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52节
她不问,许栀和正好免去解释的苦恼,于是转了话题,揭过了。
……
一路上,许栀和问了三个人,才寻到了城南的一处小院子。
小院相比于其他商铺,显得有些冷清,只坐着一个六十岁的老者,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自己的蒲扇。
他家做毛麻生意,羊毛卖,鸭毛、鹅毛、鸡毛也卖。
从畜牲身上拔下来的毛,处理得再干净,堆积得多了,也免不了一股味道。况且现在正是夏末秋初时节,本就不是生意好做的时候……最近的一单生意,还是一个看着清瘦俊朗的小书生,从这买了一斤羊毛回去,不知道做什么用。
一斤羊毛够干啥呢?连一件衣裳都填不满,啥也不是。
老者慢吞吞地想着,想着想着,又想到一斤也好啊,总不至于到现在无人登门。
他神思天外,只差与天宫玉帝老儿手谈一局,恍惚间忽然听到一道人声。
“劳驾,此处有羊毛卖吗?”
老者几乎以为是自己幻听,直到那道声音重复了一遍,他才陡然睁开双眼,意识到不是梦。
是真的有人关顾小铺了。
老者立刻从竹椅上跳了下来,“有有有,自然是有。不知道这位娘子需要多少?”
总不能还是一斤吧?老者端着笑脸,满怀希冀地看着她。
许栀和不答反问:“店中有多少?”
老者心头颤了颤,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要给铺子包圆了?
“差不多,三十斤。”老者比了个手势,咽了口口水,连带着说话都爽利了,“娘子如果要,一斤收娘子三十文。”
上次那个小书生过来,要了一斤。他打量着书生相貌……细皮嫩肉的,估摸着长这么大田都没下过……他张口报价五十文,被那书生含笑识破,他闹了个脸红,发觉人家算得上半个行家,最后以三十文成交的。
三十文也好,也还有的赚。
老者目露期待,“眼瞅着快中秋了,再过两月,京中就该下雪了,到那个时候,可就不止这个价了。”
许栀和没动,转头看向秋儿。
秋儿得了许栀和眼神,走到老者所指的羊毛堆低头细细察看。
又来了,又是这种奇怪的感觉。老者心绷成了一根弦,难不成自己又碰上了一个行家?不,不会的,眼前的小丫头看着还未及笄,哪就这么巧了?都让他给碰上了?
秋儿看完一圈,没有理会老者殷殷期盼的眼神,转头对许栀和道:“娘子,奴婢认为,这批羊毛不值三十文一斤。”
许栀和便笑了,刚想顺着问“此话怎讲”,就听到老者急切的声音,“这位姑娘,饭能乱吃,话可不能乱讲啊。你这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平白将这批毛贱价了!你今日若不说出个理由,便是闹到开封府,我也是不依的!”
这是料定了两个女眷真不敢把事情闹大。秋儿望着一眼泰然自如的许栀和,心中并无畏惧,指着地上堆放的羊毛道:“其一,劣毛之质,弹性弗足,易致形变;其二,劣毛之表,粗砺而不细,失之柔美;其三,以陈年之劣毛,混而充优,作欺遮罔……店家,还要我继续说吗?”
老者脸色白了白。
还真是个行家!
秋儿说完,走到许栀和的身后。
许栀和不着痕迹地在秋儿的脸颊上捏了一把,这些天秋儿养在身边,本瘦削的脸庞多了几两肉,捏上去手感轻柔。她捏完,旋即含笑看着面前的老者,“店家,我这婢女说的,对是不对?”
老者在心底叫苦,可人家说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真上了开封府,也只有自己挨板子的份。他都这把年纪了,哪还能禁得住这番折腾,于是点了点头,“对,对,那位姑娘说的对极了。”
许栀和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些,“既如此,店家觉得价钱多少合适?”
老者的脸颊肉抽了抽,半响,伸手缓缓比了个“二十八”。
许栀和没说话。
老者想了想,又改成了“二十五”,同时嘴上叫嚷着,“这位娘子,真不能再少了,羊毛都是从燕州府运来的,折去来回本钱,真没甚可赚了!”
他一边叫嚷着,一边偷偷打量着许栀和的神色,赚当然还能赚一点,但是再少就不美了。
许栀和看着老者骨碌碌直转悠的眼眸,见好就收,“那便依店家所言,二十五文一斤。”
老者这才真心实意露出一个笑,往许栀和身后瞅了瞅,“娘子,这么多毛,你和婢女两人,搬得走吗?”
他话音刚落,就看见除了刚刚“杀价”时候讲得头头是道,其他时候一言不发的小婢女忽然窜了出去,“姑娘,奴婢回去叫良吉过来。”
老者摸了摸鼻子,无话可说,从台下拿了算盘出来,这一次他没再弄虚作假,实打实地算出了银钱。
“七百五十文。”
许栀和应了一声,伸手在袖中翻摸,取出一枚小小的银锭。
老者的眼睛都快看花了。
寻常人家过来,大多买个几斤回去,左不过几十文钱的生意,自然也见不到这银锭子。
许栀和没急着给他,而是在手上把玩着。
好几次,银锭都被抛到半空,又重新坠落到许栀和的掌心。老者控制着自己莫去看,可在银子坠到地上的刹那,身体立刻做出了本能反应,捡起来捧在掌心擦了擦。
动作轻柔,仿佛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同时责怪地看着许栀和,似乎在嫌弃她不懂事。
这可是银子啊!能随便抛的东西吗?!
许栀和略啼笑皆非地看着他的动作,等他摸够了、和银子感情最深厚的时候,忽然伸出手。
掌心朝上,笑意浅浅。
“还给我。”
老者有些不舍地将银子放回了许栀和的手中,语气认真说:“娘子还是小心些为好。”
“店家,”许栀和放缓了自己的嗓音,似乎只是闲谈般随口问,“这批羊毛卖完了,何时补货?”
“那得先传信回去,不然这东西在家中堆积多了,易霉又易燃,是个隐患,”老者老神在在,“等这个月月底传信回去,差不多半月才会运一批新的回来。”
他说完,心底又有些懊恼自己的神志被银钱吸引了走了,“……娘子该不会是想在汴京城另开铺子吧?”
见老者神色警惕,似乎将自己当成了同行,许栀和有些哭笑不得。
“非也非也,”许栀和郑重了神色,“我有笔长期生意,想与店家做。”
老者在汴京浮沉多年,自然见过亲身行商的女子,因此对于许栀和的话语,并没有抱着轻视的态度。他微微沉吟,似乎在脑海中思索这笔生意划算不划算。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时节快到了,他实在没必要急于一时。他比不上家中先祖叔公能将生意做满全国,只能守成……虽然没法又所建树,且不至于埋没的家业。
老者沉默的时间很长。
许栀和见他不说话,猜到了老者拒绝了这门生意,也不意外,将一枚银锭重新递出去。
老者茫然地抬头望她。
许栀和神色坦然:“找我二百五十文。”
老者如梦初醒,颤抖着手将小小的银子放入木盒,然后取了两根细麻绳,数一百枚铜子串起,两串又五十文。
等钱数完,小跑着过来的良吉也到了门口,见到地上的羊毛,二话不说抗在了肩头。
“重吗?”许栀和问。
“不重。”良吉摇了摇头,三十斤羊毛只是看着多。
秋儿落后一步,见两人出来,连忙撑着伞走到许栀和的身边。
“咱们回去吗?”
许栀和掂量了一把袖中的银钱,摇了摇头,“良吉先回去,你陪我再去一个地方。”
秋儿点了点头,跟在许栀和身边。
许栀和走到了一间木坊门前停下,半响,抬步走进去。
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妇人上前招呼,“娘子要买什么?木柜还是桌案?”
许栀和的目光流连在桌案上,木坊的名气不比城东那几家大的木坊,东西简单朴实,没什么花纹缠绕,看着略平平无奇。
妇人见两人顶着日光过来,吩咐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去后院倒两杯水过来。
小姑娘听了母亲的话,停下了手上的动作,立刻跑去了后院,半响,端着两碗水慢慢地走过来。
许栀和接过水,又谢过好意。
她转身询问,“这桌案可刻纹吗?”
妇人脸红了一些,“木坊是奴家相公爷爷传下来的手艺,现在只公爹、相公与小叔刨木,家中没人会笔墨功夫。”
许栀和道:“那画好了,可以刻吗?”
妇人不敢自作主张,家里木工活都是公爹作主,“娘子稍后,容我去与公爹只会一声。”
半响,妇人和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走了出来,妇人主动道:“便是这位娘子问的。”
男人脚步还沾着木屑,显然刚刨完木头,他微微低头,算是给许栀和问好,然后解答了许栀和疑问,“能做。不过娘子画完之后,可不能说不要。”
许栀和明白这个道理,定制的东西嘛。
“好。”许栀和在已经做好的桌案上挑选,其实也没什么好挑选的,一共就三张,除了木头颜色不一样,其他基本没什么差别。
好就好在,这木料看着扎实,边角也磨得光滑。
许栀和在其中选了一张灰棕色的,男人没什么反应,平静道:“桌案一贯钱。刻画东西,收五十文钱。”
说完,又转身回了后院,继续刨木头。
妇人脸红红地看着许栀和,“娘子可还要吗?”
“要啊。”许栀和点了点头,“你家中可有木炭,借我一用。”
妇人应了一声,从后厨搬了一箩筐的碳过来。许栀和想说倒也不必这么许多,但是对上妇人的眼睛,便没说了。
她捡了一块大小合适的木炭,用着一边的尖角在桌案上勾勾画画。
秋儿站在许栀和的身后看着她手上的动作,姑娘的笔法很像工笔,一条条线组合勾连,却又不是工笔,没那么密集,反而大片留白。
许栀和画东西的时候很专注,秋儿和妇人不敢惊扰,七八岁的小女孩也好奇地凑上前,被妇人紧紧地抱住,不准她上前打扰。
渐渐地,周围的人越围越多,
先是妇人的相公出来,随后小叔出来,最后忙着去刨木头的公爹也凑过来看了几眼。
许栀和只想着这张桌案陈允渡要用上好几年,所以在边角勾勒的时候十分专注,等最后一叶青竹勾勒完毕,她一抬头,直接撞到了秋儿的额头。
秋儿被撞,也往后倒了倒,撞到了妇人的相公,相公又撞了小叔……
许栀和揉了揉脑袋,望着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揉着额头的几人,询问:“是谁刻东西?”
……
一路上,许栀和问了三个人,才寻到了城南的一处小院子。
小院相比于其他商铺,显得有些冷清,只坐着一个六十岁的老者,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自己的蒲扇。
他家做毛麻生意,羊毛卖,鸭毛、鹅毛、鸡毛也卖。
从畜牲身上拔下来的毛,处理得再干净,堆积得多了,也免不了一股味道。况且现在正是夏末秋初时节,本就不是生意好做的时候……最近的一单生意,还是一个看着清瘦俊朗的小书生,从这买了一斤羊毛回去,不知道做什么用。
一斤羊毛够干啥呢?连一件衣裳都填不满,啥也不是。
老者慢吞吞地想着,想着想着,又想到一斤也好啊,总不至于到现在无人登门。
他神思天外,只差与天宫玉帝老儿手谈一局,恍惚间忽然听到一道人声。
“劳驾,此处有羊毛卖吗?”
老者几乎以为是自己幻听,直到那道声音重复了一遍,他才陡然睁开双眼,意识到不是梦。
是真的有人关顾小铺了。
老者立刻从竹椅上跳了下来,“有有有,自然是有。不知道这位娘子需要多少?”
总不能还是一斤吧?老者端着笑脸,满怀希冀地看着她。
许栀和不答反问:“店中有多少?”
老者心头颤了颤,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要给铺子包圆了?
“差不多,三十斤。”老者比了个手势,咽了口口水,连带着说话都爽利了,“娘子如果要,一斤收娘子三十文。”
上次那个小书生过来,要了一斤。他打量着书生相貌……细皮嫩肉的,估摸着长这么大田都没下过……他张口报价五十文,被那书生含笑识破,他闹了个脸红,发觉人家算得上半个行家,最后以三十文成交的。
三十文也好,也还有的赚。
老者目露期待,“眼瞅着快中秋了,再过两月,京中就该下雪了,到那个时候,可就不止这个价了。”
许栀和没动,转头看向秋儿。
秋儿得了许栀和眼神,走到老者所指的羊毛堆低头细细察看。
又来了,又是这种奇怪的感觉。老者心绷成了一根弦,难不成自己又碰上了一个行家?不,不会的,眼前的小丫头看着还未及笄,哪就这么巧了?都让他给碰上了?
秋儿看完一圈,没有理会老者殷殷期盼的眼神,转头对许栀和道:“娘子,奴婢认为,这批羊毛不值三十文一斤。”
许栀和便笑了,刚想顺着问“此话怎讲”,就听到老者急切的声音,“这位姑娘,饭能乱吃,话可不能乱讲啊。你这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平白将这批毛贱价了!你今日若不说出个理由,便是闹到开封府,我也是不依的!”
这是料定了两个女眷真不敢把事情闹大。秋儿望着一眼泰然自如的许栀和,心中并无畏惧,指着地上堆放的羊毛道:“其一,劣毛之质,弹性弗足,易致形变;其二,劣毛之表,粗砺而不细,失之柔美;其三,以陈年之劣毛,混而充优,作欺遮罔……店家,还要我继续说吗?”
老者脸色白了白。
还真是个行家!
秋儿说完,走到许栀和的身后。
许栀和不着痕迹地在秋儿的脸颊上捏了一把,这些天秋儿养在身边,本瘦削的脸庞多了几两肉,捏上去手感轻柔。她捏完,旋即含笑看着面前的老者,“店家,我这婢女说的,对是不对?”
老者在心底叫苦,可人家说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真上了开封府,也只有自己挨板子的份。他都这把年纪了,哪还能禁得住这番折腾,于是点了点头,“对,对,那位姑娘说的对极了。”
许栀和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些,“既如此,店家觉得价钱多少合适?”
老者的脸颊肉抽了抽,半响,伸手缓缓比了个“二十八”。
许栀和没说话。
老者想了想,又改成了“二十五”,同时嘴上叫嚷着,“这位娘子,真不能再少了,羊毛都是从燕州府运来的,折去来回本钱,真没甚可赚了!”
他一边叫嚷着,一边偷偷打量着许栀和的神色,赚当然还能赚一点,但是再少就不美了。
许栀和看着老者骨碌碌直转悠的眼眸,见好就收,“那便依店家所言,二十五文一斤。”
老者这才真心实意露出一个笑,往许栀和身后瞅了瞅,“娘子,这么多毛,你和婢女两人,搬得走吗?”
他话音刚落,就看见除了刚刚“杀价”时候讲得头头是道,其他时候一言不发的小婢女忽然窜了出去,“姑娘,奴婢回去叫良吉过来。”
老者摸了摸鼻子,无话可说,从台下拿了算盘出来,这一次他没再弄虚作假,实打实地算出了银钱。
“七百五十文。”
许栀和应了一声,伸手在袖中翻摸,取出一枚小小的银锭。
老者的眼睛都快看花了。
寻常人家过来,大多买个几斤回去,左不过几十文钱的生意,自然也见不到这银锭子。
许栀和没急着给他,而是在手上把玩着。
好几次,银锭都被抛到半空,又重新坠落到许栀和的掌心。老者控制着自己莫去看,可在银子坠到地上的刹那,身体立刻做出了本能反应,捡起来捧在掌心擦了擦。
动作轻柔,仿佛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同时责怪地看着许栀和,似乎在嫌弃她不懂事。
这可是银子啊!能随便抛的东西吗?!
许栀和略啼笑皆非地看着他的动作,等他摸够了、和银子感情最深厚的时候,忽然伸出手。
掌心朝上,笑意浅浅。
“还给我。”
老者有些不舍地将银子放回了许栀和的手中,语气认真说:“娘子还是小心些为好。”
“店家,”许栀和放缓了自己的嗓音,似乎只是闲谈般随口问,“这批羊毛卖完了,何时补货?”
“那得先传信回去,不然这东西在家中堆积多了,易霉又易燃,是个隐患,”老者老神在在,“等这个月月底传信回去,差不多半月才会运一批新的回来。”
他说完,心底又有些懊恼自己的神志被银钱吸引了走了,“……娘子该不会是想在汴京城另开铺子吧?”
见老者神色警惕,似乎将自己当成了同行,许栀和有些哭笑不得。
“非也非也,”许栀和郑重了神色,“我有笔长期生意,想与店家做。”
老者在汴京浮沉多年,自然见过亲身行商的女子,因此对于许栀和的话语,并没有抱着轻视的态度。他微微沉吟,似乎在脑海中思索这笔生意划算不划算。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时节快到了,他实在没必要急于一时。他比不上家中先祖叔公能将生意做满全国,只能守成……虽然没法又所建树,且不至于埋没的家业。
老者沉默的时间很长。
许栀和见他不说话,猜到了老者拒绝了这门生意,也不意外,将一枚银锭重新递出去。
老者茫然地抬头望她。
许栀和神色坦然:“找我二百五十文。”
老者如梦初醒,颤抖着手将小小的银子放入木盒,然后取了两根细麻绳,数一百枚铜子串起,两串又五十文。
等钱数完,小跑着过来的良吉也到了门口,见到地上的羊毛,二话不说抗在了肩头。
“重吗?”许栀和问。
“不重。”良吉摇了摇头,三十斤羊毛只是看着多。
秋儿落后一步,见两人出来,连忙撑着伞走到许栀和的身边。
“咱们回去吗?”
许栀和掂量了一把袖中的银钱,摇了摇头,“良吉先回去,你陪我再去一个地方。”
秋儿点了点头,跟在许栀和身边。
许栀和走到了一间木坊门前停下,半响,抬步走进去。
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妇人上前招呼,“娘子要买什么?木柜还是桌案?”
许栀和的目光流连在桌案上,木坊的名气不比城东那几家大的木坊,东西简单朴实,没什么花纹缠绕,看着略平平无奇。
妇人见两人顶着日光过来,吩咐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去后院倒两杯水过来。
小姑娘听了母亲的话,停下了手上的动作,立刻跑去了后院,半响,端着两碗水慢慢地走过来。
许栀和接过水,又谢过好意。
她转身询问,“这桌案可刻纹吗?”
妇人脸红了一些,“木坊是奴家相公爷爷传下来的手艺,现在只公爹、相公与小叔刨木,家中没人会笔墨功夫。”
许栀和道:“那画好了,可以刻吗?”
妇人不敢自作主张,家里木工活都是公爹作主,“娘子稍后,容我去与公爹只会一声。”
半响,妇人和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走了出来,妇人主动道:“便是这位娘子问的。”
男人脚步还沾着木屑,显然刚刨完木头,他微微低头,算是给许栀和问好,然后解答了许栀和疑问,“能做。不过娘子画完之后,可不能说不要。”
许栀和明白这个道理,定制的东西嘛。
“好。”许栀和在已经做好的桌案上挑选,其实也没什么好挑选的,一共就三张,除了木头颜色不一样,其他基本没什么差别。
好就好在,这木料看着扎实,边角也磨得光滑。
许栀和在其中选了一张灰棕色的,男人没什么反应,平静道:“桌案一贯钱。刻画东西,收五十文钱。”
说完,又转身回了后院,继续刨木头。
妇人脸红红地看着许栀和,“娘子可还要吗?”
“要啊。”许栀和点了点头,“你家中可有木炭,借我一用。”
妇人应了一声,从后厨搬了一箩筐的碳过来。许栀和想说倒也不必这么许多,但是对上妇人的眼睛,便没说了。
她捡了一块大小合适的木炭,用着一边的尖角在桌案上勾勾画画。
秋儿站在许栀和的身后看着她手上的动作,姑娘的笔法很像工笔,一条条线组合勾连,却又不是工笔,没那么密集,反而大片留白。
许栀和画东西的时候很专注,秋儿和妇人不敢惊扰,七八岁的小女孩也好奇地凑上前,被妇人紧紧地抱住,不准她上前打扰。
渐渐地,周围的人越围越多,
先是妇人的相公出来,随后小叔出来,最后忙着去刨木头的公爹也凑过来看了几眼。
许栀和只想着这张桌案陈允渡要用上好几年,所以在边角勾勒的时候十分专注,等最后一叶青竹勾勒完毕,她一抬头,直接撞到了秋儿的额头。
秋儿被撞,也往后倒了倒,撞到了妇人的相公,相公又撞了小叔……
许栀和揉了揉脑袋,望着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揉着额头的几人,询问:“是谁刻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