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嬴政听到嬴子瑜不着四六的话,立刻呵斥,“说什么胡话呢!”
虽然从心底里也很认可嬴子瑜这话,但还是继续强调淳于越知识储备丰富,教嬴子瑜绰绰有余。
嬴子瑜撇撇嘴,不上当,“大秦有才学的人多的是,我就不信找不出一个比肩淳于越的。”
当然不是,但是才学比淳于越高的人都拉去干活了,淳于越纯靠他的低情商让嬴政不知道怎么用他。
嬴子瑜震惊嬴政的无耻,“大父这是把我当鸡肋处理站了吗!”
嬴政看着嬴子瑜气呼呼的样子连忙安慰。
说句实话,真的让嬴政下定决心让淳于越成为嬴子瑜的老师还真的是因为淳于越这张淬了毒的嘴和眼里容不下沙子的性子。
这些年嬴政早就发现嬴子瑜身边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如今围在嬴子瑜身边的臣子都对嬴子瑜言听计从。
这些人说是臣子,但更多的是看着嬴子瑜长大的长辈,要么就是跟嬴子瑜一块儿长大,从小就把嬴子瑜当老大的孩子。
他们对嬴子瑜的态度就是宠着、惯着。
如果嬴子瑜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那没问题,但是嬴子瑜未来是皇帝,是大秦的帝王。
她身边一直是顺着她心意的人,这些人就像密不透风的铁桶将她牢牢围住。
现在嬴子瑜脑子清醒不会有什么,但时间长了,成功太容易了,嬴子瑜是不是会成为刚愎自用的人,会不会听不进逆耳忠言?
这些都不是一个好的帝王该有的品质。
这些都是嬴政再活一世感悟所得,所以嬴政要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在嬴子瑜还小的时候纠正她爱听好话的毛病。
嬴政将自己的担忧说给了嬴子瑜听,“你阿父我不担心,他虽然固执了点,脑子一根筋,有时候像个犟驴,但是旁人的劝谏他听得进去。”
嬴子瑜不知道这话是夸还是骂。
“但是你和你阿父不一样,你太像朕了,性格完全就是翻版的朕,朕了解自己,所以朕也了解跟朕性格一样的你。”
或许嬴政和嬴子瑜性格乍一看不一样,但这只不过是因为嬴政从小到大都要靠自己,经历了太多的背叛和算计。
而嬴子瑜不一样,从小生活幸福,所以一直是乖孩子的形象,听话懂事。
但是看两个人的行事作风就能发现,一样的离经叛道,一样的乾纲独断,一样的自我,一样的认准一件事不撞南墙不回头。
嬴政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嬴子瑜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拒绝淳于越的可能性了。
好吧,即便没有这些理由,嬴子瑜也拒绝不了。
嬴子瑜在心里暗暗发誓,她倒要看看这个淳于越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
然后一个月之后,在公子高和将闾非常高兴的找嬴子瑜的时候发现,嬴子瑜现在的状态十分萎靡。
公子高大吃一惊,“小鱼儿你这是怎么了,怎么跟话本里被吸干精气的人一样。”
将闾也是一样的想法,甚至收敛了一下自己脸上的笑容,强作担忧。
嬴子瑜撑开无神的眼皮,眼神空洞的看着这两个略有幸灾乐祸样子的长辈,“你们是来看我笑话的吗?”
公子高抿了抿嘴,极力压制住上扬的嘴角说道,“这是什么话,小鱼儿就是这么揣测我们做长辈的好心吗,仲父太伤心了!”
嬴子瑜对着公子高皮笑肉不笑一番,反而看向将闾,将闾立马摆摆手,“我和二兄不一样,我可不是来看小鱼儿你的笑话的!”
公子高不依,“好啊老三,你这就背刺我了?”
眼看着兄弟俩要说一些没用的废话了,嬴子瑜把书一扔,无精打采的说了一句,“所以你们到底来干什么!”
公子高看着萎靡不振的嬴子瑜,啧啧了两声,“这淳于越的威力还真大啊,我们家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鱼儿都受不了他那张嘴了。”
嬴子瑜侧目而视,“没有受不了,而且刚刚的那番探讨争论,我赢了!”
是的,这次公子高来找嬴子瑜正是因为听说嬴子瑜和淳于越大吵一架的事情。
本来这事儿不算大,谁让淳于越和嬴子瑜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关键吵完之后两个人都像没事人一样,异口同声的说只是切磋交流。
因此短短一个月咸阳宫里的人都见怪不怪了。
但是这次不知道嬴子瑜说了什么让淳于越如此破防,直接去找嬴政告状了。
“告状?他怎么这么输不起!”嬴子瑜强烈谴责。
公子高往嬴子瑜对面一坐,“所以你告诉仲父,你俩这次到底是因为什么吵的,你又说了什么?”
有此一问,嬴子瑜像是找到了情绪宣泄口一样,“仲父,我发誓,我这次什么重话都没说。
我就说了一句情商低和耿直是两码事,找茬和忠臣也是不一样的,偏偏别人就算了,可别真把自己也洗脑了。”
“这还不算重话?”公子高脱口而出。
嬴子瑜点点头,“这就是实话啊,怎么能算是重话呢。”
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也很简单。
今天淳于越照例给嬴子瑜上课,说起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讲完之后问嬴子瑜听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
嬴子瑜想也没想就回答了一个非常中规中矩的答案,“告诉我们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淳于越点点头,虽然回答的很对,但是他还是有点不太满意,“太孙殿下能领悟到这层意思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够。”
嬴子瑜表示洗耳恭听。
“为君者不仅要学会广开言路,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不然臣子纳谏君王不受或者受了但是不以为然也是不妥的。”
嬴子瑜不知道淳于越说这话是单纯的有感而发,还是指桑骂槐,借机说她没有自知之明。
鉴于之前两人的相处方式,嬴子瑜直接说了一句,“邹忌纳谏也是有纳谏的艺术,从自身出发,推己及人,语言委婉,因而齐王才愿意听从。
如果邹忌直接上来就说齐王小心眼,不从虚心纳谏,大概率齐王都不会听他把话说完。
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做臣子的想君王纳谏的时候要有智慧,要有技巧,不然也是枉然。”
说完嬴子瑜就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淳于越,把淳于越噎的一下子没说的上来话。
“你这……”
嬴子瑜歪头,“怎么了老师,学生说的不对吗?”
“为人臣子就该用最犀利的话语点醒昏聩的君王,如果为了照顾君王的面子,担心君王听到实话的心情而畏首畏尾,这种臣子与怯懦小人有何区别!”
嬴子瑜不甘示弱,“可是学生觉得如果每个人说话都像老师那样横冲直撞,丝毫不顾及别人感受,那迟早完蛋。
学生不想像老师一样被所有人讨厌。”
淳于越像是完全不在乎的样子,“如果我的话能刺穿虚伪,那即便被所有人讨厌我也不悔。”
哇哦,多么高尚的品德,多么慷慨激昂的陈词,嬴子瑜忍不住都要为淳于越鼓掌了。
然后嬴子瑜回答道,“可是老师,说话难听和振聋发聩是不同的,情商低和耿直是两码事,找茬和忠臣也是不一样的,骗骗别人就算了,可别真把自己也骗了。”
嬴子瑜这话刚说完,就看见淳于越一副深受打击要晕厥的样子。
嬴子瑜意识到不好,这人不会要碰瓷吧,连忙上前查看淳于越的情况,“老师你可千万别晕过去栽赃我啊!”
这话一说完,淳于越如嬴子瑜所愿,水灵灵晕过去了。
“我还以为老师是找夏无且大夫去了,没想到是去找大父了,真玩不起!”
公子高和将闾早就受不了了,两个人稍微缓过来一点后,说道,“小鱼儿还是想想怎么办吧,万一父亲生气了总要有对策的吧。”
嬴子瑜当然知道要想办法,但是这么久了,嬴子瑜也没想到有什么好办法。
“难道我真的一辈子要生活在老师的阴影之下?”
这一刻嬴子瑜万分共情唐太宗李世民,并且非常佩服。
这边叔侄三个人在商量对策,那边淳于越已经告完状了,甚至非常郑重的给嬴政跪下谢罪。
“臣自觉无法承担起教育太孙的重担,太孙想法奇特,思想别具一格,若君上不出手,那臣只能请辞了。”
第140章
淳于越这段话看似是在示弱,但其实是以退为进,逼迫嬴政立刻出手管教嬴子瑜,或者嬴政发布一道命令让淳于越更加有资格管教嬴子瑜。
淳于越的这点小心思嬴政当然看出来了。
不过有点尴尬的是,嬴政看到淳于越这个样子,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满意。
因为现在淳于越和嬴政说话的方式已经开始委婉了,不像以前那种横冲直撞、忠言逆耳了。
虽然从心底里也很认可嬴子瑜这话,但还是继续强调淳于越知识储备丰富,教嬴子瑜绰绰有余。
嬴子瑜撇撇嘴,不上当,“大秦有才学的人多的是,我就不信找不出一个比肩淳于越的。”
当然不是,但是才学比淳于越高的人都拉去干活了,淳于越纯靠他的低情商让嬴政不知道怎么用他。
嬴子瑜震惊嬴政的无耻,“大父这是把我当鸡肋处理站了吗!”
嬴政看着嬴子瑜气呼呼的样子连忙安慰。
说句实话,真的让嬴政下定决心让淳于越成为嬴子瑜的老师还真的是因为淳于越这张淬了毒的嘴和眼里容不下沙子的性子。
这些年嬴政早就发现嬴子瑜身边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如今围在嬴子瑜身边的臣子都对嬴子瑜言听计从。
这些人说是臣子,但更多的是看着嬴子瑜长大的长辈,要么就是跟嬴子瑜一块儿长大,从小就把嬴子瑜当老大的孩子。
他们对嬴子瑜的态度就是宠着、惯着。
如果嬴子瑜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那没问题,但是嬴子瑜未来是皇帝,是大秦的帝王。
她身边一直是顺着她心意的人,这些人就像密不透风的铁桶将她牢牢围住。
现在嬴子瑜脑子清醒不会有什么,但时间长了,成功太容易了,嬴子瑜是不是会成为刚愎自用的人,会不会听不进逆耳忠言?
这些都不是一个好的帝王该有的品质。
这些都是嬴政再活一世感悟所得,所以嬴政要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在嬴子瑜还小的时候纠正她爱听好话的毛病。
嬴政将自己的担忧说给了嬴子瑜听,“你阿父我不担心,他虽然固执了点,脑子一根筋,有时候像个犟驴,但是旁人的劝谏他听得进去。”
嬴子瑜不知道这话是夸还是骂。
“但是你和你阿父不一样,你太像朕了,性格完全就是翻版的朕,朕了解自己,所以朕也了解跟朕性格一样的你。”
或许嬴政和嬴子瑜性格乍一看不一样,但这只不过是因为嬴政从小到大都要靠自己,经历了太多的背叛和算计。
而嬴子瑜不一样,从小生活幸福,所以一直是乖孩子的形象,听话懂事。
但是看两个人的行事作风就能发现,一样的离经叛道,一样的乾纲独断,一样的自我,一样的认准一件事不撞南墙不回头。
嬴政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嬴子瑜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拒绝淳于越的可能性了。
好吧,即便没有这些理由,嬴子瑜也拒绝不了。
嬴子瑜在心里暗暗发誓,她倒要看看这个淳于越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
然后一个月之后,在公子高和将闾非常高兴的找嬴子瑜的时候发现,嬴子瑜现在的状态十分萎靡。
公子高大吃一惊,“小鱼儿你这是怎么了,怎么跟话本里被吸干精气的人一样。”
将闾也是一样的想法,甚至收敛了一下自己脸上的笑容,强作担忧。
嬴子瑜撑开无神的眼皮,眼神空洞的看着这两个略有幸灾乐祸样子的长辈,“你们是来看我笑话的吗?”
公子高抿了抿嘴,极力压制住上扬的嘴角说道,“这是什么话,小鱼儿就是这么揣测我们做长辈的好心吗,仲父太伤心了!”
嬴子瑜对着公子高皮笑肉不笑一番,反而看向将闾,将闾立马摆摆手,“我和二兄不一样,我可不是来看小鱼儿你的笑话的!”
公子高不依,“好啊老三,你这就背刺我了?”
眼看着兄弟俩要说一些没用的废话了,嬴子瑜把书一扔,无精打采的说了一句,“所以你们到底来干什么!”
公子高看着萎靡不振的嬴子瑜,啧啧了两声,“这淳于越的威力还真大啊,我们家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鱼儿都受不了他那张嘴了。”
嬴子瑜侧目而视,“没有受不了,而且刚刚的那番探讨争论,我赢了!”
是的,这次公子高来找嬴子瑜正是因为听说嬴子瑜和淳于越大吵一架的事情。
本来这事儿不算大,谁让淳于越和嬴子瑜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关键吵完之后两个人都像没事人一样,异口同声的说只是切磋交流。
因此短短一个月咸阳宫里的人都见怪不怪了。
但是这次不知道嬴子瑜说了什么让淳于越如此破防,直接去找嬴政告状了。
“告状?他怎么这么输不起!”嬴子瑜强烈谴责。
公子高往嬴子瑜对面一坐,“所以你告诉仲父,你俩这次到底是因为什么吵的,你又说了什么?”
有此一问,嬴子瑜像是找到了情绪宣泄口一样,“仲父,我发誓,我这次什么重话都没说。
我就说了一句情商低和耿直是两码事,找茬和忠臣也是不一样的,偏偏别人就算了,可别真把自己也洗脑了。”
“这还不算重话?”公子高脱口而出。
嬴子瑜点点头,“这就是实话啊,怎么能算是重话呢。”
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也很简单。
今天淳于越照例给嬴子瑜上课,说起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讲完之后问嬴子瑜听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
嬴子瑜想也没想就回答了一个非常中规中矩的答案,“告诉我们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淳于越点点头,虽然回答的很对,但是他还是有点不太满意,“太孙殿下能领悟到这层意思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够。”
嬴子瑜表示洗耳恭听。
“为君者不仅要学会广开言路,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不然臣子纳谏君王不受或者受了但是不以为然也是不妥的。”
嬴子瑜不知道淳于越说这话是单纯的有感而发,还是指桑骂槐,借机说她没有自知之明。
鉴于之前两人的相处方式,嬴子瑜直接说了一句,“邹忌纳谏也是有纳谏的艺术,从自身出发,推己及人,语言委婉,因而齐王才愿意听从。
如果邹忌直接上来就说齐王小心眼,不从虚心纳谏,大概率齐王都不会听他把话说完。
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做臣子的想君王纳谏的时候要有智慧,要有技巧,不然也是枉然。”
说完嬴子瑜就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淳于越,把淳于越噎的一下子没说的上来话。
“你这……”
嬴子瑜歪头,“怎么了老师,学生说的不对吗?”
“为人臣子就该用最犀利的话语点醒昏聩的君王,如果为了照顾君王的面子,担心君王听到实话的心情而畏首畏尾,这种臣子与怯懦小人有何区别!”
嬴子瑜不甘示弱,“可是学生觉得如果每个人说话都像老师那样横冲直撞,丝毫不顾及别人感受,那迟早完蛋。
学生不想像老师一样被所有人讨厌。”
淳于越像是完全不在乎的样子,“如果我的话能刺穿虚伪,那即便被所有人讨厌我也不悔。”
哇哦,多么高尚的品德,多么慷慨激昂的陈词,嬴子瑜忍不住都要为淳于越鼓掌了。
然后嬴子瑜回答道,“可是老师,说话难听和振聋发聩是不同的,情商低和耿直是两码事,找茬和忠臣也是不一样的,骗骗别人就算了,可别真把自己也骗了。”
嬴子瑜这话刚说完,就看见淳于越一副深受打击要晕厥的样子。
嬴子瑜意识到不好,这人不会要碰瓷吧,连忙上前查看淳于越的情况,“老师你可千万别晕过去栽赃我啊!”
这话一说完,淳于越如嬴子瑜所愿,水灵灵晕过去了。
“我还以为老师是找夏无且大夫去了,没想到是去找大父了,真玩不起!”
公子高和将闾早就受不了了,两个人稍微缓过来一点后,说道,“小鱼儿还是想想怎么办吧,万一父亲生气了总要有对策的吧。”
嬴子瑜当然知道要想办法,但是这么久了,嬴子瑜也没想到有什么好办法。
“难道我真的一辈子要生活在老师的阴影之下?”
这一刻嬴子瑜万分共情唐太宗李世民,并且非常佩服。
这边叔侄三个人在商量对策,那边淳于越已经告完状了,甚至非常郑重的给嬴政跪下谢罪。
“臣自觉无法承担起教育太孙的重担,太孙想法奇特,思想别具一格,若君上不出手,那臣只能请辞了。”
第140章
淳于越这段话看似是在示弱,但其实是以退为进,逼迫嬴政立刻出手管教嬴子瑜,或者嬴政发布一道命令让淳于越更加有资格管教嬴子瑜。
淳于越的这点小心思嬴政当然看出来了。
不过有点尴尬的是,嬴政看到淳于越这个样子,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满意。
因为现在淳于越和嬴政说话的方式已经开始委婉了,不像以前那种横冲直撞、忠言逆耳了。