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纪雨鼓励他:“说啊,再不讲,真要来不及的。”
  纪晴还疑惑:“什么事?”
  等纪霆来的时候,三人齐齐看向他。
  纪阳一咬牙一闭眼:“三哥哥!你去门北县,能不能带我一个。”
  估计说的声音太大,连纪伯章,卓外祖他们都看过来。
  说都说了,纪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反正我也考不上功名,还不如出去游历,说不定也能帮上忙。”
  此话说完,卓家两个表哥颇有些羡慕,他们两个也考不上秀才啊,能不能跟着一起出去。
  不过想到他们娘做的事,只好闭嘴了。
  纪霆那边倒是就觉得不错,就是不知道三叔他们的想法。
  纪伯章沉吟片刻:“去吧,回头我去写信。”
  说着,纪伯章还道:“你不是喜欢游记吗,正好前去边关附近,至少写二十篇游记回来。”
  ???
  大伯你!
  你在说什么!
  纪霆也笑,点头:“对啊,只喜欢看怎么行,你也写,我监督你写。”
  状元的监督,这算什么啊!
  但纪阳转念一想,能去就行。
  那边的气候环境跟白台州,跟京城大不相同,正好感受一下。
  等到八月十九,纪霆纪阳,王县令贺捕头等人清晨出发。
  纪霆的读书生涯,从此画上句号。
  是不是真正的天才,先历练一番吧!
  随着纪状元离开。
  今年的新科进士,陆陆续续离京。
  郑平去了赣州一带,蚊虫蛇蚁很多,虽有准备,但该吃的苦一点少不了。
  田俊等定完亲,便去宁成那边,气候很冷。
  再有李三枝等人,各有各的去处。
  总之仔细一看。
  这些天才们,各有各的苦头吃。
  甚至还有送去海岛的,说是那边反贼颇多。
  都说今年的进士质量极高。
  去的地方,也是最苦的。
  “那对他们来说,是幸,还是不幸?”
  南正国有史以来水平最高的进士,要去最艰难的地方。
  这甚至还是他们自己选的。
  这一下,再也没有酸儒子天天念叨纸上谈兵的故事。
  也没有再对他们的策论肆意嘲讽的了。
  毕竟,人家是真的去了。
  你去了吗?
  只这一股勇气,便胜过只有嘴上功夫的了。
  这些讨论,随着纪霆距离京城越来越远,已经听不到了。
  他们这一路往北,虽不是风餐露宿,却也没好到哪去。
  各地驿馆情况不同,好的端上来大鱼大肉,不好的只能啃杂粮饼子。
  “有的吃就行了。”贺捕头道:“前年我在一个地方,那里闹了旱灾,什么吃的都没有,饿的时候,差点能把人咬了。”
  王县丞跟刘主簿都经历过这种事。
  不过大家对此都不意外。
  就连纪阳都道:“我看游记的时候,旱灾水灾不说常态,也不算稀奇。”
  “只看当地有没有存粮了。”
  出来当差,他们心里都有准备。
  纪霆点头,看着大家都还适应,便继续出发。
  八月十九启程。
  九月十五终于赶到。
  这一路上,越往北走,天气越冷。
  明明只是九月份,大家已经穿上厚衣服。
  这边的天气,更需要大量囤粮。
  越往北走,米饭基本看不到了,多是杂面跟小米。
  幸而这里的小米味道极佳,大家都吃得习惯。
  纪霆他们先去了朔州拜见当地知州,绕了一圈后,来到门北县城门前。
  这里的县令早就得到消息,带着手底下的人前来迎接。
  换作其他接任的同僚,门北县县令定然没那么热切。
  但这来的,是纪霆纪状元啊。
  “状元的文章,我还拜读过,着实极佳,只是没想到。”
  没想到纪霆还真做啊。
  他写了什么策论,直接照着做!
  颇有些知行合一的意思。
  剩下的,就看他能不能把门北县打理好了。
  反正他是不行,他要赶紧跑了。
  门北县如今的县令心想,他是没这能力,就看状元行不行了。
  任谁都能看出他的调侃,跟手下也道:“科举跟治理政务为两码事,我当年也是进士,然后呢?”
  当官了才知道,学的都不考,考的都不用。
  所以,状元又怎么了。
  管不好当地的刁民,照样抓瞎!
  第85章 第85章能力
  纪霆到朔州门北县之后,稍微歇息两日,便带着王县丞等人交接。
  因为之前就了解过这里的情况,带的人跟本地书吏并不冲突,交接得也算顺利。
  等到十月份,雪花落下时,也到分别的时候。
  门北县前县令跟纪霆认识也有半个多月,最后苦口婆心道:“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歇着。”
  “多说多错,多做也多错。”
  “门北县这地方的百姓,难搞。”
  前县令觉得自己说得多了,摆摆手,让他自己去想。
  纪霆确实是个好孩子,可惜朝廷也太着急让他历练了。
  今年四十多的前县令,喊纪霆这个十八岁现县令一句孩子,好像也没错。
  送走之前的领导班子。
  纪霆他们这边的人,坐下来汇集收集到的信息。
  “之前的人都说,这里的百姓风气刚劲。”王县丞道。
  王县丞说得还是过于委婉了。
  就是不听令不听宣。
  衙门几乎形同虚设。
  纪霆道:“肯定有其原因,是战乱之后才这样的吗。”
  贺捕头道:“说是打仗之前,就有这种趋势,战乱之后更是如此。”
  纪霆认真看了这部分资料。
  门北县确实有意思。
  之前商贸往来频繁,人口七八十万时,就是因为本地官员管不住,故而来的人越来越多。
  尤其是外地来的商户,借着这里的风气,大肆捞钱。
  这跟本地百姓的简朴形成鲜明对比。
  本地人很烦外地做买卖的人,觉得他们太过贪利,不是什么好人。
  本地跟外地人倒是有一个共通点。
  就是都不听朝廷的。
  前者是为了多赚钱。
  后者是觉得官府无用。
  纪霆沉默。
  某种程度上,说得也没错?
  除了他们之外,门北县还有另一类人。
  就是雁门关将士的随军家属。
  他们生活门北县城北,除了必要的采买之外,基本在一个圈子里生活,更是封闭。
  而且门北县衙门也管不到他们。
  所以对衙门来讲,周围本地人不听官府的,客居这县城的商人钻空子,城北军属不服管。
  等到战乱开始,再到结束。
  这种情况更严重。
  不过做买卖的商人全都走了,本地人更是抱团,军属能走的都走了,只剩下家贫不能搬迁的。
  依旧没变的,就是本地人跟少量军属,更是视衙门为无物。
  每年的粮税也交得艰难,衙门差役若敢强硬,当地村子乡勇就会反抗。
  王县丞最后评价:“风气刚劲,人尚勇敢。”
  这话就不用翻译了,连纪阳都能听懂。
  风气一旦形成,确实不好更改。
  只是这种情况下,朝廷的统治会渐渐失效,从而形成政权割据。
  那雁门关失守只是个开始。
  等关外的人知道,门北县对中原王朝没有归属感的时候,直接占领也不是难事。
  对门北县百姓来讲,其实也是灾难。
  只看纪霆带着的青安青文就知道。
  他们两家也是这一带的百姓,战乱之后,两家情况极差。
  不过归根到底,还是这里官府太没用了,给不了当地百姓支持,
  才会有如今的情况。
  这点其实能看出来。
  纪霆刚来时,前任县令召集各地村长镇长,还有几个大点的商户前来拜见新县令,大家都拖拖拉拉,等到截止日期才来。
  纪霆甚至能看出来,他们见到自己的失望。
  估计觉得来了个毛头小子,又是不堪用的。
  找到原因之后,就要解决问题。
  “首先,要让当地百姓,对朝廷有信任。”
  如何才能信任?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极难。
  不管当地百姓,还是城北军属,都已经抱团取暖。
  已经不需要他们官府了。
  就算平时有个纷争,也有各家祠堂宗族做主。
  强行横插一脚,只会惹得他们更加抱团。
  这种情况,即便王县丞刘主簿他们都没见过。
  纪霆看着漫天大雪,开口道:“先熟悉自己手头的差事,把衙门内部整顿好再说吧。”
  都说攘外必先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