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63节
  许栀和一睁眼,便是恰好挡在她面前的一把蒲扇。
  她循着握扇的修长指骨一路上移,看见了陈允渡的青竹宽袍,以及他平静的神色。
  原来那朵恰到好处的云,只为她出现。
  陈允渡看见许栀和带着刚睡醒困倦的双眸,轻声问:“要不要喝点水?”
  许栀和下意识点了点头,伸出舌尖舔了舔自己的下唇,今日到现在她还没怎么喝水,现在嘴角都干了。
  陈允渡将扇子放在她的手上,转身进去,兑了一杯温水出来。
  许栀和抱着茶杯,小口小口地润着唇,原先发干发白的唇有了水的滋润,立刻重新变得嫣红娇嫩。
  陈允渡错开了视线。
  一杯水喝完,许栀和总算恢复了精神,她站起身,看见准备妥当的材料,开始忙碌了起来。
  木板被打磨过,但不算细致,摸上去有种粗粝的磨砂感,许栀和让良吉拿了挫石,继续打磨平整。
  她则用水、鸡蛋清将熟石膏和白石粉搅拌均匀,变成一种浓稠的白色液体,她用手搓成一根根食指大小的细条,放在屋中阴干。
  打磨平整后的木板带着原木的纹理,许栀和试了试手感,用之前没用完的墨水重新兑水研磨,将墨汁一点点染在木板上。
  水墨时深时浅,有些地方要仿佛刷上三两遍,才能黑的均匀。
  陈允渡看见她指尖上因为刷墨水染上的黑渍,主动接过刷子和墨汁,完成剩下的部分。
  他心中大抵猜出了许栀和的打算,黑底白纸,石膏易洗,用水抹去,就可以在上面重新题字了。
  许栀和乐得清闲,她垂眸看着陈允渡的动作,半倚靠在桌边。
  也不知道陈允渡举了那么久的扇子,现在手酸不酸?
  第一遍刷完,干了后再刷一遍,两遍下来,原先还带着木质纹路的木板变成了黑色一片,再用不用的碎布包边,一张简易的黑板就做了出来。
  许栀和示范了一遍,用石膏笔在板子上写字,然后看向秋儿,“你试试。写错了也无妨,用湿布擦了就好。”
  秋儿认真地观摩着她的动作,学着她握笔的姿势,在板子上写了一个字。
  ……
  三天后,和乐食记正式开业。
  良吉前一晚就买了两条挂炮,只等着开业当天放,门楣上也装点了红绸——这还是隔壁丁娘子特意送过来的。
  开业当天,丁娘子喊了几个姊妹一道过来捧场。
  秋儿看着越来越多走过来的人,心中满是欢喜,她大声哟喝着,“十文钱两个菜,有饭有肉!”
  有食客好奇地张望了过来,“有肉?十文钱,真的假的?”
  秋儿道:“童叟无欺!客官不如进来瞧瞧?”
  十个铜子,应天府的食客们都不缺这个银子,闻言,对她说,“那,来两个菜试试?”
  秋儿笑着让他看门口的板子,“客官瞧瞧,要哪两个菜?”
  这时,众人才注意到和乐小灶旁边立着的黑色木板,上面有白色的字样,分别写着肉沫菘菜、蛋炒韭黄……
  还真有肉?
  食铺里面传出来的味道做不了假,现在看到板子上的字,立刻感觉舌尖开始分泌口水,他轻咳一声,从袖中拿了十个铜板出来,“那先要个肉沫菘菜,再来个莲花鱼段。”
  秋儿应了一声,现在铺子中人手不够,是许栀和盛菜。
  两个小碟子分开各装了一些,再盛上一碗白米饭,端过去后,食客抱着试试的心态,尝了一口,又尝了一口……
  若说滋味有多好,倒不见得,就是家常的菜式,又不是宫里的御厨,翻不出花,但肉味实打实的,吃着舒心。
  分量嘛,一共就十文钱,米饭管够的话,他没什么可挑嘴的。
  十文钱连斤猪肉都买不起,现在能尝到两种肉味,他心底盘算着,什么时候带着娘子、孩子也过来吃一回。
  孩子吃不完不要紧,他和娘子,还能剩了不成?三个人来了,刚好每样菜都能点一小碟尝个味。最重要的一点是,这菜上的快啊。
  前脚点完,后脚就能吃上热乎的饭,多舒服。
  围在外面的人见第一个进去的食客大快朵颐,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也忍不住给了铜子,进来挑菜。
  陈允渡和良吉看人越来越多,主动上前帮忙。
  第一天试着营业,饭食并未准备太多,等最后一份买完,各样菜都剩了底的时候,秋儿出声道:“今日卖完了,明日依旧开摊的。”
  外面好奇张望的众人有些可惜,不过铺子没了饭菜,他们围在这里也不是个事,于是纷纷散去,只想着明日一定要趁早来,尝尝这小灶菜。
  最后一个吃上的是个书生,他个子高大,一碗米饭吃完,仍觉得不够,又把碗伸出去让店家给多添了一碗。
  后面人多了起来,陈允渡也来帮忙,他正是干盛饭的活计。
  书生见他盛了满满一碗,乐了,“还真给吃饱啊。”
  陈允渡:“自然。”
  许栀和开铺子的时候就规划了,他自然记在心上。
  “我瞧着你也像个书生。外面的字是不是你写的?”书生是个活泼好动、停不下来的好奇性子,盛饭期间,与陈允渡攀谈,“那字浑然天成,你肯定练了很久吧?”
  不等陈允渡回答,他接着自顾自道:“肯定练了很久,我爹说我字不行,说练废三千笔,字也能飘逸出尘,我没那个耐性……你练了多久啊?”
  “差不多两年,”陈允渡将饭盛好,递给书生,“好了。”
  他虽然五岁启蒙,却并没有刻意练大字,是后来家中除夕要挂桃联,原先六文钱一幅的桃联涨到了九文钱,陈母气不过,让陈允渡动笔写。
  从未用粗笔写过大字的陈允渡“临危受命”,写了自己的桃联,没想到成品还不错,第二年的时候,他不止写了自己的联子,还写了不少捧着红纸上门请他帮着写字的乡邻。
  总数记不清了,但三十幅肯定有。如果要算开始写,确实是两年前发生的事情。他这么说,不算骗人。
  还有许多话想说的书生:“……”
  瞧着是个安静清隽的书生,怎么一开口这般气人?两年就练成这种笔法,当真人比人气死人?
  他在心中自我安慰,说不定两年时间,他日日练字,一刻不曾松懈,才有了今日的成就……这样一想,他顿时神清气爽,觉得家中老爹的话不无道理,烂笔头练好字,既不天赋异禀,那就勤能补拙。
  书生鼓鼓的嘴角又绽开了笑容,接过碗,将菜肴里面剩下的汤汁拌了饭,吃完后,没忍住走到陈允渡的身边,“你会一直在吗?”
  陈允渡摇头。明日午后,他就要启程回汴京了。
  书生有些可惜,不过很快又释然了,两人同为考生,以后还愁见不着吗?
  最后一位客人离开,秋儿满心喜悦,连身上的酸胀都忽视了,她拉着许栀和走到柜台前,指着木盒中的铜子,“姑娘,你瞧!”
  数钱是一件让人心中很愉快的事情,两人将铜子移到桌上,等陈允渡和良吉过来,四个人围在桌边数着钱。
  一共五百九十文。
  许栀和听到报数,扫了一眼今日的账本,对得上五十九个人。
  刨去成本,赚了三百文。
  秋儿目光亮晶晶的,今日初试,怕做多了浪费,明日如果多卖一些,就能多赚一些。
  她仿佛看见了以后财源滚滚的未来。
  “后面生意做大了,桌椅都是要添补的,今日下来,倒是至少还要请两人帮工……”许栀和看着她红扑扑、满是兴奋的脸,出声道,“明日一早你跟我出去。”
  秋儿心中忽然产生了一阵惶恐,不过只一瞬,又被她压抑了下去,她看向许栀和,不让自己的表情泄露一丝惊慌失措。
  明日午后,姑娘、姑爷和良吉哥哥就要回去了……她能行的!
  第47章
  翌日一早,许栀和带着秋儿,按照隔壁丁娘子所说的地方走去。
  城西的王牙婆,做着院宅女使、丫鬟的生意,也管着租赁长工,招帮工的活儿。她在应天府算是出了名的牙婆,若是从她手上出去的丫鬟婆子手脚不干净、抑或是得罪了主人家,她都是管到底的。这一点让不少安置宅院缺使唤的大户人家第一反应都是找她,图一个安心。
  王牙婆的院子门口站着好些人,许栀和扫了一眼,目不斜视地领着秋儿穿过熙攘的人群。
  听闻她讲明来意,负责招待的女孩奉了两杯茶过来,笑眯眯地道:“娘子在此稍后,今日人多,王婆婆待会儿才能过来。”
  许栀和应了一声。
  约莫半盏茶之后,一个身穿着墨绿色短袄,靛蓝色的长裙的妇人捏着手帕走过来,结合先前的了解,这便是王牙婆了。
  “娘子上我们这儿来,可真来对了地方,”王牙婆来的路上就听手底下的丫鬟说明了来意,“您瞧瞧这五个丫头,看着年纪小,但都是一等一的机灵。都是良家,不过父母清贫才把人送来做长工,你要是选中了,每个给八百铜子介绍银就得了。”
  许栀和的目光落在面前的一排女孩身上。
  来之前,她就在心中想过,若是请年长有经验的婆子,遇到好说话的倒是还好,要是遇上胡搅蛮缠、倚老卖老的,秋儿孤身一人留在这里,免不得要受欺负。所以选同龄的最好,秋儿有见识,她展露一二,能收服她们。
  秋儿也没羞怯,这是在为她以后选帮手,她自然十分谨慎地对待这桩事。得到许栀和的颔首示意后,她上前两步,一一与其对视,其中三个人不卑不亢,有一个闪闪躲躲,另一个倒是没闪躲,只是她年纪在其中最小,静不下心来,刚站了一会儿,就忍不住左顾右盼。
  秋儿心中有了决断,她抿了抿唇,一字一句道:“招人做工,不是请人上门过好日子,会不会倒是次要,最要紧的是踏实认真,勤劳能干,要是被我发现了偷奸爽滑头的,一律重新送回王婆婆这边。”
  她特意用的王婆婆,而不是市侩的王牙婆。
  王牙婆心底听了这话怎么想不知道,但面上眯眼笑着,“这是自然,她们若是不称心意,姑娘尽管送回来就是。”
  秋儿得了王牙婆的保证,笑着朝她微微俯身,然后在人群中点了两个。
  她没选那个活泼好动的,也没选躲闪畏缩的。剩下的三个人中她选了选,最后选择了手上带着薄茧的。
  选完后,秋儿许栀和福了福身,“姑娘,就选择这两个吧。”
  许栀和和她的想法差不多,剩下三个大差不差,秋儿选定后,许栀和便看向了王牙婆,从袖中拿出介绍银。
  王牙婆接过装钱的荷包,笑容更真切了,一扭头发现那两个被选中的丫头,连忙招呼道:“还傻楞在那儿作甚?快来拜见新主家。”
  被选中的两个女孩留下,其他人又被引着离开。
  听到王牙婆的话,两个女孩同时上前一步,对着许栀和道:“见过主家娘子。”
  许栀和颔首,签字画押后,带着新加入的姑娘和秋儿一道回去。
  两人是良籍,只是为了家中生计出来与人做工,挣苦力银子。许栀和手中握着两张新签完的“劳务合同”,偏头轻声问她们:“你们叫什么名字?”
  她的声音柔和,却又不甜腻,很容易让人心生好感。
  两个女孩原先都是在家中帮忙,并不熟悉帮工流程,听到许栀和的问题,立刻打了精神。
  左边的一个道:“我叫翠雁。”
  右边一个接着道:“我叫做小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