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从与他们的交谈中,能够很清楚的看到这两人虽然出身乡野,但是乡野的生活经历让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我们不一样。
  一来二去,太子殿下将他们引为知己,交付信任也不是难事。
  你也知道咱们这位太子,性情中人,对待自己认可的人完全信任不相疑。”
  张良以为自己的解释能打消陈平心中的不满,不过其实这次是他想多了。
  陈平那话只是随口一问。
  但是有了张良的预防针,陈平能更好接待刘、萧二人。
  张良看到陈平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于是也就不再说其他的废话,而是拉着陈平继续畅想未来,顺便商讨制定到邯郸之后的一系列政策。
  邯郸将是他在大秦政治舞台上亮相的第一站,一个真正展示他全部才华的*地方。
  他目前所有的理想和抱负都会在这里得到实践,所以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一定要烧的旺,烧的好。
  另一辆马车上的刘邦和萧何这两人,既没有扶苏夫妻俩对家人的思念,也没有张良陈平对未来的踌躇满志。
  这两个人正坐在马车里互相大眼瞪小眼的。
  很长时间过去之后,刘邦率先败下阵来,“得了,我从小就比不过你玩沉默,你赢了,我认输。
  但是兄弟啊,从出了咸阳开始你就一句话不说,你到底怎么了,不开心?”
  萧何并非是不高兴,也不是对扶苏有意见,他就是习惯性想的多。
  “刘季,你说咱们现在跟着太子殿下走的真的是一条捷径吗?”
  刘邦缓缓转过头,幽幽的看着萧何,“其他暂且不提,只一点我要纠正,我叫刘邦!”
  当初在第一堂课上,李斯对刘邦唯一的要求就是改名,因为“刘季”太不好听了。
  李斯当时的原话是,“你们两个人未来是大秦的官员,即便是你不是我的弟子,但是得我教导未来官职不会太低。
  而名字是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更不能太随意。”
  刘季,顾名思义刘佳最小的儿子,以前可以这样叫,现在如此就不妥了。
  于是,刘邦当着李斯的面,给自己选“安邦定国”中的“邦”子,取名叫刘邦。
  萧何见状立马改口,“好好好,是刘邦,你现在叫刘邦。
  但是我还是那句话咱们走的这条捷径真的是捷径吗?”
  刘邦歪着身体毫不在意的说道,“你管那么多做什么,未来的事情未来才会发生,对现在的我们而言,这就是捷径。
  咱们现在一个是少廷尉,一个是少少府,官职很大了,放从前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甚至对我来说,即便一辈子做个少少府我也乐意。”
  刘邦目前还是一种无赖的想法,走一步看一步。
  但是作为好友的萧何却比刘邦更加了解他自己。
  “你现在觉得满足只是因为新鲜,但是等你在少府一职上干的久了,不出三年你就会不满足的。”
  这点刘邦不否认,但是刘邦有个好处就是他比萧何看得开。
  “萧何啊萧何,我发现你现在怎么畏畏缩缩的了。
  如今大秦百废待兴,正是我等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实现价值的好时候。
  想要加官进爵那就好好干呗,反正我们都没到不惑之年,正是奋斗拼搏的时候。
  更何况君上和太子都不是抠门的人,也不是会忌惮功高盖主的人,只要咱们有政绩,有君心,还怕少了晋升的机会吗?”
  某些时候,刘邦就是这样的乐观且自信。
  萧何看着这样雄心勃勃的刘邦,仿佛看到了未来他们站在大秦臣子巅峰的场面。
  冷不丁泼了盆冷水道,“你想的很美好没错,但是你别忘了咱们前面还有张良、陈平这些人呢。”
  刘邦摆摆手,“张良又怎么了,你别忘了你的老师可是李斯啊,而且你老师也给你下大了超越张良的任务。
  我非常看好你!
  至于陈平之流,甚至不如张良,对你就更没有威胁了。”
  萧何听到刘邦这样说终于回过味来了,冷笑一声,“我就说你怎么这么自信,合着是把重担压我身上了?”
  刘邦完全不怵萧何,反而很有道理的回答道,“你是被丞相选中的人,自然有过人之处,我这不仅是相信你,也是相信丞相的眼光。”
  回应刘邦的是萧何的一个白眼。
  这边提到李斯,萧何也想起来,“我与老师相处不过一月由于,感情深浅不说,接受他教导的时间也短。
  空有个师徒之名,没尽到半点弟子的责任,如今往后就是光占便宜了,想想就羞愧难耐啊。”
  李斯自从知道萧何要跟着扶苏去邯郸,这一个月里绞尽脑汁给萧何灌输学习内容,力求短期内将萧何改头换面。
  “邯郸是一个新的战场,虽然你开局比张良低一点,但是没关系,时间还长,你要多学些我的本事,在太子身边将张良比下去!”
  填鸭式的教学有用,但时间毕竟太短了。
  刘邦知道萧何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太强了,一方面担心别人误会自己,另一方面也还怕自己没有学会,完不成李斯的愿望,
  “与其担心这么多,不如想其他的办法。反正邯郸和咸阳也不算太远,以后有不懂的时常写信问问丞相不就行了。
  多多联系维系感情。
  你是他的弟子,承载着他的希望,他肯定不会对你的问题置之不理的。”
  萧何很羡慕刘邦的乐观,仿佛在他心里什么事情都不能算问题,都能解决,非常认真的说道,“你未来成就绝对超过我。”
  刘邦坐没个坐相,听到萧何这话却表示,“这和未来成就有什么关系?
  本来就不是什么事,是你们这些人想的太多,胆小鬼。”
  萧何被刘邦一噎,不想去争辩这个话题,这不是胆小不胆小的问题,而是正常的三思而后行,是谨慎,是一步三算。
  路的另一头,嬴政和嬴子瑜看着去邯郸的马车消失在他们的视野里后,也就带着人转身回咸阳了。
  因为今天无事,所以一群人走的不快,走走停停的,就当散心踏青了。
  然后嬴子瑜人还没进城呢,就被嬴政告知了一个噩耗——又要开始上学了。
  对于大秦目前这种学不下去就罚抄的风气,嬴子瑜是深恶痛绝,所以对上学这事儿是抗拒的。
  但是如今这点嬴子瑜都能接受了,因为还有个比上学更可怕的消息,淳于越是她的老师。
  没错,这次在嬴政千挑万选之下最后选了八个老师,其中一个就是博士淳于越。
  嬴子瑜对淳于越这人是既熟悉又陌生。
  陌生是因为她没见过,熟悉是因为受了前世“淳于越教坏扶苏”这一言论的影响。
  所以嬴子瑜抗拒也情有可原。
  第139章
  “可是,大父为什么啊!”
  嬴子瑜想了半天都没明白自家大父非要执着于把淳于越打包送给自己的原因。
  嬴政拨弄了一下刚刚顺手摘得花草,然后非常自然的插到嬴子瑜的头上,像是非常满意自己的作品一样。
  “你现在是太孙了,要接受太孙的正统教育,你父母把你留在大父身边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如果只是这个原因,嬴子瑜还有自己的道理,“大父,我本来梦中就有神仙教学,该学的常识我都知道,只需要有一两个老师就够了,没必要八个吧。”
  嬴政睨了一眼嬴子瑜,“你不会觉得太子太孙的教育很简单吧?
  除了文学、律法这些你已经学过的,你还要学前代历史,学习百家经典,培养军事才能。
  甚至骑马射箭这些你也不能丢下,至于像大秦的风俗、地理等你也要涉足,如此才不会被手底下的人欺骗。”
  而这些都是最基本的。
  嬴政看了眼张大嘴巴一脸震惊的嬴子瑜,觉得有些好笑,继续说道,“原本从李斯不再担任你的老师之后,朕就应该立马将接替的人送到你面前。
  只不过当时事情太多,你阿父也说不急一时,多让你开心一段时间才暂时没提及。
  现在不能再拖下去了,这是命令。”
  这道理嬴子瑜都懂,为了做好皇帝,为了穿成大秦,这些她必须听话,“但是其他人也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博士淳于越呢?
  我记得大父你提到过这人,当时我就直接拒绝了,现在怎么又反悔了!”
  嬴子瑜在心里暗戳戳吐槽一句,真不知道这个淳于越给自家大父灌了什么迷魂汤,在朝堂上都那样骂了,大父居然还继续重用,甚至还把人送到自己身边。
  嬴子瑜的抗拒嬴政看的很清楚,于是解释道,“这淳于越虽然性格顽固了些,情商低了些,骂人狠了些,但确实是有才华的。”
  嬴政这话太委婉了,淳于越的性格是有些顽固吗,那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嬴子瑜甚至脱口而出一句,“和这样的人待在一起,会折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