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那他过去,就是有
  使命的。
  单这个气势,就跟其他人不同。
  也不是说这事定然高枕无忧。
  至少开局是不错的。
  至于是顺利解决问题。
  还是风光大葬,灰溜溜回来。
  全凭他的本事。
  纪霆在纪伯章的目光下,点头道:“去看看,必然尽我所能。”
  就算不能解决,他也不怕丢人。
  再说,不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实在可惜。
  殿试的几番考验,让纪霆意识到文章跟实操之间,确实隔着山海。
  一想到自己可能会成为夸夸其谈,只会写文章的人。
  纪霆就绝对不大好。
  可他又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大学生实习,是真的掌管一地百姓的生活,更要谨慎对待。
  跟父亲深谈过后,纪霆便收集门北县的资料。
  他在翰林院,找那边的情况,还是比较容易的。
  而纪霆外放时间,便定在今年中秋之后,八月二十左右出发。
  作为今年的状元郎。
  连外放时间都是头一个。
  这件事从头到尾,程首辅都没有过问。
  作为吏部尚书的他,只是沉默地点点头,剩下的事让学生林大人去做。
  等林大人要退出去,程首辅忽然道:“皇上此举,过于冒险。”
  “纪霆,年纪太小了。”
  即使有读书的天分。
  治理的才能,却不好讲。
  谁料林大人却道:“老师,纪霆才十八。”
  师生两个沉默。
  一个说纪霆年纪太小。
  一个说才十八。
  意思却不尽相同。
  前者就觉得不靠谱。
  后者却讲,纪霆有试错的空间。
  如今的南正国,正需要这样的年轻人,改一改风气。
  不止纪霆,还有写了策论的进士们。
  他们都要陆陆续续外放,去南正国各地历练。
  直到选出最优秀的官员,来治理这个国家。
  程首辅并未说话。
  他尤为沉默地看了看学生。
  这样很好。
  可也不好。
  君心难测。
  谁知道以后会如何。
  朝局最讲一个稳字。
  而这朝局之上,皇上才是应该最稳的那个。
  或许,真的是他老了。
  程首辅叹口气,往翰林院湖边走去。
  还未走进,就听到一群年轻人的声音。
  程首辅记忆力极好,听出他们多是新科进士。
  有的过了馆选,在翰林院做庶吉士。
  有的在各部任职,都是些活力的年轻人。
  能把他们聚到一起的,少不了纪霆。
  纪霆道:“我找了门北县的资料,但再多资料,都不如让本地人说说情况。刘进士,听闻你家距离雁门关很近。”
  “是,距离纪状元你要去的门北县差不多五六十里。”
  那确实很近了。
  刘进士组织好语言,把他知道的情况说了一遍,又提出当地人想要什么。
  他还有点可惜:“但我也没去田地里看过,不知道情况。”
  “反正缺水是肯定的。”
  再有一些当地的气候等等。
  不光纪霆在问,其他进士也在跟身边人讲自己家乡情况。
  毫无例外,这些都是殿试上,真心想改革的进士。
  依照年纪看,最大也不过三十五。
  中间最年轻的,肯定为纪霆。
  程首辅看了半晌,并未打扰。
  接下来几个月里。
  纪霆不仅要消化门北县的情况。
  还要组织好自己的班底,一并带去那边。
  南正国的官员,基本有自己的班底。
  像纪霆去的上县,县令为从六品官职,下面的县丞主簿捕头,基本可以自己带。
  总之是几个重要位置,要换上自己人。
  做事更加方便。
  当地的老吏是不会动的,却也要再带几个书吏过去,方便探听情况。
  林林总总加起来。
  县丞等,书吏至少要带八人。
  总捕头一人,副捕头两人。
  再有随从若干。
  不是他们这些小县官要摆官架子。
  而是一个人去到陌生地方任职,容易独木难支啊。
  文职方面倒也好说,除了县丞主簿需要有经验的人之外。
  书吏只要选忠心可靠的,不拘秀才举人,都能带上。
  京城落榜书生不少,早就有人自荐了。
  但凡考上进士的同年,基本有这种自荐书吏送上门,纪霆这里更不用讲。
  捕头倒是不好寻。
  他们三人至少要有点工夫,还要听令于官员。
  之前也有带去的武职,反而欺压县令的事情。
  这里倒是要从武举里面选了。
  纪霆之前提议武举增加晋升制度,这点还是很博武举众人的感激,所以同样有自荐的好汉。
  平日就算了。
  到了这种时候,纪伯章都要感慨两句,他儿子人缘极好。
  他看得出来,那些人不光是为纪霆的好前途,同样是为他这个人。
  自己当年榜眼外放时,跟纪霆收到的自荐帖子数量,完全没法比。
  纪霆外祖卓侍郎推了个有经验的县丞过来。
  这人经验丰富,为人沉默,很适合做副手。
  纪伯章对纪霆道:“你外祖心中有愧,专门写信请这位县丞出来帮忙,你也去见见,看合不合适。”
  这说的愧疚,肯定是指卓舅妈说纪霆跟齐家小妹有婚约的事。
  就连纪霆考上状元,卓家也是极为低调。
  毕竟为了这事,不知毁了孩子多少好姻缘。
  纪霆倒是没怎么在意,这事是齐家小妹更受委屈。
  不过纪霆还是见了外祖推荐的人手,这人姓王,今年四十二,确实沉默寡言,惜字如金。
  倘若不认真看的话,很容易忽略他的存在。
  可王县丞又很会发现细节,着实是个可靠的副手。
  有他在,门北县很多事,纪霆接手会更快。
  两人交谈过后,双方都很满意。
  王县丞意外发现,纪霆这人名声张扬,真谈起事,反而说不出的稳重。
  大白话是,不是没脑子的人。
  而且听得进去劝。
  这般长官还能相处,那种一意孤行的,他绝对不去伺候。
  有了副手之后。
  剩下的更加顺畅。
  主簿为纪伯章身边的老人,今年四十九,什么账目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带上他绝对没错。
  余下书吏,除了县丞主簿常用的四个人之外,又请了四位落榜秀才,年纪都在三十五左右。
  他们已经不专注乡试,专心谋个职位,照顾家里。
  捕头同样有经验,贺捕头看着笑呵呵的,但他一身脂包肌,动作还很灵敏,便知他的身手。
  贺捕头今年整四十,之前做过副捕头,也代班过正的。
  现在算是升任。
  剩下两位副捕头原本做的是差役,现在也算升上来了。
  了解当地情况,组建自己的班子。
  时间很快来到八月十五。
  纪家卓家聚在一起过节,也是为纪霆这孩子践行。
  走之前,卓夫人还说了个好消息。
  那就是小七纪晴的婚事定下了。
  正是这几日殷勤上门的田俊。
  反正纪家三房非常满意,恨不得立刻定下。
  至于田俊家里条件不好,他们也不太在意,只说他们可以多出嫁妆。
  反正以后在京城住,多半不回田俊老家。
  没说出来的,纪霆跟田俊关系不错,想来不会是郑
  家唐家之流。
  霆哥儿做事虽然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品行端正。
  卓夫人说得自己都笑了。
  可她就爱听别人夸自己孩子。
  纪晴自己虽有些诧异,却也是愿意,说是两人还聊了会儿,双方都点头了。
  纪霆最近忙着外放的事,对这种事完全不知道。
  要不是今日中秋,估计要等他离开才知道?
  “田俊要等到年后才离京外放,想来就是要把亲事定下,等他外放三年回来,也就刚刚好。”纪霆道。
  “对啊,这事交给我即可,你五叔五婶,还有田家的,估计十月份来京城。”卓夫人笑,随后又叹口气,“可惜你那时候,已经到任了。”
  纪霆安慰一会儿,纪伯章继续安慰。
  可这一走三年,谁不想念呢。
  不过想来,母亲不必忧心,还有纪阳跟纪雨的婚事呢。
  听说也有眉头,等等看吧。
  这三人此刻想的不是自己婚事,只觉得要离开三哥哥了,越发难受。
  尤其是纪阳,他已经想了多日,还有些不好开口。
  眼看过了中秋之后,他三哥哥就要走了,不说好像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