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重复出题,为何啊?
  如今的读书是多,但也不至于警惕到这种程度吧?
  除非说皇上另有深意。
  再看程首辅跟皇上的表情,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纪伯章倒是看看他们,似乎想到什么事情。
  纪伯章的敏感度自不用说,朝中不少人渐渐意识到问题,逐渐沉默下来,看向考场上的进士,不知道在想写什么。
  但场上最焦急的,肯定还是这些进士们。
  到底为什么啊!
  为什么同样的时务策要考两遍?!
  是他们之前答的不对吗。
  那怎么答,才能让皇上跟大人们高兴?
  想到这,大家偷偷看向纪霆。
  虽然都是偷偷看的,可大家一起的话,那就太明显了。
  这就好比一场考试,已经有了标准答案的考试,现在再考一遍。
  请问你会怎么办?
  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再写一遍。
  还是靠近标准答案,抄一抄呢。
  虽然不是全文抄,很多新科进士虽然看了纪霆文章很多遍,却不是不可能照抄的。
  可是一样的考题,都能换一种出法。
  那同一种意思,也有不同的写法。
  大白话就是。
  直接照抄纪霆文章?
  不可能。
  但他们可以抄中心思想,然后写一篇差不多的。
  鉴于大家都会这么做,他们就要写出些新奇的东西。
  纪霆说,开展多个科目,让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有书读,有上升通道的。
  那他们可以再激进点。
  让秀才举人们去更多地方建设,不能自持读书人身份云云。
  可以说,他们把纪霆更深层次的意思看出来,也写出来了。
  甚至有个人直接暴言。
  让这些书生去教育发展不好的地方做官,那不就好了。
  当地能得到发展,这些读书人也有官做。
  说实话,能写到这种程度。
  甚至跟一甲第十郑平有关。
  他都直接隐晦批评朝廷了,都能得一甲。
  他们再激进点怎么了。
  纪霆察觉到大家的目光,更知道大家想做什么。
  可这样下去,肯定有问题啊。
  纪霆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但绝对知道事情不对劲。
  这题目出的甚至有些诡异。
  难道,还跟政局有关?
  可代王之流,不是已经安分了吗。
  他们主动让自家子弟认真科举,就是主动融入,以及听皇上意思的表现。
  虽然看着有些别扭,可真正的动作,却骗不了人。
  到底是为什么。
  他们这些学生的时务策,为什么会拿来再考一次。
  纪霆思考时,已经开始动笔了。
  他的敏锐超过寻常人,这次文章倒没有写的太出格。
  笔锋一转,换了个思路。
  所谓的时务策,他只讲了老调重弹的计策,只从周礼之间寻找答案。
  然后说明,人才过多,正是国家繁荣,皇上英明,官吏齐心协力的成果。
  其实不用为这种事担忧,一切顺其自然即可,此为顺应天命,颇有些中庸道理。
  文章本身,自然写的花团锦簇,也很有教育意义。
  可并未往深了写。
  不过写了这样的文章,他就没打算再拿第一了。
  毕竟其他同年铆足劲写,肯定会写
  出更不同的建议。
  其实很多建议并非大家想不到,只是没机会写出来罢了。
  皇上给了这个机会,有些人自然想把握住。
  但这,真的是机会吗?
  纪霆心里直接打了许多问号。
  再想到他爹说被罢官就被罢官。
  那齐大人同样说外放就外放。
  至今为止,他还不知道他爹被罢官的真实原因。
  这殿试的第一课,学的竟然朝廷的水有多深。
  纪霆把文章顺利写完,等着收卷。
  只一道策论,皇上给了一个时辰时间,足足够了的。
  当然,这期间皇上并不会一直都在,只是等收卷之后,他跟重臣们再回来。
  不过收卷的时候,很多进士还意犹未尽,总觉得自己没写够。
  纪霆扶额,正好跟田俊,李三枝,还有郑平互相对视。
  袁秉亮跟万岑明显也有思考。
  再看其他人,稍微年长些,甚至因举人身份,在家乡做过书吏,甚至做过小官的,都察觉出问题。
  只有些年纪尚小,涉世不深的,觉得是个提建议的好机会。
  甚至还有人在整齐队伍的时候,偷偷问纪霆:“纪会元,你写了什么策,让我们都听听吧。”
  纪霆摇头。
  他并未写什么。
  而且他也不指望做状元。
  不是自己才华能力不够。
  是如今的情况不对劲,不能走错一步。
  纪霆面色如常,甚至带了丝微笑,不过跟他爹对视一眼,明显看出他爹眼神中的担忧。
  这就是父子都在朝中为官的好处吗。
  他外祖跟舅舅面色也不大好,都看向他。
  方才还好好的。
  突然就又有了变化。
  纪霆只当做不知,再次带着众人行礼,然后等待大殿上阅卷。
  之前不管小考大考,阅卷都是私底下进行的。
  这种当场阅卷,甚至分为三六九等的阅卷,实在让人揪心。
  尤其是一甲前十的文章,全都交到皇上手上,名次基本就是他跟首辅,以及翰林大学士等人排名。
  再往下也差不多。
  反正给他们阅卷的官员,是很多进士头一次接触这么大的官。
  别看他们贵为进士,但在这大殿之中,依然渺小。
  阅卷的时间并无时间限制,只看皇上等人的心情。
  大臣跟皇上的动作,被远远的进士们偷偷瞄着。
  只见三甲进士里有五六篇文章被递到二甲那里,看样子排名有所变化。
  二甲学生里,也有递上到皇上手边的。
  当然,殿试的一甲只有三人,二甲有三十人。
  其他都是三甲。
  总体来讲,多数人的名次都要往后走。
  看着皇上手边的文章,一篇篇往下传递,不少人的心也一点点凉下来。
  往下递的不仅是文章,也是他们的排名。
  斟酌再三,那案上只会有三个人的策论。
  这就是一甲前三。
  多数人的命运都在下面放着。
  不少人看向纪霆,眼里带着说不出的羡慕。
  他肯定是不用担心的,他的文章,大概就在上面吧。
  可有眼尖的发现:“皇上手边,有四篇文章。”
  四篇?
  怎么会是四个。
  过来传旨的太监,打断他们的想法。
  “宣,进士纪霆,郑平,田俊,阚文彦觐见!”
  他们四个?
  难道说,案上的,竟是他们的文章?
  李三枝死死盯着他们四个,并非嫉妒羡慕。
  而是看出什么。
  这四个人太有代表性了。
  纪霆以及他的家族,都是崛起的新贵,三代都以读书起家。
  郑平,原本大族之后,被族人侵吞家产。
  田俊,完全的农家子弟,他爹娘都在地里刨食,真正属于祖坟冒青烟。
  阚文彦不用说,南正国老牌贵族,他亲姑姑可是太后。
  按道理说,他跟皇上是一辈,胆大点甚至能喊句表哥。
  他们四个人的文章,又有什么不同?
  李三枝猜不出来。
  朝中大臣们却是都看过了。
  阚文彦的文章明显参考了标准答案。
  也就是纪霆会试时的文章风格。
  不过他提的意见,自然是偏向贵族,有种让读书人做书吏,贵族人家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等等。
  这个意思,便是代王荣王他们的意思。
  可以听皇上的话,但皇上也需要利益交换,大家共赢才是真的。
  田俊跟郑平的文章风格一致。
  他们都在认认真真的分析利弊,甚至指出纪霆策论的缺失。
  并非指责,而是把那篇策论更加完善。
  但其中也有分歧,田俊风格明显更偏果断,他就是看不惯贵族,看不惯有些高高在上。
  郑平则更低调,可动作却比田俊要狠辣,提倡从严治理官员,这样就能腾出位置。
  好在这两人最后还往回圆了圆。
  讲这只是策论,以及说了些好话。
  历经这么多考试,也是种种磨炼了。
  官员们都能看出他们两人的潜力。
  :=
  甚至不止是他们,今年的二甲,甚至三甲学生里,都有不错的苗子。
  说是人才济济也不为过。
  可纪霆的文章出乎他们意料。
  说平平无奇又不大对。
  因为文章对仗工整,引经据典,不管放在什么时候,都是能当范文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