在她的腿上蹭了蹭,没说话。
许栀和弯腰,看清梅静宁的神色,伸手捏了捏,“怎么啦?”
梅静宁没说话,亲了亲许栀和的侧脸。
许栀和怔了怔,然后一脸无措地看着陈允渡。
陈允渡自进门之后视线一直落在许栀和的身上,自然没有错过这一幕,见许栀和望来,朝她弯了弯唇。
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她?
一旁的梅尧臣从喜悦中回过神,他招呼道:“静姐儿,你过来。”
梅静宁的手紧紧地攥着许栀和,后者伸手在她肩膀上拍了拍,“去吧。”她才慢慢地挪动了自己的脚步,走到梅尧臣和刁娘子的中间。
梅尧臣将双手搭在梅静宁的肩头,“以后让静姐儿给孩子取名好不好?”
梅静宁在刁娘子柔和的目光中伸手搭在了她尚未显形的小腹,“妹妹,叫称称。”
郎中在旁边被她的童言童语逗笑了,“这才一个月,还不知道性别呢。”
梅静宁固执道:“就是妹妹。”
梅尧臣:“好好,就是妹妹……允渡,栀和,你们在府上用饭吧?”
说着,他就让府上的丫鬟下去准备,刁娘子从喜悦中反应过来,扯了扯梅尧臣的袖子,示意他坐下。
“还请郎中帮我家官人诊脉。”刁娘子道。
郎中本收拾了药箱准备离开,听到刁娘子的声音后,停下了脚步,坐回来看着梅尧臣。
梅尧臣试图避开,推脱说:“我就不必了吧。”
刁娘子望着他,认真道:“官人从前不爱惜身子,现在你不仅有静姐儿,还有肚子里的孩子……你若是不顾惜自己的身体,要我们怎么办?”
梅尧臣被刁娘子严肃的神色吓到,半响,不情不愿地伸出了手。
郎中将手搭在梅尧臣的身上,半响,他收敛了脸上轻松的神情,变得沉重起来。
“老爷大喜大忧,心绪不佳,咳肺不止强忍,淤血塞疏……”郎中的面容变得沉静,“需要从现在开始调养。”
梅尧臣当面被人拆穿了出来,面色有些挂不住,“我自己的身子我知道……”
郎中听他声音越来越小,从箱中取出纸笔,开始写着药方子,一边写一边道:“您这样的官老爷我看得多了,平时不注意身子,真到了病虚的时候比谁都惜命。”
药方写完,郎中又嘱咐了一遍注意事项,才起身告辞。
他离开后,刁娘子已经不复之前的喜悦,她看了一眼望着药方的单子,半响道:“官人稍后,我去厨房看看。”说完,又看向许栀和与陈允渡,“在这用午饭吧?”
许栀和乖巧地点了点头。
梅尧臣望着刁娘子的背影,欲言又止。半响后,对旁边的小厮道:“去按照郎中开的药方抓药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陈允渡走到了许栀和的身边,他垂眸看着许栀和的面容,轻声询问:“难受吗?”
许栀和察觉到熟悉的气息,靠在他的肩头,闭眼点了点头,“有一点。”
这一天过的峰回路转,她的心情跌宕,有些不是滋味。刁娘子倾慕梅尧臣而嫁给他,两人婚后顺遂,但两人之间十几岁的差距,是怎么也抹不平的。
“别害怕,”陈允渡轻声,语气认真得像是在保证,“我会永远陪着你。”
第49章
许栀和在梅府待到了午时,用过饭后,向梅公和刁娘子告辞回去。
刚到家门口,就看见良吉站在门口打转,他看见许栀和,连忙上前,“娘子,刘家木坊的刘娘子来了,现在方梨正在招待。”
许栀和应了一声,抬步进去后,站在院中的两个人同时向她望过来。
说是招待,实则不然,方梨看着心急不已的刘家娘子,出声:“娘子要不明日再来吧?今日我们家姑娘出门,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呢?”
“无妨无妨,她既然回来了,我便多等一等。”刘家娘子微微笑着,目光落在门框。
看见熟悉的一抹身影的时候,刘家娘子的眼睛亮了亮,连忙走到许栀和的身边,“许娘子,好久不见。”
许栀和:“你怎么来了?可是又有人要刻纹?”
刘家娘子频频点头,“正是。娘子有所不知,上次常家郎君回去后,又逢常府的中秋夜宴,不少世家子弟都去了,席间这面琴台露相,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姑娘不在的这段日子,来刘家木坊的人快踏破了门槛。”
她说话绘声绘色,带着显而易见的喜悦。
这可都是钱啊。
许栀和:“可以,你算清楚一共多少人,每日午后我回去刘家木坊,作两幅画。”
刘家娘子听闻后,笑容灿烂,“娘子放心吧,一准儿办的妥帖。”
许栀和肯画就好,就怕许栀和不肯动笔,他们连一分钱都挣不到。
刘家娘子微顿,继续道:“我公爹说娘子劳神费心,要与娘子重新商定银钱划分……”
许栀和微微怔然。虽然画作是基础,但刘家木坊出的力同样不小。刻纹亦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偏差一点就会前功尽弃。
“不……”
“娘子可别推脱,”刘家娘子满眼笑意,“我们全家都觉得这是娘子应该的。”
当时公爹在家中说出这个提议的时候,全家人可谓是举双手双脚赞成,许栀和就是他们的财神娘子,花任何代价留下她都是值得的。
从前刘家木坊门庭冷落,现在不少人慕名而来,将之前堆积的几张桌椅都买走了——几两银子,这些衙内是不缺的。
许栀和与刘家娘子都心知肚明,并非她们的画技有多高超,东西有多精致,而是这些权宦子弟想借此机会巴结常家,顺道夸赞常家郎君常稷轩眼光独到。
“既然如此,还请娘子替我谢过,”许栀和想通了,朝她微微一笑,“今日事忙,明日午后,我准时上门。”
刘家娘子喜出望外,立刻点头应下,“娘子既然说了,我们心中便有底了。我们全家……都盼着姑娘能够过来。”
她本想学着那些世家郎君口中的什么以盼,但是一时间想不出来,只好用大白话讲了出来。
许栀和目送她离开后,唤了方梨过来,量着掌心大小裁剪。
羊毛毡到底不算日用品,只有这些喜欢的人会视若珍宝,她心中有另一套计划,不过眼下却还不是时机。
眼下她更想做的,是手套围巾的生意,北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手衣手笼各种保暖品常见,一般来说,手衣的主要制作材料是丝绸和动物皮毛,前者轻巧美观但保暖效果不甚理想,后者倒是足够保暖,将两片皮毛缝合在一处,留一个口子,将手放进去,能起到良好的御寒效果,不过这样一来,却又笨重,这双手就干不了事了。
除了世家郎君、小姐能够穿着手衣,抱着暖炉,其他穷苦人家,便是寒冬腊月的天气,也不能懈怠,井水冰冷,刺人掌心发痛也不能停下。
许栀和想到了织出小巧轻薄、但防寒性好的毛手套,上面镂空五根手指,既能保暖,又不耽误做事。
汴京官宦人家的丫鬟婆子,一个月的月钱少说也有五百文,花三五十文买一副手套还是舍得的。平民百姓,省吃俭用个两三回,总能凑出一双……反正这钱就算不花在这儿,也要花在药铺里面买猪油膏。除了这二者,还有京中念书的学子,冬日苦寒,手指僵硬难以执笔,若是点不起火炉,只能硬着头皮读书习字。
方梨听了许栀和讲完,明白了她的用意,她在许栀和手掌的基础上又放大了一寸,以防有女子买回去后大小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