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先熟悉衙门情况,总是好的。
等小会议结束,纪霆同青安青文道:“你们要不要先回家看看,趁着雪还没封路,也看看他们。”
青安青文立刻点头,随即又觉得自己答应得太快。
可他们自战乱之后就没见过家人,实在想念。
青安的母亲,两个叔叔,一个婶子,还有表妹都在。
青文则只剩一个弟弟。
都是至亲之人,他们自宝泽八年知道家人下落后,每年都会寄回去银钱。
可到底没见过本人,不知道他们过得如何。
他们带着物件走时,纪霆还道:“若是想接,也能把至亲接过来,我看着衙门后街房子不算不贵,可以安置他们。”
这说的肯定是青安的母亲,寡母一个人在家,日子肯定不好过。
青文的亲弟弟今年九岁,到了读书的年纪。
即使他们送钱回去,也有些寄人篱下之感。
霆少爷的话,解决两人心中难题,两人连连感谢。
看着纪状元的为人,贺捕头心里暗道一句好。
能这般对自己的长随,必然不是个坏人。
再听两人之前的事,难免为他们难过。
可这种事,在门北县并不算罕见。
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人太多了。
纪霆听着大家感慨,开口道:“那他们冬日怎么过?”
这,这不知道啊。
纪霆叹口气,让人看看慈幼堂的情况。
门北县慈幼堂本来属于官办机构,约等于现代的养老院跟孤儿院,也负责照顾有残疾的百姓。
但还是那个情况。
这慈幼院早就脱离衙门的管辖。
毕竟不给他们拨款,慈幼院的院长肯定不听令了。
所以新来的纪县令要来的时候,院长婆婆皱眉道:“正是忙的时候,就会添乱。”
“问问给多少银子,给得太少,就没空。”
传话的人,肯定不会讲这样直白。
可意思是这个意思。
纪霆干脆从自己私房钱里拿出五十两送过去,那边大开方便之门。
哎,只能说,不能把县令想得权力太大。
能不能行使权力,就在于能不能掌握人事跟财务。
门北县账上钱不多,每一笔都要精打细算。
人事方面,衙门里面还能指使得动,外面就不行了。
纪霆便叹气便带着人去慈幼院。
随行带的人不多,也就四五个。
即使这样,他们也有些无从下脚之感。
纪阳甚至还躲了躲,没躲开对方枕过来的脑袋。
门北县本地建筑很有特色,门头极高,周围的走廊都带顶。
故而慈幼院挨着墙边一圈,都有人或坐或躺。
底下铺的是枯草扎成的垫子,有些保暖的作用。
勉强再用枯草垫子挡风。
外面大雪纷飞,这些枯草组成的一排排小屋,确实有些作用。
不过生活质量就不要想了。
扛过冬天,不死就行。
也有人说,这样活着,不如去死,早死早托生。
纪霆听到书吏的小声嘀咕,立刻低声反驳:“不,好死不如赖活着。”
“活着才是第一要紧的事。”
大家嘴上说如此不如死了。
真到自己身上,只会拼命求生,这才是真正的求生欲。
当着努力求生的人面说这种话,有些何不食肉糜了。
院长过来的时候,见他们都站着不动,倒是有些冷笑,开口道:“不是要来看吗,来吧。”
院长婆婆今年五十多岁,是个十分干练的妇人,走进去就知道,不算特别大的慈幼院里人满为患。
即便如此,也没有太过脏乱。
孩子们分批安置,能动的妇人们照顾孩子跟老人。
总之很有条理。
走了一圈之后,纪霆道:“有些缺炭火。”
纪霆记得,当地产煤,应该不难买才是。
说到这,院长没好气道:“那也不会卖给我们。”
煤炭都是官营机构,直属朝廷管辖。
就算发生动乱,他们煤矿也易守难攻,跟地方上的事关系不大。
如果慈幼院依旧跟官府关系亲密,矿场那边漏一点就够用了。
关键不就是关系不好吗。
纪霆只当没听到对方的语气,开口道:“一会我写张条子,你们先去预支三千斤炭火,等到明年衙门开支了,再把钱给他们补上。”
赊账啊。
纪阳想说,人家会给批吗。
但三哥哥做得太理所应当,好像事情能办?
纪霆当场写了条子,让慈幼院去办,还有随行书吏对此也做个记录。
院长一时有些傻眼。
这就成了?
不对,新县令不计较她的脾气,也不计较方才的态度?
换了之前那个县令,肯定扭头就走吧。
纪霆不多解释,只道:“衙门的税收不多,今年只能暂时这样做了。”
“等开春之后,若有修补的地方,提前告知。”
“今年劳役定在四五月份,民力有限,看看能不能给这里分些人力。”
朝廷征税,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税收,粮食,布匹,这是最基本的,也可以看作银钱。
但南正国还没有形成用银子交税的习惯,多还是交实物的。
第二个,便是民力,也就是劳役。
劳役们供朝廷免费驱使,好点的官员会让他们修当地的水利,清淤挖渠,铺桥修路,修慈幼院这种福利设施。
刻薄的官员,多是修官署,院子,又或者驱使百姓,给大户修房屋来赚银钱。
纪霆肯定是前者,而且民力有限,不能随意压榨。
必然要小心分配,修水渠的人多了,修路的人就少了,所以称之分些人力。
提醒慈幼院的院长,就是让她做个准备,同样告诉她会留些份额。
当然了,也要慈幼院提交的需求合理,衙门这边才会派人过去。
等送新县令他们离开时,院长婆婆已经换了表情,看起来慈眉善目的,还让纪霆他们注意安全:“雪大路滑,要慢慢走的。”
走远之后,纪阳才道:“这变脸速度,也太快了吧。”
“对了三哥哥,你怎么不生气啊,她最开始那态度很不好。”
“无所谓生不生气,我过来是做事的,并不是享受别人笑脸的。”纪
霆直接道,“如果用情绪做事,那很多事必然不成。”
而且人家又不是真的坏人。
在没有官府帮助下,就把慈幼院收拾得那样利落,其实是官府欠了院长的。
这种情况,再去计较有没有笑脸,也太好笑了。
衙门里的王县丞知道这件事后,笑道:“县令大人好手段。”
怎么就好手段了?
纪阳还是没明白。
而且那矿场,会卖面子,赊几千斤炭火吗?
“肯定会。”贺捕头直接道。
也不看看,写条子的人是谁。
纪县令刚来的时候,见过这些矿场的管事,他们对纪状元的态度只有巴结。
不看僧面看佛面。
纪霆的面子,还是很有用的。
再说几千斤炭火而已。
对矿场来说,不过抬抬手的事。
用官府的东西,结交纪状元,太划算了。
王县丞严肃的脸上多了一丝高兴。
初见纪状元的时候,就知道他聪明,没想到出去办事也这样利落。
接下来几天里,纪霆基本没怎么出衙门,只是翻看之前的卷宗。
很容易发现,衙门政务每年都在减少。
以前百姓之间有纠纷,还会主动来衙门,现在基本是宗族内部解决。
颇有些私刑大于律法的意思。
而本地的问题也很明显。
缺水,土地贫瘠。
好处是有煤矿,本地人极为勤俭。
而且最北边的一块地,竟然可以放牧。
纪霆这边按兵不动,慈幼堂倒是先来了消息。
衙门说年后四五月份有劳役可用,所以等年后再把情况报上来即可。
没想到院长提前送了情况过来。
说是有几个地方年久失修,一直在凑合,需要修缮。
把什么方位,什么问题都写清楚了,纪霆派人去核查,也确实无误。
这种清晰明了的项目肯定要批。
慈幼堂里住着的孤儿,多是因战乱流离失所的。
老人也都是家人不在的,残疾的不用讲。
所以这几年的人满为患。
每日需要的口粮都不少银钱,全靠院长一个人问县里大户要接济,自然修补不了房子。
院长还有些忐忑,她本就是急性子,在狭小的屋内坐立难安。
这屋里还有七八个小孩,全都病恹恹的,低声安慰道:“婆婆,您休息一会儿吧,太累了。”
等小会议结束,纪霆同青安青文道:“你们要不要先回家看看,趁着雪还没封路,也看看他们。”
青安青文立刻点头,随即又觉得自己答应得太快。
可他们自战乱之后就没见过家人,实在想念。
青安的母亲,两个叔叔,一个婶子,还有表妹都在。
青文则只剩一个弟弟。
都是至亲之人,他们自宝泽八年知道家人下落后,每年都会寄回去银钱。
可到底没见过本人,不知道他们过得如何。
他们带着物件走时,纪霆还道:“若是想接,也能把至亲接过来,我看着衙门后街房子不算不贵,可以安置他们。”
这说的肯定是青安的母亲,寡母一个人在家,日子肯定不好过。
青文的亲弟弟今年九岁,到了读书的年纪。
即使他们送钱回去,也有些寄人篱下之感。
霆少爷的话,解决两人心中难题,两人连连感谢。
看着纪状元的为人,贺捕头心里暗道一句好。
能这般对自己的长随,必然不是个坏人。
再听两人之前的事,难免为他们难过。
可这种事,在门北县并不算罕见。
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人太多了。
纪霆听着大家感慨,开口道:“那他们冬日怎么过?”
这,这不知道啊。
纪霆叹口气,让人看看慈幼堂的情况。
门北县慈幼堂本来属于官办机构,约等于现代的养老院跟孤儿院,也负责照顾有残疾的百姓。
但还是那个情况。
这慈幼院早就脱离衙门的管辖。
毕竟不给他们拨款,慈幼院的院长肯定不听令了。
所以新来的纪县令要来的时候,院长婆婆皱眉道:“正是忙的时候,就会添乱。”
“问问给多少银子,给得太少,就没空。”
传话的人,肯定不会讲这样直白。
可意思是这个意思。
纪霆干脆从自己私房钱里拿出五十两送过去,那边大开方便之门。
哎,只能说,不能把县令想得权力太大。
能不能行使权力,就在于能不能掌握人事跟财务。
门北县账上钱不多,每一笔都要精打细算。
人事方面,衙门里面还能指使得动,外面就不行了。
纪霆便叹气便带着人去慈幼院。
随行带的人不多,也就四五个。
即使这样,他们也有些无从下脚之感。
纪阳甚至还躲了躲,没躲开对方枕过来的脑袋。
门北县本地建筑很有特色,门头极高,周围的走廊都带顶。
故而慈幼院挨着墙边一圈,都有人或坐或躺。
底下铺的是枯草扎成的垫子,有些保暖的作用。
勉强再用枯草垫子挡风。
外面大雪纷飞,这些枯草组成的一排排小屋,确实有些作用。
不过生活质量就不要想了。
扛过冬天,不死就行。
也有人说,这样活着,不如去死,早死早托生。
纪霆听到书吏的小声嘀咕,立刻低声反驳:“不,好死不如赖活着。”
“活着才是第一要紧的事。”
大家嘴上说如此不如死了。
真到自己身上,只会拼命求生,这才是真正的求生欲。
当着努力求生的人面说这种话,有些何不食肉糜了。
院长过来的时候,见他们都站着不动,倒是有些冷笑,开口道:“不是要来看吗,来吧。”
院长婆婆今年五十多岁,是个十分干练的妇人,走进去就知道,不算特别大的慈幼院里人满为患。
即便如此,也没有太过脏乱。
孩子们分批安置,能动的妇人们照顾孩子跟老人。
总之很有条理。
走了一圈之后,纪霆道:“有些缺炭火。”
纪霆记得,当地产煤,应该不难买才是。
说到这,院长没好气道:“那也不会卖给我们。”
煤炭都是官营机构,直属朝廷管辖。
就算发生动乱,他们煤矿也易守难攻,跟地方上的事关系不大。
如果慈幼院依旧跟官府关系亲密,矿场那边漏一点就够用了。
关键不就是关系不好吗。
纪霆只当没听到对方的语气,开口道:“一会我写张条子,你们先去预支三千斤炭火,等到明年衙门开支了,再把钱给他们补上。”
赊账啊。
纪阳想说,人家会给批吗。
但三哥哥做得太理所应当,好像事情能办?
纪霆当场写了条子,让慈幼院去办,还有随行书吏对此也做个记录。
院长一时有些傻眼。
这就成了?
不对,新县令不计较她的脾气,也不计较方才的态度?
换了之前那个县令,肯定扭头就走吧。
纪霆不多解释,只道:“衙门的税收不多,今年只能暂时这样做了。”
“等开春之后,若有修补的地方,提前告知。”
“今年劳役定在四五月份,民力有限,看看能不能给这里分些人力。”
朝廷征税,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税收,粮食,布匹,这是最基本的,也可以看作银钱。
但南正国还没有形成用银子交税的习惯,多还是交实物的。
第二个,便是民力,也就是劳役。
劳役们供朝廷免费驱使,好点的官员会让他们修当地的水利,清淤挖渠,铺桥修路,修慈幼院这种福利设施。
刻薄的官员,多是修官署,院子,又或者驱使百姓,给大户修房屋来赚银钱。
纪霆肯定是前者,而且民力有限,不能随意压榨。
必然要小心分配,修水渠的人多了,修路的人就少了,所以称之分些人力。
提醒慈幼院的院长,就是让她做个准备,同样告诉她会留些份额。
当然了,也要慈幼院提交的需求合理,衙门这边才会派人过去。
等送新县令他们离开时,院长婆婆已经换了表情,看起来慈眉善目的,还让纪霆他们注意安全:“雪大路滑,要慢慢走的。”
走远之后,纪阳才道:“这变脸速度,也太快了吧。”
“对了三哥哥,你怎么不生气啊,她最开始那态度很不好。”
“无所谓生不生气,我过来是做事的,并不是享受别人笑脸的。”纪
霆直接道,“如果用情绪做事,那很多事必然不成。”
而且人家又不是真的坏人。
在没有官府帮助下,就把慈幼院收拾得那样利落,其实是官府欠了院长的。
这种情况,再去计较有没有笑脸,也太好笑了。
衙门里的王县丞知道这件事后,笑道:“县令大人好手段。”
怎么就好手段了?
纪阳还是没明白。
而且那矿场,会卖面子,赊几千斤炭火吗?
“肯定会。”贺捕头直接道。
也不看看,写条子的人是谁。
纪县令刚来的时候,见过这些矿场的管事,他们对纪状元的态度只有巴结。
不看僧面看佛面。
纪霆的面子,还是很有用的。
再说几千斤炭火而已。
对矿场来说,不过抬抬手的事。
用官府的东西,结交纪状元,太划算了。
王县丞严肃的脸上多了一丝高兴。
初见纪状元的时候,就知道他聪明,没想到出去办事也这样利落。
接下来几天里,纪霆基本没怎么出衙门,只是翻看之前的卷宗。
很容易发现,衙门政务每年都在减少。
以前百姓之间有纠纷,还会主动来衙门,现在基本是宗族内部解决。
颇有些私刑大于律法的意思。
而本地的问题也很明显。
缺水,土地贫瘠。
好处是有煤矿,本地人极为勤俭。
而且最北边的一块地,竟然可以放牧。
纪霆这边按兵不动,慈幼堂倒是先来了消息。
衙门说年后四五月份有劳役可用,所以等年后再把情况报上来即可。
没想到院长提前送了情况过来。
说是有几个地方年久失修,一直在凑合,需要修缮。
把什么方位,什么问题都写清楚了,纪霆派人去核查,也确实无误。
这种清晰明了的项目肯定要批。
慈幼堂里住着的孤儿,多是因战乱流离失所的。
老人也都是家人不在的,残疾的不用讲。
所以这几年的人满为患。
每日需要的口粮都不少银钱,全靠院长一个人问县里大户要接济,自然修补不了房子。
院长还有些忐忑,她本就是急性子,在狭小的屋内坐立难安。
这屋里还有七八个小孩,全都病恹恹的,低声安慰道:“婆婆,您休息一会儿吧,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