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57节
  曹皇后目光扫过京中子民,脸上的笑意端庄婉约,忽然,远处凸出的一个人头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被举着的,大多是三岁以下的稚子,这样的情况,她也是第一次见。
  有些惊诧,又有些好笑。
  她不动声色地凑近了宋仁宗,隐晦地指了指,“官家,您瞧那边。”
  第43章
  宋仁宗朝着曹皇后所指望去,心照不宣地笑了笑。
  他夙兴夜寐,所求不过百姓康泰,人人喜乐,现在看着,倒真遂愿。
  许栀和注意到了帝后落在自己这边的眼神,急忙拍了拍陈允渡的肩膀,“放我下来。”
  也不知道刚刚也没有被官家和皇后瞧见,这可真是丢脸丢大发了。
  不过隔着这么远的距离,应该看不清的。
  许栀和在心中宽慰自己,落到地上后,陈允渡牵着她的手,“怎么了?”
  “别问,”许栀和伸手压在了他的嘴唇上,“官家和娘娘差不多要回宫了,咱们也去别处看看吧?”
  她的眼神明亮中带着一丝急切,陈允渡想说话,却又怕张嘴的动作像是亲吻她的指尖,只好抿着双唇,点了点头。
  两人逆着人流而上,跑出去一段路,人才渐渐稀少。许栀和双手撑着双膝,有气无力地抬眸看着陈允渡,“不跑了。”
  陈允渡伸手擦了擦她鬓角的汗珠,“慢些。”
  扶她靠在一旁后,陈允渡走到凉茶饮子的摊前,买了一碗酸梅饮。
  许栀和顺手接过,却没有立刻喝,而是眼巴巴地瞅着小摊前冒着丝丝冷气的冰镇酸梅饮。
  陈允渡没有如她的愿,“现在八月中了,吃冷饮伤身。”
  许栀和只好断了心思,一面漫步走在大桥上,一面小口喝着手中的酸梅饮。
  路遇灯谜摊子,发现摊主正准备收摊回家,他今日运道不错,恰好遇到了一群书生学子,几人围在灯谜摊子边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将灯谜猜见了底,收了银钱后,他手中提着小小的一盏兔子花灯——这是他特意给家中七岁的小女儿留的。
  许栀和与摊主擦肩,有些可惜。
  “那明年不去朱雀门,”陈允渡道,“就在汴梁桥上猜灯谜?”
  许栀和似有些苦恼:“帝后一年只能瞧见两回,灯谜却不算少见,我一时间也做不出来决定,等到明年再看吧。”
  陈允渡便笑了笑:“好。”
  明年,后年,年年岁岁。
  潘楼街外依然喧嚣,没有宵禁的时候,古人的熬夜天赋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少,二楼琴音袅袅端的是一派风雅做派,一楼则更加大众一些,琵琶二胡声中,杂耍的匠人口喷火龙,威风凛凛。
  许栀和与陈允渡又在外面看了半日变戏法,隐约起了困意,她扯了扯陈允渡的衣袖,“咱们回去吧。”
  陈允渡“嗯”了一声,两人往家中折返。
  到了家门口的时候,门外悬挂的两盏灯笼还亮着,散发着盈盈的柔光。许栀和刚准备推门进去,却发现自己的手被陈允渡拉住。
  陈允渡从袖中摸出了一支在玲珑阁精挑细选的发簪,上面嵌了一小块碧玉,做成三叶青竹的模样,连带着簪身也形似竹节。
  他垂眸看着许栀和扑闪的眼睫,而后将发簪戴在了她的发间。
  许栀和有些紧张,又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镜子中的自己是什么模样。
  “什么时候买的?”许栀和伸手默了默小小的三叶青竹,“怎么一点风声都没透露?”
  陈允渡端详着许栀和,她的面容白皙,鲜妍俏丽,配上生机长青的竹叶,像是盛放在秋日的一簇花。
  “真好看。”
  许栀和:“……?”
  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
  许栀和嘴角不经意的勾了勾,忽然看见巷口阴影处出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
  是良吉。
  陈允渡也顺着许栀和的视线望去。
  良吉见两人同时朝自己看过来,有些心虚。他当真没想过窥伺主家和大娘子,只不过他也刚好这个点回来,正好撞见了。
  原来方梨和他说主家很会讨娘子欢心,他还不相信,平素所见,主家可不就是个只会读书的呆子?现在亲眼见了,才发现方梨所言,句句属实。
  大娘子的嘴角都没下去过。
  他敛了心中的小小揶揄,硬着头皮一一打招呼,“大娘子,主家。”
  许栀和轻咳一声,见他低垂着脑袋,也没主动问良吉刚刚有没有看见什么,只若无其事地问:“今天可还开心?”
  良吉顿了顿,慢吞吞地回:“开心。”
  只要能和她待在一起,就算外面的喜庆热闹和自己无关,他也是开心的。
  许栀和想起陈允渡和自己说的话,忽然有些沉默。
  梅馥宁的身体不好,不说中秋,即便是除夕上元,也不见得能出门一趟。
  三人回到家中,方梨和秋儿回来的早,看见三人一起回来,讶然了片刻,旋即则是有些责备地看着良吉。
  姑娘和姑爷上门,你个呆瓜凑什么热闹。
  许栀和看方梨瘪着嘴,主动道:“在家门口遇见的。”
  这还差不多。方梨立刻转闷为笑,忽然,晃眼的光线一闪而过,她刚抬头,就看见灯光下熠熠生辉的碧玉簪子。
  许栀和的发饰不多,这样好的碧玉簪在浓密的墨发中很显眼。
  她笑了笑,“姑娘和姑爷出门一趟辛苦,可要准备些夜宵?”
  许栀和:“中秋夜里,就不必忙了。今日不是买了糕点吗?大家一起分食了。”
  方梨应了一声,出去将月团、各色糕点带了回来。京城的糕点精致,价格也不菲,光是手中这一小碟,就需要五百文。
  不过模样精致,模具用的是蟾宫折桂,上面还印着小小的字:芳。
  御芳斋。
  御芳斋本来叫作留芳斋,后来先帝沈贵妃入了皇宫,还时常怀念留芳斋糕饼味道,便遣了大内内监出来采买。
  沈贵妃为大宋开国功臣沈伦的孙女,当时沈伦位列宰相,为国家殚精竭虑,其孙女沈贵妃在后宫从良家子层层晋封,深受真宗敬重,听闻贵妃爱尝此糕点,真宗特意赐名“御芳斋”。
  一碟糕点八个,每个人拿了一个后还剩三个,方梨捏着属于自己的一块糕点,小心翼翼地用牙尖咬了一口下来,混着桂花、甜酒的香气瞬间在舌尖迸发,甜而不腻,清而不熏,她眯了眯眼睛。
  真好吃,怪不得卖的这么贵都一堆人抢着要。
  许栀和比她淡定一些,吃完,将盘中剩下三个中的两个分给了秋儿与方梨。
  两人是女眷,且年岁不大,陈允渡和良吉都没什么别的反应。
  最后一个娘子自己留着,刚刚好。
  几乎所有人都默认为会这样分配的时候,许栀和忽然拿起糕点,放在了陈允渡的掌心。
  金黄色的糕点落在他瓷白色的掌心中,像是长空升起一抹暖阳。
  方梨呆了呆,“姑娘,你不喜欢吃吗?”
  她记得姑娘很喜欢甜而不腻的糕点啊!
  许栀和:“喜欢啊。”
  她喜欢和她想分给陈允渡,又并不矛盾。
  方梨僵硬了片刻,这还是自家姑娘吗?她迟钝又果决地将一整块糕点塞入口中,拉着秋儿赶紧走了。
  良吉落后一步,也忙不迭跑了出去。
  陈允渡的目光依旧流连在小小的一块糕点上,见许栀和望着几人的背影发笑,有些无奈地笑:“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许栀和也说不清自己刚刚怎么会突然幼稚地看着方梨,听到陈允渡的话,她笑着晃了晃自己的脑袋,轻声道:“你也可以是。”
  她的声音很轻,陈允渡没听清。
  “什么?”
  许栀和摇了摇头,“官人要是过意不去,不如金榜题名后,每日为我带糕点回来,我不爱吃太甜的,也不爱吃碎粉多的,最好甜而清润,口齿生香的那种。”
  陈允渡对糕点的研究不多,听到许栀和的话,他先默默记了下来,同时在心中补充了关于栀和喜恶的第三点。
  喜欢甜而不腻的糕点。
  许栀和说完,站起身,拿着一杯冷掉的茶水,走到架子边上。
  院子太小,没有足够的位置栽种一棵桂花,她退而求其次,买了一束桂花放在瓶中……卖花的花贩说,时常在花枝上洒点水,可以让花谢更慢一些。
  许栀和指尖沾了水,均匀地洒在花枝上。
  直到叶面上的水珠不堪其重,汇聚成一滴从叶尖上滴落,许栀和才罢了手,她将茶杯重新放在桌上,望着半陷在暖色烛火下的陈允渡,呼吸窒了窒。
  烛火在他背后温柔的倾落,镀上一层暖融融的光影。
  许栀和摁住自己快要即将破土而出的不舍,故作平静地坐在他的对面,“过完中秋,我明日便要陪秋儿去应天府了。她年纪小,一个人过去我不放心。”
  这件事不是许栀和第一次提及,陈允渡心中有数,他回望着许栀和,温声道:“带上良吉。”
  她不放心秋儿的安危,同理,他也会牵挂她。
  许栀和眉眼弯弯,没拒绝陈允渡的好意。
  陈允渡从小自律,不需要小厮在旁边亦步亦趋地伺候,后来和他一样准备考取功名的同窗都顺从了家中的意思,要专人帮自己洗漱洗衣,仿佛一双手除了拿书握笔再也做不得其他事,但陈允渡即便有了良吉可供差遣,却依旧习惯自己亲历亲为。
  从某种程度上,良吉更像是来帮许栀和打下手的。
  *
  翌日一早,卯时刚到,许栀和就睁开了双眼。
  从汴京到应天府坐马车即可出行,一趟要不了一日功夫,按理说,她不必急切地像等待官渡一样算着时间掐着点。
  她想要再睡一会儿,可是闭上眼,却已经没了困意,她躺了一会儿,从床上爬了出来,穿好衣服。
  许栀和出来的时候,正好与刚穿戴完毕的方梨和秋儿迎面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