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61节
  府尹点了点头,目光落在下首两人身上,“大宋律例有云:凡奴仆构陷主家,心怀不轨,妄图淆乱是非,败坏门风者,其罪当诛心。若复兼私吞主家之财,贪婪无度,更属大恶不赦。依律,当令其如数偿还所窃之资财,以正其侵吞之罪。此外,施以杖责六十,以儆效尤,使其知痛悔过,不复为恶。此判,以昭天理,以明王法。”
  他语气平淡,陈述完,又道:“念时间久远,责令尔等奉还九十贯,于三日内交付,否则判流刑。”
  掌柜和伙计争得面红耳赤,听到府尹的判词,瞬间面色灰白。
  许栀和在心中估计了一番价钱,不算高,但也没低判。
  不愧是应天府尹,不偏倚任何一方。
  她心中对这个结果已然十分满意,朝府尹拱手,“多谢大人英明神断,替民女追回损失。”
  府尹道:“三日后来此归偿还欠银,之后为两人明晰偿还款项,许三娘请回。”
  赔银已定,后面再留下,左不过是听掌柜和小厮扯皮卖惨,她点了点头,又向府尹谢过,转身带着秋儿和良吉回去。
  回去路上,秋儿眼睛亮晶晶的。
  “奴婢总算知道姑娘口中所说的‘明日就有钱了’是什么意思。”
  那可是九十贯,就算姑娘留下一半的一半,那也有二十贯可作为本钱。
  许栀和应了声,在心中规划着这笔银钱的怎么用,才能利益最大化。
  远在太平州的两处田庄,她分心乏术,照顾不周,且田庄所产大多为应季菜蔬,运来汴京又太远了些。
  等过段时日小舅从白鹿洞书院回家,她去信过去,或是租赁,或者折卖变作白银……
  许栀和没说话,秋儿也没出声惊扰,不过步子比起来的时候,轻快了不少。
  路遇菜摊,秋儿挑挑选选,买了两颗看着圆润的白芦菔(萝卜),一把韭菜,又买了一斤猪肉,五斤白米,准备回去自己开灶,烧一锅热乎的吃食。
  回到家中,良吉将米菜放入后厨,秋儿钻入后厨一阵忙活。
  许栀和在脑海中构思着铺子未来的样子,手执毛笔,勾勾画画。
  良吉看着纸页,依稀看清了纸上写的“目标受众”、“店铺特色”。
  后者倒是好猜,前者就一头雾水了,他继续看着许栀和的动作,只见娘子又取了一张新纸,画了个三岁孩童抱着饼食咬得欢快的小图儿。
  她的笔法简单,寥寥几笔,就让人觉得憨态可掬。
  随后,娘子又画了两个身着长衫的书生,一个坐着一个站着,手中端着碗。
  碗面遮住了书生的神色。
  许栀和画完这两张,短暂地陷入沉默,一转头看见良吉目光炯炯看向这边,试探着问:“若是花上十文钱,能吃到一碗饭两个菜,你可愿意?”
  良吉算了算自己现在荷包里面的银钱,半响没有说话。
  他的月钱就四百文,每个月还要攒些,等到岁底一并交给母亲,还有一些留着给馥宁买花,怎么算,自己都舍不得花这笔钱。
  许栀和粗略算了一通,刨去菜蔬成本、碗筷准备、柴禾钱,每份售价不能低于六文钱。
  这还算在客人不要求加饭的前提下。
  许栀和揉了揉自己的脑袋,有些沮丧,经商,当真比她想象中还要难。
  不过——昨天晚上的那一顿饭食花了三百多文,这在峨桥县万万不敢想的事情,在应天府食客看来也只稀疏平常。
  她思索期间,秋儿已经做好了饭菜,她将碗筷端上桌,招呼道:“姑娘,良吉哥哥,吃饭了。”
  许栀和应了一声,将纸张压在一旁,走到饭桌前坐下。
  秋儿的手艺自不必说,桌上两道菜色香味俱全,被香味裹住的许栀和安心下来,端起了碗筷。
  她吃的很慢很认真,将脑海中堆积在一起的思绪抛空,放任自己安心地享用美食。
  饭后,良吉主动去洗碗筷,许栀和拉着秋儿坐下,讲了讲自己的想法。
  “每日供五个菜,任选其二,加一碗米饭?”秋儿倒是没怎么听说过这样做生意的,“还顺道卖一些包子?”
  许栀和点了点头,用手比划,“和曹婆肉饼类似,里面可有放煎蛋、或者菜蔬。”
  秋儿眼中有些意外,但唯独没有皱眉,见娘子语气飘忽不定,主动道:“奴婢觉得,姑娘的想法很好啊。”
  “居民舍之邻,有曲巷焉,百姓忙而乐食,”秋儿拉着她出来,让她看来往的行人,“而且每日只做五个菜,省了成本和人力……开业初期,我自己下厨,等日后物色好的厨娘,也多变换几种菜色,免得食客腻味……”
  许栀和笑:“那敢情好,夏秋顺道卖乌梅饮,冬日买些烤番薯。”
  秋儿点了点头,“这也好。不知道姑娘注意到没有,从这条小巷子出去,步行半盏茶功夫,就能上府前大街,再往南走,便是应天书院。”
  许栀和明白了秋儿的意思,“你是说,书院每日午憩,可以趁机去摆摊子?”
  秋儿眨了眨眼睛,“姑娘难道不想试试?”
  自古以来,学堂外面的食肆,极少有开不下去的。
  许栀和想了想,决定去定做一张铁皮锅底,再去买一些粗瓷碗回来。
  两人商量完毕,良吉也洗好了东西,休息了半个时辰,三人恢复了精神,出门采买。
  一张好的铁锅便要二两银子,加上定做凿字,铁匠铺收了二两又五百文。
  另一头秋儿和良吉也买完碗回来,盘子一只六文钱,碗筷一只五文钱,各买一百只,她杀了价,最终只给了一两银子。
  铺子洗过,东西也买了回来,后面就是一点点布置。
  许栀和知道自己的字,端正,但缺乏大家的指点,陈允渡提过教她练字,被她婉言拒绝了……等他科举完后有的是时间,当下还是要以自己的学问为重。
  她心底想着该取个什么名字,又该请谁题字,装着这两样事,她心不在焉地走入了旁边丁娘子的铺子。
  丁娘子唤了她两声,才将她唤回神,笑吟吟道:“许娘子,今日的衙役来过,经过我都知晓了,恭贺娘子,也算苦尽甘来了。”
  许栀和笑言,“还要多谢丁娘子仗义直言”,她说着,目光落在铺子中的面料上。
  “娘子要采买衣裳?”丁娘子见她的动作,轻声猜测着,“娘子身段婀娜,不妨试试这浅杏色或者黛蓝色?”
  许栀和目光扫过那两块布料,又移开了,“不是做衣裳,是做桌布。”
  丁娘子反应过来,桌布嘛,平头百姓家里用不上的东西,不过讲究的人家都会铺上一层。见许栀和的第一面,她就猜到了许栀和不算是布衣,现在听她这么说,也不见得稀奇。
  “哦哦,”丁娘子说,“不知道娘子想要什么式的?”
  “鹅黄色,”许栀和回答得很快,“要三张,五尺方。”
  丁娘子迟钝了半响,“要三张?”
  许栀和笑着望她。
  “对对,是应该三张。”丁娘子想起隔壁茶肆的布置,点了点头,她领着许栀和走到鹅黄色的布料边。
  许栀和低下头看着布料,鹅黄色的布料一共两匹,一种是光面的,另一种则带有些许细小绒毛。
  “娘子瞧瞧,要哪一种?”丁娘子问。
  平心而论,许栀和自然更喜欢带着细小容貌的那款,看着柔软、暖和,很适合接下来将会到达的冬日,但是细小绒毛看着漂亮,却不方便清洗,她思量了一刻,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要光面的。”
  丁娘子应了一声,“行!等裁好,我给你送过去。”
  许栀和道谢,准备离开的时候,丁娘子又出声道:“哎,娘子是要做别的营生了?”
  她其实还想问,许栀和在应天府重新开张,是不是就会长留?
  “嗯,”许栀和微微颔首,笑着望她,“等开业了,请丁娘子吃酒。”
  丁娘子没有进一步追问,认真诚恳道:“那便祝许娘子新店,生意红火,客似云来。”
  许栀和谢她的好意,回到了铺子中。
  秋儿将碗筷摆放齐整,见许栀和回来,连忙跑到了她的身边,“姑娘,你取好名字了吗?”
  许栀和说:“差不多想好啦,‘许’这个字不要了,改用‘和’……就叫做‘和乐小灶’,也能叫‘和乐食记’,秋儿觉得怎么样?”
  秋儿在口中轻吟了两遍这个名字,朝着许栀和点头,“和乐好,听着就平安顺遂,百姓心底想着的,不就是一个平安和顺,喜乐常在吗?”
  许栀和见她赞成,便愉快地在心中决定了。迟疑了半响,决定写一封信去往汴京,让陈允渡题字寄回来,到时候再请木匠照着拓印,制作成一块新匾。
  请专门的书生写,一个字五十文,四个字就二百文出去了……还不一定有他的字好。
  许栀和说干就干,当即提笔写了一封书信,寄往了汴京。
  又忙了两日,和乐小灶可算是初具形状。
  铺子的位置好,从卯时开始,一直到申时末,都是光线充足的,配合上鹅黄色调的装饰,一眼望过去便觉得温暖安宁。店中三张桌椅,旁边放着一个将来准备盛饭用的木桶,柜台重新清理过,放着一束许栀和戳出来的羊毛毡兰花。
  后厨用帘子隔断,又找了张木板做了隔断,里面铺了一张木榻,可供休息。
  许栀和原先是不同意秋儿睡在这小小的、憋屈的一块地方的。秋儿说:“现在手底的银钱不多,等日后富裕了起来,奴婢再在别处另赁小屋。”
  她态度坚决,目光落在小铺上,满是光亮,“姑娘忘记曾经许诺奴婢的了?说好了日后盈利,奴婢也占二分利。我是真心把和乐小灶当成自己家的!”
  许栀和拿她没有办法,见她拿了针线,继续照着她画的图样绣到桌布上,便只喊了良吉,“今天三日期满,我和良吉去府衙取钱。”
  秋儿颔首,“姑娘去吧,奴婢留在家中看家。”
  许栀和便和良吉一道出门,走出巷子的时候,她特意注意了应天书院的位置,书院门口,早已经密密麻麻地挤满了铺子。
  也不知道秋儿的想法能不能落地生根。
  许栀和不知道,一年以后,应天书院的学子会趁着午憩的半个时辰,特意跑到和乐小灶,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饭……
  她打量了一眼,转过身,朝着应天府衙走去。
  来过一趟,许栀和轻车熟路地朝着内堂走去,今日于堂上办案的,依旧是之前见过的府尹。
  从前许县令在县衙办公,和其余两位县丞、主簿商议着理事,没想到这位应天府尹倒是亲力亲为。
  衙役还记得许栀和,来了府衙,莫说是寻常女子,便是七尺男儿也没有腿不打颤的,但这位许三娘给人印象深刻,从头到尾都波澜不兴。
  “许三娘是来取银钱的吧?”
  府尹低头写着公文,听到门口响声,没有抬头,直到听清衙役的话,才抬头朝下面看了一眼。
  许栀和自然能感受到府尹忽然投下来的目光,她控制着自己不要好奇张望,对面前的衙役点了点头,“是啊。”
  衙役领着她走到后堂,在一个犹如药柜、被细化为诸多小格子的柜前停下,打了从右往左数的第三列第六行的小格子,取出里面的小包袱,“姑娘你点点看,是不是足数了?”
  许栀和也没忸怩,包袱里面不仅有银子,还有串成一贯贯的铜子,顶着衙役的视线,她一枚枚的清点。
  第46章
  衙役也不意外,事关银钱,谨慎点是人之常情。等许栀和数完一串,他不动声色也在心里默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