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自家儿子无用,嬴政把希望寄托在了蒙毅身上。
  蒙毅也不负嬴政期望,“君上身体意向康健,且昨天才找的夏无且医师,公子就放心吧。
  只是臣觉得不妥的是,原本计划了去学宫寻太孙的,临时改变计划是不是不好?”
  蒙毅说完之后还顺便给不长眼的郡丞使了眼色。
  奈何不知为什么,往常聪明机警的郡丞今天像是完全听不懂人话,看不懂人脸色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公子高摆摆手,完全不在意,“郡守多虑了,父亲要去学宫的计划也是你刚刚提出来的,也是临时起意,现在就算不去了也不是打乱计划。”
  “可是我等还未安排好代替的行程。”
  蒙毅故作为难。
  好在“猪队友”陈方不忍自己顶头上司为难,“郡守不必忧心,下臣这里倒是有个好建议。”
  陈方这话说的是非常谦虚低调的,但是脸上抑制不住的兴奋破坏了这份谦虚的美感,全是“你们快来问我啊”的跃跃欲试。
  蒙毅不想接话茬,嬴政直接无视,倒是公子高非常配合。
  只因为刚才陈方是唯一一个助攻了公子高的人,所以公子高已经决定了,只要陈方的建议不是特别离谱,他都愿意给个面子。
  “郡丞说来听听是什么建议,若是合理有趣,君上肯定是愿意去的。”
  “洛阳城内有一家戏院仿着公子您之前的曲子排了个新戏,据说很有意思,这段时间天天座无虚席。
  若是君上赏脸,臣立马派人将他们请到府上为君上表演一段。
  看戏消闲不失为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啊。”
  公子高听到这里不但有戏院,居然还自己排了新戏,非常感兴趣,直接问道“新戏?讲的是什么?”
  “讲六国贵族往事的。”
  这话一出,不只是嬴政,就连公子高都皱起了眉头,收敛了笑容,“六国往事?”
  陈方只一眼哪里会不知道这是他们误会了。
  毕竟现在“六国”这个话题在大秦还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于是立马解释,“当时六国贵族大部分都迁居来了洛阳,这些人平时无事可干,浑浑噩噩的也不是个事儿,放任不管很容易出问题。
  所以郡守和我也想了很多办法。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其中一部分沉迷戏剧的人找到了新方向——生出了编写一段戏曲追忆往昔岁月的心思。
  我推荐的就是其中翘楚。”
  “追忆往昔?”这可不是什么好想法啊。
  嬴政无意识的摩挲着自己腰间的玉佩,这是他生气的一个小动作。
  “君上放心,这些人排的戏我们都按照要求审查过好几次了,绝对不会出现不利于大秦的言论。”
  陈方说的恭敬且绝对,倒是蒙毅面露不解,“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我怎么不知道?”
  按说现在在嬴政面前,蒙毅不该说这样的话,他们之间的事情有什么纰漏都该是他们关起门来自己说。
  只是这个问题太敏感了,大秦虽然没有文字狱,但蒙毅也害怕这悬崖走路容易翻车,到时候他糊里糊涂被牵连可就不是他愿意的。
  更何况今天的郡丞奇奇怪怪的,总感觉在酝酿什么大事情,所以事已至此,蒙毅也顾不得了。
  陈方也是好耐心,“也是最近才有的,郡守那时忙着迎接君上,许是忘了。”
  “真的?”蒙毅不信。
  嬴政听到这里,原本无感也升起了一丝兴趣,“这倒是很够意思,寡人必要看看了。
  不过不用请过来了,直接带我们过去吧,免得影响百姓的娱乐。”
  一般来说,嬴政对这种类似话本子改编的戏剧非常无感,总觉得咿咿呀呀的吵得他头疼。
  但是架不住今天他旁边有个精于此道且非常热爱的公子高撺掇。
  嬴政都发话了,一行人更不敢拒绝,于是没多久,嬴政等人就坐在戏院之中的最佳观众席位上了——一个视野非常好的包厢。
  这时候的嬴政身边除了公子高、蒙毅和陈方之外,还有几个学宫的弟子随侍左右,虽然插不上话,但是这些随侍也是必要的,充当陪聊解闷的。
  因为看的入迷,时间仿佛过得很快。
  这部剧剧情果然如陈方所言讲的是六国贵族之间的家族琐事,兴衰变迁史。
  不涉及任何政治敏感的东西和对大秦统治不利的内容。
  第一场结束,除了贵族吃喝玩乐和曾经家族的辉煌外,也没别的重要内容。
  虽然陈方看得出来嬴政和公子高对此很满意,但还是非常谨慎的问了一句,“君上认为这戏如何?”
  “可以看出来写这戏的人经历过当时的贵族生活,有些寡人都觉得熟悉,真实不失乐趣。”
  所以嬴政给了不错的评价,“难得能将这些日常琐事演绎的很有趣味而不显无聊,很不错。”
  公子高冷不丁问了一句,“父亲,曾经的六国真的如此富裕奢华吗?”
  “有过之而无不及。”
  嬴政还记得当时自己父亲秦庄襄王继位时,赵国为了搅动大秦的王位继承,将自己送还回秦,在那之前赵王在赵王宫内接见过自己。
  那是他第一次见到赵国的王宫,奢靡程度在小小的他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更不用说赵王那些公子公主的生活了。
  嬴政难得升起了诉说的欲望,将当时在赵王宫中的所见所闻说了除了,然后就得到了一大片的倒吸一口凉气。
  嬴政觉得好笑,“其他人也就罢了,高不该如此的。”
  按道理,公子高也是秦国的公子,不应该这样没见过世面,但公子高心里吐槽道,您从小到大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年长的公子可不是娇惯着长大的啊。
  嬴政看着戏台上戏子的演绎,思绪忍不住回到曾经,那时候赵王在王位之上,他只是一个孩子。
  多年之后,赵王成了过去,而曾经那个小小的幼童成为了一统天下的皇帝。
  世事无常啊。
  嬴政心情不错,也就不太拘束着其他人,“其他人就没有什么感悟了吗?”
  有了嬴政这句话,其他人尤其是学子纷纷畅所欲言了起来。
  “这戏粗看是讲琐事,但仔细品来才发现琐事中蕴含着大道理。”
  “戏散神不散,戏乱意不乱。”
  ……
  总之一句话,夸就对了。
  公子高说不出什么非常有大道理的话,他是非常直白的表示,这部戏他想买了回咸阳甚至在全大秦上演,“好故事就是值得如此。”
  讨论的激烈是大家热情的体现,是对这部戏曲的反馈,更多的也是为了在嬴政面前有所表现。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为了夸赞争论的面红耳赤的,嬴政身边就有一个随侍的学子一直保持着风度,没有参与其中。
  但是没有参与其中并不表示他不认可这部戏,甚至相反,在他表面淡然之下,是更为激动的心。
  嬴政起初是想听听不同意见的,但是听来听去都是夸奖的话,而且还是翻来覆去的一些车轱辘话,换汤不换药的,所以后面就觉得吵闹了。
  所以嬴政制止了他们的攀比,重新寻了话题,“郡丞可知这戏是何人所写。”
  这也是公子高和其他学子想知道的。
  “是啊,若是郡丞知道是何人所做的,代为引荐可好,我们真的很好奇。
  尤其是我,我想当面与作者商议,将原稿或者副稿带回咸阳刊印成册的事情呢。”
  陈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不经意和那位淡然的学子对视一眼之后,非常激动的恭喜嬴政。
  “可就是说这戏与君上有缘呢,这作者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这话说完,所有人都惊讶到了,有些沉不住气的学子还问出了声。
  等到质疑、惊讶、疑惑的情绪达到高潮,陈方才不急不慢的指了指嬴政身后的一个学子,“这位张然就是写出这部戏的作者。”
  一开始在嬴政心里对这戏作者的描摹是郁郁不得志的中年人,也可以是历尽千帆的老年人,但绝对不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人。
  顺着陈方手指的方向看去,公子高这才看清作者的相貌,身量七尺有余,身材适中,容貌清俊,一看就知道是没吃过苦的少年。
  公子高脱口而出,“作者是个孩子?”
  陈方没想到公子高第一反应是这个,解释了一句,“张然年方二十有七,不算是孩子了。”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这少年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不是公子高嫉妒,这少年身上虽然也很富贵,但是那是金钱堆砌的表象。
  张然被公子高的动作弄得进退两难,关键时候嬴政解了围,“你上前。”
  有了嬴政的话,张然立刻满血复活,极力压制住自己激动的心,越过身前的其他学子,走到嬴政面前,克制的朝着他心中崇敬的君王行礼。
  “学生张然,拜见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